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会员名能改吗个吧名吗?听着像眼红吧

谁知道“静静地陪你走了好远好远,连眼睛红了都没发现,听着你说你现在的改变……”的歌名是什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谁知道“静静地陪你走了好远好远,连眼睛红了都没发现,听着你说你现在的改变……”的歌名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静静地陪你走了好远好远 连眼睛红了都没有发现 听着你说你现在的改变 看着我依然最爱你的笑脸 这条旧路依然没有改变 以往的每次路过都是晴天 想起我们有过的从前 泪水就一点一点开始蔓延 我转过我的脸 不让你看见 深藏的暗涌已经越来越明显 过完了今天 就不要再见面 我害怕每天醒来想你好几遍 我吻过你的脸 你双手曾在我的双肩 感觉有那么甜我那么依恋 每当我闭上眼 我总是可以看见 失信的诺言全部都会实现 我吻过你的脸 虽然你不在我的身边 我还是祝福你过得好一点 断开的感情线 我不要做断点 只想在睡前再听见你的 蜜语甜言 张敬轩 断点
采纳率:6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改变观念就能改变生活状态
改变观念就能改变生活状态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的是不同的人生风光,不要说你技不如人,也不要说你背景太差。
------客观原因造成的误差永远都不可以成为你落后的借口,还是认真考虑一下你自身观念上的缺陷吧。真正的决定因素正在你头脑里的这个叫做“观念”的魔鬼。
&有朋友想看内容,补充上精彩内容,随时间慢慢增加,先把框架搭好:
在这个世界上,对我们重要的东西很多,洋房、别墅、金钱。。。。。。但是,你有没有注重到某种无形的东西恰恰是最重要,而且是最具决定力量的?知识和能力也许早已被视之为无价之宝。那么,如今被我们提到的这个概念------观念,对你而言有没有价值可言?
如果用大海和长河来比喻知识和能力,那么观念是什么?观念是这一切水的形式的源头。因为观念的更改,中国人从一个古老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因为观念的更改,中国女人从裹着小脚的“三寸金莲”的屈辱时代走到了昂首阔步的今天。历史的哪一次变迁不是“人”这种不知疲倦的动物脑子里的那个观念推动的结果?观念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起,同样也决定着一个朝代的灭亡;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衰亡;决定着一个人的站立,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爬行。。。。。。
“观念”是一个可怕的概念。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差将近50年。原因在哪儿?就在观念的落后!从洋人用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的那一天起,我们的观念就已经落后了。尽管我们一直在穷追猛赶,不论是从管理模式,还是从流行时尚等等各个方面,但我们依然看到的是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音差距。一念之差,结果相距万里之遥,“观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我国要普及教育,希望能从源头找到解决观念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新概念”迫在眉睫。
当然,我们主张的这种更新观念不是让你盲目跟从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时尚,而是要找对方向,认清正误,用正确的观念引导自身的更新和改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盲目跟从了一咱反方向的观念,并将其根植于自己的脑海,这种观念必然会毁了你。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风光。不要说你技不如人,也不要说你背景太差。客观原因造成的误差永远都不可以成为你落后的借口,还是认真考虑一下你自身的缺陷吧。真正的决定因素只在你头脑里的寻个叫做“观念”的魔鬼,别无其他。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里藏乾坤。生活中的小事是体现一个人整体风貌的重要标志。但有的人却经常忽略自己身边的小事,忽略自己在细节上的修养。结果由于一丝一毫的误差,得到的是不想得到的结果,失去的却是不愿失去的珍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不顾,何以成大事?做人应学会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1)导致成败只在毫厘
不要忽视细微的信息
&大多数人总认为只差一点点不算差,只缺一点点不算缺。但有多少人在这一点点的差距里与成功夫之交臂,与失败同行。每年的高考因一分之差有多少人名落孙山,谁能想到50亿分之一的氯霉素含量会导致出吕退货。。。。。。在今天这个信息优势决定成败、存亡的社会里,忽视任何一点细微的信息往往等于自掘坟墓。生活在这个信息社会的我们,观念一定要快速更新,留意信息的细微变化。
对于商界而言,信息是命根子,是赢得商业契机的绝佳工具。信息就是金钱,谁对得到的信息反应最为敏捷,并迅速采取行动,谁就占有了先机。
曾经有一位商人,在与朋友的闲聊中,听到了一句话:今年滴水未降,但据天气预报部门预测,明年将是一个多雨的年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商人从朋友的话里,发现了这个商机,什么与下雨关系最密切呢?当然是雨伞。
说干就干,商人着手调查当年雨伞销售情况,结果表明雨伞大量积压。于是他同雨伞生产厂家谈判,以明显偏低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来大量雨伞囤积。
转眼就是第二年,天气果然像预测的那样,雨果真下个没完。商人囤积的雨伞一下子就明显偏高的价格出了手,仅此一个来回,商人就大赚了一笔。
信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意味着财富、未来、荣誉。。。。。。
那种认为信息并不重要的观念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滞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认为知识很重要,于是,他们教育子女要以学习数、理、化为重。以他们的观念来对照今天的进局走势显然已经落后。因为目前的社会要求不仅仅是你的数、理、化学的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如何,能否适应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以供社会的需求。所以,知识很重要,能力更重要。掌握这一点信息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随时注意一些细微的信息,将更有益于你的事业和前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被关进监狱,刑期三年,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一人一个愿望。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一个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
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信息的畅通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现今这个信息时代,丧失了通畅的信息渠道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对顾客以及竟争对手的了解,丧失了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先机,这是万万不可的。
美国肯德基炸鸡早已为国人所熟悉,但对它是如何打入中国市场的,知道的人却不多。肯德基炸鸡打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起初,肯德基公司派一位执行董事来中国考察市场。他来到北京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穿着着不怎么讲究,就向总公司报告说,炸鸡在中国有消费者,但无大利可图,因为中国消费水平低,想吃的人多,但掏钱买的人少。由于他没有进一步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仅凭直观感觉、经验做出预测,被总公司以不称职为由降职处分。接着公司又派了另一位执行董事来考察。这位先生在北京的几个街道上用秒表测出行人流量,然后请500位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品尝炸鸡的样品,并详细询问他们对炸鸡的味道、价格、店堂设计等方面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对北京的鸡源、油、面、盐、菜及北京的鸡饲料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总体分析,得出结论:肯德基打入北京市场,每只鸡虽然是微利,但消费群巨大,仍能赢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店开张不到300天,就启利高达250多万元。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的市场上风头正劲,这完全应该归功于它1987年之前对中国餐饮市场大量的细微信息的发掘和调查。越是能在细微处着手,关注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就越能够在短时间内抓准机会,实现快速发展。这是肯德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可以成为你成功的启示。
有时,一点细微的信息可以救你于水火之中,这其中就要看你是否重视了它。
广东省湛江市家用电器公司的“三角牌”电饭煲曾经有一段时间产品严重积压,公司面临绝境,而扭转这一切的,正是一条偶然得到的信息。
当时,公司经理李秀栾在与人闲谈时得知湖南正在平江县召开“以电代柴”规划会议的消息,就立即带产品赶赴平江,积极向与会人员介绍产品情况,打动了湖南省“以电代柴”试点县的领导同志,双方立即签订了一批订货合同。这样,靠着一条消息,这个公司不但扭转了企业的困境,还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更多的新途径。
事实上,有些信息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但因为人们的疏忽,总是不停地浪费掉了许多很宝贵的信息。要想利用信息机会,前提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注意把信息与机会联系在一起思考,这样,信息才能被转成机会。
掌握了信息,便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想成为捕捉机会的高手,前提就是要成为收集信息的专家。
许许多多的信息每一天都在与我们擦肩而过,这实在是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无论是从报纸图书上看到的,或从别人口里听到的东西,都要认真去思考,这对于自己而言,到底是不是一条有用的信息呢?如果你确定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你就按照这条信息所指引的方向努力去做吧,幸运女神就在前方等待着你的到来。
在你的生活中,也许经常听到有人说:“这点小事没什么。”是的,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小事我们无须计较,但关系到更大范围的小事却不能不去注意。因为,你的不注意别人会去注意;你认为是小事,在别人眼里未必是小事。比如,谈恋爱时,对方会从一言一行中观察和分析你的为人;商业谈判时,客商会从一个眼神中看出你的真实意图;企业竞争中,对手会以你的一个弱点置你于死地。。。。。。所有这些都是因小事失利的例证,有的是你经历过的,有的是你还未经历过的。如果你养成了忽略小事的习惯,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会失去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
以卫生问题来说吧,在美国、加拿大生活过的人会对那里的整洁、卫生、人们的公共意识之强赞不绝口。在美国、加拿大。一些大学生宿舍里面也很乱,但是这些人一到公共场合,个个都是谦谦君子、美丽淑女,没有人随地吐痰。并不是他们没有痰,而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痰吐到随身带的卫生纸里,然后再扔到垃圾箱里。
这正好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相反。中国到处都在建造高楼大厦,到处都在装修,自己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可一到公共场合,表现却截然相反----因为那是公家的。请问有谁在家里随地吐痰的?
随地吐痰问题,大家谈了多少年,又有多少改进?
几年前,呼和浩特市一位中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在呼市实行公交车无人售票改革的第一年里,公交公司损失了5万元。票价涨了,公交公司却赔了:有些人用半张的伍角纸币顶替车票,有的人用铁片、钢片顶替伍角硬币,还有的用蒙秈、俄币代替伍角硬币。这些假冒伪劣的钱币加起来就是5万元人民币。什么概念?就是10万元多人次无票乘车,如果排成一队可排到50公里长----这还不算逃票的人数。
吐痰、逃票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把它们放在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高度上去考察,你还能说它是小事吗?中国历来都有“礼仪之邦”的雅称,但我们的礼仪,我们的素质哪里去了?难道我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而我们自身却退化了吗?
当然不是。问题是症结在于我们在强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进,忘了告诉自己:“小事不小,任何一件小事做到极致都是一种进步和胜利。”
有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这样写道:
有一个美国的企业代表团来中国考察企业。一天,代表团在参观一家国营大企业时,要求先去参观员工餐厅。他们参观了餐厅以后,非常不满地说:“给员工吃这样的饭,大家都不应该干活。”之后,他们又去参观了车间,看完了工人的工作情况以后,代表团成员气愤地说:“这样干活,都不应该给饭吃!”
故事中的美国人看到的是工人的伙食标准不高,工人干活懈怠,而没有看到当年南京冠生园用前一年的月饼馅在生产新月饼。如果他们看到了,又会如何感想。可以大胆地说:如果他们看到了,肯定影响中国食品在美国的销售。
中国的企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市场经济洗礼,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素质、员工素质才更应该过硬。联想集团的干部会议,谁迟到要罚站十分种,据说柳传志也挨过罚。这就是制度,制度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
处罚当然是必要的,而且对领导、对员工应试一视同仁。俣关键是我们的心态。企业管理者的心态、员工的心态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从被动心态转变为主动心态,把遵纪、敬业、爱岗当成自己的使命,也就是我们员工的素质提高了那么这个企业一定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经济管理》杂志社原社长赵英先生去日本作访问学者时,有一次他与一位日本研究人员出差,回到东京上野车站,才4点钟(日本一般是6点下班),于是这位研究人员又回到单位上班去了,而乘车到单位去还需要坐半小时的电车。
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工作人员哪一个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与别人的差距。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日本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收入是日本的1/35—1/40。数据上的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员工在敬业精神、责任心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这点时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6遍桌子,他们一定会一丝不茍地每天擦6遍。而我们中国的员工第一天会擦6遍,第二天也会擦6遍,可是第三天就会擦5遍,第四天可能只擦4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引进了许多一流的设备,而产品质量却达不到原装水平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工业品产量能达到世界第一,页我们的出口价格却只有人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价格上不去的原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要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必须从小事抓起并将小事做稳,做久,做好,做精,做到一丝不苟,做到持之以恒。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缺的也就是这种观念。
时代确立的竞争观念
如果说一个人犯错还可以原谅的话,一个企业犯错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专业化、同质化、精细化,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在某一件产品上的竞争,而是在任何一件产品上的竞争。这其中包括除了产品质量、性能、功效之处的许多“软件”设备方面的竞争。比如售前、售中、售后的各项服务,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就很可能直接导致一个企业的重大重大夭折。
事实上,在“硬件”设施的竞争中,潜力已经趋向饱和。
企业和企业之间在之间在产品、技术、成本、设备、工艺等方面的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性越来越小,在某种层面上而言,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细节上的竞争,经营难度越来越大。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趋势更是越来越明显,一家企业在某一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他厂家会迅速跟进,在技术与质量上保持同步。
为此各大厂商纷纷高举“服务”大旗以建立竞争优势,如:春兰的“大服务”概念,海尔的“星级服务”、“个性化零距离服务”,荣士达的“红地毯服务”等等。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的服务观念也在快速进步。在服务系统的构造上,许多企业也早已有了完整的服务机构,对于服务所花费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在逐步增加。
但服务也不会是任何企业的长久优势,同样也会面临同质化。以家电企业为例,你承诺保修一年,我就承诺三年;你保证24小时送货上门,我就承诺12小时。大酒店烟缸中的烟蒂不超过3颗,大堂柜台的糖缸中的糖果不能少于一半,微笑露出8颗牙齿,鞠躬前倾45度。。。。。。这些都成了服务标准。有了标准,自然就同质化了。
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从人性化着手,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也就是谁能为消费者想得更周到、细致,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
在稍微高档些的饭店就餐时,每位客人都会有一条餐巾,但通常情况下,餐巾掖在胸前卡不住,放在腿上又不知不觉会掉在地上,起不到保护衣服的作用,因而很多人只好将餐巾放在桌子上,用餐具压住,或者干脆不用餐巾,甚或放在屁垫座。有鉴于此,青岛东来顺餐厅特意在每块餐巾的一个角上挖了个锁边的长孔,夏天可以别在T恤或衬衫的扣子上,冬天可以别在外衣的扣子上,并根据季节不同,扣眼的大小也有区别,非常适用,方便了食客。餐巾上的小小扣眼儿,即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餐厅更加人性化、更精细化的服务,生意兴隆自在情理中。
当然,按照发展观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完善的细节会层出不穷,根本没有止境;产品或服务也正是在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企业长青。任何一个决策如果没有注意到细节的发展变化,都可能使一个优势企业沦落为劣势企业。
一个公司在产品或服务上有某种细节上的改进,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1%的方便,然而在市场占有的比例上,这1%的细节会引出几倍的市场差别。原因很简单,当用户对两个产品做比较之时,相同的功能都被抵消了,对决策起作用的就是那1%的细节优势决定寻100%的购买行为。这样,微小的细节差距往往是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
﹡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西门子2118手机靠着附加一个小小的F¥彩壳而使自己也像F¥一样成了万人迷;
﹡宁波市一位副市长在飞机上因帮助一痊香港客商捡眼镜而引进巨额投资;
。。。。。。
我们已经生活在“细节经济”时代,细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
时代在变化、在发展,时代的要求也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企业不注重细节当中的信息就很可能输掉整个市场。因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并不是夸大其辞、言过其实。所以,企业要想“扫天下”,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屋子扫干净。我们要想“扫天下”就必须先把自己的素质提上去。
着装不是不重要
着装得体是一种礼貌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生活细节问题都被重视了起来。就以着装问题来说吧,居家时你完全可以随意一点,但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就不应该随随便便。因为服饰在很多正式场合中表达的是你对这个场合的重视程度,对别人是否尊敬,以及你要求别人如何看待你的问题。所以,不要忽略了服饰所传达的信息。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穿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但你一定要穿得整齐、干净、合乎场合及你的身份。至于服装的新旧,质地,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北京一家大报的一名女记者下乡采访,为了减少当地政府的麻烦,她先坐公交车然后步行到目的地,没有人陪同。谁料雨后道路泥泞,等走到目的地时已是狼狈不堪。乡村干部目睹这位女记者裤筒儿泥点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惨相”,任凭她拿着记者证百般说明自己的身份,那些干部也不肯相信,弄得这位记者哭笑不得,最后她不得不当着他们的面给报社打了个电话,证实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转了尴尬的局面。
不要以为你穿什么、怎么穿都无所谓,服装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无声的交际语言,它能告诉人们你的品位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样等。
而人们对于服装的观念已经升到了一个高级层次,不修边幅已经不能作为一种美德被人们称颂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你的装扮。
居里夫人,这位法国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女院士,原来认为搞她这一行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她才吃了一次大亏。
有一天,法国科学研究院为居里夫人安排了一场研究成果的新闻发布会,但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里,把参加发布会的事给忘了,后来还是发布会组委会的电话使她想起了这件事。她赶紧去参加发布会,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形象。可在她赶到了新闻发布会的大门口时,被保安拦住了。对方把她当成是流浪者,不管她怎么说都不让她进去。居里夫人焦急万分,她不顾一切地大喊起来,这才把里面的组织者引了出来。居里夫人连忙做了自我介绍,说她是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博士。她冲了进去,这时新闻发布会已经开始了。她不顾一切地拿起麦克风大声介绍起她们那个课题的研究情况来。
听众见到一个蓬头散发、穿着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为有好戏看,顿时上上下下一片混乱。大会主席看到主角来了,忙做了介绍,台下才慢慢地安静下来。居里夫人也不多说,继续讲她们的工作进展,可她发现下面的每个人都用一种诧异的眼光看着她,她并没在意。说着说着,不知谁在下面嘟嚷了一句,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居里夫人还以为自己哪里说错了,停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不知谁又说了一句什么,台下笑得更欢了。居里夫人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用一种有趣的眼光看着她,有点像在动物园里欣赏大猩猩。居里夫人这才明白事情出在自己身上。低头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脸羞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把头转了过去,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头发没有整理,乱得像个鸟窝,白衣服又脏又破。发布会一结束居里夫人就急急赶车回实验室了,甚至连晚宴都没参加。
虽然后来居里夫人发誓把个人形象塑造好,可是她那天留给观众的印象是很难消除的。
所以,不要忽视报装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对他人尊敬也是对自己尊敬的行为。居里夫人对于服装的观念影响了她的个人形象,虽然她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这一光环并不能让她弥补那一次缺憾。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中的成员,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遵守社会中的这些规则,这样对人,对已都有好处。
要有正确的着装观念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装。着装并不是越华贵越好,也不是越朴素越好,关键是符合主、客观的要求。
不恰当的衣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度君子之郎”的打扮走上讲台,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即使课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观得体的衣着,往往首先给人以悦目的感受,让人产生与他继续交往的愿望。“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一古语虽说从道德上讲有所欠缺,但它毕竟是一个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社会观念。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对方要了解你的“内在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体现个性的衣着却让人一目了然,让人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认识你。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华贵的衣服,事实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美国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要求穿得怎么好看或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怎样才符合审美要求呢?
(1)服饰要适合年龄和身份。
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与身份、年龄相符。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穿着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装,透着沉着、稳重、端庄、成熟,而年轻人若是这身打扮,就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年轻女性在社交场合穿粉红色、浅绿色洋装,让人感到朝气蓬勃、甜美可爱,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适宜。不同的身份也应该有不同的着装。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娇艳一点,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学生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是不合身份的打扮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2)服饰要适合形体
人有高矮之分,体形有胖瘦之别,肤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着打扮,就得因人而异,并扬长避短。“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
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宜穿,但比横格子的稍好;横格子的衣服胖人穿上,就显得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竖条使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先生这段精辟之论,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服饰要适合时间气候
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需注意这点。也许你新买的是三重保暖衬衣,在寒冬季节穿上它,一点寒意也感觉不到。即使这样,你在严肃的场合,也得穿上西服。反之,在初冬,你再感觉冷,也别穿着羽绒服、棉大衣去与重要的人见面,你宁可在西服里多穿一件毛衣。
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度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就足够了,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晚礼服。
服饰要适合场合
服饰应该与环境协调,穿衣打扮要适合场合,你不能穿牛仔、衬衫去参加宴会。如果大家都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各种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一般的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国际上穿衣讲究TPO,T是时间------Time,,P是地点-----Place,O是内容-----Object。就是说穿衣打扮要注意场合,分清地点。从时间上说,白天服装应是素雅,晚上服装则可艳丽。从地点上说,工作场所服装要规范,非工作场所服装可以随便一些。从内容上说,喜庆活动服装要欢乐一些,哀悼活动服装要肃穆一些,深入基层服装要轻便一些,隆重仪式服装要正规一些。
与人初次交往,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着装。
过分的时髦、暴露、正式、可爱都是错误的着装观念,应该特别注意。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举止关乎成败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风度仪表是展现一个人外在魅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优雅的行为举止使人风度翩翩。即使最普通的人,只要他们行为得体,举止规范,都会使人肃然起敬。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他自己的风度仪表相关联,注意这些小节并使之规范化,会给生活增添无限的光彩。一般而言,良好的行为举止总会使人感到愉悦畅快。
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外在仪表无关紧要。事实上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举止是否优雅、言行是否得体,对于一件事情的成败往往有直接影响。优雅的行为举止能使社会交往更加轻松愉快,从而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个人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别人对他的尊敬息息相关,在管理支配他人时,它常常比内在的、实质性的品性这类东西具有更大的作用。热情友好、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会使人通身舒畅。在这种友好的交往中,成功往往显得非常顺利。也就是说,亲切友好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事业成功。与此相反,不良的行为举止、粗鲁庸俗的言语只会使人顿生厌恶之感,这样一来,什么都做不成。第一印象特别重要,而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是否谦恭有礼往往对第一印象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的心都是向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人打开的。态度生硬、举止粗鲁的言行举止只会使人倍生厌恶之情、憎恨之感,因此这种人在生活中必定处处碰壁,处处令人生厌,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日常的行为举止一定要注意。许多人的成功事业就是起源于他们所表现出的优于他人的良好修养。
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4.75吨重的“东方1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邀游了89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为什么能够从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
原来,在确定人选
前一个星期,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小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见的青年既懂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飞行的神圣使命。加加林通过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了他珍爱他人劳动成果的修养和素质,也使他成为邀游太空的第一人。
而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到了面试时间之后,总经理突然说:“我有点急事,请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惊惑不已:“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题目。只可惜你们的成绩都不理想。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
加加林脱鞋子的举动,体现了他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而未经允许即翻看经理文件的年轻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礼貌,更别提修养了。
举止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不经意间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它的表达有时更胜于言语,注重自己的举止行为将更益于加强修养,为自己的事业奠基。
生活小节会害人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似乎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横行天下,所向无敌,可他们却没有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唐朝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潇洒倜傥,虽以一代诗仙著称,却一生仕途不济。这除了与官场黑暗有关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不注意生活小节、骄傲放肆之故。李白酒醉让高力士脱靴,作诗须贵妃研墨,这些虽然可以证明他的才华出众,备受恩宠,但生活中如此不注意小节必会引起他人不满,仕途当然难以通达。
我们每天都置身于不同的场合,作为社交一分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行为与场合和身份相称。但是,偶尔一疏忽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这个时候你不妨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细小的地方不妥当。
我们来看看你的行为,你是否在当众打呵欠?在大庭广众中,你能忍住不打呵欠吗?打呵欠在社交场合中给人的印象是,表现出你不耐烦了,而不是你疲倦。
有些人,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挖鼻子,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室,大家正在饮茶、吃东西的时候,这些小动作,往往令旁观者感到恶心,实在不雅,而且失礼。有些头皮屑多的人,在社交的场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瘙痒而搔起头皮来。挠头皮必然使头皮屑随风纷飞,这不仅不雅,而且令别人感觉不舒服。
再比如宴会席上,谁也免不了会有剔牙的小动作,既然这小动作不能避免,就得注意剔牙的时候不要露出牙齿,更不要把碎屑乱吐一气,这是失礼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头略向侧偏,吐出碎屑时用手巾接住。
如果因小节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实在不好,针对此必须注意:
手-----最易出毛病的部位是手。把手掩住鼻子、不停地抚弄头发、使手关节发出声音、玩弄接过来的名片。无论如何,两只手总是忙个不停,很不安稳的样子。这些都是影响个人形象的小动作,要特别注意。
脚-----神经质地不住摇动,往前伸起脚,紧张时后脚跟踮起等等动作,不仅制造紧张气氛,而且也相当不礼貌。如果在讨论重要提案时伸起脚,还很不可能遭人责骂。
在参加会议时更不要当众双腿热抖动。这种小动作多发生在坐着的时候,站立时较为少见。这种小动作,虽然无伤大雅,但由于双腿颤动不停,必然会搅得其他人心绪不宁,这是失礼的。同样,让翘起的腿钟摆似的耍秋千也是相当不雅的姿态。
背-----老年人驼背是正常的事,如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驼背的话,可就不太好了。我们应该挺直腰杆和人交谈。
眼睛-----目光躲躲闪闪,在该正视时,却把眼光移开,这些人都是缺乏自信,亦或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人容易使人反感。然而直盯着对方的话,又难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让别人感到不快。因此只要能安详地注视对方眼睛的部位就可以了。
表情-----毫列表情,或者死板的、冷漠的、无生气的表情,都会给对方留下坏的印象。应该赶快改正,不要让自己脸上有这种表情。为使说话生动,吸引对方,最好能有生动活泼的表情。
动作-----手足无措、动作慌张,表示缺乏自信。动作迟钝、不知所措,会使人觉得没劲儿。而昂首阔步、动作敏捷、有生气的交谈会使气氛变得愉快而轻松。所以,千万别忘了人是依态度而被评价,依态度而改变气氛的。
你是否觉察到在你身上存在着一些令人讨厌的小动作,这些动作不仅多余而且绝对有损你的社交形象,仔细阅读下列几项内容,如果你确实具有这些表现,一定要尽快改正:
(1)&&&&&&
你专爱打听电话号码、学校、家庭成员。
(2)&&&&&&
自以为是,爱说大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3)&&&&&&
产生了激情亲吻了女友,过后又道歉:对不起啊!
(4)&&&&&&
“嗯,咱们到哪儿去呢?”你总是见了面后再来商量。下次再约会时,最好先想好了要去的地方。
(5)&&&&&&
一见面你总是对别人说:“你头发好少呀!”“你太胖了呀!”
(6)&&&&&&
一张口就会说:“你瞎说”、“你讨厌”一类的话。
(7)&&&&&&
你一面说,“吃什么都行”,一面又挑肥拣瘦。
(8)&&&&&&
总喜欢在外人面前梳头发、照镜子。
(9)&&&&&&
与人谈话时东张西望,显得无聊难奈。
参加会议时多次更换座位,这是不沉着稳重的表现。说明除参加会议之外,也许还有其他惦记的事。
用手庶着嘴说话,怯场的女性多有这样的动作。
你的膝向着别的方向,不向着对方的时候,是心也向着别的地方的表现。也许表明你对对方不关心。
胳膊抱在胸的正中间,是拒绝的姿势。与人交谈时会让对方感觉被拒绝、被排斥。
第二章& 自我观
不是所有人都比你强
做人应有自知之明。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是我们应该具有、备的一种人生智慧。但是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过分的自卑让他们失去了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其实,任何人身上都有别人无法具备的优点,将这些优点充分利用,你就完全可以成就自己。
1)客观评价自我
内省以察已
积极认定自我
认清自己的气质
2)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
特长就是方向
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
3)败者失于自信
拒绝与自卑同行
听天使的声音
第三章 &交友观
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
交朋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似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与之相交的原因。但你需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就如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一样。交一个好朋友可以给你带来无限的好处;交一个坏朋友,给你带来的坏处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慎重。
靠紧了不一定温暖
许多人在交友过程中都在不自觉地犯着一个错误,那就是与人靠得太紧,走得太近。因而常常会在一段时间的持续高温之后,急速转冷,甚至降至冰点。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其实,仔细想想,个中道理应是我们都该明白的。况且古人也一再告诫我们“物极必反。”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样在遵循着这个道理,即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再亲密也该在彼此之间留下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样,亲密的关系才能维持得长久。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公平的心理空间。人闪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你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的在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不、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厘米端。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难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对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
因此,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亲密需适度
&“度”是一种很难把握的无形概念,而适度就更难把握,但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还是必须去把握。这个“适度”真可谓是一个人际交往的难题!与人走得远了,别人会觉得你难以接近,高傲怠慢;与人走得近了,别人会觉得你故意亲热,黏腻无趣。总之,近了也不好,远了也不对。不远不近,不疏不样才是“适度”。那么,这个度该如何衡量和把握,就要视你和对方的条件而定了。而且,这个适度的问题需要你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积累经验。尤其是在与你关系至亲的朋友和爱人之间,“适度”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你掌握不好这个度,再亲密的友情和爱情都会在“高温”之后,分崩离析。
虽然朋友失去了还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爱人失去了也可以再找,但新人未必比旧人更适合你。失去任何一份珍贵的感情都是人生的损失。为了避免失去朋友,避免让多年的友情随风而散,有一个原则值得考虑----保持距离!
这话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亲密爱人那为何还要保持距离?这样不就彼此疏远、缺乏诚意了吗?而现实中很多人感情疏散,问题就恰恰出在这种形影不离之中。
人为什么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就是因为被彼此的气质所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都一样。但两个人不管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有多大,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彼此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没有差异那就是两个同一体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了。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当蜜月期一过,便不可避免地触碰彼此的差异和缺点,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多。结婚之前,他们一直在求同,眼里闪烁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经过一个阶段后,求同的动力变小,差异就显露出来。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直到最后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更开始挑剔、批评,然后人离情散。
密友之间交往的艺术与夫妻之间相处的艺术有些共同之处。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与其因为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适度保持距离,以免碰撞,而且还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所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一天到晚形影不离。也就是说,心灵应贴近,但形体应该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矛盾。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人赍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仅仅是一个熟人,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
林颖把王怡看成比一日三餐还重要的朋友,两人同在一个合资公司做公关小姐,公司的工作纪律非常严格,交谈机会很少。但她们总能找到空闲时间聊上几句。
星期天,林颖总有理由把王怡叫出来,陪她去买菜、购物、逛公园。王怡每次也能勉强同意。林颖每次都兴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有一次,林颖说有人给她介绍了男朋友,要王怡一起去相看,王怡说“不行,我得去学习。”林颖怕王怡愉愉溜走,一大早就赶到王怡家死缠活磨,王怡因此没有上成电脑班。
从那之后王怡开始有意疏远林颖,她们的聚会少了,可是林颖却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浓厚了。
与朋友交往,适当保持一点距离对双方都有益无害。而且多数人都不愿被别人紧追不放,失去该有的心理空间和自由。所谓不即不离才有吸引力也就是这个原因。而且,你一旦对朋友说总是黏着不放,很容易让他觉得你是在有意讨好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你大可不必去做。
&给自己留一点缝隙
&&&&&&&“热胀冷缩”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所以,在任何实际运用中,人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规律,以免靠得太紧或离得太远而出问题。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一处良好的关系,同样离不开这一规律的运用,那就是为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的伤害,与人适当保持距离,给自己留一点缝隙。
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那份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
两个人有如两条铁轨,平行着才能走远。真正的快乐是无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与一个不幸的人分享幸福,只难使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心灵和情感上的某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正如两条铁轨不能相交。
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那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他精神上的负担,因为要为你烙尽守口如瓶的责任。所以,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自找麻烦,也不会让别人为难。
出门旅游,我们在某个景点留影,总要用门匾作背景,并千方百计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我们和那个景点之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家门口,我们反而忽略了门匾,忽略了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
照相要把握好距离,人际交往也如此。
这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士短暂的婚姻史,离婚的原因听起来象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母性自我强的人都有这种特点),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决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象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么?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正常的生活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一提到人际交往,卡耐基几乎成了一个“成功人际交往”的代名词。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闪需要的活动。
心理学家霍曼斯是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中国古语有“交友强于已”,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所付出很多,结果孩子却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中国人讲究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学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乡下,乡亲们对于给过他们帮助的人总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好酒好肉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只有拿最好的东西才能回报别人的帮助。也只有这样,在下一次有求于人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不欠别人的,才不会心有愧疚。假如别人不接受他们的招待,那么乡亲们也许再也不会求助于他。这是淳朴的本心,但也的确是正确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看清楚才能交朋友
学会反向识人
世间的缤纷多彩远不及人心的缤纷多彩,善于伪装的人是不会让你从正面看清他的真面目的。假如你受他迷惑,轻信于他,必定会吃亏上当,惨遭暗算。因此,看人不能光看正面,更应该从反面去辨识他,以达到清楚识人的目的,交到好朋友的目的。
一只狐狸躲避猎人,看见一个伐木人便请求把它藏起来。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了,问伐木人看见狐狸没有。伐木人一面嘴里说没看见,一面打手势,暗示狐狸藏在什么地方。但是,猎人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势,却相信了他的话。狐狸见猎人走了,便从茅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责备狐狸,说它保全了性命,却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手势和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感谢你了。”
这只狐狸面对一个人做的事,并未受到表面的煽惑。对于口里说要行好事,实际上要做坏事的人,有一种很好的识别方法:观其表面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识破其虚假勾当。逆向思维的角度,能让我们从反面去发现从正面很难看见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轻信所带来的失误。
就以生活中女子选婿来说吧,一个好端端的女子没能找到一个好丈夫,结果,她的一生就抹上了一层愁绪。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女子说:“我不在乎他是干什么的,只要他对我好!”这里面确有一些苍凉的味道,同时,也足以证明她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好丈夫。可是,如何透过婚前男性的美丽光环,看清其本来面目呢,那就不妨用反向识人法来做一个判断。比如:
(1)越是有礼貌、言谈中肯的男人,也许婚后越会计较芝麻小事。
有礼貌、言谈中肯的男人是多数人都喜欢的,所以一般姑娘以及姑娘家人都把这一点看到眼里,喜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男人知情达理,今后生活也是靠得住的。这样的推断,从一个角度看是对的,换一个角度呢?他们的优点又恰好成了他们的缺点,因为这类男人,他们不仅情感细腻,而且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样东西有时候也是细腻的。比方说,他们会要你穿这件衣服,而不穿那件而在意;他们会对你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深深记在心中,或加以分析;他们会因你去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场舞会而独自生闷气,或干脆暴跳如雷;他们会因叫你买蓝色窗帘而你偏偏按自己的审美观点买了绿色的,于是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几乎都要干涉。和这样的男性生活在一起,显然会经常产生矛盾,发生口角。在离婚卷宗里,不少是因为女方无法忍受丈夫细腻到近乎刻薄而导致离婚的。
(2)对自己的修饰过分讲究的男人可能有自私的动机和忽略女性的倾向。
有些男人过分地打扮自己,纯属一种自恋。也许是因为他们太爱自己了,所以,就顾不上爱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爱妻。有位十分有风韵的中年女子说,她的丈夫很有风度,既会买衣服,又会搭配着穿。可是,他对她和孩子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平时大家在一块兴趣盎然地谈老婆、谈孩子、谈家庭,他在一旁却神情淡然。这种男性,大约不单是为了想吸引女性,可能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表现吧。
(3)过分体贴异性的男人,说不定婚后容易变得专横霸道。
在这一点上,时间很重要。在你成为他妻子之前和你已经成了他妻子之后,时间把他割成两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种男性是骗子,但是,他们对你的殷勤、百依百顺,又确实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本能的手段。那么,在婚后,他的态度也许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改变,直到从前的温柔体贴全部烟消云散,剩下的,或者说能取代的,就只有“大男子主义”的身体力行以及态度上的专横跋扈了。
(4)喜欢夸耀自己的男人,往往个性偏向歇斯底里且虚荣心强。
有不少男青年在恋爱对象面前不甘寂寞,喜欢神采飞扬地夸耀自己:是某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啦,在某某机关办公室,月薪近3000元,单位人如何评价他有才能、机智啦。。。。。。一切都被拔高拉长了,而这种光环又最容易令姑娘心旷神怡,倍感自豪。其实,越是这一流的男性,情绪上极不稳定。这种个性在心理学上称为歇斯底里性格。此类型的男人由于内心是自卑的,是虚脱的,因而也就是无力的。但他们要装潢门面,这样就会不断地去用言行欺骗自己,欺骗别人。这样的男人,怎能去关心、体贴别人呢。
(5)犯错误时找很多借口的男人婚后夫妻之间容易吵架。
当我们的恋人在约会时间晚到半个小时或一刻钟时,他反反复复地解释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才迟到的,这样人就是没有能力认识错误、承认错误。一般人犯错误时,多半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立刻向对方认错赔礼,另一种则是先做一番自我解释。前者是个性率直而且比较体谅别人的人,而后者则比较自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来行动。后者很怕遭到他人的批评,因此,不愿轻易认错。相反,把责任全部往对方身上推。试想,这样的人,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妻子?丈夫永远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是,永远怪罪妻子,永远是妻子的错,如此个性缺陷,又怎能使家庭和平安宁?
从正面洞察人心很容易被迷惑,而且弄不好还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御,而从反面入手,恰恰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达到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从反面识人也要慎重,不能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以至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反面识人时也须灵活运用。
患难更显真情
在人的观念领地,真情所占的比重往往更基于金钱和其他,假如得不到别人的真情相待,那将是一种最大的痛苦。但千金易得,真情无价。在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相互关心,未必是真正的感情投入。只有患难时才可以使真情凸显。
大难当头时,人们总是愿意联合起来,这时候他们就成了朋友。而当朋友不能够共御灾难时,人们又通常出卖朋友来保存自己,所以识别朋友的方法十分复杂。孙子说:“吴人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说的是当舟将沉下水去时,吴人越人,都想把舟拖出水来,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所以平日的仇人,都会变成患难相救的好友。
然而人在危难时也易出卖朋友。要避免交上一个不可靠的朋友,就要采取下列方法:交朋友首先得有共同的操守和共同的志趣,不分年长年幼,也不分男性女性,但思想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才有可能成为真朋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说他是不是你的真正朋友。在人们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非万不得已是不会向朋友要求什么的,一旦求到就说明了求助者对朋友的信任和认同。而真朋友往往是即使自己倾家荡产、牺牲性命也会举义相助的。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者绝不会是真朋友。朋友应是以心相交的,所以,当他们发现彼此身上存在的缺点时,肯定会诚心诚意地直接指点出来,不会有任何顾忌。这种敢言不是的朋友是真朋友,文过饰非、有所保留的不见得是真朋友。
其次是要重视义。三国时孙策夺取丹阳后,吕范要求暂领丹阳都督的职务。孙策说:“我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兵马,怎么再委屈你做这小官呢?”吕范说:“我舍去本土托身于将军,就是为了同你一起共创大业。我俩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关,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败。这就是我的忧虑,不单单是您啊!现在丹阳这样重要,关系全局,还计较官职大小吗?”孙策非常感动,认为这是他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阳交给了吕范。
顺境中,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凡来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力不存等等,这时,你倒霉自不必说,就连昔日那些笑脸相对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考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距离,必将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会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啃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当做也有始终如一的人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如古人所说:“居心叵测,基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答曰:在患难之时。此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一般的、“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
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当普通一兵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亲同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长,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穷朋友”、“俗朋友”更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比如,有两位战友在战争年代同甘共苦,建国后一位因犯一般错误离开部队。后来他的这段历史被当成严重历史问被追究。为了说清问题,他去找当年的战友为自己作证,可是这位当了领导的战友却怕连累自己,拒而不见,说不认识他。这位老兵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很显然,这位领导在关键时刻太不够朋友了。这种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么区别呢?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也会赤祼祼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的利益时,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直言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在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当然,大公无私,吃亏让人,看重友谊的还是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的,每个人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人心的大好时机。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激流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精明的人善于分散他人心志,再加以打击。因为人的心志一旦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图谋不轨者善于隐藏其真实意图,本意是要独占鳌头,却常常甘愿暂居第二。他们下手害人的最佳时机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见他们张弓搭箭的时候。所以,对于他人的阴谋诡计,一定要小心识破。要提防他们翩翩来去,伺机夺取其猎物。他们为了阴谋能最终得逞,往往要声东击西,往来周旋。他们如果做出表面上的让步,你切不可轻信松懈。有时,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明白,你早已识破他们的花招。
张扬的敌手未必险恶,难对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为他容易让我们因疏忽而遭暗算。虽然柔弱之人未必心照,但对他们更应多多防范。
谨慎最能防备欺诈。若对方心思精细,你就更就小心。有人善于将他的事变为你的事。你若年示透他们的意图,就会被人利用。辨别真相需退隐静驨,因而智者与谨慎者从不急于下判断。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进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边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页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容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支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背叛父辈王敦的王应,本来算不上是个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老妇人”强得多(王敦每每称呼他兄长王含为“老女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能救弱者于危难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寻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不能忍。
柔还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这就是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顔卑膝,阿庾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显虽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对他的宠信而日益骄奢淫逸,滥施淫威。在皇帝面前他却显出一副柔弱受气的小媳妇神态,不露一点锋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赖,借此却又更加胡作非为。严嵩是一代奸相,可谓赫赫有名,恐怕要永留大名于青史了,他奸也是奸得很有水平,把个皇帝玩得团团转。奸贼在皇帝面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面孔出现的,总是显得比谁都忠于皇上忠于朝廷;而在皇帝背后却欺凌百姓,玩弄权术,恶名昭著。正这这种人才善于用手腕,以他的所谓柔来战胜他的敌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往往长于不动声色,老谋深算,满肚子鬼胎,敌手往往为不及防备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应对,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之久,这些积压的情结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就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益深,态度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比如:贵府的千金真可爱!你丈夫又那么健康,实在令人羡慕。。。。。。这类口头的礼貌,并不表示对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时,应该力戒松懈,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不能掉以轻心,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这样才不至于落入他人的陷阱。
交友也应有原则
交友务求精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并非朋友越多越好。朋友太多,无疑就会增加应酬的次数,留给自己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如果因不慎页交错了朋友还很可能让自己走失方向,落入迷途。所以,朋友不在多,而于精。
“交友结友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多交必滥。”这是中国古代人的交友经验。人们常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知音难觅呀。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地以多结交朋友为荣,则会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再者,结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响到对朋友的观察和鉴别,如果所结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在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以广泛结交朋友为荣,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严格地说,这不是在交朋友,只不过是不负责任的一般交际行为。真正的朋友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相帮助,使生活增加乐趣和光彩。
我们应把结交朋友看作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绝对不可轻率。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思想、兴趣、爱好、品质和行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结交。当然,这里并不强求朋友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毋友不如已者。”孔子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有其道理。因为朋友之间本是互有短长的,在这方面你有优点,在其他方面他有特长,朋友相处,长短互补,这也是交朋友的益处之一。请不要误会,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纯净、品德高尚的人,向这样的人看齐。还要注意,看朋友是否值得结交并不是不允许朋友有缺点。人无完人,朋友也是如此。只要你所结交的朋友品德端正,能够真心帮助你,不至于对你有害,就可以了。
但在择友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标准,要结交一生中都会对你有帮助的益友。有的人以兴趣相投作为惟一标准,而不论对方的思想品行,只讲朋友义气,只要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同样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为我赴汤蹈火,我也会为你两肋插刀。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则根本不考虑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讲吃讲喝者,又有讲玩讲闹者,甚至还有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这样,难免影响到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朋友,切不可滥交,一定要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结交,免得沾染恶习。
一些人因交友不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使自己的前程、理想、事业全部化为乌有。比如,某公司经理马某,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一间豪华房间,神秘地递给他支香烟。马某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马某感到异样,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马某当时十分气愤,转身就离去,但初次吸毒的体验却使马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再吸一次。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从此,马某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过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瘾君子。公司业务他没心囙过问,对妻子也不去关心,他只是不断地动用自己的积蓄,花费巨资用来购买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两年时间,马某就花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妻子多次规劝,马某自己也曾多次痛下决心戒毒,两次进戒毒所,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失望之余弃他而去,马某悔恨不已。后来登到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六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见,交朋友也非相识即可为友,相交就可相信。多几个朋友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至少需有度,更应重视质量,不能轻易拒绝,更不能轻易深信。否则,吃亏的就该是你了。
与志同道合者交
&交友之所以讲求志同道合,是因只有志相同、道相合,彼此之间才会互相扶助,风雨共担;才可以推心置腹,彼此温暖。一生之中若真能得几个这样的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倘若朋友很多,能够相互搀扶的没有几个、能够风雨同舟的更是寥若晨星,那么这样做人也是一种失败,事业当然也难求进展。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谊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如果没有友谊,我就无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结交了三位挚友:赫蒙·克洛依、法兰格·贝克尔和罗威尔·汉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来自卡耐基故乡玛丽维尔的作家,卡耐基和他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以及《圣路易斯快报》担任记者之后,他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各自在纽约的奋斗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
他们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比如喜欢庄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
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
“亲爱的戴尔,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
“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的帮助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非常感谢,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
“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经你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贝克尔也是在贫困中长大,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家庭从此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贝克尔很小就开始当报童,稍微长大一些后便去开蒸汽炉挣钱来帮助母亲,后来成为一名排球手而使他进入了灿烂的人后舞台。可是,后来他在球场上受了伤,不得不从球场上退下来。
在这之后转向销售,但贝克尔很快发现,自己很难取得预想的成功。于是他加入了卡耐基培训班。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卡耐基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对于卡耐基来说,贝克尔简直就像是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贝克尔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卡耐基理论的高明。
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为他永远记着卡耐基对他的帮助。
贝克尔后来也写过一本书,名叫《我如何在行销中反败为胜》,便是叙述自己是如何将卡耐基课程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行销业务上去,并加以革新而取得胜利的。
这本书是对卡耐基人际技术的一项最好证明。
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与罗威尔·汤姆斯的友谊出现在两个人事业的低谷阶段,因此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而后来汤姆斯也靠自己的盛名为卡耐基销售他的书籍。
一战时期,卡耐基服了18个月的兵役,在他回来后,报名参加他的培训班人数已经很少,大家都忙着寻找工作,领取救济金。
尺管战后的情形并不令人满意,但卡耐基心中的那个事业依然存在着。
有一天,卡耐基从伦敦发来的电报,说想和卡耐基再次合作,许多内容暂时保密。
1919年汤姆斯返回纽约市时,带回了许多战时在中东旅游和历险的照片,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遗憾的是姆斯的心头形成了。
他希望卡耐基能帮他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稿,他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这一构想成功的希望相当大。
汤姆斯打算利用骆驼队、印第安人、开罗人骑兵及伯特印人的非正规军等栩栩如生的照片来开展演说。不过,尽管他拥有丰富的资料,却仍需要一名能为他整理资料的助手。
在他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曾经帮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作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出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演出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纽约。
可不久,汤姆斯又电传卡耐基,让他马上回英国,并请他为爱伦拜----劳伦斯组织两个巡回演出公司。此时,罗威尔·汤姆斯表演公司正应邀在全美、全英及加拿大巡回演出,盛况空前。
尽管在以后的事业上遭到挫折,但两人间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削减,数年后,汤姆斯再度邀请卡耐基撰写影片中罗斯·华盛顿的台词。汤姆斯为《影响力的本质》第一版搌写绪论,他的签名常在戴尔·卡耐基的广告上出现。而且,卡耐基还经常去汤姆斯家作客,汤姆斯的孩子都记得有一痊友善、愉悦、一头灰发和戴着淡色镜框眼镜的慈祥长者,常来他家与他父亲亲切交谈。
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对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难够信赖的朋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卡耐基的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
交友也该分等级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万两黄金容易得,矩尺一个也难求”。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强调交友就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必要时还可化敌为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是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我们讲求的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人缘。
朋友相交以“诚”为本,但也要分等级。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不诚了,其实这并不矛盾。
有个地方士绅,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交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士绅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
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科无情,但听了那位士绅的话,我们该做何感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非常能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伤害减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不厚不黑,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交朋友也是如此。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前述那位士绅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及“不可深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
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总之,交朋友的选择性和谨慎态度都需要注意,我们交友有时虽不求有用,但也不求对已不利。因此,给朋友分一分等级当然是必要和必须的。
第四章& 金钱观
金钱不是万能的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还有人说:“有钱难使磨推鬼”。金钱的力量难道真的就如此巨大吗?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叫做“金钱”的东西打交道,可是,你是否看到了它让时间倒流?让生命复活?没有,金钱的价值得肯定,但是不能盲目肯定。我们不能让这个没有思想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做它的奴隶。
1)树立正确价值观
&正确看待金钱
金钱,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物,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然而,作为物品价值的衡量媒介却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世人的熙来攘往、劳碌奔波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不是因为金钱具有这种作用,就可以标定所有物品的价值?不是,正如人们给金钱做过的这个评价:“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既然如此,如何看待金钱也就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了。
明人陆绍珩在《醉古堂剑扫》中为我们勾画了人间一景,颇具讽刺意味:风雪弥漫的长安之夜时,在古庙的冷铺盖上,靠行乞谋生的叫化子和化缘为生的游方僧睡得正香,鼾声如雷。而白胡的老贵人,尽管盖着锦被、围着暖和的床帷,却合不上眼。陆绍珩感叹:松间明月,窗外青山,这些美景都从不拒绝人们去欣赏享受,而不少人却自己就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先来听一个故事吧,一个有钱人,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进豆腐坊,看到一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富人恻隐之心大发,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烦,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放下了一大笔钱,送给小夫妻。这天夜里,富人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妻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们的歌声会更响亮的。”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富人好奇怪。就在这时,那做豆腐的男人出来了,拿着那些钱,一见富人便急忙说道:“老爷,我正要去找你,还你的钱。”富人问:“为什么?”年轻的豆腐师傅说:“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卖,虽然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大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收回了钱。第二天,当他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时边又传出了小夫妻俩愉快的歌声。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对金钱的价值和作用就更清楚了。金钱确实是世上的好东西,但不等于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如果你没有健康、快乐、亲情等带给你的心理上的温暖和满足,即使是锦被貂裘、华衣玉食又有什么意义?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财富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才干和价值的尺度。当一个人被列入世界财富榜时,会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但对于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的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但丁说:“拥有便是损失。”财富的拥有超过了个人所需的限度,那么拥有越多,损失就越多。
培根更指出:“巨大的财富若不分发出去,也就没有真正的用处。”
世界级的时装大师范思哲拥有令人咋舌的财富,光是他收藏的名画古董家具,就价值连城。但他除了能亲眼看见这些财富外,还能得到什么呢?一个迹团重重的枪杀,使他的财富立刻变成了“他人的财富”。最近,他的收藏品在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所得据说都要捐给慈善机构。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在培根看来,死后捐款的人是慷他人之概,而不是慷自己之慨。“不要把给慈善事业的捐款推迟到死后。”这就是培根的观点。
“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富,清醒地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与财富,心怀满足地离开财富。”这就是培根的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这些建议。
所罗门,古以色列国王,以智慧著称。他告诫人们,不可急于聚敛财富,“凡是匆忙发财的,必难以清白。”
培根分析说,通过正当的手段和正直的劳动所获得的财富,是步伐缓慢的。当财富是来自魔鬼的时候(比如说是通过欺诈、压迫以及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财富是来得迅速的。
现在不少人急于发大财,结果不是被骗就是去搞歪门邪道,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比如制假贩假、盗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甚至杀人越货。他们完全成了金钱的奴隶,财富对于他们如同绞索,他们越是贪求,绞索就勒得越紧。一个贪官说,每当听到街上警车鸣笛,就生怕是来抓他的,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不义之财再多,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们并不是一概排诉财富,我们厌恶和蔑视的是对个人财富的过分贪求,是以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我们努力创造财富。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贪婪的掠夺品,而是一种行善的工具”(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语)。这就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
追求比赚钱更高的理想
被人们誉为“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在他33岁时就使自己建立的钢铁跃升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写道: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我们应该明白赚钱是我们的目的,但并不是惟一目的。
你用“是否可以赚钱“来衡量事情,别人以“是否赚到了钱”来测试你。这样,就俗化了事情原有的境界,使它由纯洁地追求一个崇高的目标,降级为“有利可图就好”。
“理想”的本身应该是件“浪漫”的事,它追求的是一项高远美丽的目标。它是一种力量和热情,使你为它赔上时间与金钱同道合的人用这种“浪漫”的心情来为边个理想奠基,为它耕耘与开拓。于是,在力量与热情的支持下,它开花结果,漂亮极了。
不是说,工作可以永远不靠金钱的维持,更不是说,人们可以不靠金钱而生存。金钱原该是工作的回报。而且应该是工作越好,金钱的回报越多。问题只是,当你把注意力由工作转向金钱之后,分散了对工作的专注,偏离了工作原来的指标,掺入了功利的杂质,为求迅速达到赚钱的目的而急切完成,为求较普及的市场而迎合俗众,误以初步的成功所赚来的金钱为终极的成功巅峰,不再追求精进,只在浅薄的水平上重复一项初步的完成。我们看到,太多有天分的钢琴学生为了教琴赚钱,而终于未能成为一位更好的钢琴家;我们看到太多的艺人,在刚起步时的成功之后,就停留在这一阶段,在舞台上蹦跳一阵之后,迅即消失。急功近利的做事态度,使人直接地奔向金钱,而无心顾及理想,更无暇完成理想。
希望你能在直接的财富之外,有眼力见到间接财富;在狭义的财富之外,有胸襟见到广义的财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会员名能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