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级挖wow85草药分布为什么要XD挖? 很多人都...

【独活书籍杂谈】人参的故事
PS:百部啊,独活应约来扔《人参的故事》读后啦~!!XD可是这个书籍杂谈实在不知道该扔到哪个版块奇去。所以……你看能不能像独活自己的小窝那样将文章分类改成“动漫&游戏&影视”,“科普&人文&书籍”,这样以后咱们写什么东西都有确定的地方扔啦,你说行不??
前些天在图书馆里瞎转时,无意间看见中国文学旧书架上几排关于民间传说的书籍。我原本就对民俗等事物有兴趣,于是细细审度起来。那些书大抵都是60—80年代左右出版的,纸张业已泛黄。就在那些灰尘堆积的旧书中,有一本青蓝色封皮的小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名字就是本文的标题——人参的故事。
我生长在南方,小时候也曾与老人们上山采过草药。所识无非是些当归、杜仲、天麻、土三七之类,对于人参,却是闻所未闻。直到后来读书上学,才知原来世上竟还有一种名为“人参”的奇药。从此便对人参有了初步认识,不过还是仅限于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内容及一些将其药效夸张的传说。上大学后遇见百部,又在某次有幸听她提及采挖人参时必须如何如何,才真正对这种药材产生兴趣,也因此才会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
人参,是东北地区特产的药材。因此关于人参的传说与故事,多是从那里流传出来的。这本书即是学者深入民间采风、搜集整理而成。虽说标题为“人参的故事”,但其中所述无一不是古代至近代挖参人的生活片段。人参生长环境与条件特殊,药材成熟期又十分长,因此在没有人工栽培之前,采挖野参的难度相当大。挖参人大多都是穷苦出身,受尽统治阶级剥削,迫于无奈才进入深山拿生命赌运气。而人参到了故事中也无一例外地人格化了,行起了惩恶扬善的侠义之举。由此这种名贵的草药便被覆上了一层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传颂不绝的奇药。
这本书由吉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编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下面是杂谈部分。
因为民间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范式与母题,还夹杂着荒诞性因素。所以这里仅仅是以总结的角度来谈,不就故事内容多做叙述,必要时会举两个例子来做说明。
一、关于人参故事的母题与范式
人参的人工栽培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在这之前,要获得这种珍贵药材,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深山采挖。而采挖野生人参是十分危险的——人参生长在杳无人烟的亚寒带原始森林中,挖参人要同时面对食宿与野兽双重威胁,其艰苦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无一不是为封建统治者压迫到走投无路,才行此下策。因此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些为地主或财主做工的穷苦孤儿,年轻的长工或无家可归的老人们。如此之大的年龄层次跨度,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生活举步维艰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趣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六七岁儿童竟然都是男性!这或许只能解释为从古到今进山挖参的人基本都是男性的缘故吧。而女人在这些故事中虽然没站在挖参大部队的前沿,却以另外的职能在故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她们可以是相参高手,可以是聪明慧黠侠义心肠的人参姑娘,可以是即使身死仍在帮助穷人的坚强女子。虽然这些女性形象确实有一定的社会局限性,但她们大都是热情勇敢、善良可人的。
而故事中的坏人,也都是有着譬如“周扒皮”一类的绰号,如黄坏水、铜大钱、贾善人、东霸江等、李二坏等。这些称呼无一不体现着受压迫人民嫉恶如仇的感情。
于是,我们大体上可将故事的母题归于反抗压迫一类。人参故事中的主角有时是穷苦的人类,有时又换成人参精。但无论怎么换,故事大方向依然是扶助弱者、惩罚恶者。所以这类故事一般模式就成了:穷苦的孩子/青年/老人被地主/财主/掌柜/东家逼迫的无法生活——偶遇人参精/进深山寻找宝参还债——被地主等发现/遇险——被人参精(可能是儿童、姑娘或老人)搭救——人参精见主角心地善良,赠送人参作为报答——由于主角憨厚,地主得知真相想捕捉人参精——人参精狠狠惩罚了恶人/人参精帮助主人公逃离害人的财主家。
从以上故事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富于民间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实际上依旧是将贫苦人民的生存希望建立在精灵救助的基础上。而最后人参精所行的侠义之举,无非也只是让作恶的县太爷丧命,财主等倾家荡产或一病不起,甚至是帮助主角消极避世。但正如某期参考消息上的一幅漫画所说的“千万别动这个县官,否则他走了之后会来一个更恶毒的”一样,当时的人民对于剥削阶级的认识相当有限。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最后只造就了民间故事中扫除恶霸大快人心的结局,却不曾给我们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也许本就是大多数民间传说的通病吧。
当然,在众多的民间故事中,仍然有一小部分并非遵照以上模式来的。这些故事大多是挖参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失去了传说原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相对黑色,而且结局多是悲伤的。这就好比安徒生的童话中,有那种充满幻想、积极光明的故事,也有扎根现实、内容朴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改变了民间传说千篇一律的模式,将人们生活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我在读到这些故事时,往往感觉更加震撼。在其中,采掘人参似乎已经不是重点,讲述者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兄弟情义、知恩图报等人性闪光点上,从而令这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二、人参、人参精及相关动物
既然人参被传为奇药,肯定有它独到的地方。这种长年生长在原始森林阴暗一隅的草药,当地人俗称“棒槌”。不晓得这种称呼起源于何,又是因何而起?(说实在的不觉得人参的根部长得像棒槌啊……)总之千百年来似乎就这么叫过来了。(百部你要是知道这回事的话知会偶一下哈。XD)
人参属于一种休眠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掌状复叶。据人工栽培人参的记载,人参苗出土一年只长一个小叶,俗名“三花”,二年五个小叶长全,也就是完整的第一片复叶,俗称“巴掌子”。三年生两片复叶,叫“二甲”。四年生三片复叶,叫“灯台”。五年增长到四片复叶,叫“四品叶”。六年复叶数增加为五片,称“五品叶”。一般人参到了这个时期,就可以作为药材入药了复叶数也不再增加。但也有少数情况长出第六片复叶的,称“六品叶”。但以上记载只是人工栽培的情况。在阴森的原始森林中,野人参的生长相对要缓慢的多——从“二甲”到“灯台”,需要几年。从“灯台”到“四品叶”,需要十几年,而从“四品叶”到“五品叶”、“六品叶”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大凡到了六品叶,就属于传说中“成精”的人参了。XD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多年的宝物、灵物会成精。于是山中野参经过数年的成长,自然也在“精灵”的范畴。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是因为野生环境较之人工栽培环境恶劣许多,人参的成长才显得极为缓慢。可是以前的人们对这种“大器晚成”的草药的态度虔诚至极。所以人参精的形象全部都是嫉恶如仇,热情善良的儿童、青年男女或老人。这种将动物、植物人格化乃至神性化的情况在各地民间传说中都普遍存在。但像人参精这种全部都是以仁善的正面形象出现的,却不多见。由此可见当地人民对于这种补益圣药的确怀着敬仰之心。更有甚者,竟然将不同形态,大小粗细的人参根部想象为各种各样的神灵。有的人参根刨出来后还长着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转着看四周的人。(这就未免有些诡异了。)
前面说过,人参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各个不同,而相对应的人参精的形象也
丰富多彩。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人参精以儿童形象出现。
俗称“参娃”,有男有女。典型特征是穿红肚兜,绿裤子。头顶扎冲天小辫,辫上拴着红头绳。年龄在五六岁到十二岁之间不等,而修为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参娃只能赠送人参帮助主角脱贫。而有的修为颇高,能施法术惩罚恶人。
这一类儿童人参精出现的故事,对应的主角多半是年龄相仿的穷苦少年儿童。而且这类故事几乎没有主角进山挖参的情节,穷孩子与人参精都是萍水相逢。人参精一开始也仅仅是寻找穷孩子做玩伴。之后穷孩子向其诉苦,或者他们的事情被地主等发现,地主欲夺取人参精。而人参精则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主角脱险,当然赠送人参也是帮忙的内容之一。这类的故事童趣浓厚,全都是充满阳光、积极乐观的。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在故事《一双新靴子》中人参精女娃遇见的就是个穷鞋匠老头。老头遇见参娃,见她寒冬腊月的光着脚,就用边角料做了双小靴子送她。参娃为了报恩,邀老鞋匠七月十五(七月半,百鬼夜行日啊OTZ……)那天去某棵红松下她们家门前取谢礼。老头去了,也拿到了人参。可是后来却被他贪婪黑心的侄子发现了事情原委,然后侄子就把老鞋匠祸害死了,自己想去把参娃家一窝端……结局嘛,自然是黑心的侄子病死了。这故事可算是儿童人参精故事中的一个另类。
还有一个故事叫《小二姐上车》。是说某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某天带回家一个穿红肚兜的女娃,叫她“小二姐”。他们从此天天在一起玩,日子一久,男孩的父母见那女娃没家没口的,怀疑她是什么精怪,就叫男孩在女娃肚兜上别了一根针,男孩的父亲晚上见女娃悄悄从被窝里爬出来跑掉了,就顺着红线追了去。见女娃在一株老松下忽然不见了,而线头却深深埋在树下的土中,男孩他爹就用锄头挖树下那块土地。结果挖着挖着睡着了,梦见一家子女人正忙活着要搬家,其中有人催促那个女娃赶快上车,她们好出发了。他从梦中惊醒,看见自己挖的大坑中正呼呼往外冒青烟,洞内似乎还有许多嘈杂的人声,他甚至听见了小二姐的声音。吓得他连滚带爬逃回家去了。后来人们常看见那棵树下男孩爹挖的洞里冒出阵阵青烟,还隐约有嘈杂的人声传出,人们于是把那地方叫“小二姐上车”。整个故事充满了怪诞色彩,感觉很有虫师的味道,适合做成动画片。XD
2、人参精以青年男性形象出现。
这类故事不多。虽然人参精的外貌几乎都是一身白衣,相貌俊秀的青年男子。但他们的修为往往颇高,也就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上千年的老人参精了。(=
=||||爱美之心连人参精都不例外)这类故事对应的主角一般也是青年男性。他们有的是没有活路进山采参的长工,有的是穷苦的赶车人。而人参精则与他们结为异性兄弟,与之一路同行。经历世间诸事。有时候他们也会设计考验这些人。有的人在财富面前经不起诱惑,内心的阴暗面逐渐显露,最后依然逃不脱惩罚。而有的人则始终如一心地善良。
有个有趣的故事叫《六品叶沟》讲的是一个叫佟刚的青年,在传说中长有六品叶宝参的山谷中遇见了一位着白衣的漂亮青年猎人。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佟刚对猎人照顾有加。后来佟刚饿了,猎人取出箭射中了不远处一只肥狍子,佟刚兴奋地冲过去捡猎物,却发现射中那只鹿的根本不是箭,而是一只棒槌!棒槌叶子上还写着几句话:“家住白山本姓参,草中之宝除病根,生来喜爱老实汉,愿和佟刚结成亲。”他连忙回头看,那个猎人已经不知去向了。(PS:看到以上文字,偶的XX因子大爆发,不自觉地就YY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后来那个猎人经常找佟刚一起打猎,带佟刚采参,闲时还与佟刚对弈。佟刚虽然也怀疑他是人参精,可随着岁月流逝,他发现那个猎人也同他一样容貌渐渐老去,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这孩子太单纯了,他怎么就不想想成了精的东西改变自己的容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啊OTZ……)。后来这两人白头偕老,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而人参精曾对佟刚所说的“结成亲”也以人参精的女儿和佟刚的儿子完婚得以实现。
(PS:看到这里,请不要问我为什么佟刚会有儿子。这里还有段前情:佟刚因灾荒离别自己待产的老婆,往深山里一钻,数十年不回家。他老婆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找到他老爹。等孩子找到爹,发现他爹竟然与个人参精一起悠闲生活呢。那人参精也聪明,就此将自己女儿嫁给那孩子,将他一起留在深山中。呃,这里关于人参精的女儿么……其实偶们都知道人参这种草药是种子繁殖的哈XD……百部,你说这故事是不是XX大大地有呢??嗯??XD)
这个故事到这里偶就不再叙述了,主要就是想借此说明这一类的男性青年人参精多是想与人类亲近,并且带着好奇心观察人类世界的。(PS:顺便一提那个《六品叶沟》中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人参精应该是全书中活的最久、修为最高的了。)
3、人参精以青年女性形象出现
这类故事占了人参故事的大多数。其中人参姑娘的形象也基本就是红衣绿裤,红衣红裤或绿衣绿裤,头戴鲜红的海棠花,容貌姣好的青少年女子。这类女性人参精的表演空间比之前二者要大的多。她们有的是为爱殉情,化身为雀鸟,整日悲鸣于林间。有的是与主角偶遇,出于侠义救助主角,而救完人后则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留下与主角共同生活。而还有一部分比较可爱,因为主角的误打误撞救了人参姑娘,哪想到人参姑娘是为了救人故意被人挖到拿去卖的,风波一场之后人参精又回到了长白山,等着下一个需要救助的人。(这里的人参姑娘好贪玩、好狡猾啊~XD)
而这些鲜明可爱的人参姑娘,却因为修为的不同而使故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箫声》那个故事中,人参姑娘是个柔弱多情的女子。却因生长环境不好而……营养不良?总之就是长得不够健康,修为也低。但她多才多艺,暗中与主角箫声以对,倾诉衷情。可好景不长,地主到底发现了人参姑娘,领着一帮人把人参姑娘的本体挖走了。男主为了救人参姑娘,竟被地主活活砍死并抛尸江中。人参姑娘拾到男主漂流在江中的箫,在江边痛哭三天三夜,此后便住在江中。以箫声指引善良的人们进山挖参,迷路的人们找到去路。而另一个故事《棒槌姑娘》则是讲的一个住在江心大石砬子上的人参姑娘,巧施幻术,治死了心术不正的东霸江。还有那个很可爱的自己卖自己的故事,叫《九山参姑娘》。这位人参姑娘一天能跑九个山头,若不是她自愿被人捉到,谁也碰不到她。而这位人参姑娘似乎也有个托,叫做“老客”,就是常年都来专门收购她的一个人。这位老客也是贪玩的脾气,喜欢与人参姑娘一同演戏,虽然次次都只能赚得一杯茶喝,但他乐此不疲。另外,还有诸如《毛驴参的故事》、《灯参宝磨和金马驹》、《参姑》等故事中的女性人参精,个个都是智计双全,古道热肠的女侠形象。或许这也与民间传说对劳动妇女的一种肯定吧。
话说回来,为什么民间传说中女性人参精所占的比例更大。或许这也是人们对于母性的一种追崇心理的间接反映。人类潜意识中对于“母亲”这个概念或多或少会有一种神性化的趋势。就像儿童在经历磨难与痛苦时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寻求母亲的庇护一样。西方童话中救助孩子们的也多是善良的仙女。而挖参本身就是一项异常艰险的工作,从事挖参的人也个个都是为生存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母性则在这些故事中扮演着“庇护所”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往往又由各色各样的女性来实现。因此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女性人参精的故事。
4、人参精以老者形象出现。
这类故事中虽然出现的都是人参老头。但他们形象却各不相同。有穿青衣,面容和蔼的儒雅老者,有一身皂白,用红头绳扎小辫、走路晃晃悠悠的“老顽童”。还有白发白须、满面红光、嗜酒如命的小老头……这些形象可爱异常,而他们所引导的故事也是让人忍俊不禁的。这一类故事多是人参爷爷见穷苦受气的主角,主动前来帮忙。当然前提是主角一定要诚实老实、心地善良。而故事的结局也是令人拍手叫好的。
这些人参老头中有修为不高的,只能送一两棵人参算是谢礼,也有修为高的,能指点主角为民除害。这里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叫《刺官棒》。我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工笔白描的小人书,里面收录了三个人参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刺官棒》(另一个是《骑鹿挖参》,还有一个记不得了OTZ)。大抵是说古代有个名叫双全的少年,家乡来了个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县太爷,人们被逼得没法活了,县太爷又听说长白山有宝参,每年都逼青壮年去挖。双全自告奋勇前往。在山中从一只蟒蛇口中救下一苗千年老参。参老头要送他人参,他不要。他只要能惩治贪官的办法。参老头就脱下自己一件外褂给他,说只要披上这褂就会变成一株人参,献给县官就行。双全于是拿着回去,在乡亲们面前道明实情,然后把褂往自己身上一披,立刻变成一苗宝参。乡亲们含泪将其送给县官,县官见是个宝参,心都乐开花了,抓过来就是一口。没想到那人参身上忽然长出无数尖刺,狠狠刺入县官的嘴中。县官给活活疼死了。后来山上就长出了这种草,人们为了纪念双全,把这种草叫“刺官棒”。传说心地善良的人看见它,一挖就是人参,而心术不正的人看见它,一挖就是刺官棒。
由以上几个故事看来,人参精的修为还是不能和什么胡黄大仙相比,当然更不用提其他地仙散仙了。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对于各种不公平的事情,还是十分乐于出手相助。这也许是因为民间多相信草木成精一般不会害人的缘故吧。(如果是动物成精,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说完人参精的形象,顺便来说下人参精的类型。关于类型,多半是古代人民根据人参根部的形状想象出来的。比如大多数人参长得像人,还有些人参长得像蛇,像龟或是像其他牲口。这些怪异的形状为民间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人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龙参、蛇参和龟参:这几种参主水。传说将这几种参埋到哪里,就会把水脉引到哪里。
2、毛驴参、马参:属于兽参,最为珍贵。这种参可以变为家用牲口,不用喂食就能自动帮人们干活。这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来说的确是一件宝。
3、姑娘参等:就是能变成人形的参。可以在人不在家时帮忙做家务。
4、灯参、磨参:属于器物参。千年才能成型,采挖不易。据说找到灯参就可以照着姑娘参、马参和磨参,人们也才能找到后三者。而磨参可以变成真的器物、磨出金沙。这个纯属民间幻想了。
除此之外,与人参关系密切的还有一些动物。
在人参的故事中,蛇充当着不太友好的角色。因为虽然有传说大凡灵物身旁都会有另一灵物守着(譬如仙鹤守灵芝),但在这里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仅有的三个出现蛇的故事(《棒槌雀和赶山王》、《刺官棒》和《参姑》)中,就有两个(后两者)里面蛇都是千年成精,作为危害人参的形象出现。而第一个故事才是个知恩图报的小白蛇精,帮助主角找宝参。(PS:所以百部你不用纠结了。XD)
或许是因为长白山地区鹿科动物种群数量较大,所以故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些善良可爱的生灵。其中有两个重点描写鹿的故事——《骑鹿挖参》和《鹿姑娘》。这两个故事中的鹿都是知恩图报,帮助主角寻找宝参的。然而有趣的是鹿这种看似柔弱的动物,却能结合集体的力量挑战强大的敌人。《鹿姑娘》那个故事就展现了这么一副图景。这也正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另一个佐证吧。
3、棒槌雀。
在长白山老林中,有一种雀鸟喜欢吃人参成熟的籽粒,那种鸟叫声奇特。人们循着它的叫声,总能找到人参生长的地方。所以当地人十分形象地称这种鸟为“棒槌雀”。书中《棒槌雀和赶山王》就是讲述棒槌雀来历的一个故事。民间还认为这种棒槌雀引领着好人进山挖参,而坏人要是进山,反而会被它的叫声领迷路(当地称之为“麻达”山)了。
另外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故事中的人参,尤其是千年宝参,基本都是长在极其险要的大石砬子上。一般人难以上去。除非得到人参精的允许。这就好像灵芝等草药喜欢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一样。XD
三、关于采掘野人参
虽然人参与人参精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他们毕竟要与人类发生关系才有相应的故事产生。而那些故事。重点表现的还是挖参的人。以前曾听百部讲过挖人参有一套规矩。如今读了这书,才知道这些规则竟是那样的不可思议。这让我想起了北欧芬兰猎人前去打猎前,巫师要给他们集体念一遍祈祷词,大概是求森林的主人保佑他们猎人吧。这种萨满信仰遗留下来的行为,貌似也深刻地影响了居住在东北地区人民的信仰与日常生活。(话说萨满教在亚欧大陆北方地区分布十分广泛,从西伯利亚以东,到日本北海道附近,到中国东北、蒙古、穿越高加索山,一直到北欧的芬兰都有分布。)
言归正传,因为进山挖参是一件十分辛苦、十分危险的事,所以人们一般都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三五成群,多则八、九人一队一起进山(百部,是不是想起了咱们的野外实习??XD)。队伍由“把头”带领。所谓把头,就是当地挖参资历最老,心底公正、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人民拥戴的人。在把头带领下,队伍挖到的人参实行平均分配。(我怀疑这种形式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风气,而把头的地位则相当于古代巫师。)。在他的带领下,挖参队伍每人手拿一根“索拨棍”(就是用铁梨木或黄菠萝木制成的一根长长的棍子,用于打草、惊蛇、找参,也用来对付猛兽)。进山后,队伍排成一路,把草丛拨开,细心寻找。俗称“排棍”。排棍时绝对禁止讲话,一是为了防止分散注意力,二是怕惊跑人参。
如果这时一旦有人发现人参,他便立刻大喊一声“棒槌”!据说这样就能防止人参逃脱(果然是长腿会跑的=
=||||)。然后大家掏出钎子(钎子的材质各色各样,有骨质的,有角质的,还有就是金属的),非常小心地将人参从岩缝中掘出来。而挖参也有讲究,就是绝不能将其主根外的侧根弄断。参挖出来后,不能光天化日大大咧咧拿在手里,而是要用新鲜的青苔将其包裹住,防止碰坏根须。同时在青苔外面还要包上一层红松的树皮,便于捆绑携带。至于为什么是红松皮,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原本人参不是长在长白山里,而是后来跑过去的。以前山东某个寺庙后面长着一颗红松,树下长着一对人参,其中一个叫黑心的老和尚挖走了,另一棵哭哭啼啼。老松树看着不忍,就说干脆我们一起逃到长白山里吧,我会一直保护你的。于是老松树和小人参就跑到长白山落户了。而当地人们相信老松树那句“保护你”的话,认为松树皮不会伤着人参的根须。所以后来就约定俗成地使用松树皮包人参了。
以上是对待普通人参的方法。如果人们挖到的是成了精的宝参,则还要在树皮外用红绳栓一道,防止人参逃跑。而在故事中,对待已经能化成人形的人参精,那些黑心肠的地主/财主们也是用红绳去拴住他/她们,这样他们就不能遁地逃脱了。如果是儿童人参精的故事,因为人参精不会在地主面前出现,地主往往逼迫与人参精一起玩的小孩用一根拴着长长红线的针,悄悄别在人参精的红肚兜上。等人参精走了之后,他们顺着红线就可以找到人参精生长的地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之所以要用红绳,估计也是来源于民间信仰,认为红色能辟邪镇妖。
再说采参的时间段问题。一般草药都有一个药用价值最好的时期,所以上山采药讲究一个时节。人参也不例外。挖参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年挖参者。这类人在四五月份冰雪消融时进山,此时人参才刚刚发芽。另一类人是季节性挖参人,在七八月份人参种子成熟时进山,俗称“放红头”。白露之后人参种子脱落完全,茎叶开始枯萎,这时挖参人陆续下山,俗称“辍棍”。但此时仍可以继续采挖。直到十月份,山区气温骤降,大雪开始封山。这时采参季节才真正结束。
虽然人参采集贩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女真人首先进山从事采参活动。然而对野生人参大规模的开采却在清朝中叶才开始。那时的挖参人(很多是从山东跑到长白山去的)多是被生活所迫而进入深山,在老林子里搭起窝棚,一呆就是数月乃至数年。平时靠种点玉米、采点蘑菇等过活,到了人参成熟季节他们就带着干粮、钎子、腿叉子等进山挖参。在那样朝不保夕的环境中,人们产生了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幻想。他们幻想着山中的虫鱼鸟兽、草木顽石都是自己的伙伴,幻想着遇上热心善良的人参精助他们一臂之力。所有这些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幻想,诉说着挖参人辛酸的经历,最后共同筑成了长白山地区独具特色的人参故事。
&&&&&&&&&&&&&&&&&&&&&&&
科普学习园地——人参&&&&&&&&&
(摘自《常用中药草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年)
别名:棒槌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
植物特征:
(1)多年生草本,茎高1~2尺,圆柱形,光滑无毛。
(2)叶为掌状复叶,基部一对小叶最小,边缘有细锐锯齿,表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毛。
(3)繖形花序单独顶生,有花4~40余朵,淡黄绿色。花后结扁球形浆果状核果,成熟时鲜红色。
(4)根肥壮肉质,淡黄色或淡黄白色,下端常分叉,顶端有根茎,俗称“芦头”。
生长环境:栽培于搭荫棚的肥沃土壤中,野生于深山阴湿林下。
产地:主要栽培于辽宁和吉林等地。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有野生。
采收加工:栽培6年以上的人参即可收获。多于秋季9~10月采收。将人参刷洗干净,剪下艼(不定根)和细支根,放蒸笼上蒸2~3小时,烘干或晒干,即成红参,细根称红须。将人参用煮开的水浸烫后,再经几次浸糖,即成糖参。将人参晒干,即成生晒参。临用前去掉芦头,切段。
药材特征:
红参:体呈圆柱形,芦头上有芦碗4~5个,表面棕红色或黄棕色,角质状半透明,有纵皱纹。质硬而脆。味苦。
糖参:体表松泡,淡黄白色或黄白色。味先甜后苦。
生晒参:体表有明显的环纹和纵皱,断面显菊花纹。味苦。
野山人参:体形短粗,体表有细而深的横纹,芦头细长,参须稀疏细长,其上生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临床应用:味甘、微苦,性温。补气补血,生津救脱。用量3分~3钱。
(1)治大吐血、血崩或大吐泻、大汗后虚脱,呼吸微细,肢冷脉微:单味水煎服或研末吞服;或配附子1~3钱,水煎服。
(2)治气虚自汗,气虚脱肛:配黄芪5钱,水煎服。
(3)治热病后,呼吸短促,多汗口干:配麦门冬3钱,五味子1钱,水煎服。
PS:图片我就不再附了,上网随便一搜,遍地都是。
——END——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w85草药分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