宣布天宫一号与神十对接发射成功,讲话发现有问题没

天宫一号发射现场直播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中国网三地同步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0日宣布,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执行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顺利转运至发射区。天宫一号将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
中国网将直播本次发射过程,敬请关注!
据了解,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20日9时,承载着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今后几天,发射场将陆续进行目标飞行器、火箭功能测试和器箭地联合测试等工作,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后,火箭加注推进剂,择机实施发射。
目前,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第三次会议决定,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28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
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其中,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神舟九号飞船是否载人,将根据神舟八号任务评估情况决策,神舟十号飞船执行载人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对飞行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测试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二是对交会对接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三是针对有可能的故障模式,分别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分别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同时加强了故障处置演练。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关,在国际上已经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中,包括近期国际空间站的一些对接任务,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990年以来,世界航天发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约为93.7%,其中,中国航天近130次发射成功率约为94.4%。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2年。它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8.5吨,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其中实验舱可供2-3名航天员驻留,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目标飞行器提供动力能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低轨道飞行器中寿命最长的,可以说是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目前这一步已经圆满完成;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神七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为全新研制,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设计在轨工作寿命2年。总重量约8.5吨。实验舱可供两到三名航天员驻留,前端安装被动式的对接机构,资源舱提供动力和能源。
发射目标飞行器的火箭为长征2号F T1火箭,为满足天宫一号发射要求共进行了170余项改进,提高了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火箭高52米,起飞重量49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8.6吨。
我国正研制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长征5号、长征7号,其中长征5号运载能力25吨,长征7号13.5吨。这两种火箭有望3年后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构成,其中长征5号是直径5米的二级火箭,可捆绑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也可根据需要捆绑直径2.25米的助推器,并实现多种捆绑组合以获得不同推力。这种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均无毒无污染,主芯级采用液氧煤油,助推器采用液氢液氧,近地轨道设计最大推力为25吨,将主要用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
天宫队伍年龄平均33岁
戚发轫用“甜”来表示自己此刻的心情,“因为酸、苦、辣、咸都经历过了,现在该甜了。苦尽甘来。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觉得我们来了以后,是一个年轻的队伍来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我们整个试验队的平均年龄33岁左右。”
这个年龄结构在国际上是最年轻的,去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做阿波罗的时间现在看来平均年龄42岁,俄罗斯,据了解比42岁还大,所以天宫队伍33岁是朝阳产业。这么一个年轻的队伍,做了天宫一号的产品,到现在这个位置没有出现一个质量问题,很年轻,质量还非常高,值得高兴。
天宫一号将搭载巨大中国结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搭载中国结,是为了表达我们研制团队对天宫一号和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示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整个天宫的信号里面,除了中国结,搭载的物品中还会有国际宇航会的会旗,以及其他一些很有意思的项目,但具体是什么,目前还是在保密状态,不便透露。”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现在距离天宫一号发射窗口还有5个多小时,目前发射之前的各项测试和准备工作均处于良好状态。天宫一号的发射进入真正的倒计时阶段,各大系统的负责人集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天宫一号可称得上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副院长郝照平表示,截至到现在,经过技术区的测试,包括这几天转的发射区的测试以后,火箭的产品、状态良好,功能、性能都满足任务的需求。而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地轨道长寿命的载人航天器,可以称得上是完全的中国制造。天宫一号进入轨道后,将不再返回而是在太空中飞行两年。
承担此次测试发射任务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之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面积更新了测试发射设备,改进了发射流程,优化了人员配置,使载人航天测试发射效率得到较大提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先后进行了上千次火箭试验,发射50余颗卫星、7艘神舟飞船。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载人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对气象的最低要求是,风速小于每秒10米,火箭航区无雷电。今天酒泉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气非常好。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目前天气预报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气象条件满足火箭发射条件。
这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测控网,采用陆、海、天基相结合,由天链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和地面通信网,以及北京飞控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成。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已经做好各项准备。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天链中继卫星加入到测控当中,提高了测控覆盖率。整个地球大概有70%的范围,都在测控区里面,可以随时监控天宫一号。
揭秘天宫内部装修
天宫一号内部采取了考究的颜色设计,地板的颜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稳重感,舱顶运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纯白色对视线的刺激,有“天”的轻盈感。“天”“地”之间的过渡色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色块的运用,使舱体成为一个独立有序的小世界。同时,阻燃、无毒材料的应用,使航天员的生活更健康。
“一方面我们利用色彩为航天员营造方向感,另一方面采用的颜色都比较柔和,满足了美学的要求,让航天员更有‘家’的感觉。”白明生说。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科技人员开始撤收火箭上的水平测量仪和电缆。
天宫一号是交会对接的“班组长”
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的角色,就像一个团队中的“班组长”,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和进展。当神舟八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开始搜寻和探索“天宫一号”的倩影之时,“天宫一号”就会相应地向对方提供引导信号,告诉对方“我在这里”,并始终给追踪飞行器提供引导信息。等到双方终于“敖包相会”,实现对接后,神舟八号飞船就将“大权”上交,安心地停靠在“天宫一号”身边,按照其指令和控制来飞行。
这时,“天宫一号”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班组长”的职责,不仅要控制好自己,还要照顾并控制好神舟八号的状态,也就是突破组合体控制技术。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这次用来发射的火箭,四个助推器的形状由原来的椭球形改成了锥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介绍,这样可以比原来多加注十七八吨推进剂,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所提高。天宫一号是无人飞行,所以不需要航天员逃逸救生设备。火箭上方原来尖尖的逃逸塔这次没有安装。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天地大回路话音图像检查开始,这次检查主要是检测目标飞行器内的话音图像设备与北京飞控中心及各测控站点之间的联系是否畅通。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大屏幕正在显示天宫一号舱内画面。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进行状态检查,清理舱内人员和物品。
火箭测试发射指挥员离开测发大厅,与火箭测试发射各系统人员一起,乘车前往发射塔架。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网记者已经到达指挥大厅直播现场,目前指挥大厅大屏幕上显示出发射场现场实况图像,工作人员陆续进入大厅。
天宫一号的发射塔架于1999年开始正式启用,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都曾在此发射。塔架总高105.5米,是一个钢结构的固定塔,上面还有吊车和各种工作平台,所有设施加在一起,总重是2300吨。有点像盖房子的时候搭的脚手架,它不和火箭直接相接触。基地工作人员喜欢管它叫脐带勤务塔。脐带的功能是婴儿在母体当中吸收营养的通道,在发射前,火箭要通过管路进行加电、加注所有工作都在塔架里面完成的。
第二个是勤务功能,现在塔架是全封闭的状态,实际上给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秘密工作空间,在这里面右侧一共有13层活动平台,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接触到火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他们带队乘电梯到达塔架第9层,从上往下逐层检查。他们将在2小时准备指令下达前,结束检查返回测发大厅。
在发射前的负2小时,塔架上面第四组回转平台将首先打开。在发射前负50分钟左右,回转平台第一、二、三组将陆续打开。在发射前负30分钟,整个塔架全部完成打开,火箭将正式亮相。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塔架的照明灯已经开启。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全箭舱门陆续关闭,各岗位的一岗和二岗将签字确认火箭封舱,然后测试发射协调组签字确认火箭封舱。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塔架撤收塔上消防软管。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塔架开始撤收第三、第四组回转平台的密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站长郭忠来介绍,神舟七号发射前,一向少雨的戈壁滩曾下过一场大雨。神七任务完成后,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进行了密封改造,以确保火箭和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塔架后不受风雨侵扰。为保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环境的苛刻要求得到满足,发射塔架上安装了大功率冷暖空调、纯净水雾化装置等设备,使天宫一号在等待发射时,始终能够获得稳定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环境。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约97米高的发射塔架静静地伫立在空旷的大漠上。
郭忠来介绍,2010年塔架重新喷漆,这次刷漆一共使用了24吨漆。塔架上使用的,不是普通的油漆,而是防锈、防风沙、耐腐蚀的漆,每个部件一共要刷六遍,关键部件刷了七遍。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一行6人于18时到达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现已进入航天飞控中心指挥控制中心大厅。经过一番准备,直播工作已准备就绪。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两小时准备口令已经下达,各系统进入射前程序。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我们现在正坐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控制中心大厅的二楼,最后一排座位是记者席,三台四网的记者们都已落座,正在紧张地做着前期准备工作。摄影记者在拍照。
载人航天发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共定位7000余人参与测试发射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其中100名关键岗位人员均参加过专项考核,并均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这里先介绍一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它位于北京航天城中,1996年3月成立,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今天,这里显得格外肃穆。到达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门口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大门口摆放着献花,上方悬挂着红色条幅,而门前广场的上空有一群和平鸽在盘旋。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窗口前沿时间为21时16分00秒,目前天宫一号按计划将瞄准窗口前沿发射。
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是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的结果。具体到天宫一号发射,不仅需要考虑天宫一号入轨时太阳帆板尽快接受太阳照射,还需要考虑未来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对接时,兼顾神舟飞船的轨道和时间。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就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的时候,神舟八号飞船和用于发射飞船的长征2F遥八火箭,正在距离发射塔架约1500米的厂房内进行测试。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酒泉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天宫一号发射的3D模拟动画,此3D动画与火箭飞行弹道曲线和路线图实时联动。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介绍,由于优化了测试发射流程,整流罩两次扣罩变为一次罩,减少了5次室外转运和7次吊装,天宫一号测发流程比神舟七号缩短了21.5天。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据了解,目前,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已建成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3D模拟动画正在显示天宫一号飞过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船。远望三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
现在外面的天已经全黑下来了。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此前,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副总设计师、交会对接任务飞控组副组长李剑表示,针对这次任务的新挑战、新要求、新变化,北京飞控中心采用了满足多目标协同测控的全新软件系统平台,目前,所有技术状态全部确认,飞控软硬件系统、飞控配套设施组成的任务平台运行稳定,各项飞控方案成熟完善,经过多次系统联调联试验证,各系统间接口一致,工作协调,全体参试人员精神状态饱满,期待天宫一号顺利升空。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四层楼的飞控中心坐北朝南,宽敞明亮的飞控大厅即在二层至四层之间。我们面对着的飞控大厅正面是一面大型的液晶显示屏,上方是一个长条形的显示屏,上面有红色和绿色的文字,标示着天宫一号发射过程的各个时段。下面的主屏幕中间是一幅地图,左边是“分离点参数”,右边是一幅图画,画的是天宫一号悬浮在太空的情景。屏幕左右两边分别悬挂着一条红色条幅,上书“圆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20个大字。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据了解,飞控大厅的正面墙壁上的显示屏,面积达48平方米,原来是由四块面积屏幕连成一体而成,此次已经更新换代,换成一块整体屏。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开始给火箭供电,装订飞行程序,并试运行程序。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的200多名记者,聚集在发射现场。另有大量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参与采访报道。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网派出了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记者的强大阵容参与此次发射报道,目前他们已经全部就位,紧张工作。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场上的一举一动,清晰地传送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大厅、指控大厅,以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控大厅。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测发大厅和指控大厅,在神舟七号发射结束后,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以千兆以太网为骨干的指挥监控系统,能实时处理显示各类数据,使指挥监控更轻松。
发射测试站站长郭忠来介绍,由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的发射任务越来越重,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他们通过以老带新等办法,已经组建了两支独立的测试发射队伍,能够同时进行一艘飞船和一颗卫星的测试发射。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控制大厅,摄影、摄像记者已经架起了长枪短跑,个个严阵以待。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塔架的第四组回转平台已经打开。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通过控制大厅的屏幕可以看到,发射场现在灯火通明,发射塔架在灯光的映射下格外美丽。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尽管天宫一号目前不需要载人,但却完全以载人状态升空。天宫一号中安装了全套适应载人状态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天宫一号副总设计师杨宏说,天宫一号不仅会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提供了类似自行车的锻炼设施,人性化的个人娱乐设施,以及与地面的可视通信设施。
除了有保质期的食品等物品外,航天员生活工作需要的绝大部分部品,已经装入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的食品等将随载人飞船升空后运至天宫一号。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60分钟准备口令已经下达。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第一批人员从发射塔架撤离。
除了有保质期的食品等物品外,航天员生活工作需要的绝大部分部品,已经装入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的食品等将随载人飞船升空后运至天宫一号。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目前塔上还有不少人员,正在准备平台撤离工作,大概有258人。他们来自目标飞行器系统、火箭系统等等,还有来自发射场系统的人员。
他们正在做平台撤离的工作。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目前发射场区视线良好,灯光打在发射塔架上,整个发射场区宛如白昼。
正在连线酒泉发射中心20基地指挥控制站总工程师:赵传平
你好!赵总工程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和描述一下酒泉发射基地大概是怎样的情况?准备情况是怎样的?
关于基地的情况吗?
对,就是您能给我们介绍和描述的,您现在了解到的情况。
我们基地主要是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发射和上升段的实时测控任务,主要是承担这个任务的基地。
现在基地现场的准备情况大概是怎样的?
在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从去年8月份开始做准备,到现在已经有接近10个月。
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您能否从现场大屏幕上看到发射场的一些准备情况?
能够看到,我们在现场可以看到。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因为现场的这些东西全部是由我们的设备提供,我们承担着通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安全控制中心的任务。
请您介绍一下20基地指挥控制站在这次发射当中的职责和任务,它是属于八大系统中的哪一个系统?
我们单位在任务中主要承担实时数据测量,实时轨迹测量,还有图像获取,遥测参数获取和处理,以及出现异常情况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就是指沿途卫星飞行轨迹下面的一些大中型城市,我们对卫星实施安全控制,保护飞行过程中的一些城市,主要是大中城市。
它是属于八大系统中的哪些?
就是测控通信系统。
在这次发射任务完成之后,指挥控制站后续还有什么任务呢?
我们还有一部分设备将承担后面第二圈和第四圈,以及接下来半年时间的长期管理任务,主要是负责拿取数据。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现在是晚上8点43分,距天宫一号发射还有31分钟。我们刚刚在指挥大厅现场采访了测控通信指挥部成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歌实。唐主任说,这次交会对接任务有三个特点:一是航天器的轨道确定和预报的精度要求高,二是轨道控制的精度要求和应急处置的要求高,三是双目标协同工作和协同控制难度大。
我们看到报道,到昨晚18时,发射火箭的推进剂已经全部加注完毕,这意味着天宫一号的发射任务进入到不可逆的状态。进入不可逆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
进入不可逆状态,也就是我们必须在规定的窗口内发射出去,如果不能发射出去,我们就应该做一些紧急处理,再等待下一个窗口。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唐主任解释了“定规预报”这个概念,他说,航天器上天之后,飞控中心要把航天器的轨道确定出来,还要把它以后运行的轨迹确定出来,这个难度很高。准确地说,“定规预报”就是确定航天器当前的轨道,预定它今后运行的轨道,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点,精确的位置和速度。
实际上现在还是特别想通过您介绍现场情况,您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再描述一下您所看到的现场准备情况?
目前来说现场是正常情况。都是按照我们自己以前所预想的过程在运行。我们现在做工作,主要是通过ISO的认证,所以我们在事先把工作分成若干个过程,对每一个过程的质量控制点、风险预控点、状态变化点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是按照正常规定的流程在走,还没有出现异常。
现在这个时间应该是到了哪个流程?
应该说还有30多分钟吧,快到30分钟。按道理说,现在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动作,对我们这个单位来说。
一切都是按照原计划?
对,按照预定的流程在走,设备在自动接收数据,基本上没有什么异常。
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天宫一号承担着哪些科研任务?
天宫一号上天之后,主要是承担与即将发射的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进行对接,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第一步完成了出舱。这次交会任务主要是两个飞行器在太空进行对接,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要发射一个能够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实现两艘飞船之间的对接。另外也作为将来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大概就是这些。
在这次发射结束之后,您所在的20基地指挥控制站,将为以后神舟八号的发射做哪些准备呢?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准备,我们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但只是在近期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发射之后,我们马上转入神舟八号。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能下一步主要是针对这些差别做一些工作。
这个差别在哪儿呢?能否大概给我们介绍一下?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对第二个特点,航天器轨道控制的精度要求和应急处置的要求高,唐主任解释说,以往飞船的一次飞行任务,只需要做两到三次轨道控制就足够了,而这次天宫一号和神八这一次交会对接,轨道控制过程就有19次,所以这整个控制过程非常复杂,应急处置的操作风险也很大。我们这次所做的远距离导引应急轨道控制过程预案就制定了100多种预案。
这个不太方便说。
您能否再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即时的情况?
现在我们马上就将进入30分钟。30分钟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如果要有什么动作,也就是负几分钟的时候,由地面供电转入天宫一号自行供电,有一个转电的过程。还有一些塔架的保护板扎要撤掉。现在基本上是属于待命状态。
我知道您的工作职责里面有一项是安全控制,一旦出了什么问题,系统是最先要监测,并且要发出预警的,所以想请您再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一个方面是起飞,如果出现紧急关机的情况,我们要向天空发一些指令,让它关闭一些该关闭的东西,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我们在上升起飞的过程中,已经预先考虑了二十几种故障模式,如果出现其中一种,我们可能要发起一些命令。这是发命令的方面。
第三,安全控制。现在我们是往东部飞行,飞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我们也设定了大致十来种故障模式,一旦出现故障,判定出来之后,我们就要保护沿途的大中城市,实施一些安全措施。
谢谢赵总工程师。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第二组回转平台已经打开。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第三组回转平台打开。火箭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乳白色的长征2F T1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紧紧地依靠着高大的发射塔架,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控制系统瞄准检查,关瞄准窗。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遥测系统打印起始电平,接通“允许转电,允许自动脱落”。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故障检测系统转电,箭上B加电。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各种口令和报告声此起彼伏,火箭发射箭在弦上。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飞行航区内的测控站点,已经做好测控准备。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自身的电池主要供飞行时使用,因此火箭测试时主要由地面电源供电,发射前陆续转电。转电就是由地面电源供电转成火箭自行供电。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作为观众,在观看天宫一号发射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点?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起飞推力约600吨,飞行过程中有4次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目标飞行器与火箭分离。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15分钟准备。
要看的时间段很清楚。首先,天宫一号的发射肯定要看,飞船发射也要看,最重要的是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的那个时刻,一定要看。最后飞船返回也要看一看。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飞控中心大厅响起了工作人员进行线路调试、前后方联络的声音,工作秩序井然。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现在大厅二楼已经座无虚席,也变得安静下来,发射的时刻即将到来。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0号指挥员在向全系统通报:点火时间确定为21时16分0秒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测试发射控制台报告:点火时间设置好。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长征报告,点火时已设定为21时16分00秒。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外弹道安全测量系统转电,断地面供电通路。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5分钟准备。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故障检测系统发“允许逃逸”信号。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总体网发“火箭允许逃逸”信号。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吴邦国同志,贾庆林同志,李长春同志,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周永康同志,他们来到北京航空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天空一号目标卫星的发射,对于航天员,这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贺国强等领导同志在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1分钟准备。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10、9、8、7、6、5、4、3、2、1,点火。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起飞的巨大轰鸣,排山倒海般压向四周。刚刚还充满静寂的发射场和戈壁滩,一下子被震天撼地的声响填满。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慢慢消失在人们视线中,航区内的各测控站点陆续传来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北京飞控中心大厅,现场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东风飞行正常。
731B飞行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光学雷达跟踪正常。
东风光学USB跟踪信号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本网直播间,被震得剧烈颤抖,玻璃哗哗做响。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缓缓上升,越飞越高,越飞越快。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助推耗尽关机。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火箭一二级分离。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整流罩分离。抛整流罩。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二级火箭主机关机。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内,大屏幕不同角度切换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中的情况,牵动着现场每个人的心。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前方不断传回“一切正常”的声音。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天宫一号与火箭成功分离。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器箭分离”,飞控中心现场一片热烈掌声。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帆板展开成功。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观看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过程。我们刚刚也看到了整个发射过程非常顺利。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贺国强等,在试验指挥楼平台上现场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北京飞控中心,再次传来状态正常的声音。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发射过程很顺利,我们看到在飞控中心相关各个系统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密切的关注着天宫一号升空之后的变化。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出现在现场。
发射过程的顺利意味着火箭系统的工作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接下来其他系统的工作人员,尤其像测控通信系统,这个工作算刚刚开始。还有一些细的参数要看一下,然后具体判断最后的情况。
现在大家也在等待着一些测控的数据、参数的回传,然后可以宣布这次天宫一号发射的任务完成。
太阳帆板展开,工作正常,北京出轨增速、分离点增速已向各方向发出,后续工作按照正常计划实施。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长常万全宣布:尊敬的温总理,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根据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报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准确入轨。现在我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亲切握手,热烈祝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温家宝、贺国强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试人员握手,祝贺发射成功。
这次虽然天宫一号没有载人,但航天员系统也参与了工作。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握手,可能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祝贺、感谢,但在祝贺和感谢中包含着很多东西。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今天在天宫一号发射的这两个中枢,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现场观看了整个发射过程。
中国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
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因为接下来还有非常繁重的测控通信的工作要进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之前的发射神舟飞船时,都是有七大系统参与的,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这次在载人航天工程进展到第二步战略的时候,增加了一个系统就是空间实验室系统。而这次参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的有六大系统,因为它不返回,所以这次着陆场系统没有参加。另外,空间实验室系统参与进来之后,载人飞船系统这次也没有参加进来。
中国网酒泉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
现场大屏幕红色背景下,“热烈祝贺长征二号F T1运载火箭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圆满成功”两行大字格外耀眼。
虽然这次天宫一号没有载人,但是航天员系统也是全程参与工作,接下来无论是神八,神九或者神十都要参与。根据情况,目前的计划是神十要载人,神九是要看神八发展的情况来定。
载人航天工程涉及到的人有十几万,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人看起来特别多,但每个人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都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一点点小的纰漏,有可能造成载人航天工程停止或者是很大的损失。总指挥常万全同志多次讲,航天经历了很多,他有很深的感触,成功是差一点儿失败,反过来看,有一些失败是差一点成功。这句话深深印在每一个航天人的心中。
中国网天宫一号发射现场直播报道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关注!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温家宝慰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工作人员
中国网 杨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庆祝天宫一号发射圆满成功
中国网 杨丹
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宣布任务圆满成功
中国网 杨丹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控屏幕显示“器箭分离”
中国网 胡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控屏幕显示火箭助推器分离
中国网 胡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鼓掌庆祝
中国网 胡迪
天宫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
中国网 杨佳
天宫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
中国网 杨佳
天宫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
中国网 杨佳
天宫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
中国网 杨佳
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
中国网 杨佳
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
中国网 杨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点火升空!
中国网 杨丹
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
中国网 杨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航科集团神舟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观看发射过程
中国网 杨丹
距离发射还有五分钟
中国网 胡迪
各网站直播人员准备就绪
中国网 胡迪
发射前十五分钟准备
中国网 胡迪
直播人员就位
中国网 胡迪
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三楼半的嘉宾纷纷离席挤在窗口前,远远观望发射场现场
中国网 杨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的实况图像显示,长征二号F T1火箭已经露出全貌
中国网 杨丹
“天宫一号”发射塔架全部打开 整装待发
中国网 杨佳
“天宫一号”发射塔架已打开
中国网 杨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中国网前方报道组联线20基地指挥控制站总工程师赵传平
中国网 杨丹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歌实接受中国网采访
中国网 胡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控屏幕
中国网 胡迪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显示出发射场的实况图像
中国网 杨丹
离天宫一号预计发射时间还有一小时
中国网 杨楠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灯光照射下发射架非常瞩目
中国网 杨佳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坐席上的飞行器上升段简介
中国网 胡迪
中国网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宫一号发射现场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准备工作
中国网 胡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网直播席
中国网 胡迪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做准备
中国网 杨丹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席
中国网 胡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中国网 胡迪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交流
中国网 杨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中国网记者已经做好直播准备
中国网 杨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静待嘉宾到来
中国网 杨丹
媒体聚焦天宫一号升空现场
中国网 杨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备就绪
中国网 杨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备就绪
中国网 杨丹
外国记者-到达现场
中国网 杨佳
指挥大厅大屏幕上显示出发射场现场实况图像,工作人员陆续进入大厅
中国网 杨丹
发射架附近-照明灯光亮起
中国网 杨佳
载人航天发射塔架,用于发射天宫一号
中国网 杨佳
记者陆续到达天宫一号发射现场
中国网 杨佳
载人航天发射塔架,用于发射天宫一号
中国网 杨佳
载人航天发射塔架,用于发射天宫一号,近处为火箭转运铁轨
中国网 杨佳
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的一级部分进入组装车间
中国网 杨佳
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宫一号”整装待发
中国网 杨佳
9月20日 天宫一号器箭组合体抵达发射塔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一号发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