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怎么说 交往无法交往呢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现代物流学院
第五章:人际交往——亲情、友谊,一个都不能少
&& 作者:人文学院…&&&&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933&&&&更新时间: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间阶段。如果在此时期大学生与父母、同学、朋友保持良好人际交往,就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层面结构&&& 客观地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同任何层次的人一样,也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这里所说的“关系网”,并不天然地具有贬义色彩。既然是“网”,就具有经线和纬线之分。经线和纬线中也具有主要和次要之别,我们把主要的称之为“纲”,次要的称之为“线”。构成这张“关系网”的“纲”,也就是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关系,主要是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在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使同父母的关系,虽然是血缘关系,但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同父母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在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的交往关系。
&&& 1、大学生同父母的关系&&& 大学生同父母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关系”。它有普遍意义,并且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它将始终存在并伴随一生。它也有很高的密切程度:父母子女关系就其自然属性来说,是一种血缘关系,并且有它绝对的稳定性、天然的感情联系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在大学阶段,这种关系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学生和父母感情的不平衡,一方的感情明显地偏向于另一方。&&& 从父母方面来说,父母往往把感情的重心放在成为大学生的子女身上。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写道:少年时,父母是心目中的太阳;青年时,爱人是心中的太阳;老年时,儿女是心中的太阳。父母的心全部被子女占据。在校大学生在异地求学,所在城市的天气状况、治安状况、物价状况、交通状况等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弦。&&& 从大学生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家庭离心倾向显著增强。造成这种离心倾向的因素主要有:&&& 父母的知识经验难以给子女以思想上的帮助,大学生同父母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放假回家时,与父母聊的时间远远少于与朋友聊的时间。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同父母的思想交流就越少。&&& 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父母存在较大的距离。大学生比一般的社会青年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更深更广,对社会、人生形成的看法更为新潮、更为前卫,同父母的看法存在较大距离。如在审美方面,有的父母极为反感子女奇装异服、染发的前卫行为,认为不伦不类,毫无美感。子女却认为是新潮,否则就是落伍。一位男生仿效韩国偶像裴勇俊,染了一头黄中带红富有浪漫色彩的头发。寒假回家时,妈妈左端详右审视,心疼地说:“孩子,学校的伙食是不是很糟糕,营养跟不上,你的头发怎么发黄变枯了呢?”父母对大学生新潮行为的不理解,是造成大学生对父母离心倾向的一个内在因素。 &&& 大学生同父母交往的方式主要是间接方式。进入大学后,一般是异地求学,远离家庭,与父母的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等间接方式。一般而言,大学生“懒于动手,勤于动口”。即使是电话联系,次数也逐渐减少,只有在发生经济危机时才会想起家庭的温暖。这就使得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受到限制。&&& 现将一封大学生的奇特家书公布如下:
&&& 爸爸妈妈:&&& 你们好!我最近身体好()一般()不好();学习累()一般()不累();有钱()缺钱()……
&&& 别误会,这不是子女写给父母的信,而是一位母亲替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写的家书。信的下面这位母亲加以注释:“孩子,好长时间没有收到你的信了。你每天都忙,可能顾不上给家里写信,妈替你写好这封信,你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括号里画勾寄过来就可以,我和你爸也就放心了。” &&& 还有一位在校大学生,刚入校时还在家信里向父母说说学校里的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信写得也比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信的字数逐渐减少,到二年级时,家信就变成了一个字:钱。随着电话的普及,不再写信了,因为写信寄信时间长,成本也高,不如打电话快,干脆连信也不写了。当然,这些例子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状况,不具有普遍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难免会在有些方面与父母一辈格格不入,诸如理解模式和行为模式、生活理想、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所谓“代沟”。随之,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就面对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具有与父母求同存异的心理准备。父母是上一代的人,与新生代的大学生难免在有些方面会格格不入,而他们又无一例外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永远是最棒的,永远拥有最好的,于是不免会做出一些在年少气盛的大学生看来是莫名其妙的事来。求同存异无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即“A-B-X”模式指出,当A,B两主体对与两主体都有关系的客体X的关系相似或相同时,将产生A与B之间的依恋性。同样,A与B之间沟通的发展,也将导致他们对X关系的相似性。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正是如此。再者,父母一辈经一路风雨,经验阅历丰富。平心静气,多注意学习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令大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与父母若能坐到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自然很好,但也不能太过,也就是说,与父母的相处要有个度。“热大嫂”很热情,事无巨细均插上一脚,结果弄巧成拙反弄僵了双方关系。这是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寓言故事,也许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可笑过之后又有几人能反省一下自己?心理专家曾郑重建议:与人相处要保持度。与父母相处之道也异曲同工。父母毕竟是父母,不是我们单纯意义上的朋友。不少人都有同感,某句不经意的话父母会放在心里很久,久到我们甚至会怀疑它是否存在过。于是,他们都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隐私。有时在我们看来,仅是芝麻小事,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在父母看来却不然。他们不忍心子女再受风雨之苦。与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把握好“度”,既减轻他们的痛苦,也舒缓自己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大学生高度认同的责任意识是孝顺父母,父母是他们最为牵挂的人。绝大多数大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在了刻苦学习、掌握知识的实际行动上。
&&& 2、大学生同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教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同交往水平成正比。由于大学教学的特点,大学师生关系一般没有中学时期密切,双方交往不多。师生关系的疏密,可以从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来寻求老师帮助来得到印证。一般而言,学生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至于其他个人问题,如情感问题、家庭问题等就很少有人去问老师。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独立性更强,他们对老师的信赖也逐渐减弱。在一项“你最信任的人是你的什么人”的调查中,老师只占大学生最信赖者的4.2%。尽管如此,师生关系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占重要地位。因为,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学过程,师生间的主要交往集中在“教”和“学”这两个既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的过程中,在大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视野及对相关问题的掌握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则在思维创新方面更胜一筹。&&& 师生关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媒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要学生很好地掌握。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何,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水平密切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的这种主导地位,使得下列因素成为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学识。“学高为师”。学生对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更信任、更敬佩,也更愿意接近。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是“综合艺术”,是教师的修养、社会阅历、专业知识等的综合反映。因为学生首先是通过教师的授课来了解教师,那些教学艺术高、授课水平高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品。“身正为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生不仅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而且也从老师那儿学到做人的道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永远铭记的。&&& 虽然教师在大学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并不是说学生对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老师的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等都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师生双方的友好互动中才能形成。&&& 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每逢关键时刻,听从名师的指导、点化,是寻求成功的重要途径。&&& 在人才成长史上,这种“名师出高徒”的现象到处可见。美国有项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曾经跟随名师学习过,而且跟随高明老师学习的人比跟随一般老师学习的人获奖时间提前7年。著名科学家汤姆逊在《麦克斯韦》一书中说:“要逐步地跟随一个伟大的研究家,沿着不仅由他自己发现的,也沿着由他引起别人发现的道路走下去,那就容易多了。”生物化学家汉斯•克雷布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也回忆道:“如果扪心自问,我怎么会有朝一日来到斯德哥尔摩的,我毫不怀疑我之所以有这个幸运的机会得归功于我在科学生涯的关键阶段里有过一位杰出的老师……奥托•沃伯格树立了一个第一流研究的方法和质量的榜样。如果没有他的话,我可以肯定,我永远不会达到作为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考虑的前提的标准。”&&& 求教于老师,重点是学习老师的治学之道、思维方式,特别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这种学习,并非死守教条,墨守成规,更不是丝毫不差,绝无二致,而是要在继承的前提下走创新之路,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唯有1984年和导师的那场对话始终不能忘怀。”&&& 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追随他的导师罗杰•瑞迪研究“语音识别系统”的时候,敬佩和信任自己的导师,但是他仍然对导师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怀疑。他去找导师,直截了当地说,他不相信导师主张的“专家系统”是计算机语音识别的正确方法,打算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另辟新路。于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师和一个尚未毕业的学生之间出现分歧。导师的第一个反应让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罗杰•瑞迪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 如果没有罗杰•瑞迪在好多年里不遗余力地支持,李开复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专家们不赞成他的“胡闹”,罗杰•瑞迪也不能认可,但他与别人不同,他始终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有信心,就坚持做下去”。&&& 他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机器,寻找最新的资料。到了暑假,学生要到公司去打工挣钱,罗杰•瑞迪说:“你们到外面打工,不如在这里继续你们的研究。人家给你们多少钱,我也可以给你们。”&&& 李开复和他的合作者,一个来自台湾名叫洪小文的年轻人,一同在语音识别领域工作。每天工作大约16个小时:上午9点起床,到学校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中午回家,从1点钟工作到凌晨2点。每周7天,每天如此,一直持续了大约三年半。他和洪小文写了很多论文,还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 1987年5月,年轻人的世界出现曙光。李开复把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原来的40%一下子提高到80%。罗杰•瑞迪惊喜万分,立即决定把这个结果带到国际会议上。李开复大着胆子说:“这是我做的成果,我自己去讲好不好?”瑞迪说:“当然可以,我让秘书给你定机票。”无疑,李开复的成果在会上引起了轰动。他的工作不仅具有技术的价值,而且把全世界语音研究领上一条新的道路。&&& 不过,在1987年初夏的会议上,李开复对这一切还不能满意。“我还有一个重要想法没有实现呢。”他说。他回到自己那个寂寞的小屋,继续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 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1987年圣诞节前的那个早晨。李开复起床,照例去看电脑,语音识别率居然达到96%。他不信,以为是计算机搞错了。再做一次,还是96%。他飞快地跑出去告诉洪小文,又飞快地跑回来告诉妻子。十几年后,回忆起那个早晨,李开复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这是我从事研究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 这个早晨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计算机语音研究的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全世界研究语音识别的专家们,仍在使用李开复和他的搭档洪小文当年开创的方法。李开复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唯有1984年他和导师的那场对话令他始终不能忘怀。其刻骨铭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早晨。与其说他在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不如说他在庆幸自己遇到了罗杰•瑞迪。
&&& 3、大学生同学之间的关系 &&& 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在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有的女同学还手挽着手,显得十分亲热。几个同学一起逛街、下馆子吃饭、下棋打牌更是经常的事。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友好的,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出一种亲人般的和谐、稳定关系。&&&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交往圈&&&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结成一个个或松或紧的交往圈。这种交往圈,大概可以分为学习型、娱乐型、社团型、老乡型等几种类型。&&& 学习圈&&& 这个圈子的同学是实力学习派。每天奔波于教室与自习室之间,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参加各种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或其他实用的热门证书考试,增强自身的“含金量”。&&& 娱乐圈&&& 大学生幽默地给这个圈子的同学起了“麻派”(经常打麻将)、“旋派”(经常跳舞)之类的绰号。这个圈子的大学生,都爱好某种娱乐活动,如体育、文艺等。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活动,不仅内部“操练”,还经常主动“出击”,寻找别的班级打对抗赛,力求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喜欢打牌等休闲活动的,总要抽空摆开阵势玩几把,甚至不到深夜不罢休。&&& 社团圈&&&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有理论类,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有实践类,如社会实践协会、公关协会、外语协会、舞蹈协会、广告协会等等,涉及各个方面。许多大学生通过社团培养能力,增长才干。2002年当选“信博会”形象大使的一位在校大学生认为,在形象大使选拔过程中,平时在社团活动中培养锻炼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派上了用场。因此,大学期间,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团活动,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老乡圈&&& 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乡土”观念,“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对初次离开家门的大学生这种心态更为严重。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热”,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交往圈。大学校园里“老乡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由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组成,大的以省为界,小的以地、市为界,可视规模、人数做灵活的调整。如济南的“西部同乡会”只有四五十人。二是具有封闭性,以老乡的感情维持,对内是一种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对外则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非本地区者谢绝加入,最多只能“列席”会议。三是“老乡会”的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9、10月份新生入校期间和5、6月份毕业生离校期间。
&&& 大学生同学交往的基本特点如下:&&& 从交往范围看,大学生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已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是同校可以认识的所有同学。大学与中学阶段不同,不仅同性之间经常进行交往,异性交往也很普通、频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虽然比较广泛,但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广泛交友,谨慎交心”的现象,交往有广度而没有深度,“点头之交”、“关系朋友”多一些,真心好友却难寻觅。同时,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间交往通常多小心翼翼。有句话说:“如果一个法国人不喜欢你,两个小时以后你就知道了。如果一个巴西人不喜欢你,却要等上两年你才知道。”大学的同学类似巴西人,很少对你提出实质性的批评和建议,即使有事,也是旁敲侧击。&&& 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团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追求广泛的人际交往,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学生的寝室是交往中心。BBS和QQ等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 平等互助是大学生同学交往的主要特点。平等是指大学生之间的各种交往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是指学习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交往的主旋律。平等互助这个特点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同学关系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特点。学习是同学关系的基础。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竞争,如考试、评优,但这种竞争表现为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并不表现为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目的是促进共同进步。很多同学就是在共同的学习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学四年,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生活。生活中最宝贵的就是沉甸甸的同学友谊。”&&& 同学关系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愿望十分强烈,十分看重同窗友谊。即使个别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摩擦,大家也能够“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有意去弥补。大学同学最少受到社会等级、阶层的影响,品格、能力等因素是能否深入交往的关键。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了解一个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竞争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身边好友。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网络型社会,一个人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交往在青年大学生的成功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人际交往具有以下显著功能:
&&& 1、心理平衡的功能&&& 青年的情绪往往是不稳定的,同时又是强烈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的情绪。在这一时期,青年们常常会产生一种不安、孤独、焦虑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起到稳定情绪、平衡心理的作用。除了性格极其孤僻的人,不需要朋友的人几乎没有,哪怕只有一个。知心朋友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宣泄苦闷孤独的情绪,恰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所说:“我对朋友感到愤怒,我说出这愤怒,它消失了;我对敌人感到愤怒,我无法说出,它滋长了。”因为倾诉的过程是释放压力的过程,是解除精神紧张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冷嘲热讽中,有了烦心事却没人可以诉说,有了困难却没人愿意帮助,他会开心吗?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的人。&&& 更重要的是,得遇一位知己朋友,不仅可以对你的事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而且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瑞典化学家舍勒,一生的实验几乎都是在友人的实验室里做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全是靠一个在书店当学徒的朋友帮助,才得以阅读大量书籍、积累起丰富知识的;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不为世人所识时,却得到来自对物理学知之甚少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的尊重和钦佩;鲁迅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决心弃医学文以唤起民众时,得到来自日本的友人藤野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 在世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大获成功之后,童欣每次谈到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还要眼睛发红。那是高考的第一天,童欣走进考场就有些紧张,试卷还没有发下来,手心已经在冒汗。这时候一个同学走进考场。他是重欣的好友,现在则是同场竞技的对手。若论平时的学习成绩,他大都不如童欣,但他是那种有独立思想的人,喜欢看书,兴趣广泛,而且做事认真,所以童欣视他如手足。现在,他一眼看出童欣脸色不对,于是特意绕到他的身边,轻轻说一声:“没事,你能行。”“我当时心里一下就安静下来,很清楚地感觉到内心里升起一种力量。童欣在多年以后回忆道:“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就好像有人陪我上战场一样。所以,朋友真是很重要啊!老师说你,父母说你,都赶不上一个朋友说你。”&&&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走一条路。如果是一大群人并肩携手,有说有笑,碰到沟沟坎坎互相搀扶一把,那你一定会很轻松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当然你也可以闷着头独自走,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遇到沟坎自己过,遇到麻烦自己咽在肚子里,那样你也能走很远,但一定会觉得很累,忧愁比别人多,快乐比别人少,而且,有些沟坎,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过不去的。
&&& 2、优化学习的功能&&&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质量如何是观察大学生在校情况的一个主要指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学校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等,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尤其值得重视。&&&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良好的心理共振,可以产生激励作用,使同学彼此团结、共同进步。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学习者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处于情绪极易波动的大学生来说更为显著。一般说来,人际关系好,情绪平稳正常,学习质量就会提高;如果各方面关系都搞得非常紧张,或者某一方面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就难以保持平稳正常的情绪,就会没有心思学习,学习也就难以搞好。&&& 积极的人际交往中会引起特有的精神振奋和竞争心理,从而增强学习欲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伴随着大量学习信息的交流,这会直接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同其他人的人际交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信息交流,有大量的是学习信息的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上。在交往的过程中,经常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从这种交往中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取得他人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帮助和指导。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大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不善于从这种交流中吸取有益的信息,尽管他们学习也很努力,但效果却不显著。这从反面说明了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古人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应该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据《济南时报》报道:2004年,济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625”宿舍八位成员全部考上了研究生,而且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面对众多讨教者,“625”宿舍的舍员一致认为,宿舍气氛非常重要。他们八个人都是专升本上的济南大学,排名也差不多,一路上是相互鼓励着走过来的。“从一入学我们就很有目标,大四晚上晚自习回来,学校熄了灯,我们就打开每人床前的应急灯一块学习。”说起难忘的考研经历,每个人都觉得如在眼前,“考研真的很苦,大家特别需要团结和相互支持。考研前,复习的时候浮躁了或是没信心了,我们就会聚一聚,互相指指复习方法上的缺陷,互相鼓鼓劲。考试前上冲刺班的时候,我们就上不同的班,回来之后大家把笔记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权威的复习资料都是八个人共享……”除了在学习上是佼佼者,八兄弟课堂外的“成绩”依然骄人:八人中有五名中共党员,有三人分别被评为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在考研成绩公布之前,还有两人考上了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
&&& 3、角色调适的功能&&& 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这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社会角色缺乏起码的认识,那他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更谈不上发挥积极作用了。一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久不能适应新的生活,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缺乏明确的认识。
&&&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角色的认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指出以下两点:&&& 首先,大学生同一般青年一样,是一个角色集: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是哥哥姐姐的小弟小妹;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学生,是其他同学的同窗学友;在共青团组织里是团员;在学生社团里是会员等等。可以说,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角色身份就不一样。只有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大学生逐步自觉适应多角色集于一身的生活,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相反,若无自知之明,就会常常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遭受不应有的挫折。&&& 其次,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经常会出现偏高或者偏低的倾向。然而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他人的褒贬评价,了解自己优点和缺点,得出比较符合自己实际的正确认识。就像我们必须借助镜子,才能看清自己的模样一样。在生活中,只有以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为衡量的依据,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一个人从朋友那里不仅得到情感,还会得到信息和机遇。正如有人总结成功之道时所说的“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学历不可少,关系最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社会上的庸俗关系学,而是指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凡事业成功的人,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是成才的桥梁,是人才发展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靠和谐的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关系。&&& 在综合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里,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取得任何成就的。只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获得众人的帮助,才有可能创造辉煌的人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宏基集团总裁施振荣便是一个善于借用他人力量的青年成功者。施振荣深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工业社会日趋发达之后,人们渐渐觉悟到,如果样样都要自己来做的话,投资和风险委实太大,而且产品品质也不容易管制,于是渐渐产生加工的观念。目前,许多企业已正在步入这种加工组合模式。&&& 对于“单独式”的经营生产与“组合模式”的经营生产这二者的优劣,施振荣认为,无论就生产和经营周期,还是就产品品质而言,后者都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施振荣认为“借鸡生蛋”的技术组合管理模式是高科技发展管理的一条正确的路子。施振荣的这一经营思想引起了国际产业界的关注,使得宏基集团1994年实现营业额32亿美元,连续两年高速增长,涨幅高达70%左右。
&&& 三、大学生应把握的人际交往艺术&&& 大学新生渴望能够在校园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诉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据上海市教委日前的一份调查显示,该市各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0%,其中,21%的大学生感到“人际交往”有困难。正因如此,深入了解人际交往艺术、迅速掌握各种交往技巧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 教育心理学专家说,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大学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对人际关系敏感,对人有敌意,有偏执、多疑、自闭倾向,甚至感到无助、绝望。这一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可能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并且影响到学生的一生。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也感觉到,人际交往受挫的学生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遇事表现得烦躁、偏执,甚至以流浪者、边缘人的心态对待生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顺利的人际交往,已成为一个必须予以更多关注的课题。&&&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对于涉世甚浅的大学生来说,或许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交往不就是与人打交道吗?有什么艺术可言?还用得着专门去学?然而,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许多人面对大学里繁杂的人际关系,常常显得不适应,甚至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很多人感叹:涉世容易处世难!由此可见,不懂得必要的社交知识,不善于运用交往的艺术,在生活中就会举步维艰。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容纳、承认和重视。这是因为人有爱人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别人喜欢你呢?不妨试着按以下几个法则去做,你将会发现神奇的效果。
&&& 1、良好的第一印象&&& 穿戴整洁,仪态端庄 &&& 穿戴要适时合流,仪容举止不能过于随便。一位毕业于北京一所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的小伙子,相貌堂堂,成绩突出,就是不注意仪表。到山东省高级法院联系工作时,胡子邋遢,头发凌乱,衬衣领子油迹斑斑。他走出办公室时,几位工作人员议论:这个人不像大学生,他进了法院系统会影响机关的整体形象,自然法院不会接收那位小伙子。假如那天他头发利落、面容清洁,或许就是另一种结局。犹如历史不能假设一样,做过的事情也不能重头再来。但是,讲究仪表并不等于过分修饰。一位女大学生,相貌出众,不用化妆就可以表现她的美,可她偏偏天天浓妆艳抹,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毕业前联系工作时,她考济南市委办公厅。她的平时表现和求学期间发表的几篇论文使她轻松地闯过初试,笔试成绩位列三甲顺利过关。面试时,她为了增加吸引力,盛装前往,自我感觉很良好。但五位主考官,三位投了反对票,认为她太注重打扮,不适合在办公厅这种机关单位工作。如果她淡扫蛾眉,在穿着打扮上,就像苏轼所说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以脱俗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去参加面试,或许就会被录取。&&& 爱心助人&&& 佛教讲: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这与人际交往中的“给与取”是相通的。&&& 这是在英国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了。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了,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跟前,弯下腰,诚恳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底价就是8万英镑啊。”老人淡淡地说,“现在它已升到10万英镑了。”青年并不沮丧,真诚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料您!”老人颔首微笑,他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老人拍着青年的肩膀,“就是这个小伙子!”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的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做事情之前先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这一行为对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经过重重筛选后,5个应聘者终于从数百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入最后一轮面试的佼佼者。按照公司的规定,他们要在面试那天上午9点到达面试现场。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前半个多小时就赶到现场。忽然,一个男青年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们纳闷地看着他,因为在前几轮面试中不曾见过这个人。他似乎感到有些尴尬,然后就主动迎上前开口自我介绍说,他也是前来参加面试的,只是由于太匆忙,忘记带钢笔了。他问他们几个是否有笔,想借来填写个人简历表。他们面面相觑,都想,本来竞争就够激烈的了,半路还要杀出一个“程咬金”,岂不是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吗?要是不借笔给他,那不就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从而加大了成功的可能?大家像有心灵感应似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终于没有人出声,尽管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多余的钢笔。终于,一直沉默寡言的“眼镜”走了过来,递过一支钢笔给他,并礼貌地说:“我的钢笔不太好用,但还可以写字。”他接过笔,感激地握了握“眼镜”的手。其余的人则用白眼瞟了瞟“眼镜”,不同的眼神传递着相同的意思——埋怨、责怪、甚至愤怒。因为他又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一转眼,规定的面试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了,却不见任何动静。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就找到有关负责人询问情况。谁料里面走出来的却是那个似曾相识的面孔:“结果已经出来了,这位先生被聘用了。作为一家追求上进的公司,我们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个人才。但是很遗憾,你们的私心使自己失去了机会!”&&& 自私自利者的行动陷在“以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半径”的圆圈之中,心态永远是在想如何去“点燃别人的房子”,以便能“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他人有难,躲得远远的,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对他人的不幸,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冷漠和麻木”。所以,自私自利者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是一名精神贫困儿。&&& 交往有度&&& 人际交往的全部奥秘在于把握分寸感,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也许你在某些方面有超人的才华,但在初次相识的人面前也不要锋芒毕露。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目空一切的人。一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语法基础牢固,而且口语水平也很高。他引以为自豪,平常说话时也时常不分场合地冒出几句英语来。他与部门经理谈话,不时冒出几句英语,使那位不懂外语的经理很是尴尬,谈话进行得很不愉快。其实不应责怪别人,只因为他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得不是地方。&&& 一位女大学生,联系了一家报社实习。但是主编与她交谈了一次就不乐意接收她了。原因是她在交谈中表现出社交面太宽、太广了,一会儿说认识市长的秘书,一会儿又讲曾经和哪位名人吃过饭、合过影。主编认为他不敢保证这样的女孩到单位实习时会不会搬弄是非,闹出什么乱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请她另谋高就吧。挺有希望成功的事就因为这位女孩表现过分而告吹了。掌握好表现的“度”,是交往的一个原则,超过了这个“度”,就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前程。
&&& 2、善于倾听&&& 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不外乎听、说、读、写几种。听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如何去听,怎样才能听懂对方的话,尤其是怎样从对方的立场去聆听,这就是“听的艺术”。你如果具有设身处地的倾听技巧,就会以诚于中、形于外的品格,赢得对方的信赖。&&& 倾听有层次之分,最低层次是“听而不闻”,如耳旁风;其次是“虚与委蛇”:啊,啊……是的,是的……好,好……虽有反应其实是心不在焉;再次是“选择性地倾听”,只听符合自己口味的,其余的便拒之于耳门之外;最后是“专注地听”,或许对方的每句话都印在了大脑里,然而是否听出了对方的真意,则是未知数;层次最高的聆听,应当是“设身处地的倾听”。&&&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语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一个人给别人的整体印象中,视觉因素占55%,声音占38%,而语言仅占7%。也就是说,在许多时候,你的声音、你的肢体语言,要比你具体说什么话更能影响别人。所以,倾听,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观察、用心体味。这种倾听,不但可以使你获取正确的信息,还有助于你的感情存储不断增加和升值。&&& 在人际交往中,身体语言或者说无声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身体语言的数量远大于有声语言,而且更真实,更难以伪装。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容易,但违心地笑却并不容易。这也使得那些做过记者、律师、商人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官话、假话、大话,他们必须能够从中找出真实的成分,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尽可能地接近事情的真相。一个人的心理能影响身体的姿态和动作。一个搓手掌的人往往是对某一事情的结局抱有急切的期待心理;用手指等物放入嘴中往往是遇到困难,受到外来压力的表现;在开会或谈话时,有人总是看手表,这暗示着盼望会议或交谈快些结束;一个女孩歪着脑袋听一个男孩讲话,表明她对他有点儿好感;而大多数男孩在自己心仪的女孩面前,都会努力表现得豪爽大方、整洁利索,以便尽可能地吸引对方。&&& 音量适度&&&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规律是:大声意味着不满,轻声意味着平和。理智的人应当做到心平气和。中国人以嗓门大著称。在欧洲的一个餐馆,一位顾客听到隔壁有两位中国人正在大吵大闹,好象要打起来,立即报警。警察赶来后,却发现这两位中国人正在亲密地聊天呢。&&& 话语数量适度&&& 在《大话西游》里,唐僧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悟空,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话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相信看过此片的人都会为唐僧的喋喋不休,说话啰嗦而会心一笑。但是,细细想来,唐僧的话却不无道理。在班级里,那些常常发言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青睐,尽管他们的观点有可能偏激。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话语过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看着讲话的人&&& 试想,假如你与一个同学说话 ,而他爱搭不理,或是心不在焉,手里忙着其它事情,如翻报纸、看表、修指甲、打哈欠等,你肯定会认为他没把你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你会喜欢他吗?结论不言而喻。合格的听众在贡献耳朵的同时,还要专注于对方说话,不要心不在焉、面无表情,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不时地做出一些语言和表情上的反应,表示你对他的话感兴趣。&&& 一位学生会干部去找辅导员汇报自己的“工作计划”,辅导员一直没说什么,但是这位同学不得不承认,辅导员一直是在用“听”同他“交谈”,他不时轻轻点头,示意讲下去,或让他重复某些内容。在整个交谈中,辅导员的目光时时与学生接触,那视线的短暂交织似乎在说:你没想到的每个细节我都留意到了,我体察到你的深意。在辅导员无言的尊重、肯定和赞赏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很顺畅的和盘托出了他的计划方案,而且临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有创意的构想。&&& 如果把交谈比作是“二重奏”的话,这位善听的老师是用“心音”在为这位同学伴奏。他没说什么话,但他“听”表达的含义比“说”更丰富、更文明、更高雅、更具魅力! &&& 对他人所说的话,要表示浓厚的兴趣&&& 谁都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而且,也希望别人同他一样感兴趣。一天,某汽车销售商迎来了一位衣着考究、神采飞扬的客人。销售商热忱接待,并详细地介绍形形色色的品牌和款式以及车子的性能、优点。客人很满意,并微笑着与他一起走向办公室,准备办理买车手续。不料,从展厅到办公室,仅短短几分钟,客人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最后竟拂袖而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销售商,后来终于知道了其中原委。那位客人的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全家非常高兴,决定送一部车给他。问题出在客人谈话中数次提到:儿子!儿子!儿子!!而销售商却一味只强调:车子!车子!车子!!一桩生意的失败,缘于忽视了他人的快乐。&&& 适度请教问题&&& 这样做,才能使讲话的人意识到,你一直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一番高论,他说,陪同一些所谓“名流学者”谈话是极累的事情。什么都不懂会被人看轻,什么都懂又会讨人嫌,最妙的法子便是装成似懂非懂,不时地提个问题去请教一番。此话虽有些偏激,试想一下却也有一定道理。&&& 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听他讲完&&& 讲话者最讨厌的就是别人打断他的讲话。因为这样,在打断他思路的同时,又让他体会到别人不尊重他。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讲话者这样的不平:“你让我把话说完,好不好?”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道:“你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小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的意思了吗?如果不懂,就请你听别人把话说完吧。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守住讲话人的话题&&& 不管你多么渴望立即开始新的话题,但当对方没有结束话题的意思,一定不要设法转移话题。强行转移话题,必然会使讲话者有一种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的难受程度,有时会甚于丢失了一笔财富。&&& 巧妙引用讲话者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方讲完话后,你可配合对方的证据,提出你自己的意见。比如对方说完话时,你可以重复他说话的某个部分,或某个观点,这不仅证明你在注意他所讲的话,而且可以以下列的答话陈述你的意见。如:“正如你指出的意见一样,我认为”或者 “我完全赞成你的看法”等等。这不仅说明你的确已经认真听了他的话,使他感到欣慰,而且还推出了你的观点,又不会遭到反对,真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要听出言外之意&&& 一个聪明的倾听者,不能仅仅满足了表层的听知理解,而要从说话者的言语中听出话中之话,从其语情语势,身体的动作中演绎出隐含的信息,把握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
&&& 3、得体优雅的谈吐&&& 得体优雅的谈吐,无形中更能增加一个人的魅力。&&& 富有温情&&&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说话时有没有感情,才是更需要强调和关注的。因为这首先是一种对他人的态度。饱含温情的话语,就像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温暖他人的胸怀。一位顾客与朋友去商店,售货员一听他们要10种糖果,每种只称三两,不耐烦了。她说:“你们知道这有多麻烦吗?有你们这样买东西的嘛!”这位顾客真想说她两句,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她一定是累坏了。便问:“每天都是这么忙吗?”她的敌意消失了:“从早晨开门就没有停过手,就只有我一个人……”她一边麻利地称量、包装顾客所要的糖果,一边倾诉苦衷。当顾客离开时,她冲顾客甜甜一笑:“走好,欢迎再来。”可见,话语的感情力量迸发出的巨大精神能量是任何华丽虚浮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善解人意&&& 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都由衷的感激与喜爱那些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心领神会的人。&&& 在一家生意兴隆的酒店,一位顾客付账时,一张十元钞票掉进汤锅里。对他来说十元钱虽然不多,但也没有达到随便丢弃的地步,大庭广众之下又不愿丢面子下手到汤锅里捞钱。正为难之际,服务员说:“十元钱也是汗水挣的,等一会儿我弄出来用水冲冲,晾干就好了。你就少付十元钱吧。”问题迎刃而解。这位服务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一位警察到犯罪嫌疑人家了解情况时,见该家正为孩子过生日庆贺,便回去换成便服再来。警察能想到不要扫了人家的兴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有一个人买报纸,每次舍近求远到一个残疾人的小摊上去买。他说:“买报纸到哪里都一样,但我想残疾人挣钱比一般人更辛苦些,所以去他那儿买。”这个人能体谅别人的难处,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一位儿科医生给婴儿看病时,总不忘安慰紧张的父母:“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常这样的!”医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父母之心,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人。&&& 真诚自信&&& 充满自信的人,会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给人的印象自然生动。在一次形象大使的选拔赛上,一位女硕士在决赛的一分钟即兴演讲中充满了自信:“我是一名在读的医学硕士。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把研究生和书呆子联系到一起。在这里,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作为现代知识女性,我们同样珍惜丰富多彩的人生。我要用敢于参赛的实际举动来证明:漂亮的女孩不都是花瓶,而我们女硕士也不都是书呆子!”她的即兴演讲充满自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反应伶俐&&& 伶俐机智的聪明人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在一场婚礼上,新娘人高马大,新郎却是袖珍男子汉。在接亲时,几个好事的朋友脱下新娘的鞋子,起哄新郎背着走。不料,走了没多远,两人一起摔倒。新娘爬起来,一脸难堪;新郎则一脸的愧疚。眼看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女傧相上前拉着新娘的手,笑着说:“看见没有,你老公这么快就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他与你同甘苦、共患难的决心:一块跌倒,一块爬起。把你托付给他,我们娘家人总算放心了。”然后,把新娘的手放到新郎的手里。一席话说得两人和周围的人都乐了,纷纷说“脑筋转得真快”。&&& 幽默风趣&&&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情况下你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你能处惊不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随机应变,不但能摆脱窘境,而且赢得别人的喜爱。老牌歌星姜育恒在济南演出时,气氛较为沉闷,他对台下的观众说:“有一种运动,不知泉城的朋友是否喜欢,先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两只手来回……”他用手示范鼓掌的动作。没等他说完,掌声四起。姜育恒本来是希望观众给自己一点掌声,但没有明说,而用幽默的方式,给略显冷清的场面点了一把火,使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面对含有敌意的羞辱时,幽默也能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如:英国前首相威尔森有这么一段轶事:一次,他在演说时刚讲到一半,有人突然高声打断他的话:“混蛋!垃圾!”显然那人是含有敌意的,他的意思是说威尔森在“胡说八道”。可威尔森不理会他的无礼,报以容忍的一笑,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人顿时哑口无言。就这样,威尔森心平气和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幽默化解了尴尬,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温婉含蓄&&& 说话温婉含蓄,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充满了巧妙的暗示,听起来有一种回味无穷的美感。因此,想使自己的谈吐更加动听,就应特别注意在温婉含蓄这方面下功夫。《红楼梦》第三十回写到薛宝钗点了两出戏转到贾母面前,发觉宝玉和黛玉口角之后又和好了,自己还在黛玉面前受到宝玉的奚落,很是恼火,便趁着黛玉问她听了两出什么戏的机会答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陪不是。”宝玉接口点出了戏名,“这叫‘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宝黛二人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宝钗的几句话,本来是有意奚落宝黛,但没有一句明说。含而不露,连一向聪明过人的黛玉都有口难言,只好吃哑巴亏。这就是含蓄语言的妙处所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情趣高雅&&& 言语之间要注意格调与情趣,不应俗不可耐,令人厌烦。在路遥的成名作《人生》里,农村姑娘巧珍非常爱高加林,这种热烈真挚的感情也点燃过高加林心中的爱火,但随着高加林身份、地位的变更,由一位普通的农民一跃成为县城广播站吃皇粮的工作人员,高加林的感情开始起变化,特别是巧珍大老远跑到县城来看加林时,一见面就说:“咱家的老母猪下了11头小猪崽,被老母猪压死3只,只活了8只。”高加林非常失望,重新考虑与巧珍结合的幸福程度,砝码倾向了诗情画意的黄雅萍。因为黄雅萍说的全是文学、人生之类的高雅话题。有人也许会说,生活是实际的,不可能都像黄雅萍那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给枯燥的生活添加点儿色彩,有什么不好呢?
&&& 4、学会赞扬他人&&& 赞扬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激励和鼓舞。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小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有一次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当即劝阻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此时已站在门口等着挨训了。可是出乎意料,陶行知并没有训他,反而从兜里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王友心怀疑虑地接过糖果,不知怎么回事。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使王友更加惊疑。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已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送完了,我看咱们的谈话也就该结束了。” 陶行知教育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一句斥责的话,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家里、学校、宿舍等等,到处都有希望得到赞美的人。当你把他们渴望的东西赠给他们,他们便极有可能因此而变成了一个成功的人。山东师大党委书记宫志峰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曾说过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校园记者表彰会上,他夸奖一个政治系的学生文字功底不错,写东西有灵气,鼓励他多练笔,多写反映校园生活的文章。这位学生深受鼓舞,将主要精力投注到写作方面,不仅在《山师校报》上发文章,还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兼职,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毕业时,他以在校期间发表的大量文章和深厚的社会实践经历,战胜了多位新闻系出身的竞争对手,进入了齐鲁电视台,成为一名专业记者。当他有机会采访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宫书记时,宫书记非常感慨:“一句无心的赞扬造就了一位优秀记者。”可见,赞扬的力量多么巨大。挑剔别人的恶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是俄罗斯女性心目中最佳丈夫的不二人选,以致于出现了一首名为《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歌,可见普京对异性的吸引力之强。他的夫人柳德米拉最近在自传里大爆普京生活的内幕:普京是一位对饮食极为挑剔的丈夫,一旦饭菜不合口味,就一言不发、一口不吃,长此以往,本来对俄式大餐情有独钟、对烹调极感兴趣的柳德米拉对做饭失去了兴趣。&&& 人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然而,如何去赞美他人,却是一门需要造诣的艺术。如果你赞美一位模特身材标致,她一定会不屑一顾:“这还用得着你说。”如果你赞美一名篮球运动员身材高大,他准会想: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但是,如果你赞美一位企业家车子开得帅,或是赞美一位官员菜烧得好,他们准会开心。许多成功人士的人际交往经历证明:赞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比赞美他本人更有魅力。如果你只赞美他本人,只会增加他的自大和傲慢,比如你到一个人面前说:“你真了不起!”也许他真的觉得自己了不起,也许他觉得不自然,甚至以为你在取笑他。而赞美一个人的行为,便能鼓励这个人,使他对被赞美的事,更加卖力。这便是赞美所特有的增强赞美目标的倾向:赞美一个人的工作会使他做更多的工作;赞美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的行为更加改善和完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从什么样的心理出发去赞美他人。&&&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赞美法则,那便是:一定要从真诚出发。阿谀奉承和赞美,似乎难以区分,但只要记住一点,便一目了然:阿谀是表面的、虚伪的;赞美却是内在的、真诚的。人们厌恶阿谀奉承,究其本质是厌恶它的虚伪。如果你总是对漂亮女孩说:“你真美”,“你漂亮极了”,对方不是认为你是在虚于应付,便是怀疑你心怀不轨,另有所图。换一个聪明人,同样是赞美女孩,他会赞美她的具体部位,比如:你的脸型像章子怡,眼睛像赵薇,鼻子像山口百惠,眉毛像梁咏琪等诸如此类的赞美。台湾有这样一个民间笑话:如果没有办法夸一个女孩漂亮,就夸她有气质;如果连气质也没有,就只好夸她可爱好了。
&&& 5、正视别人的批评&&& 卡耐基认为,在与他人相处时,在与他人交换意见时,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样做,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卡耐基举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为例加以说明。他住的地方,步行一分钟,就可到达一片森林。他常常带小波士顿斗牛犬雷斯到公园散步,雷斯是一只友善而不伤人的小猎狗;因为在公园里很少碰到行人,他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有一天,卡耐基和他的小狗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他好像迫不急待地要表现他的权威。他申斥卡耐基:“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是的,我晓得,”卡耐基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会在这儿咬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子。这次我不追究,但假如下回我再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遵办。 & 可是雷斯不喜欢戴口罩,卡耐基也不喜欢它那样,因此决定碰碰运气。事情起初很顺利,但接着却碰了麻烦。一天下午,他们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又碰到了一位警察。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我没有托辞,没有藉口了。上星期有警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就要罚我。“好说,好说,”警察回答,“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玩玩。”“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的。”“象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他开脱。“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么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卡耐基感叹地想,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他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 卡耐基处理这种事的方法是不和他发生正面交锋,承认他绝对没错,自己绝对错了,并爽快地、坦白地、热诚地承认这点。因为站在他那边说话,他反而为对方说话,整个事情就在和谐的气氛下结束了。 &&&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责备,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认罪呢?听自己谴责自己比挨人家的批评好受得多。 &&& 你要是知道有某人想要或准备责备你,就自己先把对方要责备你的话说出来,那他就拿你没有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他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忽视你的错误——正如那位警察所做的那样。 &&& 卡耐基告诉我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有一种高贵怡然的感觉。如果我们是对的,就要说服别人同意。而我们错了,就应很快地承认。   那么,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该怎么办?卡耐基告诉我们一个办法:当你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而愤怒生气的时候,先停下来说“等一等……我离所谓完美的程序还差得远呢?也许我该受到这样的批评,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我倒应该表示感谢,并想办法由这里得到益处。”   当你是正确的时候,不妨试着用温和的、巧妙的方式使对方同意你的看法;而当你一旦错了,那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要忘了这句古话:“用争辩的方法,你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用让步的方法,你的收获会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   卡耐基所使用的方法,看起来有些消极,但效果却是积极的,正所谓“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 6、帮助别人做决定&&&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别人做出决定,比如让她决定买你推销的长裙。这个时候,决定权在别人的手里。但是,如果你能聪明的施加影响的话,那么很可能,决定权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1)给我一个理由  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习惯先考虑为什么。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做某个决定,就应先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但是,你提供的这个理由必须能够让他/她接受,否则会适得其反。你要让他们相信,你的理由对他们有利。如果照你说的做,他们是真正的受益者。  (2)思维误区  在涉及到真的需要做出决定的问题之前先问一些其他的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您希望日子过的更好一些是吗?”,或者是“您希望钱花在最有价值的东西上,是吗?”等等。这些问题通常是只能用“对”来回答的。这样,人们就会进入一个表示同意的思维框架,在需要作决定的时候,他/她就更容易说“对”。  (3)非此即彼  在期待对方做出决定时,如果你让对方发现不管怎样说,她只是在选择对你说“对”的方式,那你就成功了。比如,你可以说:“你喜欢这一件还是白色的那一件?”,而不要说:“你要一件吗?”  (4)“我期待着您说‘好’”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中立的,他们在决定面前习惯于被领导。所以,你要让他们作决定之前明确的感觉到,你在期待着他们说“好”。这种感觉往往让许多人毫不犹豫的随你而去。 学会说“好”。
&&& 7、勇于承认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人都会过错,只要能认识到自身的过失,认真改正,就是有道德的表现。孔子曾把“过失”比喻为日蚀与月蚀,无论怎样对待,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强词夺理,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一个坦诚、豁达、勇于认错的人,往往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敬重。因此,一旦你有错,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是知道有人要责备你,你可先把对方要责备你的话先说出来,他十有八九会宽恕、谅解你。如果一个同学借了别人的一本装璜精美的书,不小心弄脏了其中的一页,还书时主动提出:“真对不起,这么好的书让我给不小心弄脏了,我想买本新的与你换。”那同学即使心里不太高兴,但他也会说:“这算不了什么,还可以看,不用再花钱另买,用时再来借好了”。假如那个同学隐瞒不说,或是强调原来就是这样,想想看,那位同学会不会再借书给他呢?&&& 一对情侣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他们看通宵电影,散场后已经将近凌晨三点,以为应该没有警察,男孩便骑车带着女友一路猛蹬。谁知正好遇上一位警察深夜值勤,于是逮了个正着。聆听训斥是必然的,然而,男孩却不服气地说了句:“这么晚了,何必这么瞎认真。”警察随即扣了他们的自行车,男孩又回了一句:“不就是一辆破自行车吗?能值几个钱,想要直说,送给你得了。”警察一听就要带他俩回派出所查明身份及深夜晚归的原委,女孩见事情越闹越大,便上前进行自我批评:“你说得对,我们骑车带人肯定是不对的,更不能无视你的执法,扣自行车是小,让我们明白交通法规是大。”警察听了她这番话,脸色才缓和下来。女孩趁热打铁地说:“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错误并决心改正,那去派出所是不是可以免了?”警察在对他们进行了一番交通法规的教育后,终于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如果爽快地承认错误,并表示对警察的尊敬,则会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时人们要等到自己看见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看一看当年的亨利•福特二世接任了每日损失900万美元的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上任后,他的创新、实验和无可辩驳的措施,扭转了公司的倒闭命运。有人问他在职时的表现,如果让他从头再来的话会有什么不同。他回答道:“我只能从错误中学习,因此,我不认为可能有什么不同的作为,我只是不犯同样的错误而已。” 丘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极差,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的方式作了认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莫克利特,就明确地说:“谴责自己的过错比谴责别人的过错好。”最笨的人才会找借口掩饰自己的错误。
辑:人文分院审核
核:人文分院审核
现代物流学院版权所有& &◇
Copyright(c)
HUMANITIES COLLEGE ,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联福大道001号&&&
邮编:330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说呢 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