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同一个种族,印度人和巴基斯坦 拉登人体格相差很大

人口、人种和民族(二)
一、人种的划分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可见,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划分种族的标志
人种的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亚洲人一般为直发;欧洲人常见的是波状发;非洲人为羊毛卷发。毛发的中间过渡形态多为混血种族。
人的肤色深浅与皮下色素细胞的多少有关,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
人们的身高也存在着差异,虽然这与营养条件有关,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显著影响,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平均升高都相差很大。在扎伊尔东部及其相邻地区就有三种不同身高的人生活在同一地区,他们是身材高大的瓦图西人、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和身高适中的班图人。其主要原因是瓦图西人和班图人迁移到这个地区较晚。
4.头颅形状
目前,考古学家认为头颅的比例(头盖骨的长宽比例)是识别种族的重要标志。其公式为:
头骨指数=& 头宽/头长 &100
以鼻梁之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以鼻翼之广狭与鼻长度相比,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差异。
&&&&&&&表4-3&
不同种族血型比例&&&&&&&&&&&&&&&&&&&
具有终生不变的特点。据统计,指纹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亚洲人的斗形纹最多;黑种人的弓形纹最多,欧洲人的箕形纹最多。
(二) 世界种族的划分
世界种族的划分有许多方案。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肤色为主。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三类: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也有人主张将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提出了采用综合指标划分种族的方案。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时,将人类分为四大种群和12个种族。
白色种族群
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白色种族群虽不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种族群,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它不仅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也分布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地区。
白色人种内部也略有差异,可分为三组:①北欧种族;②南欧种族;③印第种族。
2.黄色种族群
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构成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根据内部差异,又可分为:①蒙古族;②美洲印第安种族;③爱斯基摩人。
3.黑色种族群
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黑色人种分布比较广泛,但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此外,美洲也有两千多万黑人,他们是奴隶贸易时期被殖民者从非洲搬运区的黑人奴隶后裔。其内部又可分为:①尼格罗种族;②布须曼种族。
4.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儿童的头发有时为红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他们与非洲黑人的区别是:鼻梁高而不扁,唇厚但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群岛上。由于该种族内部差别明显,又可分为四个种族,即①澳大利亚种族;②美拉尼西亚种族;③波利尼西亚种族;④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三)地理人种
除以上种族划分以外,后来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定义了地理人种的概念,其含义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对洲的范围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例如,欧亚两洲地理人种交界不在两洲交界,而在西亚;欧洲与非洲人种交界不在北非而在撒哈拉沙漠北缘。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图4-7)。
1.亚洲地理人种
该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
2.欧洲地理人种
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它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在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移到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3.非洲地理人种
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它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由于历史上的奴隶贸易,此类人种现还分布于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它是南北美洲的土著人。该地理人种下分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和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现该地具有大量的印地安人与欧洲人、印第安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5.印度地理人种
该地域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和达罗毗荼地域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该人种是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已灭绝,只剩下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本塔地域人种。现当地按人数则白人移民占绝对优势
图4-7 世界人种分布图(原教材p150图7-1)
其余的三个地理人种为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个人种类型在体型和某些遗传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彼此之间的交叉和过渡现象也很明显,即使在同一个人种内部,身材、肤色、鼻腔、嘴唇、头发、头部形状等差别也很大。从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各个人种之间的共同点是本质的,而差异则是次要的,如许多器官的构造和生理机能都完全一样。因此,人类种属上具有统一性。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
所有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物种,有共同的祖先。所有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
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受着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当今人种的诸多特征具有明显的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古代蒙古人种生活在亚洲东部草原和半荒漠的环境中,风沙大,加上季风影响,肤色在干季因太阳强烈而呈黄色;产生了特殊的中鼻型,鼻孔宽而鼻管深藏,具有防寒又防热的形态;睛色深,形成特有的蒙古眼型。白种人生活在欧洲东北部,那里气候寒冷潮湿,日照少,人们的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浅,鼻型因防冷而向狭鼻发展,形成波状发型。黑种人生活在热带地区,由于日晒强烈,炎热潮湿,因此皮肤黑而鼻型宽,产生卷发型。
介于三大中心之间的人种,具有过渡性质的体质特点。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地理上的彼此隔离,交流融合极少,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总量稀少,长期的内部通婚以及饮食上的差异,使得控制人种特征的基因组合得到突出发展,由此形成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人种。
(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例如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色素多、肤色深的人大多集中在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随着地球纬度的推移,纬度愈高,阳光愈弱,人体的肤色也就愈浅。在欧洲,南欧人比北欧人的肤色要深些,同样在亚洲,南亚人比北亚人的肤色要深些。
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例如,生活在热带森林地区的人,其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而生长在寒冷地区的人其鼻子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
除自然环境外,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人体的人类学家认为,体型至少与某些社会最常用的生产工具有关。在古代,四肢较长的人比身体矮壮的人更善于投掷长矛,宽肩粗臂的人在狩猎中则常用弓箭。在中亚,弓箭作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得到有效的推广,因此矮小粗壮的人特别多。在东非,虽然四肢修长,身材细高的人也知道弓箭是可用的武器,但是他们还是更习惯于使用长矛。当代体育活动对体型的影响更为明显,举重运动员一般体型较短,四肢较粗壮,而体操运动员则体型匀称优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融合加大,改变了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在隔离封闭状态下自然选择的模式,相反,人口迁移、异族通婚产生的血缘混杂日趋普遍,对世界人种类型的形成、分布以及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可见,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以巨大的速度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使环境适合于自己的需要,从而减轻了被迫改造自身器官来适应环境的压力。因而人类的种族特征的“适应”意义越来越少。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选择的划分指标不同及方法的不同,常常会造成种族类型的不同。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被不同的学者划分至不同的种族里,就足以说明种族划分本来就仅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一直有人对这种以某种或几种纯生物学上的外部特征来把人类分为几种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主张全球只有一个共同的人类。对人类的人为划分只是为了区别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在外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
然而,种族主义却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这实在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早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就把种族主义的论调作为掠夺和侵略新大陆的理论依据,大肆掠夺和屠杀黑人,并把黑人作为他们的奴隶,像牲口一样搬运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400年间,仅非洲就有约1亿黑人被屠杀或贩卖。在美洲,欧洲移民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使其人口锐减,并被驱赶到很小的几个保留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就宣布亚利安人为高级人种,有权统治世界。法西斯大肆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使犹太人濒临灭绝的危险,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日本帝国主义也曾宣称大和民族是世界优秀民族,应当领导世界。种族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仍然有其存在的市场,种族歧视仍然不时引发社会问题。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种属上是统一的,没有什么“优等”、“劣等”之分。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其它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诚然,世界文化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然而这并非是由于种族的差别(即肤色、头发曲直等)造成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化,确实会发现,西方社会的文化是先进的,而澳大利亚土著人和印第安人的文化是落后的。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它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的文化却远远胜过欧洲文化。在美索布达米亚文化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有谁又能预测到这些辉煌的成就只会延续几个世纪呢?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英国不久后会变成一个横跨世界的强大帝国呢?100年前,谁又能料到日本这样一个小国会突然崛起呢?当日本的文化飞跃发展时,这个国家的种族构成并没有改变。同样,文化发达程度远胜过欧洲的古代中国、埃及到了近代衰落了,他们的种族也并没有改变。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和人种不同,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一)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血缘家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组织。到距今大约四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了氏族制时期,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若干氏族组合成胞族,再由几个胞族组合成部落,若干部落组合成部落联盟。氏族和胞族仍然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而部落则已从血缘联系发展到地缘联系,并初步实现了语言、经济活动及其它文化要素的共同化。因此,一般认为,部落、部落联盟已经具有原始民族的特征。
原始社会末期,先后出现两次大的社会分工。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土地逐渐由公有制度变为私有制、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家庭成了社会的细胞;分工使社会财富增加,部落间为掠夺财富而进行的战争日益频繁;社会大分工后,随着财产和交换的发展,氏族和部落成员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地域,使与氏族公社无关的外来居民杂处于部落之间,广泛地进行接触与交往。而国家的形成则对民族的产生起到了相当巨大的巩固作用。所以,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一起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但民族不同于国家,尽管它们起源大致相同,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不一定必须有共同的语言,而民族必须有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几个国家,许多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
可见,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与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民族的特征
民族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共同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共同的语言,可以促使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接触与交流,促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因此共同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如果一个民族改变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就意味着该民族同化过程的开始。当然,语言与民族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有多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
2.共同的地域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尽管由于人口的迁移等原因,民族混杂居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各民族仍然保留自己相对集中的居住区。
3.共同的经济生活
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心理情感等。它们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是形成并保持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有些民族成员虽然长期离开本民族的集居地,且语言和经济生活都已被当地民族所同化,但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并没有改变。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稳定的民族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民族共有3000个左右。各民族的人数差异很大。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现人数超过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人数少的民族,就拿我国的鄂伦春族、云南的独龙族和西藏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来说,只有数千人。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人(12亿多),印度斯坦人(2.64亿),美利坚人(2.1亿),孟加拉人(1.9亿),俄罗斯人(1.6亿),巴西人(1.4亿),日本人(1.25亿)。人数在5000万至1亿的有德意志人、旁遮普人、比哈尔人、爪哇人、意大利人、墨西哥人、朝鲜人、泰卢固人、马拉蒂人等。
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都是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分的地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的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点”。
有的民族其主体所占的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占该民族人口较大比重,而分散出去的点小,占总量比例不大。如汉族就是这样,其97.8%住在中国,散居世界的华人数量虽有约3000万,但只占总数的2.2%。上述的另6个人口超过1亿的民族中,除孟加拉人只有60%的人住在孟加拉,40%住在印度外,其余5个民族居住于本国的人数都占该民族总人口的98%以上。分散居住在其它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
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简述如下:
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占汉族的97.8%,其次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美国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9.7%,其次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
美利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占99.3%,其次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
孟加拉人: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占58.7%)和印度(41.2%),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
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其余多分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巴西人:99.7%分布虞巴西,少数分布于巴拉圭和阿根廷。
日本人(大和民族):主要分布于日本,占98.7%,其次为美国、秘鲁、加拿大、巴西。
德意志人:主要分布于德国,占90%,其次在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巴西。
比哈尔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4.8%,其次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瓦怒阿图。
旁遮普人: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75.3%)和印度。
墨西哥人:主要分布于墨西哥(86.2%),其次在美国(占13.7%)。
爪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占99.3%,少数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
意大利族:意大利占82.5%,其次是美国7.8%,再是阿根廷、法国、加拿大等。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朝鲜和韩国,二国合占94.5%,其次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在长期繁衍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融合为了中华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三、 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民族自形成时就发生着不断的迁移和集聚。正是这种迁移使一地的文化随着移民而带到新的地区,也正是这种迁移才能使其原有的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使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交流、冲击、吸收、比较、取舍、同化、融合等,才使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因此,了解现今世界文化的空间格局,也必须了解人类在空间的迁移。
(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据研究,在过去气候较寒冷的小冰川时期,亚洲与北美洲两块大陆中间的白令海峡由于冰冻而相连。这就为亚洲人通过该地的冰上通道迁移到美洲去提供了可能。关于亚洲人迁往美洲去的确切时间及次数现尚难以确定。大多认为主要是在二三万年前,大部分由白令海峡过去,小部分可能在较晚时期由南太平洋群岛到达南美西部海岸。到欧洲人发现美洲时,印第安人在美洲的人数已增加到4000万人,经过欧洲人的殖民活动,通过直接的种族灭绝政策及残酷压榨,加上殖民者带来的瘟疫流行,印第安人的人口大大下降。到18世纪末殖民时代结束时,剩下的印第安人总共只有七八百万人,是原来的1/5。
(二)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从16世纪开始,非洲的黑人被欧洲人当作奴隶大量贩卖到美洲。在美洲的黑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第一个是加勒比地区,从1500年到1850年之间,运到该地区的黑人总量达到400万。由于疾病和野蛮暴行,女性比较少,到19世纪中期,该地黑人仅接近于输入的奴隶总量,说明其人数实际上并没有增加。目前,该地区除古巴、波多黎各以西班牙人移民为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相当数量的印度移民外,都是黑人混血种人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巴西。到19世纪中期,输入的黑人奴隶有350万,占大西洋全部奴隶输入量的40%。目前,巴西黑人约千万,加上混血的约占当地人口的40%,大约有5000万。在南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圭亚那、苏里南亦有少量黑人。
第三是美国,输入的黑奴约50万,目前黑人达到3000万。最初,黑人分布于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及其以南各州。开始时从事种植烟草,后来,引入棉花与发展轧棉机,南方各州种棉业兴起,黑人奴隶大增,到19世纪末,南方黑人已占当地人口的45%,其中80%以上黑人是从事农业劳动。第二阶段,即到20世纪的上半叶,南方黑人开始向北方工业地区移动。这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黑人转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结果,南方黑人由占黑人总数的89%下降到53%(1960年),北方各州黑人人数则上升到占全国黑人总数的44%,几乎与南方各州相等。第三阶段是1960年以后,黑人又从北方向西南的阳光地带迁移。从全美国来讲,除五大湖以南少数的州外,美国黑人在全国的分布已趋向相对均匀,都占各州总人口的5%以上。
(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便开始向拉丁美洲各地移民。同时,在当地定居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还与当地印第安人通婚,结果形成大量的混血型人,后来,拉丁美洲还接受了大量的除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以外的其它国家的白人,这样,在拉丁美洲的大陆上,大部分国家的现居民基本上有三部分人组成,即印第安人、白人、印欧混血型人。这三种人在各个国家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型人占主体的国家(表4-4)。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型人占主体的国家
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印欧混血型人在总人口的比例/%
第二类是以印欧混血型人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表4-5)。
拉丁美洲印欧混血型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印欧混血型人占总人口比例/%
第三类是以白人为主的国家(表4-6)。
拉丁美洲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法国人的殖民活动开始集中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谷地区,以魁北克为中心。英国人的殖民活动集中于法国殖民地南面的新英格兰及其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各地。英法对北美开始争夺,法国人由圣劳伦斯河进入五大湖,并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到河口,为实现对英包围,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后来,在英法冲突中,由于法国殖民地人数少而失败。虽然法国人丧失了殖民地,但现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仍然是法裔居民集中的地方,不仅保留着语言,而且保留着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成为法国人在海外的一个重要的聚居区。
英国人虽然在北美战胜了法国人,但美国的独立、加拿大的自治及独立,使其最终仍然失去了这两块殖民地。但是,美国与加拿大仍是英国人后裔占优势,仍保留着英国人的文化影响。这两个国家也是英国人后裔在海外组成的重要国家。
(五)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美国虽说是英国人的后裔占重要地位,实际上,其移民在1820年以后的主要来源已从英国转向其它国家。在美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而且面积较大的称之为民族省,较小的称为民族岛。
目前在美国可以称民族省的聚居民族有墨西哥人、黑人、法国人。墨西哥位于美国的南部,东西两边的边境都属于干旱的荒漠地区,除少数地方外,几乎是无人居住的地区。由于墨西哥人口压力大,工资低,因此非法越境到美国境内寻找就业机会和较高收入就成为颇吸引人的行为。这样,就在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与得克萨斯州以及与墨西哥接壤各州的南部形成一个墨西哥人比较集中的民族省。这种情况,由于墨西哥人的不断增加,其聚居区有向北扩大的趋势。
黑人民族省是美国南部利用黑奴从事农业活动的结果。原来从弗吉尼亚州的沿海地区起到得克萨斯州东北形成一弧形黑人民族省。目前,由于南方农业的机械化,体力劳动需求减少,不少黑人转向北方及其它各州,虽然过去黑人过分集中南方的现象有所改变,但是,相对来说,南方仍然是黑人较为集中之地。
法国人在美国主要集中两处。一是美国东北的新英格兰各州的北部与加拿大接壤部分,这里的法国人是由加拿大法裔居民向南扩散进入美国边境的。另一处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密西西比河口及沿海的沼泽地区,这里是过去法国人在该地进行殖民的结果。
相对聚居、但面积较小的民族岛在美国是由过去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到美国后保持集中居住的结果。德国人的民族岛分布最为广泛,除宾夕法尼亚州外,多集中在五大湖南部及中西部各州。意大利人多在大西洋沿岸的纽约、新泽西与康涅狄格3州。挪威人集中在明尼苏达和北达科他州北部。瑞典人集中于伊利诺伊和明尼苏达州。芬兰人集中在密歇根和明尼苏达州的北部。荷兰人则集中在密歇根和艾奥瓦州。波兰人则比较分散,在新英格兰、大湖南岸、中西部各州均有。之所有产生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岛,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意大利人在大西洋沿岸外,其他大都在美国的中西部及其附近各州。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开发西部急需劳动力,而中欧、北欧和东欧的贫苦农民便蜂拥而至,由此便形成这种局面。
在美国的城市中,也表现出这种多民族居住区的镶嵌现象。在美国的城市中,民族的聚居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邻里,指民族聚居所形成的街区。这种聚居的好处是彼此在语言上是相通的,生活习惯上是相同的,思想上有亲切感,生活上可以互相帮助。同时,还可以从专为该民族服务的商店中购买到自己习惯的食物与用品,以及参加本民族的宗教及社会等集体的、联谊性的活动。另一类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聚居区,一般称为隔坨。这包含着贬义,是指受歧视民族在城市中的聚居区,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聚居区。
这种城市的民族聚居区,一般来说,在空间发展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是核心区阶段,即在城市中第一批移民的落脚点。一般是位于城市商业区的附近,那里是城市的衰落区,生活条件差,房租比较便宜,适合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新移民。他们多是单身,新来时处于半失业状态,生活很不稳定。当其职业稳定和有了固定的收入时,才有可能把家搬来。
如果新来的移民有较高技术与文化素质,获得较好职务或有了较高的收入,不满足于原有住房条件、需要较好的住房时,他们就想从原核心区转向其边缘地区寻找住处。如果不受周围地区居民的抵制或反对,这样的民族聚居区就会逐渐向外扩大范围,出现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边缘地区是与其它民族居民杂居,相互交错。中间地区,只有当其聚居区发展较大时,才会出现。
如果当民族聚民区逐渐扩大时,受到周围居民抵制而难以进行,或是由于条件较差,有些人需要离开原来的核心区,选择新的地区予以发展时,就会形成新的聚集点和形成新的民族聚居区。因此,从核心地区、中间地区、边缘地区到远离核心地区的聚集点的过程,就反映了民族聚居区在城市中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点。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与外界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形成整合。
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当居住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殖民者向西发展时,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有的被殖民者消灭,有的被迫不得不向西迁移。
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已从19世纪末的23万人恢复到上百万人,分别居住在西部260个印第安人保留地内,他们大多保留其原来的文化。例如现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其住房是用土坯垒砌而成,外面抹上一层黄土泥浆。房屋的窗户不大,房前院子里有一个“土堆”,那是用来烤制面包和食物的炉灶。家庭仍然保留其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宗教上虽然多信奉天主教,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礼仪、禁忌等仍有很深影响。在村中的居民仍存在相当强的内聚力,无论哪一家办婚事或处理丧事,整个村落不论是亲友,还是邻居,都要出钱、出物、出力帮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外界文化影响其文化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生活方面,传统的种植玉米的农业活动已有所下降,随着对外经济交换及旅游业的发展,印第安人的传统制陶和工艺首饰得到较大发展。在食物方面,虽然还吃玉米面摊成的煎饼,但玉米的主食地位却让位于面包。在家庭结构方面,大家庭开始解体,核心家庭出现。在住房方面,独立的砖房也开始代替土坯房。在家庭用具方面,家庭内的各种电器与新式用具也取代了传统用具。在交通工具方面,也由马车换成小汽车。在语言方面,由于教育的发展,英语开始普及,青少年已经不会讲印第安语。与外族通婚及离开保留地的人数亦有所增加。这些都表明,在各个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文化已受到美国白人文化的影响。
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当西班牙人征服拉丁美洲时,其所控制的地区,仅原来的印加帝国就有600万人,但当时的西班牙却仅有500万人。但是,少数的西班牙人以其政治、军事的统治地位,通过政治压迫、军事镇压、经济压榨,使印第安人的人口大大下降。在早期,来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多不带家眷,而与当地妇女结婚。后来,非洲黑人又被带进拉丁美洲,来的多是男劳动力,结果,又出现黑人与印第安人通婚。这种通婚关系不仅带来不同的混血的后代,而且也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在文化方面。由于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把西班牙语言和文字带到殖民地。而当地印第安人,由于各地的差异与文化的发展程度低,却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在西班牙人统治时,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字不仅存在于官方或上层社会,而且普遍流行于大部分地区。现只有少量边远地区还保留着土著语言。在宗教方面,西班牙人的天主教在政权支持下,取代了当地原始宗教,天主教的教堂遍及城乡,在精神上已居于主导地位。其它如城市建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装式样都受西班牙的影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作为西班牙典型文化特征的斗牛也传到了墨西哥。
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美国是由多民族来源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新文化的国家,从其移民的后裔来看,目前人口中各祖籍国家所占百分比(见表4—7)。
表4―7&
目前美国人口中各祖籍人口所占比例(1990年)
资料来源:联邦人口普查局
表4—7说明了美国人来源的多样性。在1790年美国刚独立不久,其居民来源的比例构成是英格兰人占60%,苏格兰人占8%,爱尔兰人占3%,其他欧洲人占9%(其中德国人占第一位),黑人占20%。这与上述情况相比,差异甚大,说明当时美国是以英格兰人后裔为主,他们集中居住于新英格兰。语言上,说英语的占71%,由于黑人当时处于奴隶地位,语言受农场主影响。而来自其它各种欧洲语言的总共只占9%,这就必然形成美国在殖民地时代,在语言上英语的主导地位。加上其居住的格局是宏观上相互混杂,微观上相对集中,尽管后来其它语言的移民大量增加,但已无法改变以上情形,只能逐渐放弃其原语言,纳入美国英语这一流行语言中去。
在宗教上,早期移民主要是英国的新教徒,后来又由移民带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由于采取政教分离,信教自由政策,各宗教自由发展,和平共处。按人数来说,信新教的占优势,约占信教人数1/2以上;天主教徒占1/3强。
这种在来源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俗上存在差异,迁移到美国后,混居在一起,通过交流、汇合、融合,形成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也有人称其为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移民与民族整合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有1900万人,非法移民至少达到了1000多万。新移民绝大部分来自非西方国家,其中进入西方国家的移民人数极为可观,1990年,据估计有2000万第一代移民生活在美国,1550万生活在欧洲,800万人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14]。
西方人对待移民的看法是矛盾的。直到70年代,欧洲国家普遍赞同移民,有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瑞士,还鼓励移民以补充劳动力的短缺。然而,80年代末,高失业率、移民人数的增长和移民占压倒多数的“非西方”特性,使得欧洲人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移民问题上,欧洲人最为关切的是穆斯林移民,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穆斯林,整个西欧穆斯林人口达到了1300万,其中法国大约有400万。值得关注的是,在穆斯林社区,不论是德国的土耳其人还是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都没有融入所在国的文化。因此欧洲人日益担心“伊斯兰化”。
美国从来是个移民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美国的移民有2/3来自欧洲和加拿大,80年代,移民人数大量增加,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来自欧洲和加拿大的移民不到15%。出于同样的考虑,美国公众的舆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以上的公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认为移民是对美国文化的威胁。特别是“9.11”以后。
公众反对移民和对移民的敌意表现在针对移民社区和个人的极端暴力行动上,一些极端主义分子针对外来移民进行恐怖和暴力活动,民族排外也有所抬头。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开始对反移民情绪作出反应,把移民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世界上的人种分类是如何演绎的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
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
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病和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
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在美国黑人体内已有20%以上白种人的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
美国科学家S·M长恩,在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32地域人种。
1.美洲印第安人种。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亚人种。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少。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亚人种.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很低。
5.亚洲地理人种。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频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种。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
7.欧洲人种。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男子秃顶频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掺入A2血型,Rn型频率高。
8.非洲人种。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
9.密克罗尼西亚人种。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热带雨林地区,考古探险队员曾发现罕见的绿色人种和蓝色人种,不过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考评。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与凯尔特人的混血,代表国家:美、英、加、澳)
日耳曼人(代表国家:北欧4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
大和人(日本)
凯尔特人(苏格兰)
拉丁人 (法国很多人是拉丁人与日耳曼的混血,代表国:意大利)
斯拉夫人(东欧诸国、波兰、俄罗斯)
突厥人(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乌孜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等)
中国、印度、拉美混血
印欧混血种人
现代拉丁美洲的居民成分极其复杂,说其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除了汇集了历史上早已形成的三大人种外,还有大量具有不同混血情况和混血程度的各种混血种人;二是居民的民族构成复杂,除了保留了原有的美洲土著民族和大量外来各族移民外,还有在拉美殖民地时期逐步形成的众多新兴民族。
每个民族,每个种族都有优秀的人,优秀的DNA。连次等的俄罗斯人也有10%左右的日耳曼血统(原沙皇贵族阶层是从北欧过去的)只是比例不同。有的种族优秀个体多一些,有的少一些。相信在自由、民主、博爱的大旗下,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导下,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劣等DNA会得到逐步的自然淘汰。
种族和民族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都包含了各自独特的含义。种族应属生物学的范畴,而民族则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人类进区分和识别。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步形成了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体质形态(肤色、体态、鼻型、唇型、脸型、毛发、齿状、血型等),现代人类学家根据这些生物学范畴的综合标识,把世界人口分为蒙古、欧罗巴、尼格罗—澳大利亚等三大人种,有时也把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分开。这些不同种族的人相互通婚或同居后产生的后代即为混血人种。而民族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一般来说,只要具有上述形成民族的诸要素,不论组成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是否都属相同的种族,也不论他们原来是否都属同一个民族,都可能为了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种重新组合产生的新民族我们称它为新兴民族。
拉丁美洲现代居民主要由新兴民族、印第安民族和外来移民三大部分组成。印第安人现约有600个部落,分布在美洲2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000万,约占拉美总人口4.47亿(1990年)的12%,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秘鲁、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其中以墨西哥、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约占印第安人总数的一半。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不同类型,具有黑头发、高颧骨、小眼睛、扁额头、中等短粗的身材等类似蒙古人种的人种特征。印第安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土著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印第安语有阿兹特克语、玛雅语、克丘亚语、瓜拉尼语等。超过百万人以上的印第安民族主要有克丘亚人(约1300多万),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艾马拉人(约170多万),分布在玻利维亚和秘鲁;阿兹特克人(约130多万),分布在墨西哥;基切人(约100万)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
拉美现代居民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外来移民,主要指从19世纪初独立战争爆发以后新近迁入拉美的移民,不包括已被融合在各个新兴民族中的各种移民。据估计,从1801年到1950年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主要是德、意、西、葡、英、法等国的移民,迁入的国家主要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智利等南美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朝鲜人等被西方国家以契约劳工等形式拐骗到拉美。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本世纪60年代末,在拉美的华侨已达16.5万,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巴拿马、古巴、秘鲁等国。日本人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人和印尼人主要集中在苏里南、圭亚那一带。
构成拉美现代居民的第三个组部分,也是拉美各国最主要的民族那就是拉美各国的新兴民族。它们基本上都是国家的主体民族,其中以印欧混血种人为主要种族成分的新兴民族共有14个,均分布拉美大陆各国,以黑人为主的新兴民族有10个,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以白人为主体的新兴民族共有5个,主要分布在古巴、哥斯达黎加、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国。还有4个新兴民族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它们是伯利兹人、圭亚那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和苏里南人。美洲新兴民族的语言分属印欧语系的两大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拉丁语族,其中讲西班牙语的有18个,讲英语的有14个,只有巴西人讲葡语,海地人讲法语,苏里南人讲荷兰语。
从拉美已独立的33个国家来看,各国的新兴民族在其居民的构成中所占的人口比重,及在各国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总的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以新兴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占拉美独立国家中的大多数。这些国家的新兴民族,不仅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起主导作用。新兴民族和印第安人,同为国家的主要民族。
这样的国家共有4个: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危地马拉。危地马拉最初的居民属于玛雅一基切族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到达时,基切人、卡奇克尔人、马梅人等都建立了比较强盛的独立王国。这些印第安人小王国,虽被西班牙人彻底摧毁,但这些印第安民族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其中一部分印第安人已与西班牙白人混血,成为印欧混血种人,或成为被同化了的印第安人,当地称为拉蒂诺人。印欧混血种人、拉蒂诺人及一些土生白人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危地马拉民族;但仍有很多印第安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区域、生活习俗。这样就使危地马拉成为一个由新兴的危地马拉民族与基切、卡奇克尔、马梅等印第安民族各占全国一半人口的两大民族组成的国家。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安第斯高原区,是克丘亚、艾马拉等印第安人的故乡。目前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仍是南美两个较大的印第安民族,特别是克丘亚族,现在还有1320万人,艾马拉人还有180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安第斯高原区,成为安第斯国家的一个主要民族。53%的克丘亚人分布在秘鲁境内,67%的艾马拉人分布在玻利维亚境内。故在秘鲁国内,新的秘鲁民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0%,克丘亚印第安人占42.7%,艾马拉等各种印第安人占5.9%,还有0.3%的华侨。在玻利维亚,新兴民族仅占全国人口的42.3%,克丘亚人23%,艾马拉人21.4%,印第安人数超过玻利维亚人,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厄瓜多尔的新兴民族,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50%,而克丘亚人却有417万,占人口总数的49.9%。
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
这类国家主要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伯利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象圭亚那的居民有印度人、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华人、葡萄牙和其他欧洲人等,号称“六族之邦”。在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除了有一部分以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组成的新兴民族外,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的后裔及印裔混血种人。在苏里南还有10%森林黑人、3.4%的加勒比族等印第安人。伯利兹是中美洲人口最少,但民族成份最为复杂的国家。
世界上人种最复杂的地区有三个,那就是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人种统统属于黑人、白人、黄种人三个人种的结合;第二就是中亚,中亚人大多数都是黄白混血种人,是属于过渡人种,其中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中黄种人比较明显一些,而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中的白种人特征明显一些;而塔吉克人属于比较纯种的波斯人种雅利安类型的;第三个地区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大多数人都是印欧混血种人,也就是土著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混血,而欧洲人大多数都是棕色头发的西班牙人,还有来自于非洲的黑人,因此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三种人混合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拉美人,除此之外拉丁美洲还有很多印度裔、华裔、日本裔的移民,不过这些移民的历史比较短,因此混血的情况不是很严重!
拉丁人,也就是南欧人,肤色尽管比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要暗一些,但是还是比较白的。拉丁人的肤色和中国人差不多。但是印欧混血种人的肤色要比拉丁人黑得多。印欧混血种人的肤色一般呈棕色,在欧美人眼里他们根本就不算是白人,而是有色人种。但是按照相貌上来说,印欧混血种人和南欧人的确非常相像,都是属于高鼻深目的标准的欧罗巴人种的脸型!
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种族灭绝政策。早期是男女老少都杀,所以在阿根廷,所有土著几乎被杀光。而后来西班牙男人需要解决生理问题和劳动力问题。那时候由于航海危险,西班牙女人是不会跟着男人去万里迢迢的陌生国度。所以西班牙人后来在其他地方决定杀男留女,在世界范围,孩子的民族属性是随父亲,你可以理解西班牙男人和当地女人的后代为“土生西班牙人”。
西班牙属于白人地中海类型,很多人头发是黑色的。皮肤也没有北欧人那样苍白,拉美土著也是黑发,只是皮肤稍黄。经过数代通婚和日晒等环境因素,所有阿根廷人皮肤颜色都差不多。阿根廷也有不少意大利后代,他们与西班牙、葡萄牙人祖先相同,都是拉丁-罗马人。
其他拉美国家都有黑人,“印欧混血人”难免有黑人血统。而阿根廷由于气候寒冷,不需要会种植甘蔗,稻谷,咖啡的黑奴.所以阿根廷人从没有引进非洲黑人。所以他们自然没有黑人基因,是相对的“白人”。
阿根廷就像北美两国一样,以白种人为主。阿根廷大多数是欧洲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及其他南欧国家的后裔,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还有很多德国人移居到阿根廷(曼联的海因策就是普遍的德国姓),所以整个阿根廷的白人占总人口的97%,在阿根廷的有色人种里高乔人占绝大多数,也有把高乔人归为白人的说法,因为高乔人其实就是白种拉丁人与原南美印第安人的混血,从血统上讲比较复杂。后来也经常用高乔人泛指阿根廷人。
美洲现有居民人口共7.2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7%。美洲最初的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自称因纽特人)和阿留申人,皆属蒙古人种印第安(美洲)类型和北极类型。这就是说,美洲原有民族的种族背景还是比较单纯的。
自15世纪末欧洲殖民势力开始侵入美洲以来,众多印第安人遭致杀戮,人口剧减,随着外来移民的大批涌入,美洲人口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构成便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先是欧洲人的陆续迁入,继而是大批非洲黑奴被源源不断地贩运至此,19世纪后又招募了许多来自亚洲国家的契约劳工,进入美洲从事经济开发。这样,美洲大陆便逐渐汇合起世界各大陆的移民,包括了三大人种不同民族的成员,经过长期的彼此交往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今美洲以国家为基础的现代新兴民族。
从理论上说,美洲新兴民族的形成模式与其他大陆传统的民族形成模式(血缘部落-部落联盟-原生民族)是不同的,它主要由来自各大陆的原生民族成份在新的地域范围内(譬如近代民族国家)、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聚合而成,大体属次生民族形式,至今仍在不断吸纳外来移民,颇具包容性。
按粗略统计,现今美洲总人口中,土著居民所占比重大约不超过20%。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洲现代民族的构成已实际形成移民为主的态势。这是美洲显著区别于其他大洲的一个特点。
今日美洲民族的种族背景,集中了三大人种的成份,分为五大类型:
1. 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
本集团通常被看成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但这里的"土著"大约只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真正的"土生土长",归根结蒂不过是早期的外来移民而已。一般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从距今二三万年前(有说3.5万年前)起自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陆桥分批进入美洲,并逐渐流迁、散布到大陆各地的。
15世纪末哥伦布首次远航美洲时,误认为到达亚洲,遂称他所遇见的当地居民为"印度人"(Indian),后来的中译者大概为了与真正的印度人相区分,取其音译作"印第安人",一直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旧称红种人,实为欧洲人的误解。其实,印第安人原属蒙古人种,大致为深黄、褐黄色皮肤,只因其中有些部落习用红色矿粉颜料涂抹身体、修饰脸部,造成初登新大陆的欧洲人错觉。
"印第安人"的概念事实上很笼统,其内部族系庞杂,语言繁多。若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他们大约分属黄种人中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印第安人祖先在亚洲的起源地不尽一致,可能分别来自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等地。近年来,国内外一直有学者在探讨古代中国人东渡美洲的问题。
在15世纪欧洲人开始大规模侵入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总人口估计在3000万~4000万左右,其文化大体上是在与其他大陆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印第安人各支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各个不同阶段,文明程度最高的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尤卡坦半岛的马雅人和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创建了堪称典范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当时已然出现了早期奴隶制国家组织。印第安古代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其突出地位,在农业、建筑、数学、天文、历法、文字、医学、艺术等领域,都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富遗产,可惜其中的不少成果惨遭人为破坏。
欧洲人侵入美洲后,印第安人曾遭恣意驱赶和屠杀,加之由欧洲人传入的疾病侵害,致使大量人口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在最初的大约150年内,美洲损失了约1600万人。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几乎全部绝灭,其他地区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损。迄今为止,印第安人的分布范围还涉及美洲22个国家和地区,其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是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和美国,除个别国家外,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位。
爱斯基摩人(在当地的印第安语方言中,意为"食生肉者"),居于北美北部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北极圈内外的寒冷地带,也有少量在白令海峡对岸的俄罗斯境内活动。阿留申人居住在阿拉斯加以西的阿留申群岛一带。
2.白种人:
主要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欧洲人进入美洲,严格说来,并非始于15世纪末的哥伦布远航。根据现有资料可加断定,早在北欧海盗时代的10~11世纪之交,就有少量挪威人自冰岛移居北美东北部格陵兰岛,建立拓殖地,其后裔大概一直留居到15世纪,方才全部绝灭。北欧海盗时代是指8~11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此前尚处原始社会后期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北欧人,以海盗劫掠的方式侵入欧洲大陆,不少人后来相继在英国、爱尔兰、冰岛、法国、俄国等地沿海或内陆定居,少数人甚至抵达美洲东北部一带,客观上却推进了中世纪北欧与欧陆各地的文化交流、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在中世纪各地人们交往相对不多、信息不灵的情况下,此事曾长期不为外人所知,影响甚微。只是到了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及其后继者们航行美洲的活动才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起初,来到美洲的欧洲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他们移居拉丁美洲各地,纷纷建立殖民地;其后,又有法兰西人、荷兰人、英格兰人、丹麦人移入北美,也先后建起自己的殖民地。最早移入的欧洲人,还只限于殖民宗主国的人,譬如,西班牙殖民地只准西班牙人定居;直到后来才放宽限制,各国移民络绎涌入,几乎包含了欧洲所有民族的成员。但大致也还是有所侧重的,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英、法人多迁往北美,西班牙人多迁入拉美各地,葡萄牙人迁入巴西。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英裔移民也就构成了现今所见的美利坚、加拿大(英裔)民族的主干;法裔移民构成了加拿大(法裔)民族的主干。而西班牙移民则参与了拉美大部分(原西属美洲)新兴民族的形成过程,葡萄牙移民参与了巴西民族的形成。
目前,白种人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民族是:美利坚、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古巴等等。
3.黑种人:
为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的后裔,他们大都来自西非一带。近代的世界性奴隶贸易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发展起来的。美洲的黑色人种由于长期与其他种族成员的接触和交往,体质特征上已有所变化,肤色比非洲黑人略微浅些。现今黑人在美洲的分布范围较广,几乎各国都有,但在当地人口中比重相对较大的,主要是在西印度群岛各国,如海地、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牙买加、巴哈马等国,已达各自国内人口的80%以上,成为这些国家新兴民族的主干。黑人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则是巴西、美国、古巴、委内瑞拉等。
4.混血种人:
在早期殖民时代,欧洲移民初入美洲,因性别比例相差悬殊,白人男子与当地印第安妇女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大批黑奴被运入美洲后,各种族之间的交往就更多了。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境遇,产生了美洲数量很大的混血种人群体,他们约占及美洲总人口的47%,是构成美洲现代民族的重要成份之一。美洲的混血种人,主要分三大集团:
①印欧混血种人:
在讲西班牙语的拉美国家大多称"梅斯蒂索"。印欧混血种人在不同国家依其混血程度又有不同的专称,像阿根廷的"高卓人",萨尔瓦多的"拉迪诺"、"卡斯蒂索",巴西的"卡博克洛"、"库里博卡"、"马梅卢科"等等。印欧混血种人在中美洲地区尤多,成为各国人口的主体部分,比例较高的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90%)、萨尔瓦多(89%)、洪都拉斯(86%)、尼加拉瓜(69%)、巴拿马(65%)、巴拉圭(95%)等,另外,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在秘鲁也占到总人口的80%,在玻利维亚占85%。
②黑白混血种人:
即黑人和白人的混血集团,通称"穆拉托"。黑白混血种人按其混血程度的差异,又有"莫里斯科"、"阿尔维诺"等称呼。主要分布在巴西、巴拿马和西印度群岛各国。美国其实也有很大数量,但根据其习惯往往列入黑人群体,而不单独划作混血种人集团。
③印黑混血种人:
即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混血集团,习称"桑博"。印黑混血种人在巴西称"卡弗佐"、"雅贡索"。该集团人数相对不多,主要居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巴西。
混血种人普遍、大量的存在,是美洲民族的一大显著特色。
5.亚洲移民:
这是指自19世纪以来,美洲各国因经济开发之需,在亚洲各地招募的大批契约劳工及其后裔。他们来自亚洲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种族背景并不单一,既有属蒙古人种的华人、日本人、印尼人,也有属欧罗巴人种的印度人等。这些亚洲移民的集中分布地是:华人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巴拿马、古巴和秘鲁等地;日本人在巴西、秘鲁、美国等地;印尼人在苏里南;印度人在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地。
这些亚洲契约劳工后在美洲长期留居,既同当地其他民族的成员有所交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对所在国的经济开发、政治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譬如,华人就曾参与过修筑美、加贯穿太平洋-大西洋的大铁路和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壮举,还参加了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日本移民在巴西的农业开发和工业建设方面也曾起过不凡的作用。印度人、印尼人至今仍在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等国的人口中占有可观的比例。
拉丁美洲 是美国以南包括南美洲所有国家和北美洲的墨西哥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全洲共有33个独立国家.另有12个地区仍处于殖民地的地位.面积2072万平方千米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 , 人口4.33亿.
从15世纪开始,这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多年,这些国家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现在该地区除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海地通用法语外,其余国家几乎均采用西班牙语作为国语。而法语、葡萄牙语均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罗曼语是古罗马帝国语言,说这种语言的古罗马城郊一带称拉丁姆(latirm),所以罗曼语族又被称为拉丁语族。因此,采用拉丁语作为国语的这大片陆地就被称为“拉丁美洲”。中美洲虽然有些小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或法语,但地理上也属于拉丁美洲范畴。
拉丁美洲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和白人,次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拉丁美洲混血种人的体貌融合了白,黄,黑种人的特征,显得格外美丽.
从罗马帝国的灭亡看中国人口问题和世界未来 &作者:易富贤&
一、从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欧洲的未来&
美国作者Philip Longmanz(菲利普·朗曼)在他的《空摇篮》(The Empty Cradle: How Falling Birthrates Threaten World Prosperity and What to Do About It)一书写道: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首次出现的全球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正在威胁著现代社会。&
罗马时代是奴隶制繁荣时期。大规模直接役使外族奴隶,使罗马物质生活高度繁荣。工商业的发达,带来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文明。大量的财富、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精神和文化生活中,从而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城市规划与建筑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就,涌现了塞内加等著名哲学家,出现了最初的人本主义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非常普及,并且建立了共和政制。罗马帝国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头。那么辉煌的罗马帝国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有些史学家认为社会的淫风、罗马人的纵欲使得人口减少是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史学家吉朋记载,当时有个卡拉卡拉大浴场,同时可供2300人入浴。男女混杂,淫乱的事层出不穷。还有很多疯狂的性节日,比如罗马花节,20万妓女同时涌向街头,假阳具和阴户的仿制物是狂欢的道具。罗马不但有妓女节,还有同性恋节日,同性恋被当作一种婚姻形式而受保护。淫荡的民风导致古罗马人(指自由民以上的人)生育率下降:&
1、由于奴隶从事生产,自由民基本脱离体力劳动,享受奴隶的劳动成果,生孩子没有利益,生孩子的付出与个人利益脱钩,冲击和破坏了以生殖为首要目的的性观念。&
2、女奴大量涌入和公共娼妓制的兴盛,直接冲击和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婚姻。无效性生活(不生育孩子的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减少。&
3、由于罗马后期同性恋和嫖妓成风,贪图享受,回避家庭责任,不生不育。罗马帝国并且掌握了避孕术,如药剂、栓剂和阴道塞。&
4、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5、洗热水澡过度也影响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活力。&
6、古罗马人从送水的铅管、杯子、烹调用的坩埚、女性化妆品的白铅及酒中吸收微量的铅,久而久之导致了慢性铅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和女子的不孕。&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上层自由民人数逐减。据记载,古罗马特洛伊贵族35名结了婚的王爷,半数以上没有生育;其余的王妃虽然有喜,活着生下的只是少数几个低能儿,皇室几乎没有嫡生的子女。&
北匈奴被中国打败后,逃往欧洲,征服阿兰国。阿兰国西边的森林里住着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这两个日耳曼人蛮族部落联盟。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肉,住草棚,没有文字,没有礼仪。公元374年,匈奴人向西征服东哥特人,驱赶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逃窜的同时又打击近邻的各日尔曼部落。匈奴人的这次进攻几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驱动起来,纷纷向西逃窜,到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西哥特人后来经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的色雷斯地方避难,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定居于罗马帝国内部和周围的日耳曼蛮族生育率很高,人口增加快速,对罗马帝国形成巨大的威胁。&
由于人口出生率从公元1世纪就开始下降,罗马帝国的人口却一直在减少。到罗马帝国后期,自由民人数不够,奴隶起义不断兴起,外族不断入侵,只好由日尔曼蛮族雇佣军代劳,雇佣军学会了古罗马的军事组织能力,逐步取得充当国家机器的军队的支配权,变成罗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东西罗马395年分裂后,东罗马帝国演进了自身的发展史(拜占庭帝国),西罗马成为蛮族的目标。&
公元408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带领下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断绝了罗马的粮食来源。罗马人为了凑足5000磅的黄金贡品,甚至将金质的神像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这些贡品,才允许罗马人出城买粮食。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决定打进罗马城,他向士兵们宣布:攻进罗马,可以任意抢动三天。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壮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
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为了挽救西罗马帝国,在468年出动海军远征,但遭到惨败。&
罗马皇帝成为蛮族的傀儡,476年彻底崩溃。&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罗马却是在短时间就被毁灭的。罗马帝国的灭亡的原因归纳成一点: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关系失调。&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文明的倒退,是世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逆淘汰。正如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一次会议上有人叹息:“雄伟的建筑物被捣毁,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荣的城市被废弃,纤弱高贵的妇人成为野兽手中的玩物”。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经济大倒退(欧洲商业发展曾一度中断,恢复蛮族以物易物的方式)、文化跌入低谷、人们的精神陷于愚昧和迷信之中。中世纪时期少有继承希腊、罗马传统的工艺,就算有也都呈审美上与制工上的倒退。失传的也包括罗马帝国的避孕术。中世纪的欧洲并不知道任何避孕的方法,直到18世纪还未发现这方面的蛛丝马迹。&
基督教于公元1至2世纪传入罗马,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中间,在基督教义中提出的性禁欲主义正是反映了当时广大下层民众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历史教训,因而一时容易被许多人所接受。罗马帝国先对基督教残酷迫害,后来又加以利用,于公元4世纪定为国教。社会学家和基督教辩护者洛德尼·斯塔克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的出生率高于异教徒,而且平均寿命也更长,由此产生的人口比例优势使当时微不足道的信仰耶稣的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的主体文化力量。&
可能是吸取罗马帝国的纵欲亡国的教训,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对古罗马淫乱风潮矫枉过正,圣经的新约称“性就是罪”。基督教会反对性愉悦,宣扬性是罪恶的,性和罪恶有着种种联系。禁欲的观念,在西方发展到极端的时候,性活动只有在婚姻之内,并且直接与生殖有关才是正常的。基督教会竭力提倡男上女下的前入位的性交姿势,因此这种姿势又被称为“传教士式”。同时,教会还推行一种特别设计给女人上床时穿的内衣,它非常笨重,只在下方适度部位开了一个洞。这样使性交时接触最少,性快乐也降至最低限度,但可以让妻子怀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复苏,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但享乐主义其后在欧洲又有抬头,在法国追求享受并采纳马尔萨斯人口论控制生育的时候,英国却实行禁欲,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整个英国严格执行禁欲主义,生育率居高不下。这种不对称的人口政策使得英国人口剧增,从而主导了历次产业革命。&
20世纪席卷西方的性解放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引起生育率下降。同性恋、吸毒等现象在西方蔓延。同性恋、吸毒团体还积极参入政治。欧洲不少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民事结合)已合法化国家:丹麦(1989)、挪威(1993)、瑞典(1994)、冰岛(1996)、荷兰(1998)、德国(2001)、芬兰(2001)、法国(2002)、瑞士(2002)、比利时(2003)、加拿大(2005)、西班牙(2005)、英国(2005)。欧洲委员会的《欧洲人权手册》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波兰因为抵制同性恋,还遭到欧洲委员会的谴责。&
继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同性恋婚姻、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之后,荷兰2001年又在“毒品事业上”也创造出一个世界第一,宣布批准大麻列为处方药,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三大城市,合法吸食大麻的咖啡厅林立,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两百多家。&
大麻半合法的国家也不少,英国政府免除民众限量持有及吸食大麻的罪行;德国在七大城市设立七百个吸毒点,瘾君子都可在合法的吸毒点公开吸毒;葡萄牙当局不再视个人吸毒与持有者为刑事犯罪,只要缴纳罚款即可走人;瑞士撤销贩售安非他命的判決,理由是安非他命是软性毒品;西班牙与意大利政府也免除大麻持有者的判刑。&
可见罗马帝国的历史在欧洲重演: &
1、罗马帝国因为奴隶从事生产,自由民生孩子没有利益,养孩子的付出与个人利益脱钩;现在欧洲建立起社保制度,并且由于掌握高层产业链,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生孩子无用论”兴起。&
2、古罗马和现代欧洲都因为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2、古罗马因为公共娼妓制和同性恋的兴盛,直接冲击和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婚姻;现在欧洲因为“性解放”而使得无效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减少。&
3、现在欧洲国家避孕措施和技术比古罗马要发达。 &
4、古罗马人因为慢性铅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不孕;现在欧洲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毒品等导致不育不孕。&
5、古罗马因为生育率降低、适龄军人不足而雇用蛮族军队,蛮族因为大量移民和高生育率而使得人口大增;现在欧洲因为生育率降低、劳动力短缺而引进文化上相对落后的穆斯林移民,穆斯林高生育率将改变欧洲民族结构。法国出现穆斯林暴乱(巴黎“二战”以来最大的一起骚乱);“丹麦漫画”事件更是席卷欧盟,多国政要不但不敢维护西方国家一直坚守的“言论自由”,反而不得不向穆斯林社团道歉。&
美国由于1980年代以来在回归基督教生育文化上获得了一些成功,生育率上升到世代更替水平,繁衍越来越多的后代将使得美国保持阳刚,加强美国在未来两代的战略地位,而人口萎缩的欧洲将变得越来越阴柔,逐渐堕落到无关紧要的地位。&
看来古代风水学还是有道理的,一方山水养活一方的人,有什么样的风土就有什么样的人情,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文明。曾经孕育过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的欧洲大陆,也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然后在辉煌数百年后都因为贪图享受,淫乱、同性恋、毒品泛滥,生育率降低,人口减少,文化面临消亡。&
类似的风水学现象也发生在中国四川。俗语说“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四川是一个消闲而舒适的地方,这里的民风闲散,有是说年轻时候住在川中会使人消磨得失去了锐气和进取心,耽溺在饮食男女里,而老者在这里刚适合,看破了世间之事,洞晓了人生真谛,刚好利用后面的时光来弥补少年时候的峥嵘和磨去红尘里的气息。汉唐以来四川文人辈出,比例可能仅仅次于江浙,整个文化氛围过于文弱,可能是两次遭受屠川的原因。两次人口减少到原来的10%。元朝蒙古屠川后,湖广省(现湖南、湖北两省)移民入川,短时间带来“尚武”的民风,但是一百多年后民风又变得闲散,文脉刚恢复,结果又遭到张献忠和清军的屠川。清朝大量的移民改变了整个四川的人口经济、风俗民情诸方面,奠定了现代四川诸生活的由来与根基,尤其是湖南、湖北的移民文化给四川文化打下了深深的“尚武”的底韵。整个清朝时期四川文人很少,但武将却空前的多;后面国共两党中川籍将领占很大比例。然而,现在四川、重庆又成为中国最为悠闲的地方。&
二、中国正在走欧洲的老路&
东西方历史有些相似。与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同期的是中国强大的汉朝。汉末、魏晋时期,往往被今人形容为一个人性觉醒、思想解放的时代。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淫乱的时代,士族饮酒服药(五石散等毒品),放浪形骸,尽情享受声色,崇尚空谈和阴柔美,玄学兴起。好男色,“狎昵娈童”成为一种时尚,且公然予以歌咏。美男子潘岳每次乘车出游,女人们不但围追堵截他,还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儒家东晋史家干宝《搜神记》卷七:“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干宝评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干宝将这些现象与一系列其他怪异等量齐观,视为西晋败亡之兆,“胡狄侵中国之萌”。&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中国北部地区,势力不断壮大。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江统著《徙戎论》,文中提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很多地方人口超过汉族。&
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到公元306年,共持续16年),各派皇室宗亲和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利,竞相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军队,大批蛮族部族潮涌般冲入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带。一方面是淫乱、礼崩乐坏的西晋王朝,一方面是剽悍的胡风。在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从永嘉五年(311年)开始,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作乱,开始了对汉人社会的大肆杀戮和抢劫,《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游牧民族在人口上占有绝对多数。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干宝《晋纪总论》谴责西晋:“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礼法刑政,於此大坏,如室斯构而去其凿契,如水斯积而决其堤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国之将亡,本必先颠,其此之谓乎!” 应詹在给元帝上疏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元康以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望白署空,显以台衡之望;寻文谨案,目以兰薰之器。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五胡乱华”导致文明逆淘汰,但是庆幸的是大量汉人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东晋偏安江南,保存了文明。《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而五胡互相残杀,人口减少(有些民族甚至从此消亡),北方的汉族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控制了局面。&
罗马灭亡约三个世纪以后,查理曼成功地重新统一了西欧的一个广大地区。在汉王朝灭亡约三个半世纪以后,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年的分裂,隋文帝成功地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创造了辉煌的隋唐文明。而查理曼的帝国不久就四分五裂,从未再次获得统一,而查理曼王朝的文明复兴也随着查理曼王朝的灭亡和他的帝国的崩溃而夭折。在此后,一直到文艺复兴,东方文明一直占有优势。&
中国的人口优势避免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在中国重演:&
1、汉朝由于人口优势,能够驱逐部分匈奴,否则后面五胡乱华的结局可能要改写。&
2、西晋五胡乱华时候,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南渡建立东晋,保留文明,北方也还有相当的汉人进行抵抗;而罗马帝国由于人口太少而不能抵御大量涌入的日耳曼人。&
3、隋文帝凭借汉族人口优势重新统一中国。&
日耳曼蛮族灭亡罗马帝国,五胡乱华,蒙古灭宋,满族灭明,都是文明的逆淘汰。印第安人的玛雅文明在公元9世纪也是突然走向败落的。就是说文明并不总是向前发展的,有时候可以突然倒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后都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
中世纪时期,欧洲禁欲思想占主流。中国宋朝兴起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思想,影响元明清三代。&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性解放。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因为家庭模式的改变,欧洲大陆生育率开始降低,但是只有英国(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却仍然禁欲,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两不误,从而在后面的历史上扮演主角。&
中国五四运动有点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毛泽东时代却又类似于维多利亚时代,一方面建立起工业基础,一方面繁衍了人口,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不误。毛泽东时代连妓女都没有,生活作风问题是大问题,有利于人口再生产。俄罗斯、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在1960年代堕胎与出生比高达4:1,而中国却几乎没有堕胎。但是由于当时城市人口开始增加,经济因素使得城市人口自发减少生育,抵消了妓女消失所引起的生育增加,因此整体上毛泽东时代生育率仍然与1949年之前没有差别。人口增加主要归功于死亡率的降低,儿童夭折率降低,提高人口再生产的效率。毛泽东时代繁衍的人口是中国现在的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
1979年之后,西方国家的性解放又变本加厉地在中国重演。中国对性的控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低。魏晋时代毕竟还有一些礼教的束缚,只是束缚有所松动,并且缺乏避孕措施使得不敢过度纵欲,并且当时淫乱主要发生在上层,老百姓受影响比较少。现在的性革命已经是全国化,各个阶层都受到影响,扩展之广,传播之快令人惊讶。与此相对应的是令学者和官员都不敢相信的超低生育率。&
三、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从古罗马(魏晋)的淫乱,到清教徒的出现、中世纪的黑暗(宋明理学),又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复苏,维多利亚时代(毛泽东时代)的禁欲,到20世纪又来个“性革命”、“性解放”,纵欲和禁欲总是这么反反复复。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文明的更替。就古代来说,中国是最大的收益者,因为人口众多,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独领风骚上千年。就近代来说,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要算16世纪的400万埋头生孩子的英国人,现在已经繁衍成2亿多人口,主导全球历史长达两百多年,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主导世界历史。&
文明中心总是随着人口的变动而变动。20世纪之前是英国主导世界,随着英国人口移民美国,20世纪后随着美国人口的激增,美国开始主导世界格局。&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北宋以前河南人文荟萃,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是人口大省,政治中心,当然出人才;宋元明三代,江西人才辈出,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曾有“才子不出三江”的说法,那是因为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人口大省,位居全国前三名之内,其人口数量比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总和还要多;湖南晚清之后才人才济济,独领风骚,但是此前出人才不多,那是因为湖南到清朝初年都还是人口稀少,并在明初、清初还两次大量移民到四川,出什么人才?江浙一直是中国人口大省,也就一直是人才荟萃。随着人口的中原填江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文脉也在变动。&
边界是暂时的,人口是长久的。人是世界的主人,哪个民族能够在人口上占主导地位,就能主导世界的未来。在缺乏经济激励的情况下,生育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刺激人口增长的必要因素。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菲利普·朗曼预测: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将统治世界。朗曼认为是现代性正走向自我毁灭。越来越多的世俗论者出于经济因素逃避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各种原教旨主义者维持高生育率。那些拒绝现代化的人,不管他们是安分守己的摩门教徒还是仍然忠于大家庭的穆斯林,似乎拥有进化优势。&
北美有一个特殊的民族--阿米什人(Amish),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大约在年间,他们的祖先因为宗教迫害来到美洲拓荒定居,从那时起已没有一个阿米什人留在欧洲。目前人口20万,都是当初 数百名拓荒者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 印第安纳州和威斯康星州,其余的百分之一居住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们不从军,不使用电力,远离汽车、电视、照相、电影、时装等等现代化的充满技术机巧的东西,不接受社会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帮助。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例如,电力被视为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使用电力会导致使用家用电器,令阿米什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引发为了物质生活的个人竞争,进而摧毁整个社区。阿米什人与非阿米什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青年人从16开始恋爱,到20岁时结婚,结婚仪式很复杂。米什人与阿米什人结婚,不许离婚,严格一夫一妻制。不采取任何节育措施,包括安全期避孕法,每个妇女平均生育6、7个孩子。人口每20年增加1倍,只要再过两三代人,其人口就相当于美国一些小州的人口。他们不为现代文明做出贡献,也不享受现代文明成果。随着土地价格的高涨,他们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脱离土地。谁能保证今后的美国不是他们的?&
生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我们的先祖曾经建立起世界上最为顽强的生育文化,使得我们民族傲视世界上千年。但是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祖宗文化(“孝”文化)和礼教文化(控制“性”)都已经消失几尽,而又没有建立起新型的生育文化。扪心自问,在生育上面,我们还算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基斯坦 拉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