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学习社区下载区

您现在的位置: -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学习
【】 【】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本站暂停游客匿名回复功能,请点击登陆后回复。
 网友观点
 本版最新文章
& & & & & & & &
 本版三月热评
& & & & & & & &
网站群: |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 Email: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性标志--《学习论坛》2007年05期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性标志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性标志。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拓展。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命题,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特征,集中地展现了时代精神,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发展规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了当代的新水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D61【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根据当时社会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正安;[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李新曦;[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董耀鹏;[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崔禄春;[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侯典明;[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张占斌;[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王广彬;[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毛曦;[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张拴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胡振良;[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王惠君;[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高常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赵澜波;[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孙文营;[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张春玲;[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李照修;[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朱洪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游红武;[D];暨南大学;2000年
廖秋红;[D];暨南大学;200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振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3期
靳义亭;[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张昌林;[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黄志恒;[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庄前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李崇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张华军,何忠国;[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杨卫,吕旭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王利蕊;黎树斌;冯书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康大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玉军;[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玉宝;[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志功;;[J];新湘评论;2011年15期
胥雪刚;;[J];新长征;2011年09期
王劲松;;[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祝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赵银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包毅;;[J];求知;2007年03期
何远华;;[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张雪梅;;[J];华章;2011年18期
刘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杨渝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士杰;朱松山;;[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王世贵;;[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黄龙保;;[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淑君;;[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王伟凯;;[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罗永禄;;[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程家明;;[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徐鸿武;;[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阶群;;[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姜琳;;[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4年
省政协办公厅;[N];江淮时报;2005年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闫志民;[N];经济日报;2005年
罗文孝;[N];齐齐哈尔日报;2005年
本报评论员;[N];武威日报;2005年
本报评论员;[N];咸阳日报;2005年
作者系中共遂平县委书记;[N];驻马店日报;2005年
谷秀军;[N];金融时报;2008年
隋玉涛 马晓宁;[N];大庆日报;2008年
丁济康;[N];贵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兰初;[D];吉林大学;2008年
何艳;[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何艳;[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陈雯;[D];武汉大学;2010年
余正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毛劲歌;[D];湘潭大学;2009年
王佳;[D];吉林大学;2009年
陈曙光;[D];武汉大学;2010年
王建文;[D];苏州大学;2006年
崔晓晖;[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梅傲霜;[D];中南大学;2008年
黄焕明;[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施文鑫;[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6年
刘凯亚;[D];西南大学;2007年
王艳;[D];吉林大学;2009年
王伟明;[D];黑龙江大学;2010年
郭培元;[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程龙;[D];郑州大学;2006年
程玉萍;[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徐军婷;[D];河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ssss
总访问次数:354801
第194期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第194期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 &&&&&&&&&&&&&&&&&&&&&&&&&&&&&&&&&&&&&&&&&&&&&&&&&&&&&&&&&&&&&&&&&&&&&&&2014110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 &“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在2014年1月6日―9日在广西桂林举行,本次由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牵头策划组织的论坛,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热烈响应。会议举办地选择在广西师范大学。该论坛汇集了全国100余位教育专家代表,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
1月7日上午,“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论坛开幕式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广西师范大学王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凯里学院院长吴军教授、钦州学院院长徐书业教授、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么加利教授、广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曾冬梅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教授。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孙杰远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教授致辞,王书记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重大意义,并从5A级王城校区、人文社科传统底蕴、广西师大出版社、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优势等方面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80余年的办学历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结合广西师范大学与中国历史转折有重要联系的事件,阐释云时代背景下民族发展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崭新的转折点,本次论坛是一个生逢其时、应运而生、责无旁贷的学术活动。提出要以开阔的视野,从教育改革开始,积极促进云时代民族教育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教授、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杨如安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刘冬梅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张诗亚教授在《挑战与机遇:云时代学习》报告中指出,在云时代背景下,大量的信息以数码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信息本质上是虚拟的,能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极其迅速地传播在不同的时空。云时代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很多信息并未经过文化的选择机制和淘汰过程,也带来了挑战。云时代已经到来了,但人们对云时代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步伐,在整个状态下我们的教育与人文还得传承与发展。所以,在云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民族的人显得十分重要。云时代学习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努力,不仅需要提高学习意识,也要化意识为行动,形成全民族共同的认识。 孙杰远教授的报告《云时代的文化形态与民族教育变革》从学理上给云时代下了定义,并通过案例说明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总结出云时代永远链接、智能服务、心理依赖、自我延伸和以系统自我组织与修复等五个特征。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育中“学”与“教”的方式变革,同时,云时代将优化民族教育中文化形态和传播模式,并提出了提升教师与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杨如安教授在《重庆民族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基本情况,提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民族文化的类别、渝东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及传承现状,结合地方戏剧对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索,介绍如何开展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平台。 虞吉教授的报告《像的知识论阐释与学习学建构》提出“像”在历史过程中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像与心”的认识。并通过亲历北欧中学生被网络信息时代伤害的低素质形象指出云时代忽略了心性的挖掘,他谈到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发展,人性与社会性是相连的。他希望传媒发展其应有的力量把大家聚集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形成一体性。云时代应让民族教育重回心,重回人,让孩子们重获一种规范,重新利用像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刘冬梅教授的报告《教师惩戒法律问题研究》以三个案例导入,提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并提出了教师惩戒权、教师行使惩戒权、保障教师惩戒权的三个问题。而目前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尚属空白,需要加大立法力度。 1月7日下午,论坛举行两个小组分论坛。分论坛一作报告的代表有: 冯季林教授《论云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张国栋博士《合作与共享: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审视》 黄健毅博士《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陈国华博士《解套与自缚:义务教育治理的运作与阐释――基于云南省M县的考察》 谭娇连讲师《云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陈巧妹博士《网校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实施及问题》 分论坛二作报告的代表有: 覃志强博士《虚拟语言实验室:云时代的情景化语言学习环境》 谢登斌教授《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研究》 罗利群教授《佤族魔巴制度文化与儿童道德人格塑造》 谭亲毅博士《全纳教育:教育公平的文化选择》 姚佳胜博士《权利视角下: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微探》 林铭教授《信息技术支持的改善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月8日上午,“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举行两个小组分论坛。分论坛一作报告的代表有: 莫秀峰博士《以云社交促进民族地区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 朱艺华讲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云公益”研究》 梁兴连博士《云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地方对策研究》 杨茂庆博士《美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李富强博士《巫在中国科技生发阶段的地位和影响研究》 杨丽萍副教授《新壮字与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适切性研究》 张倩苇教授《移动学习助推民族地区学生21世纪技能发展》 何蕾博士《广西山歌传承的媒介转向――基于柳州鱼峰山歌圩的实地考察》分论坛二作报告的代表有: 周大众博士《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围》 蒋士会教授《民族地区新课改复杂性论析――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视角》 罗军兵博士《教育本质探析》 耿娟娟教授《民族教育与完整教育――对空间的思考》 曾小鹏博士《纳西“东巴文”的结构特征及其传承》 黄镭讲师《基于云时代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模型》 胡顺讲师《民族传统文化云网站设计》 1月8日下午,么加利教授、陶红教授、朱敬教授、罗章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么加利教授的《云时代西南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报告提出,从技术层面上讲,云时代使得信息的量和质都不同于以前,它是后信息化时代,是网络社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的产物。认为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内隐的存在性,是最基本的要素,是外显于表面文化之下的东西,具体来说是隐含于习俗、宗教、信仰、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西南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中华民族属于全球化的一部分,如果人们掌握好云时代,会为西南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福音。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西南民族文化基因的思考:要强制性地保护与传承;移植性地保护、发展性的保护、重构性地保护。
陶红教授《云时代中华桑蚕文化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结合文化人类学和基因学等的思考,通过借助各种器物符号、文字符号、神话传说、蚕织图等为基础,开展对中华桑蚕文化起源与传承的研究。她通过展示中国人自己的考古发掘成果来说明桑蚕文化符号的悠久历史。同时提出了在云时代桑蚕文化研究的困惑,即背离经济作用、价值和在此背景下很容易被碎片化分割。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提出在云时代探索中华桑蚕文化研究的出路――利用云技术创作新的桑蚕文化,并用一系列桑蚕style拍摄图组实证桑蚕文化的出路。 朱敬教授《论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探析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云时代的时代变迁中学习方式演进路径以及学习的内涵与本质。提出了云时代学习的两大枷锁。并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教学案例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旧式、封闭的学习方式,应该做到:通过基于网络的主动式、常态化、反思性学习,突破地域限制与心理桎梏,并改变评价方式,以个性化的技术产品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罗章教授《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以贵州XJ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为例》,以贵州XJ旅游开展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为例分析“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她从用户、用途、功效、社会网络和传统文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因特网、手机网、电视网等“网络交互”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呼吁在旅游开发中要好好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在论坛报告结束后,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论坛闭幕式。张诗亚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要调节自身。在云时代牢牢把握自己,只有清楚和把握自己的根本,才能在云时代站稳脚跟。 孙杰远教授做论坛的总结讲话,他用“感动”、“感谢”、“感念”三个词做了简单汇报:感动,全国各地学者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感谢,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会议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力;感念,这样的会议加强了我们的意念,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主题发言总计36场,与会代表就本次的主题充分交流探讨,碰撞思维的火花,对云时代的学习、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同仁对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中心同意, &&&&&&&&&&&&&&&&&&&&&&&&&
&并注明“转载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简报”字样
报:教育部各司局,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各司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西南大学校领导,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社科处,科技处,研究生部 送: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教委和民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各重点研究基地,部分高校社科处、图书馆 发: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办公室&&&&&&&&&&&&&&&&&&&&&&&&&&&&&&&&&&&2014年1月10日 印& &
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
办公室主任:向东
电话:023- 传真:023-
站务负责人:孙振东
地址:重庆北碚
Copyright & 2007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更新日期:打造博爱微课程学院 迈进课程变革新时代—记常州市天禾数字化学习论坛暨“校长聚焦课堂 技术推动教育”第二次活动
来源:常州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 编辑日期: 15:38:25&& 点击数:
  微课程强有力的互动性、参与性、传播性越来越被老师们认识而且熟悉,常州部分学校已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  11月30日下午,由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以&博爱微课程项目实践研究&为主题承办的常州市天禾数字化学习论坛暨&校长聚焦课堂 技术推动教育&第二次活动在博爱校区演播厅隆重举行,来自省、市、区的领导、专家、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为微课程研究出谋划策。
汇报:全面的展示
  在市电教馆戴晓娥馆长助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后,博爱教育集团巫惠群总校长向与会的领导、专家、老师作了&打造博爱微课程学院 迈进课程变革新时代&的专题汇报。巫校长从&缘起&&一次醍醐灌顶的讲座;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实施&&步步为营,杀出血路,收获&&精神的觉醒&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博爱教育集团从暑假到目前这几个月以来走过的微课程研究之路。大家观看了《微课程数字故事》后,她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大家展现了博爱人在微课程建设方面付出的艰辛劳动。
  未来三年,博爱教育集团将围绕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一所充盈博爱情怀、浸润现代阅读文化的学习社区式新型学校,教育实践将以&打造博爱微课程学院 ,迈向课程变革新时代&为抓手,整体打造&阅读环境学习社区&,创造一种全景式的学习环境、全息式的学习氛围、资源型的学习空间。
课堂:坚实的步伐
  蒋瑛校长、戴霞主任和姚枫老师向与会者展示了语文、数学和班队活动三节课,展现了博爱人在微课程研究方面领导率先示范、骨干教师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博爱人在学科课程、德育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学期,博爱教育集团通过全方位、多学科的微课程体系建构,通过翻转的课堂教学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通过微课程的实施,构建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新模式,以实现家校教育&1+1>2&的效果。
研讨:思维的碰撞
  一直关注和支持展微课程研究的常州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沈梅副局长、常仁飞副局长等领导光临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和引领开展微课程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团队,省教育厅基教处原处长陆志平先生,常州市电教馆华泽峰馆长、蒯超英书记、戴晓娥馆长助理等专家也为本次活动把脉会诊,省、市、区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都齐聚博小进行研讨交流。
  会场上的研讨环节,一改以往专家一言堂的形式,与会者纷纷各抒己见,就自己对微课程的理解、实践坦诚地与专家对话,气氛非常热烈,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尤其是在黎加厚教授主持下,来自上海的花校长、来自南京的郭校长也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既肯定了博爱的实践,也提供了他们学校在微课程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倾听策略、对话策略、观察策略、等待策略、分组策略等顺应课程变革带来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系统变革举措。接着,陆志平先生用五句话概括了他今天参加活动的感受&&&赞赏博小的提法,赞赏博小的实践模式,赞赏博小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赞成博小从课堂做起,有些问题还需要研究。&最后丁局长告诉大家,微视频、微课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伙伴、支持的力量、探索的通道,让孩子的学习更快乐、更深刻、更多元。
  虽然屋外是挡不住的初冬寒冷,屋内却是研究的春意浓浓;虽然时间已经持续很久,但是大家仍不愿离去。(博小宣 姜芳孜)
----中央、省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资源网
江苏教育信息网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
中国公民教育中心
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江苏教师教育
江苏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毕业生就业网
江苏教育评估网
江苏教育资源网
江苏教育电视台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纪检监察
江苏省高校思政网
江苏语言文字网
江苏职教网
江苏基础教育网
江苏高校科技网
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地级市教育网站
苏州市教育局
宿迁市教育局
泰州市教育局
镇江市教育局
扬州市教育局
盐城市教育局
淮安市教育局
连云港市教育局
南通市教育局
徐州市教育局
无锡市教育局
南京市教育局
----辖市区教育网站
戚墅堰区教育文体局
天宁区教育文体局
钟楼区教育文体局
新北区社会事业局
金坛市教育局
溧阳市教育局
武进区教育局
----直属单位网站
常州市招考办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常州市装勤中心
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
常州市电化教育馆、常州教育信息中心
常州天合国际学校
常州市校舍修建管理站
常州市少年科学艺术宫
常州市聋哑学校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常州市翠竹中学
常州市兰陵中学
常州市北环中学
常州市丽华中学
常州市花园中学
常州市清潭中学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常州市同济中学
常州市朝阳中学
常州市勤业中学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常州市第五中学
常州市第三中学
常州市第二中学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在常高校网站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常州工学院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其它网站
苏教版语文网站
常州市中小学德育网
龙城家长网校
龙城文明小博客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
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时代学习社区(等级为入学新生)新注册用户报到贴,回贴才可以到其它版块下载资料! - 社区新手导航...
时代学习社区(等级为入学新生)新注册用户报到贴,回贴才可以到其它版块下载资料! - 社区新手导航 - 时代学习社区 网上考试辅导,试题资料下载,学习心得交流中心 -
/viewthread.php?tid=90705&jtss=kaixin001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2-26 04:2702-26 04:2702-26 04:4802-26 05:0702-26 05:0802-26 05:1202-26 05:5102-26 06:4902-26 07:1802-26 07:18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4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代学习社区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