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君主行动力没有行动力有什么后果

七雄争霸中君主行动力受什么影响_百度知道
七雄争霸中君主行动力受什么影响
为什么第二天我 的 君主行动力不 是满的
偷菜浇水会减少行动力。做任务也会减少。每天是肯定满的估计你是做君主任务或者偷菜了,才少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七雄争霸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1,消耗行动力卡2,联盟祈福随机获得3,每日0点布满至上限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游戏愉快
行动力一天一刷新你应该是做过任务了,所以才没满行动力可以通过联盟祈福、吃行动力卡获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君主行动力不够该怎么办_百度知道
君主行动力不够该怎么办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也能获得行动力,或者到联盟祈福,但是一天也就那么几张有个行动力卡的……一般有奖励会送,同样
如果你有行动力卡就使用,一张行动力卡可以加100行动力,如果没有就只能等第二天了。。
联盟祈福有几率获得大量行动力还有使用行动力卡
买行动力卡
要不就等第二天0点回满
其他类似问题
行动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雄争霸中君主行动力到0了咋办?能恢复么(不用行动力卡)?
七雄争霸中君主行动力到0了咋办?能恢复么(不用行动力卡)?
君主等级的提升会提高行动值的上线你的声望达到1000每天可以在声望任务内领取一张行动卡 在联盟的祭坛祈福有可能获得500的行动值 行动值会在每天的0点刷新(以上是不用花钱买行动卡的)如果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请给个满意谢谢
其他回答 (3)
联盟祈福有可能得到500行动力
其他没有不用行动卡的办法了,只能等第二天自动加满了
1、靠君主的等级,等级越高,行动力越大。
2、每天系统都会 给君主加满行动力;3、去商城购买行动力卡,使用后也可以增加君主行动力。
要想恢复只能到商城买,行动能力卡。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七雄争霸领域专家<a id="login_tip" href="/" 登录|
《为什么是毛泽东》全文在线阅读.txt下载9:第三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 革命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共存
悦读在线:  作者: 任志刚 日 来源:悦读在线
内容提要:任志刚《为什么是毛泽东》全文在线阅读.txt下载9:第三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 革命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共存
  不要以卵击石,要以石击卵
  8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后来人们熟悉的歌词"毛委员,指航程"就是从此开始的。
  毛泽东过去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拿笔做武器,宣传部长的工作让他颇有成为大圣大贤的感觉,他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军事工作,是敌人的枪杆子逼迫他拿起了枪杆子,因为在枪杆子面前,笔杆子代表的真理是那么地苍白无力。
  当然,从"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到学会打仗,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关键是第一步已经迈出。
  他在8月12日秘密回到长沙,我们熟悉的起义是9月9号,有没有人问过自己,为什么农民起义要等到秋收的时候?军队的起义就是在8月1日,说干起来就干起来了,而毛泽东的起义则要等到秋收呢?这就是革命条件的约束,所以光想着闹革命,不想着革命需要成熟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那就要创造条件,脱离了这些很细微的工作,革命无法成功。同样我们后人学习和了解近代史,如果只是停留在革命理当成功的阶段,那对自己的进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要想发动农民起来就要等到秋收后,能想明白吗?其实原因比我们想的要简单,秋收后有饭吃的人,就不会革命,但没有饭吃的人就会造反,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会木然地等着饿死,这就是革命的真相。
  毛泽东在起义前做了认真的调查,得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一是农民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另一个结论是,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了军阀的旗子,只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才是正理。
  第一个结论很重要,它表明机遇和机会的作用,要造反得看有没有人跟着走,也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个结论则有利有弊,公然造反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共存,会直接面对强敌,但也会得到自己人的支持。
  在南昌起义时,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八七会议"做出的是同样的规定。
  毛泽东不再跟在中央的屁股后头,他要领头了,湖南秋收起义时要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这显然是重大的路线问题,毛泽东此时已经站出来,为自己的党指方向了。
  旗帜问题很重要,但策略更重要。毛泽东清清楚楚地知道靠着乌合之众与国民党正规部队拼命终归是要失败的,拿着梭镖和敌人的钢枪直接对打是不能胜利的,毛泽东一方面宣传鼓励人民奋起反抗,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要有以一当十的气魄,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家不要以卵击石,而是要以石击卵。能明白这一点的人是少而又少,但在毛泽东的心中,这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毛泽东的做法与中央的决定不一样,这表明毛泽东已经彻底地独立了,他有了较为完整的自己的套路,共产党人被逼拿起刀枪来拼命,但具体怎么办谁也不知道,而实干家毛泽东显然比其他的书生们强许多。
  毛泽东开干了,他制定了五条暴动纲领:1.同国民党决裂;2.建军;3.没收土地财产;4.高举共产党旗帜;5.组织政权。
  莫道书生空议论,书生只是毛泽东的表象,真要干起来才知道,毛泽东可不是只会写文章的文化人,看看他的纲领吧,南昌起义可没有他搞的这么多内容,他一出手就是全方位的。就是从这时候起,毛泽东走在了他的同志们的前头。
  我们看看毛泽东能拉起来的队伍:一支是共产党员卢德铭手下的一个团;一支是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这几支部队就是毛泽东秋收起义时的主要力量。
  毛泽东先送杨开慧回板仓,要她照顾好老人和三个孩子,谁能想到,这次分手竟成了他们夫妻的永别!
  9月初,毛泽东赶到安源,开始集合他的力量。几年前在安源的工作有了收获,安源的工人们愿意随他暴动。就在这时,长沙暴动计划被敌人截获,长沙戒严了。
  毛泽东在安源做好安排后,赶往铜鼓,在途中被民团抓住,据说靠着行贿,更主要靠着逃跑,毛泽东躲过了这一劫难。
  这一段经历是中国古语"白龙鱼服受制于渔夫禽鸟"的最好的注解,毛泽东这个后来震撼世界的巨人,差一点叫几个民团的团丁给捉起来毙了。人类最奇特的一点在于社会结构,使得某些在权力金字塔的上层的人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幻象,一句话决定千万人的生死荣辱的权力使人膨胀,以为自己金刚不坏。但作为生命,却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在某种特定的力量面前,又是完全平等的。西方人常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再了不起的人也不能直接面对子弹刀刃。真正的力量在于你可以有所选择,中国人常说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这是毛泽东少有的危险之最,面对指着脑壳的刀枪,他完全没有办法,最终他只得下决心靠自己的腿跑路,才脱离了危险。
  好在毛泽东跑了,跑了就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这时候的他第一次真正成了军队的指挥者,他发出命令,形成三路推进的态势,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但是真实的情况远不是诗词中描述的那样令人激动,令人乐观,工人、农民根本就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一呼百应,没有干柴,自然没有烈火,一点点火星子,遇到的是湿草和暴雨。起义军在强大的敌人反击下,败退下来。
  有资料表明,毛泽东上报给瞿秋白的报告中,他预言的将参加起义的人数超过了实际人数,瞿秋白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则进一步夸大。信以为真的共产国际大喜,其指令自然是猛烈地扩大,最好席卷湖南,最好拿下长沙,最好……
  事实上没有最好只有更糟,农民运动在高温情况下的轰轰烈烈是一个表象,到了严寒冰雪的时节又都猫了起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没有直接能够看到的好处,还很危险。中国的大多数人只会躲起来,做旁观者,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过了,这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起义没有成功,这一桶冷水没有浇灭毛泽东革命的热情,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撤退。这时,毛泽东的人马锐减到一千余人,原来到底是五千还是一万,甚至十万?多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手下就这么多人,怎么办?怎么干?
  毛泽东需要做出抉择:是进攻还是退却?进攻将全军覆没,退却会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毛泽东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是他自立的开端,在困境中做出最正确的决断,表明他是最合格的世俗领袖,总指挥卢德铭支持了毛泽东。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在空场上向他的残兵败将们发表了如此演讲: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个比喻准确之极。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有人相信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追随毛泽东,其中就有罗荣桓元帅。
  注意这时候,毛泽东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他尚未找到战无不胜的方法。
  南下的路途依然充满险情,毛泽东巨大的名气给他带来集聚跟随者的优势,但也带来副作用--他的小部队遭到相对猛烈的追击。追击的动力来自高额的奖赏。
  撤退江西途中,他们得知了井冈山可以落脚。于是毛泽东继续南下,途中,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惜哉,卢德铭,活着岂不是一位元帅?
  秋收起义也不是一次胜利都没有,经过莲花县时发现县城没有敌人的正规军,毛泽东就领兵打下莲花县城,这个难得的胜利,使连连受挫的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又兴奋起来。一白遮百丑,一胜也能掩饰前面的失利,这就是人性,没有人能在失败中感到振奋。
  由于一挫再挫,总指挥牺牲,部队情绪十分低落,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部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三湾的。安全了,毛泽东和他的部下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此时的毛泽东手下只剩下了不足千人,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被后来历史证明是绝对英明的决策--缩编。毛泽东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
  在毛泽东宣布他的这支军队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打天下的目的之后,所有留下的人就成了有政治理想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接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苛刻的规矩,是什么因素让七百来人留在这样一个几乎不发军饷的队伍里呢?不发军饷而建军,这是毛泽东划时代的杰作,这个几乎不成立的命题被毛泽东证明完全可行,这意味着毛泽东将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从成本角度分析,他的成本最低,这也意味着他将战胜所有的对手,真相就是中国当年的现实,就是中国当年残酷的生态,就是中国有大量恹恹待毙吃不饱饭的人民。毛泽东天才地知道中国不缺人,缺的是能够带来胜利的领袖。
  一位老红军给自己的孙子讲故事的时候说起自己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的父母饿死了,哥哥也饿死了,就在他饿得已经开始摇摆的时候,遇到了一队人马,给了一块馒头,于是他就跟着走了。后生们十分惊讶,说敢情不是什么有阶级觉悟啊?于是一个聪明的后生说,要是当时来的是国民党军队,那你就可能参加国民党了。老人想了想,摇头说,不是的,要是国民党给饭吃,我的父母和哥哥就不会饿死了。政府不管人民死活,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过去。
  另一方面,蒋介石的屠杀政策也是逼迫人民造反的因素。蒋介石的屠杀政策源自曾国藩的策略,他们作为上层人物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尤其是人口众多所产生的问题和困境,采取了残酷镇压和杀光屠尽的政策。站在社会底层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政策绝对是反动透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劝说美国的上层社会对穷人做出必要的让步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如果某一个人(anyone)活不了,那么每一个人(everyone)也活不好。美国空间大,能说出这样的言语就是智者,就能被多数富人接受。中国空间小,加上蒋介石没有这种觉悟,他曾受过贫困的压力和窘迫,所以他努力向上爬,爬上去后他就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这本来也不能说错,但问题是有很多中国人活不了,这样的事情没有人管是不成的,中国的历史早就证明,你可以杀死造反者,但只要没有饭吃,总会有人造反的。所以蒋介石一辈子将曾国藩捧在手里,作为楷模,真正的湖湘子弟毛泽东则将曾彻底地抛弃了。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官兵平等,党指挥枪。
  这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变革。"三湾改编"是建设人民军队的开端,这一开端之伟大,它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我们的军旗上飘扬着"八一"的字样,这是在江西苏维埃时期确定的,毛泽东掌权后也没有更改,他把建军的荣誉给了"八一"领导人,但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却是秋收起义的这支队伍,是从经历"三湾改编"开始的。
  人还是那些人,但被毛泽东注入了思想和灵魂,他就脱胎换骨,成了新人。中国从此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它的参与者不再是拿命换钱的雇佣军,而是为了政治理想而战的强力团体。最后毛泽东将它塑造成人民子弟兵,决定了中国国家的政体,意义非凡而深远。可见毛泽东出手时,已经完全自立了。没有上级指示,这一切完全来自一位思想家的独创,他超越了他的上级和同一时代的人们。
  在三湾,毛泽东给他的追随者们讲了他的全盘打算和路线图,用官话说就是武装斗争要同建立根据地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手握紧了枪,眼睛瞄向地盘,他第一步是先和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
  日,毛泽东在部队从三湾出发前,对着誓死跟随他的这些忠勇之士发表讲话,他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这些话是很能鼓舞人心的。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高明的鼓动者,面对民众奔走呼喊若干年,没有取得实际性效果,但一旦面对绝对追随他的部众,几句话就起到了激扬斗志的作用,可见语言的力量与实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力,真理也会变成空话。
  不能将所有人看作你的敌人
  起义军继续往深山里面跑,以获得喘息立足之地,前来联络的是袁文才部文书陈慕平,他是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这是一个好兆头,至少可以说服大家伙儿,我们不是无目的地瞎跑。
  井冈山,自古就是土匪的出没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是一块理想的落脚点,现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人,人多枪少。
  井冈山的妙处,只要到过那里的人,一下子就会明白了,南美的革命者就曾经说过:到哪里能找到我们的井冈山呢?但井冈山更是一种思想,井冈山已不再是一个地理的名词,它已化作了一种精神、一个方法,理解了这种精神和方法,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就化作了新的井冈山。
  转回到1927年,怎么与袁文才和王佐相处,就涉及革命的目标、方向、方式及政策和策略诸多方面。我们热衷于关注毛泽东最初始的作为是有道理的,秋收起义之前的毛泽东,是在别人下面打工的,虽然获得了不少的赞誉,但不是领袖,从秋收起义开始他才真正成为完全自立于世的人物,不要看他人少,但重要的章法却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袁文才、王佐虽也参加了大革命,袁文才还是中共党员,但早年他们是真正的绿林好汉,王佐同袁文才是拜把兄弟。在毛泽东到井冈山之前,一批共产党员也到了山上,袁文才、王佐是实打实的当地人。
  有人说: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允许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压根就不明白毛泽东高明在哪里。毛泽东是什么身份?他是国共两党最高层的领导人,他上山不是为了占山为王、当土匪,而是立住脚跟寻求发展。
  袁文才、王佐是绿林出身,他们本能地担心这支比他们力量大得多的部队上山会不会"火并山寨",夺取他们原有的地盘。事实上毛泽东的手下确实有人提议灭了他们,而毛泽东否定了吞并政策,确定了联合政策。
  与袁王联合,绝不像有人说的是关系到工农革命军能不能在井冈山地区站住脚跟的决策,而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大问题。毛泽东的决策乍一看,好像是为了立住脚,但实际上是搞大联合。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一根本性的策略开始实施了,这才是关键。它是毛泽东的力量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重大决策。实行大鱼吃小鱼的政策,就是弱肉强食的政策,就是千百年来所有强权实行的政策,就是自己虽然吃掉了别人,但也为自己树立了未知的敌人,最终被更大的力量吞并吃掉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打败天下无敌手。这实际上是一个盈利模式的问题,你绝不能将所有人看作你的敌人,这就回到了革命的首要问题,而这时候已经是毛泽东搞明白这个问题两年之后了,现在到了应用的时候了。丛林法则,这是军阀们成败的主因,也是蒋介石集团认定的法则,没有毛泽东,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的,狮子永远是草原之王,豺狼虎豹们要做的就是躲开狮子,瞄准牛羊。但毛泽东来了,他上山了,他要改变这一切,如果是弱敌,就如同上山前遇到的莲花县城,他会毫不犹豫吃掉,但如果是可以争取的力量,他就要做出尝试,将他们拉进自己队伍,这是毛泽东胜利的关键因素。
  逮谁灭谁,固然能一时痛快,却是给自己的未来设置了无数难以逾越的障碍,给自己树立了无数的敌人。毛泽东又不是为了当井冈山大王而来,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上的山,自然,他定下了联合而不是吞并的策略。有了策略,下面的自然就好办了,毛泽东决定先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袁文才入手,再通过他去做王佐的工作。
  绿林好汉们最看重枪,人可以少一个,枪却不能少一支,袁部有一百五六十人,只有六十支枪。于是,毛泽东向前委提议,准备一下子送他们一百支枪,将袁文才的全部人员都武装起来。这时候的毛泽东是人少枪多,多出来的枪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三湾改编时放走的不愿意接受新规则的动摇分子留下的。当时说得很清楚,要走可以给钱,但要把枪留下,这样毛泽东手里就有多出来的枪,他要把这些枪送出去。前委成员听到这个大胆的设想,差点晕过去,说实话,没有这么干的,别人明显地不欢迎你,你反倒要送枪给他。有人怀疑,有人反对,经过毛泽东反复说明,才以多数通过。这实在是只有毛泽东方能有的大手笔。
  见面就送给他们一百支枪,这份诚意感动了袁文才,毛泽东队伍里的伤病员有了歇脚的地方。
  袁文才认可了毛泽东,"毛委员,那可不是普通人。"
  立住脚的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失败的消息,知道自己是对的。几个师团级干部却跑了,罗荣桓元帅这时候才是连级干部,这真是令人遗憾,历史没有这些人的痕迹。
  事业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最糟糕的情况却悄悄来临。湘军依然在追捕他们,毛泽东分兵向着王佐的地盘进发,由于人生地不熟,居然被地主武装打散,毛泽东一直退到井冈山南麓,最初收集到的失散人员只有四十多人,部队状况十分狼狈。
  那时的情况绝对可谓是虎落平川被犬欺。毛泽东率领这几十人继续向井冈山转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湾改编的效果这时候悄然展现,由于事先每一个士兵都知道目标,此时的毛泽东的追随者都是明确要跟着干革命的,所以,队伍行进到井冈山脚下,几乎全员归队。
  这时王佐派人接应他们上山,毛泽东送了70支枪给王佐。
  从这时候起,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袁文才、王佐两位绿林好汉由于接纳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事实上毛泽东与人合作的强烈愿望也是让人难以拒绝的。
  毛泽东到了井冈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这里面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原来军队中没有党员,要发展,一个是原来地方党组织要汇集重建。毛泽东的事业的核心就是人,所以,毛泽东把这件事看作一切的根本。
  在"三湾改编"时,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军队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并且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但那时时间匆促,许多措施还来不及落实,部队站住脚后,毛泽东主持了罗荣桓连队的六名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不久,各连的党支部都先后建立起来,这样这支军队就有了灵魂。
  这就是最著名的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一原则就这样一步步实施落实到了部队的基层,为今后的指挥如意打下了基础。许多人不明白罗荣桓为什么能够成为元帅。罗荣桓在元帅里学历最高,他是正牌大学生,他随着毛泽东上了山,罗荣桓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党指挥枪这一原则落实到组织上的关键人物。罗荣桓在元帅排行榜上是被降低了,是他自己谦虚的原因。
  拉起一支队伍不难,关键在于制定行为规则,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规则决定成败。毛泽东从来就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准方向,作为行动者,他认同湖南老百姓的俗话,草鞋无样,边打边像。他是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去找发展的方法,集聚各种力量,使目标和理想变成现实。
  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军旗的颜色,正义更像是人的左右手,文人们在书房中编出的仁者无敌的故事,只能给自己的民族带来灭顶之灾。人类在战场上遵循的规则就是达尔文主义,食草类动物要想摆脱被吃掉的命运,除了胆量和勇气,还需要正确的方法,而命运的彻底改变,则需要从基因上从根上改变,要长出熊心豹子胆,要有尖牙利齿,才能杀死敌人,才能伐骨洗髓更生,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其他的冠冕堂皇的理论和华丽的辞藻敢面对先烈们的血吗?
  爱心泛滥不应当受到指责,但请先将爱心付给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否则会叫人怀疑宣扬者的动机。
  毛泽东上山了,虽然后来他数次被他的同志剥夺了军队的领导权,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如果说作为建党者,他是众多参与者之一,他的党组织一开始也是党内最大的团队,在1935年以前他并没有真正到达领导的地位,但作为建军者,他的地位截然不同,他是当仁不让的建军者,从工农红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构建这支军队的一切要素都来自毛泽东,其他的同志无论贡献多大,都是参与者。
  没有毛泽东照样会有中国共产党,但没有毛泽东会有这样一支军队吗?我们不知道。
  人类的进步许多是水到渠成的渐进过程,但也有少数是天才的顿悟式贡献,如蔡伦的造纸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把毛泽东的道路说成是必然的则是不知所云。
  在军队内部建党的同时,毛泽东也抓紧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国民党从合作者突然间变成最凶残的敌人,使得共产党措手不及,多数地方上的党组织给打散了,蒋介石的屠杀政策,又迫使共产党人坚持斗争。毛泽东采取了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发展的做法。井冈山上一立住脚,毛泽东就召集各县原党组织负责人,寻求发展,据说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主张居然是贺子珍的建议,大概就是在这时贺子珍走进了毛泽东的心。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杀政策,使得共产党人决然地走向统治者的对立面,所以一旦有了主心骨,力量就又开始集聚。
  袁、王二人接受毛泽东的召唤,毛的工农革命军和袁、王部队正式合为一体,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作为一位革命家,他知道必须进行土地革命;作为一位军事家,他的战无不胜的方法是怎么来的呢?说来许多人都不相信,它来自井冈山的老土匪的一句话,叫作:"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如果非要归结成理论,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计,超越了《孙子兵法》,因为它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而且是屡试不爽的。孙子兵法中最高境界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意"百战不殆"是指可以不失败,而不是百战百胜,不失败的条件依然苛刻,就是要知己知彼,事实上,两军对垒,谁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这一点难度很大,做不到不说,即便做到了,也仅仅是能避免失败,而一个走字,就能做到了不失败。所以千百年来,无数将军拿着《孙子兵法》对垒的结果依然是有胜有败,《孙子兵法》中没有必胜之道。毛泽东却找到了战无不胜的方法。
  毛泽东在上山前,没有认真读过《孙子兵法》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读过,并且接受或着迷于《孙子兵法》,就有可能找不到这么高明的必胜术。
  为什么其他的大人物拒绝这个"走"字呢?我们从动物世界中也许能找到一点答案。食肉动物多是以短时间的突袭来获得食物的,没有狮豹会长距离追逐猎物,只有食草动物为了生存会长途跋涉。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的精英人物,都是认为自己是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多愿意参与高智力的竞争和激烈的拼搏,而鲜有人愿意靠耐力实现成功,这既要有吞吐宇宙之志,又需要有平民之心,还需要有顽强的意志,更需要强壮的身体,这么多的条件要同时集中于一体是很难的,关键还需要你的同志也愿意走这一条路。这一点又是阻力,当你的同盟者是精英人物时,就无法实现,只有当你的支持者是社会底层的人们时,这一点才不难实行,就如同土匪就是出自生存的本能而实行这一方略。查遍历史,没有找到真正依靠底层力量成功的,但在毛泽东这里,这一切就变成最切合实际的方针,一旦深入到基层革命者的心里,就会引发物理学上的共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毛泽东一代人最终完成的革命用实现裂变聚变来形容也不为过吧?这场20世纪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变革,即使是到了几千年后依然会令人神往,特殊的事件发生了,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它不是必然的,它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由于某个特殊人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奇迹之一。如同1500年前的穆罕默德,800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样,而最神奇的是,这一进程发生在20世纪,这可能就成了绝唱,无法想象在人类今后的岁月中再会有这般人物。尤其重要的启示是,对我们愿意学习的人来讲,中国传统的智慧,"三十六计走为上"、"后发制人"这样的哲学思想将闪现出恒久的光芒,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在西方人面前自卑,西方的先进性表现在科学上,而科学是可以学习的,中国的智慧却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毛泽东可不是一个能静下来的人,他上山是为了站稳脚跟,可不是当山大王,他已经找到了革命的路线图。1927年10月,国民党的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之间的战争爆发,井冈山周围各县国民党兵力空虚。这就是机会,毛泽东立刻发动攻势,攻打茶陵县城,打下茶陵后,立刻着手成立工农兵政府,工人出身的谭震林被选为主席,这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并组织了赤卫队。
  毛泽东当时因脚溃烂,没有随军前去,但他却控制着整个局势,当团长陈皓不执行他的政策时,营党代表就写信向毛泽东报告,党指挥枪的原则开始起作用。
  毛泽东下令处决了企图叛变的陈皓等人,这就不能怪罪毛泽东杀人了,毛泽东是不喜欢杀人的,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随意杀人。三湾改编时已经讲得清楚,不愿意革命的可以走,但不可以带枪投敌,以后加入革命队伍的人也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这样发展可能慢一些,但极为牢靠。
  毛泽东发现他的一个重要的指示被忙于打仗的军人忽略,那就是在茶陵军队没有参加做群众工作,于是他制定出红军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
  这是毛泽东的发明创造,自古以来,军人们的任务就是打仗,提出军队的任务不仅是打仗,也要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要做群众工作,最后这一项是天才和神圣的结合,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是真正的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军队。这使得毛泽东的军队不再单单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直接变成了政治灵魂的强大躯干。毛泽东没有学习军事的经历,大概只有他才能超越军队观念的束缚,提出新的学说,并且推行它。
  敌人依然有空虚之处,毛泽东就趁机发展,这时候,人民军队的纪律产生了,最早叫"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告诉他的追随者上山是干革命的,留下来的是愿意革命的,这样毛泽东制订了最严格的纪律。他知道,如果老百姓不接受他,不接受他的军队,他的事业是做不成的,而要老百姓接受红军,则需要红军具有超强的纪律,于是他宣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自古以来老百姓见了军队,第一感觉是怕,第二是恨。毛泽东用强有力的纪律约束了自己的军队,用行动证明一支全新的军队的诞生,他改变了军队同群众的关系,他称之为鱼水关系。他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建、而战、而存在,这是确保胜利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第一要素:保存自己
  虽然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之火被扑灭,毛泽东在井冈山却像是残留的火星,又被点燃了。接连几座县城被占,使国民党江西当局大惊,于是出兵,对井冈山第一次"进剿"。
  1928年年初,敌人来了,这是毛泽东真正的第一回临敌,前面的真不能算,都属于抽冷子给敌人一下。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毛泽东是什么时候学会打仗的,但可以肯定,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就是这时候展现的。有资料表明毛泽东此时已在总结战争的取胜之道,因为他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他已能集中部队,然后针对两路敌军较少的那一路展开攻击,制定出利用晨雾发动袭击、围三阙一的作战方针,这一招就是将敌人赶出阵地、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致胜法宝。这是很了不起的悟性。
  第一次与正规军作战,毛泽东就取得了好成绩,全歼敌军一个营和县靖卫团,俘虏近300人。
  就是在这次战斗后,又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被天才制造出来了。我们不得不叹服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多才多艺发挥到军事领域,使得军事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这是毛泽东领兵对国民党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俘虏那么多,怎么对待俘虏呢?当时没有规定,也没有纪律,因为这是新问题,俘虏押送途中出现过打骂俘虏、搜俘虏腰包等行为,毛泽东发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为毛泽东认为他必然胜利,所以在以后的岁月中,这将是个常态,需要定出规矩。他提出了优待俘虏的政策。这是个新鲜事,但他的部下却很顺利地接受了,因为他的部下本来就不是为了钱而当兵的。毛泽东的解释是,国民党军队中许多士兵是被作为壮丁抓来的穷人,不应该打骂他们,而要进行说服,教育他们反戈一击。他明确宣布:工农革命军不杀、不打、不骂俘虏,不搜俘虏腰包,对伤病俘虏给以治疗,经过教育、治疗后留去自由,留者开欢迎会做革命军战士,去者开欢送会并发路费。
  国民党逮到共产党就杀,这一政策只能叫共产党人拼命,宁可战死也不投降。而毛泽东的军队逮到国民党的军人,却是优待,这简直是菩萨心肠。毛泽东告诉他的士兵,这不仅仅是阶级立场和感情问题,也是消灭敌人的好方法。优待俘虏也是消灭敌人?是的,毛泽东的这一纪律,不只是戳穿了国民党散布的"共匪见人就杀"的宣传那么简单。
  毛泽东的这一策略,使得国民党的军队面对共产党时多了一个选项,那就是投降。释放回去的人员,极有可能再一次参加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总不能将自己的被俘人员杀了吧,可以想象,当过俘虏的国军,下一次再面对俘获过自己的共军,只要处于劣势,就一定会自动举起手来,这样一来其他想抵抗的人也会动摇。赣军的《九师旬刊》上,对这种做法发出了"毒矣哉"的哀叹!看来国民党里还是有明白人的。
  就是这一政策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制胜法宝,使得毛泽东的军队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天敌,天敌的关系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就是雄鸡和蜈蚣的关系。
  说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天敌是有根据的,你只要看看他们两个人交手的全部历史就会同意这一说法的。
  毛泽东可不想当流寇,他抓住了枪杆子,就要落实他的力量,他的目标是获得政权,所以建设根据地,毛泽东看得很重,抓得很坚决。
  毛泽东的力量在发展壮大,发展的后劲很大,他渐渐找到了通向胜利之路。
  他开始实践他的政治理想,包括工农当家做主,均分土地等,这时候的毛泽东把资本家、地主、土豪劣绅、反动政府官吏等列在一起,准许工农平民就地自由抓捕他们,并烧毁他们的房屋。
  按照毛泽东后来的政策,这样对待资本家和其他的中间势力的政策显然是过于左倾了,但即使是这样,毛泽东的做法也非常不符合当时中央的指示,在留苏的人眼里,这完全是右倾,他们的政策是大杀大烧,"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这显然是昏招,就如同恐怖行为触动不着敌人上层,反将普通民众逼着去依靠上层,这样阻力更大。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得当时的中央变得如此极端,不管不顾。也许是敌人的残酷屠杀使得一些人绝望、暴怒,革命成了比赛暴力。斯大林的戾气也影响着中国革命,蒋介石一开始接受俄国人的援助,但在找到更大的后台后,将俄国人扔到一边,完全投向英美财团,这让斯大林怒不可遏,斯大林靠着共产国际指挥中国共产党报复,他考虑的不是中国革命如何胜利,而是如何出这一口恶气。
  毛泽东也认为中国需要彻底革命,极端到拿起武器上山当土匪,但他拒绝乱砍乱杀,这既是他的方法,也是他的天性,所以他不断地被自己的党内人士指责为右倾。
  毛泽东说自己身上有猴虎二气,虎气好理解,他的王者之气,贯天彻地,但猴气该怎么理解呢?毛泽东确实有为了成功不怕任何牺牲的勇气和决心,但他显然又对各种成功的方法道路产生怀疑,他极端地渴望成功,以至于他极其谨慎地保护着成功之本,战争的第一要务是保存自己,这是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呢?
  这时候中央做出开除毛泽东的中央委员的决定,这大概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印度人罗易的杰作,结果特派员误传为"开除党籍"。这使毛泽东一度成为"党外人士",不能再担任前委书记和党代表,只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面对这样的撤职,毛泽东似乎从来没有过放弃的意思,这个党包含了他的全部的家人、朋友、同学和一切,所以打击固然是沉重的,但不可能动摇他的意志,他积极地担当起师长的职务。
  湖南省委命令他将部队开向湘南,配合湘南暴动,毛泽东却在途中把队伍停下来整训,上级的这种瞎指挥,造成红军主力外出,井冈山根据地遭受很大损失。
  这时候传来两条好消息:一是看到中共中央的文件,毛泽东只是被开除委员而不是"开除党籍"; 二是在湘南暴动的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被敌人追着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
  这样一来,难题迎刃而解,毛泽东成了湘南暴动的接应者,他阻击追敌,掩护朱德部撤退。
  朱毛会师了,这一历史时刻后来被大大赞颂,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支部队产生了许多的元帅和将军。最先上山的人里面就有朱德、陈毅、林彪、粟裕等人,毛泽东后来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就是说的这一段。合兵之后部队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主力是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有一批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习武军人,这就使得毛泽东手下多了一批将领,也使毛泽东有机会了解科班出身的军人们对战争的观点以及作战的方法。
  凡事有好就有坏。无条件地欢迎朱德上山,给毛泽东的事业带来了生力军和许多的帮手,但也带来了隐忧,那就是新来的人多势众,指挥权并不牢靠,毛泽东无法做主,这将给他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将持续很长时间,这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主要是毛泽东还没有找到必胜的路线图,他依然在尝试,尝试中他没有拒绝与别人合作,没有给别人讲条件,相当于在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下就获得了注资是好事,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和拓展,但由于股份的稀释,决定权不在毛泽东的手里,一旦遇到外界干扰,就失去了控股权,这是毛泽东在形成最终的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大合作前的必需的磨砺。
  朱毛会师后,他们打败了敌人第二次"进剿"。
  中央下命令撤销了毛泽东的中央委员职务,毛泽东可不会离开共产党。战斗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以第四军军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汇报朱毛两部会师后的胜利,解释他的行动,并建议成立湘赣边界特委。此时在中央主持工作的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于6月4日写了回信,赞同这个方针,并确定成立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
  这是一封迟到的回信,由于交通不通畅,多半年以后才到毛泽东手里,就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丢了权力,革命受到损失。
  在这一阶段,毛泽东主要做了争取陈毅的工作。陈毅没有立刻接受毛泽东的召唤,陈毅更多的时候是倾向周恩来的。但毛泽东在这支部队中找到了自己的长期支持者,那就是建国后排在十大元帅第三位的林彪。
  朱毛兵合一处了,毛泽东的工作是试图在新加入的队伍中推广自己的主张。朱德对建军的贡献是很大的,这倒不是说他贡献了思想和灵魂,而是他贡献了人马和团队,并对一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起到了好的示范作用。
  朱德具有高尚的情操,作为一名旧军人,朱德本来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但他选择了追求更为高尚的事业,他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他是赞成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原则的,那就是党指挥枪,这一点在朱毛会师时体现得就很明显,毛泽东算是师长,但一见面就成了上级,所以说朱德是赞成毛泽东的党指挥枪的原则的,差别是毛泽东认为他就代表了党,但一旦中央和毛泽东有了不同意见,那么根据这个原则,朱德自然听从上级的,这让毛泽东很是搓火,也很受伤。对毛泽东来讲,朱德的到来壮大了毛泽东的军事力量,朱德总的来讲是有大功劳的,这一点是理解朱毛关系的关键,朱德的高尚人格对于实行新的纪律,也有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军队的总司令这一殊荣归于朱德是理所当然的。
  朱德身经百战,他同毛泽东总结了前面的战斗经验,把"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提升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但有迹象表明,朱德只是觉得这样的战术适合于游击战争,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通向最后胜利的法宝。朱德和其他的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们一样,此时并没有意识到中国革命将完全靠着自己的力量,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多是信奉列宁的道路,他们相信真理在手,只需要在某一个时机到来之时就可以获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所以作为真正的军人,面对这一战无不胜的法宝却表现出了波澜不惊的平静。
  同样,要是将朱德理解成就此服从和完全支持毛泽东也是不恰当的。朱德在军队的地位,主要是一种资格,几乎所有的军人都不可能在他面前挺腰子,所以即使是朱德没有无条件地支持毛泽东,是有限支持,对毛泽东来讲已经足够了,因为这让他能早点进行更大的实验。毛泽东不容易与强者相处,因为他想征服所有的人,但智慧和理想又促使他和任何人能够相处,这也是理解毛泽东人际关系中的关键点。
  很多军迷对十大元帅的排名很感兴趣,各种争论不绝于耳,最有意思的就是十大元帅的战功并不显著,最明显的就是排在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战功极为显赫,却与元帅无缘,这叫人纳闷不已,要知道元帅作为军人的至高荣誉,却与战功不成正比,这一点叫人很难适应,所以争论将是无休止的。
  我们在这里提供另一种思路,也许更容易理解元帅的排名。我们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看作一个公司,首先说明,这种庸俗化的说法可不是笔者首创,而是来自毛泽东自己的比喻。毛泽东在后来给李达的召唤信中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毛泽东这家公司,名号是自己起的,注册地点是井冈山,公司规则是毛泽东定的,自己的资本不多,也就是几百号人,但业务发展得不错,盈利模式也是已经确定的,表现了很好的发展性,这时候朱德同志参股了,由于他的资本很大,所以毛泽东当然十分欢迎,这一参股给这支部队带来了三位元帅和数位大将的董事会名额,同时也为参加南昌起义的其他的元帅们预留了位置。
  在井冈山初期时,在没有比毛泽东党内地位更高的领导者发令之前,朱德是遵循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争的军事原则的,他们又接连打退蒋军两次"进剿",两次进剿的敌军指挥官都姓杨,所以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此时红军的力量已经可以消灭江西军阀朱培德的主力,地盘进一步扩大,控制的人口达到了50万,是井冈山斗争的最辉煌时期。
  共产党的上层人物中能够意识到毛泽东将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人不多,但基层的英才已经向着毛泽东靠拢,林彪、罗荣桓、粟裕这些后来的大人物在战火中被快速提升。
  林彪在军队的快速上升,主要原因被多数人忽略,人们常以为是由于林彪的军事天才,这是不完全的。林彪背后有政治力量,那就是林彪的两个哥哥,一般人不了解林彪哥哥在党内的地位,所以造成历史的盲区。毛泽东是兄弟三个参加革命,林彪也是弟兄三个,和他们相近的是杨尚昆,也是随着哥哥参加革命的。
  罗荣桓不用说,他是毛泽东原班人马。真正靠着军功上升的恰恰是粟裕,粟裕和毛泽东最近的关系是担任过毛泽东的警卫连长,他静悄悄地学到了毛泽东用兵的精髓。
  敌人三次"进剿"都被毛泽东打败了,但胜利只是让红军站稳了脚跟,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的挫折感依然弥漫在军队中,毛泽东尚未消化朱德带上山的大队人马,毛泽东开始推广他的一整套方案,建立政权,土改,练兵。最有名的就是回答了林彪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想告诉他的同志,这样的道路是通向最终胜利的,革命的过程将是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此时的毛泽东没有外界的干扰,在井冈山没有能挑战他地位的人,颇有点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味道。
  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
  袁文才和王佐都是拥有上百人武装的,当时罗荣桓元帅才是连级干部,粟裕大将也是连级干部,所以以袁王二人的贡献应当是大将级别的,这一点应当是没有太多疑问的吧?可惜后来他们被彭德怀误杀。革命的过程中有许多令人叹息的细节,影响了人们对某些人的好恶评价。我们建议学历史应当看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关注毛泽东的思想历程。
  有了枪就有了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开始实施毛泽东的理想,改造中国与世界。改造中国的力量来自农民,要驱使中国农民参与革命,就是要分田,此时的毛泽东开始迈出关键一步,这是毛泽东革命方程式中获得农民支持的第一次试验。
  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根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特别是农民,土地是他们知道的唯一财富源泉,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没有枪怎么可能分地,不分土地怎么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这一切在毛泽东这里完成了统一。
  红军在井冈山的最初阶段,发动群众的主要内容是打土豪,分浮财,但单单这样做,显然是不够的,手里有枪的毛泽东开始了分田。
  毛泽东要干什么?他要革命。革命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要告诉农民,革命就是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一听就全明白了。这比"闯王来了不纳粮"还叫人激动,这是中国彻底革命的开端,分得土地的农民自然就站在了红军一边。
  毛泽东知道自己在接近某种确定的通道,他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他甚至迫不及待想在敌人反攻前,争取以一个月时间把永新根据地建设起来,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贺子珍结为伴侣,毛泽东告诉她,自己结过婚,有三个孩子,留在湖南老家,现在杳无音信。
  那些责备毛泽东不忠于爱情的人,不应当关注毛泽东,应当去温习琼瑶阿姨编的故事。
  有人解释说,毛泽东将婚姻作为联合当地力量的一种策略,这也不是说不过去,不过我们想说的是,在那个时刻准备被人砍头的年代,在那个上层社会热衷于三妻四妾的年代,这个问题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联姻作为力量的联合方式,古往今来,多数大人物都是这样做的,华盛顿、蒋介石的成功因素中,联姻的因素都远远高于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婚姻,像毛泽东这样的英杰获得少女的爱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说的是,毛泽东巨大的成就中,从外部获得的帮助不占据重要位置,皇皇成就主要是来自他找到的真理和他的思想。
  对建设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一直紧抓不放,这是他与其他军事家最大的不同,因为在毛泽东军事家头衔的前面,还有政治家。粟裕回忆道:"毛泽东同志很注意对部队进行建立根据地思想的教育,他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民军队的屁股,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的比喻,很有说服力。"
  毛泽东知道这一切慢慢地向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可是对于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志来讲,这种胜利可不是他们期望的革命,他们可没有想着上山当土匪。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地开打,外面的命令来了,正合心意,怎么办?
  不听毛泽东的,听了别人的命令就会失败,这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了常见的现象,可见毛泽东胜利之路的轨道之窄,别人很难把握。
  湖南省委拿着中央指令命令毛泽东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毛泽东不听,别人听。陈毅率数千红军到湘南后,先胜后败,结果多数自行解散回家,这只能说明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在朱德、陈毅领导的队伍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
  结果很伤心,原先打下的地盘全部丧失,还乡团乘机报复,杀人放火,逼债收租,一时乌烟瘴气,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毛泽东给打蔫了的陈毅鼓气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陈毅是个好同志,但他打仗不怎么灵光。许多人会纳闷陈毅怎么会是元帅呢?其实应当反着问,陈毅怎么可能不是元帅呢?陈毅要是会打仗的话,元帅位置还得靠前,名义上是他和朱德两个人带着人马上山的啊!
  毛泽东接应陈毅相当于"第二次会师",决定主力返回井冈山。离开了毛泽东就会失败,这一近似魔咒的东西,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发作的。
  毛泽东十分看重纪律,随时纠正部队中的小错,毛泽东极力要传达给中国社会积极的信息,这种做派对于毛泽东将他的军队区别于其他所有军队,最终被人民接受起着积极的作用。
  留守井冈山的一个营凭借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冲锋密集区,敌军指挥官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毛泽东听到这个喜讯,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就是毛泽东,他在经历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却是洋溢着胜利的激情。
  失败也有好处,就是毛泽东的观点和意见得到了进一步认可。朱德、陈毅开始接受毛泽东的政策,毛泽东、朱德随即率领红军大队开展恢复井冈山根据地的工作,取得三战皆捷的胜利。这样,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二次"会剿"被打破了。有了毛泽东就有了胜利,这是魔咒。
  这时毛泽东收到了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的指示信,有了这封信,毛泽东的地位就高于省委,在他领导的根据地里,他就成为了最高领袖。
  他在1928年10月、11月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表明他心中已有了通往胜利的线路图。
  为什么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能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
  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的词句是不是很晕菜,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文章。毛泽东表述的道理并不复杂,他说出了最直接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能活下来,除此方式之外,别的看上去高明的方式连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没有,更不用谈发展了,第二就是这样的方针不但能活下去,而且能发展壮大,并且最终通向全面的成功。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他进一步阐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快一点,有时候会慢一点,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决定的。什么叫本事,这就叫本事。努力是必须的,但结果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有的,你必须搞清楚,打仗是你和敌人的较量,他也不想输。这就叫老实。
  毛泽东提出,拿枪杆子打仗、搞土改、建立地盘是要同时进行的,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土改,也不会有地盘,没有土改,就没有人民支持,没有人民支持,地盘就保不住,没有地盘,哪来的土改,没有土改哪里来的后方,没有后方怎么打仗,这就是几年来斗争的主要经验。
  毛泽东的表述,后来经过笔杆子润色,再加上他自己也试图证明这是个理论问题,所以容易叫人搞不明白。其实这个道理拿大白话说就是,在中国土匪都能活,而且还活得不错,可是一帮子嘴里喊着革命的人,却连土匪都不如,也无力保护跟随自己革命的人们,这算什么事呢?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慢慢造成革命的波浪,最终掀起万丈巨浪,就能达成革命目的,这就是毛泽东设置的达成目的之路径,就是他后来最喜欢说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条道路看上去很漫长,却是唯一的可以胜利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他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他的路子是不通的,关键一点就是他先于党内其他同志尝试过了,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发言权。
  毛泽东发现了俄式革命的缺点,斯大林的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路数在中国不能用,因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你把中间势力推向敌人一边,胜利是不可能的,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的彻底革命,这里的关键点除了发动最底层的人民之外,就是要团结中间势力,就必须坚决纠正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过左的政策"。
  革命的方程式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个方程式可以最简单地表述为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敌人,增加自己的朋友。
  土改将在几个县的范围内尝试实行,毛泽东多次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此时的中央主持者是任弼时,其他的领袖们应该是去莫斯科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其他人都被莫斯科牢牢控制着。任弼时通过多种方式,向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介绍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毛泽东没有吝啬地藏着掖着,相反他将他的成功之道告诉他的同志,推广到全国,这对于后来这些人汇聚到他的旗帜之下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七百多人上了井冈山。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朱老总是元帅首位,而彭老总位居第二了吧,这真可以说是个股份问题。
  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领导的人马,招牌就是井冈山,成为中国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彭德怀也是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有人将彭德怀看作是猛张飞是很不恰当的,彭德怀是会做诗的。林彪曾将彭德怀比作冯玉祥。这不是赞扬他。但不管怎么说,彭德怀带人马上了井冈山,这一行为给他带来了日后中国军队的次帅的地位。
  井冈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拥有绝对重要的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中国军队的元帅大将和将军们多出此处,也是构成毛泽东权力的基石。
  人多是好事,但人多了,井冈山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们看看真正的军事家粟裕是怎么说的。
  粟裕评论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此时井冈山终于进入了蒋介石的法眼,他尚不知道毛泽东干了些什么,但终于意识到需要重视毛泽东了。
  真正的敌人来了,问题肯定是严重的,局势是严峻的,井冈山无法支撑毛泽东反击敌人,完全有可能被敌人困死,毛泽东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毛泽东一生作为令人眼花缭乱,但主动性是根本,他在拥有实力之后几乎都是保持主动性,也就是说后发制人与主动性在他这里也是统一的。
  袁文才、王佐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指挥。毛泽东、朱德率领主力出击赣南,毛泽东想来个"围魏救赵"。他估计红四军主力下山后,将会吸引开相当数量的进攻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太高看敌人了,他没有想到敌人不跟着转,他的敌人根本不把毛泽东矛头指向的地方当作必救的,而是一心一意收回井冈山,也就是说蒋介石的指令就是收复井冈山而不是消灭朱毛,在蒋介石看来,朱毛和其他军阀一样,失去了地盘就会完蛋。可是蒋介石错了,这样蒋介石就失去了将朱毛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机会了。因为这时候的朱毛是最弱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本文责辑:未网小学白国宁】
关注我们: 
★延伸阅读
有关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未来网悦读在线” “未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取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未来网悦读在线”“未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非未来网悦读在线),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一周内持相关证明联系本网;新书推荐、内容合作、作者投稿等其它内容合作请联系我们。
我们的联系方式:电话:(010) admin@k618.org
读者QQ群:
<area shape="rect" coords="251,6,295,27" href="../../zbtj/"
作者以“树”的形式来解读汉字,让读者可以方便地进入汉字学习的领域,在充满趣味的解释性文字中,自然...
 16篇小故事主题鲜明,不愠不火也不矫情做作,粉饰太平,有些是她自己的经历,有些时别人的经历,它们...
心理原创榜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雄争霸君主行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