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身价运气好啊 一个服务器现在这么火 哈 命运啊

马化腾的财富观 “拷贝”出来的QQ帝国_网易财经
马化腾的财富观 “拷贝”出来的QQ帝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面对业界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互联网行业资金状况的质疑,今天的,虽然书生气依然,但多了些沉稳和干炼。11月11日,被许多单身人士戏称为“光棍节”;但对于腾讯来说,却是个沸腾的日子——腾讯十年庆典。也就在此时,“腾讯资金紧张”的说法弥漫开来。腾讯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媒体的误读,腾讯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记者从11月13日腾讯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看,腾讯净利润较第二季度下降7.8%。但是,高达8.105亿元人民币(1.189亿美元)的经营盈利依然比去年同期增长72.3%。腾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正如十年前没有人能预言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一样。十年腾讯,“拷贝”过太多的产品,它身上有着太多互联网公司的影子。因此,腾讯依然被很多业内人士定位为“拷贝者”。但是,对今天的腾讯来说,是否“拷贝”,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开食:单纯模仿&只为吃饱十年前,大学毕业五年的马化腾是深圳润迅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由此结识了很多“网虫”朋友。其中一些人后来也成了叱咤互联网江湖的风云人物,如、金山的。1998年11&月,马化腾和他的大学同学等五人,凑了5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这就是腾讯的雏形。腾讯的最初业务是为一些寻呼台做系统集成,几个合伙人既当销售员,又做工程师,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化腾看到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ICQ演示,ICQ在当年已经席卷全球,却没有中文版。由此,马化腾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国推出一种类似ICQ的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于一身的软件?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马化腾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模仿ICQ的功能和特性,开发出了中文界面的即时通讯工具——“网上中文寻呼机”,简称“OICQ”。无论从哪方面看,OICQ都是马化腾当年模仿ICQ的一个随兴之作,也是QQ的前身。不过,这个软件的诞生并没有给马化腾带来多大惊喜。因为,当时像马化腾那样的“拿来主义”在互联网企业中几乎遍地都是。当时国内已经有好几款同类软件,只是都没有打开市场。毫无疑问,OICQ也没有给当时的市场带来多大的惊喜,马化腾想凭OICQ赚钱的想法几乎破灭。对于开发OICQ的举动,有人说马化腾是因为看到了ICQ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从以色列卖到美国,也有人说他是看到了高喊免费的.com公司在大洋彼岸掀起的股市高潮,还有人说他是看到了中国第一批网络英雄们的风起云涌,也想借机搏一下。对于这些说法,马化腾不置可否,“我只是感觉这个聊天工具中隐含着巨大的商机。”1999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OICQ放到互联网上,由原来的定向赠送改为免费下载方式,这一举动一下子应了学生所需,免费下载的OICQ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接下来的事情,让马化腾有些应接不暇。这个一度不被人看好的软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发展了500万用户,这让马化腾在兴奋之余不免担忧起OICQ的生存问题。因为,用户量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要不断扩充服务器。当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让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无奈之下,马化腾到处去蹭别人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用了一台普通PC机,放到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然后,把程序偷偷装进别人的服务器里运行。但是,这只能暂解燃眉之急。那段日子,对于马化腾来说是一种煎熬:“明知道有收入,有前景,可以支撑用户发展,可制约我们的就是没有足够的钱买服务器和带宽,产品的口碑是做到了,可没有资金。”据一位当年腾讯的老员工回忆,1999年11月,公司账上只有1万多元。1999年10月,也就是公司运营后一年,腾讯开始正式融资。“之前也接触过一些VC,甚至想过卖公司、卖OICQ。”马化腾回忆起当时的境况,似乎已经没有了当时让他痛彻心扉的感觉。记者曾在一个自称是腾讯员工的一封信中,看到对那段时期的描述:几个创始人每天必定在一起吃午餐或晚餐,用这个时间沟通。为此,他们几个人经常吵架,还拍桌子,甚至相互不理睬。不过,马化腾从来不吵,只会生气,生气的时候言语刻薄。那时候,由于公司没有钱,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包括员工,因为已经发不出工资了。但是,又不敢过问此事,只是祈祷风投会光顾腾讯。当时,一个企业融资,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有好的项目。但对于腾讯来说,融资的唯一优势就是“用户”。那时,OICQ用户已经是百万级了,但没有任何收入。风投的人问马化腾,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马化腾说,“以色列的ICQ卖了几千万美元,它才有多少用户?我们现在的用户比他们多,所以,我们也值这么多钱”。就凭这句话,腾讯幸运地拉来了IDG和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按照腾讯当时550万美元的估值,风投占股40%。&“对于这次融资成功,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运气。”马化腾毫不掩饰自己的幸运。“深圳不像北京,北京是海归的圈子,那里的企业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在深圳融资当时很难,所以,我们算是幸运的。”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就在那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他是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的。通吃:多领域涉足&不惧消化不良220万美元占了腾讯公司40%的股份,这在今天看来,风投占了太大的便宜。但是,马化腾认为,当时的情况下,最要紧的不是给他们多少股份,关键是公司要能够活下去。“现在很多新创公司,很惜售股份。我们当时给风投40%股份确是多了,加上后来他们手里的可转债,股份已接近50%了。直到2001年,IDG和退出,南非的传媒大鳄MIH以3000多万美元取而代之。”就凭这220万美元,马化腾把腾讯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腾讯暂时没有了生死存亡的忧虑。OICQ注册人数继续疯长,与之相背离的是,OICQ依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他们发现,自己曾模仿的ICQ也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看到门户网站通过广告盈利,马化腾也决定将OICQ的盈利模式从网络广告入手。2000年7月,腾讯试水网络广告。几个月的时间,腾讯的广告销售很快跃居第三。但是,相对于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几十万、一个月就要新加两台服务器的投入而言,广告收入杯水车薪。融资后的几个月,腾讯再次陷入资金危机。整个2000年,腾讯都在两个传言中度过:传言之一,是腾讯将要全面收费;传言之二,是腾讯要被卖掉,收购方是TOM或脉搏网。拥有上千万的用户,却无法从中盈利,马化腾开始打起客户的主意。有一次,他在浏览一款韩国软件时,发现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于是,马化腾把它搬到了OICQ上。他还找来了和等国际知名公司,把这些公司最新款产品、服饰放到网上,让用户下载试用、试穿。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得到一如既往的免费服务,因为有大量的用户基础,腾讯无须花一分钱就得到了这些公司的产品设计,而用户也乐于让自己站在时尚前列。因此,当马化腾向这些大企业伸手要广告费的时候,他们也乐意给。于是,大把的“银子”就这么源源不断地流入了马化腾的腰包。据记者了解,腾讯这一块业务增长很快,目前已经有超过40%的用户尝试过购买。马化腾回忆,“腾讯当时赚钱的速度和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速度一样。”仅仅半年时间,腾讯的现金流就开始正常运转。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的纯利润。期间,腾讯为了应付持续了一年多的ICQ的版权官司,于2001年3月,将OICQ的名字改为QQ。腾讯出名了,腾讯有钱了。于是,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克隆”工作。腾讯学习某门户的短信和铃声、拷贝交友业务QQ男女、模仿开展网络游戏……随即将它们发扬光大,统统放到QQ社区上。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惊异的:2002年,腾讯实现净利润1.44亿元,比2001年增长10倍多;2003年,腾讯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番。紧接着,腾讯又在网络拍卖和在线支付上与一争高低;此后,腾讯又冲入搜索市场,向的叫板。腾讯的那段日子,看上去牛劲十足。实际上,马化腾当时对他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太大把握:“对于每个领域来说,我们就是慢慢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成?有信心,步子才能逐渐放开。我们为此也走了很多弯路,学了很多东西。当初,我们对网游一窍不通,更不知道如何在网站上做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也避免了大家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们整天在拍拍网上买东西,找感觉。”马化腾希望通过产品的多元化来留住客户。“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当用户流失的时候,这些业务都可以叠加,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也有很多人说我不专心。其实,了解当时情况的人知道,对于即时通信业务,用户90%的基本需求我们都已经满足了,必须得想别的招,否则就是等死。与其等死,还不如到处找一找,或许还能抓住机会。”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腾讯疯狂地寻找各种产品进行拷贝和整合,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腾讯涉足的众多领域和开发的一系列产品,终于在当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得到理顺,它将腾讯的盈利方式划分为三部分: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包括移动聊天、语音聊天、短信铃声等)和网络广告。其中,前两部分收入占据了腾讯总收入的96.1%。人们刚刚搞清楚腾讯的业务范围,腾讯又相继推出QQ.M门户网站、QQ邮箱、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互联网搜索和个人电子商务网站等多项业务。腾讯几乎涉足了互联网的所有应用领域,以至于有人预言:“腾讯即将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对手!”“拷贝”这一捷径并不是马化腾独创,但是,很多人“拷贝”后死了,腾讯“拷贝”却活得有滋有味。其实,马化腾一直特别强调“用户资源”,因为这是腾讯最大的砝码和收入源头。挑食:围绕核心竞争力&注重营养搭配当腾讯为公司的高速发展振臂高呼的时候,马化腾突然意识到:腾讯的管理团队和业务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2005年年底,腾讯已经拥有了30多个业务部门,员工超过3000人。但是,这么大的公司,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层几乎没有跨国经验的管理者。“2005年是我们管理团队和业务架构改变最大的一年。原有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组织架构太扁平了,我们不具备国际化的能力。”为此,马化腾开始到处召集人马,发招聘启事,通过猎头介绍,甚至不惜“挖角竞争对手”。经过几个月的调整,2006年,腾讯公司架构调整完成,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次大规模的公司架构调整,马化腾毫不避讳是借鉴了华为等企业的经验。同时,腾讯还效仿华为、中兴等企业,建立起了新的企业薪酬体制。经过一系列调整,腾讯完成了从小企业向中型科技企业的跨越。此时,经过长时间的借鉴、加工、再造之后的马化腾,也开始寻思起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选择产品之前,会考虑它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多远。比如做电脑商情、人才招聘、旅游,这些都是传统行业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而已,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离得很远。包括B2B业务,与消费者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永远都不会去做。”但是,据记者了解,随着百度C2C产品的问世,腾讯的拍拍和阿里的淘宝等涉足C2C业务的企业,无疑将掀起新一轮的正面争斗。这对于在2007年9月才开始试运营的拍拍网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考验。面对记者对腾讯竞争优势的质疑,马化腾早已胸有成竹:“这块业务,我们有很多核心竞争力。首先,腾讯拥有互联网增值服务收费和无线增值服务收费等很多收费模式。其次,网上购物开始走向普通老百姓,我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我承认,淘宝对培育网上购物市场起了很大作用,我们也感受到这个业务的实用性和前景。但是,这块业务是免费的,需要烧很多钱。今后的发展主要看谁的综合服务好,这也是一个全业务竞争,腾讯这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全面的。”虽然如此看重这块市场,马化腾依然明确表示,“电子商务不会成为腾讯以后发展的最大中心,最大的重头还是广告。”对于腾讯另一个业绩不错的领域——网游,他却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来看,这个市场比较可悲的是局势太乱,行业还没有进入稳定时期。中国很缺乏真正有想法和沉下心做事的人,很多开发产品的人可能开发到一半就被别人挖走了。所以,还需要有一个阶段,等到行业格局基本稳定了,运营商、发行商、开发商的关系比较稳定了,可能才是市场成熟的时候。比如韩国,开发网游产品的企业基本就几家。可中国不是这样,很多小公司,开发一个小产品就可以拿去上市,这个市场就被搞乱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利润太高。等市场稳定了,利润小一些,优胜劣汰之后,格局也就相对清晰了”。其实,马化腾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忽略了腾讯也曾是这些公司中的一员。同样是电子商务,不做B2B,全面围攻C2C;同样是网游,以静制动,局部尝试。腾讯终于学会了取舍,而这份取舍一旦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就可能将竞争对手一举蚕食。如今的腾讯,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痕迹,但是,经过腾讯的再加工,似乎又很难找到它们的影子。对于整个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态势,马化腾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没有人能预言互联网未来的企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如十年前没有人能预言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一样。记者手记马化腾不是一个原创者,而是一个“拷贝者”;他不是互联网的第一,但是,他能在这个互联网领域把“拷贝”做到了第一。当腾讯成为年轻人最主要的娱乐选择之一时,以往对它的轻视之词大多烟消云散。其实,“拿来主义”在互联网企业中非常盛行,除了腾讯,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靠对美国“硅谷”商业模式和企业制度的“拷贝”,进而获得风险投资,最后成功。而“拷贝者”们同样明白,单纯的模仿可以生存,却无法发展和壮大。腾讯的成功,同样是由模仿到借鉴,再到创新的一个过程。既然腾讯可以拷贝别人,别人同样也可以效仿腾讯。即便很多人都认为,短时间内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可能出现一家类似腾讯,差不多覆盖全网用户的公司,马化腾依然无法放松警惕,“我始终很担忧,觉得有危机感!”总是背负着这样的压力,会导致自己很累。马化腾经常这样开导自己:“这个危机感只要早点发现、早点应对,就有胜算。往前走一步,看清楚情况,就能决定下一步朝哪个方向走、钱往哪方面放。知道了怎么花钱,只要用技术解决问题就好。但是,现在还是太缺乏人才。”真是说什么来什么!采访马化腾后不久,各大媒体便传出消息:51job被指“恶意挖角”,腾讯要起诉15名离职员工。腾讯起诉的理由便是:某公司为了谋求便捷发展,不断对腾讯员工进行恶意挖角,给腾讯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了极大困扰,并导致腾讯所投入巨资的一些研发项目搁浅、商业机密流失。“挖角”行为,并不是互联网独有。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从竞争对手那里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不光可以得到对手的产品信息,还可以不费周折地将对手的产品直接拷贝为我所用,这种捷径同样可以复制。其实,2005年,腾讯也曾“挖角”竞争对手N的高级项目经理熊明华担任联席首席技术官、技术长。当时腾讯的发言人也曾明确表示,熊明华15年的工作经验有助于提升腾讯的流程管理水平。记得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曾说过,“第二代企业和企业家主要是服务的业务模式,像分众、聚众、腾讯、百度、、如家,等等。它们大都没有核心技术,大都是通过拷贝而获得成功。科技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是,不要认为一定拥有核心技术才可以征服世界。如今,大家都在铺天盖地创新,谁能说创新不重要?但是,创新也不一定是你成功的先决条件。”2007年,腾讯市值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之最;2008年,腾讯用户达4.3亿,这一系列的数据似乎已经说明,腾讯利用“拷贝”战略已经成功。对话:马化腾的财富观自从腾讯的经营走上正轨后,马化腾就过着很享受的企业家生活,每天不用朝九晚五地赶时间上班,过着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居家的悠闲生活。&&可近期,一直低调的马化腾出镜率极高。先是腾讯十周年庆典,继而回应“腾讯公司起诉离职员工”一事……马化腾似乎很久没这么忙碌了。面对这一切,马化腾有些无奈。《新财经》:您平时的减压方式是什么?马化腾:我现在的状态是,有时候不辛苦但是压力大,有时候辛苦但压力不大。为了不让自己头脑发热,我平时经常上网,看看杂志、看看书、打打游戏,过着与普通网虫一样的在线生活。《新财经》:与两年前我见到您时相比,您的体态似乎有些发福,说话也是滔滔不绝。您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马化腾:我依然不喜欢社交,也不喜欢应酬。包括对媒体的选择,我一直都觉得平面媒体比较好,可以这样随便聊,我对着摄像头会感觉不太舒服。至于说滔滔不绝,是因为跟媒体打交道多了,心里也就有底了,讲起来自然也就熟了。《新财经》: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您觉得腾讯的成功,与您的性格有多大关系?马化腾:只能说腾讯刚好适合我们这样性格的人。每种性格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我们只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其中也结合运气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做着很艰难的事,由于没有机遇,也只能坚持或者放弃。《新财经》:性格也好,运气也罢,腾讯是真的火了,您也出名了。这对您的生活和您的财富观都有哪些变化和影响?马化腾:我是在普通家庭中长大的,没什么特殊的。我和家人的生活习惯都没有什么变化,潮州人习惯喝粥,现在也一样。住的房子顶多是大了一点。还有,创业的时候是单身,现在成家了,有了小孩,要多分配些时间照顾家里。除此之外,对我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新财经》:听说,您和太太是通过QQ认识的?对方知道您当时的身份吗?马化腾:是。但是,我当时用的不是官方号码,所以,对方无法知道我的身份。我只告诉她,我是工程师。《新财经》:您好像已经很久不写QQ程序代码了吧?马化腾:是的,有好几年了。不过,正是凭借这个工程师的技术底子,我才能对系统进行分析、对要做什么制定决策。《新财经》:企业家和工程师,您更喜欢哪个角色?马化腾:在资本市场上,我是一个企业家。在技术领域,我是一个工程师。不过,我更喜欢后者,也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工程师的工作。《新财经》:您有没有觉得,这也是您和丁磊、马云等创业型企业家最本质的区别?腾讯看重的更多是技术型的产品,他们更多是从渠道、销售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可行性。马化腾:应该是吧,但是我们做技术的也在成长,后来也学了很多商业方面的知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跟技术无关的产品。《新财经》:看来,您的生活也非常简单,您平时都有什么爱好?马化腾: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乐趣所在,面对网络我就特别兴奋。上大学之前,我比较喜欢天文和地理,家里到处摆满了这方面的杂志。当我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这些乐趣离现实太远了。是网络让我发现了一个(600628,股吧),这个新世界也为我的事业、为其他人带来了价值。《新财经》:腾讯已经走了十年,您觉得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马化腾: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是怎样拓宽用户群。有的媒体误导说,腾讯要放弃这个搞那个。开什么玩笑,我们怎么会那么傻。我们一直都在拓宽领域,发展客户群,让品牌全面化。《新财经》: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您觉得这场危机对互联网行业会造成什么影响?马化腾:这次金融风暴对互联网的影响远远大于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裂。但是,就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讲,金融危机爆发会对新兴的创业公司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创造想象力和概念才能融到资。对于已经稳定下来的几家大互联网公司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甚至可能有利于开展业务。《新财经》:对腾讯的影响有多少?马化腾:腾讯也在布置新的战略。但是,针对互联网“过冬论”,也不必过于谨慎,否则,容易丧失机会。(王晓慧&新财经)
本文来源: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50万起步胜过中石油 46岁的马化腾 怎么就强大成了这样子? - A5创业网
当前位置:&&&
50万起步胜过中石油 46岁的马化腾 怎么就强大成了这样子?
08:40&&来源: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QQ是他&抄&来的,微信不是他发明的;曾经苦到差点几十万&卖身&,还被骂是&狗日的&;
  没有舍我其谁的强悍与霸气,没有改天换地的豪言和壮语,不指点江山,也不激扬文字,甚至没有高谈阔论、长袖善舞,一呼百应的领袖气质;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领导自己的公司,超越中石化,超越中石油,超越中国移动,超越四大行,超越阿里巴巴,超越全中国,超越全亚洲,悄然写下中国人的公司首次冲进全球市值前十大的新历史!
  50万起步,不到20年,46岁依然面带羞涩的马化腾,怎么就安静地强大成了这样子?
  腾讯的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除了背靠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红利,机缘巧合干了社交网络,被媒体充分解读的得当的战略、过硬的产品、团队和管理,对用户的尊重和体贴这些成功的必须,以及运气也足够好,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还有什么特别一点的经验和精神?
  以下这些或许就是,这也是正被当今的时代所忽略,但依然重要的。
  艰苦奋斗
  关于马化腾和伙伴们艰苦奋斗的故事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迹包括:
  早年做软件外包时,马化腾曾长期隐瞒总经理的身份,&伪装&成普通&工程师&,以至于客户拉着他下属的手说:&马总你好,欢迎欢迎!&
  OICQ时期,马化腾一边到处借钱,一边跳灯夜战改进产品,甚至以&女生&头像陪聊,洞察用户需求。
  决定到第一届高交会融资后,马化腾连续熬夜,把商业计划书改了60多个版本,然后亲自上阵,顶着冷眼与嘲笑,跑遍每一个展台。
  这期间,他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争分夺秒。
  第二次融资前的断粮之危间,一位同事一早去找马化腾签字,发现他蓬头垢面,憔悴万分。后得知,那一夜,他独自一人留在了办公室。
  QQ邮箱刚出来很不顺,大神张小龙也没办法, 马化腾亲自参与为期近两年的改进,期间QQ邮箱作了400多项改进,近300项是他亲自搞定。
  微信刚出来时,马化腾天天在线上,&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下属经常在凌晨三、四点,接到他具体到某个符号的改良建议。
  至今,腾讯的产品,马化腾依然一一亲自把关。
  在知乎关于马化腾的讨论里,有离职的人这样描述当年的状态:&Pony的邮件一般在凌晨三点后到达,到凌晨7点左右停止&&&&
  还有人如此还原与马化腾的交集:
  &一次,Pony要我盯个案子。我询问了技术人员,技术说:这实现不了。于是,我回复邮件告诉他: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
  大约两分钟之后,他回复了我:你说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们去想办法。
  过一阵他回了一封长信过来:
  第一段告诫我,在腾讯不允许说什么技术做不到。然后,他在信中列举了三四个部门里的高手,列出他们的名字和GM姓名,要我直接去联络他们,请求他们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现在,似乎不大谈艰苦奋斗了,但即便艰苦不必,奋斗依然是需要的。腾讯也好,华为也好,富士康也好,高科技,低科技,核心还是那句老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这不像是当今互联网公司的作派,但却是50万起步的腾讯走向全球第十大的基因。
  和今天一开口就几亿几十亿美金的创业者不同,今天坐拥2万多亿港币市值的马化腾和伙伴们,一开始想的只是:&下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OICQ(QQ)一出生就很受欢迎,用户几何级疯狂增长,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带给腾讯和马化腾的,只是麻烦。麻烦是:费钱却不挣钱。
  因为采取免费模式,又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OICQ用户的增长不但没带来收入,而且不断加重运营负担。当时,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投融资环境。
  既不能自己挣钱,也找不到投资,OICQ没干多久,腾讯的老本就花光了,严峻时刻,落魄到连服务器托管费用都负担不起。
  开工没多久,马化腾和其他几个创始人,每天睁开眼睛,就要为钱操心。山穷水尽后,马化腾四处找钱,但处处碰壁。
  找钱无路,&OICQ&的用户数量却一直迅猛增长。据说,那段时间,马化腾做梦都会因为越来越的用户维护投入和服务器托管费而惊醒。
  腾讯没钱了,OICQ要收费,甚至停摆的消息盛传一时。最艰难时刻,马化腾差一点就跟深圳电信局达成一致,把&OICQ&卖给对方。
  条件有限时,马化腾强调先活下来,再活得好,接受不完美的活法,但只要活着就不断向完美逼近。
  实在没办法,马化腾只得和伙伴们通过做外包项目来养活QICQ,曲线救国。
  后来拿到风险资本,如何挣钱也依然是头等大事,因为当时的资本不像今天,看到一个ppt就给钱,那时大家都还很落后,讲究做生意要利润。
  这让腾讯始终在自力更生,也内生更有力。
  拿到投资的半年内,公司就推出了无线增值应用业务,之后,又继续居安思危,推出会员制、QQ秀、QQ商场&&
  2001年,腾讯成了中国第一家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一些圈钱高手,投资人一断奶,就可能从估值百亿跌到无法生存。
  稳中求进
  19年干成全球第十大,这速度,少人能及。
  速度来自稳扎稳打的支撑。即使后来粮草稍足,马化腾也是心有宏伟,但先从容易做、有把握,见效快的开始,以战养战,稳中求进。
  &这个业务做起来,需要其他业务养,它成熟后再养别的业务。&这是马化腾的扩张策略,遇到激进的提议,他的回答是:&我们的希望是稳,长期健康的成长,不一定冲得太高,慢慢走。&
  稳中求进的核心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腾讯刚成立时,马化腾就想做门户,但算盘一打,钱不够,放弃了。
  条件相对成熟,决定创立门户后,他也是先易后难,从娱乐八卦开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走成了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
  腾讯的游戏也是从容易的代理开始,靠代理有了积累,决定自己做时,还是先从难度低、胜算大的棋牌游戏入手,走出了今天的荣耀。
  包括人事安排上,马化腾也是稳中求进。
  现任腾讯总裁刘炽平便是例子。刘炽平因协助腾讯上市与马化腾相熟,他先是做了腾讯的首席战略投资官,一年考察之后才被任命为总裁。对比一些大公司常常空降陌生大总裁,这显然更具稳定性。
  结合自己的经历,马化腾建议创业者:
  &不能指望说要做10亿或多少亿,如果我们当初这样想早就死了。事情都是一点点细致做出来的。一定把目标放到最低,过完这关再说。
  创业中,大多数人都跟你一样面临各种小坎,很多人都会分心、贪婪,然后落后。他们贪,等你埋头过完自己的坎,你就跑到他们前面去了。&
  改良大师
  腾讯是后发制人的典型。
  一个大致的共识是,其很多业务、产品都从模仿,甚至抄袭开始,但最终却成了行业的领导者。
  这靠的是改良创新的大本领。
  创新大致上分两种,一是发明、颠覆式的原始创新,一是渐进式的改良创新。即便今天已在很多领域原始创新,但腾讯真正的绝招还是改良。
  改良是踩在别人的肩膀前进,往往被质疑为抄袭。
  乔布斯曾用毕加索的话解释这件事:&&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我们从不为窃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他的这个&偷&应该就是改良。
  马化腾是与乔布斯心意相通的人,腾讯至今都在&窃取奇思妙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但&窃取&的目标都是为了改良,为了做出自己。
  &抄&ICQ开发QICQ时,ICQ的界面是英文的,好友聊天记录在这台电脑用了到其他电脑就用不了了,而且只能与在线的用户聊&&
  腾讯将它改良:全部中文界面,将用户信息储存在服务器,让&联系&可以随时随地继续,同时还能给没有在线的用户留言&&
  这些改良让QQ的大受欢迎,让腾讯战胜了微软的MSN等对手,打赢了争霸行业的第一场大仗。
  靠这场大仗积攒的力量,腾讯才有了资格去升级创新的策略和层次,把远见化为现实,从PC时代的创新跟随者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引领创新的人。
  不够底气把改良说成是创新的当年,马化腾曾这样回应&抄袭&的质疑:抄,也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
  今天,腾讯的成功面前,还只把创新局限在发明的人应该认识到,改良也是创新,也有巨大价值,甚至改良也能颠覆,改良还是原创的&母亲&。
  一旦投入改良的追求中,改良的过程会为原创催生机会,厘清方向,而改良获得的&成果&,则有助把机会化为现实。
  对绝大多数创业创新者而言,也只有通过更容易上手的改良去累积创新的经验和成果,才会有条件去挑战更高门槛的原创。
  不只是腾讯,世界上众多伟大公司也都是从改良到原创,在改良中原创的改良与创新巨匠。苹果不是第一个做智能手机的,它将其改良;谷歌不是第一个发展搜索业务的,它将其改良;华为、阿里巴巴,也是后来居上的王。
  华为都在学习的OPPO、VIVO, 其领路人段永平甚至将&敢为人后&、&只为人后&作为征战商场的哲学,杀手锏也是改良,在改良中的差异化原创。
  改良有个大缺点,可能失去战略先机与高地,但也有个大优点,如果市场是对的,可以省掉教育市场和当先行者的学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和改进;如果市场是错的,则省得自己去当炮灰。
  改良的关键是多看,多学习,多思辨,消化,吸收,模仿,借鉴,超越,直到原创。
  马化腾在这方面是大师中的大师,至今,他依然一有时间就泡在网上,研究别人,服务自己的改良和原创。
  中国的生意做到今天,很多领域必须要靠大发明、大创新来引领,但也依然有很多改良的必要和机遇。从天上到地下,生老病死,很多生意都有重新做一次的机会,重新做,说学术一点叫转型升级,通俗一点就是做改良。
  只不过,即便是&抄袭&,也要有本事&抄&,但不要把&抄&当成本事。前者是,不要超越法律法规的底线,后者是,&抄&的目的是为了超越。
  厚积爆发
  厚积爆发,这不是错别字,而是一个原创的词。
  人们往往以厚积薄发形容那些根基扎实的集大成者,这是错误的形容。很多真正的集大成者,都不是薄发,而是厚积之后,必须爆发。
  厚积是为了爆发,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
  马化腾坚信,网络价值的总和会随着网络用户数以平方的速度增长,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遵循的是回报递增原理。
  一旦自我增强的根基牢固,时机成熟,已有厚积的腾讯就会快步大跑,以平方的速度高增长,一年收回好多年,甚至一战定乾坤。
  这是稳中求进的腾讯,不断在众多领域悄然称雄的关键。如果没有稳,快起来容易出问题,如果没有平方的速度增长,稳也就没啥意思。
  最近,马云在湖畔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谈到的,微信红包一夜之间起来,确实一度&打得我们满地找牙&的闪电出击,便是腾讯爆发的好例子。
  厚积爆发,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是行得通的路径。典型者如恒大,如今每年的成就,可能都比前10年,甚至10多年还大。这也是许家印提出三年再造两个恒大,也就是3年干出过去两个18年的底气。
  纵观历史,很多伟大的企业,都不是起跑最快最风光,而是起初走得慢,走得难,但却走得稳,走得好,过完难坎,走到一定程度大爆发,一年赢回过去多少年,甚至几十年。
  而且,这种赢,往往赢得更久,更大。
  赢的原因,是前面的根基打得好打得稳,这个根基,不光是业务,资本,更包括团队、人才、管理,以及成为一个伟大公司的其他必须。
  遗憾的是,虽然历史的经验在这里,很多人还是逃不掉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醒来就成马化腾,&会分心、贪婪&,不愿耐住寂寞的积累,最终让耐得住,&埋头过完坎的,跑到前面去了。&
  当然,也还有更大的遗憾,那就是很多有了积累,该要爆发的,依然念着老经,走着老路,没有爆发,而是薄发,一直陪跑,直到被甩掉。
  自己打自己
  马化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
  腾讯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时,他就曾公开说,&心里相当不安。&今天,站在快要3000亿美金的门槛,想必是更加如履薄冰了。
  这不只是高处不胜寒,更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可能就再难翻身。
  微信的崛起就是一个例子。
  马化腾曾多次说过:&微信如果不是腾讯做出来,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个公司的话,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
  &外面给你掌声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永远要想到,好多大公司都那么轻易并且不可预测地倒下了,有些尸体都还温着。&
  而这种&不可预测&,很可能发生就在他的一念之间。何况,他的确有过不少看走眼的案例。
  Facebook上市时,马化腾买过其股票,&熬啊熬啊,还往下掉,都快跌穿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熬不住了,25块就卖掉了。&现在,Facebook的股价140多块,市值比腾讯还要大1000多亿美金。
  除了战略性的决策,内部的管理也是挑战日艰。
  马化腾说,一个公司大了,成功了,会有自满、安逸的情绪,会内斗。因而,他身体力行,把危机感往下传递,用对危机的预演和预防,防止危机的发生,&用多个小地震化解一个大地震&。
  为了不被别人打败,腾讯不断自己打自己。
  微信出来之前,腾讯已经是老大了,而且还有手机QQ,但马化腾高度危机,自己打自己,防止了&是在另外一个公司&&&
  即便有了微信,腾讯对QQ的进化依然在持续升级。不少人以为QQ已是过去式,但事实上,QQ活跃帐号比微信还要多。
  华商韬略的一个意外体验是,手机QQ的QQ看点,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以新媒体平台自居,但我们发布的多篇文章,都在几小时实现了阅读1000000+,100000+的传播,在入驻的超过25个移动新媒体端表现相当优异。
  为了自己打自己,腾讯还大搞内部PK制。
  手机QQ和微信,WXG(微信事业群)和SNG(社交网络事业群)是内部PK。做微信时,同时成立几个团队,用不同方法往上打,也是内部PK。甚至,这种内部PK还被各事业群应用到各环节。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大意是,过去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让自己不可被战胜,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可被战胜,在于自己怎么做;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机会。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使自己不可被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战胜。
  自己打自己,让腾讯越来越不可被别人战胜。
  安静是他的力量
  马化腾是安静的。
  除了行业内的重量级活动,他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即便出现,也没有舍我其谁的霸气,改天换地的壮语,不指点江山,不激扬文字,轻言细语的只是行业、企业、产品和服务之内的事。
  相比大谈概念和主义,他一直在&多研究些问题&。
  包括与同行相处,他也是越来越谨言慎行。
  心直口快的马云曾公开说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烂了,批评腾讯的收购,老百性都看得懂,这就错了。但面对&怎么看阿里?&、&怎么评价马云?&马化腾均以&不评论同行&为由绕开。如果非要说点什么,那也是,&其实我们私交非常好&。
  马化腾是全国人大代表,润物无声地把互联网+推进成了国家方略,但至今很少听他对互联网有过顺网者昌,逆网者亡的张扬。
  他还是全国青联副主席,光去年就为慈善事业捐款200多亿,但大众对这些,基本上都不太知道。
  至今,马化腾依然不太喜欢公共交际,一些场合中,他中规中矩甚至羞涩,不太有巨头风范,也缺乏高谈阔论、长袖善舞,一呼百应的领袖气质。
  前段时间的IT领袖峰会上,他和马云、李彦宏难得再次同框,还被网民取笑太古板,扣了两颗扣子,表情僵硬,衣服也没穿出品味。
  人很温和,没见过他与谁红过脸,也没见过他跟谁拍过桌子,被惹毛了,只跟自己憋劲,生气但不发脾气,是身边人对马化腾的印象。
  据说,公司的一次文艺晚会上,调皮的女主持人求马化腾抱抱。马化腾抱了,但也脸红得厉害。
  在互联网这个喧嚣的大舞台,腾讯和马化腾一样安静。他们专注于业务,保持慎言谨行,除了青涩时期的&3Q&大战,很少与同行针锋相对,也不会主动讨论高低,炫耀力量。腾讯的其他高管,至今也都还是公众视线之外的人。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喧嚣,越来越不安。但越是动荡不安,越需要定见与定力;外界的声音越喧嚣,&倾听&便越比&演说&更有力量。
  定见、定力、倾听,都离不开一个静字。
  马化腾是安静的,安静,是他的力量。
责任编辑:佩佩
作者:毕亚军
延伸阅读:关键词:
变设龙 企业高质量图片智造平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许可证:苏B2-
编辑热线:6-2
A5创业网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化腾身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