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林陈姓和林姓两姓恩怨都非常痛恨周家人?

今天来说一个很厉害的姓氏——林氏,这个姓氏不仅在粤西厉害,在全国也厉害。据说明朝的世宗皇帝曾有一首诗赞美林氏:“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相,九行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推沙。”啥意思?就是说姓林的人读书特厉害,当官的人多得不得了,简直就是中华富贵姓氏的代表。

上一篇文章中我也说了,古时评价体系的标准与现在不一样。福建莆田之所以在当时地位高,就是因为读书和做官的多,而不是说经济有多发达。古代认为“学而优则仕”才是正途,经商挣再多钱都是搞偏门。再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了,当官了,有权了,想要什么没有?

所以,林姓为啥厉害?主要就是读书厉害,做官厉害。据统计,从唐朝到清朝,林氏当官的有:宰相22位、统帅大将军21位、尚书28位、节度使、总督、巡抚等地方高官80位。自唐代至清朝取得功名人数:状元15位、榜眼8位、探花7位、进士576位。在当代的名人也很多,如林森、林彪、林伯渠、林默涵等,在职中科院院士17位,林氏开国将军有13位。这种学霸扎堆的后人,别的姓氏真的很难与之相比,所以说林氏是一个很厉害的姓氏!

古代的状元在人们心中地位很高

老规矩,每写一个姓之前,我们先溯源。林姓在宋朝《百家姓》的排位中,比梁姓还要靠后,排到147位。据2016年统计,全国共有林姓人口1416万人,在全国只排到16位,但是——林姓在南方居然排到第4位!

据统计,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姓林的人总共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中国古代的林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林氏的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比干是谁?暴君商纣王时期的大忠臣,被纣王所杀。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侍女逃难后,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后来,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后封博陵公。这个出身够尊贵了吧?忠臣之后,周武王赐姓,封为高官。不过,林姓由少数民族改姓的也不少,比如部分殷姓、子姓、姬姓曾改为林姓。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动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

西晋末年,林礼随子林隶迁居徐州下邳,成为下邳林氏的开基者。林隶次子林禄,官居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奉命镇守福建晋安,成为晋安林始祖。林禄也因此成为福建林姓的始祖,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

到了林禄的第4代曾孙林格,在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福建莆田市城厢区霞林棠坡,成为入莆始祖。莆田林姓的有3大支系中,九牧林、金紫林和阙下林,其中,九牧林与粤西林姓是同一脉。

粤西地区地处广东,又有大量人口的祖先来自福建,粤西的林姓理所当然是大姓。有多大?估计在粤西排前三位,甚至是第二位,第一大姓陈之后,可能就排到林了。广东民间有句话叫做“陈林李,打人冇识死”,就是说看到陈、林、李这三姓的人,不要去惹,他们人多势众你惹不起!

粤西始祖林永公,就属于前面提到的福建莆田九牧林的一支!林永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九牧长房林苇的第十五代孙。林苇也是一位高官,曾任端州(现肇庆范围)刺史。

林永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任海南儋州学正、琼州府教授。学正和教授是当时管理教育和考试的官职。虽然这样的文官职位不是很高,但接触的学生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声誉和影响力都很好。

林永任期满之后,没有回到福建。公开的说法是他从海南准备返乡时,经过吴川霞街时,觉得这里土地肥沃,风景优美,所以就留下了,开创了一个著名的书香望族。不过,我认为,南宋朝局不稳,战乱频发,也是林永决定留在粤西的重要原因。

粤西林氏为什么厉害?源于始祖林永公是一位教育家,开创了好学上进的家风。他的后人代代都重视教育,以读书当官为荣,霞街林姓共培养出了二十六位举人、三位进士、一位状元,这位状元就是粤西、湛江和吴川人的骄傲——林召堂。

林召棠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少年时便随父教馆攻读。清嘉庆八年(1803年),17岁的林召棠便考取了秀才,被赞为"海滨俊才"。道光三年(1823年)癸末科,林召棠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后在卷末批写道:"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言下之意对林的学问很欣赏,就算有一个错别字也没所谓。后来,林召棠担任了翰林院修撰一职。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查禁鸦片,两位杰出的林姓人物有一些书信来往。林则徐还送给林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这对联是一种祝福,希望好朋友能青云直上,能穿上像古代的公爵一样华丽的彩衣,尊贵的府门前能留下五色的吉祥云彩。估计这在当时是官场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祝福语。

林召棠是一名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他廉洁奉公,对名利看得很淡,对老百姓有一份仁爱怜悯之心。曾有同学请他当官,后来还寄银子给他,他都拒绝了。银子他还保存了很多年,最后让人退了回去。林召棠还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贫民,在县里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议》一文。

吴川霞街建村800多年来,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三十代,子孙后代分布于广东省吴川、湛江、化州、高州、信宜、茂名、廉江、遂溪、雷州、徐闻以及湖北、江夏、广西容县、北流、合浦、北海和海南省儋州、万宁等县市四百多个村庄,总人口约20万。粤西林永公后代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学术方面卓有成就,体现了好学上进、爱国敬业的家风。

粤西还有没有别的林姓分支?应该也有一些。比如我在遂溪走访的芦荻坑村,他们祖上虽然也是莆田九牧林,但定居的第一站是在惠东黄埠镇,然后再到广州花都炭步镇,最后才迁到遂溪的的,所以这条村在遂溪这个雷州话地区一直是坚持讲白话。

虽然没有对粤西所有林氏做一个全面的统计,但了解的情况中,基本都是福建莆田九牧林的后裔,粤西及湛江林氏最大的就是林永公这一支(不排除因仰慕书香门第而认亲的)。如果还有其他分支的,欢迎在文后评论区留言,到时我会补充到本文中。

以下是补充的粤西林氏分支部分:

雷州东林村也是福建莆田九牧林,南宋末期由潮州府南迁雷州府,开基始祖林萃夫公,为雷州府地区林氏入雷始祖。现在已经三十多代,分布在湛江、茂名、海南等地,人数约十几万。

廉江林氏人数超过10万人,粗略统计分布在三百多条村庄,其中长山、石颈、塘蓬、青平林姓人数最多。其中长山镇罗村建有林氏大宗祠。这支林氏与霞街林氏是同宗,都属福建莆田九牧林,是端州刺史莆田县九牧长房林苇的后人。先祖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林能公,他祖上有多名进士,他本人是一位人品很好的商人。林能本来居住在茂名电白,后来到石城(廉)罗村定居,发展到今天也成了一支大族。

廉江长山镇的罗村林氏大宗祠很气派

其他湛江及粤西林氏分支,请大家继续补充。如有错漏的地方,也请大家继续指正。

写安阳景点导游词2022(精选17篇)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安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

  约公元前1300年,中国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已经在此建都,至今安阳建城已有3300年的历史。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就横跨在刚刚发现的商代古城之中。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农耕经济,建成了雄踞世界东方的大都市。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人文景观,诸如:两万五千年前的原始人洞穴、上古时代的二帝王陵、周易发祥地的里古城、建安风骨的邺城文化、西门豹治邺的古河道、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故里等。安阳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小南海风景区、珍珠泉风景区和旖旎的太行风光,令中外游客留恋忘返。独具特色的航空运动基地,因其鬼斧神工的天然地势而深得跳伞、滑翔运动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又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景观。安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四省毗邻处。从中国版图上看,它正居于中心部位。

  它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少有的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八百里太行神秘而美丽,它隐藏着无数古老的神奇故事。由太行山麓发源的一条河流经市区,这就是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的洹水。安阳是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大干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从安阳至首都北京,铁路里程为508公里。安阳也是西高东低。大致以穿越市区的京广铁路为界,西部重恋叠嶂、丘陵起伏,属于太行山之东麓,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西部最高处海拔1667米,而东部最低处海拔仅50米,显而易见地呈阶梯状。

  安阳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铁、矿石、大理石、石英砂、水泥灰岩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是河南省的主要棉产区。红枣、蜂蜜、山楂、核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好,游客朋友们,安阳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写安阳景点导游词2022 篇2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指南车。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写安阳景点导游词2022 篇3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的南阳汉画馆新馆。南阳汉画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珍藏、陈列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35年,为中国早期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以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艺术风采,早已被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老馆原在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岗上,占地2700平方米。现在我们通过这座仿汉门阙,进入庭院,面前这座雄伟的仿汉建筑,坐西向东,南北宽118米,中间高21米,占地80亩,馆藏汉画像石刻近3000块,导游考试,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开放的是一楼综合馆的基本陈列部分,其中国家一级品119件,是现今全国规模最大的汉画石刻艺术陈列馆。

  好,我们现在就步入画卷中,一览千古情。大家看,大厅里这二尊珍贵的大型石兽“天禄”、“辟邪”,已经饱经了20__多年的风雨沧桑,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汉代大型圆雕艺术天之意。这两尊石兽虎头凤尾,鳞身双翼,造型古朴,栩栩栩如生。您千万别小看他们,这二尊石兽早在唐代就已经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贤的《后汉书.孝灵帝纪》、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沈括的《梦溪笔谈》都曾提到这二尊汉雕石兽。

  大家知道,南阳盆地地处豫、鄂、陕三省交会处,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适宜,水陆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战略要地。早在战国时期,南阳的冶铁技术就已相当闻名,西汉时南阳冶铁、水利、农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盐铁论》称“宛(南阳)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已成为全国显赫的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二十八宿(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将领)又多出自南阳一带,据不完全统计,两汉时仅分封在南阳的侯王就有47人。这些皇亲贵戚、豪族世家、巨户富商,生时极尽其欲,死更厚葬,竞相营造冥宅大墓。这样,始于西汉的墓内石刻画像之风,到了东汉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大讲排场,竞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宝、偶人、车马供死人“享受”外,还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筑的“周阁重门”式的大型画像石墓室,南阳汉画像石刻,就是依附这种石墓室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品。

  南阳汉画像石刻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表现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由于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祥瑞厅。汉初统治阶段中流行黄老思想,祟信道教、巫术,拜神仙,服仙丹,求长生不老,因此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升仙思想的画幅,看这幅“羽人神兽”图,画中刻绘有“羽人”、“飞廉”。羽人是为道学仙之人,身生几寸长的毛羽,能从地上自升到楼台之上,作飞天状。飞廉是一种神物,乘上它就可以升天,所以凡是表现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绘飞廉。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飞廉,头似龙而非龙,身似鹿而非鹿,身生两翼后拖蛇尾,两只飞廉,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神态生动自然。大家看这幅“神人骑虎射怪兽”图,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对,这叫阴线刻,在汉画像石中是不多见的。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属于剔地并施有横竖纹衬地的浅浮雕,用粗劲的阴线表达画像的细部。画像构思大胆巧妙,线条运用刚柔得度,画像中的各种形象给人以古拙粗放,苍劲豪迈的感觉。早期的汉画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浅浮雕和阴线刻的雕刻方法,但这种画像石出土数量不多,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南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美术史的重要材料,它数量多,内容丰富,属于墓门及桅楹的居多。汉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车马的奔驰,宴乐的喧哗,授经时的肃穆,歌舞时的欢乐,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别是表现人物、动物的力与速度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汉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画像石刻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反映耕作场面的,这是在捕鱼,这是汉代的独轮车。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汉代封建贵族阶层的生活情景,这也是南阳汉画像石刻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高楼重阁,对称竖立的汉阙;骈驾飞驰的战车;看,在长长的导骑射田猎.......这副鼓乐宴飨图还采用了上部直视,下部俯视的表现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窝状来体现,构思可谓奇特。看这些车骑出行图、田猎图、斗鸡图,无一不是他们生前骄奢生活的写照。作为供墓主人死后继续奴役的对象,画像中还刻绘有成群的奴婢侍从,杨柳细腰的高髻侍女,男奴操戈执盾,守卫在殿堂门阙之外,女婢端灯执奁,侍奉在贵族身边。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们步入汉画馆,有一日梦回千年之感。

写安阳景点导游词2022 篇4

  殷墟,是中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公里,《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下面是求学网带来的安阳殷墟景区导游词,欢迎查看。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安阳殷墟,我们由郑州出发,向北行驶途径新乡、鹤壁、安阳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殷墟。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1961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首,20__.7.3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安阳殷墟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0__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0__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郑州今日的辉煌也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它是东西陇海线,南北京广线的交江点,并且是东西310国道和南北207国道的交汇点。我们正行驶在107国道上。速度可真快!我们马上要经过的是新乡市,新乡有个著名的县叫做原阳县,原阳县的大米全国有名,另外原阳县还有中国的比萨斜塔――玲珑塔。建于宋朝初年,塔的中轴线与地面垂直成13度角,无论远观还是近看明显看出塔向东北倾斜,像要随时倒塌。但是大家不用担心,既然它已经斜着矗立于此几千年必定有其科学而严谨的设计原理。登上玲珑塔据说可南望黄河波涛,北眺太行峰峦,东见浩瀚云海,西览万顷碧禾。可谓妙趣横生蔚为壮观。大家有机会可去体验一下!

  殷都百花开,友朋远方来。安阳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安阳市河南北大门,位于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之称。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安阳文化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还是我们要参观的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

  好了,各位朋友,安阳殷墟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龙门石窟!

  接下来,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途径新乡、鹤壁,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本次行程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苑。

  既然大家来到我们河南,就要对河南有所了解。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的矿产资源、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已确定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殷商古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城遗址郑州。郑州的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大量名胜古迹,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河南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思想家老子和庄子、科学家张衡、文学家韩愈.等千余名载入青史的杰出人物。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100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祭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行驶在黄河大桥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呢又是一条灾难河。自打上古时期的大禹就已经和黄河做斗争。在中国有史可载的3020__年来,黄河中下游决口泛滥达1600次,大的改道达26次,吞噬了无数的生命财产,留下了无数的悲惨凄凉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便立即着手治理黄河工作,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电站,中游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修建、加固千里黄河大堤。经过大规模的治理,50多年来,黄河从未泛滥,并且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流。古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甘”,我们大家可以在汽车上观赏母亲河的风采。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车已经驶入了新乡卫辉市境内,在这里我主要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比干庙”。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忠臣――商朝名臣比干老丞相,商朝纣王淫虐无度,朝臣屡谏不听,比干以死力谏,纣王恼羞成怒,听信妲乙谗言,剖开比干心脏欲看七窍之心,比干被害后,纣王并未罢休,还要满门抄斩,当时正妃陈氏有孕,被四个婢女护送逃离朝歌城,来到了荒野一片树林中,生下一个男孩,后来殷兵追到,并包围了树林,捉住陈氏问这孩子姓什么,陈氏急中生智,指树林为姓,说“姓林”,比干就是天下姓林的始祖了。

  现在汽车已过鹤壁,到了安阳境内,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献在世人面前。安阳又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建成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好了,各位游客,殷墟博物苑景区停车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请记好我们的车牌号是豫A5632,我的手机号是,随我下车参观吧。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进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游客朋友们这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从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YH127甲骨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中北地一个大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上面记载商朝的天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递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了,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现在我们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它不仅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天气情况,准确的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土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最后,我们来到了妇好墓。专家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断定,妇好墓是武丁法定配偶。她能征善战,曾统帅大军出征打仗,是武丁的宠妃。甲骨文记载,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由于连年征战,终因积劳成疾,先行武丁而亡,武丁很伤心,破例讲他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铸享堂,以示纪念。

  好了,游客朋友们殷墟博物苑景区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的时间大家自由参观,请大家注意安全,半小时后在停车场集合,请记好我们的车牌号是豫A5632,我的手机号是,

  朋友们,我们已经进入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殷墟。

  你可知道它为什么叫做殷墟?“殷”,是商朝的古称,“墟”就是废墟的意思。公元前1320__年商代第二十代君王盘庚为缓和阶级矛盾,把都城迁到殷,即今天的安阳小屯村,后来经历了8代12王,建都255年这里一直是殷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政权倒塌,这里有繁荣的都市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历史上就称为殷墟。

  那么它又是怎么被确认的呢?自从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确认“龙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后,1928―1937年经过15次大规模的科学挖掘,出土了许多的意志和珍贵文物,确定了史书上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兴建殷墟博物院正是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十七不受破坏。

  殷墟之所以如此出名和重要,是因为它至少有2种东西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一是甲骨文一是青铜器。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可形象地称甲骨窟穴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甲骨文的发现白哦名我国至少在3320__年前就已具备了完备的文字体系,有兴趣的朋友待会儿可研究一下,看看自己能认识几个我们祖先写下的文字。

  第二个介绍的是青铜器,当时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进入青铜时代,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可谓世界青铜器之冠。它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掘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早在3000多年前的冶炼技术已是何等的高潮,鼎最开始的作用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演变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就是个证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司母戊方鼎的仿制品,比原件大一倍,原件出土后远嫁北京历史博物馆,仅在20__年9月驶回娘家四个月,为你娘家申办“世界遗产”做巨大贡献。

  我们感受万甲骨文、青铜器的辉煌历史之后,再认识一下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大家请看这就是她的墓葬。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屋顶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他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一次竟带兵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这也是甲骨文记载的战争中动用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连年征战她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建精美享堂以示纪念。妇好墓中出土大量青铜玉器骨器等。简直是商代文物博览会。这些随葬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文艺、埋葬制度及殷王室的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就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来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体味中华先祖的巧夺天工!谢谢!

写安阳景点导游词2022 篇5

  社旗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坐落在南阳东北45公里处。它东与驻马店市泌阳县接壤,西和南阳县宛城区毗连,北和方城县交界,南与唐河县为邻。1965年建立社旗县,社旗镇为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旗镇原名赊旗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据有关资料记载:该镇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民间有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十余个。全镇人口13万,镇内有72道街,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条。1989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镇中心的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又名山陕庙、关公祠,曾称鼎元社,是座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系清代山西、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的场所,因养有监管僧道亦称山陕庙。正殿供奉关羽坐像,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门榻、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故又称关公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琉璃照壁、悬镒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自南至北有: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药王、马王两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合理,殿堂楼阁疏密有间,北高南低,鳞次栉比,气势雄浑,相映生辉。各类建筑物共152间,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据碑文记载: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耗白银数百万两。总之,会馆的总体设计追求诗情画意,陈设装饰极尽富贵华丽。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看这面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建起的,高10.4米,宽13米,厚1.70米,单檐硬山顶,是用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起来的。壁的两面饰有精巧剔透的二龙戏”椤啊

  “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自古有之,而究竟谁才是各个时期的第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或许这是两个姓氏的自我认同吧。

  然而,这两个姓的竞争,可不是单纯的姓氏第一问题,其背后还隐藏着历史与文化迁移的奥秘。

  福建陈姓:主要源自三处,一为“开漳派”或“北庙派”,为陈政、陈元光父子一脉;二为“南院派”或“太傅派”,为陈忠、陈邕父子一脉;三为“南朝派”,为陈霸先、陈谈先兄弟一脉(义门陈氏属于该分支)。三派系大概是三分天下不分伯仲。

  腾讯大闽网报导,陈姓为福建第一姓

  福建林姓:主要源自二处,一为侯官世系,二为莆田世系,二者均源自入闽始祖“闽晋安林”林禄;其中后裔最多的莆田世系又分出三派,一为“阙下林”,为林韬一脉(宋九牧属于该支);二为“九牧林”(唐九牧),为林披一脉;三为“游洋林”,为林昌一脉。

  东南网报导,林姓为福建第一姓

  南陈北林的迁移大碰撞

陈、林二姓的壮大,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在福建的分布呈现由北及南的迁移过程,在此八姓中,尽管陈姓名列其中,但似乎林姓才是最适合福建土壤的八姓之首,其发源于福州,强大于莆田,并最终繁盛于闽南和潮汕,是一个典型的南迁姓氏。

  而陈姓发源地处于极南位置的漳州,显然是受开漳圣王和大学士陈邕的入闽路线影响,迁移路线是一个由南及北的逆方向,着实与历史的主流有较大的偏颇。

  林姓源于晋,壮于唐,显于宋,而陈姓则是显于唐,盛于宋,二者一南一北,最终在泉州发生历史性碰撞,这种碰撞并没有产生冲突的火花,反而是借助于泉州的盛世繁荣而繁衍壮大,也正是这种迁徙,或者说是经济力的吸引,使得泉州在宋代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陈、林二姓的疯狂增长。

  当泉州在宋元政权交替分崩离析时,强大的陈、林二姓又再次以惊人的胆识向四处迁徙,从而引发陈、林满天下的惊天壮举,这种变化,我们从南院陈、北庙陈和九牧林就可以清晰的追溯和理解。

  故陈林二姓在闽南民系中占有的比例最大,密度最高,这便是搭上泉州这条大船的最大好处。

  历朝历代福建各府人口变化图

陈姓真的是南上和林姓PK的吗?

  壮哉我大陈氏,乃南方第一姓,在中国人口由北及南自然发展的法则中,奈何陈姓会逆其道而行呢?

  陈姓发源地位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林姓则是福州和莆田。福建人口与地域发展趋势,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及南的过程,先是建安,再是福州,最后漳泉,直至五代以后,福建南部才逐渐超越福建北部成为福建的经济文化重心,并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漳州虽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被泉州压制着,直到明代才翻身成为福建一哥,漳州以这种底蕴似乎有点难以想象能成为福建三分之二陈姓的发源地,莫不是有些巧合的成份?

  尽管漳州龙溪县富可敌府,但在科举、经济和文化方面仍难以和古代的泉州、莆田相提并论,莫非真的是借助泉州的力量向外拓展?

  或许宋代郑樵的说能给我一些其他想象的空间:“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衣冠避地而来,岂必来自一处……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明代学者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中也指出:“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盖亦有之,而未必其尽然也……夫审知未入闽之初,闽之人民盖亦众矣,是故有刺史焉,有观察使焉,所以治之也。及审知之既入闽也,至于漳浦,始云有众数万,则前此之众,未盛可知矣。今全闽郡县,上至大夫,下至黎庶,莫不曰光州固始人也,不亦诬乎?间有之者,亦审知之子孙与士卒之余裔耳,然保大之际,且迁于金陵矣。”

  永嘉之乱,入闽八姓分别为林、王、陈、郑、丘、黄、胡、何等,奈何林姓能延续连绵,而陈姓就不能呢,如果郑樵的说法有一半可信,那么可能有这么一批陈姓在五代时期将自己的渊源改为固始籍,论福建陈姓,要数北庙派最有面子。于是乎,为数众多的陈姓便成为谱牒上由南向北迁徙的主力军了,这也是为什么开漳圣王受到推崇的原因了。

  以上为圭海君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请各抒己见,想了解更多闽南历史,请关注“圭海四记”。

  题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姓和林姓两姓恩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