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p如何写论文360期刊组装

竟跟中国有点关系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前世今生
原标题:竟跟中国有点关系!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前世今生作者:北纬42度上个月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75岁生日,这个公司简称就是著名的HAL,印度最大的国防企业,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质量以修一架摔一架著称,据说:“在过去数年中,印军坠毁的29架飞机中,有26架是由HAL制造,大修或者升级的HAL的产品”HAL的著名产品还有那个陪伴几代中国军迷欢乐成长的LCA战斗机……不过说起这个奇葩公司,竟然还跟中国有点关系,这个说起来就长了。话说有个美国人叫William D. Pawley,中国翻译成泡利,对中印两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都做出重大贡献。30年代他是美国寇蒂斯飞机公司的驻华代表,作为买办,干脆自己成立一家皮包公司Intercontinental Aircraft Corporation,在中国叫通陆公司(也有的翻译成联洲),代理寇蒂斯的业务。这个泡利跟宋子文搭上关系了,中美买办一合计,这里的油水见者有份,1934年在杭州笕桥成立了一家企业,叫中央飞机制造厂,组装美国飞机,英文是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缩写为CAMCO。这个企业中方控股55%,其余的股东有寇蒂斯和道格拉斯,再加上泡利自己的通陆。工厂的实际控制权在泡利手里,泡利自任总裁,总工是波音的第一任总工中国人王助,钱学森曾经在这里实习。精明的商人William D. Pawley中央飞机制造厂忙碌的车间王助成为了中央飞机制造厂的第一任总工抗战以后,该厂不断内迁,最后决定迁往昆明,一个原因是,美国进口的零部件可以通过滇越铁路从越南海防港运到昆明来。没想到法国迫于日本的压力,很快就封锁了滇越铁路,这时中国进口唯一的通道只剩下缅甸。于是中央飞机制造厂干脆迁到中缅边境云南瑞丽的一个小村垒允(英文Loiwing,中文也有叫壘允或者雷允的)。这期间还有件重要的事情,国民政府通过泡利去美国招募雇佣军,直接经办人是泡利的两个兄弟,并购买寇蒂斯P-40战斗机,这只雇佣军就是著名的飞虎队。后来垒允遭到日军轰炸,惨淡经营,泡利决定在仰光就地组装P-40。泡利(左二)和中央飞机制造厂中美同仁在迁到垒允后的合影,背景的白房子是工厂的俱乐部中央飞机制造厂在垒允为飞虎队组装和修理P-40战斗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中国可以通过租借法案直接从美国拿飞机,所以寇蒂斯决定取消海外代理,泡利辞职走人,把股份全部卖给中方,工厂的控制权第一次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没过几个月日军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战败。到1942年4月底,日军已经接近中缅边境。垒允工厂紧挨边境,日军进军太快,工厂已经来不及转移,只好烧掉工厂,员工撤离,400万美元投资灰飞烟灭。在撤离的路上员工被日军飞机轰炸,又碰到国军“毅然”炸断惠通桥,不少人员被阻隔于怒江以西失散。剩下的人员好不容易撤到昆明,却见到国民政府的一纸命令——该厂解散,人员自谋生路——美国已经参战,免费援助的飞机马上到货,没油水了,何必自己造飞机呢。于是这个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厂就像空气一样消失了,甚至找到那个小村垒允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回头再说泡利,他是个商人,在中国没少赚钱,中国没钱赚了就走人了。但不管怎样,他对于中国空军建设和飞虎队的创建出了大力,对抗战有大功。泡利离开中国后专注于印度。随着日本势力在向印度扩张,印度防务吃紧,印度航运巨头瓦尔昌德(Walchand Hirachand)发现了商机,打算投资实业,要在印度造汽车/飞机/轮船给英印军使用,但苦于没有工业经验。1940年泡利乘坐泛美航班从美国返回中国,正好碰上了瓦尔昌德,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作。瓦尔昌德没能说服他的航运公司的股东进入实业,缺乏资金,就联系了不少印度土邦,最后印度迈索尔王国(今卡纳塔克邦,首府在班加罗尔)同意投资,日在班加罗尔建立了印度斯坦飞机公司(Hindustan Aircraft Company,缩写HAC)。41年初英印政府意识到该厂的战略意义,同意入股1/3,迈索尔王国拥有另外的1/3,剩下的1/3归瓦尔昌德和泡利所有,泡利任董事长,总投资1200万美元,工厂建设自然由泡利负责,参照中央飞机制造厂,泡利还从中国派了几个手下过去管理。印度斯坦飞机公司美方管理层印度斯坦飞机公司印方管理层二战时HAC就显示出它的神通,作为次大陆唯一的飞机制造厂,给美国第十航空队(驻印度新德里)制造/修理飞机,第十航空队抱怨该厂效率低质量差,最后美国人实在受不了,决定出资接管,泡利拿钱走人,从此离开航空业。HAC成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84场站,二战后交还给英印政府,印度独立后成为印度国有企业,开始了它的神奇历史,1964年改称现名HAL。最后说一下瓦尔昌德,他是印度著名的实业家,海陆空全造,上面说的是飞机,他还在1940年建了印度第一个船厂印度斯坦造船厂(该厂已经国有化,对比一下中国第一个新式船厂是1866年建厂的马尾船厂),造了印度第一艘轮船,大家最熟悉的该船厂产品是——印度那艘没装反应堆就下水的核潜艇。瓦尔昌德在1944年建立了印度第二家汽车公司——Premier Automobiles,不过近年来已经衰落。相比之下,二战前中国的工业还是远远领先印度的,但由于日本侵略和蒋公的英明领导,二战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中国……继续HAL的奇幻旅程。起初HAL还算正常的,先从简单的做起,泡利引进生产美国Harlow PC-5初级教练机,41年8月首飞,泡利从Intercontinental带来的人还试图改进该机,最后以失败告终。1943年的印度斯坦飞机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组装美国Harlow公司的PC-5教练机印度航空工业之父Ghatage印度独立后,HAL开始设计第一款飞机,设计师是Vishnu Madav Ghatage,在印度是航空工业之父的地位,他早年曾在德国学习,回印度后去大学当教授,开创了印度航空教育事业,48年去HAL当设计师,设计了第一款初级教练机HT-2,51年首飞。(中国第一款初级教练机是韶关飞机制造厂36年生产的复兴号教练机,只生产了几十架,解放后第一款是54年洪都厂生产的雅克-18/初教-5)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飞机——HT-2初级教练机韶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复兴号教练机初教-5初级教练机生产完教练机,就该生产喷气战斗机了,这个跨度有点大,得找个好老师。1956年HAL看中了英国Folland Gnat战斗机,购买并引进生产,1958年英国进口的Gnat在印度空军服役,1959年HAL自己造的Gnat首飞,HAL同时引进生产该机的发动机Bristol Siddeley Orpheus,推力22千牛。但HAL直到70年代也没完成该发动机的国产化,当时印度核试验,结果英国就限制该发动机零件对印度的出口,印度一点招都没有。后来在VM Ghatage的主持下,HAL于60年开始自主设计喷气教练机HJT-16,64年首飞,68年服役。这个设计完,VM Ghatage退休了,从此HAL就走下坡路了。(中国抗美援朝爆发后开始在沈飞组装米格-15,第一款引进生产的是米格-17/歼-5,56年首飞,自己设计的喷气教练机歼教-1于57年首飞,但不久因为发动机问题下马,到这时中印已经拉开差距,苏联这老师教得好,中国这学生学得好,飞机能造,发动机也能造)印度制造的第一架Gnat(蚊蚋)战斗机就是这个Orpheus(奥菲斯)发动机让HAL挠头不已印度自主设计的HJT-16喷气教练机,至今仍在服役日,歼教-1飞机首飞Gnat战斗机以后HAL就进入难度更大的超音速战斗机生产,HAL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直接请了德国专家Kurt Tank,这位叫坦克(一般翻译成谭克)的哥们是纳粹德国Fw 190战斗机的设计师,Fw 190和Bf 109是德国二战时的两款主力战斗机。战后谭克跑到阿根廷(据说本来想跑到中国,老蒋忙着内战,没空理他),继续设计喷气式战斗机,那时阿根廷总统庇隆想发展本国工业,谭克设计了IAe 33喷气式战斗机,50年首飞。但阿根廷毕竟实力有限,加上55年军事政变庇隆下台,这项目就进行不下去了。正好这时HAL伸出橄榄枝,于是谭克的团队去了印度,带来了IAe 33的后继型号IAe 43,到了印度成了HF-24,用两台Orpheus发动机。谭克说HF-24能达到两倍音速,但61年首飞后发现突破音速都困难,需要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印度空军决定先少量订购HF-24,等待HAL拿出更好的型号出来。这时候HAL就开始不正常了,英国方面说大推力发动机好办,加点钱就行,其实要得不多,但HAL不愿意给。后来又想用苏联RD-9发动机,HAL又嫌RD-9寿命短,还是不行,其实就是HAL矫情,中国米格-19/歼-6超音速战斗机用的就是两台RD-9/涡喷-6。谭克博士战后的几个项目都以失败告终IAe 33的气动布局来自二战时期的Ta 183。关于该机的详细资料,可以点这里(失的之箭——阿根廷的喷气战斗机方案)谭克博士和印度官员们在庆祝第一架HF-24“风神”战斗机的首飞关于HF-24“风神”战斗机的详细资料,可以点这里(印度战斗机: HF-24暴风之神)图曼斯基RD-9涡喷发动机这时另外一款发动机出现了。埃及正在自主研制超音速单发战斗机HA-300,采用一台Orpheus发动机,设计师也是德国人,Bf 109的设计师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埃及同样遇到了Orpheus发动机推力不够的问题,但梅塞施密特请来了奥地利发动机设计师Ferdinand Brandner,Brandner是德国容克斯飞机发动机厂的专家,梅塞施密特造的世界第一款喷气飞机Me 262用的就是容克斯Jumo 004发动机,战后Brandner被抓到苏联,在Jumo 004的基础上造出了图-95的NK-12发动机,是全世界最大的涡浆发动机,没有之一,直到现在图-95还动不动绕日本飞一圈。设计完NK-12,Brandner被放回国,很快就被梅塞施密特请到埃及,给HA-300设计了一款发动机E-300,推力47千牛,比Orpheus发动机强劲好多。HAL一看,这个用在HF24上面正好,于是积极跟埃及合作。哪成想埃及发展航空工业惹恼了以色列,一方面说埃及反犹,并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德国战后最怕别人说它反犹,于是强令埃及的德国专家回国,另外以色列还排出杀手去埃及暗杀德国专家,软硬兼施,德国专家就都回国了。埃及离了德国专家项目就进行不下去了,E-300项目无疾而终,HF-24还是没有合适的发动机。HF-24项目,HAL就死在发动机上面了。这位Brandner不甘心,又拿E-300的技术给中国,中方邀请其来华交流,但中国当时已经有跟E-300推力相当的发动机涡喷-7,急需的是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所以对E-300不感兴趣。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梅塞施密特为埃及研制的HA-300超音速战斗机,关于该机的详细资料可以点这里(尼罗河上空的鹰——梅塞施密特教授的HA-300 喷气式战斗机)奥地利发动机设计师Ferdinand Brandner试车中的E-300涡喷发动机Brandner帮助苏联设计了著名的NK-12涡桨发动机但印度不担心没有两倍音速战斗机,人家左右逢源,比起同期被全世界封锁的中国幸福多了,引进了米格-21,HAL从1970年生产到1987年。HAL组装的米格-21在80年代就经常摔机,到现在印度最后一批米格-21也已经30岁了,本身就老,HAL的质量又不行,更容易摔了,米格-21上摔死的飞行员已经有快200,还有地面人员伤亡几十人。为什么米格-21还不退役,到这里米格-21的换代产品,83年开始设计的LCA就要出场了,关于LCA的大作很多,不细说了。LCA的拖延给印度空军造成严重的后果,印度一共600架战斗机,现在还有200多架米格-21,如果米格-21退役了,LCA又顶不上来,这个窟窿太大了。HAL现在的水平可能都不如60年代,为啥这么说呢?60年代设计的HJT-16太老了,需要换代产品,HAL从1997年就开始设计HJT-36,就是个亚音速中级教练机,还有以前HJT-16的经验,结果HJT-36到现在还一堆毛病,这都快20年了,服役还遥遥无期。VM Ghatage老爷子要是在棺材里知道了不得气活过来啊。印度人还是从HF-24中吸取了教训,跟LCA配套设计了卡维里发动机,不过这个卡维里发动机比LCA还悲催,LCA印度咬着牙说成功了,但卡维里发动机已经确认失败。有一个搞笑的故事,卡维里发动机需要装在大型飞机上试飞,于是印方就在俄罗斯租用伊尔-76发动机测试平台,发现问题再回国解决。两边跑太麻烦,俄罗斯方面就撺掇印度干脆给买下来,回国去测试。印方痛快掏钱,买下以后才发现中计了,印度没人会开这个测试平台,必须雇佣俄国人。这帮俄国飞行员表示,印度太热,不去,还得留在俄罗斯试飞。这还没完,俄罗斯方面表示,这飞机现在是你的了,停在这里得交场地租金吧,加油得要钱了吧,保养得要钱了吧……印度空军米格-21事故率居高不下HJT-36这种简单的教练机都是毛病一堆印度派出两架LCA参加了刚刚举办的巴林航展,意图开拓出口市场卡维里发动机项目已经宣告失败附录:民国航空工业大概梳理一下。中国最早工业化生产飞机的是1918年成立的海军飞机制造处,在福建马尾,31年迁至上海江南造船厂,抗战时迁成都,改名第三飞机制造厂,46年迁至台中水湳接收日本在台航空企业。其次是广州飞机修理厂,孙中山于广州建立,抗战后和韶关厂合并。1924年张作霖在沈阳东塔建立的东北航空工厂,张学良还打算在北陵建设第二工厂,九一八后两厂被日本接手,改名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解放后,东塔厂为111厂造飞机发动机,北陵厂成为沈飞112厂,抗美援朝期间111厂隔壁的沈阳兵工厂内迁齐齐哈尔,沈阳兵工厂旧址建设新的发动机厂,是为黎明厂,建成后111厂的发动机生产全转移到黎明,工厂给了航天部,叫新光厂,90年代开始造汽车发动机新光三菱。1927年依托上海虹桥机场建了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修理为主,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毁。然后就是34年建厂,上面说的无疾而终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因为莫名其妙就被解散,中文资料比较少,但因为美国人的大量参与英文资料很多。老蒋33年在南昌青云谱建了全国最大的机场,依托该机场35年跟意大利合资建设了中意飞机制造厂,抗战迁四川南川,改称第二飞机制造厂,抗战后迁回南昌,解放后成为洪都320厂。广东军阀陈济棠大建空军,认为广州飞机修理厂太落后,又在35年建了韶关飞机工厂,陈济棠“机不可失”反蒋失败后,国民政府接管该厂,改名第一飞机制造厂,后迁昆明/贵阳,最后迁台湾宜兰。昆明原址为解放军7434厂。1941年在贵州大定成立发动机厂,抗战后迁广州,后迁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抗战中42年在桂林成立第四飞机制造厂,主要造滑翔机,44年国军豫湘桂大转进中撤销。日本建设的几个航空工厂台湾最大的飞机工厂是高雄冈山空军基地的日本海军61工厂,1941年由中岛负责建设,目标是飞机制造厂,但实际上只能做修理和组装。44年底美军从成都出动100架B-29,在美国航母战斗机的掩护下,在冈山上空扔下650吨炸弹炸平。这次战斗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让日本以为美国下一个登陆目的地是台湾,掩护即将到来的菲律宾登陆作战,日本果然上当,好不容易攒下的几百架战斗机全部损失,菲律宾战役中只能玩神风了。最搞笑的是,日本宣称此战美国舰队主力全灭,太平洋上就没剩下几艘航母,日本国内大规模庆祝,实际上美国航母一艘都没沉。另外台湾还有1935年于台中水湳建立的日本陆军第五野战航空修理厂。东北方面沈阳是最大飞机生产基地,另外关东军8372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建了飞机修理厂,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在这里。沈阳厂44年遭成都起飞的B-29轰炸,迁往哈尔滨和公主岭,哈尔滨平房解放后建设了哈飞122厂和生产飞机发动机的东安120厂。49年以后台湾无力发展航空工业,迁往台湾的几个飞机工厂都被撤销,直到60年代才恢复,成为台湾汉翔,主要工厂在台中水湳/台中清泉岗/高雄冈山。建国初期航空工业6大工厂,造飞机的是沈阳112,哈尔滨122,南昌320,相对应的飞机发动机企业是沈阳111,哈尔滨120,还有株洲331。这个株洲331厂前身是袁世凯建设的河南巩县兵工厂,抗战时迁到株洲,解放后合并了共军在徐州的兵工厂,改称282厂,后282厂迁到湘潭,原址建设331厂修理飞机发动机。✈空 | 军|之| 翼✈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南海舰队野牛气垫艇抢滩力争尽快形成战力
原标题:国产“野牛”登陆舰520前夕组织抢滩登陆训练 力争尽快形成战力5月11日,解放军报头版报道了南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在某海域组织抢滩登陆训练的消息,并配发了2张我军“野牛”气垫登陆舰的照片。随着“5·20”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的临近,对于我军军人而言,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正确的抉择,军报在这个时间点刊发此消息的深意恐怕也不言自明。5月6日至8日,南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在某海域组织某新型气垫艇抢滩登陆训练,使其尽快形成战斗力。军报刊发的照片显示,一艘编号为“3326”的“野牛”气垫登陆舰训练中练习抢滩后退滩;而另一条“野牛”则在靠泊锚泊舰。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的推断,3326“野牛”气垫登陆舰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交付中国海军的。“野牛”登陆气垫船排水量555吨,可运载3辆主战坦克和140名步兵。水面航速可达60节,续航力300海里。2009年7月,中国与乌克兰签订进口4艘“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协议,总价格3.15亿美元,其中两艘在乌克兰建造,另外两艘在中国国内组装,而3326气垫登陆舰就是根据合同在国内组装的国产“野牛”。演习中“野牛”气垫艇抢滩后退滩“野牛”气垫艇靠泊锚泊舰从2015年夏天起,“野牛”气垫登陆舰连续参加了数次登陆作战演练,而这种登陆舰的主要目标,自然是用于潜在的祖国统一战争中。在第一波登陆部队上岸后,“野牛”气垫登陆舰将继续快速运送炮兵、坦克等重型装备。在攻占港口或者搭建人工港之前,“野牛”气垫登陆舰可能是跨海峡快速输送重型装备的主要手段。不久前交付海军的“东海岛”半潜船,其主要用途在基地之间长距离搬运,而不是如部分媒体传言所云的“延长野牛行动半径”。解放军在统一祖国的军事行动中需要跨越的海峡平均宽度200公里,“欧洲野牛”级的可持续航速为55节,约合99公里/小时,也就是说约需4个小时往返一次。算上装载时间,四艘“欧洲野牛”在行动的第一天内可向海峡对岸运送一个坦克营及其附属车辆。考虑到可能的祖国统一战争的作战规模,处于料敌从宽的考虑,虽然4艘“野牛”级登陆舰显然数量不足,但其较快的运输速度可以有效减少高价值单位在敌火下暴露时间,减少装备转乘次数,这在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中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5·20”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日期的临近,即将上台的蔡英文当局背弃“九二共识”,往“台独”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两岸政局如何变化,加强备战、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的唯一正确选择,军报刊发这一消息的深意恐怕也不言自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akadi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防务公司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又一黑科技:中国正研究在太空建太阳能电站
资料图:空间太阳能电站工作设想原标题:航天科技集团张柏楠代表: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处于试验阶段据科技日报3月6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6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指在太空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在开展研究。张柏楠对其发展应用前景十分看好。“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环保。”张柏楠说,“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很小,而且完全不依赖地球资源。”同时空间电站的发电效率远高于地面太阳能。太空里可以连续接收太阳能,不受季节、昼夜变化等的影响,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时可以稳定地将能量传输到地面,基本不受大气影响。目前,世界各国已设计出几十种概念方案,五院团队提出的“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获得了2015年世界太阳能卫星设计竞赛第一名。张柏楠认为,空间电站在技术原理上已没有太大问题。太阳能帆板在卫星上广泛应用,而且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等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该系统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要达到工业应用标准,对发电量要求将很高,至少是兆瓦、G瓦量级,太阳能电池板也可能要用平方公里来计算。“有专家建议先建一台兆瓦级规模的试验系统,发射到太空开展实验。”张伯楠透露。相关阅读其实早在2011年7月,当时国内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全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当时《光明日报》刊文专门介绍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难题与挑战,以及各国的研究、发展情况。原文如下:你敢想吗?太空建个发电站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赛(Peter 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无比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放置在地球轨道上,组成太阳能发电站,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成数千兆瓦级的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化成微波能,并利用微波或无线技术传输到地球。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过太阳能转化),并利用天线向地面发送能束。有资料称,从理论上说,在阳光充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每平方米太阳能能产生1336瓦热量,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部署一条宽度为1000米的太阳能电池阵环带,假定其转换效率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差不多等于目前地球上已知可开采石油储量所包含的能量总和。地面接收系统接收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射来的能束,再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为电能。整个过程经历了太阳能-电能-微波(激光)-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和运行过程还需要包括大型的运载系统,空间运输系统,及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四步走”设想第一阶段:2011年-2020年充分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需求,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重点验证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高效大功率太阳能发电技术、大型结构的展开组装技术和高压供配电系统,主要有地面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地面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地面对平流层飞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依托空间站的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等。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利用我国的空间站平台,在航天员参与下,进行我国第一个低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研制,在2025年开展系统验证。重点验证大型结构的空间展开及装配,大型空间聚光系统及其控制,大功率电源管理系统,大型结构的姿态控制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激光、微波),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等。第三阶段:2026年-2040年在低轨关键技术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上和技术上更为可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突破轨道间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研制地球同步轨道验证系统,大约在2030年左右发射,进行空间-地面、空间-空间无线能量传输,开展系统验证,为商业系统的研制提供重要的运行参数。系统运行寿命10年。初步考虑该系统在低轨进行自主空间组装,并利用空间站和航天员进行部分组装工作,同时解决空间装配中出现的问题,组装测试完毕后,整体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第四阶段:2036年-2050年结合验证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技术发展,研制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商业运行,运行寿命30年以上。空间太阳能电站面临的巨大挑战不过,当前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首先是技术难题,对于现有的航天器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规模大,质量达到万吨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4个数量级,需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型运载技术;面积达到数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空间组装和姿态控制技术;功率大,发电功率为吉瓦,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特别的电源管理和热控技术;寿命长,至少达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轨维护技术;效率高,需要先进的空间太阳能转化技术和微波转化传输技术。其次是成本问题。有专家估算,建设一个天基太阳能发电站需要耗资3000亿至10000亿美元。因此,成本问题可能是制约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术和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收入难以补偿整个系统的建造和运行成本。再次是环境影响。虽然空间太阳能电站功率很大,但由于微波能量传输距离远(36000公里),根据微波能量传输特性,实际接收天线的能量密度比较低。最后是运行问题。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行中还有许多问题,其中包括需采取相应措施对波束进行安全控制问题、对于飞行器的影响、空间碎片可能对空间太阳能电站造成局部损害、易攻击性、可能成为空间垃圾等。此外,还有轨道和频率、产能、发射能力等问题。域外方案美国:1979 SPS基准系统,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设计方案,由美国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国一半的发电量为目标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案为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布置60个发电能力各为5吉瓦的发电卫星。集成对称聚光系统:NASA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方案。采用了位于桅杆两边的大型蚌壳状聚光器将太阳能反射到两个位于中央的光伏阵列。聚光器面向太阳,桅杆、电池阵、发射阵作为一体,旋转对地。聚光器与桅杆间相互旋转以应对每天的轨道变化和季节变化。日本:分布式绳系卫星系统,为减小单个模块的复杂性和重量,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分布式绳系卫星的概念。其基本单元由尺寸为100米×95米的单元板和卫星平台组成,单元板和卫星平台间采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绳系悬挂在一起。单元板是由太阳能电池、微波转换装置和发射天线组成的夹层结构板,共包含3800个模块。每个单元板的总重约为42.5吨,微波能量传输功率为2.1兆瓦。由25块单元板组成子板,25块子板组成整个系统。该设计方案的模块化设计思想非常清晰,有利于系统的组装、维护。但系统的质量仍显巨大,特别是利用效率较低。欧洲:太阳帆塔,欧洲在1998年“空间及探索利用的系统概念、结构和技术研究”计划中提出了欧洲太阳帆塔的概念。该方案基于美国提出的太阳塔概念,并采用许多新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可展开的轻型结构——太阳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总重量、减小系统的装配难度。其中每一块太阳帆电池阵为一个模块,尺寸为150米×150米,发射入轨后自动展开,在低地轨道进行系统组装,再通过电推力器转移至地球同步轨道。由于该方案采用梯度稳定方式实现发射天线对地球定向,所以太阳帆板无法实现持续对日定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论文360期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