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鸑鷟 摩耶之纱】有没有认识的过来下。。。。。。

2014 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其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上述考点解读如下: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点
、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 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 “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 “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 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即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 住要点。 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 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 ,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 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就要既明 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1)明确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 就通常情况而言,一般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大多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 普适性;其对概念内涵的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 (2)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也就是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商品”的 特有属性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都具有“商品”所反映的属性,因 而它们都是“商品”的外延。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有哪些作判定,或是分别对若干 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某事物之中作判定。 【方法技巧】 1.理解方法 解答概念术语等类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 (2)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 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3)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缩小。 (4)联系语境理解。汉语词语总是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 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1 (5)在解答指代词语类问题时,有两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位置看,有近距离指 代和远距离指代;二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内容含量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做题时,能很好地 分清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准答案的信息来源,从而准确作答;如能很好地分清单纯因素 的指代和综合因素的指代,则有助于我们对指示代词理解得全面,不致遗漏信息要点。 2.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包括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还是外部特征,还是两者兼有;明确题干的限制词,如 “不完全”等;明确判断性质,是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等,是选择符合文意的一项还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第二步:找到题干及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较为简单的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语段,较为复杂的可能是涉及几个 语段)。 第三步:将选项与原文的相关内容比较分析,特别要注意对概念起限定、修饰、判断的词语,根据语意看是 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 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 方式上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 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 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 一些警句。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那肯定也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得“意”而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 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 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在大语境中来探求文句内涵。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根据其 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段的“意”。 【方法技巧】 1.理解方法 (1)看位置。 “文中重要句子” ,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 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往往是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 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3)析修辞。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4)论作用。重要句子往往体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或行文线索,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 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必须立足全段全篇,建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观,切不可就句析句。 2.答题步骤 第一步: 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结合语意巧妙地利用结构性、 角度性的标志性词语或语意上的对应关系, 投石探波,确定句子的阅读区间。 第二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句子的特点及类型,明确所考查句子的话题和设题角度;如果是客观题则要注意 审明判断性质。 第三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句子的类型或特点找寻切入点,从语法、语境、表达意图、关键词语等角度入 手,在阅读区间中摘选关键词句并整合;客观性试题要审明选项是否在阅读区间之内,并根据语意进行比对。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 ,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 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 ,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 析、综合,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语句表述。这里所说的“信息” ,一定是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 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 。所谓“事到” ,就是要搞清文 本含“何人何事” ,事属“何类何质” ; “理合” ,就是要推敲“人与人” “人与事” “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 理的有据。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鉴别文中使用的材料或者论据等等。 【方法技巧】 正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 来说,科技文要探究文章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解说概念的材料;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2 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明确题干要求后, 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①删减原文中的某 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②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 含意的变化;③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 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⑤在拼凑原文 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 四、概括、分析文意及观点态度 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还是“分析观点态度” ,其前提都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路” 。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 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 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 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 现出来的。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 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归纳和概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章中, 论题、 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 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②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 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③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 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赅全。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来说,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是比较直接、明显的,作者常常利用“认为”之类的词语把它们表达出来;但是,有的则需要在整体阅读中通过 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才能探索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如在引用、 转述别人的观点时, 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则比较隐蔽, 我们就要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求异的分析和抽 象概括,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作者在行文中表露出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有的显露,有的含蓄,有的读 者赞同,有的读者并不赞同。这种不显露,或者读者的不赞同,就为解答试题(分析概括)带来了一定难度。 【方法技巧】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重视标题、 起始段、 结尾段及各段落首句的内容, 弄清字面和隐含的信息, 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 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准确的把握。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域。 对照题目,进行第二遍阅读,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判别,不能断章取义, 以偏赅全。 (3)结合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归纳的角度与试题要求保持一致,同一问题的前后归纳角度要一致,尽量用原文词语作答,语言合乎规范。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 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 因而阅读时, 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关3 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 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考点 1、读懂题干与文意信息 例 1、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 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 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 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 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 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 机部分, 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 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 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 而本土性是始 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 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 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 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 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 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 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 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 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 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 “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 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 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 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解析】 C 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特质。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 【答案】 C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 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 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 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 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 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 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4 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 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 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 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就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 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 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于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 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解析】 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答案】 C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析】 这两句诗不能体现“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 【答案】 A 考点 2、比对选项与文中信息 例 2、(2013?全国课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 子考异》 ,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 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 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 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 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 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 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 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 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 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 《黄帝书》与《申子》 、 《慎子》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 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 《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 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 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 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 《老学先于孔学》 一文, 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 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 《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老子〉的年代》) 5.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 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5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 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 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 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 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 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 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 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 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 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解析】“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于文无据。 【答案】C妙解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性题目之“四步解题法”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宜采取“四步解题法”。 选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不能明了文本 所阐述的问题,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这就会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方式去阅读。在考场中,需 要注意:是否有标题,有标题的话,先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 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 意。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以下的关键词句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6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 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等)。 【特别提醒】 抓关键词句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 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 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1.查找角度 这一步要求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 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 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赅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 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 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 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圈画 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 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③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 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 ,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 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 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 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 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 ⑦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 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 ⑧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 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⑨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 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 来的关键词语。 ⑩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 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 主语与宾语。7 【特别提醒】这类文体在选择题的设置上有以下特点: (1)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 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 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 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 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做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 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 外留意)。 2.查找方法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 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话、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 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 ①借助“角度性标志语” 。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 性标志语” ,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 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料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 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②借助“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 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 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 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采用“选项切片”法处理。有些选项是比较长 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 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 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 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特别提醒】在“比”的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 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赅全,其表述内 容与原文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 这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 判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 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N|,凤属,神鸟也。……江中有N|,似 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 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 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 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 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 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 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 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 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 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 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 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昔武 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8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 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N|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解析】 “跟凫一般大”错,原文为“似凫而大”。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 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 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 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 《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 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 带来“上天之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诗经》 《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 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 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 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 《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 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 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 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 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 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 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 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 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 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 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 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 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 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9 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 ,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 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 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 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 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4.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 《诗经》 《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 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 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 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D.“五四”时期, 《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 《红楼梦》在青年 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解析】 C 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C 5.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 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 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 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 样说的。 B.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 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C.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 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 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解析】 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答案】 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 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 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 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宋代的书会应不少。 由于书会渐渐 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 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 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 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 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10 《简帖和尚》 、鼓子词《刎颈鸳鸯会》 、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 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 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 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 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 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 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 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 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 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 的商业利益。 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 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 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7.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 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 织。 C.书会之所以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与科举考试 有着密切联系。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 明确。8.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 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 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 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 质量的提高。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 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 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 学的发展。 【解析】 “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于文无据。 【答案】 D11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 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 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 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密相 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 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 “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 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 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 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 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 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 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 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 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 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 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 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 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10.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了“鱼”特定的语义:“鱼”也就成为能够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符号。 D.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鱼”的两个基本含义――“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是相连相通的。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国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的主体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义真的感 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意味着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他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 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12 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 生存有关。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 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 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 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 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 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 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 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 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 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 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画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 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 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 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 文人最 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 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 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 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 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 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 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 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 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 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 缺 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 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 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13.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因此,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 B.在乱世环境,荐举制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荐举人才时都不得不把真才 实干放在首位。 C.在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荐举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如两汉就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情况。 D.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 度。 【解析】 这不属于荐举制的内容。13 【答案】 D 14.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从诞生之日起,中国读书人就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 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选拔出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的文人,从从政的需要来看,这些文人多非一流的政治家。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 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B. 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 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C.科举制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 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D.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 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解析】 科举制堪称国人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 【答案】 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在中国古代,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 者有地位者而言。 古代身份证上信息比较简单,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 性别这些必需的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但是它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 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古代和今天一样,确有假身份证,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意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 者同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有两种办法可以防伪。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 伪标记,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 有袋子。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这些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 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将军们使用。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为什么不用虎形符?原来,这是为了避 讳祖宗李虎之“虎”。后来武则天改朝大周时,为什么也不用虎符而用龟?可能是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的原因 吧。虽然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一个特流行的词汇――金龟婿。金龟婿是优质女婿的意思,你想 想啊,女儿找到了一个身份证是“金龟”的男人做老公,最低也是三品大员啊。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留下了一首挺 有名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牙牌和腰牌,则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有象牙、兽骨、金属、木材等多种质地,视 身份、地位和功能的不同而有别。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在清朝。清代身份证最多的是――“腰牌”,腰 牌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 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照片的起源。把面孔特征写到腰牌上,是极为 厉害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还是颇为困难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2 年第 2 期,有删改) 16.关于古代“身份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身份证”有时只是一个物证,上边没有标明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需的内容,甚至没有姓名。 B.在唐代,“身份证”上的信息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会写有“单位”。14 C.古代“身份证”上也会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D.明清时期的腰牌上信息比较复杂,不仅有姓名、年龄等,还都会注明用途与持有者的面部特征。 【解析】 “都”字扩大范围。 【答案】 D 1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身份证有不同的种类,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表明等级的身份 证最为流行。 B.古代的等级身份证有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多种形式,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 使用的时间亦久。 C.古代身份证制作材料多样,如牙牌就有象牙、兽骨、金属、木材等多种质地,不同的材质表示不同的身 份地位和功能。 D.把面部特征信息写到腰牌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伪手段,想要假冒很困难,这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 照片的起源。 【解析】 可能化必然,原文是推断。 【答案】 D 18.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 持有身份证。 B.古代的身份证信息简单,所以很容易造假作伪;像今天一样,古代也有持假身份证行骗的现象,甚至连 皇帝都敢骗。 C.古代身份证的仿伪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为每个身份证配做一个“鱼袋”;二是为不同级别的人,选用不 同的材料。 D.武则天改朝大周时,用龟符作身份证,而金质龟符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拥有,于是“金龟婿”成了优质女 婿的代称。 【解析】 只有“鱼符”类身份证配“鱼袋”。 【答案】 C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 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 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 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 那里有 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 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 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 31 个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星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 文学中的星座。这样,就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 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 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成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 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 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 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 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又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 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 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 1097 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 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 《论语? 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 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 位极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15 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 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9.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星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解析】 三垣并不在二十八宿之内。 【答案】 C 2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 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 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 福。 【解析】 “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表述错误。 【答案】 A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的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它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2~24 题。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 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 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 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呼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 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 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 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 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 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 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 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 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 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 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 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 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 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 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 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 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16 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22.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解析】 原文是“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 【答案】 D 2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呼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 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 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 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解析】 说法太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 B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 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 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 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 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 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17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2014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鸑鷟 摩耶之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