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资料,解析黄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有其鲜明的特色。通俗地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黄河流域的人民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的总和可以称之为黄河文化,它包括一定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自然层面上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层面上的黄河已经超越了其自然意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风骨、血脉和精神。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对中华民族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必将更加突出。

〔关键词〕 中华文化;黄河文化;地位;文化影响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滔滔黄河华夏水,铮铮中华民族魂!作为一条河流,它赐予我们的是生命之源,而超越河流之上,它赋予我们的是民族的血脉、精神和情感。几千年来,黄河百转千回,哺育了我们的先民,创造出了世界上最灿烂、最悠久的文明。黄河文化早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华夏儿女豪放豁达、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传承性的主体文化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之一,是中国复兴之路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坚实文化基础。

汉代以前,“河”字即专指黄河,《尚书·禹贡》《山海经》《诗经·卫风》《论语》《孟子》《春秋左氏传》《国语》等诸多典籍中都曾有过详细的记述。“黄河”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地称其为黄河。为何称其为黄河?《尔雅·释水》中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也就是说黄河的源头是昆仑山,河水刚开始是清澈透明的,沿途大大小小1 700余条河流不断的汇入,不断地冲击并裹挟着泥沙,河水的颜色加深,慢慢变成黄色。据此可以推断,黄河之名乃得自于其河水的颜色。

第一,黄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的下游平原、河床非常宽阔,水流从容、舒缓,正如同中华民族的心胸,宽广、坦荡、直爽。九曲黄河,时而大浪滔天、气势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所向披靡的进取精神和磅礴的创造力;时而裹挟泥沙、奔腾不息,中华民族的包容能力和泱泱气度尽在其中;时而千回百转,曲折连环,尽显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彰显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来分析。自然层面上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层面上的黄河,已经超越了河流本身,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风骨、血脉和精神。在黄河中下游,从高处、低处来看,从远处、近处来看,都呈现黄色,黄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黄色一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如皇宫、皇袍、御辇等都是黄色的。

第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绵延曲折,如同血脉世世代代维系炎黄子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图腾。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正是有了黄河的滋养才更加绚烂多彩,这是大河奔流带给华夏百姓的财富。地球上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和水相关。生命演化的每一个进程,从微生物、植物、动物到人,水须臾不可或缺。没有水,生命就无从谈起。河流浩浩汤汤奔流不息,始终伴随人类的发展进程,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大河之畔,滋生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活动,也就没有河流丰富多彩的生命。千百年来,人类和河流已然形成和谐相处、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文明也得益于这种关系。我们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大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壮大息息相关。黄河在中华广阔的大地上蜿蜒曲折,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称呼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表达儿女对母亲的崇敬与感念之情,这种称呼深情而贴切。中华民族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有光辉璀璨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有许多与黄河紧紧联系在一起。黄河文化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是民众自发创造的满足自己精神的一种生活文化,保持着血脉旺盛、生机勃勃的形态,保持着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它积淀深厚、博大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深深相连。古老的黄河哺育和滋养了中华民族,同时赋予中华民族特有的灵魂和精神。

第三,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扮演国家政治中心的角色。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被多个朝代选作立都之地,是与其独特的优势有关的,如位置适中、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为其他地方所不及。大约4 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选择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就是因为这些综合优势。从此直至北宋,中国王朝大都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如商朝曾6次迁都,这些都邑的地点都在黄河两岸。而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有五个处于黄河流域,分别是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其中,西安(古称长安)的位置处于渭水之滨和关中盆地中部,这块区域河流众多,在历史上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开始,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 100余年。汉魏以后,洛阳则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期洛阳人口达百万,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盛极一时。开封则地处黄河下游平原,战国时期魏惠王曾迁都于此,开封有“七朝都会”之称。特别在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作为宋朝国都历经九代帝王,长达168年。当时的开封,“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郑州是3 600年前商湯所建之亳都,再加上夏朝早期舜禹的都城阳城,郑州建都的历史可追溯到4 070年前。从以上列举中不难得出结论,黄河流域曾长期担负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角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在这里发生。如炎帝、黄帝、蚩尤之战,春秋战国时的城濮之战、长平之战,秦末楚汉鸿沟之争,东汉官渡之战等,它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由于黄河流域具备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并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特性的总和或聚集,是具有认同性和趋同性的文化体系。通俗地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黄河流域的民众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的总和可以称之为黄河文化,它包括一定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第一,黄河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中具有正统性地位。一是因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王朝多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其存在空间主要是黄河的干流区,即黄河沿途所经过的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数省(区)。而广义上的黄河文化,范围和规模则要大得多,除了干流流经区之外,还涉及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天津、北京两市的北部地区等支流流经区。所以就广义而言,黄河文化是由多文化区所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涵盖了三秦文化、中州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河湟文化等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这些文化区域的文化客观上保证了黄河文化的正统性地位。二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早期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理论化形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对其在政治上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直接影响黄河文化并最终成为其核心内容,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

第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孕育、发展无不与黃河有关,是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并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的奔流不息、始终向前,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中华民族要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黄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世纪以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文化先后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并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可以说,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黄河颂》中有这样的语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道出了华夏民族对黄河的深厚感情,每每听到这首歌,每每唱起这首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沉浸在对黄河的无尽遐想中。中国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母亲”,一个多么神圣又深情的称谓,世代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古老民族,用这个充满温情的字眼,去赞美哺育他们千百年的大河。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黄河流域形态多样、类别丰富的民间文化深厚博大,步入乡土深处才能实实在在领悟黄河文化的意义。黄河传统文化中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谐思想等,那些属于价值层面的内容,如关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思想等,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精神,那些生机勃勃的东西,无声胜有声,蕴含在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黄河民间社会深处。只有继承好、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高峰,只有全民族珍惜和关爱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传承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中,黄河文化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在一些学者眼中,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问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以陕东、晋南和豫西为中心,涉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四省)为代表形成的文明。史学大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曾讲到这几个文明起源地与文明的关系,认为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巴比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在谈到黄河时,他认为黄河本身适于灌溉,两岸流着泾、渭、伊、洛、汾、涑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都合宜于古代农业之发展。黄河文明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之一。毫无疑问,有了黄河,才有了中国的大河文明,才有了璀璨久远的中华文明。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 黄河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黄河是中华古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主体文化非黄河文化莫属,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和辐射作用,不仅使我国古代文明由多元文化不断走向大融合,同时也成就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必将会更加突出。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挖掘和阐发,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应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并把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黄河文化是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有助于人们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第一,黄河文化是我国社会繁荣发展的标志。从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历史沧桑变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黄河文化始终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它的发展一直脉络清晰、有迹可循。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泥质红陶到精致的彩绘陶器,再到青铜铸造;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出现,再到独具魅力的汉字文化体系最终完整形成;从钻木取火的自然抗争到制造出火药的主动斗争;从树叶葛麻为衣到使用制作丝织、棉布;从四处游走狩猎发展到定居农业;从神农尝百草作丹药到针灸的兴起;从岩画契刻到书法美术;从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到四时八节的确立、易经八卦的演创,再到确定二十四节气,完善的农耕技术制度得以形成;从部族聚落时代的龙凤图腾到诸子百家的昌盛、四书五经的推行,再到诗词曲赋、雕塑建筑等的繁荣,这些堪称黄河文化发展中熠熠闪光的瑰宝。从盘古开天、燧人取火到伏羲与女娲创世,再到炎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些黄河文化最早的开创者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干。中国传统社会涌现出的无数杰出人物,易学始祖伏羲、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孟子、礼仪家周公、兵家孙武、酿酒师杜康、佛学大师玄奘、数理哲学家邵雍等,都是黄河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我国的学术思想和宗教文化最先就是在黄河流域出现、发展、兴盛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西羌文化、草原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在黄河流域传播、融合、创新并获得发展。

第二,黄河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在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善淤、善决、善徒”六字,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曾经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公元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的2 500多年间,黄河下游的决口高达1 500多次,大改道有26次。可以说黄河一方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文明,另一方面又频繁地迁徙泛滥,给黄河两岸人民帶来了无数灾难。黄河流域的中华儿女,从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开始,众志成城,怀着对家园的认识和热爱,奋力拼搏,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并在灾难中不断成长、发展。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该民族与所处自然环境的抗争史,并在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华儿女在与黄河灾害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优秀品质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这种气节被世人誉为“民族脊梁”“黄河魂”。毛泽东曾经面对滔滔黄河,发出如下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整个民族!

第三,黄河文化是推进黄河治理开发的智力源泉和精神动力。从上古时期的黄河治理到现在,我国人民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可以从卷帙浩繁的治河典籍、文物古迹和各种古代水利工程中得到集中体现。如河南的黄河两岸,分布着无数治理黄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历史遗址的有林公堤、御坝碑、铜瓦厢决口改道处、花园口扒口处等,古建筑有嘉应观、善护寺塔等,历史名人有郑国、司马孚、宋用臣、陈善同等,另外还包括水文化和堤防文化等。仅河南一处,就有如此众多治理黄河的遗存。黄河位置特殊,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是历代治河的关键所在,而在此基础上所铸就的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些深厚的文化和积淀,一直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强大的源泉和动力。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要努力发掘、精心维护、全面发展繁荣黄河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辉映,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同时创造出无愧于古人、无愧于时代的鸿篇巨制。

第四,黄河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黄河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促进了近代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革命精神的形成,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从近代中国为摆脱外来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始,中华儿女就不断地从黄河母亲的身上汲取力量,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黄河文化孕育出的自信、包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伟大的黄河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拥有文化自信,我们才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我们才能自觉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应继续发扬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黄河精神,让古老的黄河与悠久的黄河文化奏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恢弘乐章!

〔1〕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01).

〔2〕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周立人.国学中的国学:儒道佛人文思想论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4〕杨圣敏.黄河文化丛书 · 黄河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刘沛林.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7〕王乃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J〕. 中国水利,2020(05):50-53.

〔8〕曾德亚.讲好“黄河故事” 赓续伟大精神图谱〔N〕.学习时报,(04).

〔9〕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 河南日报,(04).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01).

〔11〕杨国龙.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01):102-107.

〔12〕江 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N〕.学习时报,(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