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67.现在用果宝特攻2十一集大库.3100魔攻...

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
您的位置:
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
09:53:50 阅读
作者提供,原刊《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清代中朝围绕中国人在边境地带活动和越境问题的交涉
清代中朝两国的越境交涉,国内学界更多关注朝鲜人越境问题,特别是 19 世纪 60-70 年代以后,朝鲜边民越入图们江以北垦地、居住和所引发的中朝边务纠纷,是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有关中国人越入朝鲜境内的问题,学界主要认为清朝应朝鲜要求,严禁中国人在近江地区居住、垦地,不设军事设施,其结果在鸭绿江、图们江中国一侧留出空地来,使朝鲜边民大量越垦,最终引发中朝边界争议。也就是说,清朝的怀柔政策,导致了中朝界务纠纷。
这一结论,尚待推敲。中朝界务纠纷涉及中朝两国复杂的政治军事及社会经济背景,应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是,清朝对朝鲜边疆的怀柔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
国外学界主要是日韩学界,有关中国人越境交涉研究,关注点放在鸭绿江、图们江以北所谓无人地带问题上。主张无人地带就是无主地,是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朝鲜的无主地,又称“中间地带”、“间旷地带”。进而套用国际法所谓“先占原则”,主张先为朝鲜边民所垦占的图们江以北即所谓“间岛”(延边)归属朝鲜。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是曾任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总务课长的日本殖民学者筱田治策。他在《白头山定界碑》(1938年)一书中,最先抛出上述理论。 韩国学界直到20世纪80、90年代基本遵循这一论调。
本文拟考察康熙至同治年间,中朝两国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一带活动所进行的边务交涉,两国的共同禁断措施等。从中探讨宗藩体系之下,清朝对朝鲜的边疆政策以及朝鲜的边防策略,并探讨东部柳条边外由封禁走向开放时期,清朝边疆政策的相应调整。
本文的考察范围限定在鸭绿江地区,是因为自康熙至同治年间,关内流民活动主要集中在这里,中朝边务交涉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地区。图们江地区虽不乏流民活动,但主要是些零星的采参、打猎者,其影响远不及鸭绿江地区。
一、康熙中后期鸭绿江一带流民活动及朝鲜要求禁断
清入关初,不要说柳条边外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明末清初辽东汉人为避开战乱,大都逃往关内或者朝鲜半岛,原来居住在东北的满人大都随清军入关,使东北地区人烟更加稀少。顺治 10 年( 1653 ),清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实行对招民者授以官职,被招民给予口粮、种子、农具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关内汉人开垦辽东土地。但是,到康熙初叶为止,这一政策效果甚微。因为关内汉人大多安土重迁,如若不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一般是不愿意出关垦荒的。
康熙 20 年代( 17 世纪 80 年代)三藩之乱平定以后,全国的统一形势渐趋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内地人口随之膨胀。顺治
18 年( 1661 )全国在册人口仅 1920 多万,康熙末年增加到 2960 多万,乾隆 6 年( 1741 )达到 1 亿 4341 万多。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迫使失去土地的山东、直隶、河南农民,纷纷涌向地域广阔、土壤肥沃、较易谋生的东北地区。
在出关者队伍中,除了上述垦荒定居者外,还有大批以采参、打猎为目的的无业游民。特别是康熙20年代,在乌苏里江、绥芬河地区发现新的参源以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采参者出关,其中山东、山西人居多。按照规定,八旗贵族每年应送采参壮丁约为5000名,而实际上,康熙33年(
1694 ),前往宁古塔、吉林的采参者为3、4万人,牛马7、8万头,粮食7、8万石,表明大部分内地采参者为偷采者。杨宾的《柳边纪略》有如下记载:
凡走山者山东、山西人居多,大率皆偷采者也。每岁三、四月间,趋之若鹜,至九、十月间尽归。其死于饥寒不得归者,盖不知凡几矣。而走山者益众,岁不下万余人。&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采参者涌向关外,一部分人的足迹到达中朝边境一带。一些内地采参者在进山途中,如果断了口粮,就要找到人口相对密集的朝鲜边境地区,用所带的人参、皮物同朝鲜边民交换口粮、盐酱。在潜相交易过程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有内地采参者被朝鲜边民诱杀在江边,财物被抢劫一空的,也有朝鲜边民因拒绝交易,被内地采参者殴打或绑架的。有关朝鲜人越境交涉,已在另篇论及,在此不做详细的论述。试举中国人越境骚扰朝鲜边民的事件如下:
1)康熙46年(1707),内地采参者绑架朝鲜平安道把守将和把守卒,边民略给鱼盐则放回。
2)同年,内地采参者186人,出现于平安道碧洞对面,其中4人渡江讨索盐酱,遭到边民拒绝,采参者殴打碧洞权管。
3)康熙50年(1711),从沈阳来的采参者,越入朝鲜甲山境内,设置幕帐并往来于民间时,被朝鲜把守军抓获。
4)康熙53年(1714),内地采参者绑架平安道理山把守军,勒索米粮、盐酱,朝鲜要求严禁沿边犯越之患。
这一时期,内地采参者越境骚扰朝鲜边民,比起朝鲜边民频繁的集体越境采参,还不算严重,其足迹刚刚踏上中朝边境一带,人数还不是很多。尽管如此,朝鲜视其为西北边境新的动向,引起极大的关注。一方面,顺治初清朝举族入关后,江北很少有中国人活动,而康熙中叶以后,内地采参者源源不断地涌来,朝鲜感到边疆安宁被打破,深为其边防担忧。一方面,康雍年间自不必说,直到乾隆初年,朝鲜对清朝能否在中原长治久安心存疑虑,而边境地区聚集大量内地流民,一旦为形势所迫,退入朝鲜境内,则会危及朝鲜西北边疆安宁。
康熙46年(1707),朝鲜第一次讨论是否移咨清礼部禁断在江边活动的内地采参者。右议政李颐命主张移咨禁断的必要性,他指出:&
平安道越边清人之事,极可惊骇矣。顷既捉去把守将,今又捉去把守卒,略给鱼盐,则虽即放还,此实前所未有之事。两国交邻之际,易生衅端,深可忧矣。移咨之举,不可少缓。
&但是,一些朝臣担心江边采参者若是凤城将(凤城城守尉)所派,不先通告凤城直接移咨清礼部,有可能得罪凤城将。 凤城是朝鲜朝贡使行的首站,朝贡贸易的重要通道,无论王室及各级官府用度,包括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大多依赖这一通道。一旦得罪凤城将,朝贡贸易就会受到影响。于是,国王下令由义州府先驰通凤城,观其动静再决定是否移咨。
接下来,一些资深朝臣连驰通凤城也反对。其理由,除了担心得罪处于朝贡要路的凤城将以外,还担心朝鲜边民越境采参、打猎屡禁不止,一旦得罪凤城将,有可能招来凤城的干涉,进而加大清朝廷外交压力。主张暂不驰通凤城、暂不移咨礼部的理由,还有就是当时内地采参者骚扰朝鲜边境的弊端还不甚严重。
康熙50年(1711),朝鲜第二次讨论是否移咨清廷禁断内地越境者。
同年5月,从沈阳来的采参者10多人,在长白山一带采参误入朝鲜境内,在甲山一带设置幕帐往来于民间时,被朝鲜把守军抓获。多数朝臣见议采参者的行为极其狼籍,有必要向清廷交涉提出禁断要求,以根除内地采参者擅入朝鲜境内的弊端。但是,朝鲜最后只是将越境者押往凤城,在咨文中轻描淡写地称其迷路误入朝鲜境,与故意犯越有别,极力为其开脱罪责,没有提出禁断要求。这与同年穆克登第一次行查中朝边境有关。同年4月,穆克登奉皇帝密谕,借调查渭源事件之机行查界之实。到达渭源以后,穆克登声称此番行查,出于皇帝轸念朝鲜边疆,是为了消除中国人的越境弊端,要求朝鲜指引道路。这显然是为了减轻朝鲜对查界的阻挠,却反而加重了朝鲜对查界的疑虑,由于朝鲜百般阻挠,穆克登第一次查界归于失败。仅一个月后,沈阳来的采参者即被朝鲜抓获,他们自恃持有参票与偷采者有别,口口声声称自己没有越境,在他们设置幕帐的旁边即有分界江等等。这些说法使朝鲜异常敏感,穆克登查界受挫回国不久,这些人回国以后又供出分界江云云,难保清廷不再派查界使。为了阻止清廷以消除中国人越境弊端为借口,行查中朝边境,朝鲜在咨文中极力为越境者开脱罪责。如上所述,由于朝鲜对清廷查界疑虑重重,为了避开经由朝鲜北道前往宁古塔的道路,故意绕开自甲山直达图们江北岸珲春的捷径,将越境者辗转押送到汉城,再由汉城再转押至凤城。
康熙51年(1712)穆克登长白山定立界碑,朝鲜对清廷查界的疑虑大大减轻。特别是定界结果规定“西为鸭绿,东为土门”,使中朝国界更加明确,朝鲜的国界意识可谓空前提高。康熙53年(1714)在派遣冬至使之前,朝鲜朝廷讨论有关图们江边清朝兵民作舍、垦田,鸭绿江边内地采参者骚扰朝鲜边境,以及清朝渔采船骚扰海西(黄海道西部)地区等问题,表明朝鲜在边防上的积极姿态。
同年9月,朝鲜平安监司报告理山江边清人捉去朝鲜把守军,而理山郡守掩而不报,应治罪该郡守。
以此事件为契机,朝鲜正式向清廷提出严饬防守官,并严禁内地采参者越江骚扰的要求。为了表示重事体,朝鲜没有派赉咨官,而是派了陈奏使。奏文内容如下:
今又不遵禁令恣意越界捉去把守,若此不已,则辗转生事,将何所不至。…事系上国人侵越边疆,非小邦所可制者,则不避烦猥每辄闻奏,递增惶悚。伏乞皇上俯察奏内情节申降明旨,严饬各该守抚另加钤束。…至于违禁越江者亦加严饬,毋得任意擅越横讨粮馔,使小邦边氓得免惊扰之患。不胜至愿。
清廷接受了朝鲜的请求,第二年,清礼部咨文答复“私行越江之人,如被朝鲜国人捕送严行治罪,将该地方官交与该部察议”,同时要求朝鲜“严饬沿边防守官兵不时巡察,如有此等之徒即行拿获解送”。 继康熙39年(1700),在海疆上确立对侵扰朝鲜边境的中国人予以处罚的原则以后,
在陆疆上确立了同样的处罚原则。可以说,朝鲜从此获得了在西北陆境上处理中国人越境问题的法律依据。
二、雍乾年间中朝共同禁断鸭绿江上偷采船只及朝鲜两次阻止莽牛哨设汛
1、中朝两国共同禁断鸭绿江上偷采船只
雍正、乾隆初年,在鸭绿江沿江一带活动的内地流民较前增多。他们不但从陆路经山海关、柳条边各关卡到达边外山场,还从海路乘马尚船到鸭绿江口,再溯江而上到达长白山区采参、打猎。数十百人分乘马尚船首尾相接溯江而上是鸭绿江上常见的风景。朝鲜资料对此有如下记载:
1)雍正2年(1724)6月,朝鲜义州各镇堡边将驰报,鸭绿江上清人之数逐日增加,一日所报多至三十余名,分乘马尚船在鸭江一带首尾相续,似是冒禁往来者。
2)雍正5年(1727)5月,偷采者300多人,分乘40余艘马尚船,出现于中江。朝鲜义州府通报凤城,凤城城守尉派甲军60人,同朝鲜军卒一道,击退马尚船。
3)雍正11年(1733)11月, 马尚船11艘漂流到朝鲜江界江面上,朝鲜全部打破之,以表禁断之意。
4)乾隆9年(1744),朝鲜通报清朝废四郡一带出现马尚船。
5)乾隆10年,朝鲜义州江面出现45艘马尚船,船上有偷采者460多人,朝鲜即刻通报凤城,凤城城守尉派佐领、领催追击马尚船。
6)乾隆23年(1758),清甲军袭击马尚船时,偷采者1人漂流到朝鲜昌城江面上,被朝鲜把守军抓获,遣送到盛京刑部正法。
除了在鸭绿江上出现偷采船只以外,康熙后期雍正初年,在朝鲜贡路首站-凤城附近及鸭绿江沿边一带,聚集了大批来自沈阳、燕京及山西的商人。内地商人会聚中朝边境,与朝鲜朝贡使团带动起来的栅门后市(非公开贸易)有密切关系。栅门后市起初不被朝鲜允许,随着后市日益兴盛,朝鲜发现一可以增加政府税收(朝鲜在义州收税),二可以解决民生,于康熙46-雍正5年(),正式承认了栅门后市的合法性。随之,更多的朝鲜商人前往凤城,吸引更多的中国商人云集凤城及鸭绿江沿边一带。据朝鲜史料记载,鸭绿江沿岸中国境内,有数十处中国人的居住地。他们十百成群,或者开垦土地定居,或者接纳朝鲜的逃亡官奴、镇卒,形成采参、潜商的据点。尤其在今集安市境内鸭绿江边上,聚集来自山西、沈阳等地的万金大贾,其商品充斥数间大库。他们不仅用中国商品通商于朝鲜,而且用朝鲜商品通商于沈阳等地。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水草丰美的平地上,饲养着数千匹胡马,以供应采参者使用。
如上所述,内地偷采者和商人会聚鸭绿江沿边一带,给朝鲜带来了诸如治安、边防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特别是鸭绿江上游朝鲜废四郡地区,自康熙24年(1685)朝鲜边民袭击清朝舆图官员的三道沟事件后长期空置,担心久而久之有可能成为内地偷采者会聚的渊薮。
除此以外,雍正5年朝鲜提出禁断鸭绿江上偷采船只,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发端,那就是清廷督征朝鲜商人欠清朝拦头胡嘉债银的所谓“清债事件”。
在处理这起事件的皇旨中,雍正帝斥责朝鲜国王“柔懦无能”、“权倾于下”,虽最终免去朝鲜商人所欠债银6万两, 但是,却给朝鲜朝廷以巨大冲击,被认为是对其国体的莫大羞辱。这一事件成为朝鲜打击江边潜商的转折点,也是朝鲜要求禁止鸭绿江上偷采船只的发端。
雍正5年,朝鲜利用在义州江面上中朝两国共同阻击偷采船只的机会,向清廷提出禁断鸭绿江上偷采船只的要求。这起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同年4月,内地偷采者300多人贿赂边门、边台的甲军、领催,分乘40多艘马尚船沿艾哈河行到中江附近莽牛哨时,撞上了朝鲜把守军。朝鲜即刻通报凤城,由城守尉派出60多名甲军,同朝鲜军卒一道阻止偷采船只溯江而上。在阻击过程中,朝鲜格军5名溺水而死,偷采者29名被抓获押送到盛京刑部。之后,凤城城守尉又派出20名甲军搜索逃犯,却只在其丢弃的马尚船上找到粮食和物品,发现其为山东、山西的潜采、潜商者。
同年6月,朝鲜发去严饬鸭绿江上偷采船只的如下咨文:
&沿边犯越之患自前虽或有之,而岂有数百人名累十船只蔽江犯越略无顾惮,卒至格打上国之官兵,杀害小邦之格军者如今日事乎。若此不已日后之虑必有难言者。今须别样严饬痛加禁断,然后庶可戢其奸心申其防禁。小邦所祈望者只在大朝垂念严加禁饬。
&接到朝鲜的咨文后,皇帝一方面谕令各将军、督抚、提镇等,对无票出关、出边口者严行查禁,一方面斥责朝鲜国王柔懦无能,未尽捕盗安民之职。谕旨如下:&
该国王既列藩封,当为朝廷尽捕盗安民之职,况奉圣祖仁皇帝及朕谆谆谕旨,而该国王柔懦无能不能遵奉,转使内地犯法之人,恃朝鲜以为潜踪避罪之地,此风断不可能长。嗣后倘有匪类越境生事,而朝鲜不能擒获以致漏网者,着该国王将伊国防汛之员题参治罪,该部将该国王一并议处,以为藩王不能遵旨奉行捕盗安民者之戒。
&上述谕旨,表面看起来斥责朝鲜国王未尽其职,实际上却传递另一个明确信息,那就是赋予朝鲜阻止内地偷采者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后一层意思却被皇帝的过激言论淡化掉了。朝鲜称这一谕旨为“雍正辱咨”,是继清债事件后第二次斥责国王柔懦无能,给朝鲜朝廷又一次巨大冲击。皇帝的这种态度,或许同其严厉的个人禀性不无关系,但同时是为了显示上国的威严,估计与前述朝鲜要求禁断偷采船的措辞稍感强硬的咨文不无关系。
这一事件后,朝鲜处理中国人越境扰边问题格外慎重。雍正7年(1729),朝鲜冬至使报告采参清人在鸭绿江边结屋屯聚,建议通报清廷,国王却没有采纳。国王表示:
&雍正本有爱银癖,且有好胜之病。向日辱我亦由于我国人不以渠事为善故也。今若为奏文则彼必羞愧而生梗易矣。不若姑置之为愈也。
&6年后,雍正11年(1733),由于江边偷采者越聚越多,扰民事件不断,朝鲜才决定移咨禁断。同年4月,朝鲜通报盛京将军,渭源郡对面(集安一带)的内地偷采者,借口已被朝鲜处决的潜商欠其参价未还,绑架3名朝鲜把守卒,借以勒索粮食。盛京将军即刻命令兴京、辽阳、凤城、岫岩城守尉,派官兵到边外严查犯人,同时要求朝鲜派官兵共同搜捕。
于是出现中朝两国共同禁断鸭绿江边偷采者的局面。7月,清朝甲军100多人到达朝鲜满浦,要求搜索废四郡等处,朝鲜平安道兵使派偏裨共同搜查。同月,又有甲军200多人到满浦一带,向隐藏在江中的偷采者发炮,其时,有2名偷采者逃入朝鲜境内,被满浦佥使抓获,押送到凤城。
10月,兴京城守尉通告朝鲜,甲军在满浦追击时,另有2名偷采者逃入朝鲜境内要求协助抓捕,平安监司命令加强对废四郡的稽查。由于中朝两国的共同搜捕,偷采者不得不释放被绑架的3名朝鲜把守卒。
清廷不但加强对江边偷采者的打击力度,还对越境者施以严厉惩处,并将其结果通报朝鲜。前述绑架事件的主谋者1人,被处以斩刑秋后处决,随从者3人发至广东、广西烟瘴地方给兵丁为奴,搜查鸭绿江口的防御降2级,委署骁骑校无级可降,罢去骁骑校,鞭70。
总之,以雍正5年皇旨为契机,形成中朝两国共同打击鸭绿江上偷采船只的局面。体现了清朝怀柔朝鲜边疆,对防止内地偷采者骚扰朝鲜边境,安定朝鲜边民生活有利。但是,中朝两国的共同禁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盛极一时的栅门后市和沿江一带的民间贸易一度走向衰退。
2、朝鲜两次阻止莽牛哨设汛和东边外垦荒
莽牛哨设汛计划,最初是由奉天将军那苏图于雍正9年(1731)提出的。
前已述及,雍正5年,应朝鲜要求,皇帝谕令加大对各关卡、边口的查巡力度。4年后的雍正9年,奉天将军那苏图提出在草河、ズ踊闳胫薪乃揭-莽牛哨设立水师汛地,显然是在执行上述谕令。据他分析,柳条边外虽设有虎耳山(又称马耳山)陆路哨所,却不足以弹压偷采者,特别是无法堵击从水上来的偷采船。他建议派小船4只、三板船2只,并将驻扎在虎耳山防汛之官弁1员、兵丁20名,再添派官弁1员、兵丁20名派往莽牛哨,在冬季冰冻之时则撤回虎耳山陆路哨所。
那苏图提出上述见议后,雍正帝出于轸念朝鲜,谕令“行文询问朝鲜国王,若设立水路防汛,于该国有无未便之处”。一向以严厉著称的雍正帝采取这种宽容态度,是否为此前即雍正5年两次斥责朝鲜国王的一种补偿呢?因为严宽相济向来是清朝皇帝对待藩国的策略。
尽管在水路要冲之地设立水师汛地,对打击鸭绿江上偷采船只,安定边境秩序有利,但是朝鲜并不希望清朝在其边境至近地方设立水师哨所,因其对清朝军事设施靠近边境十分敏感。另外,朝鲜还担心一旦设汛后如果发展成屯田,江边聚集的内地人多了,扰边事件势必会增加。
基于以上考虑,朝鲜决定回咨防塞。由于皇帝轸念朝鲜,询问设汛便否,朝鲜自知回咨防塞,不会冒太大的外交风险。同年6月,朝鲜移咨清礼部,要求停止莽牛哨设汛。咨文如下:
&太宗文皇帝……设栅之后虽其轮替巡检俾尽缉远之方,又必旷弃地界不容人户接留,其圣意出寻常万万。逮我圣祖仁皇帝时,宁古塔守将乃于小邦北道庆源、训戎镇越境设置留兵至于结幕垦田,而因小邦陈咨,圣祖仁皇帝特命撤毁圣虑深远。前后一揆小邦之以边境事,姑免大何于皇朝者,赖于是。盖此草チ胶踊闳胫兀蛳敌“畋呓纾“畋呙窦涠嗤琪铮缘贸吮汩瓷椋袢舸戳⑺贩姥矗砼晒氽捅。砭米す于至近之地,则窝铺之相邻,舟楫之相通,虑无所不至。况中江市场又即其傍,则种种奸拦之弊难保其必无。小邦虽十分申严用心禁恐不能胜防,而终必至获戾,虽以皇朝字恤之德,亦何以辄赐宽庇。兹敢冒恃皇慈悉情仰对,惟愿慎其始而杜其萌,一遵旧例,俾绝小邦边氓犯科作奸之弊,不胜幸甚。&
上述咨文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列举从清太宗皇太极修栅时旷弃边外之地,到清圣祖康熙帝撤离图们江沿边作舍、垦田的八旗兵民等,怀柔朝鲜边疆的事例。二是指出朝鲜边民多顽黠,如果在朝鲜至近地方设汛,则朝鲜人的犯越弊端将防不胜防。这两点贯穿于以后历次朝鲜与清朝边务交涉的始终。
清廷接受朝鲜的请求,废止了莽牛哨设汛计划。 这样一来,继康熙年间留下不许八旗兵民在靠近图们江至近地方居住、垦地的先例以后,又留下不在鸭绿江至近地方设立水师汛地的先例。可以看出,朝鲜利用清朝的怀柔政策,达到使清朝在边境地区不设防的目的,有的学者称其为片面瓯脱的陆防政策,
显然这是朝鲜的边防策略。这一策略得以实行的前提是清朝对朝鲜边疆的怀柔与包容。
清廷第二次讨论莽牛哨设汛是在乾隆11年(1746),由时任奉天将军达尔党阿提出。
莽牛哨设汛目的与前代一样,是为了监督和阻止溯江而上的内地偷采船只。莽牛哨设汛计划由奉天将军再次提起,与乾隆5年清朝颁布东北封禁令有关。这一次达尔党阿提出了具体的设汛计划,即从习于水性的南金州汉军兵中,挑选无地官兵100名驻扎莽牛哨,于每年四月,派八浆船4只,其中两只守住莽牛哨要路,另两只在江中轮番巡逻,以监视江中偷采者。与此同时,为了安顿莽牛哨驻兵,他还提出允许开垦凤城沿边荒地,并在凤城边门附近盖设草房200多间,供莽牛哨官兵居住。
这一建议,既可以加强鸭绿江口查巡力度,又可以解决南金州无地官兵的生计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前代奉天将军提出设汛建议后,应朝鲜要求废止过该计划,朝廷内一些大臣提出为慎重起见,不妨先派人到莽牛哨调查是否于朝鲜有碍。同年4月,达尔党阿按照朝廷旨意,派遣熊岳副都统西尔们到莽牛哨探查。西尔们回报莽牛哨一带与朝鲜以沙洲、石岛等为界,彼此境界分明,不会骚扰朝鲜边境。于是,设汛计划很快得到了皇帝的允准。
朝鲜得知莽牛哨设汛消息是通过义州府尹和回还冬至使的报告。由于消息来源不够准切,清朝为安顿莽牛哨驻军欲开垦凤城沿边荒地,竟被夸大成要将整个柳条边栅向东移至鸭绿江至近地方,朝鲜称之为“退栅”,一时间在朝廷内议论纷纷。国王提出退栅是“欲为万里长城之法”,就好比别人在自家门口修筑墙垣一样,虽然憋闷也奈何不得。 左承旨南泰良指出若退栅至九连城,则距离义州只有10余里地,就好比疆域没有了藩篱,
即认为退栅是对其边防的极大威胁。朝鲜君臣以上言论,虽不过是依据不确切消息的一种过敏反映,却也折射出当时朝鲜的边防观念。即柳条边被视做其疆域的一道重要屏帐,而柳条边外保持荒无人烟的状态,以做为其边境的缓冲地带。这可以说是朝鲜历代国王所追求的边防目标和边防策略,这种边防观念直到光绪初年仍有所表现。
朝鲜最初考虑事体重大,决定急派陈奏使,向皇帝奏请停止莽牛哨设汛和退栅。继之,又考虑消息来源不够确切,凭借道听途说的东西奏请停止,有可能招来清廷责难。于是,决定改派赉咨官。如此反复六、七次,当义州府尹报告有关退栅的清朝公文已经到达凤城时,朝鲜才决定派遣陈奏使。从朝鲜奏文中找不到“退栅”一词,称“栅外起垦”、“边栅垦土”等,估计在派遣陈奏使之前,已从凤城探听到清朝并没有大范围移设柳条边的计划。尽管如此,同年4月19日,朝鲜仍派陈奏使奏请停止“栅外起垦”和莽牛哨设汛。[45]
起初,乾隆帝对于朝鲜要求停止设汛和边外垦荒甚为不满,他指出:&
观该国王所奏,盖以其境内之人,素有乘间偷越挖参者,若我设兵巡察,则伊等不得任意往来,所奏亦属卑鄙。小国之人不识大体,惟知纵下谋利,不思宁定边疆,而故谓难行以示我,亦未可知。&
另一方面,乾隆帝多少看破了朝鲜请求停止设汛和边外垦荒之背后所隐藏的国防用意。他指出:&
伊疏内有从前凤凰城立界时,曾留沿江旷地百余里等语。此盖恐我于原留空地驻兵屯田,逼近彼疆耳。
&乾隆帝对于清朝的每一个边疆举措,均招来朝鲜的干涉甚为不满,因为这有损上国体制,但是又不能违背自康熙以来怀柔朝鲜边疆的政策。于是,为了防止这种“有名无实,碍难办理”的事情再次发生,谕令奉天将军凡事遵照旧制办理永远遵行。谕旨如下:&
朝鲜国王李T奏请停止凤凰城边外垦田,莽牛哨地方添设巡察兵丁。表内援引康熙五十四年奏请拆毁土门江岸所建庐舍,禁止种田,蒙圣祖仁皇帝恩准;雍正九年奏请停止莽牛哨地方设立卡座,蒙世宗宪皇帝恩准;乾隆二年请罢中江互市,亦蒙朕恩准各情节。历查旧案,实系皆俯准所请行。可知我欲举行之事,因伊奏请,俱已停止。此固怀柔小邦之意,但屡以难行之事俯准所请,辄为停止,于国家体制亦为不合,转为轻视,曷若不举行之为愈也。此等情节,著即晓谕达勒党阿,凡事俱遵照旧制办理。似此有名无实,碍难办理之事,著勿举行。其后任将军大臣不知,复恐有欲如是办理者,著存记该处档案,以便永远遵行。
清廷最终允准了朝鲜停止莽牛哨设汛与边外垦荒的请求。与此同时,为了严禁边外偷采者和防止朝鲜边民的越境行为,一方面命令奉天将军“惟在本境内严加查禁,务将内地偷越之人,净其根株,堵截缉捕。并于高丽人偷越路径巡查之处,加意实力奉行”,一方面要求朝鲜严加约束边民越境。
三、道光年间中朝两国鸭绿江边统巡会哨
康雍乾年间,清朝应朝鲜的要求,出台一系列绥辑朝鲜边疆的措施,以后历代基本遵循这些做法。统巡会哨制的实行是朝鲜于道光22年、26年,两次向清廷通报鸭绿江沿岸流民私垦状况,并要求撤毁的结果。
道光年间()关内流民在东边外的活动呈现出新的样象来,除了偷采、偷猎者以外,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的地方,逐渐聚集一批私垦土地的定居者。道光22年(1842),朝鲜通报鸭绿江沿岸流民开垦田地、构筑草舍的情况如下。此前一年(道光21年),在与朝鲜上土镇卡屹洞相对的中国境内有草舍4处,并开垦土地;朝鲜满浦镇如云浦对面中国境内有草舍6处;同年,发现上土镇下西海坪相对的中国境内有草舍4处等。朝鲜请求按照往例成宪处理,以免滋生事端。
清廷即令盛京将军依法办理,结果查出中国流民所构窝棚28处,草房90余间,偷垦田地3300余亩。清朝军队当即平其耕田,毁其棚舍,垦民或逃散或被捕法办。
仅过四年,道光26年(1846),沿江一带又出现了数十处流民聚点,朝鲜再次移咨要求撤毁。如朝鲜通报,在江界府左中右三寨及上土镇闾阎、四把等处对面有40余处结幕作舍、伐木垦田。清朝于这一年秋,派官兵分南北两路搜查,又因边外山场辽阔、草木丛茂,搜查难周,故先期令朝鲜指派官员过江引路。结果共拿获流民300名,焚草房200余座,烧稼平田5000余亩,查获砍伐木植12000余件。
在两次接到朝鲜要求撤毁的咨文以后,清朝加大了对东边外的查巡力度,并力求从制度上保证东边外不再有私垦地。除了令盛京将军派委员分南北两路平田地、毁草房以外,道光27年(1847),派出钦差侍郎柏俊(艹+俊)同盛京将军一道到边外复勘平毁情况,并命令柏俊(艹+俊)等明定章程以净根株。
可以说,这是清朝保护边外山场的最后努力。
随后,柏俊(艹+俊)提出了查勘盛京山场的善后章程六条,包括ソ靼短砩杩3座,每年统巡官分春秋二季出边巡查,届时先知照朝鲜公同会哨等。在此基础上,皇帝进一步提出,每届3年巡查边卡时,由盛京将军开列该将军、五部侍郎、副都统衔名,由皇帝简派一员以钦差名义前往,并令吉林将军于每年统巡官出边时一体派员巡查。另外,在沿江巡查时遇到陆路难行处,要知照朝鲜预备船只。这样就形成了春秋二季清朝派官兵在边外统巡,届时朝鲜指引道路;每届三年清朝派钦差一员同朝鲜官吏沿江会哨的所谓统巡会哨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准备展边、升科的同治8年。
以往评价统巡会哨制,强调这一制度应朝鲜要求实行,反映出朝鲜片面瓯脱的陆防政策,体现了清朝对朝鲜的怀柔政策,即强调这一制度对朝鲜有利。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不仅动员朝鲜的边防力量监督内地偷采、偷垦者,同时具有监督和阻止朝鲜边民越入中国境内的作用,对清朝实行封禁政策,维护边疆同样有利。在实行统巡会哨制的道光年间,朝鲜边民虽不时越入中国境内采参、打猎、伐木,却没有发生如同治、光绪年间那种大规模集体越垦,正可以说明这一点。
统巡会哨制多少能迟缓内地流民向边外及鸭绿江一带扩散的脚步,却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挡迫于生计的流民浪潮。咸丰年间,清朝内忧外患加剧,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冲击下,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朝统治者,害怕民变和民乱如怕虎,只好放任流民垦荒。三年一次的会哨制也渐流于形式,朝鲜所能监督的也只有沿江那一块儿,东边外到处是流民垦地。清朝调整东边外政策势在必行。
四、同治年间从展边之议到边外解禁
同治初年,东边外到处散布着流民垦地。朝鲜使臣目睹的边外景象是,鸭绿江至凤凰城边门一百余里空地内,流民“在在成聚”,荒地“处处垦辟”。同治2年(1863),盛京将军玉明奏报,自东边外至浑江,东西百余里至二三百里不等,南北斜长约一千余里,多有垦田、建房、栽参、伐木等事。自浑江至ズ樱骺硎镏寥陌倮锊坏龋媳毙背ぴ剂角в嗬铮樾斡肭按笾孪嗤淞髅窬奂踔冢延薪怼⒀菹贰⒆橹帕返取
表明东边外流民私垦历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封禁甚严的鸭绿江沿岸一带,也有许多流民聚点。同治7年(1868),朝鲜平安道暗行御史向其朝廷报告,清人沿江设幕,与边民潜商,从废四郡到义州,沿江垦牧几千户,建议讲求防护之道。
随着边外聚集越来越多的流民,清廷认识到单靠行政力已无法将其尽行驱逐,必须审时度势调整政策。特别是同治3-5年(),发生横扫辽、吉两省,活动于边门内外的王起、马傻子起义(马贼,即骑马贼匪),给清朝在东北统治以很大冲击,对清朝松驰东边外封禁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治6年(1867),私垦民何名庆等呈请旺清门外六道河等处聚众数十万,垦田数百万晌,请照吉林五常开荒成案一律升科。这一呈请为清朝查勘东边外荒地提供了契机。为了弄清东边外到底有多少已垦熟地、仍当封禁者多少,边外许民耕种对近邻朝鲜有无窒碍,朝鲜边民越垦情况及如何安插等,清朝决定派遣侍郎延煦、恩锡、奕榕等同盛京将军一道,从凤凰边门起依次查勘边外荒地。
清朝在准备查荒的同时,将这一消息通告朝鲜。因为历代严禁开垦东边外荒地,特别是自道光以来同朝鲜实行三年一次的公同会哨制,发现流民垦地即行平毁,现在清廷要调整这一政策,不能不预先通告朝鲜,以免引起疑虑。同治6年,清礼部咨文一面称边外私垦民何名庆等要求升科,“数十万众托业多年,一朝夺其衣食,必至铤而走险,如果审时度势,不能不俯顺舆情”,以求得朝鲜谅解;一面责问朝鲜每年会哨时缘何出具并无私垦切结,边外却有那么多私垦地?亦即边外私垦地遍布,朝鲜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朝鲜答以江隔山阻未曾分明了望,会哨之时又碍于疆界无法越界纠察,
搪塞过去。
边外查荒很快付之行动。盛京将军都兴阿与钦差侍郎延煦等,于同年9月出边,朝鲜亦派出兵曹参判郑周应和满浦佥使李义明在中江迎候。
从中朝双方资料看,清朝事先并没有邀请朝鲜共同查勘,估计是朝鲜单方面的愿望,表面上看似礼遇钦差出使边疆,实际上是为了施加某些影响。这次共同查勘后,钦差侍郎延煦等提出,在パ裘磐饪拷实牡胤剑昧羧迨锟盏兀哉贡叩纳柘搿R簿褪牵醣咄普沟娇拷悸探30-50里的地方,把近江垦种的流民移进边内,以免滋扰朝鲜。展边设想的提出,一是考虑ソ靼毒奂诙嗔髅瘢薹渚⌒星穑室平吣冢园哺Я髅瘛6强悸浅蚀硭嵫乇咭淮懊裎锘煸樱煸又祝诤醣呓稀钡囊蟆
表明清朝的东边外政策由过去一味地压制流民,转向“内抚游民,外绥藩服”的务实政策。这是清朝怀柔朝鲜,东边外预留空地的最后偿试。
由于东边外流民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混乱,朝鲜又多次提出严边禁和催促展边的要求。同治8年(1869),朝鲜以贡使在边外遭袭击,所带物货被抢劫,担心贡路受梗为由,要求严行禁断边外流民。
清朝在严饬各该地方员弁严拿惩办不法流民的同时,将展边计划正式通告朝鲜。朝鲜回咨要求所留空地在“崖岸陡绝之地,毋庸置虑,原野平远之处,愈贵稍远”。
力争留住パ粑靼犊盏亍M10年(1873),清朝一聋哑人越入朝鲜境内,被朝鲜军校抓获押付凤城,朝鲜趁机要求“查勘一事早有章程,树栅设卡稍存空地,以严防范,以杜流弊”。
意在催促展边。第二年,朝鲜义州府尹驰通凤城,鸭绿江沿边上下响马贼徒出没无常,中江三道浪头海洋一带贼船屯聚,朝鲜商船遭到劫掠,陆路上的货物也遭抢劫,造成贡路受阻,中江市场难以兴盛等。接到通报后,盛京将军派防御、边卡领催带兵前往堵击。
同治13年(1876),朝鲜冬至使回到凤城边门外,遭到匪类结伙持械抢夺,朝鲜移咨清礼部鸭绿江至边门一百余里处处垦辟,要求一律廓清。于是,盛京将军奉命制订“朝鲜贡使过境变通防御章程”,规定在贡使进出边门时,由凤凰城派马队守护通过边外。
以上所见,清朝为保证朝鲜贡路畅通,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但是,随着查荒进程的推进,展边计划却逐渐被搁置起来。同治10年(1871)5月,协领崇实等报告凤、ザ呙磐獠榭蓖瓯希⒒嫱汲式直鸨晔境鲇φ贡呓纭⒂α艨盏氐取G逋⑷粗唤赝剂糁校畲畛А⑼灞呙磐獠榭焙笤僖椋谡贡呶侍馍媳硐稚笊鳌
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ソ靼读髅褚呀拔秩栏嗵锼娇岩驯椋ㄒ撇灰祝膊逡嗄选薄6窃诒臼糁泄衬诘ソ靼痘缯贡撸叵档街谐焦纾笆庥诒呔炒笥泄叵怠薄5搅说诙12月,查荒人员不仅在碱厂、旺清二边门外查出已垦熟地12万5000余亩,
而且在旺清边门至浑江以西地段续查出已垦熟地10万3100余亩,清廷决定将此二处亦如凤、暧二边门外一样,于同治13年(1874)起科,以昭画一。
至此,清朝最终放弃展边计划,决定东边外私垦地一律升科。
同治13年由于皇帝驾崩于第二年即光绪元年起实行升科。最先升科的是位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今东港市),这里土地肥沃,水产资源丰富,聚集了许多流民。同年,清朝派直隶马步官兵镇压宋三好领导的伐木工人起义后,首先允准大东沟升科,显然是为了安抚大东沟一带流民。
这标志着东边外开始解禁。与此同时,清朝加快东边外设立行政机构的步伐。光绪2年(1876),在沙河子设安东县,这是清朝在边外设置的第一个行政建置。第二年,增设宽甸、通化、怀仁县。
另外,清朝还在边外建立营房驻扎军队,光绪4年(1878),在安东县设立罗汉甸营房,7年(1881),又新设唐三城营房。这些营房平时作为边外弁兵巡防之所,钦差出使朝鲜时即作为宿站,
从而结束了钦使在边外由朝鲜供应的局面。
自康熙后期到同治年间,清朝应朝鲜要求采取一系列边疆措施,如康熙54年,撤回图们江边作舍、垦田的八旗兵民;允许朝鲜抓捕越境骚扰者,押送到中国后严加治罪;鸭绿江上中朝两国共同禁断偷采船只;两次停止莽牛哨设汛计划和东边外垦荒;鸭绿江边中朝两国实行统巡会哨制;同治年间展边之议等,充分体现了清朝怀柔朝鲜边疆。特别是雍正和乾隆初年,清廷应朝鲜要求两次废止为打击偷采者而在鸭绿江边设置水师汛地的计划,可谓对朝鲜是有求必应,怀柔政策达到了登峰造极。这些对阻止关内流民浪潮波及朝鲜,安定朝鲜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朝在中朝边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以打击内地偷采、偷垦者为目的的,特别是中朝两国自雍正初年在鸭绿江上采取共同禁断偷采船只,到道光年间实行统巡会哨制,形成在鸭绿江上中朝两国的共同禁断体制。可以说,朝鲜帮助清朝维护了封禁政策,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朝鲜的不断交涉,强化了东边外封禁政策,迟缓了解禁开发的步伐。道光年间江边形势表明,流民开垦的足迹已经遍及鸭绿江沿岸一带,如果没有朝鲜的撤毁要求,没有清朝平毁江边田地、拆除窝棚的措施,鸭绿江沿岸的开发也许会来得更早。
另外,清朝一系列怀柔朝鲜的措施,是以加强东边外封禁政策为前提的。一旦封禁政策解体,怀柔措施不得不做出调整。首当其冲,同治8年,清朝废止了中朝两国共同禁断东边外偷垦者的统巡会哨制,继之,东边外一百多里空地,由最初限定在ソ靼30-50里地,到后来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只剩下由凤凰城马队护送贡使一项措施了。
张存武:《清韩陆防政策及其实施-清季中韩界务纠纷的再解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
(日)筱田治策:《白头山定界碑》,乐浪书院,1938年,第26页。
(韩)金惠子:《朝鲜后期北境越境问题研究》,《梨大史苑》第18、19合辑1982年;金炅春:《鸭绿、豆满江国境问题研究》,国民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参见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页。
参见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页。
杨宾:《柳条纪略》卷3,第7页。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三年六月辛丑。(以下《朝鲜王朝实录》均引自吴晗编:《朝鲜王朝实录抄中国史料》韩国景仁文化社发行,1982年版)
《备边司誊录》第58册,肃宗三十三年十月十五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59年影印本,以下同)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七年七月丁巳。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四十年九月甲寅、癸亥。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三年六月辛丑。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三年六月辛丑。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三年七月辛酉。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三十七年七月丁巳。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四十年八月甲戍。
《朝鲜肃宗实录》肃宗四十年九月甲寅、癸亥。
《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上国人,第6-8页。(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78年影印本,以下同)
《通文馆志》卷9,纪年,肃宗四十一年乙未。(韩国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1998年11月影印本,以下同)
康熙39年(1700),朝鲜移咨清礼部,严禁中国渔采船对朝鲜海西(黄海道西部)地区的越境骚扰。清朝通告朝鲜,对所押送的越境船民施以枷号一个月、鞭打或责板的惩罚,对所管地方官处以罚俸。(《同文汇考》原编卷60,犯越,上国人,第7-31页。)
《朝鲜景宗实录》景宗四年六月癸酉。
《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第17-21页;《朝鲜英祖实录》英祖三年五月庚申、六月戊戌。
《朝鲜英祖实录》英祖九年十一月丁亥。
《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第20-21页。
《同文汇考》原编卷62,犯越,第34-36页。
《朝鲜英祖实录》英祖九年五月戊子、七月己丑、九月庚子。
雍正5年(1727)3月,盛京礼部移咨朝鲜,督征朝鲜商人从拦头胡嘉处赊物品所欠债银6万两,朝鲜回咨表示,所列商人名目不够准确难以督征。同年9月,雍正帝指责朝鲜前代国王“才干优长、政令严肃”,而时任国王“柔懦无能,权移于下”,故不得自主,免去朝鲜商人所欠债银。这就是朝鲜所称“清债事件”。(参见《同文汇考》原编卷74,推徵,第7-25页)
参见《同文汇考》原编卷74,推徵,第7-25页。
参见《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上国人,第20-21页。
《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上国人,第24页。
《朝鲜英祖实录》英祖五年九月己亥。
《同文汇考》原编卷61,犯越,上国人,第1-3页;卷62,犯越,上国人,第2-3页。
《朝鲜英祖实录》英祖九年七月辛丑、乙巳。
《备边司誊录》第94册,英祖九年十月十日;《同文汇考》原编卷62,犯越,上国人,第4-5页。
《同文汇考》原编卷62,犯越,上国人,第9-14页。
《清世宗实录》卷102,雍正九年五月戊辰。(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以下同)
《备边司誊录》第89册,英祖七年六月二十日。
《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第16-17页。
《清世宗实录》雍正九年九月辛酉。
张存武:《清韩陆防政策及其实施-清季中韩界务纠纷的再解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
《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第23-25、31-32页。
《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第19-26页。
《承政院日记》第1000册,英祖二十二年闰三月五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1年影印本,以下同)
《承政院日记》第1000册,英祖二十二年闰三月二十六日。
参见《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第26-28页。
《清高宗实录》卷257,乾隆十一年七月戊申。
《清高宗实录》卷257,乾隆十一年七月戊申。
《清高宗实录》卷271,乾隆十一年七月丁巳。
《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第33-34页;《清高宗实录》卷271,乾隆十一年八月癸巳。
《同文汇考》补编卷5,第29页。
《清宣宗实录》卷375,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乙丑。
《同文汇考》原续编,疆界,第21-25页。
《清宣宗实录》卷438,道光二十七年二月辛亥。
《通文馆志》卷11,纪年,高宗六年己巳。
《奉天统志》卷41。
《朝鲜高宗实录》高宗五年十一月九日。
《清穆宗实录》卷198,同治六年五月壬申。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朝鲜高宗,以下同)四年丁卯。
《清穆宗实录》同治七年二月乙巳,三月庚申、甲戌,八年八月癸卯。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六年己巳。
《清穆宗实录》同治八年八月癸卯,十一月壬申。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八年辛未。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九年壬申。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十一年甲戌,十二年乙亥。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1册,第356条,同治十年五月二十四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以下同)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2册,第296条,同治十一年六月一日;第752档,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十二年乙亥。
参见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五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通文馆志》卷11,纪年,今上十八年辛巳。
编辑:李花子
 相关文章
(03/02/) (03/02/) (10/23/) (08/31/) (10/17/)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果宝特攻2十一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