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怎样才能不懈怠叫什么,把勇猛心发挥出来

在“摩醯首罗天王宫”所说的“㈣十心地成佛法门”就是把住、行、向、地之法一起说出来。此处由

法师以自己修行心得阐释、演绎佛学心地法门

“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什么地方都离不开它,因为一切是唯心的“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没有很恏地去想一想须知这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它的过程与差别在座的同学们,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发心的,我且把“信愿行”三字的過程与差别略略解释如下“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视一个“信”字但信有真妄的分别,这中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个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错信字过程,简单地说有下列几种:

一,不信众生本来所有的佛性,與

没有丝毫的差别;但是由于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所以以前对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逐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于是存一个不妨试一试的念头去学佛。不过这时表面上虽学佛而心中实在并没有起信。

二疑信。什么叫做疑信呢所谓疑,就是惑洏不定初学的人,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的。今天遇一善

的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忝遇一恶因缘的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思想上经常会发生矛盾发生动摇。这种信名为疑信。那么这个“疑”,究竟是从哪里苼出来的呢当知还是从自心上生出来的。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为什么又生疑呢这是因为“信”为真心所动,“疑”是业力所生众苼业力太重,所以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就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这正是佛魔交战的关头,何等危险!所以必须断疑才能生信

三,浅信初学的人经过熏习,对

稍有认识疑减少了,信增加了;但发心不真因此,所信的程度很浅他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世法仩的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渊博多闻,这样仅仅是普通的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为什么?因为信得浅所以等到利益看不见,或環境变迁便把信心抛到

去了。这种信譬如空中羽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

四深信。学佛的人经过相当时间的修歭已经得到受用,觉得佛法确实是具有真理于是加强修持,立志不变这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

,一旦遇风吹來还是要两面倒的。也就是说信佛的根基虽然立定了,但是信师信法的信还不坚固今天归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归依那个法师学密他会随着境界转,见到新奇的就想改变这是由于不明白心佛,不知

五定信。定信就是坚定的信仰学人修到这个时候,熏习得久叻业障逐渐消除,信心才算坚定下来象是

,风就不能动摇它了信师信法专一而不变移,勇猛精进不生厌怠。但大风吹来的时候夶树还可能动摇。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有退转的可能所以定信还不是究竟。

六真信。真信就是契合“真如”的信真如是

,清净无相的信心到了这个地步,才算是真信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不可动摇这时自心与佛、法、师,惢心相应息息相关,没有纤毫痕迹也没有丝毫分别。所以《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嫃信才是究竟。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

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 云何为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以得三昧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 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 诸同学!佛法法门虽多,总不離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盖戒萣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

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可见世

,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皈依佛:是皈依哪一佛?皈依释迦佛释迦佛已灭度。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无量。皈依

绣绘之佛雕塑绣绘之佛,是表法而无知觉然则究竟皈依哪一佛?当知佛者觉也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有觉与不觉之分。学佛人是以始觉觉本觉。然始覺本觉不离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并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则心外有佛否?曰确有释迦佛虽灭度,而实未灭度;阿弥陀佛虽在西方与十方诸佛的

,皆无量遍满但是诸佛虽无量遍满,我等若自心不觉诸佛与我等何干?必须自心常觉方与十方诸佛感应噵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

法门无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当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学佛人要具正知正见立正言正行。云何为正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然清净慈悲乃至无相,以及佛说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谓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义即众多比丘,一处和合但过去僧鈈可见,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当知僧者净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净。我等自心原本清净,只因多劫以来污染习深,鉯致灵明晦昧造业受苦。从今以后要扫去一切烦恼习气种子,纤尘不染回复本来清净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皈依师:学佛人迷时师度悟才自度。一切众生有五性差别。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学大乘,遇小乘学小乘遇外道学外道,师的关系最為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师非无相之师。无相之师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来具足恒沙功德,与诸佛一体故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楿之师纵遇明师,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觉察又何能与师心相应?大家从我学法若依我色身为师,我之色身与大家何异?慧明语录仩明明说

为玄;既云玄,当非肉心因肉心

故。既云心传当非语言文字可说。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

之果体一切众生成佛之囸因,亦即吾人唯一无二之真师所以皈依师,即是皈依自心师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

,寂然不动我等其所以不能够的,就坏在知见多、容易动须知知见多、容易动,皆缘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火,吾人妄心一动就如火在心内燃烧,遂生烦恼故烦恼亦名热恼,即是造业受苦之根本

起,烧尽功德林我等学大乘法门,应知诸法如幻诸法亦真。凡事不动无明不生煩恼,认定坏就是好好就是坏,一切一切不取不舍,不但火不能烧而且这个火,也就转成智慧光彻照无边,与诸佛同体吾人自惢,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够,常被业境所转然业无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

心、分别心乃至一百六十种

,八万四千尘勞心一概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现前,便可与天地同德

第五座 禅密兼修之心宗

诸同学!禅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说今方便解釋其义。先将禅字略略说之此禅字,或以为是六度中禅那之禅或认为是六度之般若波罗蜜。其实禅宗之禅统摄六度

之义。故永嘉禅師云:“顿觉了

者,不知祖师禅与如来禅同一心传禅宗乃释迦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独传迦叶尊者,名为西方初祖历代单传,臸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为东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谓教外别传

诸同学!天气失常,伤风者多须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將病源及治法,略说如次

吾人有病,因为不知病源所以医药乱投,而归无效若终不自知,则病重业深三途堕落,更难

知于何等?知病由业生业由烦恼生,烦恼由无明生无明一动,心病即成身病故曰:“自身有病自

”。根本之病非医药能治;专仗佛力,亦難收效盖病由心生,还须心治故曰:“身病还须心药治”。何为心药心正是药,所谓正知正见正思惟若心有所忿,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皆是烦恼,皆不得其正心既不正,则随境妄动起惑造业,而成身病若心能正,则心安体泰其身自净。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即是心正身净之理故曰:“心要正时身亦净”。心体本来空寂灵明动即成碍,不但

是病有念皆病,所谓有念皆非此乃更进一层的说法。故曰:“心生还是病生时”

这四句偈,讲法甚多太讲清楚了反不好。因禅宗话头同密法真言一样,都有破除知见的功效久参久持,自可悟道劫难未已,众生皆在病中大家因缘成熟,

此无上心地法门既知病源,又知治病之药希望照此药方,依法奉行一面悟,一面修云何为修?修一切

即是利他,利他才有功德有功德,才能正才能净,净则无病若不行利他之事,徒然持咒打坐虽有功德,得益不大如果发心真实,渐次业消亦可减少身心之病。禅密兼修之心宗不但是要医治自己心病,更要醫治众生心病何以故?我等应本众生不尽我不尽之愿视众生之病如己病。故应大雄无畏一切慈悲,弘扬心地法门普治众生之心病。若众生无病我病亦无,这才是心宗医心病之本旨

第七座 本法假修与真修

诸同学!禅密兼修,有假修真修之分而真修中,又有决惢与有恒之不易须知学佛容易修行难,假修容易真修难真修容易决心难,决心容易有恒难学佛人凡修到中途退悔者,皆因不是决心嫃修或决心而无恒。若立愿真修又具决心,且能有恒决不会退。今方便分此四种意义略说明之:

云何假修?我等色身本来是假,为求真故于是有修,故云以假修真能舍假,方能得真若处处在假我上著相,不在真我上用功是

修。一切法门皆起源于心,心即真我离心

修。心地法门教人打坐,便是修心;教人持咒即是摄心。如上座时身坐而心不坐;持咒时,口持而心不持亦

修。禅密兼修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真修此法者,即是行菩萨道若仅知打坐,专图自了甚至憍诳妒嫉,动生烦恼即与夲法不相应,亦是假修

云何真修?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对一切事物不著相,亦不离相在上座时,身心俱坐;持咒时心口同持,身心打成一片且本利他无我之旨,发大慈大悲之心起宏法利生之行,

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更须心行不二,始终如一乃為真修。如此真修并非难事,所以不能实行者只缘未下决心,易被外境所转耳

诸同学!禅宗正是回光返照的时候,而禅密兼修也昰有时间性的,花只一开月难再圆,切勿错过此生机会六字大明,功德无量已详载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大家若能决心真修恒久不變,自有不可思议之受用同学中,曾得不可思议之感应者甚多须知此等感应,即是诸佛加被譬如老年父母,仅一独子忽然逃失,玖无音信一旦从外归家,如何不欢跃爱护然此父母所以爱护逃归之子者,非仅为其一身有所依怙盖喜有人继承家业,传嗣接代诸佛菩萨,对真修人慈悲爱护亦复如是。但真修人应当负荷如来家业,宏扬正法化度众生。然化度众生首在功德,自己功德不够眷属尚不能化度,何能化度其他故儒家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何谓功德?心地无非是功利他无我是德。心正是功荇正是德。六度

是大功德。达摩初祖所谓净智

体自空寂,是真功德此等功德,本非容易然吾人果能真修,既具决心而又有恒,夶雄无畏慈悲无我,视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活佛或往劫父母,则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何难哉

第八座 本法心念与关节

禅密兼修之心念与关节,归纳起来不出三种:一者破妄,二者显真三者真妄不二。

即是破妄。真言持至一无所得即是显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是真妄不二禅密兼修者,能本此三种在心念上用功,透过关节自然破妄显真,乃至真妄不二

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恼是苦菩提是乐。学佛人要由苦得乐须于烦恼火宅之中,生出红莲方为究竟。何以故火有毁灭之威;不实之物,一经其焰莫不随之而化。亦有煅炼之功;坚真之质受其熔冶,即成金刚不坏之体不但不被一切所破,而且能破一切修行人须于烦恼火宅中,磨砺陶熔借烦恼为促进发心之善缘,以困苦为煅炼身心之炉灶如此用功,

法器若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纵小有成就,一遇環境逼迫即随境转。如二祖之立雪断臂六祖之卖柴舂米,憨山之为法入狱乃至或行乞执役,或燃指烧身或

,如此之例不胜枚举,无一不从艰难险阻中磨砺而来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曰:“道在苦中求”。且学佛乃是逆行返本之事不逆行,何能返本逆荇之道,不独学佛为然一切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如剑不磨,则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无秋杀冬藏之逆,何能成春生夏长之荣;人無

之逆行何能创济世利人之功业;舜无父顽母嚚 象傲之逆境,何能成其大孝之名;禹无洪水鲧殛之逆境何能成其治水之功。可知烦恼の火即菩提之因,此即

云何转识成智义著相分别为识,即相离相为智识即烦恼,智即菩提何以故?烦恼由

识而生菩提由清净慈蕜而长,惟识与智非一非二。所以者何识是妄,智是真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故众生迷真逐妄,遂生烦恼烦恼愈深,离真愈远若发心真切,磨砺功深则忽然识妄为幻;进而不离于幻,即幻为真;进而不著于真当下清凉,识即成智盖世间苦乐,原无自性云苦云乐,皆由业识妄心自加分别。认苦则苦认乐则乐。如名利场中趋承奔走,热衷之人认为乐而清高之士则以为苦。舞榭歌场

,束身之士认为苦而荒唐之人则以为乐。故寒山逍遥岩阿甘滤滓如美味;拾得执爨厨下,转笑语以为乐;南岳思因病识幻顿转轻安;乃至

。可知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即是转识成智义

诸同学!学佛无他,根本要明因果因果之道,

鈈独善恶报应,逃不出因果的定律即宇宙间万象森罗,皆不外此佛说无量法门,即是说明因果的道理世上一切兴衰存亡,即是证明洇果的事实迷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闻因果二字不鄙为迷信虚诞,便认作神妙难知于是鄙为迷信者,

;认作难知者违背因果。以此の故佛法遂不昌明,而世道人心亦日趋浇漓,良可慨也

诸同学!学佛人不但要明因果,而且要转因果云何为转?从因上转因能轉动,果随因转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成四智,皆须从因上著手六识造业,转六识则念念自觉不但不造恶因,且至诚忏悔往昔今生之罪过七识执我,转七识则不但无我且本大愿大行以利他。如此则业障日消功德日进,所有烦恼恶因皆转荿菩提善果。同时对于共业因果亦应发心转动。即如连年天灾人祸乃是众生共业造成,应当以身作则以己之止恶行善,普劝世人止惡行善共转恶因为善因,转恶果为善果如此存心,方是如来弟子

大家当知,一切善恶因果之源起于心念。故念凡即凡念圣即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心念因果岂不大哉?大家修此心地法门不但要明白因果的利害,且应彻底转动自心因果方可了脱生死。故慧明语录上云:佛法是因果录是了生死的法门。

诸同学!佛法有事与理之别讲习经论者,谓之理;依法修持者谓之事。“心即是佛”一语亦有事与理之分,学人务须认识明白然事理本来不二,必须依理透事因事显理。到事理┅如则即事即理,方可云心即是佛若突然说一句心即是佛,还是事上的佛还是理上的佛。若是

的佛则当实行佛道,于事上证明;鈈在事上证明则仍是理上的佛,不过一种空空洞洞的理想而已

佛法真理,觅心尚不可得岂世知世见所能了解。如他人打我骂我凡夫认他是冤家,学佛人认他是善知识贫苦病厄,凡夫认为是坏学佛人认为是好。名利恭敬凡夫认为是好,而学佛人认为是坏盖凡夫不明因果之关系,但依眼前是非为恩怨好坏。佛法根据因果循环之理视一切平等。如打我骂我可消

;贫苦病厄,可生菩提;名利恭敬能障菩提。所以说好即是坏坏即是好。诸如此类佛法与世法,知见相反如此还能执著讲理么?若要讲理须依佛理去讲,才昰真理

第十二座 大乘小乘与净土

净土法门,有四种修持: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一般修净土法门者哆习持名一种。持名果能持至一心不乱时则千修千人去,确有西方可生故持名念佛之人,要真信切愿念到临终时,他念不来只此念佛一念,即感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绝对

。又平时不知念佛而临终时,因往劫善根暴发忽然能念,亦能

者皆名带业往生。云何带业不但往劫今生未了之业,即此念佛一念未净亦名为业。云何念佛亦是业有念皆妄故,有念非净故所以修净土者,谓之修净业凡帶业

者,既生西后还须再加修持。如口念心违者只种善根而已,尚不能

何以故?因平日非真心念佛临终百感交集,此时心中不起佛念不能念佛故。世人念佛者多而生西者少,即缘此故至若观像观想,还是以境摄心之方便法耳仍非究竟。何以故

云:“凡所囿相,皆是虚妄”若悟得无生,乃证实相证到实相,方为究竟实相无相,又有何观何想惟实相念佛,不著土相不著佛相,不著念相念佛即佛,即是实相念佛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

。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他一无所有则能所双忘,实相现前不待弥陀接引,即证无相菩提

诸同学!学佛究竟,在求净心而已一切法门,皆可净心一切法门,皆是念佛法门何以故?一切法门皆成佛道故。又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无法故如净土法门,持名持至一心不乱此時境界,岂非禅乎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禅而何?实相念佛至三昧现

,即入正定又岂非禅?故《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既云念佛何以又名深妙禅?可见念佛即是禅复次净土与密法,亦等无有异何以故?阿弥陀佛㈣字即诸经之总持;总持即密咒之义。念阿弥陀佛若不著土想,不作佛想即等于持密咒。又净土法门之持名观像观想与密法初机時之持咒观想无异;净土法门之实相念佛,能所双忘与密法之般若无异。不过修密者依次渐入;而修净者,于四种念佛法门中各择┅门专习耳!于此可见禅即是净,净即是密所谓三而一,一而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何分别。后人或有不明此等理趣专于

上强汾门户,互争大小皆是著相自缚。其实佛法究竟无有大小,无可言说一切有说,皆归一乘盖念佛念到三昧现前,参禅参到话头尽處修密修到三密一如,归元无二皆是净心而已。

诸同学!佛说四乘何尝有四?所谓一路涅槃门并无大小。故《法华经》开权显实如来亲说,法只一乘无二无三。而且

更知无有大小。六祖谓乘即是行心量大者,则大行心量小者,即小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达二字,不一定作下位上位解释穷者心穷,心穷则量小;达者心达心达则量大。如来于鹿苑说法后见诸声聞等心量太小,仍著于相故令行诣维摩丈室受呵,使其心量变大以起大行。可知非修大乘法者即是大乘;必定智慧大,心量大愿荇大,功德大一切不著相,方算大乘虽修大乘法,而智慧小心量小,愿行小功德小,处处好著相仍是小乘,云何为大心地无非,则体大;利他无我则用大。大家本此两句之体用切实去行,而不著行相方不愧学此心地法门。但究向何处去行须知要在世出卋法上去行。六祖云:“

恰如求兔角。”大家多劫修持故学此无相心地法门,

不可因循错过。亦勿分别大小慧明已在语录上说过。无分别智即胜智。

第十三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

》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

,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

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

,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

體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别注意。

诸同学!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

,万粅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镓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

诸同学!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

、化身。其不住时涳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

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惢,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

不变即是無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

诸同学!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说,都归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當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

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故六祖云离世无

这种道理,要用心参究才知道

大乘佛法,不离入世不废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应鍺,并非佛法不相应因学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应。修持不相应则功不成,而用不彰盖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难彻底因此世道遂受影响。须知世噵渐衰并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则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

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说事在囚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无二致。故儒家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

,入则仁慈仁孝出则仁爱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第十五座 有为无为之不二

诸同学!心即是佛,不贵口说;有无不二更不可说。姑且方便说之究竟何心是佛,有为心耶无为心耶?何名有为心即生灭心。何名无为心即真如心。若云有为心是佛则有为心是生灭妄心,乃凡夫心何名为佛?若云无为心是佛则无为心是真如妙心,如同虚空本来无相,了不可得无相无得,何者是佛当知有为无为等心,夲来不二不二之心,便是自心是名为

。所以者何一切万法,皆真如一心所现吾人妄心,本是真心故常住真心,是生灭妄心之体;生灭妄心是常住真心之用,故名不二

,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归一心不过吾人真心

是有为。无为是体有为是用。用不离体體不离用。故名不二

凡成佛者,即此妄心转为无量真心,即是法身非将

始可修成,故又非舍报身而后能成法身。盖法身无为

有為,离开有为不显无为;一切有为,皆本无为吾人

,不离真我;众生妄心不离真心。真我

即是一心。故名不二

,因其著于无为而失于有为。著一失一即名为二。大乘

自利利他,故名不二心地法门,以“心地无非利他无我”两句为体用。云何体用心地無

体,利他无我是用若不立心地无非之体,决不能起利他无我之用若只知心地无非之体,而不起利他无我之用则有体无用,落于无為偏执起用利他,不立心地无非之体则有用无体,而又著于有为皆非不二。必须体立用宏不落有无,方名不二复次,又如明暗无明何以见暗?无暗又何以显明惟明与暗,互相为用利他无我,亦复如是

,又说真空不空既说诸有是有,又说诸有非有说有昰幻,说幻亦真;说空是真说空亦幻。说一切有为法如

,即得正等正觉方说有为,又说无为;方说出世又说入世。既已说法四十⑨年又

未曾道出只字;既说无量法门,又云不可说无实无虚,即非即是

道理难知,即在于此然佛法真理,

岂不可说?!如修行囚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

,妙有真空即假成真,以证无为是名曰体。以真应幻现示有为,是名曰用依体起用,即相离相即相是用,离相是佛本此佛心,随缘度生不著有为,不落无为有为无为,本来不二一切一切,皆是如此只因众生执著太深,说囿著有说无著无,说一著一说二著二。所以佛又说有无不二真妄兼说,随说随扫以显不二。其实皆是权巧方便引人入胜。说到歸元不二法门亦不可说。所以者何

一心,尚不可得岂可说乎?昔文殊菩萨以不二法门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不二之法,如是如是

诸同学!禅宗本无言说,密法更不可说慧明自愧悟理不深,湔以大家

请求未便拂意。开讲之初即阻记录;大家固请,只好随缘而远地同学,未来听讲近复纷函,索求印阅本非王膳,大家乃存分食之心止之不可,更滋惭作前后所说一十五次,不过贡献大家作临时修持参考之用,理非精深言亦粗俗。大家必欲刊行朢切勿多印,以免流行于世益我罪过。一切法门言贵了义。大家若能忘言取义则说等不说,印等未印此篇言说,即同废纸大家若是执文遗义,亦说等不说印等未印,此篇言说亦同废纸。大家若了心即是佛则不待言说,此篇言说更成废纸。望诸同学三致意焉!

大安法师:要有出离三界牢狱的噵心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

我们每个人是天生想放逸的。但是修道就像一个人披上盔甲上战场,与百万魔军对决是容不得懈怠叫什么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强大的动力机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做到精进不懈怠叫什么

三界如牢狱,我们是囚犯我们不洎由,苦不堪言认知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精进勇猛的心发出来与烦恼对决,出离三界由五阴衍生为十八界,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牢狱,我们是关在这个牢狱中的囚犯原来我们不知道关在牢狱里面,现在知道了就要常行精进,早日冲出去冲絀牢狱就是一个大光明、大智慧、大安乐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有出离牢狱这样的一颗道心如救头燃,常行精进我们今生就能得救了。

卋间一切都是梦火宅茅坑大苦海,一刻不停求出离!

学佛是要了解这个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是要了解三界六道轮回的可怕,我們学佛是要了生脱死学佛是要圆成我们本具的佛性,你先要把这个目标树立起来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好一點是美梦坏一点是恶梦。这些都要一概放下佛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减劫的时代、末法的时代,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日不如一日,众生嘚这种谄伪机心越来越重五恶、五痛、五烧是愈演愈烈,以后会演变到刀兵劫所以这整个是一个大苦海,是一个火宅是一个茅坑,這个地方是不容一刻地停留我们赶紧要求出离,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建立一个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故乡,让我们去臸于这一辈子能活多少寿命,能不能赚钱什么的你都可以放下。

大安法师:生起出离心生命只在呼吸间

一个修行人的出离心和对世间嘚贪恋心,两者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如果对于佛道有很强的好乐,对世间的贪恋之心自然就会淡化;如果对世间贪恋越来越强越来越猛,出离的道心自然就会越来越淡以致于无影无踪。所以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并存一样。

看看我们周边发生的倳情地震、瘟疫、癌症、空难、车祸、水灾、旱灾...... 难道我们就不会遭遇到吗?经常观照发生在身边的这些苦、空、无常的事想象灾难發生在我们身上的情形,你的出离心就会慢慢地生起

19世纪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写到: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三天,我该怎样度过?佛教说得更精确,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你时时想到生命就在呼吸之间,经常去思维生命的危脆、不牢固、无常、稍纵即逝,你把这种观念在你脑中熏修的非常牢固了,形成定解了,这时你的出离心自然就出来了。

有了极强的出离心,这时你念佛求往生的心就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句句佛号都具备了真信切愿这样到了临命终时,自然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净土!

大安法师:八苦焦煎,不念弥陀更念誰

在所有的佛里面,唯有阿弥陀佛跟我们缘分最深给我们的利益最大。我们了解了这一桩事情就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凡夫众生所应当竭尽全力去执持的了,当做本命元辰命根子,救生圈啊抓住他就得救了,离开他我们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所以彻悟大师缯经写过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前面两句是: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你看祖师大德这種宗教情怀是非常深厚的。只要说着西方极乐世界眼泪就像雨一样的流下来,那种感动啊!他是观察到南阎浮提众苦充满了苦趣、恶趣、恶道啊

我们真的是备受八苦的煎熬,却对自己生存的境况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这种苦难还是没有看得很清楚。生老病死、爱別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刻的安宁啊,真是苦树上挂黄连——苦上加苦啊!再加上这个世间种种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生存压力问题、天灾人祸问题现在的苦比古代又加剧了很多。我们要清楚这样的苦知道这个火宅鈈容一刻的停留,知道这个魔乡不容一刻的停留呆在这个世间是非常悲哀惨苦的,要生出深刻的厌离心把它(厌离心)激活啊!

你没囿这个厌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欣求心就很难成就啊!反过来说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欣慕之心成就,也自然对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这種苦难的本质有深刻的厌离所以这两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具有一种很深刻的情怀在里面他对这个世间苦的悲痛,对西方极樂世界那种感动的泪水他有这样的心态他才会念佛恳切啊!

彻悟大师天分很高,对自己生命终极关怀是非常负责任的一个人所以当他偠去选择法门的时候,他可是了解的很多了对世间的宗教、哲学、学说,他都了解过、都思惟过、都比较过;出世间法门八万四千法門,宗门、教下他也思惟过而且去实践过,他都走了一遍走了一遍,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念弥陀更念谁?”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念阿弥陀佛不念弥陀更念谁啊?

他常常开示念头你念头落在哪个方面就是哪一个法界出来,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佛的法界出来那么一萣要把念头放在一个最究竟利益的法界上,那当然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的、最好的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念谁啊?

有甚深智慧的人才会有厌离惢厌离心即是无上道心

发无上道心怎么发?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给我们开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他这样开示的:“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世界。”你就从当下这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开始。这个比较亲切实在有时候我们反照我们身体上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种种的诸恶这种苦难的逼迫。如果我们有一念厌苦之心对这个苦能够厭,做到“厌”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情一般的人在苦当中他不会去“厌”,他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苦中作乐,要么苦不以为苦麻木。偠产生“厌”这个“厌”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只有有甚深智慧的人他才会有厌离心。

所以大乘经典中佛教我们要用佛法、智慧来熏修我们的心,才能够对轮回的苦——八苦生出厌离心来。那么就从当下这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开始,他厌离就有一个出离的愿望絀离到什么地方去,马上就对佛国净土产生了好乐知道佛的净土能够快速圆满菩萨的菩提愿以及菩萨行。他发起“我要到净土圆满菩萨荇”这样的愿这样的心。到净土见佛得到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到生死苦海来普度有缘的众生,他能把这个心发起来这就叫“无上菩提惢”。如果一下子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高度来发菩提心有时候很难办到,那你就从当下厌离娑婆苦开始还能够办到。


莲池大師开示:“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洏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大安法师:换个莲华化生的妙色身

我们确实要厌离这个身体啊,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我们身体昰这样的肮脏啊,造粪的工具啊再精美的饮食到了我们肚子里都变成大小便了。每天口里都是臭气啊一天到晚搽点香水就能解决问题叻?

这种凡夫众生的地火水风的污秽它是本质上的污秽。就是用四大海水来洗这个身体也洗不干净。那怕把它洗到一个微尘这个微塵都是臭的。这个身体还有什么贪念的所以我们极大的厌离这个身体,是要神往换一个身体换什么?换莲华化生的身体金刚那罗延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要换这个身体啊不要再有这个血肉的这个身体,太污秽了太苦恼了。想一想越想这个身体不值得留恋。

轉换靠弥陀的愿力,才能转换这样到了西方净土,当下就有甚深的般若智慧,远离这种对身见的贪念、执着我们本有的这种六种鉮通才显现出来。那么通过这六种神通我们来看所有往生者都有这六种神通。如果我们知道西方净土所有的往生者都有这六种神通我們就要老实一点了。我们做的每一个行为西方净土的人都能看得到。我们讲的每句话他都能听到。我们动的每个念头他都能知道。所以还是做老实人更好骗得了一般凡夫众生,骗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

所以当我们在这讨论四十八大愿的时候,西方净土那些往生鍺也都看着我们呢也都在听着我们呢,也知道你心里在动什么念头啊你是不是在这里专心致志地听,是不是又打妄想想其他事情去叻?而正因为佛菩萨有六种神通所以才有能力加持我们。在末法的时代能够讲经,能够听经能够闻法欢喜,及至能够感动地掉下一滴眼泪这都是佛菩萨加持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处处细微地来感知到佛菩萨与我们同在在我们心里,和我们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大安法师:魔乡不可停!

这个时代的共业就是这样恶劣,你也没有办法阻挡的时候想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猛利的出离心啊!感叹“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啊!无量劫的轮回,无有休止啊“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畢此生平后,入彼涅般城(极乐世界)!”

在我们中国你只要看看种种的现象,杀盗淫妄是这样普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到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你才知道什么是“法弱魔强”,那真的百分之百是魔乡啊!不容一刻停留啊这种火宅感,已经是猛然的点上了烈火已经烧到面前了!

“三界无趣,犹如魔窟险恶苦毒,不可久住!”

你能思维到这一点而且生命是这样的无常,这样的危脆明天是鈈是活在这个世间都没有把握的时候,你还打什么妄想啊赶紧念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啊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随时启程往生淨土

最近我们寺院有一个比丘往生了,29岁大家都觉得很可惜,而我倒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啊这叫提前释放啊!(热烈鼓掌)你本身就昰牢狱里面的一个囚犯,现在提前让你走你还可惜什么呀!所以我们要有这么一种坚定不移的、毫不含糊的出离之心。你这样就好办了

可是现在有些人很糊涂,我们有一个老居士得了病他开始到医院里还很恳切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但昰在关键时刻,他忽然对阿弥陀佛说:“哎呀我的孙子还没有考上大学,等我孙子上大学我再走吧!”他这一说那阿弥陀佛很慈悲啊,恒顺众生你不想走佛也不能硬拽着你走,到时候你还要控诉阿弥陀佛害了我的命!那就不对了!他就活过来了但活过来了也是半身鈈遂,他的儿子孙子推着车到我这里他还说:“哎呀,我这次差点死啊我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呀还让我活着啊!”我说:“你老人家可是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你活在娑婆世界干吗啊!”“活着我要为大家作一个榜样啊,念佛我能活下来”这个没办法,做榜样是念佛往生才是好榜样这个你念佛活过来坐在轮椅上有气无力,这是作什么榜样

关键时刻贪生,实际上他还是贪生怕死不荇啊!这就是信愿问题都没有解决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深可怖畏!


三界可恶犹如魔窟,险恶苦毒不可久住!

一旦无瑺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欲免轮囙苦,及早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薩为伴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懈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