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全面战争mod 怎么样修改任何战斗 放 地雷、栅...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萝莉的战争
作者:&& 更新时间: 16:43&& 阅读最新章节
第四卷:华北游击战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这是抗“日”
第四十六章:初到1942&第四十七章:晚餐&第四十八章:被偷袭了&第四十九章:侦察机&第五十章:骑兵与榴弹机枪&第五十一章:日本人的阻击&第五十二章:毒气攻击&第五十三章:穿越者林深叶(1)&第五十四章:穿越者林深叶(2)(2更)&第五十五章:东躲西藏的萝莉们&第五十六章:喝醉的萝莉&第五十七章:貌似双重人格&第五十八章:倒霉的鬼子和幸运的游击队&第五十九章:穿越者&第六十章:穿越者2&第六十一章:海阳的建议&第六十二章:晚上(某个悲剧终于回家了)&第六十三章:县城里面的故事(1)&第六十四章:县城里的故事(2)&第六十五章:县城的故事(3)&第六十六章:县城的故事(终)&第六十七章:日本人的反应&第六十八章:我是谁?&第六十九章:我自恋?&第七十章:鬼子的电报&第七十一章:姐姐和妹妹&第七十二章:袭击炮楼(1)&第七十三章:袭击炮楼(2)&第七十四章:汇合的游击队和逆推&第七十五章:等待&第七十六章:开打&第七十七章:战斗&第七十八章:控制通讯&第七十九章:战利品&第八十章:小叶子的野望(补)&第八十一章:大佐(昨天已补)&第八十二章:县城(2)&第八十三章:援军&第八十四章:攻城前&第八十五章:短暂的狙击&第八十六章:城落&第八十七章:即将撤退和最后计划&第八十八章:晚上,不和谐&第八十九章:北平&第九十章:神风&第九十一章:坚守48小时&第九十二章:试探进攻&第九十三章:空袭和进攻&第九十四章:斩首(内有更新时间说明)&第九十五章:失败的斩首&第九十六章:第二天&第九十七章:晚上的战斗&第九十八章:可恶的人海&第九十九章:完结,回基地&第一百章:新功能&第一百零一章:武器(1)&第一百零二章:武器(2)&第一百零三章:武器(3)&第一百零四章:主动激光防御装置&实验&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 怎么修改自定义战斗的军费!!
查看: 2243|回复: 2
UID1272097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46金钱1570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92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46金钱1570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怎么修改自定义战斗的军费!!
大哥教我,14000打的太不爽了!!!!!!!!!!!!!!
魏 虎豹骑东普鲁士大领主
UID1345236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0积分1055金钱5937 荣誉13 人气14 在线时间414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0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055金钱5937 荣誉13 人气14 评议0
打开PFM,选择目标文件夹为游戏目录下DATA文件;
在打开的程序左上角选择载入,游戏目录下DATA文件夹里边的PATCH.PACK,找到DB栏目,再找到下面的units_tables。展开,进入。
17:01:20 上传
我等玩全战者最早是体验壮烈的游戏画面所带来的刺激;
其次是思考战争中的兵种配合和兵法运用及战略经营;
最后玩的是怀旧,凭吊古人的遗风,以及对历史的再次发现和热爱!
这难道不是老鸟们的必经之路吗?
UID492274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0积分1336金钱3650 荣誉44 人气1 在线时间6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64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336金钱3650 荣誉44 人气1 评议0
原帖由 普鲁士之鹰 于
17:01 发表
打开PFM,选择目标文件夹为游戏目录下DATA文件;
在打开的程序左上角选择载入,游戏目录下DATA文件夹里边的PATCH.PACK,找到DB栏目,再找到下面的units_tables。展开,进入。
1964946 ...
有鹰D帮忙说明
我就不用搞得那么累了
泡茶休息先
Powered by& 日本古代远程兵器与攻城兵器
『欧美战略游戏区』★★★
UID1646069主题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2287金钱27625 荣誉4 人气15 在线时间2263 小时评议2
帖子精华0积分2287金钱27625 荣誉4 人气15 评议2
好大的文字量........
虽然你终将变做尘埃默默逝去....
但是你的事迹将化为歌谣世代相传............
信徒奥菲莉娅回忆中的修女
UID1848707主题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在线时间5017 小时评议0
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评议0
二、攻城器械篇
在日本古代,城的含义与中国是有所区别的。所谓的城只是一座供领主及其亲信家臣居住的城堡而已,主要发挥的是军事性的作用,作为控制其另地的要塞而存在,不同于中国和欧洲的城市的观念。普通的居民则住在被称为“城下町”的街区之中,在遭到战乱的时候会躲进城中以求得保护,在平时则要向领主承担各种封建任务。城堡作为关键性的要塞的军事和政治双重价值让对城的围攻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败的领主一族往往会通过放火烧毁城堡的方式来捍卫自己最后的荣誉。
图:特恩布尔所著的[日本古代城堡]一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关原大战前西军对鸟居元忠所守的伏见城的围攻,这场围攻持续了十三天,为家康争取到了重要的时间。图中出现了很多的攻城武器:左下角有一大群士兵在大型攻城盾和竹束的掩护下用弓和铁炮于守军对射;右下角还有一座就地搭起来的攻城橹,旁边还有人在挖掘地道;至于攻城方的武士们正在试图攀爬石垣,不过在守军的火力下这是一次非常艰苦的尝试。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攻城战中都会大量的使用到盾牌。,。日本在笼城战的时候也会就地取材的利用竹子或木材扎成大型的蔽体盾牌,即所谓的“竹束”(与合战中常用的长方形木盾不同,是仓促做成的,主体为一人高的挡板,由一到两根木头作为支撑。在这一点上欧洲与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并以之发射火力,掩护推进。除此以外,守城一方也常常将普通的长方形盾牌安置在橹或者城墙之上,来为发射箭矢的守军提供掩护。关于上面所提到的出现在大阪冬之阵中的铁盾,为家康为了减少在攻打大阪这样的巨城中的伤亡而特别所作。其形状为“^”形,高度为一米七左右,重达三十公斤,凹槽里带把手,人在凹槽里双手提着把手前进,非常费力。(也有说法认为是两名士兵共同提用)据《日本战记》记载,12月3日,池田忠继和森忠政从家康处各自拜领了铁盾10对。而森忠政的在大阪之阵后献给了德守神社一面铁盾,现在保存在津山乡土博物馆。这类大型盾牌直到日俄战争中还在使用,见于电影(二百三高地),可参照上面[盾牌]的章节。
图:由四百年前保存至今的铁盾的内面。上面还有两处被射穿的弹孔。
其规格为:长九十一厘米,宽八十厘米。
攻城橹这种武器在对城堡发动进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不过虽然在游戏中多数是以装在带着轮子的车上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找到其被这样使用的文字证据。现存的图画显示出,攻城橹往往是由攻城者直接在城下建造的,毕竟日本的木材资源相当的丰富,而简单的木橹制造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迅速。这些简单的木橹常常为三层的木质结构,用以让铁炮手或弓箭手在其上与守军对射,为攻城的部队提供火力掩护。因为日本始终都未发展出带有高大城墙的防御工事,所以日本的攻城橹的作用方式也与中国和罗马有着本质的区别。
罗马军队使用的攻城塔楼除了作为提供火力的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把攻城部队输送到城墙之上。因此这些巨大的攻城塔楼都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结合体,其高度可以超过城墙的高度。当敌方城墙的地势太高的时候,军团士兵们就会修建斜坡来把攻城塔楼运到城墙边上。这样的巨型攻城设备只可能在具有高度组织能力和效率化的军事组织中出现。相对于古罗马人所建造的那些巨型攻城橹来说,日本人所用的攻城橹更像是些小型的玩具罢了。
一般攻城橹都可以在城下直接搭建好,然后用人力搬运到城下,甚至直接就在木盾的掩护下搭建,根本没有必要远远的运过来,自然也就不需要用到带轮子的车了。在攻打山城的时候,带有轮子的橹更是不可能爬上山坡来压制守军的火力。如果没把城攻下来,在撤退的时候直接放火烧掉就可以了,也不用担心会以之资敌。即使中国的古代军队在攻城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就地建造攻城武器,而非从军队的出发地搬运过来。考虑到日本糟糕的道路情况,这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关于那些带有轮子的攻城橹也许并不真的存在于现实之中。只是日本人出于民族自豪感的臆想而已。
图:信长之野望[革新]的片尾动画中所出现的攻城橹。虽然其式样非常的现代化,但是更像是艺术化了的产物。
毕竟,日本的城以山城为主,带有轮子的攻城橹更适合进攻中国那种有高大外墙的城市,可以直接将士兵输送上城。
左图:武田家所用的狼烟台的现代复制品,武田信玄利用其构成了完善的情报网络。
相同的制造技术也许被运用到了攻城橹的制作之中。不过仓促中制作的应该会比较粗糙。
右图:osprey画师所描绘的在攻打伏见城时,西军所用的攻城橹。
日本投石车的使用是基于中国式的设计,其应用的典型例子是在1468年的南北朝战争中,通过发射可燃的投掷物来伤害守城的武士,而非城堡本身。(特恩布尔还在他所著的[武士资料]一书中添加了一张中国式投石车的图片,不过他并没说明这张图片的来源,应该也是来自于中国的古书之中的)牵引式的投石机在毛利家进攻滝山城之战中出现,其敌手为发射光滑的鹅卵石的小型投石机。直到1614年,大阪的城墙上仍然有发射软质弹药的牵引式投石机。(注:此段来自[日本古代城堡()]一书,其中所说的软质弹药在特恩布尔的[远东攻城武器]一书中指的是装有可燃油的罐或类似霹雳火球一类的东西)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实物存世了。
在欧洲,那些十字军时代的欧洲投石车其实也都是固定式的。通过将投石车上的粗绳扭紧,借助于松开时的反弹力量将石弹投射出去。在东征的时候,为了攻克东方人坚固的城墙,他们还发展出了巨大的机械式投石机(即帝国时代中“打包车”)。相应的,中国也有非常发达的投石机,其代表即为襄阳炮,通过数十至数百人的拉力将石弹甩出,有着相当可观的射程和杀伤力。日本人在古代所用的,应该就是这些中式投石机的缩小型号吧。
在日本的确有着攻城椎的使用,但是并不太多为史书所记载。很多时候攻城椎只是简单的
木椎,由一大堆人抬着撞开城门。至于材料则也多为就地取用的巨木。如果攻城一方是发动了大军作战的话,也会使用装在台车上,带有整体框架的攻城椎,即冲车。
图:[革新]中出现的冲车,不过似乎是经过了相当程度上的艺术加工。
[武士的纹章]一书中提到了一名叫做饭田直景的武士,他是加藤清正的家臣之一,在对晋州的第二次围攻中立下了将自己主君的“南无妙莲法华经”旗幡扔进了城中以宣告一番乘的功绩。在对他进行资料查找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这样的一行描述“在晋州围城战中,制作了龟甲车来攻城。”相信多数人都听说过朝鲜著名的龟船,但是龟甲车的确很少为国人所知。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攻城武器?
据说在发现晋州城坚固难攻之后,加藤军即出动了数十辆龟甲车,但是其第一波攻击被朝鲜军所倾倒的火油而焚毁了数辆龟甲车。随后加藤军就在车上加装了牛皮来抵挡守军的火攻。在持续攻击之下,最终攻陷了晋州城。
龟甲车的第二次出现是在风雨季变的1600年。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之战的同时,老狮子黑田如水也在九州展现了自己的惊人谋略,仅以数百留守之兵就发动了自己的九州攻略,眨眼之间将丰前丰后两国夺得在手。无愧于丰臣秀吉“如果给如水二十万石,他就可以夺得天下”的评语,看来秀吉真是有非凡的识人之能,为人所传的“五把佩刀”的著名故事也非空穴来风。在著名的石垣原之战后,如水在对大友势的安岐城的围攻中就利用了龟甲车捶破城壁,并利用大炮轰击夺取了该城。由此看来,龟甲车似乎是就是在攻城椎上覆盖装甲的一种冲车。从其名字看出,也许是在朝鲜战役中受到了朝鲜海军所用龟船的启发,在普通的攻城车上也添加了一层龟壳形状的装甲以防御守军的攻击的产物。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估计其所用的装甲应当为木质,否则难以推动。而至于其所用的龟甲车到底是由于黑田家有着同盟关系的加藤家所赠还是黑田家自己制作,则已经不可考证了(如果是在加藤家的帮助下制作的话,到真的成了“技术传授”了)。不过在此战之后,日本就已经统一在德川家的铁腕之下,龟甲车也伴着黑田如水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在15年之后的大阪之阵上,大筒已经成为了主角。(注:关于龟甲车的话题,真田哲也正在根据历史读本-新人物往来社-昭和62年7月号创作[战国时代的秘密武器]一文,其中对龟甲车有较为全面的文字介绍)
日本的城堡的设计中并不包括高大的城墙,而白色的漆食屏虽然看起来很是美观,但是其高度过低,往往无法阻止敌人的攀爬。即使天守和橹的石落处也最多不过是加上一排钉子防止敌人翻进来而已。而且在日本似乎从来没有把云梯运用到攻城战之中的例子。
但是在侵朝战役中,面对朝鲜所使用的类似于中国式的,带有高大厚实的城墙的防御系统,日军在国内战争中所用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了,也必然做出了改变。其中就可能使用了云梯一类的装备来帮助攻城。而且据史料记载,有相当数量的朝鲜军队投降日军,充当了伪军的角色。在这些朝鲜人的帮助下,也许日军也很快的就掌握了进攻中国式城墙的方法。不过在随后的关原大战中所发生的几次围城战中仍然没有找到关于云梯使用的记载。虽然在信长之野望[革新]的片尾动画中出现了带有轮子的云梯,但是似乎是按照中国古代云梯的式样绘制的,与[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插图极为相似,因此在未找到更详尽的资料前暂不考虑。类似的情况还有望楼,虽然也出现在[革新]的片尾动画上,但是暂时无法找到实际使用的例子。
在为了写作而进行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了日本武器的一个奇怪的趋势——单一性。虽然日本刀的工艺不断进步,盔甲的式样也越来越华美壮观,但是其所用的各种技术兵器在几百年间却并没什么大的进步,反而逐渐落后于时代了。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技术兵器的使用是一个国家军事组织严密,中央集权程度较高的产物。所以古罗马人可以在两千年前就造出巨大而优良的攻城器械,中国古代也有着相当发达的投射武器。但是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日本的中央集权力量在几百年间都是相当虚弱的,直到德川幕府将日本掌握在铁腕中以前,日本列岛可谓是处于群雄争霸,烽烟遍地的状态。虽然英雄们的拼杀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传奇,为小说和游戏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但是数百年不断的内乱也消耗光了整个国家的财力和技术力。领主们为了尽可能的扩大自己手下的部队数量而布得不采用各种质量较差又易于获得的武器。尽管在10世纪之前,日本的官军仍然使用着从中国引进,较为先进的武器。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很多临时招募来的足轻往往就使用竹枪木盾充数了。不过这种做法也是适应于岛国国情的。毕竟那些仅有一点点势力的小豪族却总是要和其他的豪族开战,又怎能持久维持外国技术的引因与应用的高额成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上面的这段话就算是个人在写作中所悟出的一点小小感想吧。
附录二:传说为松平信兴所著的[杂兵物语]一书中的插图。松平信兴(1630-1691)是大河内第一代藩主,父亲松平信纲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曾胜利平定九州的天主教徒叛乱。号称智慧伊豆。下面插图中所绘的都是使用铁炮和弓普通士兵,即足轻。图片和图注的翻译为尹文子秀虎所提供,经其许可转用,在此特地表示感谢!
图:左图的士兵为一名玉箱持。
因为火绳枪兵不能像弓兵利用敌人的箭那样回收敌人的子弹,因此需要弹药运输工背着沉重的箱子,向火绳枪队提供弹药。在他右边的是一名背着大筒羽箭的士兵。
图:携带大名的武器,是一项重要职责。
此图出自《杂兵物语》,图中是为主君携带弓箭的随从。弓和箭安在一个牢固的木架上,木架可以平放。
(75.58 KB)
左:肩背火绳枪的足轻。右:手持推弹杆的足轻,火枪插在腰带上。
铁炮足轻:
左侧这位是一名装备火绳枪的足轻。他带着一些备用的推弹杆,装在腰上的布袋里,像箭囊里的箭一样。导线索绕在左手腕上。铁砲小头是火绳枪队的指挥官。右侧插图中所描绘的这位铁砲小头,直接指挥火绳枪兵。他的指挥官身份标志是手中涂红漆的“手杖”,这是一根由竹管装着的强力推弹杆,可在某个火绳枪兵的推弹杆损坏时作为备用。铁砲小头的左臂上还绕着多余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周纬 [亚洲古兵器图说]
三浦权利 [图说西洋甲胄武器事典]
斯蒂芬-特恩布尔 [武士资料]
斯蒂芬-特恩布尔 [远东的攻城武器]
大阪朝日新闻网站
白臼市景观介绍网站
小町博士翻译的 [弓与禅]
国防大[武器的历程]火器。
信徒奥菲莉娅回忆中的修女
UID1848707主题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在线时间5017 小时评议0
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评议0
图:描绘坂上田村麻吕伐虾夷的绘卷。需要指出的是,其实虾夷使用的盾牌和日本大和时代的朝廷官军所用制式一样,但到了这个时代他们还在用这样的盾,而日本的官军已经变成了武士集团,使用的盾也变成了临时工事性质的木盾。不过图中难以看出虾夷人所用盾牌的材质,估计为木质,而且右下角还有一名虾夷人使用了一面单手小盾。另:图中虾夷人使用的弓的样式也是中国式的,弓体内凹的复合弓,而非日本人常用的丸木弓。在元庆之乱中,为了讨伐叛乱的虾夷人,大和朝廷还损失了52副楯,相对于其他物资的损失来说真是相当的少,由此可见其装备数量也较少。
受中国的影响,源平合战时期武士还比较经常性的使用盾牌,在著名的物语[平家物语]中就有武士在持盾的同时使用薙刀的记录。《平家物语 第十一章五 水里捞弓》:“平家的人认为此举太无道理,于是一人持盾,一人执弓,一人拿长刀,三个武士冲到海边上来,竖起盾牌喊道”“敌人隐蔽在盾后,搭上箭杆涂漆的黑色鹰毛大箭,朝着最前面的三穗屋十郎坐骑的左胸脯猛地一箭”“敌人从盾后举起长刀砍来”“于是二百多人冲到海边,把盾牌交叠排开”“盾牌狼籍遍地,被源军踏得破碎不堪”。可见在当时的日本武士的确大量的使用盾牌,并且是将盾牌作为单手拿持以作蔽体之用,而非战国时期所用的楯。武田家重宝“楯无之铠”据说就是因为“非常的坚固,不需要使用盾牌”而得名的,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佐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盾牌就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中更是相当少有在近身战中使用盾牌的记录,这也是造成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盾牌的原因。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在于日本的主要近战武器分为刀和枪,都是需要双手持用的,这样一来就不方便盾牌的使用了;其次是由于日式弓箭威力和准确性的贫弱,在铁炮大规模引入之前远程部队很难在双方接战之前就对身披甲胄发动冲锋的武士队伍造成足够的打击,而士兵们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机动和速度选择了抛弃盾牌,而在铁炮被引进之后,盾牌更是变成了鸡肋般的角色。第三点则是源于日本人好勇斗狠的战争观,强调进攻至上,武士的功勋是建立在讨取首级的数量(还有质量)之上的,盾牌的战术意义也因此被大大的降低了,而盾牌所兼具的标识,展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各种指物,靠旗,及前立,后立。肋立一类的装饰物取代了。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步兵都比较流行盾牌加长剑(刀)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欧洲直到全身板甲的出现之后骑士们才开始渐渐的抛弃盾牌。但是显示骑士自身的纹章的需要又让盾牌的生命延长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火枪的大规模使用让欧洲人逐渐抛弃了重型铠甲,而各国军队也逐渐由封建式的军队形式转向雇佣军队为主,盾牌才在欧洲彻底的消失了。而在以轻型甲胄为主要类型的亚洲,盾牌的生命力更是持久,因为亚洲人的体格难以披挂重型甲胄作战,士兵们更加的需要盾牌来帮助抵挡箭矢和刀剑。印度人甚至在盾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种攻防一体性的武器。(欧洲,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武器,不过没有流行开来)。在古代中国盾牌也一直也是军队所必不可少的装备,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不惜使用贵重的青铜来制作盾牌了。中世纪欧洲的盾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包括撒克逊式,诺曼式(即筝型盾),纹章盾,弩兵用大盾等等,还有专门用于马上骑士的与铠甲相结合的左胸厚盾牌,中国在这方面也开发出了非常丰富的样式,不过限于士兵体力和造价的限制,主要还是以纯木质,外覆牛皮及藤制为主。因为日本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不过关,铁的产量较低, 主要用于制作刀剑,连甲胄都是主要以竹片,皮革为材料制成,更不可能像中世纪欧洲一样制作钢铁盾牌了。而中国式的蒙有牛皮的木盾,或者以动物皮革为主要材料的盾牌又因为日本包括牛在内的大型动物数量的稀少而难以量产,所以日本盾牌始终是以木板或编扎后的竹子(即所谓的&竹束&)为主要材料。
图:博物馆中所藏的日本早期盾牌,其材料为铁质。为公元646 ~ 793 时的产品。
在osprey的书中的插图中也出现了类似形式的盾牌,属于恒武天皇(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在位的时期。
可以发现这些盾牌其实与上图中虾夷人所用的式样类似。
在这些大型木盾上还经常会绘有其所有者或其所属武将的家纹等。一些僧兵则会在所使用的大盾会写有一些佛教箴言。在很多军记物语的插图中也出现过(主要用于掩护弓手,构筑阵地),仔细观察的话在电影和电视中也会出现这种大盾的身影,它们的作用与欧洲的弩兵用大盾及中国古代类似的装备是基本相同的。至于在攻城战的时候,这类木盾更是双方都比必不可少的装备。攻城的一方有时还会建造足以遮蔽几名士兵的竹牌来防御守城方的火力以掩护部队的推进。类似的装备在中世纪欧洲的攻城战中也经常能看得到,相信经常关注此类战争电影或游戏的朋友对此会感到熟悉。这种形式的木盾还经常被象附加装甲一样装在望楼或橹上,为藏身其中的士兵们提供防护。日本人还会在安宅船或其他战船上也会装备叫做&盾板” 的类似物,至于装在攻城车,攻城橹上面的就叫&车盾&, 但其实质都只是简单的木质挡板,其效果相当的有限。
在日本战国时期,还有一类被称做铁盾的盾牌。它在著名的电影“天与地”中曾经出现过,在电影中的两次川中岛合战中上杉方的村上义清屡次带领铁炮队出战(非常奇怪编剧这个设定,村上与武田鏖战数年也没有他使用过铁炮的记录,为什么在电影中不让他带骑兵队呢?估计是为了突出柿崎景家的形象吧),其属下的铁炮队就全部装备了铁盾,射击时将铁炮架在铁盾上的缺口上。铁盾在这里不仅提供了防护还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不过相关的资料实在是无法找到更多了,而且估计铁盾的&铁&只是应对铁炮的&铁&,很难相信真的是铁质的盾牌,就算不考虑花费上的问题,铁炮队的机动力也会因此大大降低了。不过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在德川家康攻打大阪城的时候,特意制作了“铁盾”以作防铁炮之用。但这种铁盾是作为攻城之用,故收录在[攻城武器篇]。
在[甲越英勇传]的绘本中,本庄繁长双手拿一面黑色的盾牌档住了一颗炮弹。这可能是发生在本庄繁长身上的真实故事,也许可以说明即使在战国时代,仍然有手持盾牌的使用。(可惜我的图片已经遗失了)。在[亚洲古兵器图说]还中提到法人毕丹藏有一革制圆盾,由一块厚质漆革制成,中有小顶,周围有凸体蚌蛤四个,凸体螺形三个。周炜先生估计其可能为海上战士所使用,但是该盾的年代不明。
图:夏尔-毕丹所藏的皮盾,其上的凸出花纹为蚌形。不过原书中未给出其所出的年代。
图:酒井家所流传的盾(日文原文使用了“盾”而非“楯”)。
为关原时的遗物,现藏于川越城博物馆。
其特殊之处在于底部装有小轮,可以推动。
信徒奥菲莉娅回忆中的修女
UID1848707主题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在线时间5017 小时评议0
帖子精华0积分6015金钱9829 荣誉95 人气56 评议0
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的岩剑山城(加治木城)之战时,岛津军初次在实战中使用铁砲,让没见过先进火器的敌军惊慌失措之下遭到了惨败。这一仗也拉开了铁炮时代的序幕。铁炮的传入被称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然而,在此之前为什么日本人没有向中国学习火药武器的技术呢?
这个问题应该从年代方面来考虑。首先,中国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可以实战用的火药武器,如著名的突火枪一类的早期火药武器就已经出现在守城战之中,在中学课本中还专门花了笔墨来对此进行介绍。虽然宋朝和日本当时的政权存在着良好的贸易关系,但是南宋很快就被强大的蒙古铁骑所消灭,自然这些刚刚在少数地方应用于实战的火药武器也不一定会被传播到日本去。而忽必烈以征服日本为目标,发动的两次跨海作战虽然被所谓的“神风”挡了回去,但是当时的幕府执政北条时宗为了防止元军的三度渡海而来,采取了封锁对外往来的态度。作为日本敌国的元朝自然也不可能把先进的火药武器传给日本人。日本随后又陷入了南北朝之乱的旋涡,直到室町幕府建立了不完全的统治之后才平静下来。所以日本在历史上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火药武器。虽然根据日本资料的说法,其在铁炮传来之前的确是有着火药武器的使用,不过可信度不高,本文将在[大筒与大炮]一节中介绍。
那么,铁炮是如何来到日本的呢?根据记载,铁炮是由种子岛岛主,种子岛时尧通过重金向葡萄牙人购买了两支,并学习到了制作的方法。自此之后,铁炮就从种子岛这个偏僻的小岛迅速的传遍了日本。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件被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了。当大友义鉴(宗麟)听闻种子岛时尧仿制出了葡萄牙人所用的铁炮之后,就希望时尧能够将此技术传授。而时尧非常痛快的答应了。宗麟大喜之下就把随身所带的太刀和猎鹰都赠与了他以之为感谢。这件事记载在种子岛氏的家谱中,自此以后种子岛氏和大友氏就和相互友好,引为旧交。种子岛氏原本只是西海孤岛中的一个小诸侯而已,然而到了在室町后期的《文安年中御番帐》中,种子岛氏已经作为国人大名和岛津贵久,岛津义久并列记载。
大友家在种子岛铁炮传来后,即派遣速见郡藤原村的伊藤八郎前往种子岛学习铁砲制作技术。在弘治三年八月七日的时候学成归来。宗麟在大喜之下赐八郎以源姓及“鉴”字作为奖赏。大友家也以此建立了日本最早的一支铁炮部队。
下图:大友宗麟年轻时的塑像,比大家印象中的好看的太多了。
作为显赫一时的霸主,织田信长也是一名因为使用铁砲而出名的大名。正是因为织田信长占有了和泉国的堺﹑近江国的国友两大铁砲产地,才为自己天下布武的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应的,纪伊国的著名铁炮产地根来寺则为织田信长的敌人本愿寺提供了铁砲。如果没有善用铁砲的根来众,铃木众的支持的话,石山本愿寺御坊就算再坚固,这场围攻也不会拖上十年之久了。
但是有着一个很奇特的问题,那就是近江的国友村以前是在浅井家的势力范围之内的。但是为什么浅井家却没有大量使用铁砲的记载呢?织田信长最早要调集铁砲的话,应该也是从国友村购买而来的,因为当时尾张并没有制造铁砲的场所存在,而前往堺购买的话又麻烦多多。织田家选择和浅井家联姻,说不定也是在考虑了这一层原因后的结果。堺所出产的铁炮没有被三好家所大量使用已经很是奇怪了。但是浅井家对就在自己领地之中的国友所出产的铁炮却不加利用,这点不能不让人为之疑惑。不过也许是这样的资料已经湮没在历史中了。
图:火绳枪式铁砲。火绳是作为引燃引火药的工具,发射铅弹时要拨动扳机的。这种形式的火枪是日本战国时期铁砲的主流。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宋明帝派殷孝祖讨伐叛军,因为此人在出征的时候喜欢带上全套仪仗,人们都纷纷议论说“如果有十个弓箭手一起向他射箭的话,他就死定了”。而最后殷孝祖果然死于乱箭之下。但是很奇怪的是,虽然日本的武士大将们都穿着豪华的大铠,带着有显眼前立的兜,还带着由全套的马标,帜组成的仪仗,却似乎没听说过有大将因为敌方弓箭手的攒射而死的情况(虽然在战斗中的确有武将因中箭而死)。这也间接反映出日本弓的射程不足的状况。
不过在铁砲传入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在这里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显示出铁砲在这一方面的特别效用:永禄八年(1565年),三村家亲侵入美作国,包围了三星城,宇喜多直家遣马场职家往援,职家英勇奋战,三村势暂退,但是次年又来,在兴禅寺扎下本阵。直家派远藤又次郎和喜三郎兄弟秘密潜近三村家亲身边,用铁砲将其打死。铁炮大量在战场中出现之后,这种由铁砲造成的伤亡也急速的扩大化了。岛清兴勇武一时无双,最后还是被铁砲打中战死。号称“真田日本第一兵”的真田幸村,最后也是被德川氏小臣西尾仁左卫门指挥的铁砲队射杀,随即割下了首级。甚至名将武田信玄据说也是因为被铁砲打中而消逝在自己的上洛之路上。至于在长蓧战场上,魂归天国的甲州名将更是难以计数了。
还有一点应该被注意到,即以投石兵闻名的小山田信茂队,在武田胜赖前往岩殿山城的途中突然反叛的时候,也是用铁砲向胜赖的侍从队伍开火的。铁砲在发射时会发出声音,相对弓箭一类的武器来说具有更强的示威作用,尤其适于这种场合。不过由此可见,当时在甲斐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铁砲部队了。所谓胜赖在长篠之战大败之后,大量花出黄金购买铁炮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最后却还是给自己挖下了坟墓。
与一般人的观念不同,在作战中铁砲兵们其实往往被排在第一排。在著名的《长蓧合战绘卷》中也显示出了这一点,铁砲兵们其实是排列在防马栅之外的,当敌人接近后再撤到防马栅之后。火绳枪式的铁炮的发射步骤如下:先将引火药添满引药槽,装完后要将火药盖盖上,避免引火药撒掉。然后就是装填发射药。打开被称为“早合”的纸制药筒,将其中的火药倒入枪管。然后用通条(推弹杆)捣实。以让铅质弹丸产生形变,卡紧枪管,提高气密性。然后将裁减成合适长度的火绳夹在夹火条上,当铁炮手在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夹火条落在火药池上点燃发火药,铅弹就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离开枪膛。射击前首先要打开火药盖。日本人将打开火药盖的动作称为“去掉火药盖”,意味着战斗开始。认为火绳燃尽后会立刻发射子弹的说法是误解。还有人认为是像发射大炮一样,用火绳来点燃火药的,这也是误解,都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所用的火门铳类武器的影响,让国人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这些武器的缺点在于射手无法在发射子弹的同时瞄准,所以逐渐为火绳枪所取代了。而在明朝中期以后,西方传来的火绳枪则发展成了鸟铳为中国军队所广泛装备。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即在日本将引火药称为“玉”(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培烙玉”的玉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装引火药的小罐也称为“玉入”,铁炮兵也会同时携带“玉入”和“火药入”。
图:所谓的早合,其实就是将需要分量的火药预先装好在小筒中,以加快发射速度的做法。
图:同时代的欧洲火绳枪兵。他正在把火药从小木瓶中倒到枪膛里。
可以看出其所用的小瓶与下页图中的“早合”其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小药瓶的材料不同而已。
在英国,火枪手们曾经只携带十二发弹药,象征十二圣徒。
由此可见,火枪手的持续作战能力并不强,而其射速也相当的低。
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合即是将一次发射剂量的火药和弹丸混和好再放入特制的竹筒中,使用时可以一次性同时倒入火药和弹丸的方法以提升了射击速度的做法。然而直到17世纪的时候,欧洲才由瑞典人研制出了类似的纸筒式子弹。由此看见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技术已经赶超了欧洲。
然而这种说法是存在问题的,由现存照片所显示,日本人的“早合(早盒)”其实是与欧洲同时代的做法完全相同,都是将一定数量的火药先装在容器中(在欧洲是小木瓶,在日本则为竹筒)然后在倒入火药之后装填铅弹的。而这种把火药和铅弹一起倒入的说法完全错误的。因为前膛式武器必须让弹丸保持在火药前方,密封住枪膛才能有效的发射。而如果将其同时倒入的话,因为铅弹的重量远远大于火药,在从枪口下落的过程中弹丸就会落到枪膛的底部(而且火药这样的自由落下也会让火药的排列松散,无法有效燃烧,这也是为什么火枪兵需要一根推弹杆来把火药压实的原因)而如果铁砲手敢按下扳机的话,火药就会在整个枪膛中爆炸了。因此,要让弹丸和火药同时进入枪膛的话,就需要有固定其位置的方式。为了提高前膛枪的射速,才出现了纸筒子弹这种事物,因为特殊处理后的纸筒可以在枪膛中接近完全燃烧,而竹筒或普通的纸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子弹壳其实起的也是相同的作用。如果日本人发明出了整体式弹药的话,自然也就不需要通条了。在《杂兵物语》中对此作了如下描述:“将火药倒在一张藤纸上,把纸折起来以将火药包在其中,然后将纸粘起来,只留一个开口,再拿一颗子弹和它放在一起。在射击的时候,这张纸会自动被撕裂成两、三片。它和子弹平时被装在一个两、三寸长的管子里,置于身旁的袋子中。”因此,所谓的“早合”,其实就是欧洲人把自己的火绳枪使用方法传授给了日本人后,日本人根据实际条件作了一些改变而已。这种做法与后来出现的纸筒子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谓日本人已经在技术上赶超了欧洲的说法,就像他们说可以通过“组击”的方法把铁砲射速提高到数秒一发的说法一样,只是日本人自己创造出的神话而已。
为了更好的利用铁炮,减少铁砲射击时间间隔长的这一致命弱点,日本人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段构和钓瓶击,及组击了。不过关于这些铁砲战法的说法其实相当的混乱。据说钓瓶击取其川流不息之意,其实于三段并无区别。至于所谓的组击铁砲,其方法是:一个人负责开枪,在他的左、右、后面各配置一个人,一个装子弹,另一个负责装火药,还有一个负责挂火绳,接下来就是开枪了。据说使用这种方法,每四五秒就可以开一枪。不过这样的方法,仔细思索起来却很有问题。毕竟一支铁炮是不能同时完成这些步骤的,当射手拿着铁炮瞄准的时候,其他两手空空的人又能做什么呢?除非这一组人象流水线作业一样工作,但是这就需要有四支铁砲,每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就把铁炮传给下一人才行。而且射速更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因为过高的射速会让这些早期的前膛武器直接炸膛。根据《杂兵物语》的说法,铁砲往往在发射五六发之后就会难以使用了。
在欧洲的实战记录中,火绳枪在发射几次之后就会让整个战场因为弥漫着火药气体而难以分辨。但是在日本方面的记录中,虽然经常有“枪声大作”的描写,却很少提到过这一点。对此有两个解释:一。战斗中铁砲手的人数很少,不至于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二。铁炮发射的速度很低,火药气体都散失掉了。因为当时铁砲兵所携带的弹药数量其实很少
由前面的图片就可以看出,一名士兵的携弹量一般只有十余发,这也间接的说明了铁炮在长时间发射后就会因为枪管发热而无法使用,甚至报废。所以组击这样的战法的实际性让人实在难以相信。不过日本的铁炮在朝鲜之役中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收复平壤的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日军铁砲击中毙命,其弟如柏的头盔也中了一弹。明军在蔚山之役中,更是因为日军的铁砲而屡攻不下加藤清正所据守的西生蒲倭城。
图:铁砲兵所用的装备。
由图可以看出,铁砲兵并不会随身携带太多的弹药。
而且其携带“早合”的方式与上图中欧洲火枪兵的做法几乎完全相同。
图:遂发枪,即所谓的“轮打式铳”,其设计相对较为先进,受天气的影响较小,不过造价也高了很多,而且也会有爆炸的危险。
在16世纪初,轮式燧石枪问世了。通过将打火石安装在枪上,运用发条装置让齿轮转动擦击打火石来引燃引火药。点火装置中主要使用的是黄铁矿石,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在16世纪中期的时候,分别在荷兰和西班牙出现了被称为“小偷枪”和“土匪枪”的改进式燧发枪,通过燧石夹与夹铁相撞击发火,两者的差别为火药盖结构不同,前者为手动。不过在历史中这两种遂发枪似乎并未传到日本。因为17世纪之后日本很快就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黑泽明导演的战国时期电影中,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队骑马武士发动了进攻的同时,铁砲的声音接二连三的响起。骑手们则一个个的倒坠马下;或者是英勇的武士在奋战的时候突然被铁砲打中,不甘的倒下。在黑泽明惋惜古老时代被新生事物所摧毁的同时,也映射出了铁砲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铁砲足轻虽然地位仍然低于武士,但是其雇用价格却超过了普通的足轻(这一点在欧洲也一样,在16—17 世纪的时候,火枪手的工资一般比长矛手多50%-100% ),因为铁砲的使用其实是一项技术活,其训练比起弓箭手来说复杂得多。虽然很多人以为对弓箭手的训练较为复杂而困难,但是在实际中,一名普通级别的弓箭手的训练耗时并不长(这一点与今天日本的弓道并不相同,学院们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初步掌握各种仪式,射法等等。但是足轻们的弓箭训练则要简单的多)。而且日本一直是混合兵种的作战,弓箭往往只是足轻或武士的副兵器,并不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也因为用弓箭射死的敌人难以割取其首级领赏)然而铁砲手的训练花费要大上很多。训练中所用的弹药,铁炮身管的磨损替换都需要。而且这些物资都是不能自己生产,要从领地外面进口才能得到的,也就意味着需要有硬通货才能装备铁炮。而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强大财力的大名就可以更大数量的运用铁砲,而贫困的小大名则难以组织起铁砲队来。
当岛津家在1586年开始其烈火疾风一般的九州攻略的时候,丰臣秀吉为了压制九州也发动了九州平定战。在面对强悍的摩萨武士的时候,丰臣势就充分的利用了自己财力上的优势来压倒对方。在攻打高城的时候,岛津家的山田有信对丰臣方发动夜袭的时候,丰臣方大将宫部继润就利用大量铁砲的优势,将这支敢死队歼灭,据说杀死了八百余人之多。在第二天,丰臣秀长下达了总攻高城的命令。尽管高城附近配备了很多砦子以拱卫城堡,其中也驻扎了一些铁砲手,当丰臣军发动攻击的时候他们自然拼命的开火反击。然而丰臣氏毕竟是控制了大半个日本的势力,实力完全不是偏僻的岛津氏所能比的。丰臣秀长以极大数量的铁砲与岛津兵对射,很快就将敌人压倒,进而攻克了高城。
   国友筒
铭:江州国友新四郎实孝。
口径:1。7cm;全长:104。5cm。
近江国坂田郡国友村的铁砲锻冶,在战国时代是非常著名的,在德川幕府前期也非常受欢迎。国友产的铁砲,形式多样,大到数百匁,小到仅仅一匁。当然,最普遍被使用的,还是九匁筒。
铭:锻二重卷张,摄州住篮谷权又卫门作。
口径:1。5cm;全长:98。0cm。
所谓“锻二重卷张”,是指用二枚的铁板卷成铳身,相对比较牢固。堺和国友一样,也是著名的铁砲产地。堺的铁砲生产,开始于天文末年,而兴盛于织田信长掌握堺市以后,一直延续到丰臣政权时期。
口径:1。6cm;全长:186。0cm。
国友筒、堺筒和萨摩筒,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理解为小铳,而大铁砲,是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的新名词。小铳是对人使用的,而大铁砲的目标是城郭、军船等,因此要求射距远、威力大,相对的铳身也偏长。活跃于秀吉晚年和庆长年间的砲术师稻富一梦是制造大铁砲的高手,并开创了稻富流。
铭:萨摩住实秀。
口径:1。1cm;全长:130。3cm。
九州地方使用的铁砲铳床,与明朝的、国友的和堺市的全都不同,此外,火绳挟等部分的形制也独有特色。在九州,铁砲一般写作“手火矢”。这支铁砲,估计产于秀吉时代。
图: 白龙象眼火绳铳
图(银象眼入铳:元和5年)
图:铁砲所使用的铅弹,其重量从一匁到一百匁。
匁是“兩”之简字。重量单位(日本汉字),相当于一钱,重3。759克。
无论是铅,还是硝石都是日本这个岛国所稀缺的物资。虽然日本作为一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盛产硫磺,但是日本并不出产铅和硝石,都需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而铁砲的大量使用意味着武士们在作战中不能象过去一样仅仅依靠自己的领地所出产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部下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铁砲的使用也是一个促进物资交流的过程。商人们的势力也因为物资的流动而间接的扩张了。然而,铁砲最主要的意义当然是军事上的。在长篠合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惊之后,全日本的人都信服了铁砲的巨大威力。当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间爆发了战争之后,两位身经百战的大名都在小牧长久手一线的都构筑了大量的土木工事,蜿蜒数英里之长,却一连几月不愿强行发动攻击。这种做法在整个日本历史中都是仅见的,因为双方都不愿意犯武田胜赖在长篠所犯的错误而遭到失败的危险。相对于他们两位来说,那应该是让他们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之一。
在铁砲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之后,攻城一方也被迫面临了更大的困难。人们在筑城的时候也开始把利于运用火枪的要素结合到了建筑之中。在日本古代城堡的经典之作——熊本城天守的走廊中就有开了用于发射铁砲的窗口。而在姬路城参观的游客会发现在日本特色的漆食壁上开有两种形式的射口:长方形的用于发射箭矢,三角形的射口则用于发射铁炮。守军也会通过窗口的窗棂之间发射铁砲。而在过去是很难使用相同的方式发射弓箭的,因为日本弓的弓体太大了。然而对于攻城者而言,他们也得到了更加强大的火力,有时甚至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压制对方,尤其在攻城军队数量远远超过笼城一方的时候。
在铁砲被用于杀戮的同时,它也很快的融入了日本社会,并且紧密的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起来。以下的这段口述是出自江戶時代的著作《物語》(收录于《日本庶民生活资料集成》第八卷)。
“家兄常常会到附近的山林去打鐵砲,在那种时候,我们就会在早上作好菜饭給他帶便当。于是,我們也托他的福,白天有菜饭可以吃。因此,我們总是再三怂恿他去打铁砲,一旦他首肯愿意去,我們都会感到很高兴。
“当的田中吉政进攻大垣城的时候,我和母亲以及其他的女人每天都在天守铸造铁砲的子弹。“
(取材自大口勇次郎/五味文彥合編《日本史史話2 近世》)
由此可见,铁砲在当时已经为人们所普遍了解了。在松平信纲之子,松平信兴所撰的著名的军记物语[杂兵物语]中出现了很多有关铁砲兵的图片,请见附录二。
附录1 :小议骑铁
图:马上筒,其长度较短。
据说奥州大名伊达政宗在战国末期组织了一支骑铁队,号称精锐天下无双。但是其作用往往被游戏和文学作品夸大了,毕竟已当时的铁炮技术并不发达,火枪骑兵真正能在战场上有效的发挥作用需要等待火枪技术的发展成熟,直到较为优良的卡宾枪出现。
其实在欧洲,德国骑士们很早(早在1510年前后)就开始携带手枪(pistol,又被称为terzeruolo[意] ,长度为长火绳枪的三分之一)了。当时的手枪就是小型的轮式燧发枪,在发射子弹后就要再装填才能使用,他们将一到两把手枪放在马鞍前方的袋子中,在冲锋或混战的时候使用。他们还专门发展出了一种战术,即队列中的第一排骑士向前冲锋,在冲锋的过程中开枪,开枪之后拨转马头回到队列中,重新装填后重复以上的步骤。这种手枪在欧洲非常的流行,就连著名的波兰翼骑兵都会采用类似的方法来使用手枪。
欧洲人为了把骑兵的机动力和火力结合起来,还发展出了龙骑兵这一兵种(关于龙骑兵,即dragoon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他们的火器喷出的烟雾向龙一样,另一种说法则是他们把龙的图案绘在连队旗帜上)龙骑兵虽然号称骑兵,实际则为骑马步兵,利用马匹的机动力。他们把火枪背在背上,需要使用火枪的时候就下马作战。龙骑兵使用的也是大型的火枪,为了防身也会带上手枪以及一把骑剑。
不过欧洲人并不认为装备了火枪的骑兵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两者承担的任务并不相同。相对于利用其冲力来攻击敌人的枪骑兵,龙骑兵更主要的是利用其机动性。毕竟战马的负重是有限的,装备了两支手枪和弹药的骑手自然就无法穿戴厚实的甲胄,也不方便使用长矛。而且在马上使用火枪,其精确度和射程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是无法正面战胜同样装备火枪的步兵的。欧洲的德国骑士所发展出的火枪战法主要是为了对付瑞士长枪兵的枪阵而发展出的。因为勇敢善战的瑞士长枪兵在16—17世纪的欧洲战场占据了主宰地位,装备也尤为精良,其所用的大枪的质量甚至都有专人负责,经过训练后的长枪兵所组成的枪阵使得骑兵难以依靠冲力来突破。法王弗朗西斯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所进行的帕维亚战役中,亲自带领骑兵向瑞士长枪兵组成的枪阵发动强袭,结果却落了个马倒被俘的下场,训练优良的长枪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装备火枪的骑兵只是骑兵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在明朝,骑兵们也会装备如三眼火铳一类的火枪。因此骑马火枪兵并没有太过特别之处。只是在骑兵战术落后的日本,人们把和伊达政宗有关的故事经过了艺术加工,夸大了其实际效用而已。
G5 F$ k1 k* |9 r
图:华丽的铁砲筒,用来防止铁炮在携带过程中受到损坏。其表面采用了莳绘工艺
图:火药入,即火药筒。有的模仿欧洲的做法,使用牛角作成。另一些则使用的是日本本土材料,在上面涂漆。
图:装饰华美的火药入。
大筒立放の図。火縄銃を立って撃つ時のかまえ。
图:一名站立发射大筒的武士。这名武士所持的大筒其实就是大号的铁炮而已。
图片来源:(火縄銃/所荘吉/雄山閣)
相信多数人都是通过[信长之野望]系列来了解到大筒的存在的,其在游戏中的形象就是一架装在台车上的大炮,与现代的大炮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而其升级版本则为国崩。但是,大筒的真实面貌到底如何呢?
请看第一张图片。日本人给出的注解是[大筒立放の図。火縄銃を立って撃つ時のかまえ。]也就是说,图中武士所持的就是大筒,而这大筒就是一支通过扳机击发的火枪而已。读者也许会感到惊讶,因为这样的大筒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大筒的形象相差太大了。因此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大筒只是铁炮的放大化产物而已。但是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却稍有以偏盖全之嫌。毕竟作为老牌历史类游戏公司,光荣不可能犯这样严重的一个错误。
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日本人将枪管称为筒,因而根据枪管的粗细分为大筒,中筒,小筒。所以大筒的本意的确就是大号的枪炮管。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另外两个词汇的出现:石火矢和国崩。在九州,铁砲一般写作“手火矢”。而石火矢其实就是日本人对早期大炮的称呼。
图:百目玉大筒(文政10年),在筒(枪管)上面还有用于瞄准的准星
图:30目玉大筒(幕末)其尾部设计便于持用。不过仍然让人怀疑其能否在巨大的后座力下保持稳定。
日本人所著的〈武要辨略]一书中的记载在1551年的时候, [丰萨军记]记载在1576年的时候,南蛮人向大友家献上了石火矢,而大友宗麟将其命名为国崩。关于这段历史,[武要辨略]作出了如下描述:天文二十年(1551),当时在丰后停泊的葡萄牙船向教堂发射礼炮,巨大的爆炸声音传到了府内城的。宗麟主从在大惊之下前往观看。就这样,在离小铳传来的天文十二年八年之后,大炮传到了大友家。宗麟在大喜之下将其称为国崩。而大友家所用的石火矢现在还存留有两门。
根据日文史料,上杉謙信的家臣还开发出了叫做[山口流神器砲]的筒形火器,原物尚且保存至今。不过这就只是类似于火门铳一类的简单火炮了。而日本人还把小型的石火矢被称为“火矢筒”,这是一种短身管的抛射武器,口径很大射程较近。虽然样子类似于臼炮,却发挥的是杀伤人员的作用,与中国的土炮,松树炮到有几分相似。很多的火失筒都可以发射一种叫做“棒火矢”的特殊弹药,在[再谈大筒与大炮]一文中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图:大友宗麟所筑的臼杵丹生岛城,在江户时代变成了臼杵稻叶藩的臼杵城。
依靠着繁华的商业港口博多和与葡萄牙等南蛮诸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大友家在应用火枪大炮等西洋火器的使用上领先于日本。在最早建立铁炮部队的同时也最早引进了大炮,并将其用于实战之中。在158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岛津家久亲率两千五百兵马兵马围困了大友宗麟所隐居的丹生岛城(即臼杵城)。尽管丹生岛是四面环水的坚城,在横扫九州的岛津军面前却显得无比脆弱。幸而丹生岛城内装备了大友氏最先进的大炮“国崩”。年迈的大友宗麟尽管处于隐居之中,却在这危急时刻显示出了英雄本色。面对城兵数量有限,岛津军士气高昂的事实,大友宗麟即命令武宮亲实发射安置于城中的“国崩”。一声炮响之后,岛津军虽然人员损失不大,却因此陷入混乱。守军中的臼杵镇尚父子、柴田礼能父子(平清水口)、吉岡甚吉、利光彥兵衛、吉田一祐(仁王座方面)等人顺势率军冲杀,将岛津军杀败。正是因为丹生臼杵城的难攻不落和大友家诸将的奋战,大友家才一直等到了丰臣家九州讨伐军的到来,宗麟这位最早把大炮引入日本的大名也才安心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这充斥着血雨腥风的战国乱世。
图:大分县臼杵市古き町所藏的国崩。(在日本人的图注中称其为仏狼機砲,应该也是弗朗机的音译)
图:臼杵市臼杵城址所安放的国崩(模型)
图:岛津义久在天正年间从大友义统手中夺得的“破罗汉炮”,其式样与保存在臼杵城的“国崩”几乎完全相同,都属于弗朗机。
根据日本现代学者宇田川武久的学说,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为大铁砲、大筒和大炮。大铁砲就是大口径火绳枪,大筒是采用铁板卷制技术的铁砲,也有铸造的。而大炮则是和铁炮一起传来的“佛郎机”。在日本古籍中,大筒的说法其实是江户时代才出现的,演化到现在才成为了大炮的代名词。
因为,日本当时的确是有着真正的大炮的存在的。其间的让人疑惑之处只不过是日本日自己的混淆说法而已,就好像现代日本军事术语中将枪和炮都统称为铳,只在前面以口径表示,类似于英语中将枪和炮都统称为gun。而现在日本人是将包括大炮,石火矢,火门铳在内的各种大型火器统称为大筒罢了。其实[信长之野望]系列的爱好者们在看家宝介绍的时候如果多加留意的话也会发现这点。比如对四等级家宝“破天雷”的介绍中就称其为“大型手持式筒”,而一等级家宝“加尔巴林炮”则是“新式大炮”,不过这两者却都被划归到了大筒的范畴。由此可见,大筒其实就是对大口径火器的统称。然而那些从西欧进口而来的佛朗机或大炮就被赋予了新的名称——国崩。
图:出现在[革新]片尾动画中的大炮。
被装在炮车之上,样式相当的先进,不过真实性则值得商榷。
如果火炮的体积真的有那么大的话,恐怕这辆台车是无法支撑的。
虽然在一幅存世的环卷中的确显示出有一门大筒被安放在带有四个轮子的“台车”上,对敌城进行轰击。不过在多数时候,大筒似乎是在运输到目的地之后被安置在地上来开炮的。炮手们先估计好射击所需要的角度,然后把土垒到发炮所需的角度如果需要调整角度的话,就通过增加或减少炮身之小的泥土的做法来达到,并利用装药量来调整射程。这样的做法存在着一些好处,就是相对的简易,而且不需要让车体承担后坐力。而且在资料中找不到日本人有使用炮车的记载,即使那些被称为国崩的弗朗机也往往是被作为守城大炮而使用的。也许正是因为大炮的机动力问题,让日本人宁愿采用大号的火枪来提供火力支援。而在欧洲和中国则很少使用类似于日本的超大号火绳枪,因为这样的武器在攻城的时候效果非常的有限,不如直接使用大炮来进行轰击。
以下的这段口述是出自江戶時代的著作《
物語》(收录于《日本庶民生活資料集成》第八卷)。
“一六00年(庆长五年),德川家康为了讨伐会津的上杉景勝,乃下向关东。石田三成乘機出佐和山,举兵进攻家康的家臣鸟居元忠的领城伏见城,甚至进逼美浓的大垣城,准备迎击家康的反攻。因此,我便和父母迁居至大垣城去。在大垣城內,家康的军势不断反击,日夜都有战斗发生。
敌方大將为西尾城主田中吉政(注:吉政为三河冈崎城城主,小田原之战后增封三万石,关原大战中投靠家康,负责搜捕石田三成。他也是切支丹大名之一,此处原文有误),战前他都会先以石火矢袭击,藉以通知城內。因为发射石火矢时,城內高聳的橹就會震动﹑大地也会發出崩裂的聲音,很多胆小的女性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头晕目眩。有了这样的通知,就像是先闪电之后,才会听到雷声一般地,給人先有了心理准备。刚开始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觉得很可怕,但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习惯起來,就不觉得怎么样了。
这段物语所描述的显示出了大炮被运用到了攻城战之中的效果,而大型的铁炮是完全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图:来自[绘本太阁记]中的插图,显示朝鲜军队对日本前线阵地发动了雷霆一样的轰击。
特恩布尔给的注解“朝鲜人所用的是爆炸炮弹”(见旁边的说明文字)。
在侵朝战争中,正是因为缺少大炮的火力,让日本军队总是遭到了中朝联军的火力压制。
关于上图所示的朝鲜人所使用的爆炸炮弹,存在着相当特别的资料。在搜索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篇以[朝鮮から渡来した破裂弾]为题目的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从朝鲜传来的破裂弹”。该文所述的就是日本人从朝鲜学习到了破裂弹的史料记载。根据日本记载,因为在文禄之役中,有一枚“震天雷”炸死了三十人。而朝鲜所制作的破裂弹后来在日本工匠们的努力之下被仿制了出来,也因此传到了日本。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震天雷”所指的就只是大号火药地雷而已,并不是由火炮发射的爆炸炮弹,而朝鲜在庆长文禄之役中所用的“震天雷”则可能是对破裂弹的称呼,详情可见笔者所译的特恩布尔[武士资料]第二章——火药武器部分,或者特恩布尔所著的[远东攻城武器]一文。。然而日本人给出的资料还指出,其在铁炮传入之前就已经从朝鲜学习到了中国的一些简单火器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些地雷类火器的制作,并开发出了新式的火器。但是这些资料中臆测的成分是在太大,更有一些是有着明显的夸大成分,比如在其中一段中有这样的说法“当时的师匠连(据说为日本的专门制造研究武器的机构,属于朝廷管辖)有一百四十余人,对朝鲜的火器进行了改进”。因此在得到更充分的证据之前不予采用。在铁炮传入之前,关于日本使用火药类武器方面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记载有如下几条: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铜制火铳经由琉球传至日本。《荫凉轩日录》一书记载:文正元年(1466年),有(中国的)琉球人来日本时,施放了火器;日本碧山和尚在《碧山日录》中称:在应仁之乱(1468~1477年)时,使用了飞砲、火槍;《北条五代记》卷三中记载:永正七年(1494年),中国的铜铳传入堺町,尔后又传入关东;但这些火器均因为命中力和破坏力不足而未能得到推广。(摘自《中国火器史》)。据说在享禄元年(1528年),堺町还按照中国所用的火门铳的式样仿制出了长度30~40cm,重量2千克的小铜铳,但是并没有实战作用。
虽然当时的日本军队在作战时已经普遍应用了火枪,但是大炮的数量少,质量也不高。除了九州地区以外很少有大名使用。在关原合战中,石田三成军尽管也曾使用过大炮,不过并没发挥什么巨大的作用。在日本战国史及侵朝战争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还应该算是大号的火枪。
上图:虽然有人认为日本存在的大筒都只是火绳枪的简单放大而已,但是这张图显示出的应该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大炮。
不过很奇怪的是,这门大筒在炮口上有一个环,也许是瞄准用的。
该图所示的是大炮的使用方法。因为当时并没有合适的射角调节装置,所以射角的调节很是麻烦。
日本人将大炮也称为大筒,这种说法在最早发明火药武器的中国人听来也许会显得很奇怪,不过却也很形象。毕竟早期的大炮的形状就是一根大管子而已。大筒作为一种价格高昂,难以购买更难以制作的武器,让那些石高不过数万的小大名们难以拥有,只有实力雄厚,可以与外国贸易的大名才有能力使用的起。相对于铁炮在日本的大量使用,大筒在日本很少得到充分的使用。这一点让很多西方人难以理解,因为以欧洲的发展来看,大炮是比步枪还要早被投入到实际作战之中的。但是大筒在日本的使用收到了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即在整个中世史中,日本的道路质量都相当的恶劣,整支部队的机动力更是很差。因此多数大名的军队都不会发动远离自己领地的战役(即使只离开自己的领地两三天的路程,很多士兵就会产生严重的思乡情绪了。
一切武器的发展都是相互对应的。正因为日本甲胄的低下防御力,所以日本没有发展出强力的弓箭;正因为日本的战国初期山城的结构非常的简陋(可参考本人和原信之共同翻译的[日本古代城堡]一文)所以日本没有发展出先进的攻城武器。但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城堡,也往往能在数万大军的围困之下坚持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水源被截断或者兵粮耗尽为止。即使强如武田信玄,也往往因为一个几百人据守的小城而让数万大军盘亘良久,往往还要出动金掘众帮助攻城。但是随着筑城技术的发展,石垣被引入到城堡的建设中来,城堡的防御力也比之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让攻城战变的更加困难了。
在现存的绘画作品中显示出,当攻城一方选择发动强袭的时候武士们会沿着石垣上的缝隙,徒手爬上城去。由此可见其中的巨大困难,因为在这种时候这些武士们就完全处于守城一方的火力之下,会遭到极大的损失。而严重的伤亡也会影响部队的士气,这也是攻城方在面对笼城战的时候往往选择围困的原因之一。围攻者会选择一边围困对方,一边对敌方势力进行调略,而避免直接攻城。大筒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形,日式的城堡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的难以攻陷了。织田信长在讨伐长岛一向一揆的时候就使用大铁炮轰开了一向一揆所扼守的了大鸟居的砦墙砦的围墙。而在正常情况下,对一个有上千意志坚定的守军所驻守的城堡是只能采取围攻的方法的。
大炮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给战争增加了新的要素。小型封建势力没有办法抵挡带有大炮的大军的围攻 因此只要有了大筒的存在,就可以对守军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但即使是强大的织田家,其大炮的数量和使用也是相当的有限的。秀吉“干杀三木,水杀鸟取”的战法虽然让当时的日本人为之惊叹,可是如果有织田家的大筒加入到攻城战之中的话,应该也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的浪费军力与资金了,单单成就了秀吉的名声。
大炮还改变了海战的作战方式。在以往的日本海战中,仍是以跳帮作战为主 双方的水手互相发射弓箭或铁炮这类远处武器,然后以近身的跳帮战来占据敌船以决定胜负。三岛水军这样的传统水军势力长期的霸占了濑户内海的通行权,并发展成为巨大的势力。身为大名的河野通宣甚至还曾考虑让来岛通康接受河野家督之位,由此可见水军势力的重要程度。但是装有三门石火矢(大炮),数十只中筒小筒的铁甲船出现后,一时之间就成为了无敌的角色,树立起了织田家的海上霸权。不过在朝鲜战争中,装有大筒的铁甲船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因为这些本质为平底船的铁甲船过于笨重,只能在内海航行,无法远渡重洋参加作战。不然的话我们也许就能见到铁甲船和龟船作战的场景了。而海军权威马汉说不定也不会把龟船称为“世界上第一种铁甲舰”了。
大炮的使用还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在当时的欧洲,君主们利用大炮打破了小封建主们的堡垒,而过去这些堡垒在过去几乎是难以攻克的。连狮心查理这样的君主都死在了攻打一个小小城堡的时候。他被一枝弩箭射中肩胛骨的,引起感染而死。但是自从火炮被从意大利,法国的工厂们生产出来,再卖给国王们之后,他们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为这些小城堡像过去一样的头疼了。百年战争过后,法国国王们就利用自己手中强大的炮兵部队驱逐了英国残留在大陆上的势力,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勃兴。有了火炮的帮助,即使农民军也能攻下这些城堡了。在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中,农民军往往在几门蛇炮的帮助下就敢于攻打贵族们所居住的宫城,而这种威胁反过来又胁迫了一些贵族加入到农民军的队伍中去。(在当时的欧洲,蛇炮指身管较长的小型火炮)。
在欧洲的实战中早已证明了,能够对抗大炮的只有大炮。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部队很难不在炮火下发生动摇,尤其在他们从未目睹过火炮发射的情况下。但是作为一种“贵族化”的武器,大炮的制作,运输,维护上巨大花费让小封建主们根本无法承担,最后只好进一步的依附于国王们,成为增加了王国的集权程度的重要因素,间接地也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
不过在日本则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因为受其大规模使用受到了其经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当时日本的工艺水平,连欧洲式样的铠甲都无法仿制出来,更不要说大炮了。德川家康所拥有的六套南蛮甲就号称“天下有六套铠甲”,由此可见一斑。而从国外进口的昂贵的价格又让多数大名都没法购买的起。因此,在日本的攻城战中,往往双方都有数以千计的铁炮进行长时间的对射。但是却很少有大炮的出现,这点让当时的欧洲人非常的困惑。虽然日本城堡内部所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道路安排有利于防守敌人步兵的进攻,但是也不利于发挥炮兵火力。因为为了有效的发挥炮兵火力,应该把炮台设置在堡垒的最高处,但是在日本的城堡中,理所当然的最高点就是城主所居住的天守,而这当然不能作为炮兵阵地来使用。相对于欧洲同一时期所大量推广的棱堡,其设计方针就是为了防止敌方炮兵的攻击及长期的围攻,两者之间存在这显著的不同。
在日本的数百诸侯都归一到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后,大炮也丧失了让其发挥作用的机会,只好留在仓库中等待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在大阪之阵中,大筒仍发挥出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十二月中旬,大阪冬之阵在进入最后阶段后,家康派榊原、本多、酒井等谱代家臣将所部大炮排成一列,对大阪城的天守阁进行了轰击。其中一发炮弹击碎了一个漆桶,打伤了几名正在吃早饭的侍女,使受到到惊吓的淀姬同意了和谈。而在这场炮击中,据说德川方使用了从南蛮商人处新购置的“加尔巴林炮”,也即英国式样的,类似于出现在我国的红衣大炮的火炮。这场炮击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几乎和关原大战中家康对小早川秀秋的威吓性射击如出一辙。而著名的真田丸所之采用了的土木结构,也有吸收炮弹冲击力的考虑在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破仑全面战争mo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