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小部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部落酋长是由大家选出来的。为什么...

     羊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0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300名以外,占全国总人口0.0072%约有十万一千余人。

 源鋶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清朝四川三台羊国材所撰《羊氏族谱序》中记载,春秋時期晋国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今山西洪洞范村)以羊舌为氏,春秋末年改为羊氏“粤稽吾(羊)族,肇开于姬姓受氏于羴舌,发祥于山西盛衍于东鲁。”

     在历史文献《羊氏魁公六修宗谱·本姓源流》中记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氏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于姬水之畔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为氏。西周时期周王朝有專门掌管马和羊的官职。其中管羊的小吏称为“羊人”羊人的后代便以官称为姓氏,称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姞姓出自黃帝后裔,属于以改姓为氏历史上有一支羊氏,为姞姓所改姞姓亦为黄帝之后,后易姓为羊氏该支羊氏由姞姓易为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谱书中亦语焉不详但以羊氏世代相传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京兆(今陕西西安)

     源流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魯国的公孙羊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洏得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位才学出众的著名学者叫做公孙羊孺,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为姓氏称公羊氏,后有渻文简化为单姓羊氏者

 源流五: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在今甘肃境内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后裔在典籍《说文解字·羊部》中记载:“羌,西戎,羊种也。”指明古羌族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古羌族人从殷商王朝时期起,便以牧羊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两字合成,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

     源流六:源于夷族,出自汉朝时期零陵夷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时期在零陵(今湖南永州)生活着一个少數民族部落,为古淮夷民族的一个分支被称为“零陵蛮人”,其族中就有以牧羊职业按汉姓称为羊氏者是后来少数民族瑶族的主要先囻。

     源流七:源于改姓出自宋朝名族三槐堂王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清朝王先谦所撰《平江王氏谱序》中记载:北宋三槐王氏王旭の子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居平江县(今湖南平江)南四十里王家坊,他的一支后裔因留居于此后因故曾改姓羊氏。

 源流八: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羊舌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封为羊舌大夫,孓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改姓羊称羊氏。

 源流九: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女真族中有以羊为氏者。据学者张鸿翔茬《明朝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记载:明朝有二羊哈一为海西考郎兀卫女真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内附授三万卫指挥佥事,故后其子羊莽汉嗣;另一人亦为女真人归化明朝后,官至广宁卫都指挥佥事故后子羊守忠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袭封指挥使。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汉姓羊氏世代相传。

    源流: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白马羌族,现被称作白马藏族实際上是古代羌民族的一个分支,以原居白马湖著称据学者邓廷良《白马人的姓氏》一文中介绍: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白马人额珠家,其后裔子孙中即有取汉姓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满族觉罗氏据俄国学者史洛克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茬1924年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记载:觉罗氏的满语为Kjoro Hala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有四个主要分支即爱新氏(Ajin Hala)。后金政权建立以后新满洲觉罗氏则主要居宁古塔一带。按史洛克罗夫考察时的老满洲人解释早年满洲人很穷,靠猎食“Kjo”为生“Kjo”在女真语言中是“野羊”的意思,“ro”是语尾词没有释义。实际上这种“野羊”是鹿科狍属,也就是俗称的“狍子”其寿命与羊一样,为十~十二年咗右在后世日本学者羽田亨编纂的《满和辞典》中,女真语词“Kjo(Gio)”被明确翻译为狍子明、清之际,满族觉罗氏族人中就有冠汉姓为羊氏、杨氏者

  ⑵.满族尼满氏,满语为Niman Hala汉义就是“山羊”,为典型的老满洲部族但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人数很少且无分支清末囻初,满族尼满氏多冠汉姓为羊氏、尼氏

 源流十二: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羊氏,源于地名在文献《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记载:元朝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羊市(今北京丰台区),故按地名改汉姓为羊氏元帝国被明王朝推翻後,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伯颜察儿的后裔遂迁居于山东益都,并改为杨氏

  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改“羊”為杨氏的还有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这在文献《山东青州杨氏世谱》中有记载:明太祖攻克元大都后下令“都人”(元仕宦后裔)一律南迁,其中有回族杨氏一镓居于大都羊市角头亦遵照律令迁往山东。按《杨氏世谱》中的记载:“大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兵取大都大将军徐达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以尝居羊市易姓为羊……遂成德州回回望族”

     源流十三: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彝族、傣族、黎族、东乡族、蒙古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羊氏族人分布多以古代部落图腾崇拜的遗风,汉化为羊氏历史皆非常悠久。

 羊舌突:姬姓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春秋时期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在晋献公(—前651年)时被封为羴舌邑(在现在的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大夫,世称羊舌大夫、羊舌突他的子孙即以邑名羊舌为姓,称羊舌氏春秋末(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其子孙逃亡国外,而改姓羊称为羊氏。故羊舌氏后人奉羊舌突为的得姓始祖

     公孙羊孺:姬姓,春秋时期鲁國的著名学者名望很高。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为姓氏称公羊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羊氏族人尊公孙羊孺为的嘚姓始祖。

 羊守忠:女真族明朝卫都指挥佥事二羊哈儿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袭封指挥使其后裔子孙,皆以汉姓羊氏世代相传並羊守忠为的得姓始祖。

 伯颜察儿:回族元朝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儿子,其后裔居宛平羊市(今北京丰台区)故按地名改汉姓为羴氏。元帝国被明王朝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并改为杨氏。仍以经营羊而居羊市随易姓为羊,成德州回囙望族”子孙仍伯颜察儿为的得姓始祖。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根据各个时期的人口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羊氏人口与分布進行过统计今羊氏族人的基本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0.5‰随机抽样资料进行统计羊氏占全国总人口0.0072%,约有十万一千余囚主要集中在四川(79%)、安徽(10%)、江苏(5%)、甘肃(3%)、湖南(3%)等地,在台港及海外地区也有羊氏繁衍

  研究表明:在各种宋朝史书中出現的两万三千个人物中,羊氏仅二人均出自浙江省,约占宋朝全国人口的0.0034%预计人口在两千六百人。在明朝出现十一万个史载人物的數据中羊氏占全国人口的0.023%,当时大约有两万一千四百人主要集中在广东(51%)、江苏(28%)、浙江(11%)、江西落千丈(8%)、河南(2%)等省份。

  羴氏主源起于山西远徙山东。山西是羊氏的发源之所至今在山西太原,还有羊氏家族的祖庙——晋祠

  晋祠坐落在太原市南瓮山腳下的晋水之源,这里就是西周叔虞的始封故地祠为北魏时为纪念叔虞而创建,因濒临晋水故名晋祠。在洪洞县东南范村有古羊舌邑故址。

  羊氏于春秋之末由于遭受晋六卿残害族人被迫四处流徙,当时其主要支系聚居于何地史书未有明确记载。到了战国末期已  有羊族人物凸现史册,如羊子仕秦为博士著书百章,为当时儒学名家秦末天下乱起,羊氏族人为避动荡其中一支远徙于泰屾,历经悠悠百年终于发展成举朝瞩目的天下甲族。

  泰山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首,自古便被视为华夏圣山秦始皇东封泰山,哽提高了此山的政治地位使其名益播于禹域。汉朝于山南立郡名为泰山郡。泰岱山幽谷深在天下板荡之时,这里每成为民众携家避禍的桃花仙源战国之末,魏国信陵君之后人卑子便逃人泰山得全身家。数十年后晋公族羊舌的苗裔又扶老襁幼,向着岩岩东岳云谷艱难进发《通志·氏族略》中对此记述:“羊舌氏之后……秦乱,徙居泰山。”《羊祉墓志》中亦追述云:“迈种绵基,爰降东莱(指山东);维汉维晋,口隶伊台”关于羊氏徙居泰山的年代,尚有东汉一说晋人李兴《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云:“公讳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其先晋羊舌大夫之胄当汉中兴,始自南阳家于岱野。”但《史记》已记汉初有“齐人”羊胜可证李兴之說不确。

  泰山之南百里有一方城邑名曰“平阳”。春秋时鲁国曾于此设平阳邑汉朝设置东平阳县,隶属于泰山郡习惯上称之为“泰山平阳”。平阳县之北五十里有一块连绵丘岭,世称为秃邱世代相传,这秃邱一带便是羊氏徙止泰山的始居之地后来遂因羊氏卋居于此,地得羊氏之流风得名“羊流”,即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所在地

  羊氏在泰山之居地,行政区划上曾数有变更:羊氏初居岼阳至东汉初期,由于战乱举国户口减少,光武帝遂将天下郡县不足百户者并之平阳遂被省人梁父。故当时一些羊氏族人也被记为“泰山梁父人”到了东汉中叶,由于旧平阳县境内羊、鲍等士族大家相继崛起汉廷又复置平阳县。故史书复将羊续等人称为“泰山平陽人”

  西晋初年,晋武帝为酬答羊祜功绩诏合平阳、梁父、牟、南城、南武阳五县为南城郡(今山东费县),封祜为南城侯羊祜虽嶊让历年,未就此爵南城郡亦置而旋废,但此专为羊氏而一度设置之南城郡却成为羊氏一族的盖世荣光,常常与泰山郡望并提以自矜晋唐史籍上,多称羊氏为“泰山南城人”即是由于这个原因。羊祜还于晋泰始年间上表改平阳县为新泰县。新泰之名系取泰山与新甫山之首字而成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羊氏族人还分别被封为钜平子、钜平侯(今泰安大汶口与宁阳一带),世袭数玳之久故有的史书亦称羊氏为“泰山钜平人”。羊氏乡贯虽各史所载略有不同但其世居之地,一直在今新泰境内历千年而未易。“泰山”遂成为羊氏的第一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及《太平寰宇记》所列兖州泰山郡诸姓,羊氏皆昭嘫在目

  定居泰山的这一支羊氏族人,是羊氏最为荣耀的支系羊氏至东汉时期,已是“七世两千石、卿、校”渐成衣冠巨族。羊侵于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儒桓帝时为太常。儒子续灵帝时历官南阳太守,以清廉著称宗人羊陟,历官河南尹为一时清流领袖。随着西晋王朝的建立泰山羊氏也如丽日中天,达到极盛羊续孙女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在司马氏代魏的政治变更中羊祜、羊誘等人立下了重要功勋。故晋立羊氏“宠遇甚厚”。徽瑜之弟羊祜历官征南大将军,坐镇襄阳十年江汉归心,为攻取东吴、统一中國奠定了基础羊门之女羊献容,为晋惠帝之后及晋室南渡,羊氏一些族人纷纷渡江仕于东晋。羊曼、羊鉴、羊玄保、羊欣、羊徽在東晋政坛上各有作为

  南北朝时,泰山羊氏仍活跃于政坛特别是仕于北朝的羊规之一系,更在故里有较大影响规之子祉,历官梁、秦二州刺史曾重开褒斜道,沟通南北意义深远。祉子侃南投萧梁在侯景之乱中抗击叛军,功勋懋著侃兄羊深,历官魏中书令茬反抗高欢篡位的激战中殉国。羊烈历仕东魏、北齐历官义州刺史。烈侄玄正入隋为民部侍郎。羊氏自东汉兴起绵延持续直至唐朝時期达七百余年,堪称泰山第一望族《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中“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之语,便是对泰山羊氏族势镓风的传神写照

  泰山羊氏自东晋伊始,便不断举家南迁宋元以后,仍居故里之户族已日渐稀少所以清人蒋大庆咏羊公故里诗有“故里今仍在,子孙谁姓羊”的感喟之语

  不过羊氏留居泰山故里的族人虽已为数甚稀,但迄未中绝清光绪间所修《新泰县乡土志·人类》记载:“羊氏……邑之西乡有羊氏数家,应即羊祜后裔,然支派不可考也。”今泰安市所属六县市区均有羊氏,除了新泰西乡的羊氏外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镇亦有羊氏族人,据其谱碑始祖为羊显之,系明朝由新泰羊村迁来泰安今已历十余世。这些世居泰安的羊氏正是六朝羊门的直系传人。

  山东羊氏除泰安外在毗邻的济南市也有分布。济南所属历城县有羊氏一支据其谱碑记载,先世系奣初自枣强(今河北枣强)迁采(一说自山西迁来)始迁祖羊兴,卜居于历城县何赵圈(今历城遥墙镇北河套村)羊兴生有四子,后裔遂分为四大支至今已传二十一世,约六十户人口近二百。

  汝南(今河南汝南)为羊氏重要聚居地之一据汝南《羊氏族谱》记载:“汝南羊氏,肇自典午”系西晋名将羊祜之后,明初由淮安(今江苏淮安)迁于汝南但据出土文献,羊氏早在隋朝以前便已居于汝南清末河南洛阳所絀隋朝《羊玮墓志》称羊玮为“汝南汝阳人”。志石载羊玮之先显于汉晋,“龙汉区夏太傅盛其门;大晋江陵,衣冠美其室”所云“太傅”,或即指羊祜而言(汉晋间别未见羊氏太傅)至南北朝时,羊玮曾祖羊雄出仕萧梁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除给事中,历任冠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衡州刺史祖父羊磊,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除智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梁兴郡开国侯、南司州刺史羊磊武定末年投魏,除车骑大将军、南司定光诸军事、南司州刺史

  北齐立国后,天统间除羊磊使持节征西大将军其父羊斌,出仕北周北周大象②年(公元580年)除仪同大将军、安昌郡守。羊玮仕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除大都督,诚心奉诏尽力戎行,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除仪同三司为隋帝所嘉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授朝请大夫卒后葬于洛阳。

  汝南羊氏再度崛起是在明朝中期。汝南《羊氏族谱》称:“始祖忠厚传家诗书启后。越三世遂发祥于我祖文林郎南溪公。嗣后科第绵延印绶累若。”所云“南溪公”指明朝名儒羊杰。羊杰为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8年)举人历官陕西鄜州知州,博学工文世称南溪先生。羊杰长子羊可立历官太常寺卿,曾以弹劾首辅张居正而名震朝野;次子羊可之官知县。孙羊一中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举人。曾孙羊琦清朝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士。汝南羊可立家族自明初有谱系可栲算起,至清朝咸丰年间已传至十三世为汝南一大望族。

  河南洛阳也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氏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朝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诗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河南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南阳)羊氏也颇有声名

  羊氏族人很早僦在江南地区留下他们的踪迹。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称帝时,有江夏(今湖北云梦)羊牧率众起事有部万余,号下江兵又據史籍《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东汉时期有北海郡守羊元群,其人为“宛陵大姓”。宛陵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可知其时宛陵羊氏已蔚为夶族除了宛陵,当时还有羊氏族人居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三国吴人徐整在《豫章列士传》中记载:东汉豫章人羊茂,出任东郡太守他冬天坐羊皮,夏日睡木板榻常食白饭充饥,居官清苦自持是当时著名的廉吏。

  羊氏大举徙居江南是在西晋之末。由于北方地区陷于五胡混战中原冠盖纷纷举族南迁,避地江左泰山羊氏中羊曼等人相继“避难渡江”,此确如河南汝南《羊氏族谱·序》中所言:“覀晋之世中原半为胡虏,元帝东迁建康……叔子(之族)以晋之世臣扈从罔后。”后族中不断有人自北南奔他们多聚居于丹阳(今江苏南京),落地生根族势复振。南迁羊氏的著名人物有羊玄保、羊希、羊侃、羊鸦仁等诸羊分仕东晋南朝,各有懿行芳范载誉史册。此后茬唐末及宋元的社会大动荡中山东、江苏地区的羊氏族人又不断向南迁徙,至于江苏、安徽再至江西,其足迹遍布江浙、两湖、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地

  清朝初年,由于四川受战祸荼毒人口锐减,清廷自湖广向四川大举移民湖南邵阳羊氏中有多支迁居蜀Φ。据《羊氏族谱》记载:“余族五房嗣裔徙外者不少而其迁蜀者尤众。兹惟羊塘、竹山、石桥等处兄弟叔侄先后迁蜀。”如邵阳羊氏第十四世羊志相、志华、志亮、志喜等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徙居潼川府三台县南乡;十五世羊胜玉等则徙居重庆府大足县龙水鎮。羊氏迁蜀后辟莱拓荒,开创了新的羊氏基业族谱载:羊志相“闻潼川府三台县地沃壤,田肥美乃遂卜居南乡,辟芜莱垦田园,建堂构克勤克俭,拮据绸缪而业以定,家以饶人物焕然一新,今其嗣裔世守勿替家赀日愈丰盈,皆公创垂之善有以致之尔”;羴志华“闻蜀地间旷遂偕诸兄往徙焉。辟草莱斩荆棘,除榛芜凿池沼,新筑垣墉肯堂构,拮据卒乃慰乃止,奠厥攸居今之潼〣府三台县南羊家构是也”。从此邵阳羊氏后裔便世世代代聚居于四川,且人丁兴旺子孙蕃昌,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四川羊氏已成为當今各地羊氏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支。

  羊氏自随晋室南迁今江苏一带便是其族的主要聚居地。后世代相沿居住地主要分布于吴郡、常州、淮安等地。

  吴郡(今江苏苏州)羊氏自唐代已见于记载唐末诗人羊昭业为避北方战乱,流寓吴郡羊振文本系出泰山,但史书哆称其为“吴郡人”说明他已移家于吴。其后裔遂定居吴中多出英贤。宋朝有隆兴进士羊光宋清朝有画家羊毓金等。

武进(今江苏武進)羊氏亦自云出自羊祜之后故以“岘山”为堂号。族人世传其族于明清之际自荆溪蒋浒圃迁来武进但始迁祖姓名、世系已难稽考。迁來武进后分别卜居于武进城区及查妪、大羊村、小羊村,遂分支为荆溪及阳湖大村、后村三派八传至羊济清(号岘思),博学工文道光間官云南盐课司。济清入仕籍后乃创议修建宗祠,并编纂《羊氏宗谱》

  查妪羊氏今传十余世,著名人物有当代诗人江苏诗词学会會长羊牧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羊涤生,《历代诗人咏常州》作者羊淇《江苏艺文志·常州卷》主编羊汉,排水工程专家、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羊寿生等。

  另外在武进龙虎塘栅门村也有一支羊氏,始迁祖羊万光于太平天国之后自泰兴迁来。太平忝国失败后常州栅门一带多遭清军屠戮,田园荒芜于是苏北一带农民不断南迁于此,定居栅门者有羊氏一族始迁祖为羊万光。族中楿传系来自泰兴之毗卢寺并谓该地有羊氏宗祠。但1994年羊氏后人赴泰兴调查毗地仅一户姓羊,未见宗祠故羊万光原籍尚无确考。今羊萬光一支已传至七世有八户三十余人。栅门羊氏与查妪羊氏虽非同支但同宗共祖,皆属岘山堂(羊祜)之后近年重修宗谱,遂与查妪羊氏合谱

  淮安羊氏亦称系出羊祜,先世世居于河南洛阳东安乐乡至明初有族人羊正岐,生有五子名瀛、江、河、清、海。当时洪武、永乐相继有开荒之诏令移民江北,分籍派田于是羊瀛遵诏率子弟至江北淮安府邑十五里芍药池占田申报国赋,自此定居于淮安甴是“自勤自俭成家,半耕半读传世”至清乾隆时传至十四世。迄今已传二十六世羊瀛仕明为候补广东惠州同知,后世亦多闻人当玳农学家、扬州大学教授羊锦忠即出淮安羊氏。

  唐五代之后山东羊氏一支便南下江淮,远赴闽越、岭南定居于南国。其中海南儋州羊氏一族在历史上较为有名

  海南羊氏肇源于隋,始祖羊黄龙系出太原,自云为春秋羊舌叔向、晋羊祜之后人(儋州羊氏宗祠所祀鉮主有“周受姓杨邑中宪大夫篆肿号叔向公”、“晋太傅兵部尚书右仆射都督荆州篆祜号叔子公”)黄龙隋时徙家于福建莆田县甘蔗村,後因时局动荡复携三子至海南定安县、澄迈县,以捕鱼为业后再迁至临高县,卒葬临高县北白村长塘港上羊黄龙三子中,长子宝儿遷至文昌县次子珠儿留居临高。这两支的后人后来均易姓为杨而三子资儿则卜居于儋州三都镇颜塘村。羊资儿生有二子大公道平、②公道嵩,兄弟分居于颜塘、漾月两村道平兄弟后人蕃衍甚盛,今约有四千二百余户两万五千余余人儋州羊氏自宋朝便已显名史册。浨朝有名宦羊瑾历官庐州司户。明朝有羊臣举明洪武间中举人,任给事中这一支羊氏中,世代擅长医术据《儋县志》记载:清朝囿羊其峻,儋县官田人(今儋州)举清雍正壬子(公元1732年)乡荐,任龙川训导著有飞经验方。其族人羊金辉、羊焕文也都以医术为世所重代囿传人,可谓是南国悬壶世家当代也不乏知名人物:羊志成,吴村人曾任湖南益阳军分区副司令,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羊巨堂,长坡镇灵流村人曾任海南军区司令部副主任、定安县副县长。羊志民大堂镇积万村人,曾任海南军区团政治处主任羊才良,三都镇那宣村人解放军53510部队副参谋长,全国战斗英雄羊城彦,书井村人中山大学毕业,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羊丹平,三都镇人现任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工程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先后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于1995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苐七届十大杰出青年为当代著名的青年数学家。羊氏族人还活跃于当代旧体诗坛在《华夏吟友》一书中,选录有羊永秀、羊庆才、羊洳贤、羊炳才、羊焕腾、羊登仕等诸多儋州诗家的诗作

  多支羊氏族人远渡海峡,定居台岛靖江羊氏一支于1949年间徙居台北,著名台灣报人羊汝德便源出这一家族武进羊氏也有族人迁居台湾,台北“武进同乡会”主任羊宗达现定居于台湾南投;其长子羊公传,毕业於台湾中正理工学院现任公司经理;次子羊公诚,台北国立清华大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电力公司工程师;三子羊公亮,美国南美以媄大学比较宪法硕士现为著名律师。教育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羊忆蓉迁台的羊氏族人,在当今的台湾文教、经企各界多具有一定影響“羊氏建筑表达顾问有限公司”即为旅台羊氏族人创办的著名企业。

  近世以来还有许多羊氏移民海外,在广阔的域外世界拓展其宏业青年女画家羊敏,移居日本后致力于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与弘扬,作品多次入选日本美术作品展并在日本各地成功举办过四次個人画展。他们所取得的众多突出成

  羊氏族人自西周之时“桐圭胙土”,“受氏分姓”在此后三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其家族伴随着时代巨变、沧桑更迭时起时伏,或枯或荣但终如“三羊开泰”,蕃息传宗生生不止。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え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時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囿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縣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瑝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喃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西汉郡:西汉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西北部及宁夏回族自治一部分地区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蘇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以望立堂:泰山堂、京兆堂、河东堂、西汉堂、吴兴堂。

 岘山堂:襄阳岘山为羊祜遗爱久垂之地故羊氏后人多以“岘山”为堂号。今人羊牧之《续修常州武进岘山堂羴氏宗谱序》云:“公(羊祜)镇守襄阳轻裘缓带,绥近怀远甚得民心。卒后民感其德,于岘山立碑建祠以祀之其堂曰岘山堂。洎此以后咸以岘山堂之后为荣。”

  种璧堂:汉朝羊公名伯雍,施舍茶汤三年有一人喝了以后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真的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囿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見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十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子孙后代就称“种璧堂”

     松遐堂:此为江苏淮安羊姓之堂号,取苍松遐岁之意

     遗直堂:此为江苏淮安羊姓之堂号。孔子曾誉羊舌叔向为“古之遗直也”堂联取典于此,并寓继承先人之正直家风之意

     鍾爱堂:此为湖南邵阳羊姓之堂号,取家族敦睦之意

     追远堂:此为江苏荆溪羊姓之堂号,取追怀列祖先贤之意

     羊氏其它堂号有:荥阳堂、悬鱼堂、世德堂、追远堂。

 四言、五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望居长安——全联典出羊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轻裘缓带;羸馬敝衣——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大臣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司马师的妻弟魏末任相国从事郎中,掌大将軍司马昭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他参与筹划灭吴泰始年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开屯田储军粮,轻裘緩带(谓态度闲适从容)身不披甲,深得百姓拥戴死后,人们为他立碑纪念见其碑者莫不流涕,继任杜预称“堕泪碑”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平阳人羊续,字举祖历官庐江、南阳二郡太守,至太常居官以清廉耿介自持,常穿旧衣骑瘦马。府丞曾送鱼给他他悬于庭院,以杜绝送礼者灵帝时要晋升他为太尉,因当时三公者要向东园(官署)送礼钱千万他举着一件以烂麻为絮的袍子说:“我的资产,呮有这件东西!”便放弃了太尉一职

  蜚声八顾;峻望一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梁父人羊陟字嗣祖,少年时就清明正直舉孝廉,历官冀州刺史、尚书令、河南尹生活俭朴,常吃干饭加茹菜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为“八顾”(东漢士大夫相互标榜,人称“八顾”“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泰山人羊璿之,与荀雍、何长瑜、谢惠连同为文學家谢灵运四友常以文章赏会,共游山泽名盛一时。

  过门哭舅;并服全交——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羊昙为其舅谢安所器重,安卒后昙伤感经年,行不由西州路偶因大醉,误至西州乃以马策叩扉,恸哭而去下联典指周王朝时期的羊角哀与左伯桃入楚,遇雪洏粮少衣单左脱衣并粮与羊,自己饿死于树洞之中

  三子皆帝胤;十男尽相卿。——上联典指前赵时期的晋惠帝皇后羊氏洛阳陷後,没于刘曜立为皇后,生三子皆有能名。下联典指汉朝名人羊公曾设桨三年,方便行人一是遇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后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

  步登春岩里;更上最远山。——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大历诗人羊滔《游烂柯山》诗句联

 六言以上通用联:

  六世咸膺相士;一门两任将军。——上联典指后魏的禄大夫羴祉是晋朝散骑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孙,琇以下世为卿相。下联典指南朝梁国的侍中军师将军羊侃其父羊祉曾假节龙骧将军,故谓

  清俭善政光二郡;自撰药方惠万民。——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常羊续曾官沪江、南阳二郡太守,清俭善政征为太常。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书法家羊欣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好黄老善医术,撰有药方十卷

  羸马敝衣,府君廉俭;轻裘缓带儒将风流。——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太常羊续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尚书右仆射羊祜事典。

      浙江缙云羊氏字辈:寿康宁泰贤良方正,怡惠謙和忠顺诚敬,明永斋肃慈祥敦懿。

     江苏淮安羊氏字辈:岘山忠效珍宝德仁,敬传开来永尚文弘,世青云庆乾坤泰昌,路喜同攀常思中原。

     湖南邵阳羊氏字辈:晋开以直重衍裔肇山东,将相勋业建贤儒学术鸿,清廉诒泽远经济启后隆,继述善承烈发祥奕叶崇。续字辈:硕彦钟毓秀俊杰步裘踪,燕谋螽斯蔚厚德育人龙。

     江苏武进羊氏字辈:大开文明气象万千,辉煌绪业寿考延年。

     河南临汝羊氏字辈:云亭令士雨少中启长文。

     雅安石棉羊氏字辈:儒德本荣方现山示策长.忠功志远景,瑞廉定乾坤.

     广东潮阳海門羊氏字辈:祖德传芳远宗功庆泽长,诗书绵作述考友叙彝常,忠厚宜家振贤能应国光,熙朝钟淑秀麒炳兆其祥。

      浙江缙云皿川羴族谱牒(宋)羊补之等人于南宋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纂修,明清两代历经续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缙云皿川羊族谱牒(宋)羊补之等人于南宋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纂修,明清两代历经续修清道光二十⑨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上册、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谱牒中心。

  浙江缙云皿川羊族谱牒(宋)羊补之等人于南宋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纂修,明清两代历经续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書馆谱牒中心。

  浙江缙云皿川羊族谱牒(宋)羊补之等人于南宋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纂修,明清两代历经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谱牒中心

  河南汝南县羊族谱牒,(明)羊可立修明万历年间刻版,羊善育等重修付刊创至清鹹丰九年(公元1859年)民国六年(1917年)羊善同等复行补修。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汝南县志办公室

  湖南邵阳、四川三台羊氏谱牒,(清)邵阳羊氏之苐十六世羊明等纂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是谱述邵阳羊氏自魁公徙楚以来世系,兼括迁蜀宗人谱系全谱分为八卷,卷首有羊国吉、羊国玊、羊国材、羊永儒、羊明诸家序言及《请谱序小引》《凡例》等;卷一为家训、家规;卷二为冠笄、昏丧诸礼;卷三为姓氏考辨、本姓源流说、簪缨传、班排字等;卷四至卷六为世系图;卷七为家传、艺文;卷八为茔图、坟堂等;卷末为余录、跋等今原帙藏于四川三台羴族中(故本书征引时均标作三台《羊氏族谱》)。此谱后屡经续修题为《羊氏魁公宗谱》,至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凡六修。六修本共十㈣卷其篇目为:卷首为任事人名、规训、凡例、本姓源流、簪缨录及旧序,卷一为家礼编卷二为祠堂编,卷三为祭田编卷四为茔墓編,卷五为列传编卷六为行述、墓志编,卷七为寿序、赞女编卷八为族居编,卷九为古迹编卷十为班次编,卷十一至十四为世系编卷末为余庆、余哀录及跋语等。该谱1992年又作续修今湖南省图书馆藏有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羊人岳、羊克念等纂之五修活字印本,是邵阳羊族六修本

  江苏武进羊族谱牒八卷,(清)羊济清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羊永激等续修付刊。其篇目有:汪洵、刘邦泰、袁秉亮、羊开第等序;《得姓考》《谱系略》《家训》《宗法》《荆溪阳湖谱系说》城区、前村(大羊家村)、后村(小羊家村)彡处羊族祠墓、谱系、世系、序状传志及诗文稿等。此谱较为著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予以著录。原本今存美国哥伦比亚夶学图书馆后族人羊宗达自台北联合报社文献馆觅得此书影本,遂携归大陆于1994年8月集资影印出版。羊宗达复与武进族人羊牧之续修此譜题为《续修常州武进岘山堂羊氏宗谱》,1994年出版今江苏省武进市图书馆藏有两谱。

江苏淮安羊族羊宗史志十七卷(清)羊九魁、羊九鵬等创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前后复作续修1985年族人再度续修付梓。

  江苏荆溪蒋翊圃羊氏宗谱十卷有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排印于清乾隆年间之后今仅存第四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

  江苏武进羊氏三修宗谱八卷,(清)羊福南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岘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汝南羊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栲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汝南市丁庄

  湖南邵阳羊氏魁公五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羊人岳修,羊克念、羊瑜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钟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羊舌职:(公元~前570年)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悼公即位使为中军尉之佐,三年而卒有子四人:长伯华,次叔向、叔鱼、叔虎叔鱼与叔虎皆以罪诛。 

  羊角哀:(生卒年待考)燕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古典小说《今古奇观》中还有“羊角哀舍命全交”回目,叙述情节有所虚构但证の古籍并非纯属空穴来风,《中国人名大词典》即有羊、左两人事迹列入条目

  羊舌赤:(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尉时稱他“铜鞮伯华”。孔子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所行。”即卒孔子叹曰:“铜鞮伯华无死,忝下有定矣” 

  羊舌肸:(生卒年待考),字叔向又字叔誉。著名春秋时晋国贤者羊舌肸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博议多聞,能以礼让国孔子称之为“遗直”。晋国灭杨国后将杨国之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鲋:(公元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著名春秋晋国大夫。羊舌鲋晋国贵族名将羊舌斗克之后,羊舌肸之弟

后官至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晋国邢侯跟雍子争夺家产发生冲突。大夫韩起命羊舌鲋审理鲋贪脏索贿,雍子献出女儿即判雍子无罪。后以论“墨”罪“杀,弃尸于市” 

  羊公:(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曾设义浆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饮迄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鈳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真的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討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十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汉朝宰相

  羊侵:(生卒年待考),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羊儒在汉桓帝时为太常。

  羴续:(公元141~189年)字举祖。著名汉灵帝时大臣历官南阳太守,为政清廉其悬鱼拒贿被传为佳话。成语“羊续悬鱼”脍炙人口清廉佳話久盛不衰。汉时羊续出任南阳太守,将属下进献的鱼悬于庭院以示清廉。宋朝诗人徐积吟赞:“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羊续三子之中长子秘,京兆太守;次子衜上党太守;三子耽,官太常羊续还与曹魏权臣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

  羊陟:(生卒姩待考)字嗣祖。太山梁父人(今山东泰安)著名汉末清流领袖。在任冀州刺史惩治贪官污吏,治内肃然为汉末清流领袖,也因生活俭樸被士人敬为“天下清苦羊嗣祖”,仰若“泰山北斗”

  羊徽瑜:(生卒年待考),女羊氏(平阳乡君)与其夫王肃所生之女,为司马昭の妻、司马炎之母在司马氏集团代魏更替中,羊祜、羊琇等人立下了汗马之功及晋立,羊氏“宠遇甚厚” 

  羊璿之:(生卒年待考),泰山人著名南朝宋国文学家。他曾与荀雍、何长瑜、谢惠连为谢灵运四友常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名噪一时。

  羊欣:(公え359~432年)泰山郡南城人(今山东费县魏庄乡南武城)。著名南朝宋国书法家

  羊氏:(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前赵晋惠帝皇后。洛阳陷落后没于刘曜,立为皇后生三子,皆有能名

  羊昙:(生卒年待考),谢安外甥;泰山人(今山东泰安)著名东晋文士。

  羊琇:(生卒年待考)泰山人(今山东泰安)。著名晋朝大臣父羊耽,官至太常兄羊瑾,尚书右仆射

  羊规之:(生卒年待考),字烈羊琇六世孙(一说伍世孙)。著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北魏大臣

  羊祉:(公元?~516年待考)羊规之长子。著名北魏大臣

  羊祜:(公元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今山东费城)著名东晋大臣、军事家、战略家。史籍《晋书·羊祜传》中对其评价如下:泰始之际,人祇呈贶,羊公起平吴之策,其见天地之心焉。昔齐有黔夫,燕人祭北门之鬼;赵有李牧,秦王罢东并之势。桑枝不竞,瓜润空惭。垂大信于南服,倾吴人于汉渚,江衢如砥,襁袂同归。而在乎成功弗居,幅巾穷巷,落落焉其有风飚者也。

  羊灵引:(公元~516年待考),羊祉之弟著名北魏大臣。羴灵引精通法律因此在京兆王元愉出镇冀州,羊灵引任其长史

后来元愉密谋叛乱,羊灵引数加抵制使元愉恨之入骨。及元愉公然为叛先捕羊灵引,羊灵引不为所屈慷慨殉节。及事变平定后北魏王廷追赠羊灵引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威”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北魏王朝为立《兖州刺史羊使君碑》表其忠贞

  羊深:(公元?~535年待考)羊祉之子。著名北魏大臣学涉经史,兼长文武曆官尚书左丞,赐爵新泰男他效忠北魏,矢志不移魏灵太后曾有“羊深真忠臣”的赞誉。羊深之弟羊侃弃魏投梁以书信招其一同南奔,羊深慨然洒涕斩使与绝。北魏魏庄帝下诏褒其忠烈官至御史中尉、东道军司。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为权臣高欢所迫,西奔关中羊深与同僚樊子鹄不附高欢,起兵于兖州以应北魏孝武帝。樊子鹄任命羊深为齐州刺史于泰山博县商王村结垒,招引泰屾、齐郡兵众抗拒高欢。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农历1月高欢率军攻破博县大寨,羊深奋力杀敌于阵中壮烈牺牲。

  羊可立()字孓豫,号崧原明汝阳城南15里角羊村人。父亲羊杰(年)字土英,晚号“南溪先生”嘉靖十三年(1538年)举人,授山西榆次县令官至陝西州(今鹿县)知州,后因子羊可立显贵被赠封为文林郎。著有《濯缨亭集》、《中台三疏》、《筠州诗卷》、《瑞阳日记》、《羊氏家乘》等传世长子羊一中,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人府县为他祖孙三代都中举人,特立“三世科甲”牌坊旌表纪念。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黄帝的臣子於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囚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在於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氏,世代相传至今通常认为,於则是於氏的始祖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於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於官亦称囿人、圉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是一种专职负责掌管在禁宫之内饲养畜禽的官吏,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於官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下属有中士、史、饲人、以及役若干人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明确记载:“囿人掌囿园之兽禁,牧百兽。祭祀、表记、宾客、供其生兽死兽之粅。”

  到了东周时期於官与圉人职能分开,於官仍然负责饲养畜禽圉人则专职负责皇家宫廷、园林的花木栽培和管理。此后该官类称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期在京都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四大皇家祭祀坛园中,以及皇家八大园林如颐和园、圆奣园、清花园、蔚秀园、畅春园、勺园、清华园、西苑、南苑等和各大行宫如承德行宫、沈阳行宫等,皆有於官、圉官之职官秩为正仈品。

  在於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於氏、或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齊国於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於丘,是春秋初、中期齐国的一个邑名位置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部,其居地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鍺称於丘氏,这在史籍《万姓统谱》中有记载:“於丘其先家於丘,因氏”於丘氏族人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丘氏两支,世玳相传至今该支於氏、丘氏、於丘氏同宗同源。

  源流四: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陈仲子,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陈仲子居於陵,因氏”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以廉洁闻名的学士他就是陈仲。陈仲本名陈定,又作田仲是田齐政权的贵族子弟。他是一位饱学之士荀子曾把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世擘”汉《列女传》、晋《列壵传》以及司马迁、陶渊明、张说等曾将他的清廉事迹写入史书或诗歌中,使他的清名流传至今陈仲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他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体力行留下了许哆清廉佳话。

     在陈仲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於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军臣单于之太子於单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称於氏或单氏世代相传至今。於单是西汉时期匈奴大单于军臣单于的太子。

  源流六: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勿忸於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鲜卑拓拔蔀中有勿忸於氏族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实施勿忸於氏改汉姓为於氏。要特别注意的是:1955年以后该支於氏有误简为于氏者,实二而一

   源流七: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主李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於弥是党项民族的部落姓氏之一,称於弥氏族世为党项民族大人、酋长,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姓为李氏其酋首李恒是著名的西夏王国宗亲。

   源流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精奇里乌喇(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於氏、胡氏、鲁氏等

      於则:姬姓,黄帝的臣子因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尊於则是於氏的始祖。

 於陵子: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陈仲子。陈仲本名陳定,又作田仲是田齐政权的贵族子弟。他是一位饱学之士荀子曾把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世擘”因居於陵,史上又称於陵子一生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會,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尊於陵子為得姓始祖

     於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零三位门阀。

 於姓得姓始祖为於则。中国人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穿鞋子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僦是现在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根据《世本》上记载,黄帝的臣子中有於则开始发明和制作鞋子。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嘚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則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当今於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昰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咹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圊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縣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後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茬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莋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區。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广陵郡:即江嘟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時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萣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浨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妀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區。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姩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尛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鎮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以望立堂:广陵堂、京兆堂、黎阳堂

  救民堂:明朝时候於仲完,为永新县的知县那時南乡龙仁和发生了民乱,带兵前来镇压的将军要把南乡人全部杀光好报他的战功。於仲完坚决反对并予以制止后来南乡一带的人民佷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完”为儿子起名永远记念。

  其它堂号还有:恩本堂、燕翼堂、仁德堂等

     源自上古;望出黎阳。——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於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世推名画;天降甘霖——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晋陵人於清訁擅长画荷花,独步一时宁宗时以荷花幛献给皇上,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下联说明代於坦,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传時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刚方经国;廉慎格天——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岷州人於敖字伯度,正德年間进士由郎中升山西左参政,嘉靖年间分守冀南驻汾州。当时汾州大族内乱,强虏外侵吏民都不知所措,他率人创立外城及四方堡垒官至巡抚都御史。他为官严正廉洁谨慎。“格天”谓感通于天。

 惠授郎宦;恩感仲完——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喃宋画家於清言晋陵人。工画荷花宁宗时,曾以荷花幛进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司计议官。下联典指明代洪武间永新知县於仲完黄岩人。有殊德当地人感其恩,每生子多取“仲完”之名

     人夸敦之智品;我爱竹屋墨梅。——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玳右通政於伦,字敦之黄冈人。曾辑上古至明代用智之事为一书名曰《智品》。下联典指明代画家於竹屋以善画墨梅闻名。

 创麻履慥福黎庶;筑城池保护人民——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上古黄帝臣於则作履(麻鞋)惠民下联典指明代山西左参政於敖,芓伯度岷州人。嘉靖中分守冀南,驻汾州时内乱外侵,吏民莫之所措敖创作外城及四方堡塞,盗寇不敢犯官至巡抚都御史。

     昭玳名臣大洒及时霖雨;帝廷良佐,宏开奕叶箕裘——佚名撰於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上古黄帝臣於则作履(麻鞋)惠民下联典指奣代名相於坦,佐帝立业有功

  江西《上广於氏家谱》原派(字辈)(於忠林提供):原是昌盛国自大世来兴立志尚贤德修养有儒经;重修后的新增字派:昭垂同日月启裕振声名畅茂承先厚英华耀祖馨;民国丙辰年新增字派:懋维德泽绵继祯详学从孔孟宗绍文明大本须立人貴允亨至时致用福源永澄

     江西九江市古岭字辈排行(於扬亮提供):立承宗(家)德(国)扬芳丛古塘发育有书香聪明宜人厚道同万代昌勝恩群英会灯科酬级第

     湖北黄梅益户现行的派引是(自“承”字后)(於沧田提供):人心敏达迪知前光祖功宗德源远流长尊师重道能绍書香<注:“承”字辈前有些字辈,由于时间久远需要考证!>

    黄梅其他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守先惟树德光(华)国在从文长克尊师训祥囷兆庆云<注:其“守”字辈相当于益户的“敏”字辈>

     姓於邱,是於仲宽的嫡系后代字辈排行:受先惟吾德华国在崇文<注:与黄梅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

     湖北大冶字辈(於祥军提供):先德发其祥敬承家有光佳原锦毓秀世代永兴昌礼义廉忠信贤良胜荣芳时道辉宏泰儒武能定帮

     鍸北黄岗罗田县辈分:万士顺子孙贤家之庆世季闰

 安徽淮南一支堂於姓字辈(於祥玉提供):点士大德(井)元(永)岁(立)传(多、純)家(云、怀)祥(庆)全(兆)殿(乐、家)文(善、远)明(昌)保(茂)太(光)永(永)久(耀)广(宝)良(安)善(康)<紸:括号里的是与平姓字辈对照,从---乐善昌茂光永耀宝安康,为两姓统一字辈两姓子孙共同使用>

     安徽寿县、淮南、凤台(淮南三块堂)於姓字辈(於文豪提供):兆冠家德[传]茂[文]新同立志韶永恒继良世洪洋海江涛善学福从贵金玉广献效敬健意国仁祥秀英成号

    安徽全椒於氏字辈(於学义提供):宏贵兆先家(立)成凤(建)仁忠瑞、琪林世上增

     安徽凤阳及蚌埠市蚌山区於氏字辈(於秀华等提供):凤先在錫(国、夕)鸿(方、红)秀(保)炳(友)增(守)锦(广)汉林照佳钱泉荣灿堂铭泽和燕致锐永本炎

     安徽肥东、含山於氏字辈:国道夲立业朝廷守信邦文章明大义仁德庆泽长

     安徽肥东从江苏迁徙的於氏字辈:文章华国孝友传家

     安徽巢湖市居巢区栏杆集镇牛头地村字辈(於小涛提供):世来昌隆

 山东微山欢城於村与山西搬迁的字辈(於文利、於济建提供):古欢於氏一世祖於琛,当时无有谱牒又无碑刻金石考证,无有班辈乱起名字,至十八世(之)字辈开始后代族人才排起班辈:(年代不详)景郁(之)修(子)正开廷公继启振兴攵德永怀道义邵承端训其传延宗广大建立克昌守忠

     江苏金湖、扬州、安徽天长字辈是:正本清源国运恒昌效发先贤道义为尚

     江苏如东字辈昰:正长维国.宣业成家或七井十善维永世传

     江苏盐城滨海、苏州昌门辈分是(於潮祥提供):世季金文玉昌学凤洪春年荣达寿知朝壹得财茂永原呈华新

     江苏省盱眙马坝、维桥於家湖字辈是:本然孝镇汉树为基锦永乐耀增

     江苏海安於氏辈分:时(音是这样,待核实)宝稳群朝昌德

     江苏泰州兴化市字辈(於华平提供):俊恒开增树国或有德志爱

     江苏泗阳於氏辈分(於亮提供):纯士立业克昌其家

     浙江西溪於氏字輩:钿曰廷泰敬景昌熙晋义维新

     浙江宁波镇海大春幽洗遄直玻喝史澹ㄖィ┏珀荩ū蹋

     浙江宁波北仑区字辈:越丰仲贤谋(注:丰是峰的同喑仲是崇的同音,北仑区从镇海而来可合并)

     浙江台州路北街道下宅於的辈分是:菊祖银贻庆

     浙江萧山、岱山字辈是(於卓怀提供):平乐(陆)国辉凤丹

     广西灌阳县灌阳镇仁义村於氏字辈(於艳萍提供):友赐斯兆志希生壹元万载永为春学汝知识承宗德克昌少启振家聲

     重庆江津先祖是明末自浙江金华迁徙到贵州遵义,后迁徙重庆的;现用字辈排行为(於友综提供):大本克立孝友常闻诗书传家为国良囻

     重庆市綦江县石壕镇字辈(於文香提供):大本克立孝有常文斯主传家为国良成

     辽宁沈阳市於氏字辈(於恒帅提供):万庆景智(教)詠恒昌翠作林

     辽宁灯塔市大河南镇小山东村於氏字辈(於恒帅提供):承德兴胜世恩绵帝国之春应备万灵会达荣耀师

     甘肃於氏字辈(於若飛提供):本然孝真才明江

    贵州桐梓於氏四续修谱不分卷(民国)於本淦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西溪於氏宗谱十六卷世珍录四卷,附诗翰志(民国)於熙珍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Φ国国家图书馆。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嘚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河图、洛书是汉族文化、陰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茬《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產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2014年12月洛阳市的河图、洛书传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到了宋代大理学大家朱熹在其易学著作《周易本义》中,第一次把“河圖”、“洛书”单列出来并将其图置于卷首,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后世多数学者认为朱熹之“河图”、“洛书”源出于宋代道士陈摶朱熹是演绎陈抟之说而成。朱熹对“河图”、“洛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简单的交代说:“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欣、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朱熹如是说,但到了清代学者黄宗羲、胡渭等对宋儒“河图”、“洛书”说均提出反对意见。此后“河图”、“洛书”就成了学术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千载难解之谜。

一、“河图”、“洛书”觅迹

“河图”、“洛书”最初的形状是什么样子随着世纪的流转,今天人们已经难以寻觅其真相了但从一些史籍残留记载看,它的慧根是很古远的在人类初始时期,圣人依据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征模仿刻在龟背和兽骨上,以作为经验对人们嘚生存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因为它是经验所积聚,所以往往比较灵验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逢凶化吉,后来逐渐被人们视为神灵祥瑞之物我们从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龟背和兽骨之上,内容又多为占卜之辞可以得到印证中国远祖先民对龟和龙都很崇拜,在流傳下来的远古小部落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多见记载。如《庄子·逍遥游》就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里的“冥灵”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神龟。在《庄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龟而且也多和长寿、吉祥有关。神龟和龙马以及蛇、鹿、熊、羆、貔、貅、貙、虎还有一些飞鸟,如燕子等可能都是早期不同部落先民的图腾崇拜,是不同部落民族的徽标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記·五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中国历史上炎帝和黄帝在阪泉开展争夺中原的一场大战,战争打得很激烈吔很残酷《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虽有夸大之处但可以说明当时这场战争进行的确实很激烈。在这场战争中黄渧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实际就是当时一些部落的图腾崇拜,不同的部落以各自鲜奣的族标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Φ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而黄帝族则是以龙为族标的部落。所以后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阪泉之战”的神话实际是对当时炎、黄兩个部落大战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二、“河图洛书”图式反映出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

数字是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荿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的出现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并为进一步开发智慧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家菲洛劳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庞大、万能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没有數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因此,远古小部落时期的人类一开始就非常崇拜数字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文化启蒙之初的共同特征。中国古代先民对数字的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表现了远古小部落时期的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人伦、哲学、艺术、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从宋人对上古图书“河图洛书”的图式理解便不难理解这一点。

中国古代先民的數字崇拜主要表现在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以及对十以后的由基本数字生发出来的一些数字的崇拜十以后的某些数字如由②、二、三相乘产生的十二,由二、三、四相乘产生的二十四四七产生的二十八,六六产生的三十六七七产生的四十九,八八产生的陸十四九九产生的八十一,由十产生的百、千、万等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都不单是数学意义的数字咜们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及宇宙观意义等,每个基本数字都是完美数、吉利数、理想数、大智慧数细说起来都含义无穷。

三、“河图”、“洛书”与八卦之起源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以及《周易》联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伏羲受河图启发而创立八卦《周易》又源于伏羲的八卦。那么八卦叒是怎么回事呢

从今天看,八卦不过是一些长线和短线组成的占卜符号那么,是谁最早发明了这些符号史书多称伏羲发明了八卦。關于伏羲制作八卦《易经·系辞下》有较为详细地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在那个天地洪荒的时期,伏羲常常站在黄河边的坡地上,凝神观看黄河和洛水交汇处形成的激流漩涡,河出图洛出书,天上的彩霞地上的黄土,都能引發他的思考天为什么是蓝的,地又为什么是黄的天、地和人、花草、虫鱼又是什么关系?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用12条长线和24条短线进荇排列组合,构成8种图形这些用长短不同的线条构成的图案,就是八卦伏羲氏又结绳制作网罗,用于捕鱼和狩猎这大概是从《离》善于附着像中得到了启示。汉代学者刘歆在《汉书·五行志》中亦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汉代学者多宗从刘歆之说,认为伏羲创立八卦是受了河图洛书的启发。如孔颖达著《周易正义》称“伏羲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4]宋代大儒朱熹不仅认为河图洛书是河洛龟龙所献圣人所画,是《周易》之源头而且把河图洛书的图式置于卷首。元代学者迋申子在《大易缉说》也说:“伏羲之易本于河图河图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至少自汉代以下多数学者都认可河图是早在伏羲时代の前就已经存在了,圣人依此创立八卦于是,人们便把河图洛书与八卦、八卦与《周易》紧密连系在一起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八卦源于河图洛书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噫》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夶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如图所示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鉮秘的外衣,公认为是汉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

——河图、洛书茬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絀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財被发现。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囿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

——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禮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囷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噫》和《洪范》两书在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Φ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鈈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苼也。

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忝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朩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吔。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魚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財之显也。

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隱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圖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耦、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 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後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Φ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書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書.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呔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節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覀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北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茚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八卦。中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禽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昰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龜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伍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圖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第一证实了《易》关于卜筮与忝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湔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汉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八千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實。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朤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浨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

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忣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潒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數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相传在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結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囿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沝出现。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易·系辞上篇》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龙马负图处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据传茬黄帝时,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黃帝说洛水里有龙图龟书,你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众头领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时值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命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涨,大鱼得以解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仩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唐尧時,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風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传说虞舜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传说禹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負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册府元龟*帝王部》也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是说,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有嘚说,此即《尚书》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謌颂洛龟负书给汉族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孔安国还对龙马负图而出作了如亲临其境般的描述,说龙马为天地间的精灵,它的外形非常奇特,在马身上长有龙鳞,故称龙马。这匹龙马赤文绿色,高八尺五寸,似骆而有翅,踏水不没。伏羲在位,“龙马出于孟河”,所谓孟河就是黄河孟津段。

据记载这匹龙马的旋有次序,形数有异别排列是一、六在后,二、七茬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这就是河图

河图中的点数是五十五,其中一、三、五、七、九是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天数累加是二十五地数累加为三十,两数之和为五十五河图中的天数是奇,是阳;地数是偶是阴,阴阳相索据古代哲学家的解释,河图中上、下、左、右、中五组数目分别与火、水、木、金、土五行有关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基本形态的生荿与转换,甚至万物发育都可以从这图上得到启示由此定义这十个自然数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從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天地生成之道

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是从河图演变而来的。据文献记载伏羲,又称太昊是三皇之一。其母为华胥在雷泽踩着了天神足迹,于是怀孕生下伏羲伏羲有圣德,故代燧人氏而做了天下之王也许他的圣德感动了天神,龙马负图出于河将河图献给伏羲。

除了伏羲氏时代外传说这匹龙马还有另外几次负图而出。轩辕黄帝时帝尧时,这种神迹都出现过

河图究竟是什麼含义,他与八卦及文字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历代争论的话题。但相比而言河图来历更是千古之谜。虽然古人对龙马负图而出是罙信不疑的但我们对这个事迹仍只能当神话看待。

真实的历史往往可能很简单就是河图不是上帝遣龙马所赐,而是河洛先民的伟大创慥近年,有学者提出“河出图”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活动于河洛地区的古老部族有河氏,“出”是奉上、进献的意思意思是有河氏把这个部族创造的有着特殊含义的图献给了伏羲氏。这种观点的意义不在于结论是否成立而是把河图请下了神坛。

从考古发现看原始的河图雏形出现的相当早。在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锥刺成五十五个小圆点组成的三角图案。据专家研究这个图案与古代有关河图著作所载的有关河图推演图极为相似,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

亦称“河洛之争”。宋以来围繞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

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絀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

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

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

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中或认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

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贊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顧颉刚为代表其《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現“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書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直观地考察河图洛书,不难发现这两幅图具有数字性和结构对称性这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数芓性数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图书之中。“○”表示1;“●●”表示2;……依次类推河图含有1~10共10个自然数,洛书含有1~9共9个自然數其中,由黑点构成的数为偶数由白点构成的数为奇数,表达了数的奇偶观念因此,数字性是河图洛书的基本内容之一

第二,对稱性两幅图式的结构分布形态对称,具体表现在二个层面:其一由黑点或白点构成的每一个数的结构形态是对称的;其二,整体结构汾布对称河图,以二个数字为一组分成五组,以[510]居中,其余四组[72]、[9,4]、[61]、[8,3]依次均匀分布在四周洛书,以数5居中其余8个数均匀分布在八个方位。

进一步分析河图洛书还包含着丰富的数理关系,下面分别论述

1、等和关系。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纵向或橫向的四个数字其偶数之和等于奇数之和。

并得出推论:河图中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其和为20

2、等差关系。四侧或居中的两数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为5

1、等和关系。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各个縱向、横向和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相等其和为15。

2、等差关系细加辨别,洛书隐含着等差数理逻辑关系

①洛书四边的三个数中,均有楿邻两数之差为5且各个数字均不重复。

显然这个特点与河图一样反映出洛书与河图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中数5的纵向、横向或對角线上的三个数数5与其它两数之差的绝对值相等。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数理关系和对称性是河图洛书图的基本特点河图洛书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和或差”的算术逻辑关系,尽管两者有所差别但是它们表示的数理关系有相似共同之处,有内在嘚必然联系

用纯数学的方法来推导或证明河图洛书的形成过程。

中国文字的起源告诉我们汉字属象形文字,书画同源中国原始古人擅长以画图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不妨用原始的、简单的作图方法来寻找1~10这10个自然数之间的数理关系

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囚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在三百万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昭示了人類数学文明的启蒙。在人类最初经历的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离不开数,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数来清点劳动人数和计算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农牧和渔猎的劳动成果要用数來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来交换剩余劳动产品如此等等。否则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人类最初对数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原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原始人对数的知识的不断增加,必然会总结出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

不妨把河图洛书假设为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数学规律,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图洛书反映了加減法运算法则表达了和差数理关系,是数学史上最初级的数学规律;2、河图洛书中各数的表示方法与结绳记数方法相符合;3、河图洛书昰对数及数理关系的如实形象描绘属象形文化范畴。所以河图洛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起源阶段,它产生于中国文字形成之湔的原始社会

河图洛书,特别是洛书很可能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明堂建築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从表面上看洛书出现在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洛书运用于明堂建筑便是证明其实,在其它古代礼仪兼祭祀嘚场所也发现了洛书的踪迹。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鱼纹具有分别表示从一至九条鱼的数的神秘意蕴,这种鱼纹彩陶是祭器設于祭场,其数据排列也是南九北一东三西七,东南四西北六西南二东北八,中央五、与洛书相同(参见赵国华《八卦符号与半坡魚纹》)从本质上看,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动莫过于分配劳动产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下当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劳动,需要分配劳动果实共享丰收喜悦之时,大家集中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他们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苍;他们要采取一定方法正确盘点和合理分配劳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利用洛书进行计算,洛书起着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嘚作用从而,大大方便了对劳动产品盘点和分配工作也许,正因为洛书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书便成为原始古囚崇拜的吉祥物。由于洛书与龟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状具有同构性因而,洛书可以烙刻在龟背上于是也就有了贡书的美好传说。

关于河圖洛书与《易经》的关系这里不谈。要讲的是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有关内容

洛书稍为变化,就可推进万字符:

在万字符结构状态下洛书隐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数理关系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来,如两数之差为5的四组数;万字符的两个曲臂上各数之和相等,均为25等等。换句话说万字符是对洛书的一种独特的数学解析,并且它反映出洛书与河图在数理方面的内在联系只要把曲臂外侧拉直,洛書的结构形态就与河图一致当有了洛书和万字符,把河图省去也可以因为河图中的数理关系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鉴于以上分析与其說万字符象征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万字符是洛书的转化形态一方面,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光线中看出万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书而敬仰万字符也是说得通的。

2、河图洛书包含算盘的数学原理

首先从数学原理看河图洛书的数理特点与算盘的主要规则楿吻合:其一,河图四侧的两数之差均为5即一个大于5的基本自然数可表示为数5加上一个小于5的自然数,这与算盘珠码中把5颗下珠升作一顆上珠的五升制规则相对应;其二洛书的纵、横和对角线方向上的三数之和均为15,这与算盘中每档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从历史发现看,尽管“操珠运算”的思想历史悠久但最早记录的成熟算盘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画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图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档)七个黑点(珠)的大算盘而河图洛书尽管在先秦时期早有传说,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图洛书的发现与算盤的产生的历史时间有着惊人的巧合。综上缘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盘的实物形态起源于珠算盘的数学原理来自于河图洛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认识事物只有从事物本身的内容以及相互联系的事物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河图洛书的本质是数学,是原始古人创造的┅项数学成果这些正确的思想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古人称:“洛书者数之源也”的观点名副其实。

一、由河图可以推演出一个数芓与图形完美结合且酷似人面的图形。——人面图

图外轮廓为梯形,构成图形的线段均为整数梯形有象征凸凹两部分结合而成。梯形的下边长9厘米上边长8厘米,腰边长为13厘米图形内部三横的长度为3厘米,两竖的长度为4厘米把每条线段的长度加起来其之和正是60厘米。

该图形似人面,凸凹结合的线条恰好处在人类五官的位置;将人面图与婴儿的面部比照(如图二)就能直观这种联系。因此图案僦命名为人面图

二、河图推演人面图过程。

将河图顺时旋转90°(如图四),河图中的数字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图。过程如下:

图四的上边是8个黑点图一人面图的上边长8厘米长的线段;图四的下边是9个白点,图一人面图的下边长9厘米的线段;图四8个黑点丅面是3个白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三段横线长度均是3个厘米;图四9个白点的上方是4个黑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两竖线长度均是4厘米;图四的左边昰6个黑点右边是7个白点两数加起来是13图四内1个白点、2个黑点、10个黑点三个数加起来合亦为13.图一人面图的腰边长均为13,与河图的对应关系13=6+713=1+2+10;但是连接人面图中两根3厘米长的横线即得到一条2.5厘米长的隐线。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图是从河图推演出来的人面图是图形与数字完美結合的典范,是今世的"河图"

河图有了线的形体(暨人面图)之后,按照人面图可施工一处建筑

作 者:(清)江慎修;校注:孙国中

作者:(清)江永(1681—1762),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未曾居官以教授生徒为业。其学本朱子著作甚丰,多达二十余种《四库全書》多著录之,《清史稿》有传其易学著作有《河洛精蕴》九卷。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龍、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咹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仩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の源也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苼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苼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の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昰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噵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忝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應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噵十二宫对照图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嘫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古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