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兰亭序序 130级的刀书多少钱

梦幻西游高手进 这四把130级刀剑值多少钱 有点卡比例 急急急急急急急 ~~带图带图的
梦幻西游高手进 这四把130级刀剑值多少钱 有点卡比例 急急急急急急急 ~~带图带图的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你们区的点卡和我们区差不多,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像第一把伤害差不多的120的武器卖5500W给你做参考,当然价格有点夸张不过是120的算的上是比武人士应该都会买这把武器,但当时没有符石系统,你这把在3500W以上是绝对的甚至更高。其他二把都在2500W左右。最后一把也有2200W。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梦幻西游领域专家梦幻西游140级的刀书多少钱_百度知道
梦幻西游140级的刀书多少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标准价1500W
2500我们区
其他类似问题
梦幻西游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有人说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好的《兰亭序》在宁波,大家可以自己比比看。  版本一:故宫博物院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以下简称“冯摹”);  版本二:宁波天一阁藏明朝丰坊刻《兰亭序》原石,之拓本(以下简称“丰刻”),  粗粗地比较了几个字的差别,余下的字望大家谈谈看法。  冯摹本/局部    丰刻本/局部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丰刻本:/item.htm?id=  冯摹本:/item.htm?id=
  丰刻本/item.htm?id=
  冯摹本详见 /item.htm?id=
  世人竟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各有千秋,我等望尘莫及!
  @中华泰山人
15:12:00  各有千秋,我等望尘莫及!   -----------------------------  同感,细究起来不论哪个版本其笔法之复杂令人生畏,可把玩良久也,
  一个是碑刻,一个是摹拓当然有一小小的不同。碑刻的没有墨书尖利,这是常识。
  碑刻是碑刻,不管好与坏,下真迹起码是三等以上。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下真迹一等。  由是观之,谁优谁劣,不言自明。以艺术价值来说,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不过如果是学习《兰亭序》的初学者,碑刻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因为难度明显比较低,相对要好写很多,没有冯承素摹本那样的精妙入微。  碑刻已经经过多次加工,笔画多带有刀性的刚性,初学者多临习,可提高字的骨力筋力。
  @BullittLoo
17:12:00  碑刻是碑刻,不管好与坏,下真迹起码是三等以上。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下真迹一等。  由是观之,谁优谁劣,不言自明。以艺术价值来说,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不过如果是学习《兰亭序》的初学者,碑刻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因为难度明显比较低,相对要好写很多,没有冯承素摹本那样的精妙入微。......  -----------------------------  你说的不错,碑刻或摹本下原真迹一等,有这样的说法,自古称:“纸上的字,刻在石上再拓下来,如刻得好即下真迹一等(即比先前那纸上的差一些)”,米芾也说“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但你有见过拓本比所谓的“墨迹”还要好些的吗?如果有,那是否说明墨迹本并非此拓本之母本?那就值得思索了。
  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好多人以为是事实,其实那只是未经证实的一个理论。
  九十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通过一项律法,要该州公立学校的教科书上加一个通告: “本教科书讨论的《进化论》,是一些科学家对生物的起源提出的科学上的解释,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当生命首次在地球上出现时,无人在场,所以任何关于生命起源的陈述应该被当作理论而不是事实”。
  而我们却天真地以为那就是真理。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说那只是一个假说。
  其实我们缺少的或许就是那种探究的精神和探究的氛围
  只能说您还很幼稚,或者说您的思想还很幼稚。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还有不少人跟您一样幼稚。  像这样精妙入微的笔画,碑刻可以达得到吗?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因式双钩廓填本,所以形象上最接近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真本。又因王羲之《兰亭集序》真本早已不存于世,所以冯摹《兰亭序》被公认为是“下真迹一等”的书法神品。        
      盛字,碑刻比冯承素摹本有神采吗?  碑刻的“盛”加工不是一般的拙劣,而是十分拙劣。
  拿印刷低劣,模糊不清的《兰亭》做研究,我想您准是自以为见着了兰亭真迹,认识了兰亭,研究还很深入,是兰亭的砖家(不然您也不会侃侃而谈,自鸣得意),您不是一般的幼稚。
  其实这个我也有,和你的一样的,只是为了便于比较处理成黑白的了,不认识了吧  
  一般对于幼稚的人我不说人家幼稚的免得人家长不大,呵呵
  “其实这个我也有,和你的一样的,只是为了便于比较处理成黑白的了,不认识了吧”  您太看得起您自己了,您哪里出来的啊?您处理“不”字成黑白看看。    您的幼稚无知如果只是误己,本不应多讲的,不过您的“自以为是”非但误已,还会误人,于心实不忍。
  呵呵,我的这个“不”可能是没盖章前的  
  我还能看到丰坊在双钩这个“盛”字时候的微笑  
  兰亭序  龙眉凤目
  @娱人人
21:18:00  兰亭序  龙眉凤目  -----------------------------  兰亭序确实漂亮
  基本同意BullittLoo看法。楼主的观点那不是一般的意淫,冯本“永”字头上一点,实际上暗藏着S形曲折变化,表明作者即便在一点中,不经意间也在追求生动之趣,可笑楼主竟以卫夫人笔阵图臆解此画。另再观“不”字,上面一横,按书法传统,丰刻收笔了没有?从运笔细微处,冯本可以说笔笔都有交待,而丰刻本呢?真不知楼主是什么欣赏水平!
  @二十九年半副中士
23:25:00  基本同意BullittLoo看法。楼主的观点那不是一般的意淫,冯本“永”字头上一点,实际上暗藏着S形曲折变化,表明作者即便在一点中,不经意间也在追求生动之趣,可笑楼主竟以卫夫人笔阵图臆解此画。另再观“不”字,上面一横,按书法传统,丰刻收笔了没有?从运笔细微处,冯本可以说笔笔都有交待,而丰刻本呢?真不知楼主是什么欣赏水平!  -----------------------------  很好的见解,希望多点评几个字,如果能去掉最后一句,那就更好了
  书法大家啊
  碑刻跟墨迹能比么? 可笑啊
  @我是文肓
10:37:00  碑刻跟墨迹能比么? 可笑啊   -----------------------------  欢迎各抒己见
  也欢迎逐字逐笔比对
  古代没有照相机,《兰亭》原迹是什么样??不知道。冯承素可能见过,他尽了最大努务。想把兰亭的原样表现出来。包括写坏的地方,我们现在只能想信冯摹就是兰亭的样子。  后来又经过书写--石刻--拓本--印刷,多次再创作。。。。。  离原作有多远。。。。
  感谢楼主大度。激动之下言词多有冲撞冒犯之处,向您致歉。但个人观点,冯本确实比丰本要生动有趣得多,这大概就是刻本在客观条件上的限制而无法与摹本比拟之处吧?
  @将底卒
16:06:00  古代没有照相机,《兰亭》原迹是什么样??不知道。冯承素可能见过,他尽了最大努务。想把兰亭的原样表现出来。包括写坏的地方,我们现在只能想信冯摹就是兰亭的样子。  后来又经过书写--石刻--拓本--印刷,多次再创作。。。。。  离原作有多远。。。。  -----------------------------  谢谢指教
  @二十九年半副中士
16:30:00  感谢楼主大度。激动之下言词多有冲撞冒犯之处,向您致歉。但个人观点,冯本确实比丰本要生动有趣得多,这大概就是刻本在客观条件上的限制而无法与摹本比拟之处吧?   -----------------------------  不客气,最好是对事不对人。要是有人试图证明,故宫冯摹本是明朝书法家丰坊30几岁时做的伪,而丰刻本是丰坊50几岁摹刻上石的话,再通过放大对比,我也有点信了,呵呵。
  “有人说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好的《兰亭序》在宁波,大家可以自己比比看。  版本一:故宫博物院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以下简称“冯摹”);  版本二:宁波天一阁藏明朝丰坊刻《兰亭序》原石,之拓本(以下简称“丰刻”),  粗粗地比较了几个字的差别,余下的字望大家谈谈看法。”  我的第一段话的意思是:“大家比比看”“谈谈看法”结果大家在捍卫的是“墨迹比刻本好”“冯摹本第一”,问题是如果撇开这两点,不问出处,就字的笔法、结构、筋骨、精神、气韵、等等方面谈谈看法,就像有位朋友说冯摹永字之点有S形变化,确实也颇有启发,相信我们也能看到丰刻本的可取之处,诚如章太炎在《论碑版法帖》中说:“但论字佳,不问谁手可也。”
  我相信真正有益的探讨和争论对大家都是有所启示的
  学术探讨好。别轻易下价值判断
  @南海云鸥
21:35:00  学术探讨好。别轻易下价值判断   -----------------------------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共同学习
  支持逐流  冯摹本鼠毫痕露姿媚过做作,不及丰本展骨感显仁儒。
  整篇看丰本并不好。。但对比的几个字,确实丰胜于冯。
  @望山餐霞
19:30:00  支持逐流  冯摹本鼠毫痕露姿媚过做作,不及丰本展骨感显仁儒。  -----------------------------  谢谢支持,共同探讨交流
  对了,碑刻有修饰过程吧。。。丰本提按太过,所以通篇看着没冯本畅快。
  @兰花银边
20:21:00  整篇看丰本并不好。。但对比的几个字,确实丰胜于冯。   -----------------------------  谢谢关注
  这的确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神龙本出现较晚,但当下大家把它捧得很高,探究其所以然的不多。  它是兰亭八柱第三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明项元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主流观点认为:此件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为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宋元时期讨论《兰亭序》基本上是围绕“定武”打圈子,明代讨论范围稍宽了点,乾隆以后常围绕墨本讨论,到今天我们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视线基本都停留在这个“兰亭八柱”第三本上了,这是当下最流行的版本,书店和网上很容易找到这个《神龙兰亭》的影印本。既然说是初唐冯承素的复制品,是真正的第二手作品,应该是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的。  神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这个年号章,本来应该能证明作品是初唐的,可惜这个印是假的。文字学家唐兰生前写了一篇《&神龙兰亭&辨伪》,通过翔实的论证,指出兰亭八柱第三本有很多问题,很有可能是明代人作伪弄出来的赝品。我对书法理解得还很浅,不敢随便发表看法,内心里还是很认同唐兰先生的说法的。
  如果神龙兰亭是丰坊作伪(这个可能性真的很大),那么,最好的《兰亭序》也不是在宁波这件,至少还能找到一个,那就是楼主所比较的这两件作品的共同母本。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母本,唐兰先生找到了,发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书法》杂志上,大家可以去查阅。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ljs2-5-18 0:16:00  如果神龙兰亭是丰坊作伪(这个可能性真的很大),那么,最好的《兰亭序》也不是在宁波这件,至少还能找到一个,那就是楼主所比较的这两件作品的共同母本。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母本,唐兰先生找到了,发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书法》杂志上,大家可以去查阅。  -----------------------------  呵呵,抛砖引出玉来
  @张寿山书画轩
4:14:00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  欢迎关注
  @ljs2-5-18 0:10:00  这的确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神龙本出现较晚,但当下大家把它捧得很高,探究其所以然的不多。  它是兰亭八柱第三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明项元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主流观点认为:此件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  -----------------------------  谢谢,学习了
  1983年故宫前副院长唐兰逝后发表《神龙兰亭辨伪》一文称:冯承素本为南宋理宗驸马杨镇所伪,明代又伪中做伪,“但这个新本(冯承素本)出自何人之手是很难断定的,从作伪的伎俩来看很可能还是丰坊,但也可能是由乌镇王氏卖给项氏的新伪品”。唐兰虽未抓住作伪的真手,但已考出冯承素本是伪作,其帖名是项子京所捏造,题跋和印章都是混杂拼配的。虽没有彻底解开丰坊的连环套,但他已考出天一阁丰坊刻神龙兰亭不是摹于冯承素本,而另有所据。唐兰把兰亭研究即冯承素本辨伪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84年故宫研究员徐邦达文称:“冯摹之说确定于明项元汴记语中,不必置信”,其题跋印章皆为混杂拼配。但称冯承素本的笔墨“确为唐弘文馆拓书人的妙技”,和启功一样称丰刻神龙是摹了冯承素本,只不过附加了伪印。徐邦达虽采用了唐兰的论断,但却上了丰坊连环套的当。被冯承素本的贼毫、叉笔、墨色、技法蒙蔽,迷入歧途。  2008年12月新华社发出王开儒《冯承素本是伪作》通稿,《鉴宝》杂志发表其全文,日新华社又发出《兰亭序有新发现》,次日央视新闻播出,王开儒通过冯承素本与天一阁丰坊摹刻神龙兰亭逐字比对;冯承素本元郭天锡(1293)、明李廷相(1526)、文嘉(1577)、项元汴(1577)四跋(附郭、李、文、项四跋图);天一阁存丰坊神龙、定武两石刻综合考证:冯承素本和丰刻神龙同出丰坊一人之手,冯承素本为其三十多岁按神龙原帖所摹,他偷梁换柱以其摹本顶替了神龙原帖,把印章题跋定武、神龙相混杂,拼配成一新奇的杂交帖,卖给了王济,后转项子京,项标名为“冯承素摹”,后流入清宫,乾隆认为此本超过了定武石刻,才刻入八柱,登上圣坛。而丰坊六十八岁刊刻《琳光楼帖》,又拿出当年割留的神龙原帖,作为领袖篇他亲手摹刻了丰刻神龙石,为蒙蔽世人他以连环套的把戏把冯承素本上的“王济赏鉴过物”之印、长乐许将之题又刻在此石的相同位置,也成定武、神龙相混杂(此正是丰坊留给后世解其伪造冯承素本的钥匙)。刚刻完,一五六二年万卷楼大火将神龙原帖及其他收藏付之一炬,丰坊将残书、石刻、房产典予范钦,次年去世,范钦成立天一阁,遂此石刻留在天一阁。丰坊虽是书法家,但其在一五二六年前后(嘉靖初)毕竟三十多岁,笔力尚嫩,所摹的冯承素本字迹软媚,欠缺险峻之气,而其晚年摹刻丰刻神龙时已笔技纯青,字迹风神远胜冯承素本,更接近神龙原迹。铁的墨迹证明冯承素本是伪作,不是丰刻神龙的母本,而是兄本,彻底解开丰坊的连环套。
  冯摹本的题跋,第一纸上第一个跋是1076年长乐许将两行题,骑缝上有吴生(吴炳)士行(张绅)等印,后边是王存礼等10人宋元丰年题记。  第二纸上是南宋永阳清叟跋,和1295年赵孟的跋。第三纸上是1293年郭天锡的跋,和同年鲜于枢的跋。第四纸上是1294年邓文原题。第五纸上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吴颜辉(吴炳)题。后边是1345年王守诚的题。再后又是吴炳1347年题。第六纸为明嘉靖五年三月明李廷相题跋,后边是明项元汴题。再后是1577年明文嘉题跋。第七纸即跋尾,1577年明项元汴题。  从以上题跋看,第一纸上吴炳和张绅二人都是元中后期人,吴炳是著名定武兰亭的收藏者。他没收藏过神龙本,说明这第一纸上的许将等11人题和第五纸上的吴炳、王守诚等三题都是吴炳定武本的跋,而非此神龙本之跋文。  第二纸元赵孟1295年跋中明白地写着:“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说明赵也是为定武本所题。并且赵跋比后边郭天锡1293年跋晚两年反倒题在郭跋之前。且郭天锡和鲜于枢二人都是极推崇赵孟的朋友,如赵跋在前,二人跋中必有提及,而二跋只字未涉,也证明此本上原没有赵孟之跋,且连在一张纸上的南宋永阳清叟的跋都是从定武本上拆配拼入的。这样,就只剩下第三纸上郭天锡、鲜于枢和第四纸邓文原和第六纸上的李廷相、文嘉和第七纸项元汴的跋才是此神龙本真正的跋文。说明冯摹本的题跋是由定武和神龙两题跋混杂拼配的。
  丰坊,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1492年-1563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又名道生(后更名),字存礼,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丰氏原为鄞县大姓,历代为官,代出闻人,从丰坊往前推十四代,代代有人朝中为官。家有“万卷楼”,丰氏万卷楼始于宋元佑时期,从宋元佑(1086年—1094年四月)年间到明丰坊生活的嘉靖年间(1521年-1566年)有四百多年,将近五百年的历史。号称藏书五万余卷。  丰坊质禀灵奇,才彰卓诡。他不仅是一个藏书家、书法家,还是一个鉴赏家、篆刻家、画家与诗家,他的诗、书、画、印都有极深的造诣。丰坊自去职归里后,曾自刻三枚印章,“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土木形骸、仙风道骨”及“精研笔墨、人生一乐”,以此表明自己决绝仕途,不问政事,也从此专心攻书(淫书墨癖、狂痴成瘾,他常常整日坐在书楼中“阅书(碑帖)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可见他对书法是多么的倾情专注。丰氏万卷楼不仅藏书五万余卷,而其收藏的法书名帖更是富甲天下,也成其藏书的一大特色,正是这些世上罕有法书名帖吸引丰坊夜以继日,心摹手追,终于成为书学精博,兼通各家,五体并能的明一代书法名家。他在《千字文跋》中说:“效右军书法,虽未足造古人万一,然其点横切布置之间,不敢有毫发差谬。”叶德辉在《游艺卮言》中说:“许巡抚宗鲁、丰吏部坊、徐文长渭大都竭一生之精力,穷志尽气消磨于笔墨之中。”由于某种原因丰坊对书法不懈的追求,他的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一流、冠绝一世。长洲文征明称“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则以为“丰考功、文待诏皆墨池董狐也”。范钦在《刻千字文跋》中云:“南禺先生力追古学、备举诸体、书家藉以中兴。二王怀素犹臻三昧,即《千字文》、《底柱行》可睹”。有人更把丰坊的书法推在文征明、祝允明等人之上,明邢侗说:“丰太史直锋运腕、波拂居然魏晋,文征仲不及也。”大瓢山人在其《大瓢偶笔》中云:“文征仲书宜小不宜大,宜真而不宜草隶;祝希哲、王履吉则草真大小无不宜然。三君子执笔尚有出入,似不如丰考功之纯。”张恕在《大令十三行》中云:“南禺外史附跋小楷二十五字,虽未书名,而结构与真草千字文逼似,书船主人称其书法亦是明代第一手。”
  以上三段文字均搜自网上,供大家参考。
  丰坊《千字文》局部    
  丰坊赠范钦《砥柱行》局部    
  @兰花银边
21:16:00  对了,碑刻有修饰过程吧。。。丰本提按太过,所以通篇看着没冯本畅快。   -----------------------------  感谢关注,很有见地
  宁波天一阁藏《砥柱行》原石:    
  宁波天一阁藏,丰刻《兰亭序》原石:  
  丰刻《兰亭序》之拓片(2011年拓):        
  拓片背面的凹凸  
  拓片用的是一得阁墨,时有幽香飘来,呵呵。  只是因拓工技法、亦或纸张原因,当然也有刻石经历400余年的磨损,现在的拓片竟大不如旧拓本,甚为可惜。  旧拓本    2011年拓本  
  共同学习,呵呵
  丰家素以重金搜罗天下名帖,怎么会将神龙本卖掉呢?百思不得其解,呵呵。
  其实古人也好、专家也罢,他们也是有局限性的,其说辞在某一时段某一环境看来或许有道理,但并不总是绝对正确,就如米芾在《海岳名言》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哪有那么多真迹可观啊,有清晰点的碑帖都已经不错了。明清时期私人藏书楼遍及全国,许多藏书家一旦搜集珍藉孤本后秘而不宣,所谓“藏在深闺无人识”。在这种书藉很少流通的情况下,即使是作为大儒名家们所读所见的书亦极为有限,所以他们的话难免带有偏见和局限。
  多说造就人的话,以引起别人的启发和思索,同时也能提高自己。
  长见识了。
  @怀莱德-19 5:14:00  长见识了。  -----------------------------  谢谢关注
  欣赏学习借鉴,妙!
  @文聪2-5-19 8:37:00  欣赏学习借鉴,妙!  -----------------------------  谢谢先生关注
  顶一下
  在学习
  认真讨论真是好事,从未细致地比较过两种书帖,真有意思啊。
  @东耳明堂
23:39:00  认真讨论真是好事,从未细致地比较过两种书帖,真有意思啊。   -----------------------------  谢谢关注,共同学习
  确实好!
  @移山俗子
10:49:00  确实好!  -----------------------------  共同学习
  在朋友家里见到楼主说的这个丰坊本,我非常惊异,其与神龙本的的相似之处超过唐大家虞世南、褚遂良两人的临本,其单字也超过了怀仁集的《圣教序》。  不论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是真是伪,其水平之高都是不容忽视的。一般刻帖与墨迹本的差异很大,王羲之的其他一些作品,在一些刻帖中,都被刻的面目全非了。  部分同意楼主的意见,有的地方确实较神龙本好,但个人认为也有不如神龙本的地方。见仁见智,择善而从。
  要学会“透过刀痕见笔痕”。不能仅临习拓片字帖,要多看古人墨迹,学会欣赏墨迹之美,哪怕非名家的笔迹,比如汉代木简竹简以及清朝文人的日常书信,也会对自己有所提升。
  所以,楼主所列摹本“不足”,恰是刻本流于“板滞、死气”的一面。只能说,楼主你的审美眼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移山俗子
19:45:00  在朋友家里见到楼主说的这个丰坊本,我非常惊异,其与神龙本的的相似之处超过唐大家虞世南、褚遂良两人的临本,其单字也超过了怀仁集的《圣教序》。  不论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是真是伪,其水平之高都是不容忽视的。一般刻帖与墨迹本的差异很大,王羲之的其他一些作品,在一些刻帖中,都被刻的面目全非了。  部分同意楼主的意见,有的地方确实较神龙本好,但个人认为也有不如神龙本的地方。见仁见智,择善而从。  -----------------------------  谢谢先生指教,抛砖见玉也,谢谢。
  @敢封老子
1:20:00  要学会“透过刀痕见笔痕”。不能仅临习拓片字帖,要多看古人墨迹,学会欣赏墨迹之美,哪怕非名家的笔迹,比如汉代木简竹简以及清朝文人的日常书信,也会对自己有所提升。   -----------------------------  谢谢指教
  @敢封老子
1:24:00  所以,楼主所列摹本“不足”,恰是刻本流于“板滞、死气”的一面。只能说,楼主你的审美眼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  说得不错,正在学习过程中,不妨也请先生逐字逐笔点评几个字如何?以共同学习之。
  兰亭谜团太多了  我觉得兰亭被捧的过高了,远不如丧乱、二谢等贴精彩。
  @浪人lay
9:06:00  兰亭谜团太多了  我觉得兰亭被捧的过高了,远不如丧乱、二谢等贴精彩。  -----------------------------  谢谢关注,说的不错,博采众长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近现代沙孟海临摹《兰亭序》、册页
沙孟海临摹《兰亭序》
&&&&&&&&&&&&&&&&&&&&&&&&&&&&&&&&&&&&&&&&&&&&&&&&&&&&&&&&&&&&&&&&&&&&&&&&&&&&&&&&&&&&&&&&&&&&&&&&&&&&
沙孟海册页
沙孟海作书
沙孟海(),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  
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沙氏学问渊博,识见高明,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
沙孟海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其他艺术大师的成功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相同处如同是注重学问修养、讲究传统法度、从师从友交游、请业问教等。先生的幼秉庭训、少年得志以及转益多师等方面则是有些同辈或先辈大师所不具备的的。沙先生时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时代的沧桑巨变、人间的悲欢离合等等都在先生的内心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沙先生一生的书法创作实践活动,蕴含着无数次心灵的裂变与观念的重塑。因此,对沙先生书法创作实践活动各个阶段不同的探索与努力,风格的走向、特征进行划分和把握,对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与估价沙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及其对中国书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阶段:但求平正。30岁以前,沙孟海先生临写的碑帖有《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这一阶段,可称为但求平正阶段。综观沙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先生书作的主要书体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这可能与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
第二阶段:务追险绝。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学养的日渐丰厚和阅历险渐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关注字的“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当然,原有精耕细作的楷书不是全然放弃,偶作楷书,仍极为精妙。譬如48岁所作《修能图书馆记》和50岁所作《叶君墓志铭》即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的以“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于帖学与碑派的熔炉里,燃烧着,冶炼着,企冀艺术个性化的涅盘与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学与碑派是书法艺术不同类型的两种风格,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艺术内在的相同规律,然而毕竟尚韵崇势,各领风骚,既非互相对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学与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实非容易之事。但撷取意态挥洒的帖学和雄浑朴拙的碑派之长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书法艺术家都从此中领悟到艺术的无限玄机,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这一时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时期,横跨时近四十年。概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堂堂大人相。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复苏,沙孟海先生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先生说:“自从林彪、‘四人邦’被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80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来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这一时期,沙先生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陈振濂先生在《沙孟海书法篆刻论》文中分析沙先生80年代书风特征时说:“有意为之强调气势和刻意求全的强调技巧,逐渐地为炉火纯青地信手拈来所代替。一切犹豫、彷徨和偶有小获的喜悦,被一种更为大气的风度所淹没。”
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先生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也正是行草书和擘窠大字使人们看到了有希望的当代书坛。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后的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先生的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浑厚华滋最终归于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煊赫灿烂而人于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可为沙孟海先生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写照。
沙孟海印集
要有批评的眼光——我对沙孟海书法的一点认识
  写下这个题目,不免有些惶恐沙孟海是当代公认的书坛泰斗,也是我素所敬仰的大师,无论学问、书艺和品德,皆是我们的楷模。批评云云:岂是学问浅薄如我者所能为?众所周知,当今书法理论研究之风蔚然云兴,而书法批评,尤其是对当代人书坛前辈作品的批评尤难展开。大家都在呼吁要多做些工作,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几人?即便做了,又有许多顾忌,以致言不能畅,意不能伸,读者不得要领,如入云山雾海。其实,批评者,有褒有贬也,只要出言中肯,虽贬,亦是善意的。几年前对启功书法的批评,便是极为鼓舞人的一例。启功的书法我是极为喜爱的,然限于识见于其中阙失未能洞明。&&&
  看了许伟东、王强、阿唯的文章后,我对启功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我对启功书法的喜爱。再者,纵观古贤书论,多有批评时贤之语,宋有米海岳之勒字、排字、描字、画字之论,清有何绍基以“横平竖直”四字评包世臣书法,谓其“于北碑未为得髓”,可谓不留面子。古哲今贤,已有垂范,我纵不敏,抛砖之见,不妨直抒。&&&
  沙孟海的书法走的是碑帖融合的路子。他对北碑的雄强奇崛有充分的吸收和把握,对清代碑学的流弊更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没有像康有为那样只在北碑里讨生活,而是竭力吸收传统帖学的精髓,以帖学清丽透逸的韵味孕化北碑的霸悍刻露姿态,以帖之爽利写碑之精神,以碑之体格帖之气势,终于集碑帖之大成创造出了一手雄强苍古、挺拔雅健的书风。启功说得好,沙孟海的字:“往深里看去,确实有多方面的根底修养,而使我最敬佩处则是无论笔的利钝、纸的粗细、人的高低,好像他都没有看见,拿起便写,给人以浩浩落落之感。”确实沙孟海的有些作品,如1983年写的《荷尽已无擎雨盖》、1983年写的《荡胸生层云》、1983年写的丁敬身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以及1986年写的《诗品二十四则》等,都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无人无我、一片澄明的大家气派。欣赏这些作品,则有如登高崖,如临大海,周身似有罡凤鼓荡、云水拂拂之感。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的。尽管沙孟海于传统帖学有着极为精深的理解和把握,所创作的细笔一路作品字宇珠玑,深得“二王”风神,但当他大开大阖、振笔创作粗豪一路书法时,往往因太注重整体风格和气势的体现而忽略了细部的精心处理,使作品不免流露出草率和随意的痕迹。试看收录在《沙孟海书法集》中的他写于1982年的《书谱前数段八尺卷》,从整体看,无论如何当得起所有前面提到过的赞语,但若仔细审视,我们会发觉有很多字的结构和气格实在算不上高明。如第6行的“比”字、第14行的“质”字、第26行的“美”字、第35行的“又”字、第38行的“亦”字等。,这些字独立出来看,任何一个粗通书法的人,相信都能看出不妙来。此种情形,在沙孟海的其他精品如《诗品二十则》、《荷尽已无擎雨盖》等作品里同样存在,但它们被掩埋在整体里面,竟也能无伤大雅。这又是沙孟海的高明之处了。而世人因偏爱其汪洋恣肆、豪迈振迅的书风.自也不去细究其中的不足之处了。虽然如此,但沙孟海作为一位举世视为书法楷模的大师(要知道,一个时代是没有几个人可以被冠之以“大师”之称的),其某些精品竟无法经得起仔细的审视和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对于书法后学来说,大师的一言一行、一笔一画,都是可以被奉为圭臬的,其间的分寸,岂可以毫厘而失之?
  曾有一段时期,浙江书坛学习沙体的人非常之多,有些天资聪颖者确也颇有心得,但大多数人多为沙体的粗豪所震慑、所感动,而不识其中的来龙去脉,至坠霸悍粗率之病。沙孟海自己有感于此,曾提醒大家“不能学我的字,如要学我,还不如去了解我字的来处,学我的老师的字”。并撰成《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公开发表,将自己的学书“秘诀”和盘托出。历来古贤多不肯示秘于人,沙孟海的大度和无私;无疑是其大师风范的又一体现。此举虽是沙孟海的无私和谦虚,但我们能否也可以这样认为:沙孟海其实对自己的书法的优劣早有清醒的认识,他不希望后学者良莠不分,走入歧路而不自知。事实上,沙孟海的这番良苦用心已为浙江书坛有识之士所接受。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书坛“诸侯纷争”,在时风的笼罩下不能自拔,只有浙江书坛宁静如常,稳步进取,书风面目异彩纷呈,功力扎实1996年举办的首届浙江中青年书法展的作品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为此展览而出版的作品集前言中,浙江书坛的中青年一代“摆脱了盲从,摆脱了迷惘,摆脱了徘徊,摆脱了浮躁,开始显示出一个成熟书坛的成熟性格”。这能说与沙孟海出言示警没有关系么?
  从纯粹学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沙孟海壮年时期的书作更有启示性。沙孟海的学书:经历80多年,这一漫长的学书过程同时也是他自我完善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发生、发展、全盛乃至晚年的出神入化和慢慢衰退的阶段。沙孟海成名是较早的,但早期毕竟只是青年俊彦的崭露头角,真正声誉鹊起当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即进入晚年时期。中间漫长的五六十年,无疑是沙孟海书法的成熟期。检视所能看到的《沙孟海书法集》、《西泠艺丛》第16期等沙孟海书法的印刷品,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功力精湛、风格高雅、气象万千的作品、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如行楷条幅《傅青主杂书册跋.》(1949);《赠玉殊行草四条屏》(1936)、《集易林八言联》(1949)、《陈仲鱼论印绝句》(1964)、行书《范尧卿诗翰卷跋》(1978)、楷书《洪绍修家传册》(1933)、楷书条幅《毛主席词两首》(1974)等。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细筋入骨的特点,是迥异于他后期的粗壮拙重一路书风的,而更明显地呈现出碑帖融合的风神气质,在令人感到北碑书风气魄雄奇、结构宽博、斩钉截铁的同时,也能感到一股绵绵的含蓄蕴藉的气息流动在笔墨之间,弥满的真力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张力,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不仅气格高雅,气势恢宏,而且点画精妙入微,笔墨收放自如,结构奇特妥帖,具备了成熟沙体的一切特点。从这些精妙地体现其艺术思想的作品中,我们终于看到了沙孟海书法的真正艺术个性。我认为,这才是沙孟海书法艺术的精粹所在。&&
  我知道,沙孟海对于古代优秀艺术遗产的吸收是采取批评态度的。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了文中,他对清代书法大家们的中肯批评至今仍可称为的评。他从不迷信任何一位大师,甚至对他的老师康有为在碑学方面的失误,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在对待碑刻问题上,他同样表现出科学的精神,用睿智的眼光,发现碑刻的刻手与书手佳劣不统一的现象,为后学者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沙孟海的批评精神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沙孟海晚年的粗豪一路书法虽然风神豪迈,但笔画多有粗疏之处,其欣赏价值高于学习价值;二是沙孟海的书法在其成年时期已至臻成熟,不公风神独特,而且点画精妙绝伦,具备了作为大师书法作品的垂范作用。
  总之,我们不能为大师的光环所眩惑,应有所取,有所舍,用批语的眼光看待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景迪云
&注:写于2005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羲之 兰亭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