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真实还是三国演义不真实真实?

大风号出品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其实比《三国演义》中更强
近年来,社会上开始流行为古人“翻案”,为了争夺眼球,以往认知中的历史人物被翻了个面,坏的变成好的,对秦桧,慈禧,汪精卫等鸣不平,好的变成坏的,如霍去病,岳飞等被抹黑。最近热播的剧《大军师司马懿》中著名奸臣司马懿就变成了一个为形势所逼的正直善良之人。反而《三国演义》中另一位著名人物诸葛亮的评价日趋降低。虎啸龙吟司马懿传统的民间诸葛亮形象主要是由罗贯中塑造的,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呼风唤雨, 神机妙算,因为罗贯中尊刘反曹立场,诸葛亮形象近乎神化,鲁迅先生就曾经总结过,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也许是夸的太厉害,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大家一横心走极端决定质疑这个人的一切。现代某些人在接触过一些正史后,发现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水淹白河、空城计、火烧藤甲兵、草船借箭、借东风,发现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足智多谋天下无双,便不免生逆反情绪。有人就抓住《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大做文章。“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原来诸葛亮只会管管内政,不擅长奇谋和将略啊!于是诸葛亮以前智多星的形象就基本垮台了。诸葛亮传统形象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形象。《三国志》中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权睹亮奇雅” 身长八尺,预计在184cm左右,在三国里算比较高的,与张飞赵云那些武将的身高差不多,容貌甚伟,这绝对是一个大帅哥,陈寿一般很少夸人相貌,连传统帅哥周瑜也只有“长壮有姿貌”,评价还没有诸葛亮高。所以诸葛亮应该是一个高大帅气的山东大汉,这可不同于演义中的传统文弱书生形象,更有史料记载诸葛亮居然曾经跟李广一样,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牛逼吧。建安十二年冬(公元207年),徐庶是这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卧龙,卧着的龙也是龙,非一般大才,这个评价高吧。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位高大帅气的山东大汉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奇迹般表演《隆中对》。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一个二十七岁,从没参加过工作,手握互联网可以搜索各类信息的男生,开着PPT,给老板做预言,规划二十年后天下局势,只要能中个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而当日,刘备见到的是这样一个预见性的规划:不可与曹操争锋;可以与东吴结盟但不可图之;应该先占据荆州,然后拿下西川益州,如此三分天下;等天下有变,荆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马夹击中原。那当时刘备面临的是什么形势,走南闯北,已经四十多岁了,跟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和刘表,虽然风评不错,但始终都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现在还只是刘表的手下客将,暂为新野县的长官。这时一个年轻人突然对你说,你可以三分天下,你一定觉得很玄幻吧?也许有人说不就是做战略规划吗?许多人都做过,如鲁肃就有《榻上对》,但是他们的规划始终是规划,而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在公元219年就基本实现了。这一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又有人说《隆中对》是动了东吴的奶酪荆州,所以导致失败,这完全是鬼话,在《榻上对》里就有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二分天下。”后来甘宁也献策渐规巴蜀。按照这个意思,刘备何止占荆州是错,取益州更是错上加错。隆中对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孙权结盟,共击曹操。此后诸葛亮渡江与孙权结盟,赤壁一战成功。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诸葛亮不在,刘备会怎样?依照刘备一贯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客将一如此前,他依附刘表、袁绍、曹操们一样,而在拥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第一次,试图主动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内政能力。《三国志》中诸葛亮是可以和管仲、萧何、子产、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他数月不在都城,但国内秩序井然。相反,那几年不管是北魏还是东吴,都频繁发生政变。及至后来,曹操死了没几年,大权就被司马家族夺去了。作为丞相,他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他处事之公道,令人叹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敌,只要他为国尽忠效力,立下功劳,照样给与赏赐;哪怕是自己的亲信,如果玩忽职守,犯下过错,照样给与惩罚,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诸葛丞相的私德也是完美的。诸葛亮曾跟后主说过,他的财产,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他自己死的时候,不会留下多余财产。到他故世时,确实如此。诸葛亮逝世后,蜀汉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后朝廷看着没法子了,立起庙来,于是香烟鼎盛,真是有十里长街祭丞相的意思。诸葛亮殁后数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念叨诸葛亮好,仿佛西周人民歌颂周公召公一样,把他当圣人看待。武侯祠诸葛亮还是一个发明家。虽然木牛流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南征孟获时发明了馒头也只是传说,但诸葛连弩、铸刀等还是够瞧的。日理万机的政治家还能顺手搞搞发明,普京估计也得发愣。最后来说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上面不是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不擅于应变。但是前面还有“於治戎为长”,什么意思,治戎者,整饬军队是也。看史书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用兵的,“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诸葛亮还注重后勤,在保证民生的情况下,让士兵们足衣足食。虽然有时也面临粮尽的困窘,但是却绝不会因为粮尽而崩溃。为了运粮,诸葛亮还研制出“木车流马”,开了“机械化”后勤的先河。同时诸葛亮深感蜀地人力不足,所以提升了蜀军的装备。诸葛亮研制出诸葛弩,主持铸造钢刀、坚甲。在阵型方面,诸葛亮研制出了八阵图,这既是一种行军阵型,也是一种扎营阵型。凭借这种阵型,以步兵为主的蜀军能力抗魏国铁骑而不乱。最后强如司马懿,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只能固守营寨,做一个缩头乌龟。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去看他的营垒布局,感叹“天下奇才也”。八阵图但是陈寿还评价“奇谋为短”,那么诸葛亮真的不用奇谋吗?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就用了“奇兵”。他派遣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兵,扬言要通过斜谷北攻郿城。魏军都督曹真不知是计,遂率关中凉州 诸军阻截赵云,不想诸葛亮率领主力大出祁山,瞬间攻取魏国的三郡,关中震动。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携带一个月的粮草出陈仓,想复制刘邦暗度陈仓的故事,然而由于郝昭的坚守,诸葛亮粮尽而还。据史书记载,曹真料到了诸葛亮必出陈仓,所以提前派了郝昭,所以才击退了诸葛亮。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曹真仅拨给郝昭不到千人,这着实让人怀疑其是不是真的料到诸葛亮的行军图谋,可能只是郝昭比较给力罢了。其后,诸葛亮又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两郡,魏国大将郭淮率军抵御蜀军。结果不想陈式只是诱饵,诸葛亮正带着大军包抄郭淮的后路。 郭淮猛然发掘,立即退军,避免了重大损失,然而武都、阴平却被诸葛亮夺取了。虽然郭淮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土地还是丢了。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屯田,司马懿率军屯驻渭南抵御诸葛亮。诸葛亮屯田只是个幌子,其实他的目标是攻击北原,截断凉州与 关中的联系。魏军本无防备,然而郭淮猛然决心,力排众议率军在北原防守,并击退了诸葛亮。由此看出,诸葛亮的奇谋骗倒了除郭淮以外 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司马懿。诸葛亮还相当精于设伏,在因为粮尽而退兵时,总会带走点什么。魏国名将张郃与王双,就是死在诸葛亮的伏兵之下。最后还有著名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历史也是有记载的。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我看来都风险太大,且不太严谨,弄不好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更不用说诸葛亮了。这么说诸葛亮不仅不是短于奇谋,其实是长于奇谋。张郃之死陈寿这句原话是“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诸葛亮,相比起奇谋来更擅长治军,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战略强,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杰,加上又是主动进攻,加上人还不如你多,所以没能成功。所以陈寿也只是把诸葛亮的各项才能比较了下,并没有说诸葛亮奇谋战略就差,如果这样的人还算“不会打仗”,那他的对手们,真是要羞愧死了。在唐宋武庙里,诸葛都是稳坐“十哲”之位,这也体现了他的军事能力。连配享都能被称为名将,十哲居然被怀疑,滑稽。真实的历史中的诸葛亮其实比三国演义中的还要强,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呼风唤雨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的普通人,但却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硬生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这是有多么的了不起。诸葛武侯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哪个更贴近真实历史?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哪个更贴近真实历史?江淮明月夜百家号正史《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史学家对其评价比较高,称其在二十史中排名前四,可见这部史书还是比较权威的。《三国志》是介绍东汉到西晋时间段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分为《魏书》、《吴书》、《蜀书》三部分,在宋以前这三部分是相互独立的,到宋代时才把它们合成一本。《三国演义》全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全称上可以看出它不是史书,只是一部通俗演义小说。如果要评定这两个作品哪个更贴近真实情况,那不言而喻是《三国志》,但有时候《三国演义》比《三国志》要更真实一点。在例证《三国志》失真前先说说《三国演义》失真的情况。《三国演义》乃是一本小说,里面有很多情节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作者为了突出某一个观点或者塑造一个人物往往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其他人做的事情加到要塑造的人身上。比如说小说中里的赤壁之战之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情节失真严重,以草船借箭为例。小说里的草船借箭把诸葛亮神话到了极致,说他足智多谋、牙尖嘴利、能掐会算。
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假的,草船借箭之事并非是诸葛亮干的,也不是发生在赤壁,更没有借东风一说。但要说历史上还真有借箭之事,这就是《三国志》里记述的事情。在《三国志》里记载建安十八年,曹操和孙权对阵于安徽巢湖入江一段河口,初次交战曹操失利,于是守阵不出。为了探清敌情,孙权亲自乘船进入小河口,没想到遭到曹军弓箭猛射,由于船上箭羽太多有倾覆之险,于是掉转船头让箭射在另一边,这样孙权度过了危险,成功逃脱。罗贯中就是根据这段历史记述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说完了《三国演义》失真的情况,再说这部断代史《三国志》。但凡正史都得以统治者为主线,既要不夸张不捏造不造谣不偏颇,又要讲道理合逻辑遵从统治者的意愿。大部分历史都可以客观记录,但也有些事情不能按照事实来写,不然会引来杀身之祸。特别是唐代以前,凡涉及皇家的部分要失真很多。比如说《三国志》魏书里关于魏国开国皇帝曹丕篡汉即位的记载,就脱离实际不和逻辑,反而不如《三国演义》来的真实。《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死后曹丕为魏王,实行了一系列惠民之策,天下百姓无不高兴。汉朝的三公九卿多次集体上书希望魏王曹丕代替汉室做上皇帝执掌天下,身为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则三番五次下诏于曹丕,希望他能代替自己继承大统。身为魏王的曹丕却推三阻四拒不同意,然后有人来报天下有麒麟出世、凤凰来朝、飞龙在天,百姓都议论这是明主在世祥瑞频现魏王当立也。最后,汉献帝都坐不住了,和一干大臣商议如何让魏王曹丕接受禅让。曹丕在汉帝及公卿百姓热情拥护下,不得不同意接受禅让即位登基。以上记载并非《三国志》首创,在《史记》里同样有记载,但是跟这个比起来要真实不少,而在一些野史里比如《华阳国志》里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完全不同于官方的记载。《华阳国志》中记载着汉献帝在曹丕等人的逼迫下,被迫让出了皇位,当时的汉献帝以泪洗面,言说自己并无失德之过为何让位,有大臣就说汉室气数已尽,魏王贤能,要尽快禅位,按此要求做可保全性命,不按此来要有杀身之祸,汉献帝不得已,哭着让出了皇位。通过这件事比较正史和野史来看,野史更符合实际情况,正史有些失真。《三国演义》里有关于汉献帝禅让之事也和野史相差不多,这点《三国演义》也是比官方正史要真实一点。
虽然作为官方正史《三国志》有失真实的地方,但大体上不会严重失实,这一点可以用其他文献作为佐证。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作者以事实为参考进行改编,书中加入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观点,所说之事七分是真三分是假,不能把它当历史看待,毕竟它本就是一本小说而已。《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更贴近真实历史就不言而喻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江淮明月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待生活如何,生活就对你如何。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小序  读正史,往往使人感到味同嚼蜡,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太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读演义,却使人大呼过瘾,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却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模糊了文学戏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接下来,笔者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从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发现。  第一篇  蜀汉与曹魏两家投资建设集团的创立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罗贯中为我们介绍了两家公司:  其一是蜀汉投资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二是曹魏投资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长,罗贯中有十分详细的描述:  刘备 蜀汉投资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董事长;  曹操 曹魏投资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董事长;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关于这两位董事长的个人简历:  《三国演义》中刘备之简历  (截至黄巾起义前)  (一)  姓名:刘备,字玄德  民族:汉  籍贯:幽州涿郡之涿县  家庭住址:涿县楼桑村  (二)  身高:七尺五寸(按汉代度量衡制,一尺约合现在23.1厘米,七尺五寸约合现在173.25厘米)  相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  (三)  学历:无正规学历,不甚好读书  特长爱好: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职业:布衣,贩屦织席为业  (四)  家庭与社会关系  家世背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祖父:刘雄  父亲:刘弘
早丧  母亲:姓字不详  叔父:刘元起  伙友:公孙瓒  师傅:郑玄、卢植  《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之简历  (截至黄巾起义前)  (一)  姓名:刘备,字玄德  民族:汉  籍贯:幽州涿郡之涿县  家庭住址:未载  (二)  身高:七尺五寸(按汉代度量衡制,一尺约合现在23.1厘米,七尺五寸约合现在173.25厘米)  相貌: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性格: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三)  学历:无正规学历,不甚乐读书  特长爱好: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职业:布衣,贩履织席为业  (四)  家庭与社会关系  家世背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祖父:刘雄
仕州郡  父亲:刘弘
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母亲:姓字不详  叔父:刘元起  伙友:公孙瓒
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师傅:卢植
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对比一下《三国演义》第一回和《三国志。先主传》提供的这两份简历,可谓是大同小异。但在细小的差异中,却能看出罗贯中的个人喜好与倾向。  差异之一:奇伟的相貌  《三国演义》第一回描述刘备的奇伟相貌时,突出了几个常人不及的特点:一是两耳垂肩,二是双手过膝,三是目能自顾其耳,四是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但是在《三国志。先主传》中陈寿只记载了刘备的两个不同寻常的相貌特点:“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为什么罗贯中的描述会多出两条,这让我们想起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奇伟相貌的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自古以来,对王朝开创者相貌的记载似乎已经形成了定势,即只有具有奇伟的相貌,才是受命承天之人。所以,罗贯中在《三国志。先主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耳垂肩”、“ 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两个特点。也体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皇叔粉”(即刘备的粉丝)。  差异之二:大气的性格  《三国演义》第一回描述刘备的性格时,用了三个定性:“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先主传》在描写刘备的性格时,用的也是三个定性:“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三国志》突出的是“善下人”,这就点出了刘备礼贤下士,能得人和的根源所在。相反,《三国演义》加上了“性宽和”,这就为将刘备描写成一个“哭哭啼啼治天下”的君主形象埋下了伏笔,真实的刘备其实并不像罗贯中描写的那样动不动就要流泪的。  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想为刘备这个在三国鼎立之中的相对弱者,多吸引一些读者的同情而已。  差异之三:小资的爱好  《三国演义》第一回描写刘备的爱好特长时,用的是十分肯定和赞扬的语气:“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与《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描写“常有大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却明显不同,《三国志。先主传》中并未说刘备“素有大志”,只是说“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在正面肯定之后,反而写了一条颇有负面效应的话,“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其实是一句很有政治杀伤力的话,说得好听一点叫做“小资情调”、“享受生活”,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玩物丧志”、“耽于享乐”了。  从这种差异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先主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了刘备的光辉形象,将陈寿所记载的“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样的话直接删去,不予记载。罗贯中可谓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大英雄似乎都是如此。司马迁不是也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为刘邦下过“好酒及色”的评语吗?  差异之四:官宦世家的背景  《三国演义》第一回描写刘备的家世背景十分简单,“祖雄,父弘,举孝廉,尝为吏,早丧”。这里并没有说刘备的父、祖当到什么级别的公务员。《三国志。先主传》中对刘备的官宦世家背景的描写则详细得多,“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刘备是出生于一个正县级干部家庭的,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吧。  罗贯中为什么不提刘备父亲刘弘做过东郡范令的事,只是模糊的说“尝为吏”,恐怕是更想突出刘备布衣打天下的雄壮故事,就像当年高祖刘邦已一介布衣而取天下一样。  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我们提供的关于刘备的两份简历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罗贯中在行文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往刘备身上套,用高祖受命承天的成功案例来进一步拔高刘备的蜀汉集团政治上的正统性,发泄罗贯中本人对于蜀汉集团最终失败的愤懑心情。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次沙发啊  
  《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简历  (截至黄巾起义前)  (一)  姓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不详  (二)  身高:七尺  相貌:细眼长髯  性格:有权谋,多机变  (三)  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好游猎,喜歌舞,游荡无度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  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中官显贵  祖父:曹腾 中常侍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本姓夏侯氏
曹腾养子  叔父:姓字不详  伙友:不详  师傅:不详  以上是《三国演义》为我们提供的曹魏集团曹董事长的简历,下面再来看《三国志》的记载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之简历  (截至黄巾起义前)  (一)  姓名:曹操,字孟德。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京都洛阳  (二)  身高:未记载  相貌:未记载  性格:少机警,有权数  (三)  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征拜议郎;  第五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  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汉相国曹参之后  祖父:曹腾 中常侍大长秋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曹腾养子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叔父: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有关曹操智斗叔父的故事,后为罗贯中直接采入《三国演义》第一回中  伙友:未记载  师傅:未记载  (五)  时人评语:世人未之奇也  梁国桥玄、南阳何颙: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邵:裴松之在做注时,又引用了孙盛的《异同杂语》中一条记载,“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大笑
  通过这两份简历,我们不禁要问四个问题:  问题一:曹操究竟长个什么样?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形容曹操的长相用了八个字“身高七尺,细眼长髯”,所谓“细眼长髯”,说通俗一点就是“小眼睛、长胡子”,这可不是什么英雄脸。  但是《三国志。武帝纪》中对于曹操的身高和相貌却只字未提。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大量引用了《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国人所写,其中不少内容是贬损曹操的。但是《曹瞒传》对于曹操长什么样,也没有提到。如果提到了,裴松之是肯定会引用的。为什么《三国志。武帝纪》和《曹瞒传》都没有只字提到曹操到底长什么样?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为了避讳,但陈寿写《三国志》时,三家已统一于晋,不存在避讳的问题。《曹瞒传》中本就是吴人所写,更不存在顾及曹操脸面的问题。第二种是因为曹操长相确是十分平常,既称不上英俊潇洒,又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所以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因此,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也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长相平平的人,显然也说明长得好不好看并不是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  问题二:曹操究竟是胸怀大志还是游荡无度?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形容曹操的生活作风是“好游猎、喜歌舞,游荡无度”,这可都是亡国之君的做派啊。  可是,《三国志。武帝纪》却没有写得这么严重,仅用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八个字来形容。其中,“任侠”只是一个中性词,也就是讲义气,喜欢结交侠士,“不治行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高祖刘邦和光武帝之兄刘伯升,也是不治行业的。即使写“放荡”,也未明确实在哪些方面存在作风问题。不过《曹瞒传》倒是写了一条,“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但是这一条有多大的可信度,还是存有一定疑问的,因为《曹瞒传》的基本立场就是敌视曹操的。  那么历史真实的曹操,是否生活作风很有问题。应该这么看,人无完人,既然连《三国志》都说了是“放荡”,那么也就是确是存在一些生活作风问题,但应该没有《三国演义》和《曹瞒传》所说的那么严重。
  问题三:曹操究竟是奸相还是忠臣?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了曹操作为奸相的一面,但是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年轻时的曹操,确是也曾经做过汉家忠臣的。《三国志。武帝纪》有载,曹操在做过“顿丘令”之后,还曾经做过朝廷的议郎,也就是指陈朝政之得失,敢于直言极谏的职务。在这个职务上,曹操做得应该是比较称职的。裴松之引用了夏侯湛《魏书》的四条记载可以为证据:  第一条记载:“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  第二条记载:“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疾之”  第三条记载:“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徵者皆拜议郎”  第四条记载:“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从这四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任职议郎期间,向汉灵帝上了两封直言极谏的奏折,毫不避讳皇帝的面子,直接指出朝政的得失。第一封奏折,皇帝不予理睬;第二封奏折,天子感悟,并将这封奏折下发三府,但三府均未执行。看到,朝政日乱,曹操知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挽回,甚至有可能招至杀身之祸,干脆不再谏言。  问题四:曹操究竟是名臣之后还是阉宦子孙?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提到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本为夏侯氏,因被中常侍曹腾收为养子,故冒姓曹。  我们从《三国志。武帝纪》中却能看到一条被罗贯中避而不谈的记载,即曹操为汉相国曹参之后。对于这条记载,裴松之特别从王沈的《魏书》里找来一条证据,把曹姓的来源以及曹操的祖先一一列举,全文引用如下:  “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  在这段记载中,指出曹姓是源于上古黄帝子孙,西周时曹侠受封于邾,西汉时有相国曹参,曹参的子孙一直定居于封地容城。  王沈是曾经在魏国为官的,进入西晋以后也得到重用,王沈《魏书》的史料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学界重视。与其说,王沈在这里是为曹操脸上贴金,不如说他是为天下曹姓在寻根朔源。  很显然,罗贯中因为不喜欢曹操,所以对于陈寿和裴松之的记载根本不予采纳,直接删去了“汉相国曹参之后”等相关内容,只说曹操是阉宦子孙。  即使曹操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他也不是阉宦子孙。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曹嵩,本名应叫夏侯嵩,只不过因为曹腾收养了他,而且曹腾太有权势,夏侯嵩才会冒姓曹。宦官虽然身体残缺,但都十分渴望能有正常人的生活,既然有人愿意跟自己姓,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历史上的曹腾,显然与其他弄权的宦官不一样。  对于这一点,裴松之是认同的,所以他把司马彪的《续汉书》中关于曹腾为人的记载引用了下来,使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曹腾。“在省闼三十馀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  曹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最显著的就是,好举荐贤能之仕,而不是像其他宦官那样只会陷害忠良。经曹腾举荐而官至公卿的就有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谿典等一批贤人。  曹操的生父曹嵩又是何许人呢?司马彪也留下了记载,“质性敦慎,所在忠孝”,司马彪在写《续汉书》时是在西晋,他没有必要再去拍曹氏的马屁,所以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曹嵩本人也担任过多个职位的公务员,先后干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太尉,大司农大概相当于是现在的财政部长,太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可见,曹嵩在朝中的影响力了。有这样的老爸,曹操还用为前途发愁吗?
  武将大都反对,而文臣则纷纷赞成。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再次站出来,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迎接献帝。荀彧的远见卓识非寻常武夫可比。   荀彧是真心忠于汉朝的。后来以身殉汉
  麻竹先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不真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