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个女角色名 4个字 最好能带花 不带也可以 好听的角色名 给力...

求一个全球使命游戏的好听女角色名字 要四个字的 不带任何符号的_百度知道
求一个全球使命游戏的好听女角色名字 要四个字的 不带任何符号的
要一个全球使命的女名字 最好是听起来有活力的···· 要四个字的!不带任何符号的!
那就没要求了··· 只要是好听的女名就行了 四个字的 没符号
怎么样- -肯定有活力。。就是费油 呵呵草尼玛蒂
。。。。。。。爱咋咋蒂
。。。。。。。蛋疼姐姐
。。。。。。。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射到飞起(飞起有活力了吧)任射唔嬲(这个比较被动)你给了主题,思路,内容就....
射你一脸好有活力(这个太符合LZ的要求了)激情四射射射射射
哥啊!你是高手啊!佩服·······
“血染玫瑰”,五个字也不错啊!“一朵霸王花”。如果采纳请给分!
怎么看都是男的啊
前者男女都可以用,后者应该偏向女的了啊。再送你一个好的“女人百般矫情”。这不错吧?呵呵
就叫邦德女郎或者生化危机里女主角 爱丽丝
安特丽斯艾洛伊娜这些名字我自认为还可以o(≧v≦)o~~
乱世佳人?好吧我是来恶搞的……
全球使命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音乐与唱片 - 三越音响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16 total )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
Schubert:Piano Sonata D 960 etc.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第21号、D.960、D899、D.935、D.780&&肯普夫(W. Kempff)钢琴&& DG 439 462-2 &&肯普夫的舒伯特作品,有强烈的即兴感,细部的变化极大,但乐曲基础音及整个架构却令人有固有磐石的安定感,虽然肯普夫严守着这些曲目的演奏传统,但却也透露出他自创性的精神。这张舒伯特的录音直可以“舒畅”两字来形容,肯普夫有打动聆听者的超然力量。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 Op. 142, D. 935 舒伯特:第1—4号即兴曲&&布伦德尔(A. Brendel)钢琴 Philips
587&& &&布伦德尔以流畅的线条诠释出舒伯特深奥的乐曲内涵,一向被公认为舒伯特音乐的权威。另外,杰出的录音使得这套唱片更有价值。琴音粒粒饱满透明,为“即兴曲”留下最完美的范本。
Franz Schubert:Fantasia In C, Op. 15 - D.760 ('Wanderer' Fantasy)&&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钢琴&& RCA6257-2-RC&& &&此曲也称《C 大调幻想曲》(D.760,或Op.15),四个不长的乐章,演奏一气呵成。因为柔板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的歌曲《流浪者》一段旋律为主题,所以有此别名。后来李斯特还曾将此曲改编成钢琴和乐队曲,更扩大了它的知名度。 &&首乐章有一个神气活现、兴高采烈的开头,仿佛舒伯特正幻想着他的“流浪”历程的第一站,是来到一个隆重的庆典上,且还被奉为上宾,令人踌躇满志。这和紧接着的“流浪者”主题的慢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在这个非常迷人的柔板里,阵阵袭来的是带点伤感的心绪。儿时记忆般的亲切,叙事风格的旋律,钢琴轻柔的沉吟句式,都使得这个乐章无比美丽感人。第三乐章的两句歌唱旋律,满怀青春的喜悦,也极为动听,令人难忘。最后的末乐章回顾了乐曲开头那个兴高采烈的主题,并且这位“流浪者”好像还更得意了。 &&鲁宾斯坦弹这首曲子极富想象,一波三折而始终流畅,弹性速度和音量控制都恰到好处,感觉上这音画的线条和色彩也是再精致不过了。唱片上另有舒伯特的两首著名的即兴曲(D.899 的第三首和第四首)以及他最后的《第二十一奏鸣曲》。
Franz Schubert: Lieder&&舒伯特:歌曲集 施瓦茨科普芙(Elisabeth Schwarzkopf)女高音&& 菲舍尔(Edwin Fischer)钢琴 EMI CDC 7 64026 2 &&&&施瓦茨科普芙与菲舍尔的组合可谓完美之作。菲舍尔在其音乐生涯晚年与已起步的施瓦茨科普芙搭配演出,留下令人难忘的录音。施瓦茨科普芙的音色亮丽,而对旋律与音调的控制,更是收放自如,即令简单的曲调,仍能深藏着深刻的情感。而菲舍尔的钢琴弹奏完全地烘托出她的特质。
Schubert:Edition 15 舒伯特:歌曲第十五集 玛格丽特-普赖斯(Margaret Price)女高音 格雷尼姆-约翰逊(Graham Johnson )钢琴&& Hyperion CDJ 33015 &&&&这张舒伯特的歌曲是Hyperion唱片公司在录音史上的一个创举,依照了歌手的专长录下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全集。惊人吧!这套全集录音总共有20集,对于艺术歌曲的爱好者而言,无非又是一个不买不可的负担。Hyperion在演唱、录音及制作上皆非常用心,全册都冠以“三星”也当之无愧,而第十五集是女高音玛格丽特-普赖斯的精彩演出,也是唯一被冠上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好在哪里你一试便知。
Schubert:Winterreise&&舒伯特:冬之旅 Peter Pears/Britten 皮尔斯男高音/布里顿钢琴&& Decca 417 473-2&& &&这部声乐套曲叙述冬天里一位失恋者的孤独旅行,充满悲凉和迷惘,却有着揪心的美。不过,每回听《冬之旅》,都让我心里很不好受:才30 岁的舒伯特就写出了这样一幕人生晚景。果然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仿佛是有预感的。 &&总共是24 首歌曲,歌词也是威廉·米勒的诗作,小标题依次是:(1)流浪、(2)风标、(3)冻泪、(4)冻僵、(5)菩提树、(6)泪泉、(7)在河上、(8)回顾、(9)鬼火、(10)憩息、(11)春梦、(12)孤独、(13)邮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村庄里、(18)风雨之晨、(19)幻觉、(20)路标、(21)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街头艺人。&& 从这些小标题以及它们的排列次序上,你或许已经可以看出个大概,这里面讲的故事,是怎样的来去,怎样的始终。旅途是怎样的孤寂、阴冷,心情是怎样的苦楚、迷惘......&& &&我们还知道,舒伯特的歌曲不光美在演唱,钢琴伴奏也同样重要,等于是人声和钢琴的二重奏,双方相得益彰。男高音皮尔斯在这张唱片里,歌声于清泠明晰之中带点哀怨,情绪和氛围都很到火候。而他的老友,身为作曲家的布里顿,钢琴的伴奏时而阴郁,时而虚幻,于情于景都极妥贴——听了第五首《菩提树》,你就明白我说的是怎般情景了。
Schubert:Schwanengesang、5 Lieder&&舒伯特:天鹅之歌、5首艺术歌曲法斯班德尔(Brigitte Fassbaender)女中音&& 赖曼(Aribert Reimann)钢琴&& DG 429 766-2&& &&布里吉特-法斯班德尔打破了一般认为这是男性唱的曲目的刻板印象!她将顺序细心地重排,并加入舒伯特另5首晚期作品,强而有力的表现一点也不让须眉!赖曼的伴奏适切地陪衬出独唱者的线条,尤其是《小夜曲》,不仅仅有优美的旋律,并热情地诉说着爱情。这是一张特别的录音,更让那些只听男性声音的爱乐者气结!
Schumann:CARNAVAL OP.9 / CARNIVAL JEST FROM VIENNA&& 舒曼:狂欢节、维也纳狂欢节&&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钢琴 DG (Germany)
&& &&这两首乐曲都包含了数个乐段。巴伦博伊姆抓住狂欢幻想的主题,自然生动地衔接串联每段音乐,不过分地溺情,流露高雅的气质。
Schumann: The Four Symphonies plus Overture, Scherzo, & Finale&& 舒曼:交响曲全集&& Roy Goodman/Hanover Band 古德曼指挥汉诺威乐团 RCA -2&& 古德曼率领的汉诺威乐团是用19世纪的乐器来演奏舒曼交响曲的。他非常尊重舒曼的原著,在任何段落都做出诚恳的诠释,爽朗明快的弦乐,重现上个世纪的浪漫原味。虽然起伏并不大,但是充满了流线之美。古德曼的舒曼造型是如此地容易亲近,一扫我们通常认为用古乐器就是学究型的错误观念。
Schumann: Faust Scenes 舒曼:“浮士德”选曲 Harwood Pears/Fischer-Dieskau&& 皮尔斯、菲舍尔-迪斯考等人演唱 Britten/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布里顿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Decca 425 705-2&&这里收集的《浮士德》音乐有“序曲”、“花园”、“教堂”、“浮士德之死”、“变形”。布里顿激发英国室内乐团以鲜明的演奏,并结合数位优秀的歌手,共同表演出这个强烈戏剧性的音乐。“花园”一段充满令人难忘的诗意。
Robert Schumann:Frauenliebe und -leben 舒曼: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艺术歌曲集)&&Janet Baker, Martin Isepp 贝克女中音,伊塞普钢琴&&Saga SCD 9001 &&这是贝克早期的录音。她全音域的表现与黄金般的声音在Ichkann’s nicht fassen中一览无遗,在Susser Freund中寒冷死亡般的音色更是令人赞赏!伊塞普是个懂得支援歌者的好伙伴。原先类比录音中人工味太浓,转录成CD有很大的改善。
John Sheppard:Filiae Hierusalem venite,Haec dies. 约翰·谢帕德:经文歌Inmanus tuas Domine等11首Christopher指挥The Sixteen合唱团&& Hyperion CDA 66259 这张由The Sixteen合唱团演唱的杰出经文歌CD,炽热地让人更加确认其价值。本唱片中,他们演唱了11首,刻划入微地传递出Sheppard作品的优美,其中最高声部的轻妙乐节显露出作品的特色。总之,这是同类型音乐的翘楚者。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5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 Bernard Haitink/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海廷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Decca 417 581-2&&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作于1971 年,即他去世的4 年前。也像他的前两首交响曲一样,此曲郁结着肖氏晚年创作中每每透出的悲观心境和死亡意念,虽然同时它也因充满辛辣的讥讽而不乏生动、精辟。首乐章从两声三角铁的敲击开始,由独奏长笛递给低音管的一段嬉游曲风格的序奏,导出很有些油腔滑调的,既像舞曲又像军乐的主题,竟还若无其事地接上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里的两句,然后让打击乐和个别木管乐器动辄跳出来轮番作出滑稽兮兮的模仿——这是在寻开心呢,还是嘲弄着什么?&&&&但第二乐章却是出人意外的肃穆、深沉,听来颇受感动。铜管乐缓缓合奏的开头几句,很有点巴赫式的“众赞歌”的意味。乐章中段有三件乐器先后出来独奏,大提琴的忧伤未了,让小提琴的温柔渐渐抚平,终究又与长号吹出的“末日审判”的阴沉曲调形成令人心颤的对照。&& &&末乐章的结尾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贯穿瓦格纳《指环》的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轻盈、玲珑,恍若光影闪烁的天国色彩。14 件打击乐器在弦乐固定不变且很虚淡的背景上轻敲慢点,作出迷人至极的精彩表演。
Shostakovich:Complete String Quartets肖斯塔科维奇:第一至十三弦乐四重奏Borodin String Quartet鲍罗丁弦乐四重奏组EMI CMS5 CD) &&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是战后的音乐代表,其原创性甚至胜于交响曲,因此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套唱片虽然缺了第十四和十五号,但仍不失其经典地位。演奏和录音均属一流。
Shostakovich:COMPLETE STRING QUARTETS 肖斯塔科维奇:十五首弦乐四重奏(全集)&&Fitzwilliam String Quartet 菲兹威廉四重奏组&& Decca 433 078-2(6CD)&& 乐评家们喜欢把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和他的弦乐四重奏作比较。这很有意思:他的15 有交响曲里有9 首是1945 年“二战”结束前写的,而总数也是15 首的弦乐四重奏,却是绝大多数(13 首)写于战后。这就意味着,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在进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后,总体上是朝着一种简洁、利落的方向发展的。甚至他最后的交响曲,如第十四首和第十五首,也是在他的四重奏创作的影响下明显地“室内化”了。如果说他早期在交响曲方面追随马勒,在《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上是仿效巴赫,那么在他创作生涯的又一重头戏弦乐四重奏上,他所努力继承的就是贝多芬了。我们还记得,不算《大赋格》,贝多芬总共写了16 首弦乐四重奏,比这位后生只多一首。 &&当然在质量上肖氏四重奏也是够水准的。这15 首再加上巴托克的6 首,就是20 世纪的四重奏经典。而且我觉得肖氏的四重奏非常好听。它们精神抖擞,泼辣有力。早期的几首富有旋律美,而晚期的,尤其最后一首,结构大胆,手法新颖,六个乐章全是慢板! &&菲兹威廉组这套肖氏四重奏全集,演绎上可以和权威的鲍罗丁组的版本(EMI CMS5 CD)共享盛誉,而录音则好过后者很多。
Shostakovich:Preludes & Fugues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全集)尼古拉耶娃(Tatyana Nikolaieva)钢琴&&hyperion CDA (3CD)&& &&先前介绍过的一张肖氏亲弹两首协奏曲的唱片上,还有他亲弹的5 首《前奏曲与赋格》。你若有了那张,觉得够了,那就别理会我此刻的推荐,只当是读了点介绍文字。而若你还不过瘾,要把全部24 首都听遍,那么,前苏联的女钢琴大师塔迪亚娜·尼古拉耶娃弹的这个全曲版本,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了。&&
肖斯塔科维奇仿效巴赫《平均律》而写的这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第87 号),直接的起因是1950 年他去莱比锡担任纪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钢琴比赛的评委。在那次竞争激烈的大赛上,年轻的尼古拉耶娃由于能够出色地弹奏巴赫48 首《平均律》中的任何一首而一举夺魁。这让肖氏印象很深,从莱比锡回到莫斯科,他便开始写这部技巧艰深的钢琴作品,并且始终请尼古拉耶娃参与到他的写作中来,要求她每天打电话到他家里,在电话里听他弹自己刚写出来的一部分,以便及时听取她的意见。第二年3 月,这部无愧于巴赫复调音乐的伟大新作终于问世,肖氏自然是请了尼古拉耶娃来担任首演。&&
从那以后,尼古拉耶娃虽然很多次弹过这部巨著,还在好几个唱片公司有过录音,但无疑地,当数hyperion 版的这个1990 年在伦敦的录音成绩最好。
Shostakovich: Lady Macbeth of Mtensk&& 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Galina Vishnevskaya, Nicolai Gedda, Dimiter Petkov, Werner Krenn 韦西妮芙斯卡雅、盖达等人演唱 Mstislav Rostropovich/Ambrosian Opera Chorus,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及&&安布罗西亚歌剧院合唱团&&EMI CDS 7 CD)&&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被称为“俄国的麦克白夫人”,她与情夫塞尔戈伊合谋,相继谋害了她的公公和丈夫。事情败露后,这对男女被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但这也没能成全他俩的好事。塞尔戈伊后来另有所欢,抛弃了卡捷琳娜。什么都不剩了,家庭和亲人,自由和爱情,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现在都与卡捷琳娜无缘。绝望之余,她寻机杀死情敌,尔后自尽,彻底结束了这场悲剧。&& &&一场变态的爱情,发生在那一幕幕阴沉、幽暗、充满杀机的场景中,其强烈的戏剧效果,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以及由此始终保持着亢奋的视听觉期待,总之文学方面本来就已经很刺激了,还都让音乐的弥漫愈发强化,令我们得到更为深刻的震慑。音乐听得出是受了贝尔格《沃采克》影响的,但也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气息,尤其是在合唱部分。管弦乐则是顺应了瓦格纳的潮流,始终浓密、细腻而流转自如,仿佛就是剧情本身的演进节奏。
此剧问世两年后,受到当时苏联官方严厉批判并遭禁演,直到60 年代才解禁。此前肖氏作了修订,改名为《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但在西方的演出和录音依然常用1934 年的原版,罗氏夫妇合作的这套绝佳唱片亦然。
Jean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林昭亮(Cho-Liang Lin )小提琴 Esa-Pekka Salone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沙罗宁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CBS MK 44548&& &&这是无比优秀的演奏,林昭亮不但只小提琴音色雕琢得相当完美,技术上也显露游刃有余的实力。他以灿烂的声音开头,慢板乐章则柔美、温暖,情绪的宣泄控制得宜,不会过火。录音极佳,另搭配了杰出的尼尔森小提琴协奏曲。
Sibelius:Symphony No. 1; Karelia S Finlandia&&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芬兰颂、卡雷利亚组曲&& Mariss Jansons/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扬颂斯指挥奥斯陆爱乐 EMI CDC 7 54273-2 &&这是自马泽尔1960年录音后最好的版本!乐团震撼的精力正适合这些曲目。当西贝柳斯不被挪威重视时,奥斯陆爱乐是此曲首演的乐团,适当速度的指挥及乐团天衣无缝的配合,使乐曲的架构非常完整。是令人兴奋的录音!
Sibelius: The T F etc.&& 西贝柳斯:芬兰颂、卡雷利亚组曲、“暴风雨”组曲第一及二号、历史场景、The Chase、爱之歌等&& Thomas Beecham/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rchestra), BBC Symphony Orchestra 比彻姆指挥伦敦爱乐及BBC交响乐团&&EMI D152474 &&&&比彻姆是西贝柳斯的权威诠释者,例如他的“暴风雨”演奏得极其出神入化,没人象他那样能捕捉到曲子的精神。“历史场景”非常艳丽,充满鲜明的管弦乐色彩,“The Chase”则特别使人愉快。单声道录音,但音效尚可,是比彻姆或西贝柳斯迷必备之唱片。
Sibelius:Symphonies 1 & 7&& 西贝柳斯:第一、七交响曲 Anthony Collins/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科林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Beulah 单声道 IPD 8&&&&这件事可能老乐迷才知道,录音大师K.威尔金森原本在单声道录音组工作,直到1959年才进入立体声录音组。他在单声道录音组的时代最大的成就,就是50年代和科林斯在金斯韦大厅录下这批效果极佳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这原本是Decca公司的录音,但今日却以Beulah这个商标发行。别怀疑这个单声道的效果,动态极大,乐器的质感也不错,加上科林斯对西贝柳斯作品之深刻领会,是绝对可以列为收藏的上等版本。
Sibelius: Symphony No. 4; Symphony No. 6; Lemmink&inen's R etc.&&西贝柳斯:第四、六交响曲、吟唱诗人、莱明凯宁传奇曲、暴风雨 Thomas Beecham/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比彻姆指挥伦敦爱乐和皇家爱乐&&EMI CDM 7 64027-2 &&在比彻姆充满色彩的第四号里,显示出他对此曲的浪漫感觉。没有一位指挥象他一样让人如此深刻地感受这首音乐!纵然是60年前的录音,仍非常纯粹而清晰。至于1947年录制的第六号,西贝柳斯曾表示是他听过的最喜欢的录音!对西贝柳斯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不可错过的唱片!
Sibelius: Symphonies Nos. 4 & 7, Velse Triste&&西贝柳斯:第四、七交响曲、交响诗“Kuolema”、悲伤圆舞曲 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39 527-2&& &&这张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西贝柳斯交响曲是1965年的老录音。也许提到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大家会首先想到比彻姆爵士的名演,但是卡拉扬指挥的西贝柳斯其实和他不相上下。一如其它的卡拉扬作品,每一个细节都全神贯注,做出最美丽的音响与表情。也许有些人觉得是不是过分地修饰和做作,但大多数人对于这种美感却是相当难以抗拒,这就是卡拉扬的魅力!
Sibelius: Symphony No. 7; Pelléas et Mé T The Oceanides&&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海妖、塔皮奥拉 Thomas Beecham/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EMI CDM 7 63400 2&&&&作于1924 年的《第七交响曲》,是西贝柳斯最后的也是最短的交响曲。它实际上是单乐章的,高度凝练和概括。长号独奏的一段庄严的旋律成为全曲居主宰地位的主题,而其间又以许多典型西贝柳斯风格的短小、不完全的动机穿梭,仿佛是些飘忽不定,看得见却逮不着的小妖精。正如早先一位评论家所称,这是一件“费解的、气势壮观而奇异地动人的作品。”&&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原是比利时大剧作家梅特林克的著名悲剧。从这部戏剧衍生出来的音乐作品有过很多,其中勋伯格的同名交响诗和德彪西的同名歌剧,都是不朽的杰作。西贝柳斯的这件,则是1905 年为此剧在赫尔辛基上演而作的配乐,名气要相对小些。它的音乐会演出本有八段曲子,各有小标题。音乐美仑美奂,相当动听。 &&比彻姆当然是西贝柳斯音乐最好的诠释者之一。只可惜他的其它西贝柳斯唱片都是单音的,有的还是30 年代的录音。似乎只有录于1955 年的这张是立体声版,而且音效还很不错。唱片上另有两首西贝柳斯的曲子是交响诗《海妖》(或译《海洋女神》和《塔皮奥拉》,也都演绎得气息浓郁而顺畅。
Sibelius songs&& 西贝柳斯:歌曲集&& 弗拉格斯塔(Kirsten Flagstad)女高音&&Oivin Fjeldstad/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弗耶尔斯塔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ecca Eclipse ECS 794 &&西贝柳斯的歌曲不似其交响曲享有盛名,但是在歌曲中却更可反映他的音乐才华。虽然录于早期立体声,但是声音依然非常的清晰,也让我们有机会听到西贝柳斯如此感人的作品。“秋之黄昏”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曲子。
Robert Simpson: Symphony No. 9 辛普森:第九交响曲 Vernon Handley/Bournemouth Sinfonietta ,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汉德利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 Hyperion CDA 66299&&这是辛普森第九交响曲唯一的唱片,亦是最佳的版本,这里包括了对听者极有帮助的口述乐曲介绍(由作者亲述),乐曲本身强而有力,内容玄奇,浓缩、凛然畏敬及神秘有如天文现象。在汉德利的指挥下,伯恩茅斯交响乐团演奏得非常出色,录音也属上乘。
Wilhelm Stenhammar: Florez och Blanzeflor / Piano Concerto No. 2 / Serenade&&斯丹哈默:管弦小夜曲等&& Stig Westerberg/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韦斯特伯格指挥慕尼黑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M 5 65081 2 管弦小夜曲充分显示了斯丹哈默管弦技巧的最高表现,有人会在此曲中多少找到布拉姆斯、佛雷、埃尔加的影子,但斯丹哈默的气质是全然北国的,带有幻想与诗意的特殊色彩。
Stradella:San Giovanni Battista 斯特拉代拉:神剧&& Bott, Batty, Lesne, Edgar-Wilson, Huttenlocher&& 博特等人演唱 Minkowski/Les Musiciens du Louvre 明高斯基指挥罗浮宫音乐家乐团 Erato/Warner -2&&&&写成于1675年,此曲共分三十七段:描写的是施洗者约翰被所罗门陷害的故事。这在当时是备受争议的作品!而博特对所罗门的扮演从开始的诗句到结束时几乎下降两个八度,真是让人惊讶的表现!而黑落德王生气的咏叹调会令人联想到普赛尔与亨德尔的音乐。其他的声乐家演出亦不凡。指挥对这时代音乐的研究非常深刻,是不可错过的录音。
J. Strauss, Jr. Edition, Vol. 27&&小约翰.施特劳斯全集第二十七集Peter Guth/ORF Symphony Orchestra Vienna&& 彼得.古特指挥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 Marco Polo 8.
古特在今年于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演出之成就,似乎有凌驾老牌指挥博斯科夫斯基之势,Marco Polo这个公司网罗了施特劳斯家族所有作品发行了三十五张一套CD的大全集,但事实上,演奏和录音水准参差不齐,并无太大的收藏价值。幸好第二十七集由古特担纲演出,扳回了一点颜面。古特的节奏与句法都相当的洒脱,是典型的维也纳风格。
Strauss:Neujahrskonzert In Wien (New Year's Concert) 施特劳斯: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Herbert von Karajan/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Gtaa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19 661-2 &&这张CD收录施特劳斯家族多首著名的轻古典音乐,包括“蝙蝠”序曲,“安娜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兰色多瑙河”、“春之声”等。以卡拉扬大师的技巧及维也纳爱乐的演奏,当然是出类拔萃的。录音平衡自然。另外推荐小克莱伯1992年的Sony版。
Richard Strauss: Don Quixote, Op.35&&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 Rudolf Kempe/Dresden Staatskapelle 肯培指挥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 EMI CMS 7 64350 2&&
肯培对理查·施特劳斯的诠释是传统的,但也有其慧黠的一面。“唐吉诃德”中托特里耶的大提琴表现予人印象深刻,乐团轻快的触感散发出理查·施特劳斯音乐的魅力。转制录音效果仍很杰出。
Strauss: Metamorphosen/Tod und Verklarung (Metamorphoses/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变形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10 892-2&&&&理查·施特劳斯早期交响诗杰作之一是《死与净化》。此曲描写一位卧床的病人——照施特劳斯的想法是一位毕生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或者是一位艺术家——在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一会儿迷糊不醒,一会儿与死亡作抗争,一会儿贪生地回想起童年的欢乐,一会儿又觉得天国或许真是个好去处而更值得迷恋......可分四段的乐曲连续演奏,一气呵成,大体上就是这番过程。&&&&施特劳斯最感人的交响诗恐怕要算用23 件弦乐器演奏的这首《变形》了。1945 年春,纳粹正处于崩溃之际,希特勒的疯狂挣扎给德国带来一场浩劫。已经是80 高龄,处世淡泊的施特劳斯,此时却极度绝望,无比痛心于他所热爱的德国文化的毁灭。慕尼黑毁了,德累斯顿被夷为平地。那些曾经是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以及施特劳斯本人青年时代首演作品的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消失了。如果说早年的《死与净化》只是一个虚构,那么,此时他所感到的这场悲惨的“变形”,却是实实在在。乐曲在一片阴郁中开头,低音弦乐器奏出四个沉重得令人感到窒息的和弦。由此导出的第二主题令人想起贝多芬《英雄》的“葬礼进行曲”,而乐曲末尾对贝多芬原主题所作的变形,则将老施特劳斯要说的都说了。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 Ein Heldenleben&&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Fritz Reiner/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RCA -2 &&提到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我就忍不住会想到卡拉扬的演绎(EMI CDM7 69027 2 )。不过,卡拉扬的前辈里,莱纳也是演绎施特劳斯的高手。尤其他的这张演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英雄生涯》的唱片,久负盛誉了,诠释精准、热切,录音也鲜活、透彻。&& &&《英雄生涯》是一首长达45 分钟的交响诗,通常被认为有作曲家的自传色彩。不过对于“英雄”的解释,施特劳斯是更注重德国的思辨传统,更为内在而精神化的。六个乐章都有小标题。开始的“英雄”主题骄傲而自信,并且有着容光焕发的展开;第二乐章“英雄的敌手”是指乐评家们,他们的饶舌、诋毁企图摧垮英雄的自信;“英雄的伴侣”这章,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温柔迷人的女性化的曲调;接下来的“英雄的战场”激昂而喧嚣;第五乐章是“英雄的和平业绩”,作曲家在此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引用他的一系列作品的乐句巧妙地串连起来;最后是“英雄的遁世”——在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心境下激流勇退,以便灵魂有更大的升华。 &&此曲头绪繁多却连接得自然、流畅,配器精湛,效果华丽,再度显示出理查·施特劳斯无比高超的作曲技巧。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ill Eulenspiegel, Salomes Dance&&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15 853-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受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启发而作。著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似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 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 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不过,即使此曲有不少精彩的瞬间,我听来却每每觉得,用音乐来表现哲学思想,总归是相当勉强。 &&施特劳斯最富灵气的交响诗要算漫画式的《恶作剧》了。主人公梯尔·艾伦斯皮格尔是德国一则古老民间故事里的无赖汉,颇有点玩世不恭的叛逆色彩。这家伙很对施特劳斯的胃口,乐曲里用了一个淘气而可爱的泼赖曲调代表他,并且让他在生气勃勃地尽兴胡闹一通之后被人吊死,发出一声声表示断气的顿音。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候,梯尔那永远挂在脸上的嘲弄神态,仍旧仿佛是灵魂出窍一般,继续游荡在空中.....
Strauss: Tod und Verklrung, etc&&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家庭交响曲、莎乐美的七纱舞 George Szell/Cleveland Orchestra 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 Eugene Ormandy/Philadelphia Orchestra&& 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 Sony SBK 53511 塞尔的演奏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墨守成规,不够生动、幅度也不够大。但是塞尔一向将听众当做行家,认为听众可从音乐本身听出它的涵意,因而不会试图夸大某些部分。在这首“死与净化”里管弦乐团的合奏与音色控制精炼无比,是名副其实的杰出演奏。而奥曼迪的“莎乐美的七纱舞”,对于音色也十分讲究,令人心荡神驰。这真是不做惊人之谱也能发典雅光芒的好录音。
Strauss:Four Last Songs 12 Orchestral Songs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施瓦茨科普芙(Dame Elisabeth Schwarzkopf)女高音 George Szell/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塞尔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EMI CDC 7 47276 2&& &&理查·施特劳斯6 岁时就写出他的第一首歌了。在此后的将近80 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总共写了大约30 组(套)由乐队或者钢琴伴奏的歌曲,数量相当可观。可以说歌曲一直是理查·施特劳斯非常喜爱的创作形式,虽然在中年以后,由于和他的出版商不和,以及他那曾是当时著名女高音的夫人退出演唱舞台,施特劳斯写作歌曲比年轻时少了。然而终究还是系情于此,在1948 年,亦即他逝世的前一年,理查·施特劳斯正是以这《最后四首歌》来结束他一生的事业,就此搁笔的。&&&&这四首歌的标题分别是:《春天》、《九月》、《入睡》和《黄昏》。非常的动情,又非常的平静。这便有了器量,有了一种心灵上的抚摸感。艺术的最终境界,莫过于此。 &&而这也是施瓦茨科普芙演唱境界的归宿。清平、淡雅,却蕴含着无限真情,让人听来感觉高尚而亲切。
除了《最后四首歌》,这张录音精湛的唱片上还另有12 首理查·施特劳斯的歌曲,依次是:《母亲嬉戏》、《林中欢乐》、《赠献》、《亲切的梦境》、《三王崇拜》、《安静吧,我的心灵》、《我的孩子》、《摇篮曲》、《早晨》、《小溪》、《玫瑰花环》和《冬日献辞》,也是施瓦茨科普芙的真挚演唱,也是塞尔指挥乐队作出气韵生动且体贴入微的伴奏,也是一首首的娓娓动听加上多多耐听。
Strauss: Four Last Songs&&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诺曼(Jessye Norman)女高音Kurt Masur/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马舒尔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Philips 411 052-2&& 这是一张演唱、演奏和录音均属上乘的唱片。杰西.诺曼的音色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心情,表情丰富,正是理查·施特劳斯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也令人回想1950年在亚伯特厅首次演唱这些歌曲的Kirsten Flagsted。马舒尔的诠释具戏剧感。
Strauss: Ariadne Auf Naxos理查·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Elisabeth Schwarzkopf, Irmgard Seefried, Lisa Otto, Rita Streich, Gerhard Unger&& 施瓦茨科普芙、施特赖希、朔克等人演唱&&Herbert von Karajan/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EMI CDS 5 CD) 这部两幕喜歌剧或许要算歌剧史上最精致、巧妙的剧作。首先,它是个“戏串戏”,即“序幕”所展现18 世纪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一场奢华晚宴,和接下来所演“歌剧”的取自希腊神话的剧情。这场晚宴的吃喝占了太多时间,于是主人不得不把原定两台戏的演出并为一台,即严肃的《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与半杂耍的意大利喜剧《不忠实的萨宾娜塔》合二为一,因为演出之后还要放焰火。&& 第二幕的“歌剧”就这样开始了:阿里阿德涅公主被爱人提修斯遗弃于纳克索斯岛,伤心欲绝,唱出有带自杀意念的《死之王国》。忽然间,一群演杂耍喜剧的小丑涌上舞台,企图逗阿里阿德涅开心。而萨宾娜塔,那位以频繁地更换男人来及时行乐的喜剧女主角,则唱起一曲动人的《显赫的公主》,要阿里阿德涅想开点,要紧是抓握住下一个男人。她问道:“既然上帝创造了这么多男人,他怎么还能要求女人保持贞洁?”剧终前萨宾娜塔不无得意地宣称,阿里阿德涅已经有了新男人,证明她的哲学有理。 &&无论从什么角度,从人文思想、戏剧结构还是音乐,《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都经得起挑剔,堪称20 世纪歌剧经典。而卡拉扬这个1954 年的演录,虽是单音,效果却甚好,尤其演出无与伦比。歌手中还有克劳斯、奥托、贝里等等,都是明星级的。
Strauss: Die Frau ohne Schatten理查·施特劳斯: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Varady, Domingo, Behrens, van Dam贝伦斯、多明戈等人演唱 Sir Georg Solti/Wiener Philharmoniker&&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 Decca 436 243-2&& 这是索尔蒂最喜欢的歌剧之一,也是他在“指环”后另一伟大的代表作,号称花费百万英镑的制作费!自从和多明戈合作“罗恩格林”后,就认定他是英雄男高音的人选;同样,因为他要贝伦斯担纲女主角,特地迁就她的档期。这样选择的结果是非常成功!维也纳爱乐与庞大的合唱团强有力而温暖的表现,实在无人能及。索尔蒂自己亦非常兴奋!在他认为,此曲是理查·施特劳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Richard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 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 Elisabeth Schwarzkopf,Eberhard W&chter, Harald Proglhoff, Franz Bierbach, Otto Edelmann, Christa Ludwig&& 施瓦茨科普芙、埃德尔曼等人演唱&&Herbert von Karajan/Philharmonia Orchestra & chorus 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及合唱团 EMI CDS 7 CD) 《玫瑰骑士》是理查·施特劳斯的第五部歌剧,剧本的作者还是前回一起合作过《埃莱克特拉》的那位维也纳诗人霍夫曼斯塔尔。但这回枪法大变,标志着施特劳斯音乐创作的一个大转折,即从早期那种半野性半病态而具有强烈震撼性的风格,转向比较斯文、和悦,带点幽默而显得豁达的近乎传统的套路。这倒未必好算个进步。但确确实实,《玫瑰骑士》成了施特劳斯最走红的一部歌剧,在20 世纪歌剧里可能是上演率仅次于普契尼《蝴蝶夫人》的。此剧的长处在于细腻、深入地刻划了人物,尤其是那位在剧中其分量可以定乾坤的元帅夫人。当她意识到自己青春已过,将成明日黄花,便很开通地让年轻的小情夫另觅佳偶,甚而帮他成美,为他祝福。如此结局显然很让大众满意。当然,令《玫瑰骑士》走红的主要还是它的音乐而非文学性。作曲家为剧中三位女高音写的唱腔各具性格,各显神通,历来为歌剧爱好者所称道。
施瓦茨科普芙饰唱元帅夫人这个角色,至今无人胜出,恐怕将来也很难被超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她对角色的准确、细腻的心理把握,以及将此心理充分实现的戏剧性,使得这套1957 年录音的《玫瑰骑士》至今仍是该剧唱片首选。
Stravinsky: The Firebird&&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 Claudio Abbado/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G 415 854-2 又是一个慑人的《火鸟》版本,阿巴多的诠释表情多变,而且充满了生命的跃动,音色的处理和气氛的营造均称一流,而伦敦交响乐团完美的演奏朝气十足。
STRAVINSKY:The Firebird、Song of the Nightingale&&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夜莺之歌等&& LORIN MAAZEL/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马泽尔指挥柏林爱乐&&Heliodor && &&马泽尔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来诠释《火鸟》,柏林爱乐的演奏完美精致,尤其管乐的表现非常精彩,如“公主之舞”的双簧管和“摇篮曲”中的巴松管予人印象深刻。而录音的音色华丽,把斯特拉文斯基乐曲的气氛掌握得很好。
Igor Stravinsky: The Great Ballets&&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曲集“火鸟”、“春之祭”、“彼得鲁什卡”、“阿波罗”&&Bernard Haitink/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海廷克指挥伦敦爱乐 Igor Markevitch/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马尔凯维奇指挥伦敦交响&&Philips Duo 438 350-2 &&一张张的大师名盘都以中低价版推出的重发片,海廷克的音乐纹路十分细腻,在《火鸟》个《春之祭》的节奏抓得精准无比,充分展现出芭蕾音乐的独特性格。虽然在音响上有一点阴暗的感觉,但表现得十分紧密。马尔凯维奇的《彼得鲁什卡》及《阿波罗》又是另一番光景,组曲的每个部分都井然有序,严格的组织加上精美的戏剧性,令人美不胜收。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Complete Ballet); F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斯特拉文斯基:烟火、火鸟、夜莺之歌&&Antal Dorati/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多拉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Mercury 432 012-2&& &&斯特拉文斯基创造了20 世纪音乐的诸多奇迹,以至于在今天,无论是多么严肃的爱乐者,还是多么猎奇的“发烧友”,都能从他的音乐中得到乐趣。 &&这些奇迹首先是从乐队幻想曲《烟火》开始的。虽然此曲只有短短的3分多钟,却已经引人瞩目地表现出斯特拉文斯基的某种倾向上的鲜明个性。复杂而强有力的节奏,充满进取,极富推动,令他同时代其他人的音乐显得苍白。正是因为在那婚礼上听了斯氏这首不同凡响的习作,当时领导俄罗斯芭蕾剧团的季亚吉列夫才会想到请这位青年为他的剧团作曲。而两年后,在1910 年6 月于巴黎首演的芭蕾舞剧《火鸟》的音乐中,斯特拉文斯基的这种倾向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确立。演出非常成功。谢幕后,作为观众的德彪西和这位来自俄罗斯的年轻人见了面,并对他的音乐表示赞赏。不知道德彪西是不是也意识到了,从这个时候起,他德彪西的时代,他的前卫音乐,就显得比较老派些了。 &&《火鸟》的音乐神秘而美丽,而某些场景的音响又极端火爆。这既令爱乐者晕眩,也一向是“发烧友”最狂热的曲目。而一旦听了多拉第的这个演绎和录音都极到火候的全曲版本,我相信,所有迷音乐或者迷音响或者二者都迷的朋友,准会皆大欢喜。
Stravinsky: Petrushka / Le Sacre du Printemps&&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春之祭&& Igor Stravinsky/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斯特拉文斯基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CBS MK 42433&&《火鸟》之后是《彼得鲁什卡》,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极富独创性的路子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这部舞剧是充满想象力的,音乐既怪诞,又完全合情合理。在一处俄罗斯集市上,木偶戏即将开演。木偶彼得鲁什卡在魔法师滑稽可笑的笛声下忽然有了生命,而且居然还恋爱起来,还和勾搭上芭蕾女演员的摩尔人争风吃醋,把人家一场美妙幽会搅得乱七八糟,而到头来,这可怜的木偶小丑就被他的情敌一刀宰了。&& &&音乐表现了这整个鬼打鬼闹却又引人入胜的过程,其间穿插着一系列短小、别致的舞曲,从开场不久的小女孩的八音盒舞到摩尔人和女演员的双人舞,以及后面一连串的保姆舞、粗汉舞、商人舞、马夫舞、将军舞等等,全都曲调新奇,节奏古怪,而且配器的效果每每惊人。 &&到了《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对20 世纪乐坛的冲击可谓登峰造极。由于大量的泼辣节奏和不协和音调,将当年的观众搅得懊恼不堪,1913 年这部舞剧在巴黎的首演竟引起一场严重骚乱,成为音乐史上最轰动也最荒唐的一个话题。《春之祭》的舞台演出分为两幕,而作为音乐会演奏的交响乐形式,则总共是14 个段落。 &&这张唱片是作曲家本人的演绎,因此也是再权威不过的了。1960 年的录音,效果好得你不敢相信!
Stravinsky:Petrushka, movements (3) for piano 斯特拉文斯基:三乐章“彼得鲁什卡”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钢琴DG 419 202-2&&&&《彼得鲁什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而波里尼出神入化、精准无误的钢琴技巧,是当代诠释此曲的唯一人选。
Igor Stravinsky:Symphony of Psalms&& 斯特拉文斯基:诗篇交响曲&& Francis Poulenc:Gloria&& 普朗克:荣耀经Leonard Bernste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English Bach Festival Chorus伯恩斯坦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巴赫合唱团等CBS MK 44710
1930 年12 月,当波士顿交响乐团成立50 周年前夕,一批作曲家,包括普罗科菲耶夫、奥乃格、卢塞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纷纷接受约请,作曲题赠该乐团志庆。 &&三个乐章的合唱歌词均采自《圣经·旧约·诗篇》,全部用拉丁文演唱。此时的斯特拉文斯基已经“改邪归正”,不仅在音乐创作上放弃《春之祭》式的狂暴、激进,转向新古典主义,个人信仰也开始返回到他年轻时代信奉的俄罗斯东正教。第一乐章的固定音型的和弦有仿古色彩,第二乐章索性是复调音乐的二重赋格曲。但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和我们通常听到的宗教音乐却是大相径庭。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它既是赞美上帝的颂歌又是一首真正的交响曲——所谓“真正交响曲”的意思是合唱和器乐完全平等。而且这里面毕竟还是保留着我们已经熟悉的诸多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鲜明特征。乐队的配器也相当新颖,弦乐部分去掉了小提琴和中提琴,木管部分去掉了单簧管,多加了两支长笛和两架钢琴。于是,乐队的色彩相当冷峻、简洁,成全了情感表达的真切和朴实,与作曲家信仰的俄罗斯古老宗教精神非常吻合。&&
唱片上另有普朗克一首合唱作品《荣耀经》,也是很有地位的。
Stravinsky:Piano Sonata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 克罗斯利(PAUL CROSSLEY)钢琴&& Philips
&&此曲是斯氏非常早期的作品,写于1903——1904年。他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初遇之时,连作曲者自己也颇腼腆这首不成熟的乐曲。后人在列宁格勒图书馆寻获,于斯氏去世后将之出版。此曲较没有个人的色彩,带有柴科夫斯基的影子,唱片中另一首曲子为柴氏的奏鸣曲,风格倒是很统一的。
Igor Stravinsky:Petrushka、Firebird、 Pastorale、Fireworks、(24) Preludes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火鸟”等&& Leopold Stokowski/Philadelphia Orchestra&&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 Dutton Lab CDAX 8002 &&又是一个单声道录音被冠以三星带花,一看原来是斯托科夫斯基的演奏。这位老大师总是不会忘记将别人的乐曲改编了自娱一番,当然这张斯特拉文斯基也不放过。虽然是单声道录音但我们仍能清楚感受到独一无二的“费城之音”——坚实、浑厚、充满光泽,以及独树一帜的圆滑句法,斯托科夫斯基在这张录音显得极其率性和挥洒自如,管弦乐音色都特别的豪华。从他的诠释中可以找到一些童话般的幻想。
The Best of Gilbert and Sullivan (3)—Mikado, Gondoliers, Pirates, Pinafore, and Iolanthe 萨利文:精选集第三集:船夫、爱水手的少女等&&Sir Malcolm Sargent /The Pro Arte Orchestra,Glyndebourne Festival Chorus and Soloists&& 萨金特指挥 EMI CDZ 7 62531 2&& 这是一张集锦集的唱片,挑选了萨利文的著名乐曲,由萨金特指挥,而演唱者包括刘易斯、埃文斯、卡梅伦、贝克等人,是此系列中较佳的一张唱片。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72925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听的角色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