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打的机井技术规范没抽沙,一个月后抽水浇地不够抽怎么办

我新打的机井,井水上来很滑,是怎么回李?_百度知道|||||||||||
最新播报:
中国多地遭遇农业水危机 老井无水新井越打越深
  大旱袭击河南,水库干涸龟裂。朱祥摄
  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
  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农业发展的水瓶颈越来越凸显——在今年多地的大旱中,这一问题更充分地暴露出来。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去年、前年才打的井,已抽不出水来浇灌龟裂的田地。有村民无奈地说,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这既是面对旱情的无奈悲叹,也是农业水危机的真实写照。
  老井无水可抽,新井越打越深
  滑县,中原粮仓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由于境内没有大的河流流经,地表也没有控制性蓄水工程,目前除了有限的引黄取水外,农业灌溉和城镇生活主要依赖地下水。当地地下水资源已面临严峻挑战,加之今年遭遇大旱,问题更加凸显。
  滑县白道口镇民寨村村支书和丁全介绍,正常年份耕地只需灌溉一次,但今年全村大部分地块都浇了3次。据了解,民寨村6200亩耕地配有百十眼机井,大旱来临后报废了一半,虽然村里一口气新打了31眼70米的深井,但还是不够用,村民估计,全村至少需要70眼70米深井。
  新井不够,只能继续用老井,但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老井出水明显不足。村民赵文才说:“老井的水一下一下地冒,以前一亩地浇完只需要个把小时,现在两天才浇3亩地,又耽误时间又费电。”
  开封市尉氏县临近黄河,水文条件较好,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位下降也很明显。尉氏县水利局局长李洪池介绍,今年尉氏县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2~3米,部分地区下降5~10米。
  而豫西山区由于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平顶山郏县安西村种粮大户程天彪承包的600亩地今年过半绝收。“地里70米的井已经抽不出水了,找不到水浇地。”程天彪说。郏县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今年集资1万多元打了一口90多米的井,但用了不到20天就接近干涸。
  牛村是安良镇地势较低的村,往年,村中一口90米深的机井能保证村民饮水和农田灌溉,今年6月份开始,机井基本干涸,一天只能抽水20分钟,而且水质浑浊。村支书杜国强说:“别说抽水浇地,最困难的时候连吃水都不够,村民只能去别村拉水吃,有时候得跑出去十几里地。”
  郏县水利局副局长王自民介绍,由于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部分村民自家取水机井已经干涸,目前新打机井要达到200米左右才能出水,山地丘陵地区甚至要达到300多米。据了解,今年郏县22座水库中21座干涸无水,13条河流全部断流,8353眼灌溉井中3700眼干枯,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以上。
  近年来,河南几乎年年遭遇旱情。2012年,2000多万亩秋作物受旱;2013年,超半数市县重度干旱;今年又遭此大旱。“连续抽取地下水,已经使得河南省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堪忧,豫西以及豫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机井衰减幅度超过30%。”河南省防办督察专员赵连峰说。
  不惟河南如此,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也是同样的情形。河北衡水机井每年报废3%至5%,井越打越深,最深的已经到了六七百米。记者采访发现,老井无水可抽、新井越打越深已成为普遍现象,井眼越来越多、井眼挨井眼,在不少井灌农区几乎成为一“景”。
  河湖枯干,引灌无水可用
  “水利建设投入要有所改变,不能抗旱就打井,地下水位接连下降得不到有效补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滑县水务局副局长韩晓伟说。
  目前,为了减少地下水的抽取,滑县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地表蓄水工程,同时也加大引黄水量。韩晓伟说,滑县仅农业用水每年就需要3亿立方米,2008年起滑县通过引黄补给地下水源,但是由于黄河水量减少,水源补给十分有限。
  近几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黄河水面明显降低,引黄出水口已需要提水。韩晓伟反映:“我们距离黄河比较远,遇到干旱年份,甚至需要二次提灌才能引来黄河水,而且水量十分有限,农业灌溉和水源补给都很难实现。”
  引黄难的问题在临近黄河的开封市也同样存在。为了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开封市尉氏县每年投资75万元加大引黄水量,以保障常年不间断引水,但受黄河水量减少影响,成效有限。
  “地下水资源十分宝贵,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积累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恢复的,因此我们加大引黄量希望补给地下水,但是黄河水量在减少,引水量十分有限。”尉氏县水利局局长李洪池说。据了解,近几年开封市引黄量一直未能满足需求,由于黄河水位下降,开封市境内4个黄河引水口,已经有一个引水口需要提水。
  除了黄河,许多地方的河湖、水库也是同样的情况。今年干旱期间,湖北襄阳全市库塘存水量严重不足。据统计,该市有淳河、滚河、小黄河、黑清河、蛮河等240余条河流断流或处于枯水位,襄枣宜接合部的长山地区地表水不足,形成了想抗旱却无水可抗的局面。
  在枣阳市鹿头镇,镇党委书记刘国强介绍,当地已经连续5年干旱,境内沙河、吉河等大中型水库均已低于保坝水位,无水可放。8座镇管小型水库6座干涸,646口堰塘中有525口干涸。
  “现在的水库见底、河道断流是多年累积的结果,一再发生的旱情提醒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筑牢粮食生产的水安全防线。”河南省水利厅防汛抗旱督察专员石海波说。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湖里会取不到水”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境内河湖密布,是南方名副其实的丰水区。但近年来,带着“丰水区”帽子的江西也频发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考验。
  2011年7月,本是南方多雨季节,但江西出现伏旱。当时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义基村,记者看到大片的水稻田干涸,一些田里甚至出现了3个手指头宽的裂缝。“早稻旱完,晚稻又遭旱,一年两旱,焦头烂额。”当地种粮大户杜木火说。
  在鄱阳湖边的南昌县蒋巷镇,当年也出现旱情。当地完全依靠湖边江畔取水,没有一座水库。蒋巷镇水利站站长曹红福告诉记者,当地农田灌溉依靠赣江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湖里会取不到水”。蒋巷镇15万亩左右的晚稻中,有约10万亩遭旱。
  2012年新年伊始,鄱阳湖地区又传来干旱的消息:鄱阳湖水体面积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不到丰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标志性水位站水位跌破8米。
  2013年,旱情再次袭击江西。自7月16日开始,江西高安持续无雨,到8月中旬,全市已有5500多亩水田缺水。
  实际上,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季节性干涸时常发生。去年11月记者采访时看到,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等地一批沿湖乡镇水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取水困难甚至是无水可取的情况;沿湖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地下水位低,饮水井、压水井出水严重不足,不少农户的水井每天出水量仅够1人饮用。
  “种地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水资源短缺导致灌溉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农民在浇水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
  前不久,记者在河北省元氏县西郝村见到正在地里浇水的牛雪印。她告诉记者,村里浇地用井水,水位低,用的人多,浇一亩地需要5到6个小时。
  石家庄市赵县南姚家庄姚凤娟说,目前种地浇水投入太多。据她介绍,他们村也使用水井浇地,水井出水量不大,“种地成本一下就上去了,种一亩小麦浇水需花100元左右”。
  在山东高密,种粮大户王翠芬也体会到水贵如油。“今年上半年旱情太厉害了,去年小麦亩产1100斤~1200斤,今年也就700斤~800斤,影响太大了。没有水,农业没法办。”王翠芬无奈地表示,今年小麦种植因为干旱“亏不少钱”。
  王翠芬说,自己也打了几眼井。现在打井打的是100多米,非常深,以前最多也就几十米。随着深度增加,成本提高也比较明显,一眼井就得2万多元。由于水不是很旺,又大大增加了用电成本。
  每天清晨5点,种地近20年的王翠芬都会准时来到田间地头,闻闻“泥土的香味”。王翠芬希望,政府能加大补贴力度推广节水、节能、高效的喷灌设备,让更多的种粮大户用上这种好设备,节约更多水资源。另外,她还联合种粮大户,打算成立一个节水灌溉协会,“一是因为现在农业缺水很严重,二是联合起来宣传节水理念,现在已经有几十个人有意向加入”。
  “俺一直在想,设备、人工可以加钱买到,水资源浪费了,加多少钱也买不回来。节水不仅为自己,也是为后代。”王翠芬说。(记者 宋晓东 李鹏 郭强 张志龙)
  “渴”农业,路在何方
  缺水在不少农区已成为常态,农业的发展不得不考虑这一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路。
  跟进水利设施
  “近几年接连干旱的情况提醒我们,农业水利建设应当避免应急式抗旱投入和建设的误区,长效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关键。”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黄喜良说。
  黄喜良的建议让本刊记者想起一位农民的投诉,这位农民举报当地打井偷工减料,打的井不出水。记者了解情况后发现,当地规定的打井深度确实是那么多,并不存在偷工减料,只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按原来规划的深度打出来的井,只能成为摆设。
  这个例子很形象地反映了在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应急式抗旱投入造成的巨大浪费,正如农民所说,“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因此,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要适应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要走出“缺水就打井,打井更缺水,井越打越深”的困境,加强“小农水”建设刻不容缓。记者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走访时了解到,当地通过推进“沟塘渠库”联网和引水工程,农业灌溉用水已很少从地下抽取。
  自2012年起,东光县新开、清淤沟渠152条,长323千米,修建桥闸涵等水工建筑物12座,共动土489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全县沟渠坑塘一次性蓄水能力增至5000万立方米,封存农灌用井800多眼。实现沟塘渠库联网后,地表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找王镇张辛村村民张兰营说:“过去从深井里打水浇田,还要自己铺设水龙,成本高、效益低;现在用地表水浇地,产量高、花钱少,特别好。”
  在山东,“小农水”也为缺水农民带来了便利。章丘市水寨镇狮子口村五组村民郝红莲家里种了9亩麦子,自去年“小农水”项目覆盖后,浇地变得容易多了。“这个东西非常方便,省事省力省心,妇女在家也能办好。”郝红莲表示。
  狮子口村水务员张衡国说,“小农水”刚刚建成的时候,老百姓自发到街上放鞭炮,说用上了种地的“先进武器”。“以前烧柴油抽水浇地,加上人工,要50元一亩,现在也就10块钱左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水”在水利建设中一向是短板,随着水资源供需缺口的扩大,这一短板凸显。有基层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水利建设一定要尽快跟进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湖泊水量减少的现实,否则农业生产肯定将大受影响。
  推广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是应对水危机的根本之策。”黄喜良说,农田灌溉用水是第一用水大户,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路。
  为了实现农业节水,河南省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编制完成了《高效节水灌溉省级实施方案()》,规划了适应河南不同农业生产区域、不同作物、不同水源、不同工程形式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进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
  在河北省东光县,高效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等已经开始推广,节水效果明显。目前,农业喷灌面积2000亩,大棚微喷1000亩,可节约用水20万立方米。
  东光县古树于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戈治国告诉记者,村里安装了固定式喷灌设备后,浇地真是省事省钱更省水。“1000亩小麦过去得雇10个人,半个月浇完,现在两个人10天就能浇完,而且水电费节省了2/3,人工费一年能省3万元。”
  类似的节水农业探索正在许多地方推进,不过总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介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其中喷灌、微灌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1%。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2,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仅为1.5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说,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体,需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鼓励农民采用综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还必须改变农业用水只交电费,不交水费,浇地用水多少与农民利益无关的现状。”沈彦俊说,这要求各地在加大工程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节水品种和技术推广的同时,把水当成一种稀缺资源,实行定额管理、超额加价,建立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
  重视管水、调水
  应对农业水危机,除采取工程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外,还要管好水、用好水。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当地全面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以前,每到灌溉用水季节,村民们便在水渠上刨口抢水、筑坝拦水,抢来抢去,不仅没浇好地,而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破坏了水利设施,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赣县吉埠镇枧田村党支部书记戴章钧说,村里组建用水协会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记者了解到,随着农业用水的紧缺,农民的用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因水而起的纠纷也呈增多之势。在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去年高温干旱期间,人畜用水特别是农田灌溉用水十分紧缺,群众因争水引发纠纷,由警方调处的一个月就达43起。
  “以前总是争先恐后,村村都想早点浇,闹了不少矛盾。”山东省平原县王杲铺镇大胥扬水站节水灌溉农民用水协会会长胥克浩说,组建协会第一年,会长就是因为没解决好这个问题,被老百姓选下去了。
  现在,在用水协会组织下,扬水站灌区实行轮灌,次序每年都变,解决了村与村之间的矛盾,老百姓没有意见了。基层水利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由于水资源减少,农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敞开来用,所以管理、协调用水的要求更高了。
  河南省开封市仙人庄乡水利站站长徐学枝介绍,目前仙人庄乡农田水利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由每个村组雇请专门人员配合农民浇地,同时承担水井、水泵、水房等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和维修,每度电多加0.1元作为管护费用和人工费。
  徐学枝说:“管护人员一般是当地水利站人员,他们协调村民之间浇地的时间和水量,如果出现干旱灾害,还能及时指导农民抗旱,并向上级水利部门反映情况。”
  开封市水利局副局长崔鼎新表示,农田水利设施点多线长面广,分布在田间地头,光靠政府部门根本顾不过来,应组织和调动当地农民维护甚至参与水利建设,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水利设施的功能,减少设备损耗浪费,而且便于在应急抗旱中更好地统一协调水资源,使珍贵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记者 郭强 郭雅茹 宋晓东 李鹏)
  水危机下的农业大变局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历史性变化也必将引发农业的大变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近些年水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变局正在加快到来。
  发展方式转型
  大水漫灌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了,因为在不少地方,已经无水可灌。
  在粮食主产区河北,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说,过去25年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粮食生产的地下水净消耗,已造成区域平均地下水下降达7.4米,局部地区达20米。
  此外,河北95%以上的平原河道干涸,90%湿地消失,最大的两个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都靠人工调水维持一定的水面。
  就全国而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在如此水情之下,我国农业用水量却占到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61%,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发达国家这一系数为0.7至0.8。农业用水、发展方式转型的压力、潜力都很大。
  国家层面已经在力促这一转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今年初,水利部等十部门又联合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设定了全国用水的“天花板”,即到2030年,年用水总量不能超过7000亿立方米,而2012年,我国的年用水量已达6131亿立方米。用水不得不“斤斤计较”了。
  于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交易等词汇,将越来越多地与我们的日常用水相联系,从而开启一个在水资源利用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农业。
  据了解,河北省将依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抓紧分解农业用水指标到县域和灌区,农业用水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在现实的逼迫与制度的严控之下,农业用水方式正在加快转型。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在各地迅速发展,用水计量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不少农民也有了节水意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农业发展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方式。
  种植结构调整
  河北衡水枣强县张秀屯镇王李张屯村民段明红家里有14亩地,因为少水,之前只拿出一半种小麦,另一半不得已种棉花。“种棉花不光费时费力,效益还远不如一年两季的粮食。”段明红说。
  如今,他家地下80厘米深铺了防渗管道,地里每隔50米就设有一个出水口。随着设施条件的改善,段明红调整了自家的种植结构,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辣椒。“之前,看人家一亩辣椒收入1万元只能眼馋,自己地里没水,没办法。”
  自古以来,有什么样的水资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农业种植结构,这是必然规律。段明红家的例子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不过就全国而言,这个规律带来的变化,却不那么令人鼓舞,因为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必将加剧。
  在河北,为缓解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河北省有关领导表示,河北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减冬小麦面积,改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
  沈彦俊也建议,华北平原应减少小麦种植,增加单季玉米种植。他预测,华北平原未来冬小麦的供给将主要依靠山东和河南的引黄灌区。
  这种调整过程当然是缓慢的,但它确实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10个省538个村实地调查后发现,与地下水位没有什么变化的村相比,地下水位越来越低的村,农民倾向于种植更多的玉米和棉花,更少的水稻和小麦;而在地下水位越来越高的村,小麦和水稻播种比例明显增多,玉米和豆类作物播种减少。
  研究人员还指出,与水资源不短缺的村相比,水资源短缺村的水稻播种面积比例低8个百分点,小麦播种面积比例低2个百分点,而玉米和豆类的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高8个和1个百分点。原因很明显,水资源越短缺,农民越倾向于种植对灌溉依赖程度低、需水量小的作物。
  随着农业水危机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将持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很可能使不同作物的种植带发生转移、给我国的种植结构带来影响,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加强研究。
  农业科技变革
  2013年7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他们与云南省农科院联合培育的“两优2161”两系稻,在云南勐腊县作双季早稻示范,实测验收2亩,平均单产790.6公斤,比勐腊县早稻高产创建目标650公斤超出140.6公斤,突破勐腊县早稻历史最高产量纪录。
  这是我国加快培育耐旱水稻新品种的又一成果。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赵明富说,水资源紧缺要求中国加快培育耐旱水稻新品种,而“两优2161”两系稻对中国农业的节水抗灾和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类似“两优2161”两系稻的抗旱作物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除水稻外,玉米也是研究的重点品种。因为玉米耐旱性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困难,所以不少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创制玉米抗旱新品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变革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方向,除了上述抗旱作物技术外,还有工程节水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
  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对于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人们关注较多,发展也比较好,但对于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定期定量灌溉等技术则关注度不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灌溉效率、减少设施成本。
  农艺节水技术探索的空间也很大,研究人员在土壤保水保肥、抑制蒸发与蒸腾、促进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等方面已做了许多探索。如双垄沟播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大小相间的垄,使整个田间形成沟垄相间的集流场,从而使得每100毫米降雨可增加1000 株玉米种植。
  专家表示,坚持科技引领,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是水危机下农业的必然出路。
  “选择适当品种、做好农作物后期管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是应对当前水资源短缺、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说。(记者 郭雅茹 郭强 张志龙 宋晓东)
[责任编辑:贵州水泵抽水突然抽出沙子怎么办_百度知道|||||||||/||
您的位置:&&&&&> 正文
农用机井管理暂行办法
发文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文  号:冀政[号发布日期:执行日期: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章 机务管理
  第四章 工程管理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六章 经济管理
  第七章 机井管理考核标准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农用机井(以下简称机井)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项重要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各级水利部门和井灌区社队一定要管好、用好机井,减少损坏,延长使用年限,降低成本,充分发挥效益。
  第二条 地下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地面水源不足的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宝贵。各级水利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开发,有采有补,保护资源,防止污染。
  第三条 机井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管理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培训技术队伍;建立技术档案;搞好机井、设备和田间工程的养护维修;实行科学用水;进行经济核算,促进农业增产。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北方地区机井较多的省、专、县水利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机井管理机构。人民公社水利站(井灌为主的公社也可叫机井管理站)要统一负责全社机井管理工作。尚无公社水利站的,也要有专人负责机井管理。大队、生产队要成立机井管理小组,有一名队干部主管。
  第五条 目前北方地区机井管理主要有大队统管、大队和生产队分管、生产队管理三种形式。有的地方还有公社统管和公社、大队两级管理形式。大队统管由大队统一规划和建配,统一调配水量,统一维修机具和培训司机手,有利于发挥灌溉效益和提高机泵设备的完好率,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采用以生产队打机井和配套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管理,固定专人,统一配水。大队必须加强对生产队的领导,在制订规章制度,培训司机手等方面给予积极组织和协助,促使其管好用好。
  机井都要固定专人,实行管理责任制。不论实行那种形式,都要有利于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有利于充分发挥机井效益,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准平毁机井和变卖设备。
  第六条 每眼机井要选定一至二名热爱集体、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作为司机手。司机手必须通过县、公社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达到标准的发给合格证。人员要相对稳定,未经公社或大队批准,不得随意更换。
  第三章 机务管理
  第七条 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机井操作、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落实措施,定期检查。司机手的任务是:1、按操作规程开机,安全运行,减少事故的发生;2、管护机井、井房、渠道、地下管道、井边池、燃料,维修保养机电设备,做到机房洁净,机具水、油、电、气四不漏;3、按时填好开车记录,包括开停机时间、耗油电数量,机井水位抽降深度、抽水量和浇地亩数;4、坚守岗位,并和浇地员搞好协作。
  第八条 建立定期维修制度。由大队或生产队机井管理小组,每年定期对每眼机井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完好。深井设备在停灌期间,要定期运转以防锈蚀和淤井。
  第九条 要定期培训司机手和技术力量。县、社主管部门每年要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司机手的技术业务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革新和试验研究,对于提高效率、减少消耗、节约用水、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革新成果,要积极进行推广。
  第四章 工程管理
  第十条 建立机井技术档案。新打的机井,必须由县或公社管理机井的单位,组织承建单位(打井队)和受益单位(大队或生产队)进行验收,质量达到标准的填写机井技术档案,一式三份,分别存县、公社、大队(或生产队),以备查考。现有机井无技术档案的要补填。
  第十一条 成井要根据抽水试验按其出水量和合理降深选配适宜的机泵。同时要建成井房、井盖、井台、井池、渠道,做到配套齐全合理。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置量水设备,测定灌溉水量。
  第十二条 田间工程配套和平整土地,是充分发挥井灌效益的关键,要逐步搞好。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实行畦灌、沟灌,节约用水,灌溉渠道、排水工程、田间交通道路和低压线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由受益单位承担维护。
  第十三条 在井灌区,渠道衬砌和铺设地下管道,是节水、省地、扩大效益、降低浇地成本的有效措施。在推广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证质量。
  第十四条 县水利部门,每年要组织社队对机井进行一次检查,对可修的病井、坏井和淤井,要组织力量及时进行修治。县、社打井队要积极承担修井业务,提高机井完好率。
  第十五条 建立机井报废鉴定和审批制度。确实损坏严重或已干涸无法修复使用的机井,必须经县水利部门鉴定,由地区审批后报省备案,才可列为报废。
  第十六条 老井灌区必须要有计划的调整机井布局,改革机泵,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现有机井效益。需要增打新井的要经过县水利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宣传和教育群众爱护机井、井房、设备、渠道等水利工程。对偷盗或破坏者,应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教育或罚款,情节严重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十八条 大队或生产队机井管理小组,要根据各种作物、不同季节的需水要求,制定科学用水计划,合理调配水量,做到适时适量灌溉,促进农业生产。
  第十九条 各生产队要以机井为单位,司机手或井长为主选派责任心强和有经验的社员组成浇地组,负责改畦浇地,提高灌溉效率和质量,合理轮灌,扩大灌溉效益。
  第二十条 加强科学灌溉试验研究,积极推广高产、省水、节能、低成本经验。有条件的县、社结合本地区自然特点,进行作物合理灌溉制度等试验研究。
  第二十一条 县、社、队要进行地下水观测,掌握动态规律和水质变化,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连年持续下降而又不能恢复和已出现漏斗地地区,必须控制开采,并要积极利用地面水进行回灌。
  第二十二条 要认真进行机井实际抽水量资料的积累工作,司机手认真填写好开车记录是获得这项资料的基础。县水利部门必须及时督促和给予指导,要求每年初报送上一年全县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并汇总报专、省水利部门。
  第六章 经济管理
  第二十三条 机井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做到作业有指标,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奖罚分明,对司机手和浇地员都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对司机手的“五定一奖”为:定人员、定机具、定任务(包括质量)、定消耗(油、电费和维修费)、定报酬。结余奖励、超支受罚。对浇地员“五定一奖”为:定任务、定时间、定劳力、定工分、定质量。一般对司机手与浇地员一起定浇地任务和报酬,有利于双方配合。
  第二十四条 机井由大队(公社)统管的,必须向受益生产队合理收费。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管理的,也要按期进行成本核算。浇地成本应包括:1、抽水耗油、电费用;2、机械修理和工程维修费;3、管理费;4、折旧费。按照供水时间或用水量比例分摊。按用水量计费的办法可以促使节约用水,应该积极推广。
  第二十五条 积极开展评比、竞赛,对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指标、提高设备完好率、节约油电、安全生产、修井和机泵技术革新等方面有显著成绩,或有创造发明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贡献大小,分别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
  第二十六条 在不影响作物灌溉情况下,要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开展多种经营,广开门路,以付养井,增加收入,降低浇地成本。
  第七章 机井管理考核标准
  第二十七条 机井管理考核和评比标准主要有五条,1、配套机井完好率(百分比);2、单井出水量控制亩数(亩/立米/小时),即单井每小时出一立米水能浇几亩地;3、灌水定额(立米/亩/次);4、浇地成本(元/亩/次,元/亩/年);5、产量(斤/亩)。由县、社每年按照五条标准进行考核、评比。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办法制订管理细则。河北省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 正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井技术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