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列小于3000时,G列等于18,当D列大于3000时,G列等于15,公式怎么写?

更新时间: 12:41 出处:网络

本文向大家介绍一些昂科拉-各位18款的昂科拉。在行驶过程中,从d挡跳到m档是什么情况?车才3000公里不到。的相关解决方法建议,例如:在你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你碰到了档杆,所以才会跳到m档上面,m档意味着也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18款的昂科拉。在行驶过程中,从d挡跳到m档是什么情况?车才3000公里不到。问题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6个昂科拉车友关于《各位18款的昂科拉。在行驶过程中,从d挡跳到m档是什么情况?车才3000公里不到。》的建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昂科拉各位18款的昂科拉。在行驶过程中,从d挡跳到m档是什么情况?车才3000公里不到。车友建议:

1、在你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你碰到了档杆,所以才会跳到m档上面,m档意味着也就是手动模式。。

2、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开车的时候,手或者副驾驶的人不小心碰到档杆了呢,毕竟D挡的后面就是M挡了啊,而且切换的时候是不用踩刹车什么的,或者是说你按到换挡杆把头上的 或-键了呢,那也会换位手动模式的。如果没有碰到挡位,是变速箱自己跳档了,那就是变速箱的逻辑问题了,去4s店检查看看吧。。

1、没有自动跳的,都二次了!。

2、那就说明你的车辆应该有问题。

以上为是众多昂科拉车友对《昂科拉各位18款的昂科拉。在行驶过程中,从d挡跳到m档是什么情况?车才3000公里不到。》的建议,希望对您爱车的问题有所帮助。

歼16只是符合战斗机多功能发展的机型,这类机型包括:jas39c/d/e和欧洲双风,美国f15e,和f16。这就是歼16的不优秀以及比较的平庸。

而歼16的发展基础苏27的国产歼11bs最初是作为国土防空战机用的,算是比较强调空优的机型。但歼16远远谈不上优秀,我们还是务实一些吧,这个机更多的是反映出我们空军在四代机上持续的差距和持续的追赶,在美国四代机已经服役甚至大量服役的情况,我们还存在巨大的空军四代机装备缺口。

早前已有消息称开始全面退出现役的强五强击机,日前完成退役封存工作。在目前唯一一型对地支援强击机全部退役后,中国空、海军航空兵战术攻击机基本完成二代向三代转变。以飞豹(JH-7/7A)、苏-30MKK、苏-30MK2、歼-16等战机为主的三代、三代半战机共同组成解放军现有空对面(地/海)战术打击体系。

同样具备对面精确打击能力的还有主要职责并非对面攻击,却有着不错的多用途能力的歼-10A/BC系列战机,以及对面攻击“新锐”力量——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就是说,随着强五强击机的全部退役,我军空、海军对面战术打击飞机已全部为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三代及以上战机。相信随着我军空对地(海)精确制导弹药种类的不断丰富,飞豹、歼-10/11、苏-30等战机对地倾斜火箭弹的场景会越来越少见,发射空地、空舰导弹,投掷制导炸弹等场景则会越来越常见。

中国的攻击功能的机型,强五太过时了,后来发展的两代半的歼轰7,强在7吨的挂载能力,但这个机仍然不算真正的多功能机,仅具备挂载空空导弹自卫的能力。轰六这种能力的机,只能说是打着战略轰炸机的名号却只有多功能战机的对地攻击能力。

其实,是严重缺三代机:

中国空军目前拥有三代机(含飞豹A这种二代半)共计约700架不到,其中重型机约350架;二代机群数量极为庞大,超过千架规模,数量远大于先进三代机数量,这些二代机除了一百来架可超视距作战的歼8DH/DF/H/F之外,其余千余架二代机完全无法在现代空战中发挥作用;而90年代引进的苏27SK/UBK在未来数年内将开始大量退役,而歼11B将在歼16投产之后停产,歼10A也将在今年停产转产歼10B,二代机群将在未来5年内集中退役,造成巨大装备缺口,中国空军事实上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缺飞机,极其缺飞机。真的要打起来,有限的战机可能很快会消耗掉,而靠国内产能根本无法弥补。

然后看被高度依赖并被集中使用的苏30mkk

天朝的空对面攻击能力实在是缺口太大了。Su-30MKK引入后,受到部队的广泛好评,也承担起了多功能战机的角色,它的的挂载方案丰富,升级后的火控、航电、通信系统与抗干扰能力也更加先进,综合性能要强于歼轰-7。但俄罗斯孱弱的机载系统限制了Su-30MKK性能,包括雷达和电子战能力都与f15e这种多功能战机的标杆有差距,因为采用俄制机载系统,也无法挂载中国近些年研制的对地武器(拜技术所赐,中国在反辐射导弹、对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方面已经甩开了俄罗斯),这大大限制了苏30mkk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能,无法发挥出机体的全部潜力。同时,太过集中地使用苏30mkk,导致这个机的机体寿命消耗太大了,而且,苏30mkk只是第一代强化的机型,也存在一堆的问题,具备部分重载能力,但机体寿命仍然比较短而且空优能力大幅度弱化(苏27研制的时候,也面临满载8g过载需要的机体强化导致超重的问题,所以只能选择空优内油5.5吨,多功能8吨内油,但8吨内油是没法满足8g过载的)。

为此,沈飞以歼-11的机体为基础,升级改造出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武器挂载方案和航电系统进一步升级的歼-16。

歼-16最突出特点在于,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非常先进,能够长距离对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标进行搜索和全天候精确打击,航程远、载荷大。歼-16是为了弥补歼轰7性能老旧而且苏30mkkk机载系统过时而研发的机型,贯彻延伸了歼轰-7A和Su-30MKK的使用定位并加以完善,是一种攻防兼备、多种用途、可嵌套于体系作战模式中的主力兵器。

歼11BS改进航电、武器载荷,结构再优化,更换涡扇10B发动机。这时就是歼16了。歼16的发展中是参照苏30MKK,算是苏30MKK的中国版本,苏30说白了就是苏27的改进型,双座,空战任务是防空、制空、截击,后来又被冠之多功能战斗机,实际上防空轰炸是其本职任务。而歼16是参照苏30Mkk发展的类似功能的衍生版本,增加了对地对海攻击轰炸能力,作战数据链、对地武器配置、航电系统都要略强于苏30。歼16的出现无疑是替代歼轰系列战机和早期苏30战机的,所以歼16可以认为是中国版苏30加强版(但歼11bs是否经过架构加强尚不可知)

真正保留完整空优性能的机型是苏35,美国那边对应的是F15E(完整保留F15C空优能力的)。

可能存在的问题——未吃透苏27

关于跨声速陷阱的这个问题,国内的信仰是只认为歼11系列存在问题,而而歼11bs进一步升级过程中参考了苏30mkk从而强化了结构,所以歼11bs发展而来的歼16不存在问题。

歼11b源于苏27,苏27有结构强度的缺陷,无法重载,挂副油箱都不行;而且还有跨音速陷阱,在0.85-1.25马赫时,飞行只能采用最大5.5G的过载,也就是这个时候不能大转弯,不然就要解体。而国产化后的歼11系列,只是采取刚度等代的原则,替换了一些复合材料,给飞机减了一些重量。并没有治好上述两个毛病,也不可能治好。因为这飞机不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没有原始数据,只是毛子告诉我们这些,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除非我们重新开始做大量的飞行试验。这从成本考虑又是不可能的。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款飞机。

歼16是基于歼11BS,但在结构上也许做了改进。苏30已经被毛子改掉了那两个缺陷,所以苏30可以重载。而且苏30的特点也正是强大的载弹量和对地攻击。但这个信仰存在的问题是,苏30我们只是买并不是许可生产,沈飞如何通过拆解苏30获得结构强度设计的数据,尚不可知,只能通过信仰来相信沈飞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机并不是走空优路线的。歼15的原型机也是第一轮结构强化的产物。苏35则是第三轮结构强化的产物。可以去看看苏35做了多大的结构改进就知道了,但此类的改进基本上就没见过沈飞那边有什么动作,之前只是做过一些复合材料的替换,但也只是为了用复合材料而用复合材料,并不是系统的补强。

苏35研制的背景是,苏霍伊发现原有的结构大大限制了机载设备的性能。所以,歼16的性能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但沈飞并不是有多大的进取心 一家公司,苏27它还是有很多没吃透的地方,包括气动和结构。而在我国针对苏27家族的仿制改进型号中,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所明确提及的内容,相关单位在歼11B等型号的结构上采用的仍然是刚度等代设计原则。刚度是指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特性代表着结构部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因此一个部件的刚度高低会直接影响它与周围结构乃至飞机总体结构的匹配性。刚度等代原则的应用,说明歼11B等型号的结构设计被牢牢限制在被仿制型号的原始设计范围内。事实上在苏27家族内部来说,自苏27sk开始到新苏35,结构演化增强已经到了第三代;而我国仿制改进的苏27家族型号中,歼15的蓝本对象苏33仅仅是第一轮结构强化的产物。寄希望于我国负责苏27仿制的相关单位在10-20年内拿出与新苏35结构水平相当的型号,从历史表现和技术规律上看,应该说是不现实的。

歼16机翼内侧的挂架与挂载鹰击83K的挂架不同,明显加长,这应该是DF-4B挂架。DF-4B是在DF-4A挂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长,主要配备在轰6G、轰6J等导弹攻击机上,用于挂载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但没见过挂载鹰击12的图

歼-16战机在机翼内侧挂架上的两个重载挂架有消息说,该型导发架暂时还不能用来发射YJ-12,暂时只能发射诸如K/AKD-91这种发射重量不到1吨,说明机体结构的补强程度不足。

这个图只显示在发动机中间处挂载一枚鹰击12
苏34的挂载方案,但kh31系列导弹是c802一个重量级别的
苏57就是随便挂,还是kh31级别的

苏35的结构改进非常大,算是第三轮结构强化加上气动改进+推力矢量+数字电传综合应用的产物。俄罗斯通过引入西方的全新设计标准体系,以及材料、工艺的大幅提升;尤其是超大尺寸钛合金件的加工能力提升,使苏-27 原有的一些依靠数个钛合金件焊接起来的核心结构可以实现一体成型。比如苏-27 可以说整个飞机结构,包括发动机吊舱、主起落架、机翼机身连接机构等等,都是依靠着中机身的 2 号油箱下壁板展开的;这个部件强度刚度和寿命的关键性突破,是整个飞机结构性能脱胎换骨所不可欠缺的坚实基础

二号油箱示意图,图是借了SU57的

新苏-35 不仅在重新设计整个机身结构时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起点,既往的结构改进工作积累下的大量经验,尤其是苏-34 轰炸机对于大挂载重量、长寿命要求结构的研制探索经验对新苏-35 的结构与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苏-35不仅拥有 6000 小时的寿命,而且其含金量也比以往的型号更高:它可以允许更多、更长时间的极限状态飞行,以及大挂载重量状态下的起飞、飞行、降落。

(只能是猜测,基本上没有任何实际可靠的来源,文章主要依据公开信息猜想而成,其中包含很多信仰的内容)

国产歼-16战斗轰炸机性能猜析

  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具备挂载空面/空舰导弹武器能力的作战飞机,是从轰-6D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装备海军岸基航空兵,可携带两枚YJ-6空舰导弹,但YJ-6空舰导弹和轰-6D轰炸机的实际技术仅相当于先进航空大国60年代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产新型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取代了轰-6D成为中国海军航空兵主力装备。不过,“飞豹”战斗轰炸机缺乏实用的空战能力,更主要的作用是对面攻击作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空军进口了俄制苏-30MKK双座战斗轰炸机,该型机是苏-27重型战斗机的改进型号,在基本上保留了苏-27空战能力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对面攻击能力,特别是具备了防区外发射空面/空舰导弹的能力。由于该型机的优越性能,中方后来又从俄罗斯引进了一批进一步提高作战能力的苏-30MK2战斗轰炸机,用于装备海军航空兵,该机具备了使用R-77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有效提升了中距空战攻击能力,攻防能力更趋均衡(原苏-30MKK只能使用R-27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这在岸基航空兵缺乏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苏-30MK2战斗轰炸机很快便成为海军岸基航空兵的中坚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在武器装备领域不允许主力战机完全依赖进口,所以苏-30MK2战斗轰炸机的引进数量并不多,主要还是立足于吃透技术后进行自主创新生产,而歼-16重型战斗轰炸机就是以歼-11战斗机(我国引进生产的苏-27)为基础,以苏-30MK2为原准机、专门为海军岸基航空兵研制的新一代国产双座战斗轰炸机,其所有部件都立足于国产化,虽然两种战机在外形上很相似,然而在加工工艺、航电系统、武器系统等方面却完全可以说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苏联在其苏-27战斗机的研制过程中,由于曾出现过严重的超重现象,苏霍伊设计局不得不想方设法进行减重,其中主要是在结构材料上采用非主要受力区域广泛减薄、打孔等减重措施,其结果是导致了“跨音速陷阱”现象的恶化。“跨音速陷阱”现象是指,由于跨音速飞行时流场复杂、作用力较大,导致机体承受的负荷显著增大,同时处于不稳定气流下的控制舵面的控制能力也会下降,为避免飞机受损,并同时保持正常的飞行控制,跨音速飞行时允许最大过载比标称的最大过载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任何一种超音速作战飞机上都存在,但苏-27战斗机广泛减重的结果却导致了机体强度偏低,在“跨音速陷阱”中允许的最大过载偏小。虽然苏霍伊设计局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给苏-27战斗机配备了设有复杂舵面和推力矢量以增强机动过载的R-73近距空空导弹,但从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战例来看,跨音速格斗仍然在空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苏-27战斗机在跨音速格斗时对西方第三代战斗机并不占有优势。为此,从苏-30MKK起,苏霍伊设计局重新加强了机体结构,从而解决了“跨音速陷阱”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最大载弹量。
歼-16战斗轰炸机毫无疑问也采用了类似的机体加强措施,以提高跨音速过载限制,并确保其最大载弹量与苏-30MK2相当。由于我国在3D打印飞机机体主构件的研究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已经在运-20大型运输机和歼-31隐身战斗机的主要构件上得到了应用,歼-16应该也采用了3D打印技术,在保证质量和强度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重量。
  近十年来,我国在战斗机航电系统发展上坚持紧跟世界潮流,以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美、欧航电系统为追赶方向,经过多年发展,在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航电系统的研制上已经领先于俄罗斯。我国不仅在国产第三代战斗机上应用了以数据总线为基础、以火控计算机为管理中心、将各独立功能子系统集成为分布式集中控制的第三代航电系统,而且已经为第四代战斗机开发出了以“飞、火、发一体化”为标志性特征的第四代航电系统(“飞、火、发一体化”是飞行系统、火控系统和发动机系统一体化的简称,三个系统综合联动,可让飞机获得最佳状态,譬如火控系统截获目标之后,自动计算最优迎战路线,飞行系统自动调整飞行姿态,同时发动机自动调整推力大小和矢量方向,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至于歼-16战斗轰炸机的航电系统,估计应当是采用了部分第四代技术的第三代航电系统,主要依托新一代高速计算机和数据总线进行传感器资料的高速处理和综合显示,并通过新一代机载数据链进行友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和超视距攻击能力,这也是西方航空先进国家对第三代战斗机进行升级的主要途径。在采用先进航电系统之后,歼-16战斗轰炸机的机动飞行性能虽然仍然处于第三代战斗机范畴,但综合作战能力已经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优于传统的第三代战斗机。
  根据推测,歼-16战斗轰炸机所承担的任务将与苏-30MK2大致相同,武器系统也基本相似,包括一门30毫米固定式机炮,机身、机翼挂点可挂载用于空战的近距红外格斗弹、中距雷达拦射弹,以及包括反舰导弹、反辐射导弹在内的众多空面/空舰导弹。与只能使用进口的俄制武器的苏-30MK2不同的是,歼-16战斗轰炸机完全实现了武器系统的国产化,可使用的导弹包括了PL-10先进近距空空导弹、PL-12主动制导中距空空导弹、YJ-83K空舰导弹、KD-88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YJ-91反辐射导弹等。
  在歼-16战斗轰炸机使用的导弹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近距空空导弹型号的变化。在此之前,国产战斗机所使用的近距空空导弹以PL-8为主,该导弹为引进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成果,在阿以战争中曾经获得了大量的战果。该弹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综合性能优于随苏-27进口的R-73近距空空导弹,但不足之处是弹重、翼展均较大,载机负担较重,由于其翼展较大,此前的国产歼-11战斗机、歼-15舰载机的翼尖挂架均向下延伸,以适应PL-8的挂载要求。而在最新露面的歼-16战斗轰炸机试飞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其翼尖挂架并不是向下延伸的形式,同时其上搭载的导弹也不是人们熟悉的PL-8,而是国产最新型的PL-10先进近距空空导弹。PL-10空空导弹采用了长边条翼、正常式气动布局。长边条弹翼不但超音速阻力小,而且大仰角允许过载大,使得导弹具有更强的格斗能力,是现代许多对空导弹常用的形式,长边条弹翼对弹体强度还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其最大允许过载。正常式气动布局的舵面位于弹体尾部,随着导弹发动机的迅速燃烧,其重心不断前移,舵面的控制力臂也不断增加,即使在发动机燃尽、推力矢量失去作用之后,仍然能维持较高的操纵能力。其弹头钝圆,估计是采用了热成像导引头,这也是第四代先进格斗导弹的标准配置。推测PL-10的性能应当远远优于PL-8和R-73,与美制的AIM-9X相当。
  在歼-16战斗轰炸机的主要武器中,KD-88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也是值得关注的。该型弹是我国新一代的防区外空地导弹,由YJ-83K空舰导弹改进而来。该型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中部为4片前缘后掠切梢三角形大弹翼,4片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及舵面均呈X形配置,动力装置采用小推力的涡喷发动机,据信射程最远可达180千米,战斗部为重达165千克的半穿甲弹头。该型弹制导方式为中段惯性制导+双向数据链+末端电视制导,载机在挂载导弹的同时,也挂载一个制导吊舱,对导弹进行控制,武器操作员可以根据末端电视图像来选择攻击点,极大地提高了对点目标以及重大目标薄弱部位的毁伤效果。该型弹弹重较苏-30MK2使用的俄制Kh-59E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要小,挂载飞行阻力也较低,更有利于作战使用,未来如能像美制“斯拉姆”-ER导弹一样,采用增长弹体、改用大展弦比折叠翼,并增加热成像导引头,其作战能力还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国产机载导弹系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早已实现了通用化、系列化、功能全覆盖,歼-16战斗轰炸机在挂载使用以PL-10和KD-88为代表的新型国产机载弹药武器情况下,其实际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苏-30MK2,甚至局部还略有优势。其实最关键的是歼-16战斗轰炸机使用武器的国产化。现代战机的各种机载导弹来说,其储存寿命是有限制的,在发射出去之前,要反复经历包装、装卸、转运、检测、挂机飞行等过程,期间经受各种振动、冲击、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盐雾、霉菌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使得导弹出现腐蚀和老化,进而使得导弹性能退化或者失效。特别是当导弹挂载于飞机上执行战斗值班任务时,对导弹的寿命影响最为严重。一般而言,大多数战术导弹的储存寿命在5~10年左右,其中允许挂载飞行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这意味着苏-30MK2必须依赖不断进口配套的俄制导弹,才能保障其战斗力的发挥。主战兵器受制于人的恶果,近代以来已经有过许多案例,最典型如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空军由于遭受武器禁运,不能采购更多AM-39“飞鱼”空舰导弹,导致攻击机群主要依赖无制导的自由落体炸弹进行反舰作战,坐失无数良机,未能给予远涉重洋而来的英国舰队更大打击。歼-16战斗轰炸机由于所有武器系统都立足于国产化,特别是各种导弹系统,国内都能源源不断的生产,从根本上避免了“有枪无弹”不利局面出现的可能。
  此前在国产歼-11战斗机上,已经进行了国产“太行”发动机的成功换装,歼-16战斗轰炸机也应当采用了“太行”发动机作为主动力。“太行”发动机的加力推力为12500千克力,与苏-30MK2的AL-31F发动机相当,而耗油率略低。不过,由于装机数量较少、累计运行时间短、生产工艺仍在不断改进,目前国产“太行”发动机的可靠性还不能达到AL-31F发动机的水平,这是发展路上必然遇到的坎坷,通过未来大量使用并及时改进,国产“太行”发动机一定会成为国产战机真正可靠的“中国心”。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引进俄制苏-27重型战斗机时,一并引进了其生产线和生产技术,经过十余年消化吸收,不仅具备了苏-27战斗机的生产能力,随后还在歼-11(国产苏-27的编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研发和升级,进一步提高了综合作战性能。可以说,新型歼-16战斗轰炸机的研制成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航空工业持续发展进步的结果,说明我国不但有能力引进技术进行消化,还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更高程度的创新和提高。随着未来歼-16战斗轰炸机不断装备海军岸基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对我国海疆的保护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真正成为攻防兼备的海防主力。

苏27的跨声速陷阱问题

苏-27经常被拿来说事的缺陷,就是所谓的“跨音速陷阱”。顾诵芬院士在其自传中关于引进苏-27的部分写道:苏-27的飞行员手册明确规定在马赫数为0.85-1.25时,飞机最大过载不是8而是6.5,实际上限制了跨声速的机动性。这也被作为苏-27跨声速机动受限的证据。

那么,这个陷阱对空战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苏-27战斗机的命门呢?无可置疑,跨音速陷阱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缺陷,但是这里要说的是,这个缺陷实际上对空战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关于苏-27的跨音速陷阱,目前俄罗斯方面公开的一份俄文版苏-27SK的飞行手册,对其描述较为详细。

在总质量为21.4吨的前提下,速度小于0.85马赫时,由于结构限制,最大许用过载为8g;当速度大于0.85马赫小于等于1.25马赫时,最大允许过载降低到6.5g;速度大于1.25马赫时,最大允许过载恢复到7.0g。有人会问,苏-27的最大过载不是可以达到9g吗?是的,但那时在轻装上阵的情况下,上图显示是在19吨情况下可以做出9g过载,重载情况下,最大过载降低,是各型战机的普遍规律。

而之所以在超音速条件下,最大允许过载要比亚音速情况下低,是因为此时的速度快,速压高。想一想,有些飞机在超音速情况下冲刺的时候,会把飞机飞解体,是一个道理。

下面这个图更形象地展现出了这个“陷阱”。图下注明了全机重量为21.4吨。

这个陷阱因此遭到很大抨击,在0.85马赫到1.25马赫的跨音速区域,最大允许过载只有6.5g,这样的飞机上了天不就被秒杀了吗。

我们首先要了解,最大过载和空战有啥关系。

我们来看两个反映过载和盘旋半径关系的基本公式:

也就是说,相同速度下,过载越大,盘旋角速度就越大,盘旋半径就越小,盘旋性能越强。而在狗斗盘旋中,双方飞行员都尽量要把自己的机头首先指向对方,确保机载武器先于对方瞄准、锁定、发射,因此就要求尽量大的盘旋角速度。从这个角度看,盘旋角速度要比盘旋半径重要的多。而下相同过载下,速度越小,盘旋角速度越大。

所以,战斗机都在追求一定速度和高度下的最大过载。

那只有6.5g的过载,在这个区域岂不是退回到了二代机的水平?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战机机动时的过载除了结构上的限制,还包括气动能力上的限制。也就是说能不能飞到这个过载。而后者取决于飞机在特定高度下受到的气动力,它又取决于速度

在这种重载情况下,苏-27结构上达不到9g过载。

在亚音速范围内,速度越大,速压大,舵效高,战机可以做出的瞬时过载也就越大。所以,要取得最大的盘旋角速度,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速度。

这个速度既要足够大,能够产生足够的气动力,以达到尽量大的过载,并使得飞机具有较高的能量水平;又要足够小,以便获得尽量大的盘旋角速度和尽量小的盘旋半径,而且最大过载不超过结构限制。

那平衡点就是“角点速度”。

所谓角点速度就是能够达到战机结构限制的最大过载的最小速度,小于这个速度,飞机的气动力达不到最大过载;大于这个速度,飞机结构受不了,关键是如果速度大了,相同过载下转弯角速度会降低

上图显示了一种战斗机的角点速度(Corner Velocity),纵轴为过载,横轴为速度,单位为节。

所以,西方飞行员喜欢用角点速度来表示最佳的交会转弯速度。实际上也是这样操作的,两机交会前,会以稍稍高出角点速度的速度飞行,以便留有余地,交会后以角点速度转弯盘旋,以获得最大的瞬时盘旋角速度。

那么苏-27的这个角点速度是多大呢?再回头看这个图。

从这个图表上看,苏-27在21.4吨的时候,角点速度大约是0.45马赫。

这个速度是远远小于0.85马赫的跨音速陷阱的最小速度的。

当然,在不同重量、不同高度的情况下,战机对应的角点速度是不同的,如果全机重量更低,而且是在海平面,那么其角点速度会更低;相反,全机重量提高,而且是在中高空,那么其角点速度将会提高。因为必须有足够的速度才能达到较高的过载。

海平面0.85马赫,也就是大约550公里/小时大致是一个中间值。这样的话,苏-27战斗机在不同重量和高度情况下,角点速度大致可能在500到700公里/小时之间。

当然,上面表示的是体现瞬时过载的角点速度,如果是在稳定盘旋的情况下,其实现最大过载稳定盘旋的速度会推迟发生,因为稳定盘旋不仅仅取决于气动力,还取决于发动机推力。

再上一张图,是加力推力下进行稳定盘旋时的过载-速度图。

该图显示苏-27在挂载2枚R-73和2枚R-27弹,50%余油的情况下,进行稳定盘旋的过载-速度曲线。这个状况应该是苏-27标准空战搭载。根据俄方手册,苏-27在携带2枚R-73和2枚R-27弹,5090公斤燃油和150发炮弹时的全重为23.25吨,这接近苏-27的正常起飞重量。看空天认为,这个表反映的苏-27重量与这个重量接近。由于总重增加,所以其跨音速机动限制更大,其在0.85马赫到1.25马赫之间的过载被限制为5.5g(右侧两个红横杠),这也是跨音速陷阱的左侧。最左的红色横杠为8g结构强度限制。红色竖杠为5000米高度速度/过载/攻角综合因素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过载是稳定盘旋时的过载。和瞬时盘旋不同,稳定盘旋除了需要有足够的气动力以外,还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支持,否则就无法克服飞机大迎角导致的阻力,保持在特定高度做出持续的高G盘旋。

而0.85马赫的海平面15摄氏度的速度为1041公里/小时,3000米高度时的速度约为1005公里/小时左右。

可以看出,以3000米高度为例,早在速度为780公里/小时左右时,其最大过载已经达到了结构限制过载8g。到了5000米高度,由于速压提高,速度增加,结构限制已经降低到7.5g左右。

所以,苏-27进行高g稳定盘旋的速度在780公里/小时以下,这个速度仍然远远小于0.85马赫。

可以说,苏-27在任何高度,最优的机动速度机动,无论是角点速度,还是维持最大过载稳定盘旋的速度都远远没有达到0.85马赫的限制。

那么在。1.25马赫之后呢,由于那时候战斗机的气动角点后移动,飞行变得更加稳定,加之飞行速压力大,舵面无法做出最大偏转,那时候也做不出5g以上的机动了。从上图可以看出,在3000米高度,速度超过1220公里/小时(还不到1.25马赫),就无法做出5.5g以上的机动了。

有人认为,苏-27的角点速度低,说明苏-27只能在空战中在尽量把对手拉入低速区间,以弥补其“劣势”。

实际上,空战中双方战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优势速度机动,对方不会因为苏-27的角点速度低而降低速度。更重要的是,角点速度低,恰恰说明战机的瞬时盘旋性能出色,气动布局总体占优。

根据军方公开文献对F-15战斗机训练训练和实战统计,其空战时速多为555公里/小时-740公里/小时,少数为850-900公里/小时。这也说明,它与苏-27的优势速度区间是相似的。其实上,空战载荷的F-15角点速度多在600到700间,比苏-27略高。这也说明,三代机空战速度主要不在0.85马赫以上进行。当然,跨音速陷阱确实限制了0.85马赫到1.25马赫之间的机动的自由性,还是改进更好。

最后,我们上一张F-15E在全重41500磅(18.8吨),加力推力(美方称最大推力)时稳定盘旋的过载-速度曲线图。其各个高度的最大过载的稳定盘旋普遍出现在0.9马赫左右。而其最大瞬时盘旋出现的时速度,是要大大低于这个0.9马赫的。

因为苏27原始气动设计中边条与后掠翼的组合会带来很的控制隐患。一旦苏27抬头拉大迎角,在达到、超过失速迎角时;涡流升力随迎角增大而剧烈增强的非线性特征,会与后掠翼在失速以后促使飞机猛烈抬头的现象耦合在一起,使飞机猛烈而不可遏制的被向上掀翻。眼镜蛇机动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来的特技动作。

这个问题同样导致了苏27在气动特性非常不稳定的跨、超声速阶段,并不能发挥出所有机动性能;从M0.85开始,苏27的可用过载就从9G减低到6.5G。否则由于升力中心的剧烈移动,苏27机翼升力形成的抬头力矩会严重超出平尾的平衡能力范围,导致飞机被掀翻失控——如果是在空气密度大的低空,这足以让苏27直接解体。

跨声速缺陷由苏27原始设计缺陷所导致

这些大迎角控制缺陷、跨声速缺陷均由苏27原始气动设计的配平设计缺陷所导致,是苏27设计上为了保证航程性能而做出的牺牲;根本不是单纯改改飞控、加强结构就能解决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苏27必须引入额外的低头控制力矩,这就是为什么苏27家族会有那么多三翼面布局改型。

全动鸭翼俯仰控制能力极强,因为它向下偏转的角度范围非常大;这样即使是飞机以非常大的迎角抬头飞行时,鸭翼都能形成可靠、强力的低头力矩维持飞行姿态的稳定,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把飞机向下拉平。当然俯仰控制能力的强化,同样会带来滚转控制能力的改善。因为苏27机翼刚度很差,而翼根处的襟副翼由于力矩不够长而气动效率很低,滚转操作非常依赖水平尾翼的不对称偏转。鸭翼在分担了俯仰控制功能以后,平尾可以允许更大的差动角度来改善滚转能力。

新苏35的矢量推力参与机动控制。

针对使用后掠翼设计、本身就存在很强大迎角失控倾向的苏27来说,它对鸭翼的选择是强化低头控制能力为主,涡流增升能力的提升则必须限制在较低范围内。和水平尾翼相比,苏27家族的鸭翼翼展、面积都不大,而且上偏幅度很小而下偏幅度很大。比如苏27家族的平尾翼展达到9.8米,面积为12.2平方米;而偏转角度向上可以达到+15度,向下达到 -20度。而其鸭翼的翼展为6.43米,面积为2.99平方米;上偏角度仅有 + 3.5度,而下偏角度则达到- 51.5度。

三翼面布局的问题来自于机身长度和重量、阻力的增加。老的三翼面布局苏35空重从苏27sk的16 870公斤增加到18 400公斤,即使扣除因为对地攻击、轰炸、结构寿命提升等因素带来的结构强化重量;以苏30为参照物的话,单纯因为增设鸭翼带来的增重也至少超过700公斤以上。加上阻力问题,虽然三翼面布局的老苏35在内部最大燃油从9 400公斤提升到10250公斤,航程却仍然大幅降低到3200公里。

苏35配矢量发动机提高空战性能缓解缺陷

新苏35通过117S发动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喷管方向的矢量推力功能,用发动机推力实现了额外的俯仰控制能力。在基本保留了三翼面布局优势、大幅度缓解苏27原有空战性能缺陷的同时,又避免了航程与跨超声速加速上的性能损失。这个型号是苏27家族中的巅峰之作,在保持苏27家族基本气动设计的情况下,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进一步发展潜力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热反应△h大于0还是小于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