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赵云和韩娟或者貂蝉结局的结局怎么打?...

《吕布和貂蝉》的结局是怎么样的,那个心不是很厉害吗,怎么就不见了?_百度知道
《吕布和貂蝉》的结局是怎么样的,那个心不是很厉害吗,怎么就不见了?
提问者采纳
吕布死了。三十员大将(包括张飞和赵云)无一人能杀死他,乱箭齐射也被他扛住了,牛辅前来相助,自称看到了史上最大的邪恶,射出了第五支箭——伤心之箭。直到他最信任的兄弟侯成告诉他貂蝉死了,他才仰面倒下,流出血泪。貂蝉死了。心为了自己的理想将她推入深潭,她数次想要爬上去都没能成功,遍体鳞伤,十指血流如注。心爱上了貂蝉,他要貂蝉留在他的身边被貂蝉拒绝了,于是貂蝉再次被跌进了水潭里,最终死在了瀑布中。什么是自由?貂蝉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已经是属于人性的世界,她和吕布想要的快乐自由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于是她的灵魂飞到了白门楼。被吊在城门上的吕布看到貂蝉向他走来,两人抱在一起,貂蝉问他来到这世上受到那么多的劫难是为了什么,吕布说是为了你。两人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终于得到了想要的自由与快乐。牛辅完成了对吕布的承诺,射出了自己的伤心之箭,心碎而死。侯成求在场的各路诸侯不要杀死吕布,被拒绝了,他就那样大喊着“你们都怕他”被曹操斩首了。心失败了,他众叛亲离,失去了一切力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量,他纵然有非人的智谋,却无法抵挡人性的侵蚀,他发现自己为了一个理想牺牲的太多了,最终连爱也没有了,一个人潦倒残生,四处流浪,不断用手指在空中描绘着貂蝉的容貌。死里逃生的铁蛋儿到了一个小山村里,向身边的人讲述着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与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会流传一千年一万年。天上的比翼鸟仍在飞翔,它们直到死也不会分离。
提问者评价
呵呵,好凄惨的结局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貂蝉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董卓一死,辛延获救,李儒也被吕布杀死。但当辛延年找到貂蝉想重归旧情时,貂蝉即永不见他,告诉他“你的罗馥已死,站在你面前的是貂蝉,是吕布的妻子”,辛延年无力跟吕布相争,便投奔曹操去了。
吕布被曹操活捉,处死于白门楼,貂蝉离开沛县回到家乡。此时秦夫人找到王允来要女儿,并告诉他貂蝉是王允的亲生女儿,王允后悔莫及,痛不欲生,秦夫人一气之下杀死了王允,自己也自杀身亡。貂蝉回到家中,见二老已死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她埋葬了亲人向洛河走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三国正史中的赵云和貂禅!_百度知道
关于三国正史中的赵云和貂禅!
我想问一下关于三国正史中赵云和貂禅的结局``不要野史或〈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因为我发觉〈三国演义》是小说``跟正史差很多`(居然把赵云的空城计说城是诸葛亮的`~~~抱不平``)赵云和貂禅是三国里,我最喜欢的人`所以想请教一下``
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回答``但请注意``我想知道的是赵云和貂禅的结局是怎么死的``别随便粘贴一些赵云和貂禅的事迹来```我不需要这些``只想知道他们怎么死的~(是自然死?病死?还是战死?别一个 “卒”字就这样`~~)谢谢``
提问者采纳
竟是你不怎么喜欢的《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艺术人物;貂禅,病死于成都:赵云。答楼主补充。轮到我们为罗贯中抱不平了。说笑。可怜你最喜欢的人(貂禅)史籍中找不到有关貂禅的记录,不知所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1条回答
马超(不被重用。,比张飞(被下属杀死),却一生不再肯设一计,徐庶不能用计而死。没什么好说的,像徐庶何等聪明。自然地位不同。
赵云活了很久,赵云却也幸运多少了,黄忠保刘备战死,活活郁闷而死)。一些BT。职能不同,却不让其一辈子喝一滴酒。这就够了。,就像一个爱喝酒的酒鬼。这点可以肯定。,而且是自然死。你想一个人,至少几千年还有人这么喜欢他
《三国志.蜀书六》中记载了赵云的传记,“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赵云去世后被追谥顺平侯。 《三国志》中并无貂禅的任何记录,历史中有无貂禅其人还需考查史籍中找不到有关貂禅的记录。
赵云有勇有谋,是个奇文.豺婵才貌双全可惜被利用美人计,下场可怜.
哎,就是喜欢赵云。帅!!!打三国战记从来没选过别的人,每次都选赵云。风云在起更是一个人打全关,喜欢赵云``貂禅,美女谁不喜欢。
《三国志.蜀书六》中记载了赵云的传记,“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赵云去世后被追谥顺平侯。《三国志》中并无貂禅的任何记录,历史中有无貂禅其人还需考查。
赵云,貂禅只是艺术形象,和正史中是有差距的,就想生活和理想一样,无从考究。
貂禅 历史中不存在。
貂蝉是谁,大概是后人杜撰的.
《三国志》中有!
貂禅我不是太喜欢
看《三国志》啊!
三国无貂蝉。赵云是在诸葛亮出祁山之前自然死的
三国志里有
赵云老死的,貂蝉为吕布上吊死了
erhfghfgjcfgj
赵云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容貌
姿颜雄伟 官至
谥曰顺平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曾效力过的势力
赵云 -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赵云 - 简明演义传记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齐进齐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赵云的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P&&P&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P&&P&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瓒遣刘备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P&&P&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P&&P&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P&&P&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云随刘备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P&&P&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P&&P&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P&&P&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云留荆州。&/P&&P&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P&&P&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P&&P&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P&&P&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P&&P&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P&&P& ▓章武元年【公元220年】,秋七月,孙权袭荆州,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P&&P& ▓章武元年【公元220年】,刘备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P&&P&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P&&P&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P&&P&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P&&P&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卒。追谥顺平侯。&/P&&P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史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属于那种标准的河北汉子。现在很多人受演义和游戏的影响,往往将赵云视为文武双全的代表,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赵云与其说是智勇兼备,不如说他虽然武勇过人,但却缺乏统帅大军作战能力。若将他与同时代的武将相比较,他应该是和典韦、许诸较相像。
赵云初出山时可以选择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袁绍,一个是公孙瓒。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无显赫的身世背景,况且袁绍手下良将如云,较难会受重用,于是就率领当地的一些义勇兵投靠了公孙瓒。当然,史书上借他与公孙瓒的交谈,将他选择公孙瓒的动机作了十足的美化。(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在跟随公孙瓒几年后,赵云终于遇上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刘备。当时寄身于公孙瓒的刘备缺兵少将,对勇猛的赵云自然是礼遇有加,而赵云也看中刘备是成大器之人,双方很快便“情投意合”。不久,赵云便借口兄丧,离开了公孙瓒,临行前更是向刘备信誓旦旦的保证:“终不背德也”。果然,刘备转投袁绍不久,赵云即到邺与刘备会合。此时刘备为了取得赵云的忠诚,又使出他拿手的一套方法,与赵云“同床眠卧”,以表示对他的无条件信任。受到如此恩宠的赵云自然对刘备忠心耿耿,当时他奉刘备密令,私下里招募了数百人。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招募这些人的用意,但以常理推测,这些人应该是作为刘备的秘密警卫队而存在的,那么作为这支部队统领的赵云,他当时的身份应该是类似于刘备的警卫长之类。
之后赵云跟着刘备东奔西跑,直到荆州。这期间内他显然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因为不但史书上缺少他这段时间的活动记载,而且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赵云一直没有受封官职。再然后便是到了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地点——当阳长阪。由于受到曹操精锐骑兵的连夜追击,刘备在长阪一败涂地,抛弃娇妻幼子,独自与几个手下仓皇逃窜。史载赵云此时怀抱后主刘禅,同时还保护着刘禅之母甘夫人,在一片混乱之中将他们平安带出战区,并以此功劳受封为牙门将军。这一段经历其实是赵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段,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其一,刘备当初逃窜时重臣如徐庶、诸葛亮、张飞等都在身边,独独赵云却和刘禅母子在一起,那么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问题大可打个问号;其二,史书上至此才终于出现赵云受封官职的记载,而且还是品级很低的牙门将军,这更进一步应证了在此前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多年,但始终是毫无功绩的推断。而如果依作者在前面文章中的臆断,赵云在刘备集团中多是以警卫长身份立足的话,那么以上这两条都可以有较圆满的解释。正是因为赵云警卫长的特殊身份,他才会在长阪之战中待在后方负责保卫家眷,从而得以保护了刘禅母子,而徐庶、诸葛亮、张飞等应该是作为大本营成员与刘备共同迎敌,而后一同逃亡。作为警卫长,自然不象将领上阵杀敌般容易取得功劳,领受封赏,那么赵云多年来没有官职也是正常的了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又摆在我们面前,为何长期以来刘备只是将赵云作为一介警卫长使用,而不是让他上阵杀敌?以刘备用人之能,断无屈才之事,这应该能说明两点。其一,刘、赵关系密切,正因为对赵云的信任,刘备才会委以贴身警卫的重职;其二,刘备认为赵云擅长格斗而不擅长领兵作战,故不让他带兵。
长阪之后,本书上直接转到刘备入蜀,而赵云则被留在荆州,关于赵云在赤壁大战以及随后的荆州攻略战中的表现如何,只字未提。倒是裴注所引的赵云别传中记载着赵云在荆州攻略战后受封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刘备入蜀时他出任留营司马,并随后与张飞一起“横江截阿斗”。但该别传以史料而论并不严谨,所记载的多是与赵云相关的逸事,真实性有待商榷。虽然前文有几处引用了别传中的记述,但在涉及到赵云所立功绩,受封官职等重大事件上,还是依从本书。
刘备在蜀中的攻略中遇到顽强的抵抗,损失惨重,陷入进退不能的窘境,只得急招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增援,此时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正从单纯的贴身警卫而过渡为上阵搏杀的武将。乍看之下,这与文章前面的观点有所矛盾,但其实不然。一方面,此时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象以前寄人篱下时需要时时刻刻防备他人的暗害;另一方面,赤壁战后刘备势力急剧扩充,而身边旧部下人数太少,新归附的荆州人士又不放心将兵权交付给他们。相比之下,赵云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即使缺乏统兵的能力,但他的武勇始终是影响战斗结局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此后赵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或领兵作后备,或在他人的指挥下参加战斗。以入蜀为例,赵云先是在诸葛亮率领下“溯江西上”,到江州后又领偏师“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避开了与刘璋主力的正面交锋,始终没有独自与刘璋大军交战。蜀中平定后,赵云以援军之功受封翊军将军。
这之后本书上对赵云的记载又有很长时间的阙如,而赵云别传中倒是记载汉中战役时赵云与黄忠曾共同作战,刘备东征伐吴时赵云被留在江州为刘备后援等事。单以史料而言,赵云在汉中时遇曹操大军,在营地被包围的情况下以“空城计”吓退曹操一事的真实性相当可疑;而刘备东征前力谏刘备先魏后吴,以至于被刘备留在江州一事则较有可能。
建兴元年,刘禅登基后大行封赏,赵云受封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等职衔,不久又晋升为镇东将军。这些封赏,应该和当时赵云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密不可分。蜀汉政权的权力其实是在原从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者之间共同分配的。刘备死后,原从集团中的元老级人物只剩下赵云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后,为了安定人心,对三个集团的代表进行赏赐也在常理之中。
原从集团的代表人物,赵云这一特殊的身份在为他带来了荣誉和地位的同时,也意味着他要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蜀汉军制,分为内军和外军两种,内军由皇帝亲自统帅,在建兴年间,基本上为诸葛亮所掌控;外军是刘备推行都督制的产物,其代表为驻汉中的魏延以及驻永安的李严。赵云虽然身为镇东将军,但他并不属于外军之列,没有都督的官职就是最好的证据。当然,如依本文的一贯论点,赵云自身缺乏统兵才能,自然不会受封重要的都督职位。以此推论,赵云应该属于内军编制。而这也符合本书记载的“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即与诸葛亮同以内军将领身份北伐。而正是这次北伐,标志着赵云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全面落败,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结束。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派赵云、邓芝领偏师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军往攻祁山。肩负重任的赵云在与曹真作战中失利,被迫据险固守,直到终战。回成都后,因此过被贬为镇军将军,直至建兴七年病逝,再无升迁。这段经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可以推敲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本书所记赵云第一次独自领兵与敌人大军作战,而所负的责任又相当重大。作为偏师,目的是与曹军周旋,进可能的拖延其赶赴主战场的时间,甚至还可以配合主力部队对敌军前后夹击,其意义绝不能小视。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诸葛亮却偏偏派给了缺乏统兵经验与能力的赵云,这个战略失误,不在其误用马谡之下。
其实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现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范围内,暂且搁置。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即是以诸葛亮为代表,融合了荆州人士以及新进益州人士的新荆州集团在蜀汉权力架构中站上了顶点,而原从集团和原益州集团逐渐趋向没落。尤其是原从集团,唯一的元老赵云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即病逝,劳苦功高的原从集团也就此消亡。
赵云虽然在最后几乎是以一个政治斗争失败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毕竟跟随刘备多年,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加上曾经于乱军之中救下刘禅,素为后主感恩。因而在他死后多年,蜀汉灭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刘禅终于下诏追谥其为顺平侯。这在赵云别传记载的刘禅诏书里反映的很明显:“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姑且不论该诏书的真伪,其中所叙的赵云得以受谥的原因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其实,看一下赵云所受封的谥号就可以大致明白对他所谓的盖棺定论了:“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也就是说,赵云获此殊荣凭借的并不主要是战功。也正因功绩的不著,他才会成为蜀汉最后一批才追谥的宿将。当然“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派赵云、邓芝领偏师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军往攻祁山。肩负重任的赵云在与曹真作战中失利,被迫据险固守,直到终战。回成都后,因此过被贬为镇军将军,直至建兴七年病逝,再无升迁。这段经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可以推敲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本书所记赵云第一次独自领兵与敌人大军作战,而所负的责任又相当重大。作为偏师,目的是与曹军周旋,进可能的拖延其赶赴主战场的时间,甚至还可以配合主力部队对敌军前后夹击,其意义绝不能小视。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诸葛亮却偏偏派给了缺乏统兵经验与能力的赵云,这个战略失误,不在其误用马谡之下。”请问当时曹军和蜀军的比例是多少?曹真也是有名的大将,如果再加上手中兵多将广,赵云难以战胜也是情理之中了!作者将赵云从大众盲目景仰的神坛上请下来的做法,在下是非常认同的!但是随后却又踩上一脚,却让人错愕难解,你是否走上了过尤不及之道???赵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勇,也没有你说的那么脓包!“一生以失败告终?”这话太过了!貂蝉 - 简明演义传记
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
一吕二赵 三典伟’赵云一生枪挑曹营上将五十四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赵云究竟杀死或者杀败过哪些有名的上将?本文将做一个总结。首先说明的是,三国各类曲艺中长坂一战说的最精彩最详细的当属评话《三国》,因此本文总结也以评话三国为主线: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银甲,白马银枪。赵云的枪法学自三国时期武术名家童渊。童渊本来只收徒两人,一人是“宛城侯”张绣,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张任。两人均学了他的“百鸟朝凰枪”,并且闯下了极高的名望。童渊晚年隐居深山,后经赵云求拜,收了赵云为关门弟子,谁也不知道。赵云艺成下山后,自创了一套“七探蛇盘枪”。初战成名于公孙赞与袁绍的战役,当大将文丑追杀公孙赞时,赵云单人独骑杀败文丑,枪挑鞠义,保护公孙赞,并助其反败为胜。此后赵云除了在新野枪挑曹洪的头盔,便没有再杀敌的机会,直到长坂坡当阳道,赵云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个三进三出,才真正一战威震天下。
2、高览:使一柄开山岳。赵云初冲当阳时杀的第一员曹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是河北最著名的四猛将,号称“四庭柱”。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这次高览在赵云面前也只走了一个照面。3、杨明:使一口刀,被赵云杀的第二员曹将。赵云救刘备部将毛仁时一个回合将其挑于马下。
4、朱慈:使一柄长斧,赵云救部将苟璋时见面便枪挑了他。
5、高平: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长锤,赵云二冲当阳时所杀。
6、高槐: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镏金铛,赵云二冲当阳时所杀。赵云连杀此二将只用了一枪。
7、晏明:使三尖两刃刀,赵云冲二营时一个回合将其挑落。
8、晏腾:使一把钢鞭,赵云冲二营时一枪钻打碎其后脑。9、张郃:河北“四庭柱”之一,使长枪。与赵云只战了一合,心虚而败走。他是长坂坡与赵云交手过的曹将中少数没有受伤的将领之一。后受曹操之计挖陷阱欲擒赵云,结果被赵云从陷马坑中跳出。
10、韩琼:河北“四庭柱、一正梁”中的一根大梁。在南方评话中也有称为“老枪王”韩荣。河北名将韩琼在当阳道时年岁已高,须发皆白。被赵云枪挑其侄儿后前来报仇,结果赵云以梅花枪枪挑韩琼。
11、牛贤:使一柄斧子,赵云在枯井边救阿斗时遇的一员曹将,被赵云一个回合挑落马下。
12、曹洪: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使一口大砍刀,被赵云照面一枪刺中大腿。
13、曹成:人称“赛养叔”,曹操手下箭法最好的大将之一。赵云冲三营时,被箭射死。
14、曹顺:人称“盖潘党”,曹操手下箭法最好的大将之一。赵云冲三营时,被箭射死。
15、王雄:人称“钻天龙”,曹操手下最好的步将之一,使一对双刀。赵云一枪从其喉咙刺入。
16、王飞:号称“入地蛟”。曹操手下最好的步将之一,使一口朴刀。赵云一枪钻打碎他的背心。
17、淳于琼:淳于兄弟之一,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
18、淳于安:淳于兄弟之二,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
19、淳于普:淳于兄弟之三,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20、徐晃: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使一柄开山斧,三国中最有名的勇将之一。赵云把从敌将处夺来的钢鞭飞掷击中徐晃后心镜,打得他抱鞍吐血。两人只两个回合,徐晃退走。
21、文聘:人称“金枪将”,使一杆金枪。曹操曾经三次到他襄阳家中相请,才请得文聘为他效力。文聘与刘备、赵云素有交情,因此和赵云乃假战。
22、夏侯恩:乃是曹操身旁最宠爱的侄儿,为曹操保守“青釭宝剑”。子龙将其枪挑后,把青釭剑夺为己有。23、赛猿精:原名叫眭元进,辽邦公孙王手下的第一勇将,使一对独脚铜人,力大无穷。曹操平辽东后将其收为帐下。赵云冲中营时一枪刺中其头顶,戳得穿冠断发,幸而未死。他落荒逃到东川,投奔了汉中王张鲁。后在刘备收汉中时还是被赵云用落马金钱枪挑去。
24、公孙王:辽东番邦大王,被曹操收降。赵云冲中营时一枪震塌石牌楼,将他活活压死。
25、辕门十将:赵云冲中军营时连挑十将,具体姓名不详。26、胡车儿:宛城侯张绣的马前步将,使两口短刀。宛城之战时偷走曹操手下第一勇将典韦的镔铁双戟,使典韦身亡。他与赵云在阵前大战数十合,被赵云枪挑。
27、刁麟翔:宛城侯张绣的马后步将,使一柄短棍。与胡车儿一起被赵云枪挑。28、张绣:封“宛城侯”,人称“北地枪王”,使一杆虎头金枪。张绣是武术名家童渊的大弟子,但是与赵云并不相识。战宛城时由胡车儿偷走典韦的双戟,然后得以枪挑典韦。他的“百鸟朝凰枪”威震天下,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被赵云的七探蛇盘枪杀死。从此赵云成了真正的枪王。
29、许褚:曹操手下八虎将之首,号称“痴虎大将军”,使一口九环刀,勇猛无敌。张绣死后,他急于求战,与赵云交手二合,被赵云枪杆扫中后背,伏鞍而逃。从此许褚一生最怕子龙,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许褚仍然被赵云枪挑。30、张辽: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文武兼备。在接应受伤的许褚时被许褚喷了一脸的鲜血,扶着许褚退归本阵。这回书正是有名的“枪挑枪王、钻打许褚、血喷张辽、吓退曹洪”。也有评话书为“枪挑枪王、钻打许褚、血喷曹洪、吓退张辽”,指的是接应许褚的是曹洪,而扶许褚退走的是张辽。
31、焦触:使一柄大斧,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2、张南:使一柄大刀,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3、马延:使一条长枪,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34、张岂页:使一口刀,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5、钟缙:上庸的守将,使一柄大刀,被赵云的青釭宝剑杀死。
36、钟绅:望陵的太守,使一柄大斧,被赵云一枪刺中咽喉而死。
在《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群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在评选“你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时,也把赵云排在第二位。
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留给读者的形象不仅大大高于魏延,而且似乎比关羽,张飞还要好些。这是一个涉及艺术魅力来源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遗憾的是,建国三十几年来,有关赵云的专题论文只有一篇,对这个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想对此作一点考察。
(一)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谓予不信,有史为证: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敌”,被目为“虎臣”。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陈(阵),勇毅贯三军”。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甘宁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
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年)刘备重新占领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分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了。张飞功绩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郡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与新占汉中的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敌将张和,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困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亲斩曹军名将夏候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南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的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
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决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二)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对于厮杀疆场的武将来说,这毕竟是美中不足之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象力,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
《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这时,死里逃生的公孙瓒才定下神来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只见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赵云的这个“亮相”,一下子就表现出一个盖世英雄的神勇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其实,这主要出自罗贯中的生花妙笔。
《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通过虚构,生发和渲染,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糜竺,找到糜夫人,接过阿斗(历史上的糜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好一场舍死亡生的厮杀呵!写到这里,罗贯中情不自禁地以“史官”之诗赞美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危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不盲目地扬此抑彼,从来不说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又是具有鲜明倾向性的,他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是对比。当吕布被曹军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为了向袁术求救,吕布不得不将许配给袁术之子的女儿送去。他“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女于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堵截下,“吕布虽勇,终是缚一女在背上,只恐伤着,不敢来突重围。”结果“只得回下邳”,再看赵云的“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拼命冲杀,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对比多么鲜明!
二是烘托。《演义》一再通过敌,我,友三方的反应,来侧面描写赵云的英勇无敌。对曹军来说,赵云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在汉水之战中,黄忠被曹军团团包围,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刺死曹将焦炳,慕容烈,“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勇将张合,徐晃也“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曹操得知后,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在东吴方面,赵云的威名也是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借得东风,由赵云接回夏口之时,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一箭射断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在刘备甘露寺相亲时,吴国太听说立于刘备身边的是赵云,便问:“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并盛赞:“真将军也!”而在刘备集团中,赵云更是受人钦佩。以勇武闻名的马超初降刘备时,适逢刘璋部下刘睃,马汉来攻,赵云引军退敌,“玄德在城中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这些侧面之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赵云的优秀品格,在《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都是于史有据,罗贯中略加点染铺叙的,这里不多论列。这里要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象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象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歧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前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兵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刺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刺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刺死其先锋苏喁;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赵云从来不象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象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的人物。
(三)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象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武将形象系列之首了。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象。“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毛宗冈评本,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场到第九十七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过了关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张飞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历史上赵云去世比关羽晚十年,比张飞晚十年,比张飞晚八年,在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时间比关、张长的多。罗贯中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史实,因此,《演义》中的赵云活动时间跨度自然就超过了关、张。其实,只要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嘉靖本的二百四十则回目中,直接出现关羽名字的占十九则(在毛本中占据十四个回目),直接出现张飞名字的占八则(在毛本中占据七个回目),而出现赵云名字的只占七则(在毛本中占据五个回目),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地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书中正面描写(注意:不是一般出场,更不是侧面涉及赵云的笔墨也明显地少于关羽,而与张飞差不多。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嘉靖本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千里走单骑”再到“古城相会”,一口气用了八则的篇幅(毛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而描写《长阪坡赵云救主》仅仅用了一则的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对哪一个形象更舍得挥洒笔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赵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愚以为这也未尽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
诚然,罗贯中对自己笔下的赵云形象是十分喜爱的,是倾注了满腔激情加以精心塑造的,因为赵云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向往统一,歌颂忠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分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让我们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吧。在写到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诗一赞,对关羽极表景仰和哀悼。其中一首诗称赞他:
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另一首诗评价更高:
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
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把关羽同封建社会中公认的功业盖世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褒美之情可谓无以复加了。在写到张飞被刺后,罗贯中安排了四诗一评一赞,对张飞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其中颂扬之情最热烈的是那首《庙赞诗》:
长阪桥头断,曹公铁马还。
西蜀大钦仰,功名重剑关。
而在写到赵云去世后,罗贯中除引用后主追谥赵云的诏文以外,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情歌颂。第一首《庙赞诗》云: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因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象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
毋庸讳言,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了关羽的不少缺点。但是,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他的心高气傲,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上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把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而后人所认为的关羽另外有的缺点,如华容道放走曹操,本来就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了表现关羽的“恩怨分明”,“义气深重”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相反还大加称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更好一些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这不仅由于《演义》中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那个既是干戈扰攘,生灵涂炭,九州板荡,又是“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玮动人”的历史时期,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的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即以前面提到的血战长阪坡而言,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何战了十几回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服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以前,小说史上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象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在《演义》的巨大成就影响下,历史小说创作有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在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们都不可能同赵云的形象混同起来,更不可能取代赵云的形象。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画廊中,赵云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形象。黑格尔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时,再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不过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说明赵云形象为什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还不能说明为什么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喜爱关羽,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应当指出,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到清末的五百余年中,读者对赵云的印象并不超过对关,张的印象。因为罗贯中从&歌颂忠义&的道德标准出发,主观上想把关,张(特别是关羽)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完美;明,清两代的大多数读者囿于传统的“忠义”观念,其审美标准与罗贯中大体一致。如明代赵璞《次何州判韵》诗写到:
神器将为诈力移,英雄奋起共维持。
许身刘氏坚惟一,报效曹公示不欺。
敌破襄樊肝胆落,名垂竹帛壮心知。
古来不没称忠义,吊客常过荐酒卮。
明代侯居震《谒解庙次宋侍御韵》诗尾联也写到:
试看当时同事者,惟君生气满中原。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则云:“历稽载箱,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由此可见,那时的人们是把关羽看得比赵云更高的。
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稳定性以外,又会在某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异性。因此,今天的广大读者虽然也爱读《三国演义》,但他们对书中许多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却与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理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可鄙而又可恶,而决不会象罗贯中那样称赞他“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也不会象毛宗岗那样歌颂他“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一句话,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地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当然,按照艺术典型的标准来看,《演义》中的赵云还不是充分个性化的,不及关羽形象那样丰富与深刻。但是,广大的一般读者却不管这些,仍然把赵云列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最受喜爱的人物。--艺术的法则就是这样奇妙!
赵云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容貌 身长八尺 姿颜雄伟 官至 镇东将军 永昌亭侯 谥曰顺平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赵统 赵广 相关人物 公孙瓒 刘备 诸葛亮 姜维 邓芝 刘禅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公孙瓒 赵云 -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赵云 - 简明演义传记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齐进齐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赵云的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P&&P&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P&&P&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瓒遣刘备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P&&P&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P&&P&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P&&P&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云随刘备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P&&P&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P&&P&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P&&P&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云留荆州。&/P&&P&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P&&P&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P&&P&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P&&P&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P&&P&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P&&P& ▓章武元年【公元220年】,秋七月,孙权袭荆州,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P&&P& ▓章武元年【公元220年】,刘备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P&&P&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P&&P&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P&&P&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P&&P&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卒。追谥顺平侯。&/P&&P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史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属于那种标准的河北汉子。现在很多人受演义和游戏的影响,往往将赵云视为文武双全的代表,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赵云与其说是智勇兼备,不如说他虽然武勇过人,但却缺乏统帅大军作战能力。若将他与同时代的武将相比较,他应该是和典韦、许诸较相像。 赵云初出山时可以选择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袁绍,一个是公孙瓒。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无显赫的身世背景,况且袁绍手下良将如云,较难会受重用,于是就率领当地的一些义勇兵投靠了公孙瓒。当然,史书上借他与公孙瓒的交谈,将他选择公孙瓒的动机作了十足的美化。(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在跟随公孙瓒几年后,赵云终于遇上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刘备。当时寄身于公孙瓒的刘备缺兵少将,对勇猛的赵云自然是礼遇有加,而赵云也看中刘备是成大器之人,双方很快便“情投意合”。不久,赵云便借口兄丧,离开了公孙瓒,临行前更是向刘备信誓旦旦的保证:“终不背德也”。果然,刘备转投袁绍不久,赵云即到邺与刘备会合。此时刘备为了取得赵云的忠诚,又使出他拿手的一套方法,与赵云“同床眠卧”,以表示对他的无条件信任。受到如此恩宠的赵云自然对刘备忠心耿耿,当时他奉刘备密令,私下里招募了数百人。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招募这些人的用意,但以常理推测,这些人应该是作为刘备的秘密警卫队而存在的,那么作为这支部队统领的赵云,他当时的身份应该是类似于刘备的警卫长之类。 之后赵云跟着刘备东奔西跑,直到荆州。这期间内他显然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因为不但史书上缺少他这段时间的活动记载,而且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赵云一直没有受封官职。再然后便是到了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地点——当阳长阪。由于受到曹操精锐骑兵的连夜追击,刘备在长阪一败涂地,抛弃娇妻幼子,独自与几个手下仓皇逃窜。史载赵云此时怀抱后主刘禅,同时还保护着刘禅之母甘夫人,在一片混乱之中将他们平安带出战区,并以此功劳受封为牙门将军。这一段经历其实是赵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段,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其一,刘备当初逃窜时重臣如徐庶、诸葛亮、张飞等都在身边,独独赵云却和刘禅母子在一起,那么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问题大可打个问号;其二,史书上至此才终于出现赵云受封官职的记载,而且还是品级很低的牙门将军,这更进一步应证了在此前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多年,但始终是毫无功绩的推断。而如果依作者在前面文章中的臆断,赵云在刘备集团中多是以警卫长身份立足的话,那么以上这两条都可以有较圆满的解释。正是因为赵云警卫长的特殊身份,他才会在长阪之战中待在后方负责保卫家眷,从而得以保护了刘禅母子,而徐庶、诸葛亮、张飞等应该是作为大本营成员与刘备共同迎敌,而后一同逃亡。作为警卫长,自然不象将领上阵杀敌般容易取得功劳,领受封赏,那么赵云多年来没有官职也是正常的了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又摆在我们面前,为何长期以来刘备只是将赵云作为一介警卫长使用,而不是让他上阵杀敌?以刘备用人之能,断无屈才之事,这应该能说明两点。其一,刘、赵关系密切,正因为对赵云的信任,刘备才会委以贴身警卫的重职;其二,刘备认为赵云擅长格斗而不擅长领兵作战,故不让他带兵。 长阪之后,本书上直接转到刘备入蜀,而赵云则被留在荆州,关于赵云在赤壁大战以及随后的荆州攻略战中的表现如何,只字未提。倒是裴注所引的赵云别传中记载着赵云在荆州攻略战后受封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刘备入蜀时他出任留营司马,并随后与张飞一起“横江截阿斗”。但该别传以史料而论并不严谨,所记载的多是与赵云相关的逸事,真实性有待商榷。虽然前文有几处引用了别传中的记述,但在涉及到赵云所立功绩,受封官职等重大事件上,还是依从本书。 刘备在蜀中的攻略中遇到顽强的抵抗,损失惨重,陷入进退不能的窘境,只得急招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增援,此时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正从单纯的贴身警卫而过渡为上阵搏杀的武将。乍看之下,这与文章前面的观点有所矛盾,但其实不然。一方面,此时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象以前寄人篱下时需要时时刻刻防备他人的暗害;另一方面,赤壁战后刘备势力急剧扩充,而身边旧部下人数太少,新归附的荆州人士又不放心将兵权交付给他们。相比之下,赵云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即使缺乏统兵的能力,但他的武勇始终是影响战斗结局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此后赵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或领兵作后备,或在他人的指挥下参加战斗。以入蜀为例,赵云先是在诸葛亮率领下“溯江西上”,到江州后又领偏师“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避开了与刘璋主力的正面交锋,始终没有独自与刘璋大军交战。蜀中平定后,赵云以援军之功受封翊军将军。 这之后本书上对赵云的记载又有很长时间的阙如,而赵云别传中倒是记载汉中战役时赵云与黄忠曾共同作战,刘备东征伐吴时赵云被留在江州为刘备后援等事。单以史料而言,赵云在汉中时遇曹操大军,在营地被包围的情况下以“空城计”吓退曹操一事的真实性相当可疑;而刘备东征前力谏刘备先魏后吴,以至于被刘备留在江州一事则较有可能。 建兴元年,刘禅登基后大行封赏,赵云受封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等职衔,不久又晋升为镇东将军。这些封赏,应该和当时赵云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密不可分。蜀汉政权的权力其实是在原从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者之间共同分配的。刘备死后,原从集团中的元老级人物只剩下赵云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后,为了安定人心,对三个集团的代表进行赏赐也在常理之中。 原从集团的代表人物,赵云这一特殊的身份在为他带来了荣誉和地位的同时,也意味着他要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蜀汉军制,分为内军和外军两种,内军由皇帝亲自统帅,在建兴年间,基本上为诸葛亮所掌控;外军是刘备推行都督制的产物,其代表为驻汉中的魏延以及驻永安的李严。赵云虽然身为镇东将军,但他并不属于外军之列,没有都督的官职就是最好的证据。当然,如依本文的一贯论点,赵云自身缺乏统兵才能,自然不会受封重要的都督职位。以此推论,赵云应该属于内军编制。而这也符合本书记载的“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即与诸葛亮同以内军将领身份北伐。而正是这次北伐,标志着赵云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全面落败,也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结束。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派赵云、邓芝领偏师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军往攻祁山。肩负重任的赵云在与曹真作战中失利,被迫据险固守,直到终战。回成都后,因此过被贬为镇军将军,直至建兴七年病逝,再无升迁。这段经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可以推敲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本书所记赵云第一次独自领兵与敌人大军作战,而所负的责任又相当重大。作为偏师,目的是与曹军周旋,进可能的拖延其赶赴主战场的时间,甚至还可以配合主力部队对敌军前后夹击,其意义绝不能小视。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诸葛亮却偏偏派给了缺乏统兵经验与能力的赵云,这个战略失误,不在其误用马谡之下。 其实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现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范围内,暂且搁置。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即是以诸葛亮为代表,融合了荆州人士以及新进益州人士的新荆州集团在蜀汉权力架构中站上了顶点,而原从集团和原益州集团逐渐趋向没落。尤其是原从集团,唯一的元老赵云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即病逝,劳苦功高的原从集团也就此消亡。 赵云虽然在最后几乎是以一个政治斗争失败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毕竟跟随刘备多年,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加上曾经于乱军之中救下刘禅,素为后主感恩。因而在他死后多年,蜀汉灭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刘禅终于下诏追谥其为顺平侯。这在赵云别传记载的刘禅诏书里反映的很明显:“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姑且不论该诏书的真伪,其中所叙的赵云得以受谥的原因则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其实,看一下赵云所受封的谥号就可以大致明白对他所谓的盖棺定论了:“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也就是说,赵云获此殊荣凭借的并不主要是战功。也正因功绩的不著,他才会成为蜀汉最后一批才追谥的宿将。 当然“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派赵云、邓芝领偏师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军往攻祁山。肩负重任的赵云在与曹真作战中失利,被迫据险固守,直到终战。回成都后,因此过被贬为镇军将军,直至建兴七年病逝,再无升迁。这段经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可以推敲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本书所记赵云第一次独自领兵与敌人大军作战,而所负的责任又相当重大。作为偏师,目的是与曹军周旋,进可能的拖延其赶赴主战场的时间,甚至还可以配合主力部队对敌军前后夹击,其意义绝不能小视。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诸葛亮却偏偏派给了缺乏统兵经验与能力的赵云,这个战略失误,不在其误用马谡之下。” 请问当时曹军和蜀军的比例是多少?曹真也是有名的大将,如果再加上手中兵多将广,赵云难以战胜也是情理之中了! 作者将赵云从大众盲目景仰的神坛上请下来的做法,在下是非常认同的!但是随后却又踩上一脚,却让人错愕难解,你是否走上了过尤不及之道??? 赵云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勇,也没有你说的那么脓包!“一生以失败告终?”这话太过了! 貂蝉 - 简明演义传记 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
貂蝉是虚构的,正史上没有貂蝉,而且不是因为貂蝉吕布和董卓反目,好像是王允和吕布合谋杀了董卓
赵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云和貂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