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盘古开天天 40的开阳套装多少元宝能收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的神仙有多少?来开开眼界吧【定边四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03贴子: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的神仙有多少?来开开眼界吧收藏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的神仙有多少?来开开眼界吧。^_^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 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 | 顺风耳 | 金童 | 玉女 | 雷公 | 电母(金光圣母) |   风伯 | 雨师 | 游奕灵官 | 翊圣真君 | 大力鬼王 | 七仙女 | 太白金星 |   赤脚大仙 | 广寒仙子(娥仙子)嫦娥 | 玉兔 | 玉蟾 | 吴刚 | 天蓬元帅 |   天佑元帅 | 九天玄女 | 十二金钗 | 九曜星 | 日游神 | 夜游神 | 太阴星君 |   太阳星君 | 武德星君 |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 金吒 | 木吒(行者惠岸) |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 巨灵神 |   月老 | 左辅右弼 | 二郎神杨戬 |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 萨真人 |   紫阳真人(张伯端) | 文昌帝君 | 天聋 | 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 | 地官 | 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黄承乙 | 值日神周登 | 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 | 长江 | 淮河 | 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 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 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耪婢: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 南方荧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   儿子。) 及 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 | 丁卯神司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 | 丁丑神赵子玉 |   六甲为阳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长 |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   、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 | 木星 | 水星 | 火星 | 土星 |   罗T(蚀星) | 计都星 | 紫判 | 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   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奎木狼、   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   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 | 钟英 | 金游 | 殷郊 | 庞煜 | 刘吉 | 关羽 |   马胜 | 温琼 | 王善 | 康应 | 朱彦 | 吕魁   方角 | 耿通 | 邓伯温 | 辛汉臣 | 张元伯 | 陶元信 |   荀雷吉 | 毕宗远 | 赵公明 | 吴明远 | 李青天 | 梅天顺 |   熊光显 | 石远信 | 孔雷结 | 陈元远 | 林大华 | 周青远 |   纪雷刚 | 崔志旭 | 江飞捷 | 贺天祥 | 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 | 南海龙王敖钦 | 西海龙王敖闰 | 北海龙王敖顺 | 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   (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   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 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   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 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阴曹地府   北阴酆都大帝   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筅I"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地藏菩萨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   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其这将、臣:   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黄帝时代的诸神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   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   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杌   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帝俊   天上妻子:羲和、常羲   人间妻子(省略)   女丑、羿   鲧 妻:女喜。   尧 又名:放勋, 妻女皇;   舜 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 黄帝 | 颛顼 | 帝俊 | 尧 | 舜 其它--后天著名仙真表   房中之祖--彭祖 | 纵横始祖--鬼谷子 | 文始真人--尹喜 | 南华真人--庄子   求仙使者--徐福 | 茅山仙祖--三茅真君 | 万古丹王--魏伯阳 | 太极真人--刘安   诙谐岁星--东方朔 | 太平教主--于吉 | 役使鬼神--费长房 | 竹林狂士--嵇康   水府仙伯--郭璞 | 净明教主--许逊 | 蓬莱(都)水监--陶弘景 | 天师--寇谦之   情仙--裴航 | 扶摇子--陈抟 | 显化真人--张三丰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   清净散人孙不二、长生子刘处玄、长真子谭处端、丹阳子马钰)   其它--民间神灵不完全列表   天妃娘娘 | 城隍 | 土地神 | 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   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前者又称"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后者又称"九天卫房圣母天君")   喜神 | 厕神紫姑 | 石敢当 | 小儿神项橐 | 朱天大帝崇帧 | 茶神陆羽 |   花神 | 染织二圣梅、葛 | 酒神杜康 | 土工祖师神鲁班 | 纺织神黄道婆 |   蚕神马头娘(山海经载为西陵氏,嫘祖) | 狱神皋陶 | 梨园神唐明皇   马神 | 青蛙神白玉蟾 | 驱蝗神刘猛(取猛将军之意) | 蛇王施相公(施全) |   痘神张帅 | 农神后稷   瘟神:又称五鬼或五方力士,人间又有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   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窑神太上老君 | 贼神时迁 | 穷神 | **神管仲 | 武穆王岳飞 | 周公、桃花女 |   欢喜神和合二仙寒山、拾得   纯虚构主要仙魔表   太古猿君 | 魔佛老人 | 千面天妖 | 地心古龙 | 圣手仙王 | 圣手文王 |   天罗王(道教中为三清的一种化身)   乾坤大仙 | 颠倒老祖 | 穹天老祖 | 先天老祖 | 无极老祖 | 无为老祖 |   霹雳老祖 | 藤祖 | 幻仙子 | 清弥天诸神 | 阴阳法王   毒龙山千毒沼沼底---蟒神(有双翼)| 南海深处一千里以下的---海皇(章鱼怪);   兽帝(九蛇头加龟背)(九婴与相柳借天地交合之气所造怪物)
  霸王(长白山天池的箭恐龙) | 天子杌(颛顼之子,住在北方玄冰宫)|   不坏林王狻猊(住在南方热带密林中,身坚胜铁,刀枪不入)   平天大圣牛魔王 | 覆海大圣蛟魔王 | 移山大圣狮驼王 | 驱神大圣野象王 |   浑天大圣鹏魔王 | 通风大圣弥猴王 | 齐天大圣美猴王   西天灵山仙佛表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 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   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著里,提   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四大金刚: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峨眉山[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   昆仑山金~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五方佛: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连神通第一 | 阿难陀多闻第一 | 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 迦旃延论议第一   罗T罗密行第一 | 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   托塔罗汉 | 探手罗汉 | 过江罗汉 | 芭蕉罗汉 |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 | 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 | 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   长眉罗汉 |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 | 挖耳罗汉 | 笑狮罗汉 |   伏虎罗汉 | 沉思罗汉 | 骑鹿罗汉 |   十八伽蓝   美音 | 梵音 | 天鼓 | 叹妙 | 叹美 | 摩妙 | 雷音 | 师子 | 妙叹   梵响 | 人音 | 佛奴 | 颂德 | 广目 | 妙眼 | 彻听 | 彻视 | 遍视   二十诸天: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 大梵天 | 多闻天 | 金刚密迹 | 鬼子母神;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 帝释天 | 持国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长天 | 散脂大将 | 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 | 坚牢地神 | 广目天 | 菩提树神 | 阎摩罗王。   其它:  金顶大仙、阿傩、伽叶。   婆罗门教诸神   佛祖摩诃婆罗佛与婆罗三世佛(此四佛全部为虚构、以下人名为与如来有关的仙、人)   频婆娑、阿罗蓝、郁陀、提婆达多   主要大神:大梵天、湿婆楼陀罗、雪山女神杜尔迦、群主   婆罗八部(婆罗门天龙八部)-(婆罗八部为虚构,以下诸神为印度创世诸神)
难道是新人?
恭喜你,你猜对了,鄙人刚申请地
从盘古开天地挖坟呢,。。。
你说一下你头发有多少根,再乘以100000,谢谢
楼主真是由天到地 无所不知啊
回复9楼:那是,那是
楼主2b。。。不解释。。。
我今儿开眼了
小蝎子,2b不好,可你考试还离不开它
又不是学神学的
回复13楼:呵呵。。。楼主大才!!!
学道士又用
回复14楼:我不学神学,只不过感慨一下,现在不是天使就是魔鬼,要不再来个嗷上帝,所以发一个中国的神们,让你们嗷…
回复15楼:额是新人,有很多不懂,多多指教
回复16楼:看看定边的神婆婆你就知道有木有用
登录百度帐号玩盘古开天充值30块,神州付那边说充值成功,但是无论元宝还是百度币到现在都没有到账,谁能帮我啊?_百度知道
玩盘古开天充值30块,神州付那边说充值成功,但是无论元宝还是百度币到现在都没有到账,谁能帮我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吗B的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你最好到营业厅去查询一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百度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宫星相阵”,有的一块巨石单独呈物造形;有的几块几十块堆叠在一起,上面托住一块巨石,整体依旧通灵开窍,化象显形,且大多构成龟、鱼、鸟、兽以及人物之形,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仅仅归为造化钟神秀,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就未免过于简单了。仔细观察,这些巨石及积石群带有明显人工雕琢痕迹,可以推断是远古人工所为。
  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的积石群,“四象七星”排列明显: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七个白色山峰构成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之形,斗口的“天枢”星,正对着又一座白色巨石构成的山峰——小熊星座的“北极星”(又称帝星,紫微星)。在“中国地图”的西南方,六组巨石群又构成“南斗六星”之形,其中“南斗星君”的巨石明显呈现出人物面孔。此外“三垣二十八宿”也分布于周围山体各处,其中“天枪”、“天床”、“天柱”等星石亦明显可辨,可以断定,云蒙山呈现的正是一幅“天宫星相阵”,“二十八宿”的起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所谓“云蒙山八百里银城”,即“云蒙山八百里天宫星相阵”。“银城”即是由这种当地人称“白棉石”的白色岩石构成的整座银色石头城,环绕这些星座及星体走上一圈正好八百里。
  “盘古开天辟地”,开的不是天空,他开辟的正是这幅大地上的“天宫星相阵图”。以“中国地图”为中心,其所对的方向是“西北”,“盘古开天”的“天”指的正是“西北”,西北为天,也即盘古在“西北方”“开”天,开辟了这幅巨大的“天宫星相阵”。在远古时期,人类观察太阳、月亮和天空中的星星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并记录天象。可以说,“盘古开天”即开创了时间之始!按《五运历年纪》所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这些记载,去掉神秘色彩,它实际说的就是盘古首次为日、月、天、地、风云、雷雨、江河、山川、草木、星辰及万物命名。不要小看了这种“命名”,正因为这种对宇宙万物的命名,证明着人类认识自然的开始,也证明着人类意识形成的开始,也即老子《道德经》开篇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时间的确认和对万物的命名,是人类由野蛮蒙昧走向文明与智慧的开始。可以说盘古是人类智慧之祖,是人类最早认识宇宙自然秘密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当时还未开创文字,他只能通过这种开创“天宫星相图”的方式来教导人们认识时间,认识星空与自然万物,从而指导人类的生存与生产。他的事迹,便也只能通过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口相传,最后以“神话”的方式被纪念。诗人们曾渴望过为宇宙万物重新命名,那只有等到这个有人类的世界毁灭后,再重新生成自然万物时,才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在末日来临之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拂去典籍上的厚重灰尘,重新认识我们眼前这个宇宙、自然和世界。
  如果说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已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以中国远古时期天文星相学的发达,应该远远走在埃及与欧洲之先。朝阳云蒙山的“天宫星相阵图”,集聚了盘古、女娲、伏羲到轩辕黄帝时期几代人的智慧,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史前天文遗址。而朝阳这块汇聚中华民族5500年文明曙光与15万年前人类祖先履痕的土地,也将再次把中国关于天文学的知识,推到人类认识的起源。
二、女娲补天——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二)
  “共工怒触不周山”,去除其中神话成分,古人已明白告诉我们,盘古率领先民们所集体开创的这座“天宫星相阵”是尚不完善的。“共工”,即群策群力;“不周”,即不完备。所谓的“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的其实是“西北”为天,盘古开天的“天”即指“西北”,“女娲补天”的“天”也是“西北”。“女娲补天”补的正是盘古开辟的这座“天宫星相阵”。可以肯定女娲和盘古一样都是精通宇宙星空秘密的远古星相学集大成者,女娲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补天”的重任。至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战,实际说的是远古人类所经历的一场特大水灾,水灾未平,火灾又起,这是一场水与火的大交锋。引发的原因有可能是大地震,更有可能是一场陨石流星雨对地球的一次大撞击,“天塌”、“地陷”,导致“天宫星相阵”的一角颓毁。也正是这一场场大灾难,让人类去重新认识自然,继续寻找应对灾难发生时生存的办法。
  按《淮南子·览冥篇》所记:“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炼五色石的过程,说的便是人类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天上有“五星”,进而在大地上寻找并发现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意识到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大自然发生变化。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五行”的开始,五行相克相生,使宇宙万物循环运行不已。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利用这种规律,女娲带领人们平复了持续不断的洪水,熄灭了火灾,补好了“天宫星相阵”,使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所谓“女娲造人”:抟土捏的是富贵人,用绳甩泥浆造出的贫贱者,说的其实是婚姻的不同形式:作为部落的首领因占聚的财务最多,可以取多个妻子,养育无数的儿女;而普通的百姓限于财力,则只能娶一个妻子。不管怎样,正是由于女娲开创了“婚姻”这种形式,人类的生存不再是野居散居,因固定而稳定,从而使人类的生殖繁衍迅速壮大。也正因为女娲对人类的这些功绩,因为她的“补天”与“造人”之能,让人们把她奉为“神女”,进而神化。从中也可看出,女娲的时代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在。
  神奇的云蒙山,不仅拥有这座远古先人开辟的“天宫星相阵”,而且山脚有“五色土”,山顶有“五口古井”,各山岭间多“五色石”。这些都暗合“五行”之数,也为后人流传“女娲补天”的事迹增添了神秘色彩。按《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朝阳县志》记载的云蒙山中亦说;“相传,神女修道之所。”而朝阳另一处“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女神”像,可说正是云蒙山“神女修道之所”的有力证据,“红山女神”已证明属母系氏族时期,那么可以肯定这个被称为“女神”的人正是中国最早被称为“神女”的——女娲。可以确定,认知“五行”秘密的女娲最终已经在云蒙山的“天宫星相阵”中修行得道。所谓“人首蛇身”,说的不仅是古人的图腾崇拜,更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已经确定了“十二生肖”,以及用“天干地支”纪日、纪时,之后发展成纪月、纪年。
  可以说盘古、女娲、伏羲的时代,是一个圣贤倍出的时期,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伏羲渔猎”、“女娲烧陶”、“神农百草”等一个个故事传说中,无不显示着先民们劳动的智慧结晶。如果我们低估了当时祖先们的聪明与才智,那只能说明在今天这个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头脑与心智不是变得更聪明、更丰富,而是退缩僵化了。
三、伏羲八卦与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积石群形成之谜——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三)
  在云蒙山的西南麓,由一组巨大积石群构成“中国地图”之形,图宽约200多米,高约160米,五六十亩地大小,站在远隔四十多里外的清风顶依旧可以清晰望见。“中国地图”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现在应该是这个谜底揭开的时候了。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做的《易经的奥秘》(1-5)的讲解为我们破解云蒙山“中国地图”形成之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契机和证据。
  云蒙山作为“中国史前天文遗址”,“中国地图”正处于这座大遗址的中心,但它却不像某个具体的星座,那么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根据曾仕强教授的讲解,伏羲“先天八卦图”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天八卦图”是不一样的,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根据我们的“地形”——“中国地形图”画出了“先天八卦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云蒙山的“中国地图”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图地图”会稍有不同。中国自古至今的版图是可以发生些变化的,而地形不会。云蒙山“中国地图”巨大积石群所呈现的正是“中国地形图”——也即伏羲所制的“先天八卦图”。
  这也解释了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分布的其它巨大积石群之谜,石龙、石虎、石蛇、石鱼、石龟、风洞以及由树木构成的“凤凰”等,呈现的正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四象。而女娲的“断鳌足以立四极”,说的不是斩断海中的鳌鱼之足,而是斩石为鳌(即大龟),托起伏羲这幅“先天八卦图”。按曾教授的解释,伏羲与女娲是异性同体,即同一个人,这种说法难免有虚妄之疑。《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可以确定伏羲与女娲是兄妹成夫妻,母亲是华胥氏,所谓异性同体,即阴阳合一。天地有阴阳、人有阴阳、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合一即“太极”。伏羲正是通过这样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回看人类自身,认识到“两仪”——阴阳之变化,产生“四象”,“四象”再演绎,生成“八卦”,从而创造出“先天八卦图”。“八卦”看似简单,深究进去就会感觉变化奥妙无穷,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伏羲作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称其“龙身人首”,说明中国对“龙”的图腾崇拜已经开始。
  伏羲的时代尚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张,把“八卦图”刻在什么地方才能既让人们看到,领会,又能世代流传下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至此,可以肯定云蒙山“中国地图”即远古时期的“中国地形图”,也是伏羲“先天八卦图”,是《易经》、“易学”的起源地,也是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原初宗教“道教”的发祥地。《易经》所体现的阴阳合一理念,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地、人合一的至上境界,即老子的“道”。云蒙山“天宫星相阵”作为中国史前天文遗址,同时也成为远古时期大型露天道场。
四、神农百草——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四)
  远古时期,农耕文明尚不发达,人类的生存主要还是依赖于自然的赏赐,依赖于山川、草木、渔猎。朝阳地区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成为远古人类的一个主要聚居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多山,多草木,且山川起伏平缓,既便是很高的山,也少有险峻陡峭到人无法攀爬的地方,这便为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水流也平缓,少有泛滥成灾,这就为人类的饮水与渔猎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季分明的季风性气候也为人类及草木动物的大量繁衍提供了方便。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医药学开始得到发展,神农是继伏羲之后又一位为人类生存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至今云蒙山下的一个山村还叫“百草沟村”,另一侧的山村叫“百草坡”,一些人家里农耕时代的石器具依旧保留完整。云蒙山上原有一种“延龄茶”,后来被南方来的高人“捌走”。云蒙山长年多云雾,气候温润,地下水层深厚,这种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使八百多米高的山顶上也能生长高大乔木,这在朝阳甚至辽西地区都是很少见的,山上的树种大多呈规律性群落式分布,每个树种集中连片形成大面积的背景,多数种子可食,叶片与花可做茶饮,种皮叶花根同时又有药用价值,且多是根系萌蘖力极强,即便经历多次砍伐甚至火灾,只要根系在,第二年就能萌芽的树种,带有明显早期人工种植的痕迹。什么时候种植?谁种植的?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谜题。
  随着云蒙山“伏羲先天八卦图”的确认,这个谜题也就揭开了谜底,云蒙山上的主要树种及无数的草药植物皆是神农氏尝遍百草后率领先人们所栽植。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又慢慢侵入了其它一些数量小的杂生伴生野生树种和植物。神农所开创的《连山易》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伏羲开创“先天八卦图”之后,神农氏将八卦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其卦即以象征“山”的“艮”卦为首卦,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这既证明当时人类对山的依赖与崇拜,也印证了《朝阳县志》所述的云蒙山“终年云雾绕其峰头,因此得名。”“……洞下有水泉,一碧澄清,日日蒸发,水汔结为云帽。”的记载。现存《三坟书》(亦称《古三坟书》)之一的《山坟》据称保存了《连山易》的概貌,它的八宫卦歌词以“山”(艮)为首,描绘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八种山,正是云蒙山及其四围众岭山体之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神农深通易理,那么他所选择栽植的树种除了食用、药用与茶用,肯定还有别的深意,它们极可能也是构成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的一部分。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云蒙山上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已有了“神农氏”补充完善后的“连山易”的成分。到神农氏后期,随着农耕技术和医药学的发展,以及“黄帝部族”在北方的兴起,神农氏一族开始向南方平原地区迁移。《连山易》也开始在中原及南方地区流传,之后随着在中原崛起的夏朝的兴起而得到流行,故有“夏道连连”的说法。
五、轩辕黄帝——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五)
  《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三坟”传说中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指三皇之书,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坟”的正体字由土和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那么“三坟”的“坟”字在这里即有“大”的意思,更是指当时的图书与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从广义角度讲,土也包括石,考虑到土的容易流失,因此“三坟”之书采用的极可能是石板载体,甚至根本就是用巨石堆垒成的图书。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为什么是用石头堆垒而成。神农在伏羲“先天八卦图”的基础上演绎出《连山易》六十四卦;到神农氏部族衰落,黄帝部族兴起时,又在伏羲八卦基础上重新推演出《归藏易》六十四卦,其卦以象征“地”的“坤卦”为首卦,取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万物的归宿和载体,此点正合黄帝名字由来之说:“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司马贞索隐)。可以肯定,云蒙山伏羲“先天八卦图”中不仅有神农氏《连山易》的成分,现在又加上了轩辕黄帝《归藏易》的成分。这说明黄帝时代已进入农业发达期,人类的生存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的赏赐,较之《连山易》时期对山的依赖减弱,而对土地的认知与利用明显增强。以“坤”为首卦,也同时说明黄帝时代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在天为天象,在地为物形,在人为七瑞。云蒙山西面分布着北斗七星,还有北极星,它们分别属于“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这是后人称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的由来。其旁“轩辕”十七星蜿蜒如龙,属狮子座,故其号“轩辕氏”。这些都与远古时期的星相和图腾有关。云蒙山“中国地图”的西北方位有一个由巨石群堆垒成的“元”字,高约二百米,这个“元”指的即轩辕黄帝——“少典之次子也”。“元”字巨大积石群下面即“巨石龟”与“风洞”,构成的正是“龟息”和“元气”,《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龟息”和“元气”,说明这里正是黄帝养生修道之所。现存《三坟书》之二《气坟》中即描绘了“天气、地气、木气、风气、火气、水气、山气、金气”八种气。所谓“孕二十五月”,即指黄帝根据阴阳五行,作干支,定算数,推演历法,按枢星所指的方向,制定了一年二十四节气。“黄帝有四面脸”说的不是黄帝真的有四面脸,而是指“五行”,土色黄,居中央,故称“黄帝”;木、金、火、水分别属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可以说从女娲发现“阴阳五行”开始,到黄帝时对“五行”的研究已愈加深入并趋于完善。
  云蒙山“中国地图”周围的“四象”中龙、虎、龟三象皆由巨石堆垒雕琢而成,惟有“南朱雀”由树木构成“凤凰”之形。冬天草木凋枯,“凤凰”寂寂;春天树木发芽变绿,是一只生机勃勃的“绿凤”;秋天树叶变红变黄,红黄绿诸色交织,构成“彩凤”奇观,一年四季,呈现的正是“凤凰涅槃”的圣境,也是“凤凰涅槃”一说的由来。巨石龟在“中国地图”下方,背驮巨图,龟从水,凤鸟叼着“国图”、巨龟驮起“国图”,所以才有后来的“玄鸟卞图”、“河图洛书”等与黄帝相关的诸多传说。云蒙山云雾蒸腾,在云雾多的时节经常有大雾弥漫,持续多日不散的情况;而古云蒙山时期,水系和林木较现在要更为丰茂,长年都是云雾缭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云蒙山满山皆是“白棉石”,尤其是在雾中看去如遍山白玉;这种石头轻轻敲击,可以发出五音,黄帝以此研制出“音律”。宋代道书《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记载:“帝以景云之瑞,庆云之祥,即以云纪官,官以云为名,……帝以云为师也。”云蒙山以云字为头,云之气象变化万千,这就解释了轩辕皇帝的百官官职为什么都以云字为头。《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云蒙山不仅有石龙,更有云龙、云凤,云从龙,龙主雨,黄帝作为自古以来唯一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被后人神化为“龙”,有了之后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这正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可以说云蒙山既是“凤凰盛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龙”、“凤”图腾崇拜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西汉o司马迁在其著作的《史记o五帝本纪》中,把黄帝作为开篇之作,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也由此开端,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如果说盘古开天的开的是中华文明之始,那么黄帝则开了中华文化之始。黄帝文化包罗万象,被后来的老子继承并发扬光大后,独成为道家文化,这多少遮盖了其中其它门类文化的光华。不过也可以说,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最早的本土宗教文化,是中国其它一切文化之始。黄帝被推崇为中国道家的始祖,而云蒙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那么,所谓“三坟”:即伏羲(女娲)的“先天八卦图”、神农的“连山图”、黄帝的“归藏图”,也即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图又合和为一,构成云蒙山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
六、大禹治水——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六)
  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其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八卦”。可以说“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远古时期天文、历数、医学的基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脏”,气有“五气”、味有“五味”、音有“五音”、色有“五色”。后人研究远古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扑朔迷离、众说纷坛,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一旦找到这个“根基”并抓住它,许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大禹治水”治的不仅仅是水,同时还治理着地方,引导当地百姓的农业生产。如果洪水连续泛滥多年,那么这个地方肯定已没有人烟了,治与不治已没有分别。“水”在五行中代表的是北方,应该说大禹治水治的是北方和北方之水,在治水患的同时,指导人们恢复农耕,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点与孔子评价禹时所说的“尽力乎沟洫”相一致。正因为他这些功绩得到人们的颂扬,树立起威望,才会得到舜的重用,最终,把王位也“禅让”给他。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是“河图”——云蒙山“中国地图”——即伏羲“先天八卦图”、神农“连山图”、黄帝“归藏图”三图合和为一的“三坟”合图,“河”即“合”。可以说大禹治理的正是以云蒙山为中心的周围广大地区。这也是后人传说大禹得到河伯献的“河图”,从而治理了水患的根源。至今云蒙山西面的一处丛岭崖壁上,还留有大禹治水时在山上居住所挖开的洞穴,洞穴顶上的一块巨石状如黑熊,其前方的山岭也状如黑熊,一块巨石在岭后谷中突兀裂开,正因此才有后来的“禹化黑熊”、“启母石”等诸多传说,如《淮南子》所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应该说远古时期的地名和我们今天的地名已大不相同,如果单纯根据古地名去对应今天的地名,无疑于按图索骥,南辕北辙。在云蒙山北面的石林中,一柱巨石高耸于周围石海,如擎天玉柱,又如定海神针,也正因此,后人才流传有大禹治水时得到一块测量海水深浅的神铁——“定海神针”,并把它进一步神话为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在《卦神演义》与《西游记》中大显神威。石林东边一道石岭即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禹导积石山”,一方方巨型岩石平铺在山坡上,构成一道高高的石坝,这些平滑的岩石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幻,如今已深深嵌在坡体中。整座石坝从山顶向下倾斜,如同瀑布奔涌而下,形成独特的石头瀑布奇观。山顶上耸立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巨石,呈狮、虎形状,威风凛凛,镇着远古时的洪水之灾。而从侧方看,岭上巨石群构成人头形状,如同当年治水的禹公,在山巅仰天长啸,那一道道石瀑,就铺展成了禹王振翅的羽衣。
  神农、黄帝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此时母系氏族的影响力依旧存在,男女平等。由黄帝所开创的盛世一直传至尧、舜,经过这一短暂的“民主共和时代”的过渡,到禹时,母系氏族的影响力已近式微,父系氏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谓“鲧腹生禹”、“启母石”之说,正说明女性在当时的无地位。《乾坤易》即这一时期的产物,正是大禹所创,其卦以象征“天”的“乾卦”为首卦,为后来周文王推演《周易》打下了基础。也正因此,禹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紫庭真人”。以“乾卦”为首卦,也反映出“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等级思想已开始萌芽,中国也开始由氏族部落联盟的民主禅让社会进入权利等级的奴隶制国家。
七、玄武真君(真武大帝)——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七)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周围的四象分别是:由巨大积石群构成的“左青龙”、“右白虎”,由树木构成的“南朱雀”,以及在其下方由巨大积石群构成的“北玄武”。其中“玄武”即是石龟,这个“巨石龟”高约3.7米,长约7米,由像龟头、龟甲和龟脚的三块巨石组成,是一个标准的抬头龟,一块长条巨石,形成了龟脖和龟头形状,昂首伸向南方。龟的头部一侧自然内凹,形成了颇为明显而又富有智慧的眼睛。“龟甲”是一块巨石,呈椭圆型,与龟的形状和纹理酷似。“龟脚”是一块略带弯曲的块石,紧贴在龟甲的下方伸出。“巨石龟”的周围还有34块辅助大石,将石龟高高抬起,这些辅助石头,或像龟、或似蟾、或如羊,有的呈背负状,有的似在对话,如同一个神话中的大家庭。整个“巨石龟”积石群构图简捷,层次分明,活灵活现,有若鬼斧神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祖们的聪明与智慧。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为北方之神。《楚辞o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亦载:“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在星相中,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尚书·尧典》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虛”即指北方玄武七宿的中星,名虛星。在方位和季节上,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在“五行”中,北方属水,因此玄武又成了水神的象征,玄是黑,因此北方之水也称“黑水”,但这“水”却并非即是黑色。可以说“黑水白山”最早指的正是云蒙山的“白山”与“玄水”“黑水,后来才成为北方所有山与水的代称。
  龟在古代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并能导引咽气,《史记o龟策列传》载:“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行气导引”。《抱朴子》亦载:“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所谓龟能行气导引,说的即是“龟息”,后来道家的“胎息功”即源于这种仿生龟息功。而云蒙山“巨石龟”与其上方的“元”字及旁边的“风洞”构成的正是“元气”与“龟息”。《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搜神记》亦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说的即是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因此,玄武又成为司命之神。
  云蒙山的这个“巨石龟”是一种标准的“蛇头龟”,而且“石龟”上方即是“石蛇”积石群,这也是后来“玄武”由单纯指龟变成龟蛇结合体之说的由来。《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即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因此玄武又成为生殖之神的象征。这个“巨石龟”龟甲上还驮着一块巨石,而且龟甲上面还有一个酷似“恐龙”足印的印痕,说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龟,而是龙生九子之中的一子。《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三曰蒲牢;四曰狴犴;五曰饕餮;六曰蚣蝮;七曰睚眦;八曰金猊;九曰椒图。”赑屃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云蒙山这个“巨石龟”呈现的正是赑屃之形,是“龙种”,又肩负驮着“河图”的重任,这正是“玄武”成了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后来又升级为玉帝退位后的第三任天帝,朱雀(玄鸟卞图)成了九天玄女,青龙与白虎却只做了山庙的门神的起因。可以说云蒙山正是道教中“真武大帝”形象的起源地。
八、老子青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八)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正上方的“老君峰”上即是“老子青牛”雕像群。一头长约六丈的壮硕青牛似在奋力前行,牛头低昂,两只牛角荡着冲天锐气;青牛背上稍靠前的部位,石头雕刻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仪态庄严的“太上老君”。“老子青牛”雕像群由青牛、莲花座和圣像三部分依山就势自然组成,整体布局来谨,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先民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老君峰”下即是潜伏于林丛中若隐若现的巨大“石龙”积石群,呈现出“老子青牛”驭龙飞升的奇观。云蒙山作为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及大禹的修道之所,也正是老子退隐后的修道之所,是后世传说“老子青牛”形象的起源地。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太牢”既指“牛”,用做祭品表示最高礼节。老子以青牛为坐骑,其象征意义即在于此。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与文学经典,上承黄帝之学,首次以“道”称谓世界的本原。“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道”的法则也就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即自然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既是唯心的(向内求),同时又是唯物的(向外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有机融合。《老子》与《易经》相辅相成,既是中国古代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自然社会的思想汇总,也是之后诸子百家思想之源。正是由于道家顺应自然不求彰显的人生与处世态度,使其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但又由于其高迈超拔的思想,从一产生开始就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哲人们的思想精神脉络。汉东方朔撰《十洲记》中载:“然术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师。术泄则事多疑,师显则妙理散。”说的正是“道”的彰显之艰难,也即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莫知其所终”。有关老子生卒年,司马迁作《史记》时就已不能确指。按道经记载,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太成子,轩辕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道先生,一云守藏史,均是老子化身。周成王时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化身之说姑且不论,但道家精神与修为的一脉相呈应该是确切无疑的。道家修炼的关键是“气”,是把天地之元气纳为体内“丹田之气”,也即“真气”的一个过程,是养生保健长寿之法。是故司马迁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者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神仙传》卷一载:“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亦有书说八十一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其实说的不过是老子善养生,鹤发童颜,七十二、八十一,还有如新生,以老子如此修为,不要说活上二百年,八百年也未尝不可能。《山海经》中记载的“轩辕之国”即黄帝的出生之国,“其不寿者八百岁,”看来并非虚妄。
  在云蒙山“天宫星相阵”中,云蒙山整个主峰呈现的是一尊大佛之型,这尊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其实正是盘古自身的形象,也是传说中他的骨骼化为山岳一说的由来。云蒙山西北方向“轩辕峰”上“轩辕黄帝”巨石像从不同方向看呈现四种不同的面孔,这也是后人相传“黄帝有四面脸”的一个起因。而“太上老君”位于“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的正上方,既是盘古的慧目,也是整个“天宫星相阵”的枢纽,是确定伏羲“先天八卦图”也即“先天太极图”中“四方”、“四象”的关键。“老子”为天,则“玄武”为北,“朱雀”在老子之前,“青龙”位其左,“白虎”居其右。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称老君“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後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经中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其源迹正是在此。
  后世创立的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把老子奉为祖师。而在道教供奉的“三清”中,首位“元始天尊”即盘古氏,第二位“灵宝天尊”,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三清”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体现的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元始”作为道家论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被道教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元始天尊,这个过程体现的正是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云蒙山上巨大的“元”字积石群,代表的不仅是“轩辕黄帝”,也代表着“龟息”、“元气”,更代表着道教的最高神:盘古氏——“元始天尊”。老子在“三清”中位置虽不是最高,但被奉为道教始祖,并尊为“太上老君”,尤其是到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九、南海观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九)
  “南海观音”位于云蒙山南麓“莲花谷”的“观音峰”上,周围分布有“石莲花”、“石熊”、“石海狮”、“石椅”、“石鼠”、“石象”、“石狮”、“观音送子石”、“善财童子石”、“观音打坐石”等大量积石雕塑群。这些石像大多由一整块巨石依山就势按不同位置雕琢而成,有的单独伫立,有的两两相依,其造型之完美,结构之和谐,表情之丰富,风骨之强劲,堪称巧夺天工。这些石雕描形画态,个个都是惟妙惟肖。而“观音石”只是一块立石,突兀高耸于周围的积石群中,并无具体形象,直令人不解;在其脚下一块平坦的巨石上却呈现出双膝跪拜的深深凹痕,不知要经多少代人的虔诚跪拜才能磨成。观音石正前方山梁下,大约不到百米的距离,两块巨石对开,如同一座门,只能容人侧身而过,门前两侧对称生长着“不死树”。站在岭下再回头看,“观音巨石”已呈现出“白衣女观音”头顶珠冠手握净瓶的庄严法相,尤其是在满山的云涛雾海中,“观音”犹如从云海中飘飘而降,停伫于一片绛紫色枝条的菩提林海中,其神奇令人震憾。
  其实细想一下不难明白,“观音石”体现的正是佛教的“实相无相”理念。即《金刚经》中所言:“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实相”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无相”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有相”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金刚经》文末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至此或许我们就能明白,“南海观音”中所谓的“南海”,指的并不是南部实际的大海,而是云蒙山南麓的“云海”。云蒙山云气兴旺,每到云海时节,一阵阵云雾汹涌而来,千层云海茫茫,万丈雾涛滚滚,山峰被云雾笼罩着,如同一座岛屿隐现在云涛雾浪中。同样的道理,“紫竹林”也并非指由竹子构成的森林,而是指由紫色“西海菩提树”构成的林海,这种树开小白花,清香美丽,体现的正是印度普陀洛伽山的圣境。印度语“普陀落迦山”,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也有译为海岛山,或小白华(花)山,又名光明山。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观音菩萨来到东土,普陀落迦山也搬到中国,可以说云蒙山正是观音在东土落脚的“普陀落迦山”,即《华严经》中所描述的:“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唐三藏玄藏法师之西游记中亦载:“布怛洛迦山,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
  “观音菩萨”本源印度,是佛教中“西方三圣”之一。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稍晚于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年代。佛教的正式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而民间的交流可能要更早。作为外来宗教,它有一个与本土宗教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佛教的哲理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结合融会,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云蒙山作为远古时期的大型露天道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除了分布着大量的星相积石群奇观,还多处分布有道教、佛教人物(如弥勒佛、孔雀大明王等)的雕像群,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道教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女)”,在佛教中分别被称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体现的正是佛教与道教的互相吸纳与融合,佛教的“一即一切”和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万物”可谓“异曲同工”。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慈航真人是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而女真正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本为男像,传到中国,经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后,变身为女像,可以说云蒙山正是中国化佛教中观世音女性形象(也即道教中的慈航真人)的发祥地,是印度佛教转化为中国佛教的起源地。
  按佛经载,观世音是鹫岭孤竹国祗树园施动长者第三女妙善的化身。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据《史记o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辽西朝阳正是古孤竹国和后来燕国的领地。“祗”是敬,恭敬的意思。所谓“祗树”正是“暴马丁香树”,也叫“佛家吉祥树”、“西海菩提树”、“白旃檀树”。云蒙山西海菩提树分布最广,数量占中华第一。按《观世音菩萨本行经》记载:“白云闹处名仙地,百花林内净无尘。涧松千载鹤来宿,月中香桂凤凰栖。”也可以肯定妙善公主修道成佛的“香山”——“普陀落迦山”正是古云蒙山。至今,在距云蒙山“观音峰”大约3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仍叫“孤竹营子”。
十、弥勒菩萨(弥勒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
  “弥勒佛石像”位于云蒙山“中国地图”西北侧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之第四星“天权星”积石群中。这尊由石头雕成的弥勒佛像,佛头、佛身和佛座各个部分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弥勒佛头顶部光平,眼睛和嘴清晰可见,特别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放出慈悲的光芒。弥勒佛身由一块巨石构成,丰满圆通,明显地露出能容天下的大肚尊型。弥勒佛的右手处,是一丛树木,似是那串佛珠演化而来。佛腿部回弯,盘膝端坐于石头雕成的半圆形莲花宝座中。整尊佛像气魄雄伟,法相慈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即未来佛,或东来佛祖。弥勒,意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后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世为弥勒菩萨授记的佛陀。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释迦牟尼在他众多弟子中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即弥勒佛。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因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弥勒修唯识观,渊源弥久。《楞严经》载:“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后来被禅宗六祖慧能所继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主要讲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的事迹。兜率天的意思是“具有欢喜”,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佛经记载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是弥勒成佛前之居处。在该经中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云蒙山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中这尊“弥勒佛”,位于七星中的第四星,与佛经所载的“第四天”相合,旁边即是“石狮”,周围石头雕成的“华座”无数,呈现的正是弥勒在兜率天与诸天演说佛法的景象。青龙冈上遍生西海菩提树,《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其源迹证迹即出于此。弥勒开口便笑大肚能容的形象,与印度佛教中其它佛像的正大庄严明显不同,可说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在道教中弥勒又被称为“弥勒真人”,燃灯古佛被称为“燃灯道人”,可见佛与道的相互交融由来已久,且相互影响至深。“慈悲心”是所有宗教的本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云蒙山主峰座东朝西,呈“如来大佛”之形,以“太上老君”为眼,以“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为口,南侧“观音菩萨”与西北侧“弥勒菩萨”左右相辅,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万教合一”、“万法归宗”的合谐思想。应该说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在中国的重新兴起,早在释迦牟尼的意料中,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东来佛祖,其意即在于此。
  至此可以说云蒙山正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须弥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有“四洲”,指的即是以云蒙山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方区域,后人把四洲的含义和范围不断扩大,以至最终将须弥山神话为传说中的乌有。印度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其山顶东西长,南北狭,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亦有详细记载:“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云蒙山山顶东西长,南北狭,从南侧远看整个山体呈大象之形,象头朝西;从北侧远看整个山体呈两只大象之形,前侧是一只小象,后侧主体是一只大象,象头朝东,如一对母子悠然前行。山中园林清静,是古来道家圣贤们的修仙之处,其山形及人文环境与印度灵鹫山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选择云蒙山作为佛家净土不是偶然的。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云蒙山上的“石孔雀”雕塑及大量佛教文化遗址正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时代佛教即已传入中国的象征。
十一、佛天手印——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一)
  “佛天手印”位于云蒙山“莲花谷”西南侧的“佛印峰”上,这座位于深谷中海拔七百多米的山峰呈“大日如来佛”跌跏端坐之形,由白色石块堆垒成的双手交叉放于左右胸前,手长约六、七十米,手心朝外,左手五指自然分开,右手中间三指并拢。远远望去,酷似双手打印,佛光普照,护佑众生。三指并拢的右手呈莲花之形,位于坡度为六、七十米的山体上,由大小、薄厚几乎相等的白色碎片石构成,并形成十八层莲花石阶,这种石头轻轻敲击,能发出悦耳的乐音,清音满谷。当地群众崇拜这一景观,称为“天梯”、“佛路”,也有人把这看作是女娲补天的双手。
  佛教有显宗和密宗之分。显宗又称显教,其教义被说成是释迦牟尼(应身佛)公开宣说(即“显”)之教,故称。密宗又称密教、密乘、真言宗、瑜伽密教、金刚乘等。密宗受大日如来(法身佛)深奥教旨秘密传授(即“密”),乃“真实”言教,故名。按佛经,佛陀有三种佛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类似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之说。“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意为大光明遍照,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密宗属大乘佛教宗派。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主张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成就。通过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云蒙山上的“佛天手印”体现的不仅是大日如来佛光遍照、佛法普施之意,也体现出密宗的修行及证果:双手合于胸前,是“发菩提心”,左掌五指分开,是“投华”与“灌顶”,双手结成“印契”,默诵“真言”,进入“观想”,开始“修法”。右手掌上的十八层莲花石阶即意味着诸佛与菩萨修行的品级,同时也指“十八道”:按佛经密教有所谓一尊供养法,实修念诵供养之仪式,其次第本于印度国俗待大宾之礼,分前供养(十八契印)、瑜伽、后供养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的修法,即前供养。十八合金刚界九会、胎藏界九尊之数。若合摄则成一大曼荼罗,若开列则成十八各大曼荼罗,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学法灌顶道场,投华得缘佛,以此缘佛为本尊,结诵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
  云蒙山“佛印峰”南侧又形成一双手,方向朝北,与“佛天手印”相向,在七、八十度的黄土山坡上,其它地方皆由树木覆盖,唯有两手处寸草不生,每只手的手掌及手指在一华里之外仍清晰可见。这双手五指自然并拢,很有规矩的并列在一起,好像一位侍者,立于近旁打着手印。这两双手体现的正是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如神林隆净著·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中所言:“即视诸法万有之一切德,如纳于自己之一身。诸法万有之一切色相,摄之于身密之中,一切声音纳之于口密之中,一切概念综括于意密之中,如是以一切诸物象,悉统摄于行者之三业中,自身即成为宇宙法界大我之身。宇宙大我之身,即遍法界大日如来之义,行者果得成为宇宙大我之身,即成佛之实证实观也。”
  手印,即手指所结的印契。印,是记号的意思;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仪轨的标记。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来表示如手印及契印(诸尊所执的器物);无相印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的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结手印的两手一般称为二羽、日月掌、二掌;称十指为十度(即十波罗蜜)、十轮、十莲、十法界、十真如、十峰。左右手(日月掌)分别表示止、观、定、慧、福、智、权、实、慈、悲等;小指次第至拇指则表示色、受、想、行、识或地、水、火、风、空。手印最早时并无固定轨则,密教兴起后,采取印度教的行事而有手印之说,至此可以确定后来佛教密宗的各种手印皆是由云蒙山佛印峰的“佛天手印”演变而出,密宗的许多理念及修行方式即参照并吸收了中国早期道家阴阳学说的思想和内容。
十二、南天门(二郎真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二)
  “南天门”位于云蒙山南麓司杖子组张咵沟的正梁顶上,两岭对峙,石墙高耸,如同一座大门,正对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气势雄伟。站在岭下仰头望,如接云天。岭上巨石排列成阵,如同古长城遗址,人称“天梯”。石门两侧各有一块奇石,状如神兽,形同门神。其中东门侧的形如卧虎,西门侧的状如“哮天犬”。更奇特的是在西门一侧的石壁上,留有杨二郎“登天”的五个硕大石脚印
,五趾清晰,暗含“五行”之数。在道教神话中,“南天门”是进入玉帝天宫的门户,是得道升天的必由之路。云蒙山“南天门”上这五个登天的石脚印和“哮天犬”正是后人称杨戬“肉身成圣”的缘起之所在。
  《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
(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口。”云蒙山“南天门”西侧的山口直通“小凌河”,在早晚或水汽云雾多的时节,河面上的水汽形成云雾涌入山中,势如波翻浪滚,其景象令人震憾,这是“灌口”得名的由来。元代《西游记杂剧》第一本第八出写观音菩萨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暗中护送,其中第四个保官就是“灌口二郎。”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把“灌口”写作“灌江口”、“灌江”可说是直接导致人们误会二郎神居住地的一个主要原由。《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支《越调·斗鹌鹑》描绘了二郎神的威严形貌:“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犬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灌锦江头,连云栈边”。“背着弓弩,挟着弹丸”擎鹰趋犬的杨二郎其实正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勇武猎人形象。
  “二郎神”后被称为玉帝的外甥,那么他的母亲“瑶姬”应是玉帝的妹妹,西王母之女,而非炎帝那位未嫁而死的女儿。《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此说又见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所记。如此西王母(王母娘娘)也就成了玉帝的母亲,而非玉帝的妻子。这关系就有点乱了。合理的解释是“瑶姬”并非玉帝的亲妹妹,而是堂妹,如此西王母就是玉帝的长辈。按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盘古氏),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伏羲、神农、黄帝皆是“人皇”后裔。按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按《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那么最早的“三皇”应指天皇、地皇、人皇,是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属母系氏族时期;到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氏族联盟时代,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如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非称“皇”,直到秦始皇才开始把“皇”与“帝”合在一起,始称“皇帝”。汉代史学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便乱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可说是后世“三皇五帝”之说一直错乱不清的肇始。
  不管怎样玉帝的妹妹或堂妹嫁给一个普通的氏民,无论是在天国还是在人间都被看成是不正常的,因此才会被玉帝压在“桃山”,有了二郎神的劈“桃山”以救母。他的“第三只眼”,极可能是额前所佩饰的宝玉,《山海经》中记载的远古祭祀礼仪中已用到玉器,但玉器又非普通人所能随便佩戴,这说明二郎神的出身确实显贵,宝玉应是他的母亲瑶姬所留。而云蒙山众岭间最多的恰是玛瑙玉石,尤其是木化玉石。至于“三圣母”应是玉帝的女儿,是杨戬的表妹,而非亲妹,如此便解释了也曾“劈山救母”的杨二郎何以要变得无情无义把同样嫁与凡人的“三圣母”压在华山下,引发沉香的再次劈山救母,这可说是杨戬对他的舅舅玉帝的最直接报复,按天条律令,玉帝看他的女儿“三圣母”被压华山之下也只能哑口无言。后来《封神演义》写杨戬收服梅山七怪,女娲娘娘驾临赐给杨戬“山河社稷图”,杨戬将图挂在树上,顷刻间,崇山峻岭峦峰突起,曲折凹凸变幻无穷,袁洪被迫躲进山里,精疲力尽后,被杨戬抓获带回周营。其所谓的“山河社稷图”正是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也即伏羲的“先天八卦图”。云蒙山下遍布崇山峻岭,人在岭中走,极易迷路,此时登到岭上,只要能看到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就能辨清方位了,这幅“地图”可说是山海中行走的指路航标。云蒙山前西侧有“三圣母”峰,北侧石林中有巨石状若“宝莲灯”,东侧有所谓天生地造的“石猴”——孙悟空,可说正是《宝莲灯》、《封神演义》及《西游记》中神话故事的起源地。
  《封神演义》对二郎神的哮天犬名叫“细腰”的有这样的描述:“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说的即是这只哮天犬是“白色”的。云蒙山上的石头正是由白绵石构成,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幻,如今的石质表面覆满墨色苍苔,但敲开它的内里,依旧洁白如玉。在“南天门”的西门垜,当地人称“纺车台”,传说有“老妇人”曾在此纺线,教导“氏民们”织布穿衣。“氏民”而非“市民”,说的正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时代人们就已学习纺线织布。这个教导人们纺线织布的“老妇人”其实正是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云蒙山地区素有“三月楸皮四月椴”之说,其意思是三月核桃楸树皮四月紫椴树皮离骨,最易剥皮取丝织布。紫椴作为云蒙山第二大树种,至今仍分布有680亩,6万余株,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树种,生长在海拔五六百米以上的山体中上部区域,花黄白色,也素有“菩提树”之名。核桃楸也是云蒙山面积较广的一大古老树种,分布在山谷中各处,一些历经多次砍伐的数百年树根桩曲曲虬结,苍桑而遒劲,如同树中的老神仙。《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其注释为:“欧”同“呕”,“欧丝”即“吐丝”,其译文是“欧丝野位于大踵国的东部,有一个女子跪着靠在树旁边吐丝。”《山海经》中的这句话或说这句话所描述的景象实际的意思是:远古时期的女子跪在树边剥取树皮,抽成丝用来结绳或织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中也有以树皮织布的记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帝喾,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也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的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由此可知盘瓠的后代们“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起源地即在轩辕黄帝时期的云蒙山,云蒙山地区正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十三、刘海金蟾——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三)
  “石金蟾”位于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前侧正西方向的一道山坡上。石金蟾肌体硕满,满身富贵,背背“北斗七星”,头顶“太极两仪”,栩栩如生,动态十足。只见一带高岗上,石金蟾高昂着头,追宗朝圣,倾力攀登;又似雄蹲豪踞,邀星望月。这尊“石金蟾”,由三组巨石组成,一块有差不多两个人高的立石构成金蟾身体,粗壮圆满,愈往下愈宽,但到距地面大约一米左右的部位,突然间变细,像一条细石腿在支撑着庞大的石身。这组巨石,是由片层石岩构成。在石金蟾的两侧,各有一块长条巨石,分别构成石蟾的第二条腿和第三条腿,是典型的“三足蟾”。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石金蟾巨口中居然还吐着一枚圆圆的钱币。云蒙山别处的石雕大都是由结构紧固的巨石构成,像“石金蟾”这种由易脱落的片层积石岩构成的,则是罕见。随着风吹雨淋,许多片石滑落下来,地下堆满了这种碎石薄片,仿佛石蟾周身挂满了钱币,在地上堆金砌银。整尊雕像取材独特,造型完美、结构和谐、风骨强劲,精湛绝伦,堪称远古时期人工与大自然相结合的又一杰作。
  蟾蜍,因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它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而广受人们崇拜。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看作是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云蒙山这尊“石蟾”位于正西方位,在“五行”中,西方属金,这是后人称“蟾蜍”为“金蟾”,并把“三脚金蟾”视为能吞吐金钱的灵物之缘起所在,民间有关“三足蟾”的典故及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即渊源于此,云蒙山正是刘海修道成仙之所;在“阴阳”上,东方属阳,代表太阳,西方属阴,代表月亮,金蟾所在的地方是西方,即“月宫”,后人把“月宫”称作“蟾宫”,说月亮中有“三足蟾”即渊源于此;又因“四象”中西方代表秋季,是肃杀之象,因此月宫又被称作“广寒宫”,成为嫦娥的清凉居所。这些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产生了,如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按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灵宪》中也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刘海生卒年未祥,据传是五代时道士,人多称其为刘海蟾,本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籍燕山,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素习“黄老之学”。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说明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至迟在北宋时便已产生了。《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钟离权)的道士来见,索鸡蛋十枚,金钱十枚置几上,在桌上间隔高叠。海蟾惊叹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乐之场,其危有甚如此者。”尽掷之而去。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专心修行,后得道仙去。刘海蟾在道教南北两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被道教全真道奉为五祖之一。自宋元以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明代《列仙全传》中,刘海蟾曾为八仙之一,到《八仙出处东游记》时,刘海蟾的位置被张果老替代。又在“上八仙”、“下八仙”之说中,刘海蟾则位列“下八仙”之中。在传统的年画《福字图》里,刘海蟾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送子麒麟等众仙合在了一起,以示喜庆吉祥。南宋时,中国南、北割据,刘海蟾与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瑞四人被称为道教南宗始祖,从而成为道教信徒们的真仙。至今在云蒙山西面大禹治水时开凿的“仙人洞”后面石岩中,尚保存有“八仙”曾在此修炼过的“八仙洞”遗址。
  全真道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儒、道、禅”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中国最早的文化即以道学为主,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白日乘龙升天。这种修道学仙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人们去追踪仙迹履痕,云蒙山作为远古时期大型露天道场,“众仙”之居所,“后为辽人驻兵”,成为辽金时期古战场。“石金蟾”所在的岭上即是“望山石”碑刻,其中“山”字倒写,据考证为汉代张迁碑体,辽代碑刻。“山”字何以倒写?其含义扑逆迷离,仿佛一个难解的谜团:是山中真的埋着“幽疑皇陵”,还是其下真的就是“东海龙宫”,是传说中的“东海口”,一挖就会汪洋恣肆,洪水泛滥?亦或真如民间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脚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财之宝地,其下埋着重重宝藏?这些谜团,看来真的只有经过挖掘才能揭开谜底了。
  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所记载的云蒙山:“峰之西面有石洞一,高丈余,斜深无底。洞下有水泉,一碧澄清,日日蒸发,水汽结为云帽,此山之名所由来也。”如今石洞已不见。但每揭开一些石块,形成的小洞会冒出风来,形成“风洞”奇观,这种风冬暖夏凉,神奇异常。县志载“柴木现尚荟蔚,”柴木至今仍称得上“荟蔚”;至于“禽兽飞走其间者,至伙。近山人家,每逢冬季猎取狼狐以生活者,不下数十家”,这种景象现今已很少见,山里人家,倒是时常看见黄羊在山林间跳跃,黄羊眼睛和身体极像鹿,长腿短尾,耳朵机警;林深处偶有狐狸一闪而逝,野兔、山鸡、斑鸠等小动物则多些,生态之保护与恢复可谓迫在眉睫。
十四、两仪四象(九天玄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四)
  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巨大积石群,宽约200多米,高约160米,五六十亩地大小,呈现的正是一只“金鸡”之形,鸡头朝北,鸡嘴、鸡眼、鸡冠、鸡腿、长尾翼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在“中国地图”的“东北地区”,由素有“西海菩提树”之称的暴马丁香和紫椴两大树种构成一只“凤凰”,“凤凰”大约有200多米高,凤头位于中国地图的渤海湾,展翅高飞,其翅尾一直甩到山顶,很远很远就能清晰看到;尤其是用树木形成,极富生机与活力,到了秋天,青凤变成五色彩凤,凤头上有眼睛、有凤冠,美妙绝伦。
“金鸡”最早即是“凤凰”的化身,《渊鉴类函》引徐整《正律》中记载:“黄帝时代以凤为鸡。”凤分雌雄,雄者曰凤,雌者曰皇(凰)。云蒙山这一“凤”一“凰”,一雌一雄,造型优美,选材别具匠心,尽显祖先的卓越智慧。《诗经·大雅·卷阿》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其渊源即出于此。
  云蒙山上这雌雄两只凤凰齐舞双飞,构成的正是阴阳“两仪”,是中国“阴阳”学说的最早发源地。《黄帝内经》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凤”字的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凤凰”形象本身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云蒙山这一凤一凰,和合为凤凰,体现的正是阴阳调和、合和祥瑞之气象,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凤凰来仪”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这种理念可说在黄帝时代即已产生,如《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尚书·益稷》亦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凤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亦称为朱鸟、丹鸟、丹朱、离朱、火鸟、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常用来象征祥瑞。《尔雅·释鸟》中即有“凤出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的说法。据记载,被认为是“凤凰”化身的鸡,名叫“金鸡”,又叫“锦鸡”,“赤雉”,乃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美丽禽鸟。这种金鸡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鳖”。《说文》:“鳖,赤雉也。”桂馥《义证》引《汉书》注:“其尾毛红赤,光彩鲜明。”鳖雉,别名“华虫”,《尚书》载:“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注云:“华虫,鳖雉也。五彩,故谓之华虫。”鸡之所以成为凤的化身,主要是由于它与太阳的关系——鸡鸣日升。古代传说,太阳所居扶桑树上有天鸡报时,其一呼鸣则天下鸡皆鸣,从而破晓日出,因此鸡成为太阳神的象征。按《淮南子》天文训云:“火气之精者为日”,凤凰为火精,凤凰涅槃,浴火而重生,因此凤凰在古时也是日之征象,原即所谓“金鸟”、“金乌”,云蒙山正是凤凰形象及其相关传说的发源地。
  云蒙山也是“四象”、“二十八宿”的发祥地。四象又称四相或四灵,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围绕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四象”排列明显:南(前)朱雀、北(后)玄武,东(左)青龙、西(右)白虎。其中由树木构成的“凤凰”即代表着四象之一的“南朱雀”。朱雀又名“朱鸟”、“玄鸟”,实际上就是指“凤凰”在秋季随树叶变红变成红色鸟,在冬季随树叶凋落而变成黑色鸟。“朱雀”是南方七宿的总称,在方位上代表南方,在季节上代表夏季,五行中代表火,颜色上代表红。道教兴起后,因其助黄帝战胜蚩尤及帮助大禹平息水患之功,被奉为“九天玄女”。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九天玄女传》,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圣母元君即西王母。按上古神话,“凤凰,九天娘娘,谓之九天玄女圣母娘娘,其化身有二,分别为金凤仙女、青鸾童子,金凤仙女于三十三外天侍奉创世女神女娲娘娘,青鸾童子守护女娲宫门户。凤凰合一,其谓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圣母。宇宙混沌(太阳)界,执凤涅璎珞,凰磐朱佩。”这点就与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相传神女修道之所”的记载相合为一。应该说,云蒙山的这只凤,是神女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右白虎”的“石虎”位于“中国地图”南侧白虎梁上,从“观虎台”上往南观看,茂密的树丛恰好出一个半月型空隙,一只石虎突兀在眼前,石虎雕凿精致,虎耳、虎眼、虎鼻、虎嘴、虎须、虎斑,活灵活现。这只石虎威风凛凛,摄性通灵,大有王者之尊的领袖气质。两只虎耳朝天耸立,似是倾听寰宇之音;两只虎眼炯炯有神,似能洞悉世间万象;一张虎嘴大开,似在啸咤万里风云;虎头上斑驳的花纹,分明是岁月沧桑留下的印记。在“四象”中,“西白虎”是西方七宿的总称,方位上代表西方,季节上代表秋季,五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游之盘古开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