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大月经早来好还是晚来好问问关于宇宙天空流

当云朵浮现出天空,当宇宙幻化成红豆。【女声杂锦篇】_白梧禅精选集 - 虾米音乐
Loading...
入选曲目(30)
“她在眼睛下撑起了一把伞,
略带倦意地对我说:“听,这是雨的声音。”
“我要把你藏起来,
编织一场美梦让你沿途愉快,
穿过城市夜灯和星星流成的大海,
天亮了就是未来。”
“在越来越重的人海中流淌,
也许孤独就像晕船一样,
你已不能再模仿鲸鱼导航,
好在早就习惯被暖流遗忘,
那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你说最后要飘到北极去看光,
因为听说那里的海风抚过的脸庞,
有种流泪的烫。”
“【带盐的风把无力后退的潮汐剪裁,暗恋鱼的礁石还是无法长出呼吸的鳃,
你的所有细节都流向大海,回忆技穷到只剩下一种神态。】”
“终于没有岔口好转,
这一路熟悉和陌生总在不断交战;
伴随不断更新的回顾展,
悲喜离合在眼前一摊,
你陪你自己一路走完。”
“好吧,最近的风格是非常统一的杂乱无章。
对我而言,类型相同的音乐连续听完十首是极限。。
所以,乱乱的才能带给我惊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请用虾米帐号
当云朵浮现出天空,当宇宙幻化成红豆。【女声杂锦篇】
白梧禅的其它精选集
收藏了这张精选集的人们...
关注虾米:求有关于宇宙的资料。
求有关于宇宙的资料。
09-02-20 & 发布
宇宙是由一个点爆发形成的,这个&点&是什么东西,这个&点&就是所谓的引力齐点. 为什么宇宙会是我们观测到的这副样子?为什么它具有目前已测知的那些基本常数值?80年代初,在宇宙创生大爆炸框架下发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胀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的时间里膨胀了大约10-30倍,大约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后开始以较稳定的膨胀速率,直到现在,大约150亿年,成为目前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恒星以及生命。这个模型暴胀期的长短是个关键。若稍短,物质为充分散开,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缩为起点;若稍长,原生宇宙的物质则过于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恒星,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和人类。因此出现了暴胀为何如此精确的问题,按照现行的物理学基本定律,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应该只有亚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长度10 ^-35量级,而这样的宇宙是短命的。前苏联科学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进一步提出了“婴儿宇宙”模型,两个大宇宙通过一个细“管子”连接起来,这个细管子称为“虫洞”,大宇宙为母宇宙,可能存在着从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虫洞,这样的管子成为子宇宙、婴儿宇宙。就是说除了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着众多的由虫洞连接起来的其他宇宙。1992年,萨莫林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选择学说。母宇宙是空间闭合的,犹如一个黑洞,该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坍缩为一个奇点,奇点又会反弹爆炸膨胀为新的下一代宇宙。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数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数会有小的、或强或弱的随机变异,新生的婴儿宇宙在再次坍缩成奇点前能膨胀到几倍普克郎长度大小,随机变异的物理常数有可能允许小小的暴胀,子宇宙可变的较大,当它足够大时,可分隔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又坍缩为一个新的奇点,新奇点又触发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时代相传,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缩,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产生许多黑洞,从而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后代,借用生物进化论的术语,它们是被“自然选择”下来的,经“选择”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确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经过这种“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话,那么应该预期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宇宙会具有所观测到的样子并正好具有目前测知的基本常数值。这个学说的另一要点是关于恒星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恒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气体和尘埃云中,恒星仍在形成。在碳尘埃微粒表面进行着的化学反应使气体冷却并促使气云坍缩。但碳尘埃粒子是从那里来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一情况只有在质子的质量稍大于中子的质量时才会发生,如果两者质量之差比氦核的结合能大的多,则质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没有氦,聚变反应链在第一阶段便终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从而使恒星将少得多,自然也不会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个宇宙中,若其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差较大,将只能产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它是唯一可以详细研究表面结构的恒星,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但太阳只是银河系内一千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日 核 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 射 区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对 流 层 在辐射区外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厚度大约14万公里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变化梯度很大,物质径向对对流运动强烈而又非均匀性,可产生低频声波,将机械能通过光球传输到太阳的外层大气。 光 球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光球,温度约5770开,即太阳的平均有效温度,光球内的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大气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观测中有临边昏暗现象。几乎全部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的。光球上最显著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由于它比周围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约为4200开,使其看起来是“黑”的,实际上是具有强磁场的低温漩涡。光球面上存在着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的米粒状气团,它们呈激烈的起伏运动,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称为米粒组织,直径约公里,它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寿命约十分钟,存在超米粒组织,尺度达三万公里左右,寿命约20小时。 色 球 光球厚度约2000公里,几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专门的虑光镜观测。色球温度从底层的4500开上升到顶部的数万开。色球上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可高达9000多公里,宽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约五分钟。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称为暗条。在色球与日冕之间有时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称为耀斑。耀斑常发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会突然增强,同时大量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喷发,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日 冕 太阳的最外层大气。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日冕温度达一二百万开。高温使气体获得克服太阳引力的动能,形成不断发射的较稳定粒子流太阳风,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阳的主要动力。参考资料:I 水星: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古代中国称水星为辰星,西方人则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墨丘利(赫尔莫斯)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神通广大,行走如飞。水星确实象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密度较大,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可能有一个含铁丰富的致密内核。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星罗棋布,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气非常稀薄,昼夜温差很大,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降低到-173℃。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 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 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 年,借助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量了水星两个边缘反射波间的频率 差,成功地测量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5日,恰好是公转周期的2/3。 II 金星: 金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082万 千米 (0.7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224.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4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52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 无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亮14倍,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 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爱与美的女神。 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阳的最大视角不超过48度,因此金星不会整夜出现在夜空中,我国民间称黎明时分的金星为启明星,傍晚时分的金星为长庚星。金星自转一周比公转一周还慢,并且是逆向自转,所以金星上的一年比一天还短,而且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外表上看,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只比地球小300千米,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人们曾推测,金星表面的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也会与地球相似,同样具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然而,事实证明,金星表面奇热,足以使铅锡溶化,任何生命都难以生存,金星与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上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大气中97%以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气层中 还有厚达20-30千米的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云层使得金星表面的热量不能 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来热,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 可达447℃。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 深1千米处的压力),任凭你有着钢筋铁骨,到了金星也会压得粉碎。 III 火星和它的卫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在类地行星中,火星是一颗红色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西方则把它当作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火星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测到火星的多种特性与地球相近,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生命”,“火星人”等等激动人心的话题沸沸扬扬了将近一个世纪。 其实,火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妙,它的表面满目荒凉,表面 75%是由硅酸盐, 褐铁矿等铁氧化物构成的沙漠,一片橙红和棕红色的戈壁景象。火星的大气稀薄而干燥,水分极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约占95%。赤道附近中午温度20℃左右, 昼夜温差则超过100℃。所谓火星两极的“极冠”,也并不是水结成的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干冰所组成。 火星上一天的长度几乎和地球相同; 自转轴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化。当地球和火星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并差不多排列在一条直线时, 称为火星冲日, 由于火星的椭圆轨道偏心率较大, 每隔15-17年有一次与地球特别接近的冲,称为大冲, 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刻。 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来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 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至今为止的实验结果表明:火 星上没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没有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迹,更没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的 存在。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个小卫星,分别取名为 福波斯(火卫一)和德莫斯(火卫二)。他 们是战神的儿子,在天上驾驶着战车。 火卫列表: 2)带光环的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I 木星和它的卫星: 木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77833 万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4332.71 日 平均轨道速度: 13.6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8 轨道倾角: 1.3 度 行星赤道半径: 71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1 日 卫星数: 16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岁纪年,由此把它叫做“岁星”,西方称木星为“朱庇特” (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木星确实为九星之王,它的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8颗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相当于地球的318倍。 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木星 的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 星核的外部则是液态氢组成的木星幔。再向外就是木星的大气层。木星 的大气厚达1000千米以上,由90%的氢和10%的氦及微量的甲烷、水、 氨等组成。木星虽然巨大无比,但它的自转速度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 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比地球快了近二倍半。如此快速的自转 在木星表面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大气运动,各种对流、环流运动十分激烈 和复杂,并出现许多层与赤道平行的云带。更奇异的是木星南半球上有 一个持续运动了几百年的大气旋,称为“大红斑”。它的大小足够可容纳 好几个地球,在里面彩色的云团作着剧烈的运动,有些类似地球上的龙 卷风。 1979年,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但木星光环和土 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比较弥散,由亮环、暗环和晕3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 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木星环距木星中心约12.8万千米,环 宽9000余千米,厚度只有几千米左右,是由大量的尘埃及暗黑的碎石构成,肉眼很难看到。 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之上,发现它确实很不容易。 木星的卫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目前 已发现有16颗卫星。木星的卫星是按发现的先 后次序编号的,其中排名居前的4颗最大也是最 亮的卫星由伽利略用望远镜首先发现,后人因此 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木卫列表: II 土星和它的卫星: 土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429,40万 千米 (9.54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10759.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9.64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56 轨道倾角: 2.5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33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18 土星是一颗美丽的行星,也是质量和大小仅次于木星的大行星。中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在西方,人们用罗马农神“萨图努斯”(Saturn)的名字为土星命名。 土星与木星犹如孪生兄弟,有许多十分相似的地方。土星也有岩石构成的核心,核的外围是5000千米厚的冰层和金属氢组成的壳层,再外面也象木星一样裹着一层浓厚而色彩绚丽,以氢、氦为主的大。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带,并且也有类似木星大红斑的旋涡结构- 白斑,不过规模较小而已。如果说木星大气运动诡谲多变,那么土星大气运动就显得较为平静和单纯。 土星公转周期缓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自转周期为10小时14分。由于自转迅速,土星实际上是一颗很扁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两极大6000千多米,相差部分几乎等于地球半径。 虽然土星体积庞大,但平均密度却只有0.7克/立方厘米,在九大行星中最小,是一个比水还轻的行星。 土星的光环在望远镜中十分引人注目。这光环实际上由无数直径在7厘米~9米之间的小冰块组成,环的结构极其复杂,它们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旅行者号&探测器曾经对土星环作过 近距离观测,人们发现土星环的整体形状就象一张巨大的密纹唱片,从土星的云层顶端向 外延伸。通常把土星光环划分为7层,距土星最近的是D环,亮度最暗,其次是C环, 透明度最高,B环最亮,然后是A环,在A环与B环之间有段黑暗的宽缝,这就是有名 的卡西尼环缝。A环以外有F、G、E三个环,E环处于最外层,十分稀薄和宽广。 土星的卫星: 土星周围的卫星众多,目前已确认的有18颗。其 中以土卫六最大,半径超过了水星,它又被命名为“泰 坦”,即希腊神话中的女巨神。土卫六也是太阳系卫星 中唯一拥有浓密大气的天体,主要成份是氮,约占 98%,大气层厚度约2700千米。 土卫列表: 3)遥远的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I 天王星和它的卫星: 天王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870,99万 千米 (19.21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3068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6.81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6 轨道倾角: 0.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540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20 天王星在太阳系中距太阳的位置排行第七,在西方,它被命名为希腊神话中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的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中位居第三。其半径是地球的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5倍。 天王星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它的自转方式。其它行星基本上自转轴都与公转平面接近垂直而运动,唯独天王星自转轴的倾斜度竟达到98度,几乎是以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天王星大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氢(83%)、氦(15%)和甲烷(2%)。在厚厚的大气之下是深达8000千米的汪洋大海,比它的温度高得惊人,将近有4000℃,比炼钢炉里的钢水温度还高。 天王星也拥有光环,那是在1977年的一次天王星掩食恒星的观测中发现的。天王星共有 11层光环,不同的环有不同的颜色,给这颗遥远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已确认有20颗卫星,包括几颗新发现但 暂未正式命名的卫星,是九大行星中拥有卫星最多 的行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它是唯一可以详细研究表面结构的恒星,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但太阳只是银河系内一千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日 核 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 射 区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对 流 层 在辐射区外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厚度大约14万公里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变化梯度很大,物质径向对对流运动强烈而又非均匀性,可产生低频声波,将机械能通过光球传输到太阳的外层大气。 光 球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光球,温度约5770开,即太阳的平均有效温度,光球内的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大气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观测中有临边昏暗现象。几乎全部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的。光球上最显著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由于它比周围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约为4200开,使其看起来是“黑”的,实际上是具有强磁场的低温漩涡。光球面上存在着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的米粒状气团,它们呈激烈的起伏运动,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称为米粒组织,直径约公里,它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寿命约十分钟,存在超米粒组织,尺度达三万公里左右,寿命约20小时。 色 球 光球厚度约2000公里,几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专门的虑光镜观测。色球温度从底层的4500开上升到顶部的数万开。色球上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可高达9000多公里,宽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约五分钟。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称为暗条。在色球与日冕之间有时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称为耀斑。耀斑常发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会突然增强,同时大量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喷发,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日 冕 太阳的最外层大气。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日冕温度达一二百万开。高温使气体获得克服太阳引力的动能,形成不断发射的较稳定粒子流太阳风,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阳的主要动力。参考资料:I 水星: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古代中国称水星为辰星,西方人则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墨丘利(赫尔莫斯)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神通广大,行走如飞。水星确实象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密度较大,在九大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可能有一个含铁丰富的致密内核。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星罗棋布,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气非常稀薄,昼夜温差很大,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427℃,夜晚降低到-173℃。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 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 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 年,借助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测量了水星两个边缘反射波间的频率 差,成功地测量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5日,恰好是公转周期的2/3。 II 金星: 金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082万 千米 (0.7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224.7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4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52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 无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亮14倍,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 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爱与美的女神。 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阳的最大视角不超过48度,因此金星不会整夜出现在夜空中,我国民间称黎明时分的金星为启明星,傍晚时分的金星为长庚星。金星自转一周比公转一周还慢,并且是逆向自转,所以金星上的一年比一天还短,而且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外表上看,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只比地球小300千米,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人们曾推测,金星表面的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也会与地球相似,同样具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然而,事实证明,金星表面奇热,足以使铅锡溶化,任何生命都难以生存,金星与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上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大气中97%以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气层中 还有厚达20-30千米的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云层使得金星表面的热量不能 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来热,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 可达447℃。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 深1千米处的压力),任凭你有着钢筋铁骨,到了金星也会压得粉碎。 III 火星和它的卫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在类地行星中,火星是一颗红色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西方则把它当作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火星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测到火星的多种特性与地球相近,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生命”,“火星人”等等激动人心的话题沸沸扬扬了将近一个世纪。 其实,火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妙,它的表面满目荒凉,表面 75%是由硅酸盐, 褐铁矿等铁氧化物构成的沙漠,一片橙红和棕红色的戈壁景象。火星的大气稀薄而干燥,水分极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约占95%。赤道附近中午温度20℃左右, 昼夜温差则超过100℃。所谓火星两极的“极冠”,也并不是水结成的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干冰所组成。 火星上一天的长度几乎和地球相同; 自转轴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化。当地球和火星运行到太阳的同一侧并差不多排列在一条直线时, 称为火星冲日, 由于火星的椭圆轨道偏心率较大, 每隔15-17年有一次与地球特别接近的冲,称为大冲, 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刻。 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来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 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至今为止的实验结果表明:火 星上没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没有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迹,更没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的 存在。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个小卫星,分别取名为 福波斯(火卫一)和德莫斯(火卫二)。他 们是战神的儿子,在天上驾驶着战车。 火卫列表: 2)带光环的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I 木星和它的卫星: 木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77833 万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4332.71 日 平均轨道速度: 13.6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8 轨道倾角: 1.3 度 行星赤道半径: 71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1 日 卫星数: 16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岁纪年,由此把它叫做“岁星”,西方称木星为“朱庇特” (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木星确实为九星之王,它的质量是太阳系中其它8颗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相当于地球的318倍。 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木星 的内部是由铁和硅组成的固体核,称为木星核,温度高达30000℃。木 星核的外部则是液态氢组成的木星幔。再向外就是木星的大气层。木星 的大气厚达1000千米以上,由90%的氢和10%的氦及微量的甲烷、水、 氨等组成。木星虽然巨大无比,但它的自转速度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 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比地球快了近二倍半。如此快速的自转 在木星表面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大气运动,各种对流、环流运动十分激烈 和复杂,并出现许多层与赤道平行的云带。更奇异的是木星南半球上有 一个持续运动了几百年的大气旋,称为“大红斑”。它的大小足够可容纳 好几个地球,在里面彩色的云团作着剧烈的运动,有些类似地球上的龙 卷风。 1979年,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但木星光环和土 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比较弥散,由亮环、暗环和晕3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 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木星环距木星中心约12.8万千米,环 宽9000余千米,厚度只有几千米左右,是由大量的尘埃及暗黑的碎石构成,肉眼很难看到。 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之上,发现它确实很不容易。 木星的卫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目前 已发现有16颗卫星。木星的卫星是按发现的先 后次序编号的,其中排名居前的4颗最大也是最 亮的卫星由伽利略用望远镜首先发现,后人因此 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木卫列表: II 土星和它的卫星: 土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1,429,40万 千米 (9.54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10759.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9.64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56 轨道倾角: 2.5 度 行星赤道半径: 6033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18 土星是一颗美丽的行星,也是质量和大小仅次于木星的大行星。中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在西方,人们用罗马农神“萨图努斯”(Saturn)的名字为土星命名。 土星与木星犹如孪生兄弟,有许多十分相似的地方。土星也有岩石构成的核心,核的外围是5000千米厚的冰层和金属氢组成的壳层,再外面也象木星一样裹着一层浓厚而色彩绚丽,以氢、氦为主的大。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带,并且也有类似木星大红斑的旋涡结构- 白斑,不过规模较小而已。如果说木星大气运动诡谲多变,那么土星大气运动就显得较为平静和单纯。 土星公转周期缓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自转周期为10小时14分。由于自转迅速,土星实际上是一颗很扁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两极大6000千多米,相差部分几乎等于地球半径。 虽然土星体积庞大,但平均密度却只有0.7克/立方厘米,在九大行星中最小,是一个比水还轻的行星。 土星的光环在望远镜中十分引人注目。这光环实际上由无数直径在7厘米~9米之间的小冰块组成,环的结构极其复杂,它们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旅行者号&探测器曾经对土星环作过 近距离观测,人们发现土星环的整体形状就象一张巨大的密纹唱片,从土星的云层顶端向 外延伸。通常把土星光环划分为7层,距土星最近的是D环,亮度最暗,其次是C环, 透明度最高,B环最亮,然后是A环,在A环与B环之间有段黑暗的宽缝,这就是有名 的卡西尼环缝。A环以外有F、G、E三个环,E环处于最外层,十分稀薄和宽广。 土星的卫星: 土星周围的卫星众多,目前已确认的有18颗。其 中以土卫六最大,半径超过了水星,它又被命名为“泰 坦”,即希腊神话中的女巨神。土卫六也是太阳系卫星 中唯一拥有浓密大气的天体,主要成份是氮,约占 98%,大气层厚度约2700千米。 土卫列表: 3)遥远的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I 天王星和它的卫星: 天王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870,99万 千米 (19.21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3068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6.81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46 轨道倾角: 0.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540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0.426 日 卫星数: 20 天王星在太阳系中距太阳的位置排行第七,在西方,它被命名为希腊神话中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的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中位居第三。其半径是地球的4倍,质量约为地球的14.5倍。 天王星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它的自转方式。其它行星基本上自转轴都与公转平面接近垂直而运动,唯独天王星自转轴的倾斜度竟达到98度,几乎是以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天王星大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氢(83%)、氦(15%)和甲烷(2%)。在厚厚的大气之下是深达8000千米的汪洋大海,比它的温度高得惊人,将近有4000℃,比炼钢炉里的钢水温度还高。 天王星也拥有光环,那是在1977年的一次天王星掩食恒星的观测中发现的。天王星共有 11层光环,不同的环有不同的颜色,给这颗遥远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已确认有20颗卫星,包括几颗新发现但 暂未正式命名的卫星,是九大行星中拥有卫星最多 的行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日 核 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 射 区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对 流 层 在辐射区外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厚度大约14万公里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变化梯度很大,物质径向对对流运动强烈而又非均匀性,可产生低频声波,将机械能通过光球传输到太阳的外层大气。 光 球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光球,温度约5770开,即太阳的平均有效温度,光球内的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大气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观测中有临边昏暗现象。几乎全部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的。光球上最显著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由于它比周围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约为4200开,使其看起来是“黑”的,实际上是具有强磁场的低温漩涡。光球面上存在着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的米粒状气团,它们呈激烈的起伏运动,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称为米粒组织,直径约公里,它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寿命约十分钟,存在超米粒组织,尺度达三万公里左右,寿命约20小时。 色 球 光球厚度约2000公里,几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专门的虑光镜观测。色球温度从底层的4500开上升到顶部的数万开。色球上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可高达9000多公里,宽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约五分钟。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称为暗条。在色球与日冕之间有时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称为耀斑。耀斑常发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会突然增强,同时大量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喷发,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它是唯一可以详细研究表面结构的恒星,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但太阳只是银河系内一千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日 核 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 射 区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对 流 层 在辐射区外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厚度大约14万公里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变化梯度很大,物质径向对对流运动强烈而又非均匀性,可产生低频声波,将机械能通过光球传输到太阳的外层大气。 光 球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光球,温度约5770开,即太阳的平均有效温度,光球内的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大气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观测中有临边昏暗现象。几乎全部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的。光球上最显著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由于它比周围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约为4200开,使其看起来是“黑”的,实际上是具有强磁场的低温漩涡。光球面上存在着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的米粒状气团,它们呈激烈的起伏运动,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称为米粒组织,直径约公里,它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寿命约十分钟,存在超米粒组织,尺度达三万公里左右,寿命约20小时。 色 球 光球厚度约2000公里,几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专门的虑光镜观测。色球温度从底层的4500开上升到顶部的数万开。色球上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可高达9000多公里,宽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约五分钟。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称为暗条。在色球与日冕之间有时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称为耀斑。耀斑常发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会突然增强,同时大量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喷发,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日 冕 太阳的最外层大气。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日冕温度达一二百万开。高温使气体获得克服太阳引力的动能,形成不断发射的较稳定粒子流太阳风,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阳的主要动力。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  分层次的认识宇宙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编辑本段]【宇宙年龄】  宇宙年龄定义  宇宙年龄(universe,age of)宇宙从某个特定时刻到现在的时间间隔。对于某些宇宙模型,如牛顿宇宙模型、等级模型、稳恒态模型等,宇宙年龄没有意义。在通常的演化的宇宙模型里,宇宙年龄指宇宙标度因子为零起到现在时刻的时间间隔。通常,哈勃年龄是宇宙年龄的上限,可以作为宇宙年龄的某种度量。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年龄推算  宇宙年龄为一百二十五亿年   科学家利用望远镜观察最老的星球上的铀光谱,从而估计宇宙的年龄是一千一百二十五亿年。科学家对宇宙(Universe)的年龄有不同的估计,根据不同的宇宙学模型(cosmologicalmodels),科学家估计宇宙的年龄是介乎一百亿至一百六十亿之间;2001年科学家利用南欧洲天文台(EuropeanSouthernObservatory)的望远镜,观察一颗称CS的星球,量度星球上放射性(radioactive)同位素(isotope)铀-238(Uranium-238)的光谱(spectrum),从而计算出这星球的年龄是一百二十五亿年,这个估计的误差大约三十亿年,是亦即是说,宇宙的年龄至少有一百二十五亿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量度太阳系(SolarSystem)以外铀含量的研究。  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方法和在考古学(archaeology)上使用碳-14(Carbon-14)同位素量度物质的年龄一样,铀-238同位素的半衰期(half-life)是四十四亿五千万年;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element)自动蜕变成为其他元素,至它本身剩下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科学家指出,在宇宙开始时,大爆炸(BigBang)会产生氢(hydrogen)、氦(helium)和锂(lithium)等元素,而比较重的元素是在星球内部产生,当星球死亡时,含有重元素的物质会散布到周围的空间,然后和下一代个的星球结合;其实,地球上黄金(gold)也是从爆炸了的星球来。   因此,愈老的星球上的重元素,也会愈少,科学家认为,一些比较老的星球的重元素含量,只有太阳(Sun)的二百分之一。科学家曾经尝试利用钍-232(Thorium-232)同位素来估计宇宙的年龄,钍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与中子(neutron)接触时会引起核分裂,产生原子能源(atomicenergy),不过,钍的半衰期是一百四十亿五百万年,半衰期比较铀-238长,因此,估计的误差也比较大。  【宇宙的不断膨胀】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CN&[编辑本段]【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古人想象的宇宙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o阿瑟o威廉o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编辑本段]【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星,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但太阳只是银河系内一千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日 核 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E=mc2,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辐 射 区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一个光子脱离太阳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古人想象的宇宙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o阿瑟o威廉o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宇宙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  分层次的认识宇宙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姨妈早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