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有加入游戏业的打算,在校期间政治表现应该做哪些准...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下载积分:1300
内容提示: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5:03:1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官方公共微信00000000雷强赞软文悲剧愤怒搞笑无聊期待
我就是玩家
265G推荐游戏两位应届毕业生进入游戏行业后--百度百家
两位应届毕业生进入游戏行业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两位刚毕业入行游戏业的大学生发来了自己工作的“坑爹”经历,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个故事中,“游戏公司”看起来充满原罪,但实际上,很多冲突出现在“大学生”和“职场”的碰撞中——我们避免评价谁,但我们认为这场冲突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一方。
触乐 &花椒
触乐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编者按:两位刚毕业入行游戏业的大学生发来了自己工作的“坑爹”经历,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个故事中,“游戏公司”看起来充满原罪,但实际上,很多冲突出现在“大学生”和“职场”的碰撞中——我们避免评价谁,但我们认为这场冲突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一方。
当我注意到木刀的心态从干劲满满转变成意兴阑珊,最后跌落到心灰意冷的境地时,他刚好离开大学校园一个月。
“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流氓,但是没想到刚出校门就遇到了这么极品的。”木刀在QQ上这样对我说。
■&木刀:乐观主义者的碰壁
要是没发生这档子烂事儿,我对公司环境和工作内容可以说相当满意。但是现在,一想起来那里,只会让我感到恶心。
按照木刀的说法,公司突然将自己裁掉这件事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险恶。
我叫木刀,2015年6月底本科毕业于国内某非著名985大学,所学专业应用物理学在这样一个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学校里,属于边缘学科。
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与之毫不相关的游戏策划 。
之所以错过秋招,是因为那时候我还在假装考研。其实我根本看不进去书,第一天进考场考政治我答了半个小时就发现编不下去了,又不好意思直接提前交卷走人,硬是挨到了考试时间结束。我一想后面还有那么多科,自己更是啥也不会,还是不丢那个人去了。后面的考试我压根没去,在宿舍玩了一天半,然后决定不再挣扎,开学回来春招正经找份工作算了。结果没想到过分顺利的春招就是我恶梦的开始。
Tips:校园招聘中的秋招与春招,是指在每年8月至11月以及3月至5月的两次大规模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季,届时大量企业将走进大学校园开展招聘活动。其中秋招在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即上学期8至11月举行,规模较大,企业较多,是最适合应届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时机;春招在每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举行,即3至5月,春招为考研落榜生提供了一次参与校园招聘的机会,也几乎是秋招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毕业生在校时最后的求职机会,但与秋招相比规模较小,参与企业数量也少,缺乏热门岗位。
我一想反正考研也演不下去了,又没实力出国,老老实实找份工作才是正事儿。寒假结束后,我返回学校开始了每天跑宣讲会、参加笔试面试的求职生活。
刚开始找工作的几天,我几乎每天都要乘校车往返于相距25公里的两个校区之间。
校招笔试场景
春招不比秋招,选择余地很小,所有的机会都要抓住,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offer,辛苦点也值得。尽管参加了不少次笔试,我却几乎没能入围几次面试。
春招时已经没有像样的游戏公司来招人了,我参加的大多数笔试都是互联网企业的非技术类岗位,本身没有什么优势,进不了面试也不意外。
木刀最终签下三方协议的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手游公司位于广州。
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能给出这么高的待遇,尤其是在还没有项目上线的前提下。当时就是看到这个宣传直接打出了应届生XX 万年薪的标语,加上宣讲、笔试面试都在我这个老校区,省事儿,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了,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这家公司虽然没有名气,但是最后给出的待遇着实不低,offer上写的薪资和福利大概与鹅厂校招的待遇相当,加上当时还写了给解决广州户口和档案挂靠,显得十分诱人。
当时我心想虽然广州户口远不如北京金贵,但是也聊胜于无,公司有这个实力感觉也差不了,工作岗位还是我很感兴趣的游戏策划,各种因素都促使我下决定,就是它了。本来面试的时候感觉自己都没太大戏了,面试官说我很多想法不太成熟。结果没想到傍晚就去咖啡厅拿到了offer,还是同一个面试官和我说,他愿意用时间去雕琢我,那人就是后来我所在项目组的制作人。
在疯玩中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后,6月底木刀和一起被校招进公司的校友铁马一前往广州,匆忙地租房、办手续后,开始了作为一名游戏策划的全新生活。
招募木刀的工作室是公司的研发主力,正并行开发两个画风类似的ARPG手游项目,木刀所在组的项目更偏向PVP,铁马所在组的则是PVE。
由于我们的项目已经进入中后期,加之负责人对项目前景缺乏自信,制作方向摇摆不定,组里根本没时间对我们进行系统培训。我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副本布怪,并在工作中由老员工指导,开始熟悉Unity引擎,并摸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
现在回想起工作的第一天,我都还觉得很有成就感,早上去公司上班打卡的时候我还是个屁都不会的大学毕业生,不到一天就能用项目的编辑器和现成的各类资源配出一个初级副本,而且打起来也不算无聊。那种成就感,旁人很难理解。
项目组里除了木刀还有三个校招来的策划,两个测试和一名程序。
除了那几个广州本地学校毕业的,我们这几个没提前来实习的新人都挺开心的,吃饭的时候大家也都乐滋滋的,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很充实快乐。大家的学习速度也都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后面的几天就是深入学习编辑器的各类用法,还有角色行为树编写之类的杂技技能,虽然每天都是九点下班,甚至每周出版本的那天晚上不一定会拖到几点,但每天忙忙碌碌的还是觉得比在学校混日子有趣得多。
可当第一周结束,没有新知识需要学习,木刀完全要以一名策划熟练工的身份开始工作时,一些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及配合时产生的小冲突让他开始产生不快。
我们项目组策划的二把手,也是另几个新人策划的导师,之前说的好好的关于副本配置方面的设计欢迎大家讨论,当我提出手头在做那个BOSS召唤小弟的机制不合理,可以换种做法时,他却一口否定了我的想法。他说原来的BOSS血量在不同百分比时招怪,和我想修改的BOSS在身边小怪数量低于一定值时再召唤,用户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他实际上几乎没亲自玩过我们的游戏,因为主角普通攻击都是AOE的范围伤害,不可能在BOSS血量低于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没有顺手打死小怪,按照血量区分行为纯属画蛇添足。可不管我说什么,他都用“用户体验不一样”搪塞我,再说他又是领导,比我有“经验”,我也不好说什么。
然而在实际的执行中不知程序方面有什么缺陷,“二把手”的方案无法顺利执行,最后只好按照我的思路制作AI ,最终也实现了相同的游戏内反馈效果。
我可没有因为这事儿而得意,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事儿应该就是一切不快的开始吧。
我们这些新人的工作能力很快就达到了和熟练工相差无几的程度,每天也开始独立执行上面分派的任务,但可能因为是新人吧,我的需求总是被老资历的程序、美术无视。配本的时候总是遇到各种未知bug,估计是我们的编辑器不如那边(铁马所在的项目组)好用,就得找程序解决,可他们总是一副“老子很忙别来烦我”的样子,处理我需求的优先级总是被排到最低。美术那边也大多这德行。
不过那时我想,没关系,反正我是啥也不会的新人,人家优先处理熟人的需求也是应该的,慢慢就会好起来。
第二周周末工作室总负责人主持的一个全体会议是木刀这段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那天工作是总监把一百来号人全叫到会议室开会,大意是说工作室要带着手头这两个开发到末期的项目独立出去,成立子公司,然后就是巴拉巴拉什么要做精品时间很紧,现在母公司管理很差,行政人员很屎之类的车轱辘话。他最后还说这个团队能力很强,但是效率很低,这次独立他不会带走所有人,那时我还没理解含义。
那次“慕尼黑会议后”,我又在部分老员工的轻视中乐乐呵呵地工作了几天,直到第三周的周三午饭后,我被项目组的制作人,也就是策划组的老大,同时还是校招时的面试官,叫到小会议室,并被告知我已经被解雇了。当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后来一帮HR也来了,明确告诉我我没有通过试用考核,也就是说我被开了。当时我的脑袋就‘嗡’的一下,试用期明明写的是两个月,两个月到期的时候才根据表现决定何时转正,这第一个月还没到怎么就来这一手?后来我才反应过来,这就是总监口中的“不会带走所有人”,他们这次闹独立都自身难保了,我们显然成了累赘,还在试用期的人无疑是裁人最佳选择啊,这与工作能力毫无关系。
让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要开我显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那天上午还给我分配活儿啊,我这中午吃饭时还想着怎么把副本做的更加完善一些呢,结果胃里的饭菜还没消化,就被扫地出门,真他妈有种被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吃屎感。
别无选择的木刀当天下午就办好了离职手续。
本来他们还假惺惺地说我可以干到周五,我一想得了吧,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我当时还问制作人,我哪里不合适,他说我不切实际的想法太多,而且他没时间雕琢我了。我当时就想喷他了,你他妈当时把我忽悠过来说愿意雕琢我,不到三周就没耐心了?更搞笑的是我收拾好东西走的时候,“二把手”还来安慰我,他说我被开的原因是“想的太少”。喷了,要是他知道上头说我想法太多,会怎么想?只能说就是想开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卷铺盖走人的木刀没有收到任何赔偿,能拿到手的只有将近三周的工资和当初offer上写的给应届生第一个月的1000块住宿补助,然而这些钱还要等8月中旬发工资时才能领到。
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我这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学习,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走的时候“二把手”安慰我说这次我得到了他们工作一年都不一定能得到的经历,现在我只想说,去你妈的,我遇到了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遇得到的流氓。
要是早知道会死,我绝不可能天天那么高兴地干活,真后悔没早听他(指铁马)的话。
我不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但是还是害怕远在老家的父母受邻里风言风语打搅,没将被炒的事告诉家里。毕竟当时找到工作时挺自豪的,工资那么高,这一下子跌倒谷底,谁知道那多嘴的邻居会说什么风凉话。
如今木刀依然选择留在广州找工作,尽管经历了如此大的风浪,木刀依然想找一份游戏行业的工作。
毕竟已经是个能干活的成手了,虽然上家不要脸的公司把我恶心坏了,但为了较高的工资,还是尽量找这种工作吧。再说我也确实不会别的。
然而现在他离职已经一个月,虽然刚刚拿到那笔工资,木刀找工作的进展并不乐观。
■&铁马:精神洁癖者的转身
铁马和木刀毕业同一所大学,所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软件工程,校招时结识了木刀,毕业后便结伴而行,前往广州工作生活。
第一周结束,和工作室的中层都见过面后,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就和木刀说了他们那边的“二把手”是个光说不练的混混;制作人是个只会绝对服从命令,专业负责擦屁股的执行者;至于工作室的老大,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行业老油条,混了十多年也没一个成功项目,对外说是从猪厂被挖出来的,真实情况恐怕是在那里混不下去了。当时他还觉得我太偏激,现在如何,都应验了吧?他呀,图样,图森破。
铁马虽然也是一名应届生,但是按照本人的说法,他已经在中国游戏行业混了5年,阅历甚至比大多数入行一两年的从业者都深。铁马高三时开始为国内最知名的两家游戏平媒供稿,并一直持续至今,大三时还曾在学校安排的实习学期前往北京某知名游戏公司全职实习,做游戏发行工作,连续工作了六个月。
不是我吹,游戏行业的人我见得多了,不光是因为与媒体的合作经历,光是实习那半年,我就和各类公关公司、外包公司、研发团队什么的打过无数次交道,所以这公司的底细没到一周我就差不多看清了,团队中层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也能对应上行业内那几种典型的角色脸谱。
看透了公司的实际情况后,我决定在工作中不投入多余的热情,除了安排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不做多余的事情。
说我消极其实并不准确 ,因为给我安排的活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最终完成效果如何很多情况下不是我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者态度能决定的,会受开发工具可靠性、工作分配合理性等因素影响,不过木刀那小子一定能感同身受。
事实上,正因为我发现这公司内部斗争无比激烈,才心灰意冷,准备低调混一阵子经验再找机会离开的,只不过没想到还没到我主动离开,内斗的屠刀就砍到了我的头上。不过也好,正好之前我因为这份超高的薪水迟迟下不了决心离开,这也算是个机会吧。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手游,团队当初对老板的承诺是12个月完工上线,如今20个月到了却还有大量细节没有落实,无法交工么?你能想象制作周期如此漫长的一个项目,负责执行的策划团队经历了几次大换血么?我进项目组的时候,整个策划组11个人,只有 2个人是从项目之初跟到现在的,其中之一是我的导师,也是上次大内斗中的胜利者,另一个是去年校招进来的,也算是内斗时站对了队伍。其余的人基本都是3个月前才接手这摊业务的,最搞笑的是我们项目的制作人,也是主策,是不到半年前加入的公司。
我根本不指望这样一个高层热衷于玩弄权术的团队能高效工作,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装装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往这样一个项目、团队里投入过多的个人情感,那才叫愚蠢呢。我一开始就告诫木刀不要太乐观积极了,他不信,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搬砖,剧情突然发生神转折,这就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而我呢,一开始就对项目前景不看好,也不会产生什么工作热情,突然被踢反而是一种解脱。我们进度比木刀那边更紧,也被公司寄予厚望。我们这边干活的人明显比木刀那边的一帮骗子能力强,但是也架不住工作室总监的反复无常摇摆不定。何况现在这伙人大部分都是刚接手这个烂摊子,一直挨骂是避免不了的。
我一直觉得和木刀相比,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组的大部分人工作能力都不差,也没有那种比较纯粹的混混,可能也是公司的刀尖项目,不容出岔子吧。但是相应地,工作室的总监在这边骂人的频率明显要高得多,虽然组里的新人都没挨过骂,但是每天例会上看到他动不动就责骂那些老员工,心里肯定还是非常不爽的。
那人很喜欢摆资历,一讲起自己在猪厂做产品经理的光荣历史就滔滔不绝,虽然他自称一开始就从产品经理做起,但实际上他一天表都没配过,而且当你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自己的制作思路时,他会用自己丰富的失败经验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然而并不会告诉你正确的解法,因为他摸索了十年也没有得出一次正解。在这样一个颐指气使的人手下每天在公司渡过12个小时以上,想想都要命。
其实一切的事儿都是他搞出来的,之前和幕后老板夸海口是,去校招也是,闹独立也是,到最后发现玩大了自己控制不了,要裁员还是因为他。说穿了这次独立不过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进行的最大一次争权行为,可人家老板也不傻,你要独立行,但是帐咱们得好好算算了,给了你这么长时间和投资,成品却迟迟交不出来,首先你独立以后就不能再养着这么多人了吧?于是我们这些新来的便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只能任人宰割。
人家可不管你潜力大不大,你再能耐也不过刚出校门吧,柿子肯定挑软的捏,校招来的清洗完了接下来就是那些刚从别的公司挖来的同样处于试用期的熟练工。除了我和木刀,校招来的大部分新人都遭到了清洗。
其实我和木刀这样刚来不到一个月的被开也就算了,最搞笑的是木刀那边一个比我们早来实习一个月的校招策划,在我们走的第三天也被开了,要知道我们走那天他可是得意洋洋地去填写转正表格的,因为试用期到了。结果周末他们组加班的时候那货被告知公司不同意转正,言外之意就是可以滚了,之前那边的制作人每次开会都对他赞赏有加呢,啧啧,真是翻脸不认人。
开始我还以为被裁的只有策划呢,毕竟门槛低,是个人就能干,可没想到没几天我们组校招来的程序也被开了,他也同样干了将近两个月面临转正,工作能力也很强,态度很端正。一起被开的还有老资历的美术。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次裁员正在从一次将校招生当牺牲品献祭的内部斗争升级为大范围的无差别屠戮。
这公司虽然给的薪资很高,但劳动合同上却一视同仁地将薪资都只写了3000元,美其名曰少交点税,让大家拿到手的多一些。实际上公司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偷税漏税,还相当于为自己裁员时的经济纠纷买了份保险。公司将合同上的工资标准写低,辞退正式员工时候只给两个月工资的赔偿,如果你不满意,那好,合同上写的工资只有不到3000元,即使按照行业标准多赔几个月,按此标准执行甚至不如真实工资两个月的赔偿金高,再加之合同上白纸黑字将工资写得清清楚楚,堪称无懈可击,将裁员成本控制到最低。
说到底,还是怨自己财迷心窍,校招时被起步就五位数的工资冲昏了头脑。宣讲时他们说的什么打造精品之类的狗屁话并不是吸引我的重点,主要是正式的offer上,不单单是试用期薪资就近万,还有免费三餐,免费的户口档案挂靠,公司给报销机票等等福利显得很诱人,感觉能有这样财力实力的公司差不了。
其实当时我就隐约察觉到了公司的不靠谱,当时的面试官,就是木刀他们组的制作人,面试的时候拿着我的笔试卷子问我说看你回答了“S-Team ”,那么你对其有什么看法。当时我愣了一下,不记得自己写过S-Team之类的东西,突然反应过来他说的是“STEAM”平台,我写字虽然丑,可还没难看到那个地步,他当时不懂装懂还想考考我,回想起来真是可笑。
可自己明知是坑还往里跳,只能说自己还是太年轻吧。但是那待遇确实太有诱惑力了,不仅仅是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你不得不承认。
当时offer上还写了什么定期有行业大牛分享经验,结果第一次开会我就知道所谓大牛是什么货色了。就是木刀他们那边的“二把手”,其实只比我们早到公司三个月,却直接在那边的组当了二把手。他给我们开会的时候还扯一些自己之前的履历,这人的确在很多公司都待过,却没有一家能长久干下去。来这里之前的东家是鹅厂,虽然是个边缘项目组,但毕竟是企鹅,总监就是迷信这一点才接纳此人的吧。这人很会说场面话,开会还给我们这些新人讲些漏洞百出的业界历史,我都不好意思纠正他。木刀说他平时工作就是给别人指派活,我当时就说他肯定是那种光说不干的行业混混,事实证明果然如此。我们离开那天,有个老策划开始教他最简单的副本布怪和AI树配置,他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不如我们这帮新人,没新人干活了才暴露,真是够讽刺的。
除了对大公司出身的人有所青睐,这公司用人还特别迷信高学历。这两年校招来的新人基本全部来自知名985高校,我们这届他这也专门跑到成都、西安和广州的几所985高校招人,今年的15个新人全部出身985。
与木刀不同的是,离职后铁马决定转身,迅速将房间转租了出去,离开广州回到了老家整装待发。
我是个比较重度的玩家,说实话国内的手游我没有一个玩得下去的,那些游戏难看的UI和耍猴一样的打工玩法我完全无法忍受。我的iPad几乎只用来玩炉石和COC、海岛以及单机,PC只用来打DOTA2,其余游戏基本全部用主机玩。说得狂妄点,国产手游就是倒搭我钱,我都未必会去玩。
但是工作起来就不一样了,虽然我来之前下决心要分清爱好和工作,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痛苦,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滚粪球的屎壳螂一样,臭不可闻。我这样有轻微精神洁癖的人确实不太适合在国内游戏研发行业发展,现在我决定转身做一个相对纯粹的玩家和观察者,我自认为对游戏和行业的了解远高于那公司里的大部分人,那么何苦为了金钱去强迫自己听他们那些愚蠢无知的歪理邪说?”
铁马说自己回老家休整一段时间后,要么再次前往北京进入相对“传统”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要么彻底转行。
一出校门就遇到如此恶劣的行为,这对大多数应届生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游戏行业的阴暗面我早见多了,这次能相对洒脱地转身,可我倒是很担心木刀和那些同样被开的校招同事们。这个时间点对应届生很尴尬,混新一年校招吧,很多公司明确要求只收2016年的毕业生;混社招吧,又只有一个月工作经验,真是进退两难。不管怎么说,还是祝他们一切顺利吧。
当我整理文字的这一周里,木刀再次联系了我,表示公司那边与他彻底撕破了脸皮。
“办完各种手续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档案挂靠没有解决,去南方人才市场咨询后办事员说我的档案如果想继续挂靠在那里,需要交1000多块钱。我试着联系了我们组的制作人,和他说走的时候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你他也有难处,档案的事儿公司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可那货翻脸不认人,说什么看错我了,发过来句‘自以为是’就把我删了,真是日了狗了。”由于仍没有拿到工资,手里的生活费也所剩无几,木刀只得再次开口向父母要钱。
据他了解,公司校招进去的共计15个策划、程序和测试,如今所剩无几,这些人里有几乎没玩过游戏,原本立志进入销售行业的女生,也有最能忍气吞声默默干活的宅男。而编程大牛小徐、喜欢讨论问题的木刀、性格强势的铁马以及和他们类似的校招生,总之看似“不好对付”或者“不好使唤”的人,全部都遭到清洗。
而再过一个月,子公司搬出现在办公室独立时,也正是剩下的校招生试用期满,面临转正的时间点。
那时又有多少人能迈过这道门槛,我不得而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599
热门文章HOT NEWS
中通快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IPO,成为登陆美国股市的第一家中...
娱乐调查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怎么做_在校期间创业准备
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怎么做_在校期间创业准备
学习啦【创业准备】 编辑:晓敏
  在校期间就要做好的准备了,大学生们在校期间怎么做好创业的准备工作呢?小编为你带来了&在校期间&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大学生想创业如何做准备
  创业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机会总是有的,但想把握住机会有所作为,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之前,必定要在本领域深耕细作,做好充足准备。大学生有目标不行动等于零,一定要尽早将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认知自己、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让梦想接受社会与现实检验,大学必做&三步曲&:白天跟着老师专业知识走,晚上跟着行业前十走,假期跟着事业目标对应行业前三企业实习与走。同时交流无障碍,用英语看行业前十原版书籍,与时俱进,真正为就业做实质准备。
  一、创业不是一时之念,而是一场持久的心理战。创业者在开始进行创业之前,要准备好持久大战的心理准备,找准项目,整合好自身资源,大胆进行尝试,将远光放远。创业初时,要能承受生活质量与水准偏低得心理准备。
  二、个人主见是创业者必备素质之一。商场如战场。创业者面对竞争的残酷,要时刻保密经营中的战略术。要谨慎他人通过故意刺激的方式来&逼&你曝光手中的商业机密。
  三、创业初期,在实力还不够稳固的情况下,切忌四处张扬指望合作,避免与合作伙伴出现关系紧张的情况。经过时间的推敲,等到商业项目比较成熟,再去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从而站好脚跟。
  四、在借鉴长辈或者他人的方法时,要讲究适当,不可盲目照搬。每个人成功的路子都不尽相同,取得成功的因素与条件也不同。
  五、凭据满腹的激情与满脑的能让你在创业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干劲与活力,并能够时时自发地鼓励自己。
  六、创业者要准备好吃大苦耐大劳的心理准备,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偶遇困难与失败的时候要有不退缩东山再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志。
  七、擅长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与不足。以宽广的胸怀处世,能让你在面对团队成员的时候不彷徨不犹豫。开始创业的时候,要积极储备人才,招兵买马是企业进步的源泉。创业者在指挥激烈的仗况时,遇到困难,不能泄气,只有经过严峻的磨练,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退却与放弃,才能在风雨中见世面,才能不断积淀成熟与老练。
  八、团队是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需要靠一个团结的队伍来进行协调工作。每一个创业者不是一个人在创业,背后必定有一个团队在相互团结,发挥一定的作用。
  九、优秀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时刻都保持充电,不断学习的人。如今的社会发展变化迅猛,每天都有许多新事物,新名词涌现,创业者要进步,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学习新东西。
  十、开拓事业要有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后盾。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是创业的有力保证。
  创业前该有怎样的心理准备和认知
  一、创业过程中,全凭直觉靠不住
  Paul开门见山就提出,创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如果创业过程中判断全凭直觉,你将谜途不归。在YC培训中,Paul时常告诫创业者不要太过依赖直觉,尽量避开直觉带来的误区,但创业者依然常常在这个问题上犯错,原因在于:
  直觉可预期、可把握,让人感觉自信、有安全感;
  违背直觉的判断就像违背常识,让人下意识产生怀疑,因此时常导致选择性忽略。
  二、但在选择创业伙伴人选上,直觉可能更可靠
  虽然创业过程中很多判断与你直觉恰恰相反,但Paul反过来却指出,选择创业伙伴,意味着你每天都要跟他深入交道,因此选择一个志同道合又值得信赖的创业伙伴十分重要。而对于人的判断,很多时候直觉比理性更为准确、可靠。
  你有可能遇到一个资历、能力都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但面对面的交流后又让你隐约感觉对方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人品、可能是性格等)令你有顾虑,这时直觉的判断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Paul建议创业者:
  选择你真正喜欢、尊重,并且愿意长期一同共事的小伙伴;
  确保这些小伙伴你足够了解,最好是认识多年、值得信赖的,那些虚伪的友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利益面前都将最终暴露出来。
  三、所谓创业诀窍并非诀窍
  Paul非常犀利地指出,学习如何创业(learn how to start a start-up)的核心并非是把创业本身当成某种技能或流程来掌握(如学习外语是为了掌握这门外语的技能),创业的关键核心在于创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价值!Paul告诫创业者,创业并非:
  为了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和知识(、、招聘等);
  为了掌握从天使轮到后期的融资技巧(虽然你很有可能把商业故事说得足够动听,且成功融资数轮);
  为了把握投资人心态,迎合投资人喜好(以如何快速增长为例,Paul认为&增长黑客技术&这个词如果用在一个本身吸引力就不大的产品上基本就是忽悠);
  为了创业而创业,即给自己一个听起来合理的创业理由、听起来合理的创业主意、操盘好估值和募资、招募一批人热火朝天地看上去像是在创业等等。
  在Paul看来,如果一个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主要精力是关注以上几方面的&诀窍&,那么这个创业公司就已误入歧途,未来前途渺茫,因为自始至终他们的关注点都没在最重要的一点上:产品!
  在YC,Paul和CEOSam Altman常常遇到有这种问题的创业团队,各个国家的创业团队都有这个问题,YC把这种现象称为&playing house&。翻译过来就是&过家家&,这就像一个游戏,参与者理解其规则以后,把游戏玩到极致罢了。
  究其原因,Paul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传统的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培养了年轻创业者的一种惯性思维,即习惯于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去刻意迎合这个体系的喜好,并找到诀窍(looking for the trick),以达到该体系的标准、获得该体系的认可(例如常春藤大学申请看重看你的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及leadership等,于是你刻意去按该标准实践;而在职场中,年轻人习惯找窍门以给老板留下好的印象,如一封邮件非得等到半夜来发让人感觉你很努力等);
  所以,当创业本身也被当做一个新的&游戏&时,创业者的注意力也就变成如何理解规则,找出check box,然后努力达到这些体系的标准,并做好外围的管理罢了(如讲故事、估值、募资、招募等);他们的精力从根本上就不会放在打造产品内核中,而是在不断满足外部动机中。
  因此,Paul说,在YC经常听到创业者提出&我们如何才能XX&的问题,而他们内心真正期望得到&只要你们做XX&的答案。这种寻找捷径的心态Paul认为并不能成为创业可持续的动力。
  四、创业真正的诀窍是用户和产品
  Paul强调,没有用户真正热爱的产品,创业者就算融了资,也只是:1)膨胀了自己的信心,2)忽悠了投资人的钱袋,3)挑战了用户的,最终创业者还是会自己埋单。怎么才能了解用户的需求,而做出好的产品呢?Paul说,与其通过在大学课堂或者培训机构里听讲座来&学习如何创业&,不如实际真正投身到创业中去,真正接触、理解、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创造出极致的产品。课堂上、书本上能学校的有关创业的知识就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了。
  五、创业是一项极耗心智和体能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长时间全身心投入
  Paul说这一点其实经常与我们直觉相悖,很多人低估了创业对人身心的磨砺以及对生活的无情摧残。Paul一再提醒创业者,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投身创业前,要充分、足够、由衷、深刻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创业节奏快、强度大,极其消耗人的时间、精力,并占长期据人的心智和生活,劳苦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十分良好时,说明你可能没有在真正的创业状态;感觉良好可能只是低估了现状,高估了能力);
  万一创业成功,这种紧绷的状态会变成常态,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创业是一项与时间做闺蜜的长途跋涉,心、智、体、劳全得押上,记住是做时间的闺蜜。
  不要被成功创业人士的光鲜所迷惑,要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代价。投身创业本身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创业如果成功,则会进一步放大机会成本。那些成功的创业者(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等)背后都有不为人所知的艰辛和痛苦经历,只是人们总是更容易被成功的光鲜所吸引,而直接选择性忽略背后的代价(就像Zuckerberg支配着Facebook,而Facebook也支配着Zuckerberg,后者很难再有真正的私生活)。
  六、因此兼职创业、学生创业基本都很难成功
  Paul指出,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如果你认同上面说的前5点,那么兼职创业或者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小。道理很简单,因为兼职创业者、学生创业者根本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的过程中去。你只能是二选一,当学生还是创业?干好本职工作还是创业?在创业本身这个选择上,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所以,Paul告诫在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足够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取得一技之长。
  七、创业的主意不是靠刻意想出来的
  最后,Paul又强调了另一个听上去有悖直觉的一个观点,即不要刻意有意识地、绞尽脑汁地寻找创业主意。Paul以前在写过几篇专栏文章来论述这个观点,核心大概有几点:
  不要每天都刻意地、有意识地为了寻找创业主意而寻找创业主意,直觉和自负很有可能让你犯错,自己的需求可能不是市场的需求;
  放轻松,不要绞尽脑汁,退一步海阔天空,让那些真正能帮到你解决问题、让你有真正兴趣的事情自然流露。很多很棒的创业主意甚至在一开始你自己都没有特别注意到,它很可能只是你的一个小项目或者灵光闪现;
  学习足够多的重要知识(技术、艺术、等),建立坚实丰富的知识体系,有一技专业之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长来学习,只要学习本身能让你感到愉悦;
  对于那些真正让你感兴趣的问题,花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与你真正喜欢、尊重的小伙伴积极充分讨论,顺便也物色合适的联合创始人;
  活在未来(live in the future),把自己带入到未来,那些具有未来感且在未来一定会有强烈市场需求的主意有时候会是别人都还没有想到但非常有趣的创业主意。
在校期间创业准备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怎么做_在校期间创业准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83025人看了觉得好
5344人看了觉得好
3240人看了觉得好
【创业准备】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校期间政治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