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浴蒸馏乙醚的制备的注意事项温度

  学习有机化学也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说以前高中也学习过有机化学,但是到了大学再学有机化学发现高中学的基本连皮毛也说不上,真正的有机化学涉及的反应是那么多。所以我认为有机化学就是用两个词来形容——多和变化。

  先来说说多,有机化学的多最多体现在有机物多,有机反应多,反应的机理也有不少。所以说有机化学在我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明白了有机化学的最大难处就是化合物多,有机反应多,十分难以掌握。但是有机老师的课件做得十分巧妙,把几种有机物进行了分类,学起来可以沿着各种有机物的特性了进行研究,可以掌握到同一种物质不同反应的一些特点,分类记忆这样比较方便了,也减轻了有机化学的反应的部分负担,也可以研究出不同反应的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也使得在我们初学者的眼中看来很难学的有机化学一下子也简单了很多,有了许多规律的记忆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可以更加简单地掌握这一类反应。而有机化合物,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还不多,在不同的分类中都可以找到的,这样有机化学学起来就还是减轻了许多的负担。

  有机化学的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复杂。变化中可能还有变化,有的比较简单的题目,但是稍加变化以后就会很复杂。比如说许多炔烃的反应要联系到烯烃的反应,一些不同的物质却有着相同的反应规律,还有命名中有许多小的细节上的变化都可以出题。所以这些变化更加难学,有机化学的反应多但是及不上变化多,无论有多少的机理,规律,只要把几个融合一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出出来不少的题目,这样就难住的大家。所以有机化学最难学的就是学习规律,学习机理,学习到了以后还要把这些机理融合起来,要知道如何地变化,这样才能把一些机理题和合成题作好,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才有实用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有机化学最难的不是那些方程式,而是那些方程式变化了以后你还知道吗的问题,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地总结,多多地复习,多多地了解不同的变化,并且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的知识,这样才是学习好有机化学的正道。

  最后来说说有机化学和其他我学过的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来进行一个比较吧。无机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其实无机化学也就是为其他的一些化学课打下一个基础;分析化学主要侧重于计算和一些离子反应;而结构化学是一个结合理论和计算为一体的学科。但是有机化学和这些科目不同的是涉及的反应和化合物特别的多,理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规律却是变化多端,有时候确实令人意想不到反应可以这样进行的。所以说有机化学是不同于其他化学的一门变化多端的化学学科。

  写到了最后,我最想说的就是,有机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目前热门的学科,确实也比较难学,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努力的学习,在有机化学的不断变化中提升自己有机反应规律的知识储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把有机化学学得更好!

  本学期的生化实验,虽然只从第二周上到第十五周,但是我收获了很多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本次实验心得的撰写,我将分为以下3个部分来进行:本学期实验回顾、本学期实验总结以及对于生化实验课的支持和建议。

  一、本学期实验回顾:

  本学期的生化实验课上,我们一共进行了11次实验,分别是Folin-酚试剂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酵母RNA的提取、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紫外吸收法测定RNA含量、聚酰胺薄膜层析、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酶最适PH的测定、费林试剂热滴定糖、肌糖原酵解作用、微量凯氏定氮法。这些实验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生化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涵盖了以前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的基础实验操作,还有全新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仪器。

  在这学期的生化实验课上,我既复习并熟练了大一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比如移液管、滴定管、蒸馏等),又学习并掌握了许多新操作以及新仪器的使用,比如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聚酰胺薄膜、热滴定、凯氏定氮仪器等。最重要的是,我学习并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比如Folin-酚试剂法、紫外吸收法、三硝基水杨酸法、费林试剂与糖的反应、微量凯氏定氮法等。掌握了这些实验原理以及方法,有利于我们在以后中灵活运用设计实验。

  总体来说,本学期生化实验教会了我测定蛋白质、糖、核酸的方法,电泳和层析分离物质、如何测定酶的相关特性、验证肌糖原酵解作用、如何提取RNA。

  二、本学期实验总结

  通过这学期的'生化实验,我的实验技能的到了大大地提升,同时,实验中的细节、注意事项以及老师拓展的知识令我获益匪浅,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科学是非常严谨的,尤其是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井井有条,否则很容易出差错,而这个小小的差错很有可能就使实验前功尽弃,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试剂。

  回顾这一学期我的实验课程,每一次我都能完成实验任务。大多数都比较顺利,小组内两人也大多配合默契,但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有的一些实验比较麻烦,实验步骤较为繁琐,我们在做实验时偶尔会产生不耐烦的思想,只想着抓紧结束,但是在这种时候往往更容易出差错。我有两次记忆很深,一次是在测定纤维素酶活力(三硝基水杨酸法)时,没能及时贴上空白标签,导致又重新制作空白,拜拜浪费了时间;另一次是在鉴定肌糖原酵解作用时,实验步骤较为繁琐,并且老师对黑板上的简易实验步骤进行了多个补充,其中一点是要在水浴后取出大块肉再加下一步骤的试剂,结果我们当时产生了不耐烦情绪,就直接加了试剂而没有取出大肉块。对于这两次情况,虽然对最终的实验结果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但是,它实实在在体现了自己的操作并不是很严谨,需要注意和努力。

  在本学期生化实验报告的撰写中,我重点注意老师强调的实验分析部分。上课认真听老师的实验讲解并认真记录有关的可能实验结果的分析。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时对这些点重点分析和总结,有时甚至是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通过这一些列的做法,我的实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我能在讨论实验结果或者实验操作时找到更好、更精确的切入点,能得出更好的结论。

  同时,本学期老师将我们分为两人一组来进行实验,两人之间的磨合和合作是一种锻炼,对今后很有帮助。

  三、对于生化实验课的支持和建议

  我非常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中的辛勤劳动。老师在课前为我们做好实验准备很不容易,配试剂等都很辛苦。谢谢老师您了。

  我觉得咱们的额生化实验课设计的挺好的。两人一组可以分工合作,加快实验效率,同时又避免了因为同组同学人数多而有的同学无事可做的现象。老师在课上讲解实验时,有关实验步骤、实验可能结果、实验注意事项的分析、讲解和拓展令我获益匪浅,有利于培养我的实验思维并且拓宽了知识视野。

  建议方面,我想和老师提的一点建议其实是有关实验器材方面的。对于老师所提到的有关节约试剂、减少材料浪费等事项我非常赞同,并且大多数时候器材和试剂都很全(这和大一的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相比条件进步了很多),只是希望咱们的一些其他实验仪器能更全面一点,举一个例子,可以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只有3台,有些过少,实验中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并且有的仪器还不是很准确,对于我们的实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希望老师能将实验室内有些问题的仪器同一修一修。

  总之,我很喜欢咱们的生化实验课,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实验方法和应用,锻炼了实验操作,形成了实验要耐心、细心、恒心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我获益匪浅。

  本着教育事业即为“生命教育”的信念,在xx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我努力地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并且尽可能地多听课,多与同组老师交流、学习。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xx中学,因为在这里每一个领导都很关心新教师的成长,每一个老师都很热心帮助、指导新教师,这一切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及各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学校给新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成长机会,如与实验中学的结对辅导,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一些优秀的老教师学习;还有本校的结对辅导,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指导机会,教学误点得以及时解决,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而学校定期组织的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在结对的听、评课中感到上一节好课,应该知识把握准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态、仪表等有示范作用。而作为一个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各种教学策略、技巧;有应对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化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化学知识,用化学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形成化学思维的品质。

  化学教师的功力体现为:流畅性,包括语言的流畅性、过程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问题的流畅性;娴熟性,包括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的把握、对教堂的控制深刻性,要上一堂厚重的课。其次就是在集体备课中的感触:学习交流贵在“实”,集体备课贵在“实”,实行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张扬教师个性,挖掘集体智慧,真正实行“大脑资源共享”。

  在集体备课中努力做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取长补短;统一练习、高效轻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和精选习题,合理控制作业负担。在集体备课交流研究教法、学法的经验,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一次活动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撰写课堂教学心得。做好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排查教学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拾遗补缺措施。

  备好课是教学工作中重要一环,是上好课的前提,每位教师都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探讨最优课堂结构方式,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分时写好教案。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同时要做好记录,在下次备课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前次备课作出简要的小结,备课记录本由备课组长保管,学期中和期末交教务处审阅和存档。

  集体备课时还必须做到五议: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可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议课后的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教改信息。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处地位和教材的内在联系,深化拓宽教材的知识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的与要求,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

  老师要考虑学生知识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教材时易出现的问题,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了解、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规律。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教育目的、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阅读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1)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它主要研究药物的结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力的相互关系及药物合成等。而有机化学则是药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合成方法等。由此可见,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门课程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的联系点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区别则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方法不同。有机化学侧重于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研究,而药物化学则偏重于作为化学药物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研究。即基础和实际应用的区别。

  过去由于我们过分强调了这两门课的区别,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有机化学教学表现严重的脱离药学专业的“药”字,因而药学系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投入时间不够,影响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和牢固掌握;而药物化学教学则严重脱离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使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结构修饰及合成,失去了根基,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两门课程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过去尽管我们想过许多办法,如有机化学教师强调基础的重要性,药物化学教师给学生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也难以改变由于忽视它们的内在联系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近年来我们注意了这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实行将这两门课程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较好克服了互相脱离的现象,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的作法是:

  第一,将药化和有机的全体教师集中到一起,组织建立药化有机教研室,负责这两门课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第二,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如一起备课、讨论,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有机化学教师着重提高与化学药物相关的药理知识;药化教师着重提高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每一门课程内容和学时数仍按教学大纲要求讲行教学,但要求每位教师除主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之外,还要讲授另一门课程的部分章节,并要求逐年增加份量。

  第四,课堂教学上要求两门课紧密结合。有机化学教学,要求在讲授基础时,尽量联系化学药物的例子,如一些重要药物的结构、性质、相互关系及合成方法等。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应用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去讲清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相互关系、结构修饰和合成反应。

  第五,两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由教研室统一安排,有机化学侧重单元基本操作,而药物化学侧重药物合成。要求每位教师都能担任这两门实验课的教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实行相互渗透教学以来,我们尝到了甜头,教学效果好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门课程教师的业务水*提高了。

  由于这两门课程的教师编在一个教研室里,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了,要求他们必须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相互渗透,紧密结合,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几年来,每位教师的业务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化学教师充实了与化学药物有关的药理知识,药物化学教师强化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从而使他们在教学中,对药学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目的性更明确了,教学水*更高了。

  第二,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由于有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将基础知识和化学药物紧密结合,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有机化学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基础课,它对临床药物的使用、保存、剂型选择、质量分析、药物制备都是很有用处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为后续课程药物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紧密结合有关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去讲授药物化学,对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结构修饰和药物合成等内容分析得更加深刻、更为精辟,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更扎实、更灵活。较好的解决了过去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不紧,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第三,科研水*得到提高。

  过去有机化学教师由于缺乏化学药物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所以科研立项选题比较困难。药物化学教师由于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较差,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往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今后工作的发展将有裨益。为此,我们在元素化学的概述中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在溶液化学和电化学的有关内容中,我们强化了酸、碱“共轭”关系和氧化、还原“共轭”关系的应用,以利于师生对相关问题实质的理解。此外,我们还大胆地修正了pH定义,并用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取代百分浓度等。由于在内容上注意了知识更新,无疑增强了新教材的生命力。

  根据药学专科教育的需要和课程基本要求,《无机化学》课的总学时数规定为108学时,较1985以前减少约1/3。欲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目的,教材内容必须更为精炼,理论要求不能过高。对于基础理论的叙述方式,力求避繁就简,立足于“使用”。从整体内容上看,新教材是以高中化学为起点,按内在联系分为无机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无机原理部分按溶液理论、热化学与反应方拘和限度、氧化还原、物质结构、配位化往不够理想。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实行互相渗透教学以来,他们各自的不足都得到了弥补,业务水*有了提高,有机化学教师克服了科研选题上的困难,药物化学教师由于强化了基础理论,因而科研思路更加开扩,深度也得到提高。他们的科研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缓解了目前教学人员不足的困难。

  目前各院系教学人员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药化有机教研室共有教师6名,担负我系本科和专科两门课程总共50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力量明显不足,有时教师外出进修,教学人员更加紧张。自我们实行这两门课程相互渗透教学以来,利用两门课程开设时间的差别,采取集中力量完成一门课程教学后,再开设另一门课程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人员严重不足的困难,调动和挖掘了师资潜力。

  学的顺序组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重点讨论“四大*衡”及其变化规律,放低对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的论述水准。元素化学部分着力突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类型,强化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反应和性质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以往全面系统逐一论述的方式。结合专业需要,教材中增加了溶液浓度及其有关计算的内容。元素化学部分,每一节后面都附有常用药物以及有关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作用的内容,并对“常见无机离子的鉴定与检出”作了有分寸的介绍。习题和例题的选择也尽量贴近专业。书中安排有阶段性测验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答案,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自检参考。

  编写一本好的教材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要使教材符合时代要求和专业需要,尚须在许多问题上进行探讨,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编出具有专科特色、深受师生欢迎的《无机化学》新教材。

  技工院校有机化学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辅以社会企业的参与教学,学生就会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有机化学;高技能人才

  技工类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制造基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技能强国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技工院校的化学化工专业又是给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地位非常之高。有机化学学科作为技工院校化学化工专业开设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之一,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学好这门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化学专业课以及到企业工作的帮助很大。结合技工类有机化学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做了实践尝试,总体来讲教学效果不错[1]。

  1.有针对的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比较一般。学校也主要是为企业的输送合格的蓝领工人。这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也有别于本科学校的学生。我校学生所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是由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这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做了删减,我们提出重视基础的教学。在*时教学中,重视常规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必需知识,更是进入企业的必备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也会讲解一些有机合成的知识,了解简单的合成知识,对于学习更高深的知识作用很大,也便于在企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中,经常进行一些案例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合理利用教材,达到打好学生基础,让学生学有所获[2]。

  2.合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开展适当的有机化学实验

  技工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设备较少,试剂种类单一,很难开展大型的有机合成实验。结合我们手上资源和学生特点,我们选择开展一些有机认识实验。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会搭置一些有机合成以及分离的实验装置。老师也会适当的演示一些有危险的有机化学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也拓展学生的认识面。结合我们的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学生完成的实验,学生对有机的认识变得更加的具体;通过学生自己上手实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透彻,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3]。

  3.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开展社会教学

  我们在*时的教学和实验之余也积极联系了我们当地的化工类企业,尤其一些和有机化学相关的生产和研究企业,带领学生去参观实习,与工人和技术员进行交流,获取最直接的资源,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自身还缺少什么。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或者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课堂,通过一线专家对学生讲解企业的生产方面知识以及企业对哪些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后面需要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老师也会有针对性的教与学,也的确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成果,学生也有收获满满。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有机化学涉及物质种类繁多,并且物质的转化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开始会有一些茫然。我们开始就和学生传达本课程的特点,听懂较易,但是把那么多的有机物命名和方程式都记住,不容易,再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有机推导题,难上加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新课开始,我们会时间给学生,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需要收获哪些知识,有哪些问题。方便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通过高效的复习,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多讨论,分组讨论问题,派代表回答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搜寻答案,老师起到重点知识的引导作用,难点的答疑作用,零碎知识点的穿针引线作用。在教学中再辅助以板书、幻灯片、视屏录像、有机物质的球棒模型等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一直拥有一份认真学习的兴趣,获取知识的渴望[4]。

  5.改进考核方式,优化评价标准

  最终的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我们整个考核分为理论基础考核、实操技能考核以及*时的考核。各个考核具体的分配比例为理论基础考核占比例30%,通过理论基础考核,考核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式是期中和期末的闭卷考试;实操技能考核的比例占有为40%,包括*时的实验学生的表现打分以及最后实验考核的打分;*时比例为30%,包括学生上课的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这些督促学生*时好好表现,争取学得更多的知识。

  技工教育主要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主要是技能的教育,对我们教师也提出挑战。我们讲授有机化学的老师*时集体备课,为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做好保证;工作之余也经常去化工类企业实践,锻炼自己的各项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我们也经常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生产,去学习各种化工相关的知识。我们也经常去企业以及安全监管部门引进一些专家学者,到我们课堂向学生讲授最新的化工生产安全技术以及一些有机化学的和化学具体的专门的知识,学生通过与专家沟通交流,聆听专家学者的授课,发现不足,在以后学习中有针对的学习。通过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的三方的通力合作,我们的学生有机化学知识学得更加扎实,技能也更加的娴熟,符合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吕慧丽,刘勇*,刘峥.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法的研究[J].科技世界,-89.

  [2]谢兵.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广西轻工业.-64.

  [3]吴晓鸣.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9.

  [4]王清廉,莫尊理.面向新世纪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74.

  在基于泛在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学中,以互联网“微时代”下的微信、微课等信息分享、自我表达方式为媒介,构建并实施“创境设疑,自主预习-在线测试,建构新知-汇报分享,体验成功-互动交流,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泛在学习;有机化学;教学模式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校实现了WIFI信号的全部或部分覆盖,学生利用*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无缝学习已成为了现实。自1988年,美国的计算之父MarkWeiser提出泛在计算概念后,泛在计算、泛在学习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2]。而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实现泛在学习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变手机聊天、网络游戏等不利的学习障碍为有益的教学支持,成为当代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泛在学习的定义

  泛在学习又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是利用泛在计算技术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获得的科技工具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5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学习[3]。

  1.2泛在学习的教学优势

  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移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主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教学资源广阔性泛在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电子书、动画、课件、录像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它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2.2终端形态多样性泛在学习所使用的终端主要有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DV等)、台式机和嵌入式设备[4](如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嵌入式计算机)等,学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工具,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1.2.3交流*台多渠道泛在学习可以充分利用Moodle论坛、QQ群、邮箱、微信、易信、微博作为信息沟通*台,强化了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网络间的交流反馈,将学习行为从校园带到整个社会,从真实生活带入到无线的智能空间,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2.4共享资源丰富性网络信息传输的跨时空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位于Internet上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如微课、精品课网站、慕课等)、网络教学机构(如远程教育等)及个人主页资源等,为网络用户提供不同程度的共享服务,使学习者可以及时随处获取丰富、便捷的泛在学习资源。

  2、泛在学习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有机化学是药学类、医学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学习与药学、医学及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该课程以无机化学为先导,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对从事药物生产和药学服务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化学学习基础薄弱、自控力差、学习意志不强的高职高专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已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厌学现象比较严重。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尝试将泛在学习模式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中,主要包括4个教学环节:创境设疑,自主预习;在线测试,建构新知;汇报分享,体验成功;互动交流,拓展延伸。现就以人卫版《有机化学》第六章第二节酚为例,说明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2.1创境设疑,自主预习

  有人说,让一个人随时随地玩,很容易实现,而让一个人随时随地学习,是很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1.1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师于课前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水*设计出符合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电子版校本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课程PPT、习题作业、单元测试及教学微课等。微课具有可重复性、可暂停、可循环播放、不受教学进度约束、便于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5],是一种适用于泛在学习的教学资源,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酚这节课,教师将涉及其化学性质的实验部分与自学提示问题一起制成7min左右的教学微课,用以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涉及的问题有:①醇和酚都含有羟基,如何从结构上分析其性质上的异同?②为什么苯酚可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乙醇不能?③如何解释苯酚的水溶液浑浊,加入氢氧化钠变澄清?④苯与苯酚都能与溴反应,二者有何差异?⑤如何鉴别酚类物质?⑥酚类物质在药学方面有哪些应用?如何存放酚类物质?⑦查看苯酚软膏的使用说明,利用酚的性质说明其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

  2.1.2微信的互动交流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讯、社交、*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可以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随时随地学习的一种新型交互*台[6]。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乐于用手机微信看网页、视频的习惯,课前将有预习指导作用的微课及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链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发布。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对视频和网页进行关注,根据微课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完成自主预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务必于课前通过微信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就掌握了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最想解决的问题。

  2.1.3布置讲解任务教师将学习兴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轮流分摊课前讲解任务。如酚这节课,学习小组需要收集食品、药品或保健品中含有酚结构的物质,其中2人负责将它们的名称、结构、疗效、适用症状、临床案例等,制作成生动的PPT,1人负责课上讲解,1人负责回答疑问。为保障学习任务的有效性,教师要对学生制作的PPT及讲解内容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2在线测试,建构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和发现,可以有效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为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小段,然后转化为学习任务,即碎片化过程。如将酚这节内容分解为8个任务:酚的分类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质;酚的结构;酚的酸性;酚的显色反应;酚的氧化反应;酚的亲电取代反应;苯酚软膏的使用说明。每个学习任务既有教师设置的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学习分享,及时消化教学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的内化。教师向学生发送关于本节内容的单元测试卷,试题的内容按照教学中的知识点顺序展开,试题的类型涵盖选择题、名词解释、反应方程式、简答题等。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板电脑完成测试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及时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毅力。

  2.3汇报分享,体验成功

  在学生自主探索、在线测试、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小组成员在全班汇报讲解PPT。分享的内容有:①感康的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它可以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流鼻涕等症状;②天然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具有美容养颜、抗氧化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预防冠心病等多种症状;③白藜芦醇是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葡萄、花生、桑葚等植物,具有强效抗衰老、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症状;④芹菜素化学名称为4',5,7-三羟基黄酮,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洋甘菊等植物中,具有降血压、治疗各种炎症、抗氧化、镇静、安神、抑制致癌物质的致癌活性等。每个学习小组汇报完毕,其他组提问、打分和评价,各组学生的表现将记入*时成绩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亲自参与过程、选择内容、探索疑难、自我检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机械地听转变为自觉地思考与探索[7],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氛围。

  2.4互动交流,拓展延伸

  课后教师将适合泛在学习的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料通过微信的群发功能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手机或*板电脑安装的浏览软件可以随时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浏览,对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研讨、辅导答疑、在线指导、作业发布等服务,使他们的学习疑惑能够在师生间得以及时的沟通和交流[8]。另外,学生还可以将自主搜索选择的学习内容、收获、感悟等分享到个人微信朋友圈中,通过回复、点赞和评价功能进行师生、生生评价,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3、实施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反思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泛在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利用信息手段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能够不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培养和维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他们能够利用泛在学习资源,亲身体验、探究有关化学原理和规律的乐趣。但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克服。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整体安排,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互动交流,更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微信公众*台为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资源环境,而这不仅需要终端设施普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多种方式互联网的全覆盖支持,更需要管理者对*台的精细加工和维护,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互联网泛在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不能只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并能有效利用泛网。总之,泛在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目标是创建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泛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资源环境,尽管其实施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及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

  [1]夏云,李盛聪.近年我国泛在学习文献的综述[J].*远程教育,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2)

——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概念论文

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概念论文1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金属有机化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在我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该文将对碳金属键化合物的形成、性质及应用,文中还将针对我国金属有机化学进展进行了探究叙述。

  1简述金属有机化学

  1.1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金属有机化合物即为碳元素和金属元素经过某一反应而形成的化合物,人类发展比较早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主要有格式试剂、而叔丁醇钾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是由金属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所以不能认为格式试剂、而叔丁醇钾等化合物是金属有机化合物。从广义上讲,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金属指的是一些具有金属性质的非金属元素(如硫、碲、硒、硼、硅、砷等),实际上,这一定义已远不符合经典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范畴。但是因为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所以,即便是分不清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概念,也不可能造成什么麻烦。

  1.2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分类

  我们将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探讨的科学称之为金属有机化学。在学术界中,这一化学往往被分为两种。

  1.2.1探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采用一系列方法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并研究它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其实质上就是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并且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相关物理性质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2.2探究金属有机合成化学

  采用一系列方法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如何在合成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虽然金属有机化合物也在合成的范围之内,此外,还通过其他一些方法获得一些配体,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学上所起的作用,这类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金属有机合成化学。

  我们可以从上述论述中得知,金属有机化学是一种由多种学科构成的组合学科,其构成学科主要有晶体学、无机化学、材料学等和有机化学等一系列学科,金属有机化学对于不对称有机合成学而言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被认为是现代的有机化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2我国金属有机化学进展

  2.1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

  2.1.1有机硅化学

  现如今,有机硅化合物广受人们的青睐,究其主要原因有其种类多种多样,使用范围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林一和王葆仁等人合成对有机硅聚化合物和有机硅单体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链是硅氧烷。后来,北京大学也对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有机硅工业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下列五个品种早已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即为硅橡胶、硅凝胶、硅树脂、硅偶联剂和硅油等五大品种,此外,它们还对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起到了身份重要的作用。

  2.1.2有机硼化学

  21世纪60年代末,我国科学院下面的上海有机化学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中心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它们主要研究了硼氢化合物,这之中有B2H6、B3H9、B6H11和B10H14等的合成方法,其实验水*已经接近空前的程度。时间进入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有机硼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这指的是硼氢化反应,硼氮六环、氮*的合成,此外,还有*的结构规则以及硼酸酯化学等。

  2.2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化学

  2.2.1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反应及结构

  众所周知,积极研究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进行金属一碳键研究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此外还有利于金属有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2.2.2络合催化和小分子活化

  在此之前,由烯烃聚合而成的催化剂只能在d族过渡金属中得到一些应用,沈之荃及欧阳等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种新的稀土催化剂。

  3我国金属有机化学进展方向

  3.1根据现有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规律来研究新的合成反应

  目前,像炔烃-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之类的串联偶联反应等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得到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此外还有双取代、三取代烯烃,共轭双烯等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技术比较成熟;亚胺的烷基化反应和四异丙氧基钛促进的还原烯化反应也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值得庆祝的是,我国独自研究了一种新型反应,即为炔烃-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串联偶联反应,这一反应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较为先进的质解方法,可用于猝灭C-Pd键。

  在我国技术有机化学研究中,亚胺的烷基化反应是一种快速发展的反应,而目前,这一反应已经出现了几个子系列。在亚胺的烷基化反应中存在亚胺经三甲基氯硅烷活化后和烯丙基锡的反应,当有锌粉或镁屑存在的情况下和烯丙基溴的Barbier型进行反应,以及和氟离子引起的亚胺和三甲基烯丙基硅烷的反应。

  3.2进一步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双等瓣置换和伴随加合的等瓣置换新模式和氧桥联二茚基稀土化合物的立体控制选择性合成是我国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学程中得到的。这两个反应规律是一种研究程度较高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它以研究单等瓣置换反应为基础,发现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双金属络负离子可以一起和两分子簇合物发生等瓣置换反应,最终获得一系列具有较新结构的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双原子簇化合物。因此,它对于现有反应规律做深入研究有很好地指导作用,此外,还对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加快研究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

  在刚发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基元反应之中二价钯在催化反应中卤离子的作用下和氟离子形成的三甲基烯丙基硅烷和亚胺的反应机理是技术比较成熟的,要知道,卤离子在质解反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氟离子在该反应中只起催化作用,氟离子没有可能完全产生其催化作用。所以,对于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所做的的进一步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研究价值。

  最近几年,金属有机化学这一前沿学科有了飞速发展,其中它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界限,同时又和合成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高分子科学、生物无机化学等交织在一起,从而成为近代学科前沿领域之一。金属有机化学的探究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其中在农业、医药、轻工业等广阔领域有着非常宽广的前景。所以深入探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和结构的关系,不仅能够为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做出贡献,还对了解有机锡化合物的催化性能、生理活性和热稳定性等都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对寻找新材料、新药物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3)

  本学期高二理科化学学的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昨天结束了新课,和同学们讨论了一下学完之后的感受,同时也便于后面几天的复习。

  总的来说,他们感到有机化学学起来很吃力。虽然课堂上听懂了,可课后做练习时觉得很难,尤其在测验时,时间不够用,每道题似乎都要想很久才慢慢解出来。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是:(1)有机化学方程式难记。有机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化学方程式有较大区别,学生初接触,感觉生疏,尤其是反应条件多样复杂,很难记清楚。(2)有些实验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但又需掌握,比如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印象比较混乱。(3)有机物质名称多,难记,解题时有些不能顺利记起,要回忆很久才能联系。

  有机化学体现系统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知识的熟练和灵活应用是基本要求。特别是有机合成要求对知识有很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有熟练的联想应用能力。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各类有机反应条件的应用、各类反应中有机物化学键的断键成键规律是要重点把握的。

  综合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将已学的重要有机方程式列出来,把有机反应类型、条件做好归纳归类,印发给学生记忆。

  2.将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重要性质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检验方法等编写出来,印发给学生,帮助其梳理知识,加强理解和应用。

  3.及时针对性地讲评练习。

  4.备课和编写学案时,将重要知识、核心知识列出来,让学生记住。

  5.讲授新课时,对于必修2出现过的知识,要复习、甚至需重新介绍。

  6.及时检查、测试,反馈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弥补和改进措施。

  7.引导学生尽力做好复习,自己主动做好知识的梳理、小结;解题时多进行联系、对比;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画出不同知识主题的思维导图。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4)

——高三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三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1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同O2、NH3)

  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

  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

  碱石灰除杂SO2、CO2

  注:排水收集无除杂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

  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含碳的质量分数越高,火焰越明亮,黑烟越多

  烯炔:都褪色(酸性KMnO4氧化溴水加成)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高三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2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2)、乙酸乙酯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5)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要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要点总结1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同O2、NH3)

  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

  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

  碱石灰除杂SO2、CO2

  注:排水收集无除杂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

  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要点总结2

  现象:颜色变浅装置壁上有油状液体

  4种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三氯甲烷 = 氯仿

  注:断双键→两个“半键”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苯:1.1、取代(溴)

  注:V苯:V溴=4:1

  长导管:冷凝回流导气、防倒吸 NaOH除杂

  现象:导管口白雾、浅黄色沉淀(AgBr)、CCl4: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溴苯)

  1.2、取代——硝化(硝酸)

  注:先加浓硝酸再加浓硫酸冷却至室温再加苯

  50℃-60℃【水浴】温度计插入烧杯

  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难溶苦杏仁味毒

  1.3、取代——磺化(浓硫酸)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6)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1

  有机物性质综合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2)乙酸乙酯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有:烷烃、环烷烃、苯、乙酸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含醛基物质(氧化)

  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2】只萃取不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卤代烃、酯类(有机溶剂)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醇(还原)(氧化)醛(氧化)羧酸。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

  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生成某酚纳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2

  (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常见根价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

  钾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4.盐类溶解性表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口诀

  化合多变一(A+B→C), 分解正相逆(A→B+C),

  6.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口诀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化学式子要配*,必须纯量代方程, 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 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3篇(扩展7)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1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

  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HH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2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9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9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9.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3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3.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时(如CO2易溶于烧碱溶液中),亦可做喷泉实验。

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 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 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 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 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 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 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 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 0℃)”、“ 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 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 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 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 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 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 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掉;⑵“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回流。

离子反应 离子共存 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1.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2)离子反应生成气体。(3)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4)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5)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MgHCO3==MgCO3+CO2↑+H2O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7)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2.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4)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4 ,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 Al2S3 ,MgS,Mg3N2 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 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 (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 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 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 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10.其它方面 (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5)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学习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之。

1.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 H、D、T。

2.同素异形体(又称同素异性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C60 ,白磷与红磷,O2与O3 ,正交硫与单斜硫。

3.同分异构体 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而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种类通常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跨类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又称顺反异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全国普通中等学校2016年高考化学置换卷(三)(衡水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KCl和CuSO4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溶液pH随着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中两电极反应:2Cl﹣2e═Cl2↑,2H++2e═H2↑不可能同时发生

B.电解至c点时,在电解液中加入适量的CuCl2固体,即可将电解液恢复至原来的浓度

C.ab段表示电解过程中H+被还原,pH上升

D.原混合溶液中KCl和CuSO4的浓度之比恰好为2:1

2.某种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LixC6=6C+LiCoO2,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xC6发生氧化反应

B.充电时,Li+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

C.充电时将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3.向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数目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关系正确的是(不考虑气体的溶解)(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84消毒液含有次氯酸钠,洁厕灵中含有盐酸,二者混合使用会产生氯气使人中毒

B.输送氯气的管道漏气,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是因为氯气和氨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

C.因氯气消毒过的自来水不宜直接用来养金鱼,最好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

D.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漂白性,二者按体积比1:1混合后不能是有色布条褪色

5.把一定量某碱金属与2.7g铝的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金属全部溶解,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5.6L,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过滤,把滤液减压蒸发,得固体20g,此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 )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乙酸乙酯与H218O混合后,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借以判断乙酸乙酯水解时分子中共价键的断裂情况,该方法应称为同位素示踪法

B.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常用质谱仪,分子结构测定方法主要是用红外光谱等

C.C6H5﹣OH能与浓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甲苯却不能与浓溴水反应,说明苯酚分子中由于苯环影响,使羟基上H原子变得活泼

D.某有机物C分子式为C11H14O2,其1H﹣NMR图谱如图(峰右侧或上面的数字表示H的个数,且知:7.2ppm(5H)为苯基),可推测该有机物可能为

7.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

C.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

8.(14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表:

(1)第①步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如图装置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

制备葡萄糖酸钙的过程中,葡萄糖的氧化也可用其它试剂,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____________.

(3)第③步需趁热过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第④步加入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第⑥步中,下列洗涤剂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

A.冷水 B.热水 C.乙醇 D.乙醇﹣水混合溶液.

9.(15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苯甲醛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反应式如下:

①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8g(4℃)、0.34g(25℃)、0.95g(60℃)、6.8g(95℃).

②乙醚沸点34.6℃,密度0.7138,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

③石蜡油沸点高于250℃

①向图1所示装置中加入8g氢氧化钠和30mL水,搅拌溶解.稍冷,加入10mL苯甲醛.开启搅拌器,调整转速,使搅拌平稳进行.加热回流约40min.

②停止加热,从球形冷凝管上口缓缓加入冷水20mL,摇动均匀,冷却至室温.反应物冷却至室温后,用乙醚萃取三次,每次10mL.水层保留待用.合并三次萃取液,依次用5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涤,10mL水洗涤,分液水层弃去所得醚层进行实验③.

③将分出的醚层,倒入干燥的锥形瓶,加无水硫酸镁,注意锥形瓶上要加塞.将锥形瓶中溶液转入图2 所示蒸馏装置,先缓缓加热,蒸出乙醚;蒸出乙醚后必需改变加热方式,升温至140℃时应对水冷凝管冷凝方法调整,继续升高温度并收集203℃~205℃的馏分得产品A.

④实验步骤②中保留待用水层慢慢地加入到盛有30mL浓盐酸和30mL水的混合物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析出白色固体.冷却,抽滤,得到粗产品,然后提纯得产品B.

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萃取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需____________(仪器名称),实验前对该仪器进行检漏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2)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____________,而用碳酸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醚层中极少量的苯甲酸.醚层中少量的苯甲酸是从水层转移过来的,请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其产生原因____________.

(4)蒸馏除乙醚的过程中采用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__;蒸馏得产品A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蒸馏温度高于140℃时应改用____________冷凝.

(5)提纯产品B 所用到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

10.(14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烟气(主要污染物SO2、NOx)经O3预处理后用CaSO3水悬浮液吸收,可减少烟气中SO2、NOx的含量.O3氧化烟气中SO2、NOx的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室温下,固定进入反应器的NO、SO2的物质的量,改变加入O3的物质的量,反应一段时间后体系中n(NO)、n(NO2)和n(SO2)随反应前n(O3):n(NO)的变化见图.

①当n(O3):n(NO)>1时,反应后NO2的物质的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增加n(O3),O3氧化SO2的反应几乎不受影响,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当用CaSO3水悬浮液吸收经O3预处理的烟气时,清液(pH约为 8)中SO32将NO2转化为NO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11.(15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而建议采用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易溶于水、不稳定、呈黄绿色,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实验室以电解法制备ClO2的流程如图:

(1)ClO2中所有原子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满足8电子结构.上图所示电解法制得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除去杂质气体可选用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饱和食盐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蒸馏水

(2)稳定性二氧化氯是为推广二氧化氯而开发的新型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二氧化氯可广泛用于工业和饮用水处理

B.应用在食品工业中能有效地延长食品贮藏期

C.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二氧化氯的使用范围

D.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置

(3)欧洲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氧化浓盐酸制备Cl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缺点主要是产率低,产品难以分离,还可能污染环境.

(4)我国广泛采用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备ClO2,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此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5)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ClO2的方法,利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____________.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12.(2016·衡水校级模拟)现有六种元素,其中A、B、C、D为短周期主族元素,E、F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A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总数比s电子总数少1

B元素原子p电子总数与s电子总数相等,且不与A元素在同一周期

C原子所有轨道全满或半满

D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

E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1)A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________个方向,原子轨道呈____________形.

(2)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所画的B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如图,违背了____________原理.

(4)CD3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其分子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检验E元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13.(2016·衡水校级模拟)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图所示:

(4)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____________个原子共平面,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5)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KCl和CuSO4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溶液pH随着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中两电极反应:2Cl﹣2e═Cl2↑,2H++2e═H2↑不可能同时发生

B.电解至c点时,在电解液中加入适量的CuCl2固体,即可将电解液恢复至原来的浓度

C.ab段表示电解过程中H+被还原,pH上升

D.原混合溶液中KCl和CuSO4的浓度之比恰好为2:1

【分析】KCl和CuSO4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电解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电解氯化铜,阳极:氯离子失电子,阴极:铜离子得电子,因为铜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随着电解的进行,铜离子的浓度降低,酸性减弱,pH将增大;

[第二阶段]阳极:氢氧根离子失电子(来源于水的电离),阴极:仍然为铜离子得电子,因为氢氧根离子消耗,使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pH迅速减小;

[第三阶段]阳极:氢氧根离子失电子,阴极:氢离子得电子,它们都来源于水的电离,实质是电解水,导致溶液的体积减小,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pH继续减小.

【解答】解:KCl和CuSO4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电解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电解氯化铜,阳极:氯离子失电子,阴极:铜离子得电子,因为铜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随着电解的进行,铜离子的浓度降低,酸性减弱,pH将增大;

[第二阶段]阳极:氢氧根离子失电子(来源于水的电离),阴极:仍然为铜离子得电子,因为氢氧根离子消耗,使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pH迅速减小;

[第三阶段]阳极:氢氧根离子失电子,阴极:氢离子得电子,它们都来源于水的电离,实质是电解水,导致溶液的体积减小,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pH继续减小.A.根据以上分析,氯离子反应完,铜离子还剩,所以整个过程中两电极反应:2Cl﹣2e═Cl2↑,2H++2e═H2↑不可能同时出现,故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电解至c点时,在电解液中应加入CuCl2固体和CuO固体,故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因为铜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随着电解的进行,铜离子的浓度降低,酸性减弱,pH将增大,故C错误;

D.因为由第二阶段阳极氢氧根离子失电子的同时,阴极仍然为铜离子得电子,所以原混合溶液中KCl和CuSO4的浓度之比不是2:1,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原理,明确离子放电顺序是及本题关键,知道每一阶段发生的反应及溶液pH变化原因,题目难度中等.

2.某种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LixC6=6C+LiCoO2,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xC6发生氧化反应

B.充电时,Li+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

C.充电时将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LixC6=6C+LiCoO2,C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结合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来解答.

【解答】解: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LixC6=6C+LiCoO2,C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A.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放电时LixC6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充电时,为电解装置,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则Li+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右向左移动,故B错误;

C.充电时负极与阴极相连,将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故C正确;

D.正极上Co元素化合价降低,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Li1xCoO2+xLi++xe═LiCoO2,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电池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可解答,注意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3.向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数目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关系正确的是(不考虑气体的溶解)( )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碳族元素简介.

【分析】n(CO2)==0.3mol,通入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发生: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计算,题目难度较大,解答本题时注意B和C的区别,为易错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84消毒液含有次氯酸钠,洁厕灵中含有盐酸,二者混合使用会产生氯气使人中毒

B.输送氯气的管道漏气,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是因为氯气和氨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

C.因氯气消毒过的自来水不宜直接用来养金鱼,最好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

D.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漂白性,二者按体积比1:1混合后不能是有色布条褪色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NaClO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B.氯气和氨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

C.氯水中含HClO,具有强氧化性,光照HClO分解生成氧气;

D.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漂白性,二者按体积比1:1混合,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

【解答】解:A.NaClO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则混合使用会产生氯气使人中毒,故A正确;

B.氯气和氨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不是化合反应,故B错误;

C.氯水中含HClO,具有强氧化性,光照HClO分解生成氧气,则因氯气消毒过的自来水不宜直接用来养金鱼,最好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故C正确;

D.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漂白性,二者按体积比1:1混合,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则1:1混合后不能是有色布条褪色,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把一定量某碱金属与2.7g铝的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金属全部溶解,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5.6L,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过滤,把滤液减压蒸发,得固体20g,此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 )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分析】2.7g铝的物质的量为: =0.1mol,根据电子守恒,0.1mol铝完全反应失去0.3mol电子,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15mol,标况下5.6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25mol,据此可以计算出碱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从而得出碱金属的物质的量;最后得到的固体为该碱金属的碳酸氢盐,根据M=计算出其摩尔质量,从而得出该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2.7g铝的物质的量为: =0.1mol,根据电子守恒,0.1mol铝完全反应失去0.3mol电子,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15mol,

则碱金属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25mol﹣0.15mol=0.1mol,根据电子守恒,碱金属的物质的量为: =0.2mol,

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过滤,把滤液减压蒸发,得固体20g,该固体为该碱金属的碳酸氢盐,该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为0.2mol,其摩尔质量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正确分析“金属全部溶解”的含义及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乙酸乙酯与H218O混合后,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借以判断乙酸乙酯水解时分子中共价键的断裂情况,该方法应称为同位素示踪法

B.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常用质谱仪,分子结构测定方法主要是用红外光谱等

C.C6H5﹣OH能与浓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甲苯却不能与浓溴水反应,说明苯酚分子中由于苯环影响,使羟基上H原子变得活泼

D.某有机物C分子式为C11H14O2,其1H﹣NMR图谱如图(峰右侧或上面的数字表示H的个数,且知:7.2ppm(5H)为苯基),可推测该有机物可能为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A、酯化反应中酸失羟基醇失氢;

B、质谱法用于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红外光谱用于测定分子结构;

C、C6H5﹣OH能与浓溴水生成三溴苯酚,说明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的影响,使苯环上H原子变得活泼;

D、不同氢原子个数比不符合5:2:2:2:3.

【解答】解:A、将乙酸乙酯与H218O混合后,用稀硫酸作催化剂,据18O的存在情况判断断键位置,为同位素示踪法,故A正确;

B、质谱法用于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红外光谱用于测定分子结构,故B正确;

C、C6H5﹣OH能与浓溴水生成三溴苯酚,说明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的影响,使苯环上H原子变得活泼,不是使羟基上H原子变得活泼,故C错误;

D、有机物中,除苯环外还含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苯基与4种环境中的氢原子个数比为1:2:2:2:2:2:3,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的方法、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题目难度不大.

7.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

C.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X与Y、Z位于相邻周期,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则X可能为第二周期的元素,即Y、Z位于第三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3=6,即Z为硫,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即为镁元素,再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3﹣2﹣6=5,即X为氮元素;

A、利用氨气与水反应即氨水的电离来分析;

B、利用氧化镁的构成微粒来分析;

C、利用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其性质;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硝酸,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硫酸.

【解答】解:因X与Y、Z位于相邻周期,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则X可能为第二周期的元素,即Y、Z位于第三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3=6,即Z为硫,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即为镁元素,再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3﹣2﹣6=5,即X为氮元素;

A、X的氢化物为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在水中电离生成按很离子合氢氧根离子,则溶液显碱性,故A错误;

B、Y的氧化物为氧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氧离子构成,则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

C、Z的氢化物为硫化氢,硫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易被氧化,故C错误;

D、N、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硝酸和硫酸,都属于强酸,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的位置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内层电子数的关系来推断元素,利用X为第二周期元素为突破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生应熟悉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解答此类习题.

8.(14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表:

(1)第①步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如图装置最合适的是 B

制备葡萄糖酸钙的过程中,葡萄糖的氧化也可用其它试剂,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C

(2)第②步充分反应后CaCO3固体需有剩余,其目的是 提高葡萄糖的转化率 ;本实验中不宜用CaCl2替代CaCO3,理由是 氯化钙难以与葡萄糖酸直接反应得到葡萄糖酸钙

(3)第③步需趁热过滤,其原因是 葡萄糖酸钙冷却后会结晶,如不趁热过滤会损失产品

(4)第④步加入乙醇的作用是 可降低葡萄糖酸钙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

(5)第⑥步中,下列洗涤剂最合适的是 D

A.冷水 B.热水 C.乙醇 D.乙醇﹣水混合溶液.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葡萄糖溶液中加入3%溴水、温度控制在55℃,温度小于100℃,应该用水浴加热,且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发生的反应为CH2OH(CHOH)4CHO+Br2+H2O→C6H12O7(葡萄糖酸)+2HBr,该反应中生成HBr,为防止污染大气,应该用碱液处理HBr;然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CaCO3、温度控制在70℃,发生反应2C6H12O7(葡萄糖酸)+CaCO3→Ca(C6H11O72(葡萄糖酸钙)+H2O+CO2↑,葡萄糖酸钙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所以趁热过滤,将未溶解的碳酸钙除去,然后向滤液中加入乙醇,葡萄糖酸钙微溶于乙醇,所以得到葡萄糖酸钙悬浊液,然后抽滤得到固体,然后洗涤、干燥固体最后得到Ca(C6H11O72固体;

(1)由于实验中需要能够控制滴加溴和水浴加热;由于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的醛,所以可以被弱氧化剂氧化成羧酸类,通过醛类催化氧化是最合适的;

(2)增加某一种物质的量,可以提高另一种物质的转化率;符合强酸制备弱酸原理,氯化钙难以与葡萄糖酸直接反应得到葡萄糖酸钙;

(3)根据表格中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解答;

(4)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微溶,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

(5)利用水可以将无机杂质溶解除掉,同时利用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微溶,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

【解答】解:葡萄糖溶液中加入3%溴水、温度控制在55℃,温度小于100℃,应该用水浴加热,且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发生的反应为CH2OH(CHOH)4CHO+Br2+H2O→C6H12O7(葡萄糖酸)+2HBr,该反应中生成HBr,为防止污染大气,应该用碱液处理HBr;然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CaCO3、温度控制在70℃,发生反应2C6H12O7(葡萄糖酸)+CaCO3→Ca(C6H11O72(葡萄糖酸钙)+H2O+CO2↑,葡萄糖酸钙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所以趁热过滤,将未溶解的碳酸钙除去,然后向滤液中加入乙醇,葡萄糖酸钙微溶于乙醇,所以得到葡萄糖酸钙悬浊液,然后抽滤得到固体,然后洗涤、干燥固体最后得到Ca(C6H11O72固体;

(1)由于实验中需要能够控制滴加溴和水浴加热,A不能控制添加溴,C没有进行水浴加热,故装置B最合适,由于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的醛,所以可以被弱氧化剂氧化成羧酸类,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羟基,A、D会产生重金属杂质离子,通过醛类催化氧化是最合适的,

(2)第②步充分反应后CaCO3固体需有剩余,其目的是: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符合强酸制备弱酸原理,氯化钙难以与葡萄糖酸直接反应得到葡萄糖酸钙,宜用CaCl2替代CaCO3

故答案为: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氯化钙难以与葡萄糖酸直接反应得到葡萄糖酸钙;

(3)葡萄糖酸钙冷却后会结晶析出,如不趁热过滤会损失产品,

故答案为:葡萄糖酸钙冷却后会结晶析出,如不趁热过滤会损失产品;

(4)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微溶,可降低葡萄糖酸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

故答案为:可降低葡萄糖酸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

(5)利用水可以将无机杂质溶解除掉,同时利用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微溶,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制备,涉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对装置于操作的分析与评价、物质的量分离提纯等,操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题目体现化学再生活、生产中应用,难度中等.

9.(15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实验室常用苯甲醛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反应式如下:

①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8g(4℃)、0.34g(25℃)、0.95g(60℃)、6.8g(95℃).

②乙醚沸点34.6℃,密度0.7138,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

③石蜡油沸点高于250℃

①向图1所示装置中加入8g氢氧化钠和30mL水,搅拌溶解.稍冷,加入10mL苯甲醛.开启搅拌器,调整转速,使搅拌平稳进行.加热回流约40min.

②停止加热,从球形冷凝管上口缓缓加入冷水20mL,摇动均匀,冷却至室温.反应物冷却至室温后,用乙醚萃取三次,每次10mL.水层保留待用.合并三次萃取液,依次用5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涤,10mL水洗涤,分液水层弃去所得醚层进行实验③.

③将分出的醚层,倒入干燥的锥形瓶,加无水硫酸镁,注意锥形瓶上要加塞.将锥形瓶中溶液转入图2 所示蒸馏装置,先缓缓加热,蒸出乙醚;蒸出乙醚后必需改变加热方式,升温至140℃时应对水冷凝管冷凝方法调整,继续升高温度并收集203℃~205℃的馏分得产品A.

④实验步骤②中保留待用水层慢慢地加入到盛有30mL浓盐酸和30mL水的混合物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析出白色固体.冷却,抽滤,得到粗产品,然后提纯得产品B.

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萃取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需 分液漏斗 (仪器名称),实验前对该仪器进行检漏操作,方法是 向分液漏斗加少量水,检查旋塞芯外是否漏水,将漏斗倒转过来,检查玻璃塞是否漏水,待确认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2)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 未反应完的苯甲醛 ,而用碳酸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醚层中极少量的苯甲酸.醚层中少量的苯甲酸是从水层转移过来的,请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其产生原因 .

(3)步骤③中无水硫酸镁是 干燥(吸收水分) 剂;产品A为 苯甲醇

(4)蒸馏除乙醚的过程中采用的加热方式为 水浴加热 ;蒸馏得产品A加热方式是 石蜡油油浴加热 ;蒸馏温度高于140℃时应改用 改用空气冷凝管 冷凝.

(5)提纯产品B 所用到的实验操作为 重结晶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利用苯甲醛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通过发生歧化反应得到苯甲醇和苯甲酸,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利用乙醚萃取并依次用5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涤,10mL水洗涤,得到的有机层为苯甲醇的乙醚溶液,此有机混合液可通过蒸馏操作得到苯甲醇;步骤②所得水溶液通过酸化并重结晶最终可得到苯甲酸;

(1)萃取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有分液漏斗;有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回答;

(2)有机实验操作步骤所述,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目的是洗去未反应的苯甲醛;碳酸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醚层中极少量的苯甲酸,苯甲酸是苯甲酸钠水解生成的;

(3)无水硫酸镁是干燥剂;203℃~205℃的馏分,依据沸点判断馏出成分为苯甲醇;

(4)乙醚沸点34.6℃,蒸馏除乙醚的过程中采用的加热方式应用水浴加热;石蜡油沸点高于250℃,蒸馏得产品A加热方式应控制苯甲醇的沸点馏出A;在石蜡油油浴加热;升温至140℃时应对水冷凝管冷凝方法调整为空气冷凝管;

(5)依据步骤操作可知B是利用重结晶方法得到晶体.

【解答】解:利用苯甲醛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通过发生歧化反应得到苯甲醇和苯甲酸,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利用乙醚萃取并依次用5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涤,10mL水洗涤,得到的有机层为苯甲醇的乙醚溶液,此有机混合液可通过蒸馏操作得到苯甲醇;步骤②所得水溶液通过酸化并重结晶最终可得到苯甲酸;

(1)萃取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使用时需要对分液漏斗进行查漏,操作为向分液漏斗加少量水,检查旋塞芯外是否漏水,将漏斗倒转过来,检查玻璃塞是否漏水,待确认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向分液漏斗加少量水,检查旋塞芯外是否漏水,将漏斗倒转过来,检查玻璃塞是否漏水,待确认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2)实验步骤中的,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目的是洗去为反应的苯甲醛;碳酸钠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醚层中极少量的苯甲酸,苯甲酸是苯甲酸钠水解生成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未反应完的苯甲醛; ;

(3)加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起到干燥的作用,203℃~205℃的馏分,依据沸点判断馏出成分为苯甲醇,故答案为:干燥(吸收水分);苯甲醇;

(4)乙醚沸点34.6℃,蒸馏除乙醚的过程中采用的加热方式应用水浴加热,易于控制温度;蒸馏得产品A加热方式应控制苯甲醇的沸点馏出A;石蜡油沸点高于250℃,在石蜡油油浴加热能达到蒸馏苯甲醇馏出;升温至140℃时应对水冷凝管冷凝方法调整为空气冷凝管,常温下苯甲醇为液体;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石蜡油油浴加热;改用空气冷凝管;

(5)实验步骤②中保留待用水层慢慢地加入到盛有30mL浓盐酸和30mL水的混合物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析出白色固体.冷却,抽滤,得到粗产品,然后提纯得产品B,需要几次溶解后再结晶的操作,进行析出提纯,操作方法为重结晶,故答案为:重结晶.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机实验分离提纯的步骤分析判断,物质制备的条件应用,题干条件的分析判断和信息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0.(14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烟气(主要污染物SO2、NOx)经O3预处理后用CaSO3水悬浮液吸收,可减少烟气中SO2、NOx的含量.O3氧化烟气中SO2、NOx的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室温下,固定进入反应器的NO、SO2的物质的量,改变加入O3的物质的量,反应一段时间后体系中n(NO)、n(NO2)和n(SO2)随反应前n(O3):n(NO)的变化见图.

①当n(O3):n(NO)>1时,反应后NO2的物质的量减少,其原因是 O3NO2氧化成更高价氮氧化物

②增加n(O3),O3氧化SO2的反应几乎不受影响,其可能原因是 SO2O3的反应速率慢

(4)CaSO3水悬浮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达到平衡后溶液中c(SO32)= CaSO3转化为CaSO4使溶液中SO32的浓度增大,加快SO32NO2的反应速率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2得3NO(g)+O3(g)=3NO2(g),据此计算;

(2)①根据O3的强氧化性分析;

②SO2与O3的反应速率很慢;

(3)SO32将NO2转化为NO2,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SO32被氧化为SO42

故答案为:﹣317.3;

(2)①O3具有强氧化性,当n(O3):n(NO)>1时,过量的O3会将NO2氧化为更高价态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O3将NO2氧化成更高价氮氧化物;

②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增加O3量,SO2的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SO2与O3的反应速率很慢;

故答案为:SO2与O3的反应速率很慢;

(3)SO32将NO2转化为NO2,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SO32被氧化为SO4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32+2NO2+2OH=SO42+2NO2+H2O;

故答案为:CaSO3转化为CaSO4使溶液中SO32的浓度增大,加快SO32与NO2的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溶度积常数的应用等,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11.(15分)(2016·衡水校级模拟)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而建议采用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易溶于水、不稳定、呈黄绿色,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实验室以电解法制备ClO2的流程如图:

(1)ClO2中所有原子 不是 (填“是”或“不是”)满足8电子结构.上图所示电解法制得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除去杂质气体可选用 C (填选项字母).

A.饱和食盐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蒸馏水

(2)稳定性二氧化氯是为推广二氧化氯而开发的新型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填选项字母).

A.二氧化氯可广泛用于工业和饮用水处理

B.应用在食品工业中能有效地延长食品贮藏期

C.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二氧化氯的使用范围

D.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置

(3)欧洲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氧化浓盐酸制备Cl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缺点主要是产率低,产品难以分离,还可能污染环境.

(4)我国广泛采用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备ClO2,化学方程式是 2NaClO2+Cl2=2NaCl+2ClO2 .此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是 安全性好,没有产生毒副产品

(5)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ClO2的方法,利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稀释作用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1)Cl最外层7个电子,只有1个单电子,O最外层6个电子,含2个单电子;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为氨气,可选酸来除杂;

(2)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可推广使用,代替氯气;

(3)氯酸钠氧化浓盐酸生成氯化钠、氯气、二氧化氯、水;

(4)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氯;

(5)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氯、水,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1)Cl最外层7个电子,只有1个单电子,O最外层6个电子,含2个单电子,则O原子不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为氨气,可选酸来除杂,只有C中浓硫酸符合,

(2)A.二氧化氯可广泛用于工业和饮用水处理,代替氯气,为“绿色”消毒剂,故A正确;

B.应用在食品工业中能有效地延长食品贮藏期,能杀菌消毒,故B正确;

C.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二氧化氯的使用范围,便于运输和应用,故C正确;

D.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故D正确;

(3)氯酸钠氧化浓盐酸生成氯化钠、氯气、二氧化氯、水,该反应为2NaClO3+4HCl(浓)═2NaCl+Cl2↑+2ClO2↑+2H2O,

(4)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氯,该反应为2NaClO2+Cl2═2NaCl+2ClO2,该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为安全性好,没有产生毒副产品,

(5)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氯、水,该反应为H2C2O4+2NaClO3+H2SO4═Na2SO4+2CO2↑+2ClO2↑+2H2O,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稀释作用,

【点评】本题通过二氧化氯的性质及应用,考查了制备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所给信息来分析解答,侧重学生解决新问题能力的考查,将知识活学活用为解答的关键.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12.(2016·衡水校级模拟)现有六种元素,其中A、B、C、D为短周期主族元素,E、F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A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总数比s电子总数少1

B元素原子p电子总数与s电子总数相等,且不与A元素在同一周期

C原子所有轨道全满或半满

D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

E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1)A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 3 个方向,原子轨道呈 纺锤形 形.

(2)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所画的B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如图,违背了 泡利不相容 原理.

(3)F位于 Bd 区,其基态原子电子有 25 种运动状态.

(4)CD3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其分子空间构型为 三角锥形 .检验E元素的方法是 焰色反应

(5)HA3是一种弱酸,可部分电离出H+和A3.配合物[Co(A3)(AH35]SO4中的配体是 N3NH3 (填化学式),钴离子的配位数是 6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电子排布为1s22s22p3,即A为N;B元素原子核外s电子总数与p电子总数相等,且不与A元素在同一周期,则其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故B为Mg;C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结合原子序数可知,价电子为3s23p3符合题意,即C为P;D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原子序数大于P,则D为第三周期第ⅦA族元素,即D为Cl;E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则E为K;F在周期表的第七列,则F为Mn,据此解答.

【解答】解: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电子排布为1s22s22p3,即A为N;B元素原子核外s电子总数与p电子总数相等,且不与A元素在同一周期,则其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故B为Mg;C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结合原子序数可知,价电子为3s23p3符合题意,即C为P;D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原子序数大于P,则D为第三周期第ⅦA族元素,即D为Cl;E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则E为K;F在周期表的第七列,则F为Mn,

(1)A为N,能量最高的电子为2p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3个方向,p轨道为纺锤形,故答案为:3;纺锤形;

(2)由泡利原理可知,电子在同一轨道内的自旋方向应相反,B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中3s上的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则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故答案为:泡利不相容;

(3)F为Mn,在第四周期第ⅦB,最后填充的为d电子,在d区,核外电子数为25,有25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故答案为:第ⅦB;d;25;

(4)PCl3中P原子孤电子对数为1,成键数为3,则为sp3杂化,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F为K,检验K元素应利用焰色反应,故答案为:sp3;三角锥形;焰色反应;

(5)A为氮元素,配合物[Co(N3)(NH35]SO4中的配体是N3、NH3,其中N3是1个,NH3是5个,所以配位数是6,故答案为:N3、NH3;6.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难度中等,注意原子结构知识在元素推断中的重要性,学生应熟悉电子的排布、空间构型、杂化等知识点.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13.(2016·衡水校级模拟)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图所示:

(1)A的名称是 乙炔 ,B含有的官能团是 碳碳双键和酯基

(2)①的反应类型是 加成反应 ,⑦的反应类型是 消去反应

(4)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 11 个原子共平面,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 .

(5)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写结构简式)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 .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

【分析】由分子式可知A为HC≡CH,结合乙炔(C2H2)和乙酸(C2H4O2)的分子式发现B(C4H6O2)为A与乙酸发生加成反应所得,生成B为CH2=CHOOCCH3,发生加聚反应生成,水解生成C为,由聚乙烯醇缩丁醛可知D为CH3CH2CH2CHO,HC≡CH与丙酮在KOH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在氧化铝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异戊二烯,异戊二烯在催化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由分子式可知A为HC≡CH,与乙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为CH2=CHOOCCH3,发生加聚反应生成,水解生成C为,由聚乙烯醇缩丁醛可知D为CH3CH2CH2CHO,HC≡CH与丙酮在KOH条件下反应生成,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在氧化铝的作用下生成异戊二烯,异戊二烯在催化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乙炔,B为CH2=CHOOCCH3,含有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和酯基,故答案为:乙炔;碳碳双键和酯基;

(2)A为HC≡CH,与乙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为CH2=CHOOCCH3,在氧化铝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异戊二烯,

故答案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4)异戊二烯结构简式为CH2=C(CH3)﹣CH=CH2,分子中含有2个C=C键,与C=C键直接相连的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甲基有1个H原子与C=C键也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则共有11个原子共平面,如图所示:

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11;;

(5)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应含有C≡C键,可能的结构简式有CH3CH(CH3)﹣C≡CH、CH3CH2CH2C≡CH、CH3CH2C≡CCH3等,

(6)乙炔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C≡CCHOHCH3,然后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2C=CHCHOHCH3,在氧化铝作用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H2=CHCH=CH2,该题最好的方法是使用逆推法,合成路线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为2015年高考题,题目侧重烯烃、炔烃的性质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难度适中,注意把握题给信息,易错点为结构的判断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醚的制备的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