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学问问“很帝国”吗?

太傻帝国行动-太傻留学咨询
□ 一大波英国名校offer来袭
客户信息:
客户姓名:Roman
毕业院校:顺德某重点中学A-Level
申请目标:英国TOP10
硬件条件:IELTS:5.5
录取结果: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versity of Bath
太傻留学咨询师本科团队D组
该团队精于案例分析及疑难方案设计,坚持对客户负责的原则,用尽心尽力的态度和专业深入的咨询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善于为每一位客户发掘亮点挖掘其深层潜力,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策略,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展现客户的优势和独特性。除了拥有New York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UIUC,Tulane University,Northeastern University等骄人成绩外,更以上百个本科成功转学案例为客户称道。
当同期加入的客户刚完成美国高校提前录取的网申时,Roman已经收到了巴斯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的条件录取。记得我和Roman第一次联系的时候,这个女生就坚定地表示:"老师,我的Dream School是牛津和华威。"选校时,她良好的A-level成绩也让我倍有信心地让她选了牛津、帝国理工、华威、兰卡斯特大学和巴斯大学等五所英国排名TOP10左右的名校。虽然顺利地拿到Bath和Leicester的录取,但是我心里知道,后面的Warwick,IC和Oxon.才是真正的考验。
Roman是一名独立、执行能力很强的学生,加入我们服务系统时正是暑期末。第一次的交流过程非常顺畅,我们很快地开始讨论专业和选校工作。Roman一开始想读金融,但我发现她对金融专业并不了解。Roman直言想成为精算师或者将来到投资银行就职,于是我跟她推荐了数学专业。因为数学专业让她以后就职有更大的灵活性。投资银行、分析师、精算师等工作都很欢迎数学专业出身的本科生。而且英国高校的数学系是比较大的一个院系,下设的二级分支大多结合了精算,统计学或者CS等课程。我们达成了共识,申请数学和商科结合的专业课程。随后,我告诉Roman申请的每一阶段要处理的工作,让她清晰我们的服务流程,更加放心地投入学习。牛津大学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0月15日,我们只有不到50天的时间去准备。在选校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些在综合排名,商科排名和数学专业排名口碑都在TOP10左右的英国学校。
可惜没过几天,Roman的雅思成绩出了结果。5.5分的成绩让这名期待牛津录取的女生自然是大受打击。Roman很紧张地问我是否有必要重考。经过分析,我建议她不需要重考。因为英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发放条件录取,学生的语言成绩可以后补。我告诉Roman,申请的重点放在文书,语言考试到寒假还有充分时间去准备。
如何去发掘Roman的申请背景,写出个性化的文书,得到学校的青睐呢?完成选校工作后,我们启动了Roman 的文书工程。首先开展的是简历制作。简历的框架几乎每名申请人都大同小异,但经过不断的填充内容和筛选内容,我们不断添加、删减,再添加新内容、删减旧内容……在暑假结束前,我们基本上把Roman的简历内容定稿。Roman的处事方式是很有效率的,每次我需要她提供深度的经历素材,她都会把她认为有价值的经历详细地记下来,然后发给我筛选。
就这样,我和Roman反复讨论文书素材,挖掘了她在中国移动公司实习的素材,突出她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做学问以及工作时严谨踏实的态度。经过数次修改,又增添了作为辩论队主要成员参加辩论赛,呈现出逻辑思维敏锐,坚持不懈的学子形象;以及她作为排球队队长,带领队员在重要赛事逆转对手的经历,突出她良好的实战分析能力和领导能力。虽然Roman没有很多课外活动,也没有海外交流经历,但是我们重点在她的PS里展示她好学善思的一面。
我们在10月8日就在UCAS上提交了申请。一个月之内University of Leicester和University of Bath几乎同时发来了offer信。巴斯和兰卡斯特的录取很慷慨,只要求Roman的雅思成绩上6分。一方面,我让Roman耐心地等其他的Offer;另一方面,我开展了Roman的面试培训,要求她用英文向我阐述她做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她的表达能力。Roman一开始觉得很吃力,但一直坚持了下来。我不断在旁勉励她,经过一个多月的联系,她的表达明显流畅了很多。
11月中旬某天,Roman有点小激动地发短信给我,"老师,我收到华威大学数学与统计学专业的录取信了。"在经历十个满怀期待的夜晚后,感恩节前夕,我们终于等到了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Roman激动地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喜讯,"老师,我们的面试培训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12月中旬,Roman将带着一张双程机票,踏上牛津的面试征程。我祝愿Roman的牛津梦能实现。
客户感言:
我对自己的申请一直抱有较高的期望,所以对于学校的档次定位我一直没有放低。加入太傻让我非常满意。在申请工作中,我的咨询师给了我一些指导和帮助,如指导我如何去进行成绩单的认证,如何搜集文书的素材,如何与小秘进行套词等琐碎工作,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我想可能不会有今天的好结果,所以我特别感谢太傻的各位老师对我申请中的各种帮助。当拿到华威这所学校的OFFER时,我欣喜若狂,毕竟是dream school之一。希望和我有一样求学梦的同学们,能够和我一样顺利的拿到OFFER。
Copyright@ 京ICP证101000号 京ICP备号《绿色帝国主义》翻译完成,商务印书馆出版
昨天与街坊(日,墨尔本)闲聊,邻居又谈起北京的雾霾,说是能不能全部开电车?我说,全部开电车恐怕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北京的雾霾与北京乃至周边地区的干旱有关,这个周边地区的干旱与更大区域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有关,简而言之,与我国西北部地区乃至西北亚地区在几千年过程中的植被退化有关,它们已经改变了大气环流。改变出行方式不可能根本消除大气环流变更所产生的诸种后果。当然,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工程、调整土地使用功能和城市人口布局、改变出行方式,都是缓解当前北京环境问题的好办法。但是,对北京的雾霾,北京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做区域乃至全球的思考。
为了证明我言之有据,便拿出了这本书,英国剑桥大学环境史学家,理查德·格罗夫教授的代表作,《绿色帝国主义:殖民地扩张、热带岛屿伊甸园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义的起源》(1995)。其实,我刚刚翻译完这本书,所以,说起话有了些底气。希望中文版面世后,也会对读者解决现实的城市问题乃至中国问题有所裨益。
概括起来讲,《绿色帝国主义》是第一本描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起源和早期生态环境保护历史的著作,它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主义兴起中的那些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殖民地原因和全球原因。人们一直都在欧洲本土和北美背景下,来认识人对自然摧毁性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所做出的有目的的和保护性的反应。人们一般把早期环境保护思想解释为一种对西方工业化状况的地方反应,而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北美背景,不再追逐比他们稍许早一点欧洲人的所作所为,隔断了稍早期欧洲思想家与其他地方的联系。所有这些意味着,人们基本上忽略了当代生态环境保护人士的态度和政策的复杂历史渊源和思想来源,没有努力去涉猎真正全球基础上的生态环境意识的历史。尤其是,几乎没有几个人去思考,在形成西方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批判的过程中,殖民经历和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重大影响。《绿色帝国主义》强调了乌托邦观念、重农主义思潮、医学思想在环境保护主义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海洋岛屿“伊甸园”在承载新的自然概念上的基本作用,《绿色帝国主义》凸显了殖民地岛屿环境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上的重要意义,说明了人们究竟是怎样认识到地方和全球资源的限制能力的。
《绿色帝国主义》主要研究了三个殖民岛屿(圣赫勒拿岛、加勒比的圣文森特岛和毛里求斯岛)、开普敦殖民地和印度殖民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起源、后果、解决办法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之所以选择岛屿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可能有三个。从研究本身讲,岛屿是孤立的,涉及到的生态环境因素相对简单,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直接地暴露出来;第二,从研究生态环境思想的逻辑与生态环境思想本身发展过程一致的角度讲,欧洲人最初的确是在寻找“伊甸园”的途中或为了躲避堕落的欧洲社会,才开发岛屿的,结果是他们不仅没有找到伊甸园,反倒因为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干旱等后果,毁坏了本来的“伊甸园”,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各种保护方式重新恢复本来的“伊甸园”;第三,现代生态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许多思想几乎都可以在那些试图通过各种生态保护方式恢复岛屿生态环境的思想家那里找到根源,毛里求斯岛的普瓦夫尔、康氏,圣文森特岛的安德森,圣赫勒拿岛的福斯特、伯切尔、比特森等。实际上,我在翻译西姆.凡.德.赖恩的《设计生命》(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就看到类似的隔离设计实验:赖恩在山顶上、校园里,设计近乎完全自我循环的生态建筑。正是这类生态导向的设计,推动了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绿色帝国主义》对海岛环境问题展开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在设计上借鉴。
《绿色帝国主义》研究了欧洲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义思想来源,解释了欧洲全球环境认识发生的文化机制,时间跨度大体300年,在1600年-1860年之间,与我们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相吻合,这倒是很有意义,我们在康乾盛世时,做了那些类似的生态保护呢?作者亦步亦趋地追溯了300年中西方出现的那些生态环境保护主义思想的来源。在欧洲思想线索上,作者理所当然地上溯到了古希腊狄奥弗拉斯特的气候学说,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横向地覆盖了科学家哈雷、布丰、黑尔斯、达尔文,哲学家卢梭、赫尔德、洪堡,诗人歌德;在欧洲之外的思想线索上,作者必然追溯到了中国和印度,尤其是中国厚重的哲学思想和农学生产实践对普瓦夫尔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印度哲学、药学、农学思想对洪堡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
过去,环境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几乎完全忽略了15世纪以后热带和殖民地建设经验对欧洲自然科学、对西方和科学思维广泛的和创造性的影响,这些环境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一直寻求避开这段生态环境思想史和改变对自然态度的历史。除此之外,15世纪以后,西方思想和认识论中历史性地融入了原住民尤其是印度人、中国人的生态环境哲学。这一点长期被西方人遗忘了,或者基于文化沙文主义的鸵鸟政策,不愿提及罢了。相反,人们简单地认为,欧洲移民和殖民地原住民对热带环境变化的反应不过是宗主国和北方模式和态度的衍生物。事实上,倒过来判断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拿到的证据显示,欧洲移民和殖民地原住民对热带环境变化的反应,是现代环境保护主义思想萌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解释了热带和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现象,带有它自己的特征。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生活在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和原住民,在建立起欧洲人对自然界的新评价上,在逐步意识到欧洲人的经济活动对那些新“发现的”和殖民化的土地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和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作者向我们证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中的很多价值观念来自东方文明,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吠陀”。实际上,东方生态文明早就渗透进了西方现代生态文明中,例如洪堡的自然哲学;我们采纳西方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采纳我们东方人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念,是在延续我们自己的东方生态文明。所以,泛泛地拒绝西方价值观念恐怕有问题,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它们本身就有很多成分是来自中国的。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在分析过程中,精华与糟粕会混在一起,就拿《绿色帝国主义》来讲,很难说没有糟粕,更不可能句句都是真理。因为一时难辨真伪,一时认识水平还不高,就干脆不许它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不让学生读一读,恐怕不妥。格罗夫都承认,现代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观念中包含了中国元素,我们为什么还要全盘否认它呢?
公然宣称全盘否认现代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观念的人不会有几个,但是,至今对现代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观念不甚了了的人会很多。《绿色帝国主义》给我们研究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尤其是西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条线索,开辟了一个领域。特别值得一提是,格罗夫为本书所做的1321个脚注,其中包括参考文献和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注解,读者可以站在作者的肩膀上,迅速了解西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史的脉络,找到深入研究下去的许多入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所提供的如此浩繁的参考文献,彰显了作者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索的态度,会让那些做学问过于浮躁的人自惭形秽。
当然,要能把这本书读完,有些难,要把这本书基本读懂,就更难,需要我们补充一些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近代科学史、生态环境史方面的知识。换句话说,只有激情和精神还不够,还要在阅读这本书时,再添加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我们就不是只读这一本书,而是需要读一批书。愿这本书能够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p&近日,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p&&p&&br&&/p&&figure&&img src=&/50/v2-bcfe86beeef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bcfe86beeefb_r.jpg&&&/figure&&p&&br&&/p&&p&  这位被开除研究生的导师袁劲梅教授,郑重地写下了长长的一封信,坦言:&b&我就不该录取你!&/b&&/p&&p&  这封信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一经公开,就传遍社交网络。不仅做学术的人需要好好读读这封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读读。&/p&&p&作者简介&/p&&p&&br&&/p&&figure&&img src=&/50/v2-254dcc3231ace0cdb20910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50/v2-254dcc3231ace0cdb20910_r.jpg&&&/figure&&p&&br&&/p&&p&  袁劲梅,系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系的终身教授,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等多种奖项。&/p&&p&  以下为袁劲梅教授致被开除学生的信件原文:&/p&&p&&br&&/p&&p&XX同学:&/p&&p&  接到你要求“保留学籍”的上诉被研究生院董事会驳回的消息,我想告诉你: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一个教授,一辈子培养不了多少研究生。&/p&&p&  你祟拜的Y教授,刚去世,他一辈子也就培养了九个“东西方比较哲学”的研究生。&/p&&p&  我创建的C大“东西方比较研究”,从第一个研究生到最后一个研究生,一共十一个。你是第十一个。现在,第十一没有了。因为项目停了,以后也不会再有。&/p&&p&  在美国,或在C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p&&p&  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一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p&&p&  你想到的是:你的前途中断了。这是不对的。你的前途依然有无限多的选择。你可以从商,在网上办你的杂文网站,或回中国办公司,再换一个能收你的项目学习,等等。我希望你在别的行业和地方能有成就。&/p&&p&  如果,你下了决心要在学术界做学问,我下面写的东西,是给你的临别礼物。如果你不想做学问了,下面的话,你根本不用看。&/p&&p&  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学问,做个好人,就值了人生。你可以就看到这句为止:“你当个好人,我祝你好运。”&/p&&p&  如果你往下看了,那我假设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刚开始往“做学问”这条路上走,就失败了的原因。如果,你还想走做学问的路,下面的话会对你有用。我对你直话直说。&/p&&p&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跟你绕过弯子,也没有改变过对你的要求。&b&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b&&/p&&p&  先讲我的责任。&b&我的责任是:我不应该录取你。&/b&&/p&&p&  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p&&p&  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说自己成为学者了,然后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p&&p&  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p&&p&  但是,我能教给你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你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p&&p&&b&  在学术领域,&/b&&/p&&p&&b&  你必须不为任何利益撒谎,只说真话,且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b&&/p&&p&&b&  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b&&/p&&p&&b&  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你个人的角度和判断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b&&/p&&p&&b&  这样,你才能开始做学问。&/b&&/p&&p&  要想从我这里得到学位,你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我不卖学位。我的知识可以无偿贡献给愿意跟着我一起寻找真理的学生,但不做交易。&/p&&p&  这是我们之间的误区。我是在你选了我的两门课之后,才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这个误区。&/p&&p&  这个误区,造成我们之间的所有冲突。我认识到,把你录取来,是我犯的错误,也是对你犯的错误,让你错误地计划了前景。&/p&&p&  其次,讲你的责任。&/p&&p&  讲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后评价。或,是我给你的解释——为什么你不适合做学问。&/p&&p&  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p&&p&  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我前面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p&&p&  你在C大期间,做学问的技术,我时时刻刻在教你,那些技术都详细写在你的每一篇作业和论文上了。但是,关于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我没跟你讲透彻。在谈你的责任时,我会讲这个问题。&/p&&p&  因为你本科成绩不好,我亲自在北京对你面试后,才决定录取你。录取你,是我拍的板。当时,我对你的判断是:人很聪敏。但是,那是一个错误判断,因为那个错误判断,我得分担你失败的责任。&/p&&p&  现在,我对你的评价是:&b&你不聪敏,你没有一点儿做学问的人所必需的聪敏。这种聪敏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b&&/p&&p&  你一进校的时候,就认为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你知道怎么能玩得转。你不停地显出你什么都懂;参加讨论,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装懂,胡说一通。&/p&&p&&b&  上课,你原著不读,必读书不买,看一些网上第三手的书评、简介,就敢宣称:书读完,懂了。就敢狂加评论。&/b&&/p&&p&  你有种种理由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宣称,你懂了,你比同学教授都懂得快。&/p&&p&&b&  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是做生意的机巧,不是做学问的技术。&/b&&/p&&p&  我对你的判断是,在我的前三门课上,我要求的必读书,你不是没读,就是没读懂。你真正开始认真读的一本书,是我的第四门课“比较逻辑”上的《逻辑》。这本书,目前,你读懂了60%。这是你的进步。&/p&&p&  我想告诉你:你这种很坏的学习方法,至少得为你的三个“C”和两个“I”,负一半责任。&/p&&p&  用你那种学习方法做不了学问。你可以东找一点西找一点猎奇的信息,放到你的网站上,让大众读着玩(这是你的权利),就像旧时茶馆里说书的、传小道消息的人,目的就是吸引听众兴趣一样。&/p&&p&  这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传媒方式。但这种方式绝不能用来做学问。&b&做学问,不是猎奇,也不是快速地搜罗信息。&/b&&/p&&p&&b&  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b&&/p&&p&  这就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将能不能把思维说清楚看作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很爱说,也总是在说。但是,你很少能把问题说清楚。&/p&&p&  在做学问上,“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维特根斯坦,Tractatus)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胡说,那叫“扩散无知”,是害人、误导,是浪费别人生命。&/p&&p&  做学问的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不会),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能力)。&/p&&p&  因为你学识基础很差,你得弥补这个致命缺陷,才能去做学问。学识基础差并不要紧,你从基础开始好好补,是能赶上去的。但是,你却用了一些奇怪的、与学者品格不相容的方法来掩饰你的致命弱点。&/p&&p&  第一个例子,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你说的这些“名人”,我半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我也不想认识这些社会“名人”。&/p&&p&  如果他们有成就,我为他们高兴,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好好跟我学,不必去追啥社会“名人”。&/p&&p&&b&  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b&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得奖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p&&p&  对学者来说,做学问本身,就是乐趣所在。&b&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b&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学问。&/p&&p&  再一个例子,就是你在XXX课上的抄袭问题。&/p&&p&&br&&/p&&figure&&img src=&/50/v2-d9fa2b8dd206e52f2f1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  你可以跟我解释,从网上复制了东西,贴下来当作业交给我,不叫“抄袭”,是我“误解”了。&/p&&p&  事实上,我也没真报告你抄袭。你也用不着解释来解释去,说你不是存心要抄袭,怪我不理解。我理解或是不理解,其实都不是关键。&/p&&p&  关键是:一,我没有报告这事件;二,不管我“误解”不“误解”,事实是你交来的作业,7%以上绝对与网上他人的东西一样,这就叫“抄袭”(按C大校规定义,7%以上雷同就叫“抄袭”)。&/p&&p&  这件事,是&b&我坚决反对你想找捷径、借以掩盖你的基础差和没有治学能力的缺陷&/b&的开始。我就此警觉并反对你的走捷径,一直和你对抗到上周的最后一次考试。&/p&&p&  对你第一次“抄袭”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说一句话:“对不起,我再不这样做了。”&/p&&p&  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抱怨: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释——那不是“抄袭”。&/p&&p&  我没有报告你抄袭,甚至都没有取消你的奖学金,这是我所能做到的对你的最大保护,是给你改正机会。&/p&&p&  但,你要我接受“那不是抄袭”,这是你在指鹿为马,还公然要求你的教授跟着你一起自己骗自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p&&p&  你可以赖掉一个错误,我可以不追究,但你同时也失掉了我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还想做学问,你永远要有能力和勇气认识和承担自己的错误,不然,你不能做学问。&/p&&p&  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人格分裂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p&&p&  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相矛盾的学生。当我想到你的社会背景,我对你的人格分裂抱有同情。&/p&&p&  但是,我还得指出,这是病态。你应该尽快找心理学家帮助,治好这个毛病。&/p&&p&&b&  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b&&/p&&p&全文刊于《雨花》2017年第7期&/p&&p&  袁教授这封“开除信”火了,教授对做学问做人的态度,刷爆朋友圈,引发热议……&/p&&blockquote&@龙斌-D:信中的观点适用我们所有的人!是吗?是的!&br&@李星宇Stars:做学术的态度,说得真好。&br&@一碗悠:说得简直不能再正确了,折射出一批追求速成的中国学生。有多少大学生在大学一味追求所谓的“情商”和“人脉”,靠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在学业上混水摸鱼,当个学生干部动辄作为谈资。很赞同这位老师说的,先学会做人比较重要。地基都没打牢固,房子建得歪七倒八就开始看墙刷得好不好看,真心可笑。&/blockquote&&p&  那么,你觉得这个学生该被开除吗?这位教授做得对不对?&/p&&p&来源:这里是美国(ID:America_hq)&/p&
近日,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 这位被开除研究生的导师袁劲梅教授,郑重地写下了长长的一封信,坦言:我就不该录取你! 这封信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一经公开,就传遍社交网络。不仅做学术的人需要好好读读这封…
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喵,提问这个事儿也要专业呀。&br&&br&来,开始普及一下。。。。耳朵竖起来唷,喵喵!&br&&br&1&br&&br&首先呢,五胡乱华的时候,西晋还没完蛋呢。。。西晋完蛋是长安政权被刘曜消灭那一年,然后一直在假装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兴兴地即位,成为东晋的开国君主。。。而这个时候各路胡人已经欢快地蹦跶了很多年了。&br&&br&其次你说原因?嗯。。。。原因就是三国时期北方汉人死的比较多呗。&br&&br&按照记忆捋一下。&br&&br&黄巾起义,祸害到幽州,青州和兖州,死一地。&br&&br&李傕郭汜大混战,关中正在吃人,后来连人都没得吃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关中本地人口耕地根本挡不住,玩命从东方调兵调粮食。&br&&br&曹操打徐州,嗯。。。。陶谦太守好,阿瞒来养老。&br&&br&刘备被吕布背叛,困在广陵,人相食。&br&&br&袁术同志自己糟蹋淮南,后来只能吃糠。。。。&br&&br&曹操打河北,嗯。。。。坑杀,坑杀,以及坑杀。&br&&br&曹操又去打乌丸。。。。。嗯,斩踏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b&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b&(不要跟我提问有没有逗号)。&br&&br&好啦,北方是怎么平定的呢?嗯,曹老板虎豹骑qi脸,把你们一波带走。&br&&br&生民百遗一,念之。。。。算了,别念了。&br&&br&啊,还有一个。&br&&br&刘备打汉中的时候,曹老板顶不住,把&b&汉中氐族迁徙到关中去啦。&/b&&br&&br&以及姜维北伐的时候,郭淮顶不住,把西北&b&羌族&/b&迁走一大批。&br&&br&总结一下,这就是北方和平的真相。。。。。自己人嘛,死的七七八八。胡人都牵进来,叫他们种地,当兵。真正该杀的嘛。。。其实都没死,获得不错。黄巾军余党跟着臧霸圈了块地。还有各路自治不表。&br&&br&别问我谁干的哟。&br&&br&这个北方的局面发展到西晋怎么样了呢?&br&&br&首先呢天更冷了,这个是有影响的——边疆区的耕地面积会缩小。&br&&br&然后,有请一位古人为哀家现身说法——急急如律令,召唤郭钦!&br&&br&晋武帝太康二年,侍御史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br&&br&同志们,仔细看一下这份太康二年的文件。&br&&br&戎狄强犷,历古为患——这是说胡人自古难搞。&br&&br&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这是说曹老板和曹老板的对手们搞得好啊。。。。搞得好。&br&&br&&br&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b&平阳&/b&、&b&上党&/b&,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这是畅想未来,大开脑洞。&br&&br&百年之后?侍御史您可真心大呀。&br&&br&顺便说一句,平阳是后来匈奴汉国的首都。&br&&br&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这是让他们赶快滚。&br&&br&不听。——这是晋武帝的反应。&br&&br&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召唤一个人吧——有请江统。&br&&br&惠帝元康九年,太子洗马江统以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乃作《徙戎论》,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盖权宜之计。今已受其敝矣。夫关中,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与关中人户为仇雠之际,徙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诸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并州诸胡,建安中听其散居六郡,今为五部,户至数万。正始中,毌丘俭讨句骊,徙其馀种於荥阳,部户亦以千计,并皆骁勇便利。夫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朝廷不能用。&br&&br&其实吧,这两份文件意思差不多,哀家带着童鞋们看一下。&br&&br&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这是说胡人自古难搞。&br&&br&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盖权宜之计。今已受其敝矣。——这是说马援和曹老板干得好啊。。。干得好。&br&&br&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皇汉江统的著名论断。&br&&br&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与关中人户为仇雠之际,徙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诸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并州诸胡,建安中听其散居六郡,今为五部,户至数万。正始中,毌丘俭讨句骊,徙其馀种於荥阳,部户亦以千计,并皆骁勇便利。夫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这是畅想未来,大开脑洞。让他们赶快滚。&br&&br&元康九年的朝廷在干啥?江统同志你好可爱呀。&br&&br&朝廷不能用。——这是答复。&br&&br&注意一个微小的区别。&br&&br&数年后的这份文件收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br&&br&不听。意思是你胡逼逼啥呢。&br&&br&不能用。意思是你说的很好呀,然并卵。&br&&br&两份文件看过之后呢,西晋时期是个啥样子,就懂了吧。&br&&br&胡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在北方并不悬殊——这就是结论。&br&&br&氐族,羌族,羯族,这都是种地的。——这是另一个结论。&br&&br&匈奴人在山西。鲜卑是好人。在漠北,辽东和河西。嗯。。。。但是他们和晋人毕竟不太一样。&br&&br&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哦。&br&&br&2,第二部分呢,我们来谈一谈哲学。&br&&br&首先呢,五胡乱华,这是传统史学对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大混战的概括。&br&&br&第一,这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累积起来的历史阶段。&br&&br&第二,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比如说石勒为什么要杀司马越一伙人?这个原因很好找。石勒王弥饿了。司马越等人太遭恨。还有别人希望西晋的统治集团一锅端。等等。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王衍那伙人的脑子有问题,选择了一条必死的行军路线。加起来嘛,他们就烧烤了。&br&&br&但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原因,这个问题是不是成立就不好讲了。&br&&br&我更倾向于认为:梳理历史阶段的原因,这个命题是不成立的。&br&&br&历史阶段就是历史阶段,是无数个历史事件的累积,&b&他没有原因。&/b&&br&&br&&br&&b&历史阶段不是由某个点,或者某条线激发,诱导出来的。&/b&&br&&br&&br&&b&而是无数条线,无数个点按照自己的意志运动,交织,形成的一幅巨画。这些个人意志的累加,是矢量和,不是标量和。他们的意志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构成的结果,也不是所有人希望的那样。&/b&&br&&br&&br&&b&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可以站在唐朝建立的这个节点,对之前三百年的乱世做出总结。&/b&&br&&br&&br&&b&但总结并不是策划和预判。&/b&&br&&br&&br&&b&因果律这种线性思维,在研究一个混沌模型的时候,是乏力的。&/b&&br&&br&&br&&b&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生物的进化路线和生物圈的变化,我们作为古生物学来研究,可以梳理出一条条脉络。&/b&&br&&br&&br&&b&但这些脉络构成的最终的那个生物圈,是不可测的。是因果律不能解决的。&/b&&br&&br&&br&&b&这也就是社会科学在预测和解释方面相对乏力的原因——当然,不是做不到,但是,不要用一条因果律去做。人口数量和结构只能预言战乱和经济繁荣,预言不了其他的东西。同样,气温,科技,湿度等指标也只能解决另一部分问题。&/b&&br&&br&&br&&b&3,&/b&哲学谈完了,下面我们回到历史中吧。&br&&br&我们看到,三国的大乱世打破了胡人和汉人之间的力量对比。&br&&br&大乱世是后汉末年矛盾积累的结果,人口大幅度增长后的一个节点。&br&&br&我们看到,随着气温下降,草原向南方延伸,胡人定居于塞内。从东汉初年的羌人内迁开始,到南匈奴内附的巩固,氐族的下山,鲜卑从大兴安岭跨越漠北的分流和快速的汉化(应该说是部分鲜卑,尤其是辽东鲜卑),以及羯族的农耕(石勒是个农民)痕迹。&br&&br&当然,这只是下一个大乱世的舞台而已。&br&&br&舞台之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br&&br&嗯,接下来是比较晦涩的东西啦。&br&&br&首先是秦法汉制还要不要的问题,曹魏响亮滴回答,不要!&br&&br&五等爵制复兴了。民爵神马的扫进历史垃圾堆了。&br&&br&然后是党锢之祸以来的胜负问题,太学生赢了,窦武陈藩赢了。未尝不太息痛恨于桓灵也,谥号已经加上去了,棺材板钉上了。董卓给你们平反,士人给你们叫好。人民为你们隐藏消息。同皇权斗争是这样艰难地取得了胜利啊!然后胜利者就去忙别的了。&br&&br&这是另一条线,这条线叫——秦汉式君权的萌发,鼎盛,衰弱和朽坏,贯穿了战国后期到东汉末年这一千年的历史。&br&&br&舞台是脆弱而凶险的,台基构成已经改变。大剧院风吹雨打,气温降低。&br&&br&舞台上演的是四大悲剧,麦克白洋洋得意,不知悬崖在侧。&br&&br&这两条线的叠加,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br&&br&这两条线之间有联系吗?也许有,但不重要。&br&&br&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坐标系面前,趋势很明显。&br&&br&什么趋势呢?&br&&br&秦汉式的君权萌发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过西汉达到鼎盛,然后逐渐衰败,直到消亡。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是下一种君权,或者说中央集权的萌发和孕育。爵制消亡的时刻,新的集权模式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并不发生在朝堂上。而是发生在帝国的边疆区。&br&&br&礼失求诸野,其实,是这意思。&br&&br&是的,他们是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王弥,李雄。李特。&br&&br&胡人和汉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新的集权方式,必然兼顾彼此。新的君王,也必然留着两种血液。&br&&br&三百年后我们知道了,这种方式有了一个最简要的新称呼,叫天可汗。&br&&br&而在西晋初年,这一切,都处在孕育阶段。那个时候,石勒可能刚刚学会了汉语。刘聪正在洛阳太学读书,对中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江统和郭钦盯着这些在首都大街上穿行的异乡人,胸中涌出的浓重不安最后化成不朽的政治文件。&br&&br&既然我们明确了,旧帝国的死亡,就是新帝国的开始。而新的帝国和集权方式,是在底层孕育的。那么,西晋的上层在干什么呢?&br&&br&答案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旧体制已经死了。曾经统御过东亚世界的秦汉帝国,被他们亲手埋葬了。&br&&br&但他们又奢望着再创辉煌,他们明知道旧帝国的制度已经死去,但又试图在各个场合继续模仿他。&br&&br&所以在魏晋,你看不到二十等军功爵,但你,还能看到三公九卿。&br&&br&你看不到荆楚刺客横行漠北,但你能看到三千死士一朝云集。&br&&br&你看不到孝,但你还是能看到以孝治天下。你看不到激赏酷吏的君主,但是还能看到希望君主靠谱的可怜酷吏。&br&&br&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精神分裂,简称精分。而精分是没有效率的。&br&&br&所以很不幸,秦汉帝国死去之后的这几十年,我们的政治生态,无非混和维持。&br&&br&当然,也有聪明人。&br&&br&复兴五等爵制,只是这些聪明人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彻底恢复西周制,试图在维护士族分封利益的基础上,也维护版图的完整和扩张。&br&&br&好可爱的想法呀,可惜痴人说梦。&br&&br&当然,我理解他们。西周制是他们唯一能够参考的,也是曹老板去世前夕的自我暗示——我是周文王吗,我是周文王吧。。。&br&&br&可惜,世殊时异。&br&&br&西周能够在封建制的基础上维持扩张和领土完整,恰恰在于,封建制在当时相对于部落邦联,是绝对先进的。是加强集权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还很大,周人的地盘还很小,有大量的未知之地,可以允许方伯们进行扩张。也正是由于天下广阔,赋予方伯一定领域内的兵权,有利于统一。&br&&br&但西晋不再是这样了。这个世界就这么大。各路方伯却仍有兵权(西晋的四征四镇和汉朝是不一样的,具备治理民众的权力。这个制度,起源于曹睿后期,司马懿镇关中。在向上溯源,是曹仁镇樊城,夏侯渊镇关中)&br&&br&打不出去怎么办?八王之乱。&br&&br&好了,三条线已经纠缠在一起:胡汉的力量对比+寒冷,秦汉制度的死亡和集权的周期性衰败,西晋高层对于新制度的探索和试验。&br&&br&但是记住,这不是什么&b&原因。&/b&&br&&br&&br&&b&这只是历史的脉络,我们描述历史时采取的一些简笔画,最快速度勾勒出线条和轮廓。&/b&&br&&br&&br&因为历史是由无数条线交织而成的,这三条线,无非是最好识别。&br&&br&在看到这三条线之后,你就知道:&br&&br&1,八王之乱是不可避免的。齐王,楚王,成都王,长沙王,都是热血上头的中二青年。殿中的少佐们,心怀鬼胎,孙秀看着潘安,咬牙切齿。这些年轻人才是火并的动力,贾南风和皇帝脑残不脑残,杨骏和司马亮妥协不妥协,都没卵用。年轻人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年轻人想出头,年轻人手里有兵,年轻人失去了旧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而这一切,都是注定的。&br&&br&2,胡人入侵是必然发生的。算不上入侵,他们无非是聚集在塞内的少数民族。他们是西晋的臣民。和吃不饱饭的汉族苦逼一起反了,仅此而已。&br&&br&3. 五胡乱华是铭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个历史阶段。他彻底踢爆了西晋上层试图维持名义上集权的假面具,而让真正的英雄们流着血在边疆出生。石勒之后,还有比汉人还试图像汉人的苻坚,还有孙子兵法和孟德新书的好学生姚苌,还有刘裕,还有在边疆区出生的高欢,尔朱荣和宇文泰,最后的最后,还有杨忠和李虎,还有杨坚和李世民。&br&&br&4,不但秦汉帝国会死,隋唐帝国,在朱温篡唐那年死去,明清帝国,同样如此,那一天是日,记住这个日子。&br&&br&5,集权和专制只占了历史上的一部分时间,另一部分时间,中国沉溺在血海中。你所关注的五胡乱华,无非是两个集权之间的血泪纠缠,政治这东西,永远起源于苦寒之地。诞生在血与火的风暴中,伴随着绝望和忧患。&br&&br&6,即便如此,华夏从未死去。&br&&br&7
因为如此,华夏永不死去。&br&&br&the end.&br&&br&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探讨了哦。这是说的最碎和最清楚的一次。。。
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喵,提问这个事儿也要专业呀。 来,开始普及一下。。。。耳朵竖起来唷,喵喵! 1 首先呢,五胡乱华的时候,西晋还没完蛋呢。。。西晋完蛋是长安政权被刘曜消灭那一年,然后一直在假装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兴兴地即位,成为东晋的…
得修正一下@Paul Chu 先生的几个观点:&br&&br&英格兰在16世纪击败无敌舰队之后,并没有获得海上霸权,不论我们将所谓霸权定义为当时西班牙对美洲与西地中海的统治,还是日后荷兰在商贸线上的强势,亦或今日耳熟能详的不列颠在全球的存在,直到克伦威尔时期英格兰都没有实现。伊丽莎白陛下的这场胜利,性质只是英格兰在近海(甚至不是西班牙水手经常出没的大洋)完成的一场战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与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战役让法国海军一蹶不振不同,西班牙在此战以后依然有余力组建一支无敌舰队规模的海军,甚至可以更大,但是由于西班牙在欧陆、北非、美洲与各国的多线作战,各个方向的压力都非常大,而英格兰在当时的欧洲只是偏远的角落,对西班牙人来说并不重要,因此放弃了再度出征的打算。尽管如此,在三十年战争西班牙战败失去霸权以前,西班牙始终是英格兰的首要大敌,甚至排在世仇法国以前。大西洋的霸权长期处在西班牙海军勃艮第十字旗统治下,英格兰人最多满足于派他们的武装私掠船偷偷摸摸去西属美洲的港口干上一票。&br&&br&17世纪是法国接替西班牙在欧陆获得霸权的时代,至于海上荷兰究竟算不算拥有霸权其实存在争议,但不管怎么说在克伦威尔以前肯定比英国更有存在感。我个人认为是克伦威尔为英格兰的海上霸权真正迈开步伐,但是直到光荣革命,荷兰的海上力量也起码与英格兰不相上下,而此时法国也在海上扩张触角,接下来的一百年就是英格兰与法兰西在海陆全方面争霸,最终获得世界霸权的年代,时间定格在七年战争与拿破仑战争。因此@Paul Chu先生所说的在光荣革命时期英格兰的海上霸权,是值得争议的。&br&&br&不过海洋作为阻碍这一思路是对的,威廉陛下在去英国接替“自愿放弃王位”的詹姆斯二世陛下成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国王时,是率领着全荷兰几乎所有的海陆军部队,这在当时是非常冒险的举动,因为临近的法兰西王国之前就经常入侵尼德兰。威廉三世陛下之所以成为荷兰执政,就是因为在法国入侵,荷兰接连战败的危难关头临危受命。幸运的是,当时路易十四接下来派军队入侵的是德国的莱茵兰地区,荷兰逃过一劫。但也正因为威廉三世的这一措施,英格兰临海集结了两个最强大海军强国的舰队,就算外来势力想要干涉,也不大可能像伊丽莎白时的西班牙打到伦敦去。&br&&br&但始终没有外来势力干涉,这与法国大革命时法国的境遇确实天差地别,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国际形势,一个是政治制度的问题。我们先讨论政治制度,因为受到教科书的影响,我们对光荣革命的定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现在大多数研究英国史的学者在统计当时给威廉带路的英奸的身份时,发现基本上都是大贵族,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而且也不重要。可以说将光荣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很后来的事情,对当时的欧洲来说,光荣革命(而不是之前的让克伦威尔上台的清教革命)不过是当时非常常见的封建王室之间以及王室与各政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冲突罢了,合乎先例,英国在失地王约翰时期就有很多贵族与教士打算赶约翰下台,邀请法国的王太子成为英国国王,只是因为约翰王及时的死了,才使得该计划胎死腹中。这样的例子在欧陆各国也非常常见,而光荣革命英国限制王权的政治改革也是有先例可寻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历史发明,因此很多英国史学家才会认为光荣革命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光荣复辟,修正斯图亚特王室的历史发明(瞎折腾),回到都铎王朝以前的成宪。&br&&br&而法国大革命在开始的时候,各种举措与光荣革命也很相似,甚至直到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狱也是有先例可寻的,巴黎的市民年年都有暴动,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法国国王经常被巴黎市民给赶出巴黎岛,然后带着外省的军队围困巴黎城高喊老子胡汉三又回来了鸟,等再过几年几十年再被赶出来。因此在此时欧陆各国君主是喜闻乐见普天同庆,而欧陆各国的平民也是非常开心,因为法国的革命可以拿来敲打他们国家的君主,在三十年战争以后直到大革命,法国始终是绝对君主制的中流砥柱,各国纷纷效仿与向往,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之一便是阻止法国君主制对英国的输出,康德听说法国闹革命了这个一向生活规律的人一夜兴奋的睡不着觉。甚至法国国王被处死了也并不意味着各国就一定敌视大革命,因为这其实也是有先例的,虽然这方面所谓先例存在争议,但也不是不能糊弄过去。真正让法国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在于法国不但要输出革命,同时还要破坏欧洲的成宪,因此战争爆发了。&br&&br&法国大革命与光荣革命的重大差别在于后者并不像是革命,或者说不像现代人以法国大革命作为模板而定义的革命。后者是一种中世纪的革命,各拥有不同的政治特权的阶级重新建立权力平衡,而前者是取消阶级,将所有阶级格式化后只剩下一个阶级,里面所有人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那就是公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便是世界上没有阶级,或者说只有一个阶级,里面所有人在财产上一律平等——就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渊薮。中世纪的阶级指的是你只有拥有参与政治,进入议会议事能力的一群人才有资格称为某某阶级或者说国民,而这门槛要么是一定的身家(市民阶级),要么是一定的武力(贵族阶级),没有武力没有身家,甚至受雇于人的流民连国民都算不上。正式的、不同的阶级在议会中的权力比重是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特权,(在传统欧洲的语境里特权与自由近乎一个意思),比如某地A阶级在议会中占主导,一票顶人三票,b阶级虽然一票只有半票的价值,但是具有否决权等等等等。而中世纪的革命就是不同的阶级:市民、贵族、教士之间的冲突,重新安排与分配政治与经济权利。&br&&br&法国大革命便是要将所有的政治特权与自由格式化,建立人人平等的政体,也就是说传统的政治权利都不算数了,现在只有新的。如果仅是这样,也不一定会引起反法同盟,但是法兰西王国是一个多元的国家,这个多元跟大清很相似,人们是因为国王/皇帝作为纽带才共居一起的,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是基于不同理由而效忠君主的,甚至存在同时效忠两个君主的地区,比如阿维尼翁就同时效忠法国国王与罗马教皇,洛林与阿尔萨斯地区同时效忠法国国王与神罗皇帝,这在中世纪很常见,因为封建社会是多元网状的关系,苏格兰边上的一个小岛就同时效忠四名君主,就算在现代的欧洲也有这样的地区,可以猜猜看是哪里。&br&&br&但是法国大革命所孕育的民族主义要求建立一个一元的,非常单纯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你只能效忠被想象出来的始终存在的法兰西民族,然而以上提到的地区如果真的选择留在法兰西内部,那么就要断掉与其他君主的契约,这是违背先例的,于是法国才接连被各国组成反法同盟干涉,只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看似失败的法国真正的赢了,以至于十九世纪各国纷纷以民族主义作为建构共同体的规则。换句话说,反法同盟之所以围攻法国是因为法国建构共同体的新规则,而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民主政治,因为这样的民主政体在中世纪的欧洲虽然没有百分百一致的,但也确乎有相似的先例,不少城市共和国就是非常显然的民主政体,单就民主政体并不一定就会有八国联军入侵巴黎的事情。只是大革命的法国不单要建立这样纯粹的一元民族共同体,同时还要对外输出革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强调法国大革命的民族性,而不是民主性,因为就算以当时的眼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也不是最民主的。&br&&br&基于此反过来回顾十七世纪后期的英格兰,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毫无先例的历史发明,也不像大革命的法国一样试图输出革命,因此不遭到围攻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当时各国真正的公敌是法王路易十四,早在十七世纪反法同盟就已经开始组建了。路易十四虽然不是大革命的法国,是国际秩序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挑战者,因为在十七世纪的主流是绝对君主制,人人效仿法兰西,但是他也确乎是欧洲国际秩序的破坏者,由于法国对邻国肆无忌惮的侵略,损害了多国的利益,因此形成了绞杀法兰西的大同盟,而威廉三世陛下之所以愿意接受英国贵族的邀请,成为英格兰的新君主,就是为了将摇摆不定的英格兰拉进这个大同盟中。之后的事情,便是英格兰的崛起了。
得修正一下@Paul Chu 先生的几个观点: 英格兰在16世纪击败无敌舰队之后,并没有获得海上霸权,不论我们将所谓霸权定义为当时西班牙对美洲与西地中海的统治,还是日后荷兰在商贸线上的强势,亦或今日耳熟能详的不列颠在全球的存在,直到克伦威尔时期英格兰都…
实名反对民间历史学家&a data-hash=&bd4fa57b9c71c88b7148fc05acb6ea8a& href=&///people/bd4fa57b9c71c88b7148fc05acb6ea8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少权& data-hovercard=&p$b$bd4fa57b9c71c88b7148fc05acb6ea8a&&@梁少权&/a&的&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回答&/a&。&br&&br&&br&&br&&blockquote&作者:荣健欣&br&链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都德《最后一课》是颠倒黑白吗? - 荣健欣的回答&/a&&br&&br&......没有提及一个关键事实:&br&&b&血缘、语言、文化、习俗,并不必然转化为对应的国家认同。&/b&&br&约翰o斯特亚特o密尔在他的名著《代议制政府》中这么写道:&br&&b&“任何巴斯—布列塔尼人,甚至任何阿尔萨斯人,今天都没有丝毫意愿要从法国分离出去。“&/b&&br&此书写于1861年,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的十年前。&br&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里对于阿尔萨斯人的认同是怎么说的呢:&br&”&b&他们不敢公然说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国怀抱。恰恰相反。为了惩罚这些居民对法国的爱国情感,斯特拉斯堡(一个有一座居高临下的独立卫城的城市)被“德意志的”爆炸弹野蛮地滥轰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毁,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杀害!&/b&他当然啦!这两省的领土先前有个时候曾经隶属于早已寿终正寝的德意志帝国。因此,这块领土连同它所有的居民,看来应该当作德国不可剥夺的财产加以没收。如果依照古玩鉴赏家的想法恢复昔日欧洲的地图,那就千万不要忘记,先前勃兰登堡选帝侯曾以普鲁士领主身分做过波兰共和国的藩臣(注:1618年勃兰登堡选帝侯国与16世纪初由条顿骑士团领地组成并臣属于波兰贵族共和国的普鲁士公国(东普鲁士)合并。勃兰登堡选帝侯作为普鲁士的领主而成为波兰的藩臣,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1657年,当时勃兰登堡选帝侯利用了波兰对瑞典作战的困难,争得了波兰对他的普鲁士领地主权的承认。——24。)。“&br&甚至到了20世纪,阿尔萨斯重归德国几十年了,请看马克斯o韦伯怎么说的:&br&”“&b&阿尔萨斯人不认为他们自己属于德国,其原因必须到他们的记忆中去寻找&/b&。他们的政治命运已经使其道路和经历脱离德国的环境太久太久了;因为他们的英雄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如果考尔玛博物馆(Colmar)的管理员想向你介绍所有展品中他最珍爱的东西,他会带你离开格吕奈瓦德(Grunewald,16世纪德国画家,作者注)的祭坛,而来到一个摆满三色旗、消防器具、钢盔以及其他一些显得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品的屋子,所有这些东西都来自他心目中的一个英雄时代”“——《社会学文集》&br&”“这种(法兰西)共同体的情感,来自共同的政治经验,以及间接的社会经验。人民大众在心中高度评价那些被看做摧毁封建制度的象征性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故事取代了原始英雄传说的地位”“——《经济与社会》&br&&br&另外,都德也不全是一个国家主义愤青。作为一个普罗旺斯人,他写过一篇散文叫《诗人米斯特拉尔》。米斯特拉尔是一个以普罗旺斯语写作的诗人,后来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都德这样写道:&br&”&b&你们尽管修建铁路,树起电报杆,从学校驱逐普罗旺斯语吧。普罗旺斯语将在《米莱依》和《卡朗达尔》中永生&/b&“(《米莱依》和《卡朗达尔》是米斯特拉尔的代表作。)&br&&br&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想表达,近代民族主义是一个很奇特的东西,和语言、文化、血缘未必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就是因为阿尔萨斯人国家认同的混乱,启发了对于民族主义的现代研究。&br&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也是一个国家强力推进的过程,比如说法国在大革命后推行的强制法语化政策,比如说上文中都德提及的铁路和电报。&br&民族主义洗脑能成功吗?事实上没有哪个近代民族主义构建不伴随着洗脑,成功的例子当然多了。在大革命以前,法国说法语的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半。后来呢?都德对故乡普罗旺斯法国化怀有伤感,但他对于阿尔萨斯呢?&/blockquote&&br&扩展阅读:&a href=&///?target=http%3A///newsDetail_forward_13309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后一课》没有骗你:阿尔萨斯-洛林人为何更认同法国&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最后一课》没有骗你:阿尔萨斯-洛林人为何更认同法国昭杨&br&&br&谈及阿尔方斯o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家都不陌生。最近,这篇爱国主义名文受到了质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阎京生先生的《&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一文。他认为,阿尔萨斯和洛林本来就是广泛使用德语的地区,德国当局没必要推行取消法语的政策,所以,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推行强制语言同化政策的并非德国,而是法国。&br&&br&
都德真的是个罔顾事实的民族主义煽动家吗?在阿尔萨斯-洛林强制推行同化政策的究竟是法国还是德国?所谓同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异类的改造或吸收,同类是无需同化的。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的阿尔萨斯-洛林人究竟更认同法兰西还是德意志?&br&&br&&strong&阿尔萨斯-洛林:一个千年难题&/strong&&br&&br&
很多国内学者都把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起源归结于近代法国的向东扩张,似乎阿尔萨斯-洛林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实际上,阿尔萨斯-洛林问题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王朝,它从9世纪开始就是法德两国争夺的对象。&br&&br&
加洛林王朝兴起于洛林的梅斯地区,定都于离阿尔萨斯-洛林不远的亚琛。查理曼创立了一个统一西欧的大帝国,然而到他的继承人虔诚者路易时期,维系和传承这个广阔的帝国变得困难重重。公元843年,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根据公平原则签订了裂土封王的《凡尔登条约》。&br&&img src=&/ae8bb5cae8ce56faf1a85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e8bb5cae8ce56faf1a858_r.jpg&&&i&843年的《凡尔登条约》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阿尔萨斯-洛林位于南北狭长的中法兰克王国境内,成为东西法兰克王国的竞逐目标。&br&&/i&&br& 根据条约,帝国被分割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三个部分,这三个王国分别是今天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前身。阿尔萨斯-洛林此时归属于中法兰克王国。但是,中法兰克王国领土狭长,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领土易攻难守,仅十年后,东西法兰克国王就轻松穿越边界,在阿尔萨斯境内的斯特拉斯堡会盟讨伐中法兰克国王。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作为加洛林王朝的“龙兴之地”,从此成为东西两大强邻争夺的重要目标。&br&&br&
西法兰克王国的秃头查理先拔头筹,于869年吞并了洛塔尔吉王国,开启了第一次争夺阿尔萨斯-洛林的“百年战争”。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多次易主,直至9世纪末,由于西法兰克王国发生王朝更迭,取代东法兰克王国的神圣罗马帝国才稳定控制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br&&br&&strong&效忠法国,却不是法国人&/strong&&br&&br&
然而从13世纪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日益衰落,帝国核心领地从今天德国西南部的士瓦本变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原本处于帝国核心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逐步滑落到帝国的边缘,神圣罗马帝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政治控制也日益松弛,当地诸多教俗领主逐渐获得了事实上的自治地位。16至18世纪,法国为了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包围圈,逐步吞并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因为此地既是连接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领地和尼德兰领地的南北走廊,也是连接法国和德意志的东西要道。&br&&img src=&/393b07b91b50d7e77d3c76c62c44dcd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93b07b91b50d7e77d3c76c62c44dcd2_r.jpg&&&i&1547年前后,法国几乎完全被哈布斯堡王朝领地所包围,正是此时法国开启了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征服。&br&&/i&&br&法国波旁王朝基本维持了当地的特权和传统。在司法、税收、贸易等领域,阿尔萨斯-洛林都享受了特别的待遇。比如,废除法国境内新教合法地位的《枫丹白露敕令》只有阿尔萨斯可免于执行。文化方面,虽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于1539年颁布了《维莱o科莱特法令》,规定法语为官方文件唯一语言。但正如佩里o安德森所论,此时的官方语言仅限于“官话”层面,当时的官员既无意愿也没能力强制阿尔萨斯-洛林德语居民学习法语。所以,德语在当地被保留下来。&br&&br&
波旁王朝给阿尔萨斯-洛林带来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是当地居民对法国人的身份并不认同,他们只是因为法国能提供安全的环境才选择效忠法国,在战乱频仍的德意志,安全是昂贵的奢侈品。&br&&br&&strong&同一种语言,不同的阵营&/strong&&br&&br&
1792年,路易十六的王权在大革命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奥地利和普鲁士组建干涉军,从法国东北边界全面入侵法国。他们名为扶持波旁王权,实际意欲趁机削弱法国,所以一路上烧杀抢掠,阿尔萨斯-洛林首当其害,即使说德语的当地居民也未能幸免。&br&&br&
法国革命政府号召各地民众组建国民卫队参战,对于阿尔萨斯-洛林人而言,为了保卫家乡,必须拿起武器和说德语的普奥联军战斗。4月17日,《莱茵军团军歌》首次唱响于斯特拉斯堡市政府。这首战歌将所有参战的法国人都比做“祖国的孩子”,他们要共同抵抗 “欧洲的暴君和佣兵”。这首诞生于阿尔萨斯的军歌后来演绎成为法国国歌《马赛曲》。&br&&img src=&/63d7d9754fbbb7b49b1d2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3d7d9754fbbb7b49b1d27_r.jpg&&&i&面对即将入侵的普奥干涉军,鲁尔o德o李斯乐在斯特拉斯堡市政府演唱他创作的《莱茵军团战歌》(即法国国歌《马赛曲》)。&br&&/i&&br& 9月,法国革命军取得瓦尔密大捷,将普奥联军赶出了法国。在这场被歌德评价为“为世界历史打开了新时代”的关键战役中,法军指挥官、阿尔萨斯人凯勒曼功不可没。他指挥的摩泽尔军团以阿尔萨斯-洛林人为主,后来演变成了德意志军团,多次参与拿破仑在德意志地区的军事行动。如果在德意志人眼中拿破仑是烧杀抢掠的“马贼”,那么这支军队就是马贼的重要爪牙。因此,普鲁士和奥地利把阿尔萨斯-洛林当作马贼老巢,在1814年反法联军攻入法国时,再次抢掠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br&&img src=&/1e79d52c676f0aaf62ecf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e79d52c676f0aaf62ecf1_r.jpg&&&i&Horace Vernet笔下的瓦尔密战役,此战法军获胜的关键是阿尔萨斯将军凯勒曼麾下的摩泽尔军团,此战的胜利宣告了波旁王朝的覆灭。&br&&/i&&br&&strong&革命与战争重建民族认同&/strong&&br&&br&
为何说德语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成了拿破仑军队的中流砥柱?&br&&br&
这主要是因为阿尔萨斯-洛林与法国其他地区一起接受了大革命的洗礼。旧的封建特权全部被废除,人人平等的原则结束了高级军职被贵族垄断的制度,打破了平民晋升的天花板,为保卫家乡而战的阿尔萨斯-洛林平民子弟有了步步晋升的机会。&br&&br&
另外,母语是意大利语的拿破仑从不把语言和忠诚划上等号,因此对说德语的阿尔萨斯-洛林人不吝重用。阿尔萨斯人口不足法国总数的百分之二,但阿尔萨斯籍将领却占法军将领总数的百分之五。在拿破仑1814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国元帅(法军军衔最高级别)中,阿尔萨斯人两名,洛林德语区一名,占总数的八分之一,远高于当地人口所占比例,前文提到的凯勒曼就是其中之一。&br&&img src=&/d5446daad1b4e8a75ca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5446daad1b4e8a75caa_r.jpg&&&i&拿破仑时代来自阿尔萨斯-洛林德语区的三位法国元帅,左上为勒费弗尔,右上为打赢瓦尔密战役的凯勒曼,中下为来自洛林的内伊。&br&&/i&&br&正因为阿尔萨斯-洛林人在革命和第一帝国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上升空间,他们的政治认同在革命和战争的锤炼下逐渐倾向于法国。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o韦伯说:“这种(法兰西)共同体的情感,来自共同的政治经验,以及间接的社会经验。人民大众在心中高度评价那些被看做摧毁封建制度的象征性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故事取代了原始英雄传说的地位。”&br&&br&
因此,当革命政府为了传播新思想,在全国强制推广法语时,由于阿尔萨斯-洛林拥戴革命,强制推广法语的政策反而在此地绕道而行了。所以,直到1833年德语仍为当地小学的唯一教学语言。但是从1853年开始,法国中央政府规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并限制德语课时为每天一课时(45分钟)。&br&&br&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唯有新教路德宗教会站出来抗议此规定,因为他们担心限制德语教学从长远看会削弱与德意志地区联系密切的路德宗信仰。大多数阿尔萨斯人选择了沉默,这不仅因为法语的地位和实用性远高于德语,更因为他们在政治上更加认同法兰西,因此他们对学习法语并不抵触。这一点约翰o密尔在1851年写成的《论代议制政府》中曾经提及:“任何巴斯-布列塔尼人,甚至任何阿尔萨斯人,今天都没有丝毫意愿要从法国分离出去。”&br&&br&&strong&德意志帝国的压迫式同化:《最后一课》诞生&/strong&&br&&br&
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惨败使德意志帝国得以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但战争前后阿尔萨斯-洛林人的表现多次验证了他们对法国的忠诚,这导致德国在当地不得不采取半殖民地式的统治政策。&br&&br&
普法战争中,普军在阿尔萨斯遭到当地军民的激烈抵抗。马克思曾在《法兰西内战》中对此战描述如下:“他们不敢公然说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国怀抱。恰恰相反。为了惩罚这些居民对法国的爱国情感,斯特拉斯堡被‘德意志的’爆炸弹野蛮地滥轰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毁,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杀害!”德意志帝国最后也没获得整个阿尔萨斯,因为阿尔萨斯最南端的贝尔福尔城抵抗普军围城长达104天,直到停战都未陷落,因此被保留在法国境内。&br&&img src=&/6c3ba7a52aca3b77200a7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c3ba7a52aca3b77200a7b_r.jpg&&&i&普法战争贝尔福尔战役胜利纪念碑“贝尔福尔之狮”,他的设计者巴尔托尔迪是阿尔萨斯人,也是曼哈顿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他本人参加了贝尔福尔保卫战。&br&&/i&&br&
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帝国政府采用多种强制手段对占领区进行高压统治。和其他德意志邦国,阿尔萨斯-洛林被划为帝国直辖领地,在德意志联邦议会中没有自己的地区代表。在地方事务方面,虽然1875年德国允许阿尔萨斯本地精英组建委员会参与政事,但仅有顾问权,没有决策权。要知道,阿尔萨斯-洛林在旧制度末期就有本地代表参加法国三级会议,从大革命到普法战争,阿尔萨斯-洛林人一直享有法国公民的所有政治权利。而在德意志帝国治下,同说德语的阿尔萨斯-洛林人却沦为“二等公民”,这种情形持续了四十年之久。柏林中央政府对当地居民不信任态度可见一斑。&br&&br&
除了剥夺政治权利,德意志帝国还推行文化同化政策。1871年,义务教育法令颁布,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普鲁士式的教育。法语在公共领域和学校被完全禁止,德语成为了唯一授课语言,阿尔萨斯方言仅允许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德语时使用。而发表于日的《最后一课》正是都德为反映强迫性文化同化政策对阿尔萨斯人的压迫而作。虽然1873年新的法令放松了在法语人口多数地区的禁法语令,但是并不能否定《最后一课》描述的历史现实。&br&&img src=&/b867c345aa2c9b6d24af3f273aa33d5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1873年版都德作品集《星期一的故事》,收入了一年前发表的《最后一课》。&br&&/i&&br&
除此之外,阿尔萨斯-洛林城镇和街道名称被德国化,公共节日完全仿照德国设置,其中特别加入了德皇的生日。斯特拉斯堡大学原有师资全部解聘,空出来的教职授予外地调来的德国教授,德意志化在阿尔萨斯-洛林无孔不入。&br&&img src=&/0ecdcf683ba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ecdcf683ba8_r.jpg&&&i&德意志帝国主持修建的梅斯火车站,其中世纪风格的外形设计是为了唤起梅斯人的德意志身份意识,这是文化同化策略的一部分。&br&&/i&&br&&strong&反抗与强烈的法国认同&/strong&&br&&br&
这些压迫性的同化措施激起了当地人对德国的反感情绪。1906年,当地知识分子建立了阿尔萨斯语协会,以保护当地方言和文化遗产为名,实际上是为了抵抗来自柏林的文化同化政策。此外,当地居民还有意孤立迁居阿尔萨斯-洛林的德国新移民,20世纪初担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的弗里德里希o迈内克感叹 :“我们生活在这里就像在殖民地一样。”&br&&br&
除了抵抗德国的同化政策,阿尔萨斯-洛林人还公开表达对法国的怀念。20世纪初,马克斯o韦伯在实地游历考察中发现:&br&&br&
“阿尔萨斯人不认为他们自己属于德国,其原因必须到他们的记忆中去寻找。他们的政治命运已经使其道路和经历脱离德国的环境太久太久了;因为他们的英雄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如果考尔玛博物馆的管理员想向你介绍所有展品中他最珍爱的东西,他会带你离开格吕奈瓦德(16世纪德国画家)的祭坛,而来到一个摆满三色旗、消防器具、钢盔以及其他一些显得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品的屋子,所有这些东西都来自他心目中的一个英雄时代。”&br&&br&
就在民族主义高涨的一战前夜,德国刚宣布总动员令,三千名阿尔萨斯-洛林青年就潜逃至头号敌国法国。鉴于此,整个一战期间德国都不敢让阿尔萨斯-洛林籍军人就近参加西线战事。&br&&img src=&/940a599fae8a40681ca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40a599fae8a40681cafa_r.jpg&&&i&直至一战爆发,阿尔萨斯民众和德国军队的想互不信任情绪也未缓解,这是三名阿尔萨斯农民于日被德军无辜枪杀的纪念牌。&br&&/i&&br&从历史事实来说,都德的《最后一课》&b&并没有欺骗读者&/b&,他真实地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压迫性的同化政策,表达了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悲伤与愤慨。如果非要说都德撒谎,那也是因为他过于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br&&br&
事实上,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已经说明,&b&相同的语言文化不一定等同于政治认同&/b&,后者来自共同的历史经历和相似的政治理念。激发人们爱国之心的不是语言,而是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br&
(作者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史博士候选人)&/blockquote&
实名反对民间历史学家的。 作者:荣健欣 链接: ......没有提及一个关键事实: 血缘、语言、文化、习俗,并不必然转化为对应的国家认同。 约翰o斯特亚特o密尔在他的名著《代议制政府》中这…
圣女贞德在她死后不久就被迅速淡忘,直到大革命法兰西民族主义高炽,才发掘记忆重新发明历史。然而好玩的是,不仅法兰西人视贞德为民族英雄,部分英格兰人也同样认定这位奥尔良少女是英格兰人的民族英雄,我忘了是丘吉尔还是麦考莱说过,贞德与其说是法国人的圣女,毋宁是英国人的圣女才对。&br&&br&如果我们梳理历史,不难发现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人固然获得胜利,却是以中央政府高度集权为代价取得的。查理七世加深了从中世纪后期卡佩诸王开始,建立专制王权的路径依赖,打压地方自治,破坏传统特权,百年战争的胜利留给法国人除了民族自豪以外,更多的是一个更加专制和高税负的政府,绝对主义君主制度将困扰法兰西人民接下来的两百多年,并成为法国人提高生活水平的最大阻碍——法国总人口长期是英国人的四倍左右,人均GDP与生活水平可能不到后者的一半,印象里要到二战因为战争破坏的缘故才追平。&br&&br&而对于英国来说,百年战争的失败比胜利更有意义,如果英王征服了法国,那么他完全可以依靠在法国获得的资源破坏英国的成宪和自由,法国未必比英格兰更富庶,其人口却超过西班牙与奥地利的总和,是欧洲第一等的大国。早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国会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经常给英王拖后腿,每当英王在战场上获得大捷,急需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时,负责给钱的国会就变得拖拖拉拉,避免国王做大,破坏英国内部的势力均衡。&br&&br&在百年战争以后,英国就彻底放弃在欧陆获得土地,转而向海外扩张,赢得殖民地,爱尔兰是英国人新国策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取消常备军,也就是陆军,岛国的特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决定了精锐的海军和自发的民兵就可以自保,陆军反倒能镇压对专制政府的反抗,因此长期被视为自由的敌人,而海军上了岸就未必了。另一方面,这使得英国不必牵扯进大陆的争霸中,免除常备军的负担,又可以施展离岸平衡的政策,获得外交上的主动。&br&&br&因此,一些英国人以为领导法国获得胜利的贞德是英格兰人的圣女,而不是法国人的圣女。&br&&br&不过严格来说,他们是将贞德在百年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给夸大了,贞德主要起到了在法国接连惨败后凝聚起法国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真正的胜负手其实是百年战争获益最大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如果不是菲利普背弃了与英国人的盟约,转而与法王合作,法国绝对不可能赢得胜利。&br&&br&历史的真实与诗性的真实毕竟不是一回事。&br&&br&又:虽然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里将贞德黑成妖女,不过另一位大戏剧家萧伯纳写了本《圣女贞德》黑了回去。&br&&br&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里这样看待贞德”贞德远远超出普通人之上,在千年里无人能与她相媲美。关于她的审讯记录提供给我们的细节,经过数百年光阴的消蚀仍跃然纸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可以根据她的言语对她作出公断。她完美的体现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勇敢。不可征服的勇气、无限丰富的感情、单纯者的美德、正直人的智慧,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放出了光彩。她解放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此赢得了光荣。每个军人都应该读一下她的故事,思索一下这个真正的军事家的言论和行动。她虽然没有学过战争艺术,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各种形势下揭示了制胜的诀窍”&br&如果可能,写一篇英国人对贞德的观念史会是很有事情的事情。但是,我今天下午要回家,嗷嗷嗷嗷!
圣女贞德在她死后不久就被迅速淡忘,直到大革命法兰西民族主义高炽,才发掘记忆重新发明历史。然而好玩的是,不仅法兰西人视贞德为民族英雄,部分英格兰人也同样认定这位奥尔良少女是英格兰人的民族英雄,我忘了是丘吉尔还是麦考莱说过,贞德与其说是法国人…
坦桑尼亚国防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但网上的段子是不可信的。&br&&br&坦桑尼亚与中国的紧密关系始于1960年代,当时坦桑尼亚是由国父尼雷尔执政,提倡泛非主义,与美、苏两大阵营都保持距离,因此在经济上仰赖德国等欧洲各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与同样和美、苏对立的中国建立了紧密联系。但是,中坦双方在政治上仍然是存在分歧的,只是共同反对美、苏势力在非洲扩张而已(比如说尼雷尔强烈反对亲苏派掌权后的安人运,对中国转向安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到了80—90年代,尼雷尔又策动曾受中国影响的大湖区诸将一起颠覆了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扎伊尔的政权,在中南部非洲制造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乱。不过这已经和中国政府没什么关系了,只是尼雷尔自己的野望而已。&br&&br&坦桑尼亚军队目前的装备仍然有很多中国制造,比如陆军的59G主战坦克、空军的F6和F7战斗机,这些大件装备都是中国产。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国家制造的装备,比如坦军的装甲车就以苏制的BTR-40和BTR-152为主,炮兵、防空兵的装备也以苏制为主,直升机则主要是美制。总的来看,坦桑尼亚军队的装备是万国造,谈不上完全是中式。既然装备是万国造的,那么其训练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中式,否则岂不是连那些中国没有的装备都操作不了?&br&&br&就乌坦战争而言,坦桑尼亚的表现也不怎么样。的确从整个战争的角度看坦桑尼亚方面是大获全胜,以很小的代价就全歼七万乌军占领了乌干达。但这主要不是由于坦桑尼亚军队战斗力多强,而是由于乌干达总统阿明在政治上不得人心。而反观战争之初,坦桑尼亚军队明明实力超过乌干达,而且又早知本国素因收留奥博特(乌干达前总统)等反对派而与乌干达交恶,反应却异常迟钝,坐视乌干达军队占领整个卡盖拉区,还屠杀了50000居民中的8000人。尼雷尔本人似乎对坦军也没有充分信心,受到挑衅后还求助于自己一手建立的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前身),结果却无人问津(当然这是因为泛非主义运动内部的另一大巨头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支持乌干达)。直到开战一个月后,坦桑尼亚军队才勉强阻挡住乌干达,又花了一个月才把乌干达人推回其领土。&br&&br&黑非洲第一强军的帽子更带不到坦桑尼亚头上,因为很明显南非国防军才是黑非洲第一强大的军队么。这难道还有疑问吗?
坦桑尼亚国防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但网上的段子是不可信的。 坦桑尼亚与中国的紧密关系始于1960年代,当时坦桑尼亚是由国父尼雷尔执政,提倡泛非主义,与美、苏两大阵营都保持距离,因此在经济上仰赖德国等欧洲各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
长文预警!&br&&br&&b&中越战争—冷战的转折点&/b&(转自超大)&br&&br&作者:某外国友人 &br&翻译:网友ss43316 &br&译者的话:&br&现在国内有关中越战争的资料非常稀缺,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收集到的信息现在看来许多都难辨真伪,所以我们认为对中越战争的研究应慎之又慎。我的外国友人在今年夏末已经写就了第二篇分析报告,后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对许多细节作了相应的修改,但仍然被他们的上司以文章过于亲华、过于赞誉邓小平为由而加以否定。而我看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如果就此废弃扔掉实在可惜。于是我按着自己的理解将该文翻译成汉文,标题没有更改,这就是下面即将奉献给大家的《中越战争——冷战的转折点》一文。&br&&br&由于本人的理论认知水平有限,如翻译过来的东西有何言词不当,敬请各位网友谅解。如果文章讲述的事情跟大家知道的有出入,敬请批评指正。如果文章表述的观点有损现在正在实施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敬请贵网马上屏蔽此贴。&br&&br&谨以此文献给文章的原作者——我的加拿大及芬兰朋友,尽管他们不让透露真实姓名,但对他们长期关注中国等东方国家命运的研究深表感谢!同时,也以此文献给国内外关心中越战争研究的各位网友,对他们给撰写此文提供的帮助深表感谢!&br&&br&最后,在此中越战争爆发3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向中越双方在战争中死难的10多万军人和平民表示深深的哀悼!向亲历这场战争的中越双方数百万军人和平民表示深深的慰问!&br&&br&&b&&br&中越战争——冷战的转折点&/b&&br&&br&冷战的转折点其实就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这场规模有限,时间短促,方式落后的战争当时虽然引起整个世界的震动,但不久就被人遗忘,没人会想到从这一年开始,仅12年整个苏联东欧集团就彻底崩溃。而在此之前的34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尽各种办法削弱苏联,都收效甚微,苏联在1979年反而达到了其扩张的巅峰。&br&&br&(一)中国在冷战中的特殊作用&br&&br&苏联在这么短的时间戏剧性地崩溃,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尽管苏联崩溃22年来各种各样的评论层出不穷,已经发表的著作和政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却论述不多,那就是中国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发生了战略角色的转换:中国从苏联名义上的盟国变成了美国事实上的盟友,而完成这一转换的标致就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br&&br&1945年以后的世界是美国和苏联分而治之的世界,但不论对美国还是苏联,中国的态度无疑都非常重要,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份量不是美国和苏联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替代的,不论中国加入苏联和美国的哪一方,另一方都会受不了。从1945年往后的40年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都有一些卫星国或小伙伴背叛,苏联方面是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埃及等,美国方面有古巴、法国、委内瑞拉、伊朗、尼加拉瓜等,这些卫星国或小伙伴要么加入了对方的集团,要么游离于东西方之间,要么重新又回到了主子的怀抱,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措施,都没有撼动苏联或美国的世界地位,也没有影响冷战的整个格局,这些国家的离开或加入对美苏双方来说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中国就不同了,中国在冷战的前期加入了苏联为首的东方,美国跟着就开始倒霉,险一险崩溃;中国在冷战的后期脱离苏联又加入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苏联跟着也开始倒霉,最终走向了崩溃。&br&&br&冷战前期中苏联盟的标致是1950年2月毛泽东到莫斯科与斯大林签定了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正式成为盟国。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并没有看出这一联盟的危险性,他把中国仍当成南斯拉夫、波兰那样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同年6月,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杜鲁门贸然出兵朝鲜,4个月后中国也向朝鲜出兵,朝鲜于是成了中苏共同对抗美国的战场。以美国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同时对付中苏两个巨人,尽管美国在朝鲜苦苦挣扎了3年,但最后还是力不从心,不得不跟明显弱于自己的中国签定了停战协定,这对自诩为世界领袖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br&&br&跌了跟斗的美国并没有认真吸取教训,而是急于在别的地方重新找回面子。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有限,所以12年后,即1965年,美国在越南又介入了一场跟中苏的对抗。尽管中苏当时已经公开决裂,但在越南共同对付美国这一大事上,却是一心的。1965年时的苏联和中国当然跟1950年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美国在越南遭到了比在朝鲜更大的失败,不仅美国军队被迫全部撤走,而且亲美的南越也被亲华亲苏的北越整个吞并。&br&&br&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建国以来遭受的两场最大的挫折,前者被世界公认为美国的失败,后者更是美国自己都承认的失败。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时,美国的民心、士气都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整个国家也处于分裂的边缘。切肤之痛让美国深切认识到不能再在以一敌二的劣势环境中继续硬挺,不然强大的美国一定会走向崩溃。中国是个不能小看的独立对手,既然美国不能同时打倒两个巨人,那就得想办法把他们拆散,各个击破。由于当时美国的主要威胁还是苏联,中国又跟苏联接壤,联苏击华只能让苏联人得实惠,所以美国人经过考虑自然就选择了联华击苏。高傲的美国人于是放下架子开始向中国示好,而在此之前中苏之间的分裂、论战以及边境武装冲突也为美国战略目标的转移创造了契机,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这对不共戴天的敌人开始化敌为友。&br&&br&就在美国人向自己的既定目标一步步迈进时,苏联却仍然执迷不悟。斯大林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跟罗斯福一样没把中国当回事儿,5年后他也不知道自己与毛泽东签定了一项什么样的条约,那是苏联走向世界帝国的根基,苏联在冷战期间所取得的种种优势都跟中苏同盟有关,所以苏联的世界战略应该是千方百计地拉住中国这个最有份量的盟友,其它的事情都应给巩固中苏同盟让位。但是斯大林却把中国当成了一个不听话的讨厌跟班,连美国对英国那样的尊重都没有。斯大林之后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也没能跳出这种惯性思维的桎梏,仍然象对待南斯拉夫那样对待中国,疏不知中国可不是南斯拉夫那样的小国。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中国的态度很可能是俄国人历史上对中国满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极端蔑视的一种自然延续,这种态度美国同期的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多多少少也有,但是朝鲜战争后美国人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到了越南战争后期则彻底改变,重视和尊重起中国来,而这时的苏联人还是老样子,1975年苏联人对中国的态度跟1945年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且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苏联人还是不习惯美国以外的国家跟自己平起平坐。从美苏对中国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上,可以看出苏联人思想的顽固、思维的滞后和眼光的狭隘,以这样的思想、思维和眼光当然不能引领世界,这也是苏联最终失去中国这个最重要的盟友,在冷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br&&br&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的形势讲,苏联还有机会不陷入与中美对抗的泥潭,因为当时中苏同盟条约的期限还没有到期,尼克松访华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中美联盟,双方还处于初步的试探中,而且两国内部都有强烈反对中美接近的声音。不久尼克松因此深陷“水门”,而中国的“四人帮”也兴风作浪,如果苏联人这时抓紧时间改变策略,完全可以避免以一敌二的战略窘境。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越南人的弄巧成拙却让苏联最后一丝希望化为泡影,而美国则晕头转向地接受了梦想成真的现实。&br&&br&二)越南的悲愤和梦想&br&&br&越南紧邻中国,是中南半岛的大国,但是在亚洲只能算中小国家,放到全世界这个范围更是地地道道的小国。小国的战略视野一般比较狭窄,对世界大局作用有限,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问鼎世界政治的幻想。中国周边的小国多多少少都有取代中国的梦想,一有机会就死抓住不放,而且不惜一切代价,敢冒任何风险。日本在19世纪70~90年代就曾经成功尝试了一次,收获颇为丰厚,不然这个遍布火山、经常地震的贫瘠岛国现在谁知道它在哪儿?尽管日本人最后尝到了原子弹爆炸的恐怖,但这并不能完全浇灭中国周边小国的那个梦想。在日本人初次开始行动整整100年后,国土轮廓也呈长条S形,跟日本的轮廓极其相似的越南又开始了大胆的第二次尝试。&br&&br&对越南来说,在1975年时她似乎有这个本钱。毕竟她是人类历史上连续打败两个强大的白人国家(法国和美国)的唯一有色人种国家,其中美国还是世界头号强国,这一点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没做到。越南的战争努力没有象日本那样落了个亡国投降的下场,就是跟中国相比成就也远远超出:美军在越南的伤亡人数是在朝鲜的2倍半还多(36万/14万),况且朝鲜美军的伤亡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朝鲜人民军造成的。越南人在其最自豪的奠边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有所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