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名词解释释杰出、知名、突出、优秀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quo;8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览表
一、戏曲部
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p永嘉杂剧p鹘伶声嗽p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0、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11、“三桩誓愿”: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12、“三不从”: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13、《赵氏孤儿》: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但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故事大体上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 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
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杵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14、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15、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16、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
17、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20、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Z。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Z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意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Z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腔调。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21、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22、南洪北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美誉。
23、“一人永占”: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二、小说部
1、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
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2、“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3、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钩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4、历史演义:“演义”,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
5、“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鲁迅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
6、神魔小说:源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提法,又称神怪小说。神魔小说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代表作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优秀作品。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7、“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一书的评价,鲁迅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8、世情小说:世情是世态人情的简称,而世情小说则是指那些主要以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以及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于是,鲁迅称之为“最有名”的《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制作。
9、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10、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三、诗文部
1、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2、元诗四大家:指的是元中叶的虞集、杨载、范Z、揭菟顾奈恢硎耍谝帐跎希非蟠什傻溲牛哉坦ふ苌俅葱隆
5、前后七子: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而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
的假古董诗文。
6、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唐宋派古文理论,与前后七子相左。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著名。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是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李贽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童心说”具有以下内涵:一、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
二、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三、改变了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11、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12、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13、吴中四杰:指明初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其中以高启成就最
14、江左三大家: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3人的合称。3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宗唐,对于宋诗及宋、元、明以来的剽窃模拟的萎靡诗风取反对的态度。顾有孝 、赵费∑涫督笕蠹沂9卷。
15、清初三大家:三位作家是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16、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主要指的是他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吴梅村吸取白居易、元稹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在题材内容上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
17、南施北宋:指清代南洪北孔辈较晚的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施为南方人,宋为北方人,故称“南施北宋”。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
18、格调说: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写诗须讲究形式格调,要写得含蓄委婉,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19、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提出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文学理论主张,因此流派庞大,影响时间长。
21、.阳湖派: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为阳湖人恽敬、李兆洛,武进人、张惠言。阳湖派接受了桐城派的主张,致力于唐宋古文,但又对桐城派不满,因而,张惠言、李兆洛提出文章要合骈、散两体之长;恽敬主张兼学诸子百家,以此来补救桐城派行文单薄和思想上专主孔、孟、程、朱的弊病。阳湖派的主张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狭隘;他们的作品与桐城派互有得失、短长,并未能真正超过桐城派。由于恽、张曾受桐城之学,故文学史家也有把阳湖派看作桐城派旁支。
22、复社: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1663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复社中许多作家,像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都写了不少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由于复社主张抗清,于顺治九年被清政府取缔,在文学史上这样大规模的文学组织,与政治这样关系密切的社团还很少见,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注:明末抗清斗争时,复社成员大多壮烈殉国。
23、南朱北王,即清代学者朱彝尊和王士祯的并称。
四、词曲部
1、阳羡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2、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浙西词派崇尚南宋的格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注重词的声律、技巧。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学子由悲凉意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一直延续到乾隆末年。属于该派的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日、沈登岸、龚翔麟。
3、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该词派强调比兴寄托o反琐屑之习。常州词论始於张氏编辑的《词选》,后经周济的推阐p发展o理论更趋完善o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p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4、弹词: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吴语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5、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钩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6、历史演义:“演义”,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
7、世情小说:世情是世态人情的简称,而世情小说则是指那些主要以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以及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于是,鲁迅称之为“最有名”的《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32名词解释一览表等内容。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 1.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3 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典型...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小说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完整...  统计学名词解释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社会统计学第一章 导论 1、统计学是...是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标志或次序排列成为图形 或一览表式,然后从随机选择的第...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 一、戏曲部 1.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  8. 名词解释 GPMS:Greem partner-全球绿色产品(对环保管理物质管控的系统) PPM...《环境合格物料一览表》供应商是否提供 MSDS/成分 表及不适用证明书,如以上内容...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常见名词解释一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中考名词解释_英语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特别注意: 申报分配生的学生不得兼报宏志生、 网招生和武汉外国语学校资格生等三类形式 的招生。 招录分配生全流程解读 ...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_三年级其它课程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116份文档 2014一级建造师考试 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建...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20页 1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魁奈 《经济表》 梅叶 摩莱里 马布里 《遗书》 《自然法典》 《论法制或法...  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 解放区文艺运动:
  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诗歌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 与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三、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方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艾芜的讽刺)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记》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程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荪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其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荪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
  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小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20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学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终身大事》)、田汉(早期:《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洪深(农村三部曲)、欧阳予倩(《泼妇》、《回家以后》《少奶奶的扇子》)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发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
  这两部作品一举奠定了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价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为话剧而存在的。
  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蕴含着必然,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段话我没有记全,要听一下录音)。【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等所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族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12、从胡适到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白话诗)
  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格律派)
  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韵,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
  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再听录音)
  (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
  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1)&边&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名词解释
  双簧戏:
  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
  1、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
  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
  1、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3、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4、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2、 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
  3、 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 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
  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
  2、 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无产阶级文学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左联
  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2、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3、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
  1、 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3、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4、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中国诗歌会
  1、 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
  2、 诗内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京派
  1、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2、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4、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论语派
  1、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2、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文协
  1、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2、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3、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4、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
  1、 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2、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3、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七月诗派
  1、 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
  2、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
  1、 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2、 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
  3、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4、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战国策派
  1、 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
  2、 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3、 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