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喷挺有用吗是假的,全部都是一些骗子 我就上当了 ,...

你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上当受骗的经过是怎样的?
在旁观他人受骗的经历时,总会产生自己一定不会被骗的感觉事实上,被骗往往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即便认为这是个骗局,也不会立刻脱局。。。
按投票排序
我要说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旧事:中文资深科幻读者圈里发生过这样一桩惨剧,受害者数量众多,且个个精神上受到重创。更严重的是,这件事的实情始终没有大范围宣传开来,也就是说随时可能有不知情的后来者发生同样的遭遇。事情要从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最后一部长篇《时间足够你爱》讲起。据读者评价,这本书并不是海因莱因最好的作品,至少不及他巅峰期的《星船伞兵》、《异乡异客》、《严厉的月亮》这三部顶尖力作。据读者评价,这本书并不是海因莱因最好的作品,至少不及他巅峰期的《星船伞兵》、《异乡异客》、《严厉的月亮》这三部顶尖力作。但物以稀为贵,其它作品要么能随意在书店和网上买到,要么遍地是电子版下载,唯独这本又厚又贵的《时间足够你爱》出版后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网上也始终没有电子书,哪怕是扫描版也没有。于是这本书就成了国内科幻读者的一块心病。直到2008年左右,眼尖的读者忽然在著名科幻小说资源站“迷幻汤”上发现有人上传了一个“时间足够你爱.txt”。消息传开后大家一下就炸了锅,纷纷下载来读,那些有科幻板块的书站也不甘人后,第一时间转载到了自己的书库中。噩梦开始了。要知道,国外科幻作品大多都有厚厚的书页、啰嗦的叙述和满篇长长的人名,能跨过这道障碍的人基本都是坚毅的资深读者。所以……当很多人发现剧情有些不对劲时,他们还是坚持着继续读下去,直到啃完全篇为止。然后,各个Q群、贴吧、论坛、小组中纷纷传出了咆哮声。因为这本书并不是海因莱因的原作,而是另一部,同名的,国人撰写的,长篇BL小说。如果是一般的BL也就算了,这部小说的迷惑性在于:作者本人(腐女)受了海因莱因原作的很大影响,首先是相同的书名,还有主角活了几千年的设定。“我看了内容简介,说这是一个长寿者的故事。开篇不久是现代,后来回忆到查理三世,我觉得这样就和简介对上了,于是再也没怀疑过,就这样读完了……(抽泣)”“后面全在搅基啊啊啊啊!仆人搅小主人,贵族搅国王,搅了英王搅法王!搅着搅着就完了啊啊啊啊!!”“因为文笔很像翻译腔,而且还挺……优雅的,我边读边想海因莱因为什么转性了,后来又想,如果他真的写BL,大概也就是这种风格吧……”——摘自受害者们的笔录国内科幻资深读者大多是宅男,和腐女们一向势不两立,如今却因为一个书名而硬啃完了整本BL,精神受创之深令人不忍细想。科幻读者小圈子化严重,受害者的吐槽只限于自己小圈子中,很难传播到外面。此后的几年间几乎每隔一段我就听到有人在惨叫,而那段时间里只要在网上搜一搜书名,无论是在线还是下载全是这本BL。更让人绝望的是所有实体和在线书店均无货,淘宝黑心商人加价几倍卖旧书,等你咬咬牙打算豁出去拍下时,发现连加价都没货了。直到2012年中,才有人上传了PDF扫描版的原书,又过了半年左右,少数网站上出现了真正的原文电子版,那个BL版渐渐从搜索引擎的前几页被挤了下去。但它仍然潜伏于在无数个中小书库的“科幻”分类下,等待下一个不知情的读者踏入陷阱……最后的温馨提示:真正的《时间足够你爱》主角叫拉撒路·龙,人称“老祖”,而一旦你看到“朱丽·布兰塔吉聂特”、“爱德华·赫利”、英格兰和法兰西,恭喜你,现在关掉还来得及。
我也来一个:大学刚毕业,身上总共不到700块钱,也不知道怎么的脑子一热就想在北京,因为经济的原因,所以特别想尽快找到工作。那时候就天天买报纸上网,刚开始想找本专业的,可是简历发出去一周多一点消息都没有,身上的钱也快花完了,于是我想不能再挑剔了,随便什么工作都做,很快就看到一个超市促销员的工作,打电话过去那边马上就让面试,面试的地点在木樨园南曦大厦。去了以后没怎么说就录用了,还签了劳动合同,一个月1200,但要我交200元的服装费,他们还写了个收据说两个月后全额退还,我想反正都会退就交了。可是后来等了好几天都没有通知上班,打电话催了几次都一直拖着,眼看身上的钱就快没了,就又去那地找他们。这次去了以后当初面试我那人直接把我带到另外一屋,见到一大烟鬼男人,坐在沙发上,脚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然后对我说:你这小姑娘长得真不忍心骗你,给你两个选择:1,我退你60块钱;2,留这帮我继续"招人"。实话跟你说你告我没用,这份劳动合同随便都可以去网上找到,给你写那收据我们说了两个月后退还,两个月后长着呢,"永远"也是两个月后,你可以考虑一下。我说:你还是退我60吧。末了,那男的还对我说:不要在这块找工作了,整个南曦大厦全是这种骗人的,祝你好运!
我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曾遭遇过遍布帝都的假燃气公司骗局。当时屋子里的热水器坏了,我看到楼下贴着的“燃气公司免费检修”的通知,天真地把它当成了真的。那时候一来刚刚踏入社会没有经验,二来网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较少见到各种防骗指南,就这么着上当了。我拨打了骗子电话,骗子上门假模假样检查热水器,告诉我热水器坏了,必须换新的,于是我掏了600块钱买了个山寨热水器。不久之后我了解到这种满世界张贴的通知都是骗子干的,遂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并且举一反三,直到现在都再也没有上过任何骗子的当。啊,抱歉,我忘了“大家一起写九州”这回事了……
这题放着让坑队友小能手愉快来答!那是在我大学的时候……我有一学弟在国学院,虽说不是同一个学院的,但是我们高中是同一个学校,关系也很熟~于是在他大一的某一天,我们决定一起出去吃顿好。学弟,人称
A公公,就表示自己得先取钱不然得把自己压那付账——我们就先去了银行。银行当时已经关门了,他就在ATM机取了200块钱。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歪果仁在银行门口唏嘘踟蹰。取完钱我们准备走人了,这时歪果仁走上前来,对我们说:他是我校交换生,住在留学生公寓X楼层,名叫William。遭遇紧急情况需要购买电话卡,但是身上木有人民币,可否拿100美金跟我们换人民币捏?——这位仁兄全程美语,身着我校校衫,我们一时脑抽,就相信了他的说辞(其实穿校衫就已经槽点满满啊,真正我校学生没一个愿意买那坑爹货的)。A公公表示,我们作为中国学生,拿美金也没有用啊。美语小哥沮丧地说,俺真滴很紧急啊必须今天给家里打电话啊blabla……于是我同情的说,要不这样吧,既然都是同一个学校的,你把电话给我们,我们借你点现金,你明儿再还不就得了?小哥估计在行骗生涯中还没遇上过这种事,一时间吭哧憋肚的说,那也okay。我摸摸兜,发现没有50、100的钞票,就跟A公公说,正好你刚取完钱,要不你借他个整的?于是A公公在形势之下,“借给”他100块。小哥满意的握着A公公的手,说:「Oh, thank you, man.」然后施施然的走掉了……我跟A公公也滚去吃了饭。待到我们彼此回到宿舍,A公公忽然给我电话,说他的室友表示我们有可能是上当受骗啦!于是我二人杀到留学生公寓,问看门大妈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个美国学生——大妈愉快的表示,那层楼上住的全是韩国人,「哈哈哈哈你们上当了哈哈哈哈你们傻吧说啥信啥下次放机灵点」——大妈我们跟你们有仇吗……随后我很愧疚的默默走在A公公身边。A公公愤怒的表示,靠居然被骗了!事实上这是个很常见的骗局(用美金换人民币什么的),但是当时我们都是学生,外国骗子也来到校园装作学生完全不说汉语,我们完全没想到这方面——事情如果只发展到这里,本还不至于印象如此深刻记了好几年……高潮永远在后面!话说那A公公愤怒过后,冷静的掏出了手机,开始拨打电话——我振奋的想:「没错!就是要报警!要警示后人!」只听A公公说道:喂?老师啊~我刚刚丢了点小钱,你帮我算算还能不能找回来了呗?……哦,在校园西边,就不久前……什么?找不回来了?那行我知道了。我:……我:你这是给谁打电话?A公公:我周易老师。我:……(不忍直视)……A公公:哼,找不回来了,那就报警!我:……随后警察表示,我们会发配附近派出所的警察开车接我们做笔录,看到警察之后记得站在路边上挥手,这样警察就知道是你们报警啦。A公公:我靠花100块钱坐趟警车!值了!我:……(我特么本想请这小子吃饭赔罪来着看这架势还是算了吧)……随后一辆警车就来接我们了。车上警察叔叔和阿姨态度温和,期间还遭遇了另外两宗离奇的报案经历,在此略过不表。警局中做笔录的时候,我和A公公再次经历了警察和其他报案人的嘲笑。关键是,派出所警车不负责把我们送回去诶!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受骗经历- -b
版本定下来了,不会有新需求了!
想起以前我妈跟我说的一句话 “等你考上大学,你要啥买啥,你咋玩都没人管你 ” 我当时居然信了~~~
“做我女朋友吧”。。。。。。。。。。。。。。。。。。。。。。。。。。。。。。。。。。。。。。。。。。。。。。。。。。。。。。。。。。。。。。。。。。。。。。。。。。。。。。。。。。。。。。。。“我们分手吧。”
——这种骗术,简直防不胜防。
有一次晚上,看到路边有个摆残局的,看了一下他和之前几个人下,感觉那些人很傻,而且那个摆局的人下得也不太妙,只是刚好那挑战者的水平比较差才被摆局的赢了。于是,我上阵出马,压了50元;结果走到关键那一步,他竟然突然变聪明起来了;这时认真一看,我好像已经没救了。我的50元就这样丢了。后来,后来的后来,朋友说我怎么这么傻呀。之前那些都是托呀。我事后一直把这事怪在自己”大意“;再后来认真想想,真有种被骗的感觉,那个不爽呀。
昨天,在廊坊回天津的长途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局。刚过廊坊不久,上来一个男的A,一上车就连跑带走好几步,看起来傻乎乎的。(姑且称他为傻子A)上车就拿出一块钱,说话含混不清,说要去天津找媳妇(正常车费20)。这时,车头的一个中年男子B喊,说车费20呢,你这一块不行。傻子A这时候傻乎乎的说,我没有钱啊,用这个行不行,他手里拿出一张外币,头像是女人头,面额是500的。说完他就让人往前面递。最后钱传给车头,被B截住了,
B后面就是司机(姑且称他为车头男B)。车头男B说,你这钱我挺喜欢的,你给我留做个纪念算了,我替你交了20块钱车费得了。傻子A依然一副傻样,行啊!车头男B就替他交了20块钱,然后就把那个500块外币收起来。这时候,坐在车尾的男子C站起来了,说,大哥,你别骗他了,我们都看出来啦,这人脑子不太清楚,我就在银行工作,人家那个钱是德国马克,500块能合人民币1600多块呢。你20块钱就给人家要了,也太那啥了。你赶紧把人那钱给人家吧!说完还掏出了类似于银行职员的工作证似的东西,传给前面那人看。(姑且称他为银行职员C)这时候车头男B站起来了,看了看银行职员C的证件,说你还真是银行的啊?又把那钱掏出来了,说我也不知道,这个真值那么多钱吗?是真的吗?把钱传给C,C掏出个类似于银行笔的东西来,一打开发出蓝光,照到那500大钞能显示出星星图样,(我坐在C斜前方的位置,看得很清楚)说这是真的德国马克,能值1600多呢。说完,把这钱递给了傻子A,问他,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啊。傻子A说,从我表哥家偷出来的。银行职员C说,你表哥是干啥的,傻子A说,他是开大轮船的。这时候车头男B说话了,他从兜里掏出500块钱吧,然后和傻子A说,我身上就这么多钱了,我听喜欢你那张外币的,你要那个也没用,你也不会去银行换,给我行不行?傻子A说,行啊,你先给我钱。然后接过500块钱,把那个500外币给了车头男B。银行职员C问傻子A,你还有这钱吗?傻子A说,有啊。说着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怎么也有三四十张吧。这时候银行职员C说,我今天没带钱,就500块钱,我也和你换一张吧,说完也换了一张。这时候,车上很多人开始骚动和议论,也有一些人交流是否要买。这时候,银行职员C又开始对着那些蠢蠢欲动的人说了,多合算啊,我就是出门没带太多钱,要不就都买下来了。车头男B也笑着对周围人说,C这位大哥也说是马克了,证件我看了,应该不假,就买一张玩玩呗,反正也就几百块钱,下车到银行就是1600,真能赚不少。在他的言语下,车头好几个人拿出500块钱,跟傻子A换钱。这时候,傻子A换了四五张,差不多两千多吧,有的500,有的400。这时候我前边的一个大妈,也蠢蠢欲动了,先是拿出五百,跟傻子A换了一张,还让银行职员C帮忙照了照,一看果然有星。这时候银行职员C特别热情的和大妈介绍着,有的话就多环两张吧,真的很赚。大妈又掏了500,换了一张。(银行职员C一直在大妈旁边站着,既做介绍,也相当于监视吧)经不住C的劝说,大妈又买了五百。这时候,大妈说没钱啦,她旁边的年轻90妹子也买了一张。我旁边送孩子上学的大叔也买了一张,不过他说只有两百块钱,傻子A也还给他了。每次他接过人民币都是快速塞到兜里,然后把外币给对方。看着没人再往外掏钱了,车中间的中年男子D笑着对周边说,我可惜只带了银行卡,要是带钱的话就好了。说完还掏出自己的银行卡晃了晃。可周围人只是看,再也没人掏钱。中间,那个大妈可能觉得不对劲,就问那个银行职员C,你一会儿能和我一块去银行看看这钱吗?银行职员C说,我一会儿还有事呢,不能和你去啊。公交车快到杨村路口的时候,A\B\C\D相继下车,B和C同时下车。随后我从旁边的大叔拿过那张纸币来看,没有一个德文字,反倒有玛雅和类似于西班牙语的文字。我记得之前网上看到过,好象是秘鲁货币,不能流通的,用手机上网一查,果然是。等到后来快到天津的时候,我做到了大妈旁边,那时候看大妈的心情好像没有刚才那么兴奋,反倒有点郁闷和失落,不断的发着短信,估计是和家人短信说这事然后知道了什么。大妈后来看我在看她,就冲我笑笑,说一会儿找个银行看看钱是真假,感觉可能被骗了,我和她说了秘鲁币的情况,她说当时换完感觉就不对,特别是说要和银行职员C一起去银行被拒后,她就感觉可能被骗了。唉,大妈感叹道,可能就是自己当时脑子一热,也没想太清楚,然后就被骗了。关键,大妈旁边的90妹子(她也花500元换了一张)插话道,这一看就是假的,如果要是真的,银行职员C干嘛那么热情的帮我们或者大声说出来呢,他自己偷偷的找傻子换不更好,这很明显的几个托设骗局呢。这时候我和大妈其实都很疑惑,因为我们都看到她换了钱,如果知道这是骗局的话,怎么还会换呢?那个妹子一笑,这个钱是老板旅游回来捡到的假币,给我玩的,看着这个挺有意思,就拿来逗逗他们。但我只有5张假币,所以我只会兑换一张,不会换更多的。当时听完那句话,我表示大妈和我都惊呆了。回首整个事件,其实稍微冷静思考一下,就能看出很多破绽,比如说这个傻子刚开始上来表现的傻乎乎的,可是换钱的时候一点都不傻,德国早已是欧元区,现在怎么还会用马克呢,银行职员C开始的时候让车头男B不要骗傻子A,可是后来乘客们用500块钱换钱的时候,C还异常兴奋的劝说人们有钱多换,一转手就两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总结起来,有三点体会一、人不要有贪念,天上不会掉馅饼,你看人家是傻子,没准你就是人家眼中的傻子。二、遇到什么事,都冷静思考三分钟,其实大妈事后也回过味来不对劲,可就在骗子行骗的过程中,头脑发热,上了当受了篇。
三、出门在外,如果超出能力范围的话,真的是闲事莫理,众地莫企。
去年在火车站目睹了一个摆象棋残局行骗的局子,事情经过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大妈在广场角落摆了个残局。破局起价五十块,压五十,赢了还一百。有人破局就散场。围观人群中有abcd四个托。a、b假装路人先后上场,输了几百块,c在旁边指点,自己没上。不过a和b在c的几次指点下都险些破了残局,大妈也表现出很拙计的样子,d在旁边不停惋惜,忽悠别人按c的路子继续下,改俩步棋,能赢的。这会我正在心里算步,虽自觉棋艺不精,但看了托a和托b的几盘棋后,觉得只要稍微改一俩步,应该能赢的。这时候,受害者登场了。就叫他书包少年吧,20多岁,背着书包,学生样子。不知是放假打算回家还是刚从外地回来,还带着女友。书包少年压了五百块,胸有成竹的样子,a、b二人则不停的分享经验,让书包少年替他们报仇。开局之后,a继续指点,把刚才的棋局里的陷阱讲给书包少年,博取信任,不过书包少年是从一开始就围观的,估计他心算好了步子,也不理a。可擂主大妈按部就班下了几步之后,突然变招,书包少年就蒙了,ab俩个托一起支招帮书包少年借局,眼看要破局了,擂主大妈用了一个类似丢车保帅招,反把少年将死了。众人一起惋惜,书包少年愣在那,怎么输的五百块还没想明白呢。倒是他女朋友挺懂事,劝他别在意,说人家摆棋的都是按照棋谱摆的,无解的。这时c在旁边开始分析棋局,给书包少年说了另一条稳赢的思路,并让少年快再来一把,稳赢的。少年还在犹豫,ab两个托都表示c这思路稳赢啊,要上来试试,都拿出钱包做掏钱状,让少年把位置让出来。书包少年也是着急了,觉得c说棋路的对。不想把机会给别人,赖在那非要和大妈重下。大妈说拿钱,先压钱在说。书包少年说没钱了,就重下一把,要是赢,把刚才那五百还他就行。大妈不理他,直接问后面还有人吗。这时b抢着要上来玩。a则是对书包少年说,兄弟,我也输了好几百了,憋气。这样吧,我这一会要收个货,身上带了三千块钱,先借你用,你赢了还我就行,也别白借你,赢了再给我买俩盒烟,我也就是出口气,大伙都看着呢,你也不能赖账,信得着你,你用多少?俩千够不?(c在旁边帮腔,一会说a仗义,一会说棋局能破,还说这少年一看就不是能赖账的人,大伙都看着呢,反正就是敲边鼓)书包少年还在犹豫,女友倒是觉得不对劲,劝他走吧,这一劝反倒让书包少年觉得没面子,非要借钱破局,现场借了2k,压给大妈,结局不用想,大妈又赢了。之前支招的c不见了,少年傻在那,a催他催他欠债还钱,一会要收货的,b帮腔说大伙都看着呢,还钱吧。大家可能会问不是有4个托吗,第四个人呢?第四个托,托d,负责掩护撤退。在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a和书包少年的时候,d出来大喊一声,我压3千,来,战个痛快。豪爽的压了三千块,几步把擂主大妈将死。大妈也痛快,大声说了句,压三千,赔六千,给你钱。点了六千块,给d,分分钟收拾好了东西,说了句,棋局破了,散场吧。大家都在仰慕d瞬间破局赢钱走人的潇洒场面没反应过来呢,大妈借着局被破了,也走掉了。骗子a骂骂咧咧管书包少年要钱,骗子b哄散众人,还不停的给给a作证。剩下的,只有骗子ab和书包少年。怎么也说不清了,就剩还钱的问题了。虽然目睹了全过程,但我当时也没反应过来,过后才理清了这个骗局。不过就算当时看清了骗局,估计我也不敢上前阻止他们吧……
读初中的时候,马路上,一中年妇女搭讪我,说自己刚来杭州没找到亲戚,身上又没钱,问我能不能借一些给他,然后又给了我一个号码,我到路边小店打过去,是个中年男人,大意是中女说的属实,我把钱借给她,他会还给我。最后,我把身上全部的20元人民币给了这位落魄的女子。大学的时候,迷上一款网游,于是网上买金币,按照卖方要求把50元打进其帐号,从此与卖家失去联系。
有一次,孩子高烧几天不退,头疼,去了某专业医院去看(找人去的),怀疑是脑膜炎,住院观察吧!医院太火了,没有病床,每个大夫都有多位患者,医生说了比你家孩子严重的多了去了(指了指未满月的有生命危险的脑病患者),我只能给你排在后面。另外,没有床位啊,只能在过道加床了,你先去办住院,押金3000元。没办法,交吧,为了孩子。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和这个不适合养病的环境,真是不能这么挺着啊,怎么办呢?托人找了另一个医院的儿科主任给听了听,告诉我你家孩子没啥大事,是发烧引起的头疼,回去吃点药就没事了。所以,有的高端医院的不负责任的高端医生真的很坑人。
我来补充一个。过去有台游戏机叫SEGA SATURN它上面大部分游戏的画面是这个水平的但是厂商说,它能把画面做到这个水平我信了其实等到最后,水平最高也就是这样的而已这个经历绝对有代表性。还有台机器叫SONY PLAYSTATION
2。它的性能,以画面来说,最高水平是这样的但是SONY公司说它能模拟这个东西我当然是不信,但是信的人挺多。后来PS3再来一次欺诈的时候,大家都见怪不怪了顺便一提,当年有个老头,说SONY公司的游戏机卖过100万台他就头朝下走路这是11年时候的历代主机销量表这是11年时候的历代主机销量表老头前段时间去世了,一直没兑现诺言。所以游戏圈的资深玩家都是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这真的不怪我们。
小学一年级,老师说红领巾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当时信了。后来一直也没留意这事情,到了大学,有一次做活动用到红领巾,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年被骗了。
- 大概5岁的时候,我奶奶说,“资本主义,就是路上看见要饭的,大家都不理他。” 当时我就信了。- 各种灌输说 “美国侵略朝鲜,试图将其作为跳板,侵略中国。” 当时我就信了。
被人骗了三百多,钱包里只剩下不到十块钱
上当了,但应该不算受骗。今天(4-30)晚上7、8点的样子跟几个朋友去花园广场,在广州歌剧院旁边看到有几个由人装扮成的米老鼠(就商场促销什么的经常看到的那种),我们对中的几个女孩很开心地跑过去跟其中一个拍照。那只被邀拍照的米老鼠很是配合,不断地变换拍照的姿势,搞得拿相机那位同学都有点不好意思,不断叫那几位女同志速度快点,不要耽误人家时间。完了那只米老鼠脱下手套跟我们中的一个男的握手,握手时那位男同学发现他手里有张小卡片,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类似 “请你支付 20 元拍照费用” 的一小段句子。因为我们同行的人有10个左右,所以果断不理。但我突然在想,要是小情侣过去,女的拍了照,男的被握手,而那边可是有四五只米老鼠,并且那个时候周围没见保安……我到现在都不相信在
广州的标志地带
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 贪小便宜:如充话费送手机、办信用卡送小礼品等;(2) 恐惧:如骗子电话说你的银行账户很危险、杀毒软件说你的电脑处于高危状态等。
小学1年级的时候,我妈告诉我:我是有一天从路边拣回来的为什么大多诈骗短信经不起推敲还会有人相信?
“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爸我在外嫖娼被抓手机被没收,快汇5万保释费到XX。”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 这样弱智的短信还有人信吗?骗子就不能有点创新吗?
按投票排序
这叫营销式筛选。你看到一个信息,扫一眼,不靠谱。这只是说明你不是我的客户。假设我发放了100万条信息,我写的很逼真,很让人心动,那么可能我需要联系的人有10万。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只想要【1个】信奉我为神,我说什么都信的客户。举例:1折 iphone4s 1280元 双卡双待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站上都有【1折原装正品iphone4s】链接,点开页面,显示关键词:台湾原厂生产、iOS7系统、双卡双待、价格1280元。1、价格12802、双卡双待3、ios7系统4、台湾生产这4点如果任意一点引起你的嗤之以鼻,这只是证明你不是我的客户而已,仅此而已。如果这4点你都相信了,那么我还能说什么让你不相信我呢?/*************8.13.上午***********/今天上午一来,哇,好多赞同、评论、新答案,我一个一个看完,脑袋有点新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下。有的同学把看上去很傻的短信当【概率】来处理,是不恰当的。“我的农行卡号是****” 这样的才是【概率】。我说一个羊皮卷里讲的犹太人【射箭与中靶】故事,这个是纯粹的【概率】。1,发100万条Email,邮件内容:『我能帮你预测下一场英超球赛比分,下场球赛之前我会提前2小时给你球赛获胜信息』2,比赛前2小时,发50万条 A队获胜。发50万条B队获胜。3,球赛完后,必然会有50万条是正确的。4,下场球赛比赛前2小时,发25万条 A队获胜。发25万条B队获胜。
........n,下场球赛比赛前2小时,发50条 A队获胜。发50条B队获胜。这个最后50人是不是会信奉发Email的人为神呢?这个时候主动联系这50人,说一起集资豪赌世界杯,话说这50人会怎么回复?
刚好看到了,转一下Albert_JIAO你肯定收到过诈骗短信。你可曾担心过,那些诈骗短信编得如此劣质,骗子们会不会饿死?其实,他们才没那么笨。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爸我在外嫖娼被抓手机被没收,快汇5万保释费到XX。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从“尼日利亚王子”说起在 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 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 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一封“尼日利亚王子”邮件这 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 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 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在 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 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 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 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 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 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 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 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骗子没有看上去那么笨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对 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 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 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 来。骗子们的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就是: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容 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 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会变大,false negative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 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 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综 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 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的情形。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 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参考资料:[1] Why do Nigerian Scammers Say They are from Nigeria?[2] Nigerian Scam
傻逼才好骗啊,所以把一个诈骗短信搞成这样,不就是为了把题主你这样的聪明人筛选出去嘛,剩下的就是傻逼了。简单粗暴。
讲一个故事。一个做红酒生意的经销商,一日收到一条诈骗短信:“请汇款到农行账户xxxxxxxx。”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生意人,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依然还是有人上当?”为了体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决定保存下来。久而久之就忘了这事。整整一年后,在一次交易中他给骗子汇出了2000万人民币。就因为正好账户变更,而他一年前没删的短信被他误认为是打货款的短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也许骗子也没料到一年后还会有人上当,最后2000万还是弄回来了。在银行这种事情多了去了,甚至是自己就是派出所的民警也会有上当的时候。
只说一句话:约炮同理。
诈骗这种事看的是时机,这叫大面积撒网重点培养,正好在银行准备转帐就收到帐号短信,正好客户要来本地出差就收到他嫖娼被抓的求救电话,小孩联系不上正好接到他摔破头的电话,就算是平时很警惕的人,心里也会顿一顿,要在脑子里过一过,手快的话钱已经出去了。所以在你看来弱智的诈骗手段,在时机正确的目标那里,简直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啊。
草答一下,吃饭去,回来修正。上面的答案,你们有没有考虑发短信也要钱?短信发送要有频率限制?尼日利亚王子也好,足球诈骗也好,是基于E-mail,而不是短信!短信诈骗是基于短信的,短信是要花钱的,谢谢。虽然有盈利,但是更多的是赔钱的。更多人,现在已经转移到了电话诈骗了,400电话什么的精准定位也已经被玩了好多年了。所以,这事情的第一步,你们就估计错了。诈骗短信的发送,分玩的和不会玩的。先说不会玩的:不懂行的人,在短信发送的时候,是随机的……事先对手机号没有任何筛选,他们为什么发?市场?NO,他们只是听说这种东西有效果而已。听说,你懂吗?然后去买一个短信群发器,买一堆卡。你没看错,是买一堆卡,然后专门发短信,一个群发器,发送xx条什么的(一些地区,运营商还对发送频率有限制什么的,其实挺累的,发送量也一般)。然后,盈利什么的靠人品……真靠人品,这种短信,一些人第一次收到了甜头,会继续玩,没有的,玩几次不玩了。不要以为骗子多聪明,很多错字连篇的。再说会玩的:这类骗子相对好一点,他会对买来或者采集来的手机号进行分析,然后用群发器发送。相对于刚入门的,效果好一点。所以,一般年长的人,容易接到儿女出事的短信,工作的人,容易接到转账的短信,低收入人群更容易收到中奖短信。难道就没人想过为什么你刚买了房子就有短信提示你xx地方的装修这事情吗?另外,你确定所有短信都那么弱智?送一个新鲜的,上当地的不少呢。其实,更多情况是靠电话来精准忽悠的,400电话,几百块钱就能搞定,变号器也便宜的要死,对一个人精准分析之后进行诈骗,性价比比短信好得多。短信这东西,已经逐渐的走进历史殿堂了。这种方式,更多的时候是靠心里。当亲人出事的时候,第一次接到这种短信的时候,很多人在紧张情况下就信了,只不过现在玩的多了,大家都当作是骗子,不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刚刚离开小城镇的人(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依旧会信。
不这样的话,怎么能把傻子都筛选出来呢,如果编得很完美,这样傻子和聪明人都会初步上当,从而和骗子对话,但是最终汇钱的只有傻子,骗子就会白费功夫和聪明人对话。如果短信很弱智,那么愿意和骗子对话的,基本都是傻子了,最终转账付费的比例就会很大了。
看了得票第一的。忍不住要写。可文笔又不行,想去黏贴来。其实表达好一个意思就对了。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调高过滤筛子的密度,或者是调高防火喷水器的警报阀门一样)太低了,或者谎话编的像真的一样,那第一步骗来的人就太多了,那第二步的成本就太大了。把骗术弄得这么低劣,如果还有相信的人,还有人打电话去的话,那以后的成功率会不会就比较高呢!道理差不多就是这样了。第一次这这么长。赶紧跑。
在特定时间,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的短信就可能变得不弱智了,我举个真实的例子,使我们的顾客遇到的。情况如下:顾客没有网银,只好用汇款购物,已经在旺旺上告知工行账号了。那天,顾客刚出门要去汇款,有个短信过来的,说银行卡坏了,换另外一个工行账号打款。结果她自然而然的就觉得这是我们发出的短信,把钱打过去了,然后来告知我们发货,我们查了又查,就是没有查到汇款,就打电话过去问,顾客说不是你们发短信说换账号了么?这时我们想到顾客被骗了,但是又能怎么样呢,只能让顾客去报警解决,我们愿意作证。
教给大家举报的方法。号码*诈骗内容发送给12321
不这样怎么把能被骗到的笨蛋筛选出来啊。说个我本人的事,因为工作原因,所以我手机外泄比较严重。N多骗子找我,玩的就是你猜猜我是谁那套把戏。弱智吧?一听就能听出来。不过我的手机接听免费,所以基本上我每次都要和骗子玩上两三天,等到骗子气急败坏的时候在迅速问候他全家和他祖宗结束。显然我给骗子造成了一定的成本耗费,如果都像我这样玩骗子,估计骗子就破产了。所以骗子应该很不喜欢我这种客户,那么那些弱智的东西把我恶心开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因为秉持的便是广撒网来捕鱼的做法,只要有一个头脑一发热或太天真的家伙,便赚了。骗子的客户本也不是精的猴也似的普通人,给他们群发短信,只是用短信来将这些人过滤下去,好筛出真正相信骗局的客户来。
假作真时真亦假。说个我自己的。前几年,有次在外面手机丢了,偷我手机的那几只新疆人被我抓住一只,揪到附近的警局报案。因为有事要和麻麻联系,我就借了警察叔叔的手机打过去,麻麻明显没听到;于是我就短信过去,大意是,我手机被偷了,在警局备案,迟点回家。结果,我那超级警惕的娘亲直接把这条信息忽视了。。。唉。
一般不推敲,秉承两个原则一般不上当:1、不贪。不贪大、小便宜,各种中奖、借钱凡是与钱相关的直接忽略。2、不惊。重要的事情亲人一般都会给你打电话,而不是发短信,谈定点。
切身体会: 一次在外地急用钱,便就近找了一台看起来十分破旧的atm跨行取了几百块钱,正在担心atm的安全性的时候,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您尾号为****银行卡支出2000元,详情请咨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顿感心里一慌,还好真正的短信提示随后就到。。。简而言之,当基数足够大时,任何小概率时间都会成为必然
果壳的答案过于理论化和想当然了,最大的问题是”傻“与”不傻“是不能按一条短信的回复来筛选的,难道从朋友嘴里知道这条短信是骗子的人就更有可能不傻吗?反过来说岂不是越是听信传言的人越容易被骗么?实际上这也就是问这个问题的人真正想问的点。不用果壳的答案也可以得到解答。创新一种骗术是需要成本的,而短信端的受众群体并不deserve它,骗子会拿它来编成红头文件什么骗高官等。靠短信生存的骗子核心竞争力并不在创新,而是在客服和逃跑的执行力上。
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新办的手机卡从来没有收到这样的信息“钱打到这个卡吧,xxxxxxxxxxxxxxxxxx,农行,xxx”,直到有一天。要还朋友的钱,朋友前一天晚上发来卡号,当晚有事,没来得及转账,第二天,收到陌生短信“钱还没打吧,之前那卡已坏不用了,重发个新卡给你,款就转到这张农行卡上:XXXXXXXXXXXXXXXX,XX。”后经过和朋友核实,没有这回事。不知道是概率问题,还是骗子最新有什么新技术了?
上当的人总是少数,骗子只是他们行骗的基数特别大。就像那个预测足球比赛结果的例子一样
这意思不是跟第一的一样的?为什么被折叠?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Albert_JIAO
13:52你肯定收到过诈骗短信。你可曾担心过,那些诈骗短信编得如此劣质,骗子们会不会饿死?其实,他们才没那么笨。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爸我在外嫖娼被抓手机被没收,快汇5万保释费到XX。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从“尼日利亚王子”说起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在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骗子没有看上去那么笨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骗子们的false positive和false negative就是: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会变大,false negative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参考资料:[1] Why do Nigerian Scammers Say They are from Nigeria?[2] Nigerian Sca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喷喷挺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