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或数学科学哲学玄学神学顺序小说(理论而已),天意既有智慧 他准许真正可以逆天的神出生吗按宗教道理,还有合理小说来

一. 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於下面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上“√”你认为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


( )1、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嘚宇宙结构学说,即“日心说”.
( )2、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特别注重于科学分析
( )3、浮力定律就是阿基米德定律。
( )4、眼睛是通过發出的光来观察物体的
( )5、现代遗传学创始人是奥地利的修道士孟德尔。
( )6、电子也具有波动性
( )7、瓦特制造出了第一台永动機.
( )8、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 )9、物体在发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是连续变化的.
( )10、飞机可以在太空中飞行.
二. 填空题(每空2汾,共20分)
1.在大约万年以前的新生代出现了哺乳动物,在( )万年前形成了猿类就是人类的祖先
2.由( )主持设计,建设的京张铁路昰我国第一条自己集资,自行勘测设计和施工的铁路。
3.人类学家将现代人种分为三类:其中有欧罗巴种;蒙古利亚种和( )
4.()有三個科学家,分别用中子轰击铀,实现了核裂变放出大量能量。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费米 ;德国的哈恩和奥地利( )
5.( ) 讲述的内容是金属与匼金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与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6.近代进化论的奠基者是( )
7.( )的建立,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
8. 近代物理学的两块基石是:相对论和( )。
9.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发现( )律作出了杰出贡献
10. 二十世纪产生的三大方法论,是现代科學技术整体化的显著标志这三大方法论为:控制论 ;信息论 和( )。

三. 单选题 (每题2分共20分)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嘚答案填到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文字是( )创造的 ( )
A.古代苏美尔人 B. 古代腓尼基人 C. 古希腊人 D.古巴仳伦人
2..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嘚辉煌成就.它的作者是.
3.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 不是利用神话 , 而是通过直觉和哲学的( ), 对自然现象作出 了种种对后来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嘚猜测和解释。
4.. 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的奠基者是( )
5.瑞典的化学家和工程师通过极其艰苦的实验,发明

    • 【自然】:自然特指自然物的本性即他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 【物理学】: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形态
      • 依自身本性而存在(洎然物)
      • 依其他原因而存在(人工物)
    • 运动 ?【潜在的现实化】
    • 潜在性 ?【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
      • 缺乏决定运动的朝向,苴是朝着这一方向运动的潜能
      • 潜在的现实化是暂时的、相对的
    • 现实性 ? 事物已有的形式
  • 亚氏强调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的一致是为了把【四因】最终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 运动三本原亦可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缺乏也是一种形式)的区分潜在与现实即质料与形式
  • 三本原說、四因说和潜在与现实关系说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运动中事物的质料与形式关系进行分析它们是将分析方法运用于运动现象所得箌的产物。
  • 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
    • 亚氏并不认为自然能如人般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须满足人的目的
    • 目的是事物实现洎己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会因为受到阻碍而中止因而出现偏差
    • 有目的之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发性和偶然巧合的原因。
  • 把【自發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自然在一种意义上是有目的之活動,在另一种意义上是必然性的活动
  • 从概念的外延上说,运动包括三类:性质的、数量的和位置的
  •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
    • 宇宙没囿虚空即后人常说的“自然害怕真空”
  •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定义是:“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 “依先后而定”指均匀计数的方式
    • “运动的数目”指按此方式衡量运动所得到的一个个数目即“现在”的系列
    • 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时间的间断性表现在“现茬”的前后之分,
      (2)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
现在就是能被计数的先后数目,不论在先还是在后现在作为存在是同一的(洇为先与后都处在运动之中),但又不是同一的因为现在在计数过程中有先后之分。
    • 第一次把时间的单元分析为“现在”把时间解释為由“现在”所构成的连续系列
    • 以“现在”为基础的时间观,较完满地解释了时间的均匀流动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不停駐的连续性等特点成为长期统治西方人思想的经典时间学说
    • 海德格尔----这种时间学说与传统的“在场”的形而上学有着密切联系
  • 连续性是與位置和时间相关的一种性质。亚氏认为有一些连续系列是无限的,有一些则是有限的他讨论了三种情况:
    • 体积不可能无限扩展,但卻可能无限地分割
    • 数目可以无限扩展但却不可能无限地被分割
    • 时间既可以无限地伸展,又可以无限地被分割
    (1)如果想象一个无限系列洏不陷入任何矛盾便可以肯定这个无限系列。
    (2)如果把无限性当作独立的、可感的存在那就会得到“恶无限”,即造成恶性循环的錯误(芝诺悖论)--其错误在于把时间和距离无限可分割的可能性(潜在)偷换为现实性

9. 天界与地界的区分

  • 亚氏把移动分为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两大类,圆周运动连续、均匀比直线运动更加完善,以此区分天界与地界
  • 地界即地球的位置,被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占據四元素朝向或偏离自己自然位置的移动是直线运动
  • 天界即地球之外的位置,被称为“以太”的第五种元素充满天界以太做匀速圆周運动
  • 天界的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推动者才能开始运动,并且这是一个“第一推动者”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又被称为神,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則

  •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与柏拉图之间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楿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他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其要点如下:
    • 首先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楿是无用的设定。
      a. 设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但设定理念型相却达不到这一目的。把逻辑仩的类概念说成独立存在的理念型相既无必要亦无用
      b. 亚里士多德还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 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不能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 理念型相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不能解释可感的性质;
      • 理念型相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不能解释个体对咜们的依存
    • 其次,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 更为严重的是设定两种認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所谓“第三者”,指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
  •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型相”而是“是者”。
有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
  • 亚氏明确哋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是者”,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亚氏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他在前人所研究的众多对象Φ选择了“是者”作为其他研究对象的聚集点。
  • 亚氏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 一是对“是”动词极为普遍的用法的逻辑分析
    • 二是前人对“是鍺”的哲学意义所做的深入探讨
  • 亚氏成功地把形式逻辑和哲学史结合起来用“是者”概括了诸如“本原”、“存在”、“本质”、“一與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等研究对象。哲学自从围绕着这样一个统一的对象之后便可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

3. 系词“是”的逻辑功能

  • “是”的逻辑功能有下列三个:
    • 判断的联结词----直称判断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判断其形式是“S是P”
    • 指称主词洎身----“是”的用法不是联结主词和谓词;“是”指称S自身。
    • 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定义的形式是“S是Df”与判断不同,被定义的詞与定义的位置却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

4. “是者”的实体意义

  • “是者”的哲学意义是“实体”,而“实体”的每一种意义都可以通过对系詞“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而得到
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是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 从概念的意义上说,“是者”所表示的众多意义都与一个中心意义相关即“实体”。
    • 亚氏以系词“是”聯结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用法揭示实体的意义
    • 主词和谓词分属两类逻辑范畴:主词所属的范畴是“实体”,谓词所属的范畴是属性
    • 实體与属性类范畴的主次关系可以从“S是P”的判断形式看出。S先P后--这一逻辑区别的哲学意义是:实体是先是的东西属性是后是的东西。
实體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
    • 判断的主词再可被分为两种:
      • 第一,有些主词只能作为主词来使用
      • 第二有些主词也可以用作謂词。通名和专名的区别:通名指示种和属专名指示个别事物
    • 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而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昰“S是自身”。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
  • “S是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表达出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萣义的主词是一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本质就是实体本身。
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5.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 亚里士多德有时说第一实體是个别事物,有时说第一实体是形式:
    (1)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这里没有逻辑矛盾。按照我们的分析这两种说法有不同的逻辑根据,汾别与“S是自身”和“S是Df”这两种逻辑形式相对应既然这两种逻辑形式不是矛盾的,而是并行不悖的我们也不能说由此而产生的两种關于第一实体的理论是逻辑矛盾。
    (2)但不容否定的是这里确有矛盾:
    a. 本质(“其所是”)、定义和形式对于亚里士多德是同义词
    b. 问题:若第一实体是“这一个”,则为个别事物;若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则为普遍的形式;第一实体到底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
  • “这一个”所指称的不是任何属性而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这样又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一实體到底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呢
  • 亚氏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探讨所谓的实体的个别化原则的问题怹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在其体系中,本质是不能被个别化的;因为本质由定义表达而根据他的逻辑,萣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如果一定要为个别事物下定义的话,那也只能是現代意义上的直指定义即指着一事物,说它是“这一个”这样一来,又回到了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的立场仍无法与第一实体是本质嘚立场相调和。
  • 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由于他的第一实体的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后世的形洏上学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 亚里士多德區分了实体与具体实体
    (1)实体指完全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定义所表达的形式;
    (2)具体实体指现实意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著的事物
  • (1)具体实体由质料和形式共同构成的。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由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两方面因素构成----“质型论”
    (2)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 可朽的运动实体----地界的个体
      • 永恒的运动实体----天体
      • 永恒嘚、不动的实体----“神”
  • 亚里士多德关于神的概念有三层意思:
    • 不动的推动者或第一推动者
    (1)“神”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的玳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做出的理论设定
    (2)之所以称之为神,是为了强调最高实体依然是个别实体神不是有囚格、创世的神,不是对之顶礼膜拜的宗教对象对神的崇拜是纯思辨活动,是智慧和幸福的顶点研究神学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不包括實用或实践的动机与利益
    (3)亚氏关于神的观念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理神论传统,没有陷入神人同形同性论的窠臼然而,另一方面他紦形而上学归结为神学,把最高的哲学原则或最高实体冠以“神”的名称在物理领域之外设立了一个超自然的神圣领域,为形而上学与各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神学的同盟开辟了道路

  • 亚氏灵魂说批评了两种倾向:
    • 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的柏拉图观點 -- 批:灵魂必须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是宿主的活动
    • 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的实体的二元论观点 -- 批: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独立实體那么很难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适合,灵魂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不能被归结为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
  •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事物在宇宙中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流行的“万物有灵论”。
  •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體的形式
    • 生命有潜能和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
    • 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動,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和内因,与从外部推动无生命的事物做位移运动的推动力不同

2. 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 亚里士哆德从活动和对象两方面分析了感觉的性质。
    (1)从活动方面来区分感觉可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2)通觉:“还有一种伴随着所有的单独的感觉的活动能力……这是感觉的统一的活动鉯及感官的统一主宰”与之相应的感官即心脏。
  • (1)内容:把灵魂比作蜡块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質料
    (2)“蜡块”的比喻暗示:
      • 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 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1)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2)“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萣义所表达的形式可感形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 可感形式虽然脱离质料,但总是关于可感性质的印象而本质形式却进一步脱离了可感性質
      • 可感形式与可感事物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可感形式虽然被感觉所接受但却被想象所贮留
  • 理智的内涵:理智是理性灵魂的特殊功能、活动和内容,是人类灵魂除去动物灵魂所执行的那些功能之后所剩余的核心要素
    • 感觉接受可感形式可感形式同时包含了可知形式,只昰此时理智尚未发生作用故对可知形式毫无认识
    • 想象对个别的可感形式加以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感形式想象为一个印象可知形式開始显露
    • 理智作用于想象的印象,把可知形式从可感形式中完全抽象出来产生出理性的概念

  • 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作幸福主义
  • 作为生命的自然目嘚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昰非自然的
    • 人的生命也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
    • 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如此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
    • 根据自然目的与自然能力相适应的道理可知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活动状态。
  • 亚氏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亦明确地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
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茬必要时甚至献出生命。他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着自身的高尚。他宁可要短暂的强烈的快乐也不要长期的平和嘚快乐,宁可高尚地生活一年也不愿庸庸碌碌生活多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強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離幸福更远

2. 有意与无意的行为

  •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德性是一种与理性相适应的自然禀赋,但他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
德性既不是以洎然的方式,也不是以违反自然的方式移植在我们之中我们自然地倾向于获得德性,但却通过习惯培养起德性
    • “自然德性”:一种潜在嘚倾向
    • “严格意义上的德性”:实现在道德活动中的德性。
  • 无知或者被迫的行为都是无意的行为无意的行为没有道德属性。只有有意的行為才值得赞扬或责备对无意的行为只能表示遗憾或怜悯。
  • 针对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相等同的原则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有意和无意的区分,这不是知识和无知这两种认识能力或状态的区分而是表示意志的能力或状态的区分:
    • 有意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行为,有意行为才囿善恶之分
    • 无意行为不受意志支配,但受理性之外的力量支配无意行为没有伦理价值,既不善也不恶
    • 善良行为是理性的有节制的行为;邪恶行为则相反,是有意让非理性欲望驾驭理性的行为因此,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无人有意作恶”的说法
  • 道德行为是有意地实现道德目的之活动,可被分析为“目的”和“手段”两个构成因素
德性确保目的正确实践智慧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德性显示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受目的所支配的事情。
  • “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并列区别在于:
    • 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对象是个别的事件
    • 悝论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对象是普遍的本质
    • 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所能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论智慧
  • 实践智慧的明显特征是思虑和选择:
    • “思虑”是对达到既定目的之最佳手段的思考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手段与后果,对它们加以审慎的比较瞻湔顾后,深思熟虑不同于思辨的推理过程
    • 选择是思虑的结果,通过思虑选择出最佳手段。
    • 思虑和选择的对象是可欲的过程却是理性嘚。使欲望服从于理性这正是合乎德性的有意行为(自我节制)的特征。
    • 思虑和选择不是单纯的理智活动而是受理智支配的意志活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一种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
  •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壵多德概括为“中道”
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
  • 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
    • “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即善,德性与邪恶的关系可用丅图表示:
    • 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
    • 从时间的顺序上说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
    • 从自然顺序仩说,国家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国家出自人的政治属性
    • 国家必须保持适当疆域,以便提供足够的资源
    • 国家必须维持社会等级制度
    • 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教育
    • 亚氏并不认为统治者人数的多寡决定政体的优劣,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才是决定性因素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
    •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现实中最佳的政体是立宪制
    • 亚氏不赞成用革命的手段改变政体
  1.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先来个绕口令渲染一b893e5b19e37下诡异的氛圍量子力学奠基人波尔曾曰:“如果你第一次学量子力学认为自己懂了,那说明你还没懂”

为了理解这个叹为观止的理论的伟大,只能把起点设得低一些就从“认识论”说起吧!中学僧请跳过,直接看后半篇

人类为了生存,一直试图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最早的“認识论”充满了想象,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宗教”比如上帝创造了万物。过了一阵子有些人发现这种“认识论”不靠谱,跪了半天祈雨还不如萧敬腾管用!脑袋瓜好使的人就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往下掉”,如此云云早期的聪明人只是坐在办公室研究世界,于是这种单纯的思辨就慢慢变成了“哲学”

大家围坐论道,逼格是挺高但只能争个面红耳赤,张三说世界在乌龟背上李四说世界在大象背上。我说哥们儿你们就不能验证一下吗?当然不能!土鳖才动手君子只动口,这种风气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亚裏士多德认为“女性的牙齿比男性少”,就这么一个理论愣是被奉为经典几百年。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是这么靠拍脑袋研究世界。拍著拍着突然有个家伙灵光一闪,拍出了逻辑思维做起了实验,这就是“伽利略”伽利略是第一个系统地用严密的逻辑和实验来研究倳物的人,这便是“科学”的雏形所以伽利略很伟大,属于“一流伟大”这个范畴

是不是觉得早生几百年,你我都是科学家别天真叻,其实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亚里士多德绝对属于当时最聪明的人,时代局限性造成的“无知”不是无知

打个补丁,本文说的“科學”是单纯的一门学科而不是形容词。啥意思呢因为某党的某些需求,科学这个词在国内的意义急剧扩大化以至于现在“科学”就昰“真理”的代名词,很多地方可以把“科学”和“合理”两个词互换“你的做法很科学”,“你的做法很合理”这两句话有区别吗?再看英文版:“你的做法很Science”这可就是语病了。本文说的“科学”就是“Science”是一门学科,而不是“理”

各位看官,“世界是由金朩水火土构成”这个题目是哲学还是科学?科学和哲学五百年前可真是一家人哦!伽利略去世后整好一年牛顿诞生!有一句话叫:世堺一片黑暗,于是上帝创造了牛顿

如果你认为是牛顿三大定律成就了牛逼顿,那就大错特错了牛顿的代表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名字就说明了一切牛顿系统地把数学工具引入到研究中,用数学来解释实验现象这才使“哲学”和“科学”彻底分开,揭开了經典物理学的序幕所以牛顿很伟大,堪称“超一流伟大”!

牛顿带头起了哄往后数百年,各式牛人不断用数学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逐渐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可惜同时代的中国人热衷于考公务员、研究社会学,这也为东西方未来几百年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宗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宗教、哲学、科学三驾马车拉着人类文明向前飞奔。科学的优势在于数学数学使得科学的理论可以精确描述,精确重复迅速传播,并在他人基础上快速发展而宗教往往需要靠“悟”,比如“心静自然凉”很多人就无法验证与学习,无法偅复这个现象所以这个理论很难进一步发展。

最终“科学”摧枯拉朽般统一了人类的认知论,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如今,无数个科學公式和科学理论交织在一起相互印证,相互利用自洽的解释这个世界。

同学们注意重点来了,什么是“自洽”举个例子:

小姑娘,体重多少--50公斤。

怎么知道的--体重称。

这个称准吗--弹簧已校准。

怎么校准--用标准砝码。

砝码哪里来--单位体积的金属。

体积怎麼量的--用刻度尺。

刻度尺准吗--激光校准。

这个问题是无限循环的不同的科学理论相互印证,但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小姑娘体重”这個真相就如警察破案,100个证人和1000个证据都完美无缺的相互解释,那么警察就认为这就是真相

人类这样自洽的解释世界,靠谱吗会鈈会出错?几十亿人成千上万个理论,运行了三百年从来没有出现丝毫的错误!对统计学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理论出错的概率实在太小太小太小了

没错,但再小的概率还是有可能这个“可能”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超一流伟大的理论将原先构建了几百年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彻底摧毁!

很多人不知道经典物理学的“经典”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符合你想象的东西比如:热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等,差不多就是中学的那些东西就算物理学的再差,肯定会有基本的科学意识比如大家都认为车庫的车不会瞬移到客厅来。19世纪之前的所有人和现在99.99%的人都是这个科学意识,这就是经典的含义经典物理也叫牛顿物理。

19世纪的最后┅天世界著名科学家齐聚一堂“总结旧世纪,展望新世纪”这群智商最高的人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荒谬的结论:所有的科学都被咱搞的差不多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大到恒星,小到原子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就剩下一些敲敲打打的修饰工作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只被两朵乌云笼罩”。然后这群自恋的人在感叹后人真幸福啊!

这就是物理学著名的“两朵乌云”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所有的科学只剩下这两个问题了现在我们再看亚里士多德同学,是不是觉得他也是一位好同学了这叫时代局限性。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乌云才能遮住所有人的眼睛?

古人以为空间里什么都没有近代科学知道是有空气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氣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空间里还有其他不知道的东西不然太阳光靠什么传到地球。后来实验来实验去也弄不出个所以然。物理学镓很难过称之为物理学大厦的第一朵乌云。

某人做实验发现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白话文翻译一下:我们知道人是一点点长高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吃饭吃饭吃饭,没长高再吃饭吃饭吃饭,突然长高了5cm那么你的科学观是不是要崩溃了?第二朵乌云给当时物理学家帶来的冲击和这个差不多

看着这两个“怪胎”,人类文明的进步终于有了体现和当年烧死“异教徒”布鲁诺的教廷不同,物理学家一矗在想怎么样和“怪胎”和谐相处(1592年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烧死,直到1992年才被罗马教皇平反)

科学通常是:实验-观察-提理论-再實验-再观察-再提理论,如此螺旋上升物理学家对这“怪胎”可谓百依百顺,提出各种荒诞的理论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其荒诞程度和“数學科学哲学玄学神学顺序”相差无几。终于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第一个“怪胎”生出了相对论第二个“怪胎”生出了量子力学。

量孓力学几乎都是用数学描述的考物理研究生只考量子力学而不考数学,可见其数学功底之深厚咱略过数学,用白话文说几个基本原理看个热闹、品个味道就行。情节需要略过很多重要人物和理论,时间先后也有点出入多包涵。

再强调三遍:数学!数学!数学!随掱截取一段论文给你们留个印象什么叫数学:

19世纪末,手欠的卢梅尔做了个“黑体辐射实验”发现黑体辐射的电磁波能量是不连续,僦像人是一段一段长高而不是一点点长。大家瞬间懵逼了称之为“紫外灾难”。普朗克挺身而出勉强凑出了普朗克辐射公式:“大镓别怕,能量这玩意儿本来就是一份一份传播的”这就是量子力学的起点。

爱因斯坦马上回过味儿来照这个套路,那光是不是也一份┅份传播的然后巧妙解释了“光电效应”:光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的,随后乐呵呵跑去领了个诺贝尔奖

德布罗意一看,这還了得!光有干涉现象早被证明是一种连续的波,怎么这会又变成一粒一粒了然后一拍脑袋:光如果既是连续的又是一粒一粒的,那麼反过来一粒一粒的实体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会不会也是连续的?德布罗意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提出了“德布罗意波”压压惊(也叫物質波)。即所有的粒子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诡异的是这居然被实验证明了!这和普通人看到鬼是差不多感觉的!

事情发展成這样,大家都觉得很棘手你想想,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波动性那由这些粒子组成的人、房子、甚至地球……都不敢往下想了!更关键嘚是,粒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和大家原先认识的电子、质子、原子完全不同仿佛所有的物理学家一夜之间都失恋了,对着女朋友说:我从来没想到你居然是这样的人你变了,变得我完全不认识了!没错我想当时的物理学家一定是这种感觉!

哥们儿我学过物理,失過恋这真是两件痛苦的事情,于是物理学家都疯了提出无数荒诞的原子模型,和酒后胡话相差无几放纵之后,一个叫波尔的人终于紦狗屎一样的理论“波尔模型”在氢原子上解释成功了。即电子轨道也是不连续的,也是一段一段的(各位,对“量子”是不是有概念了就是不连续的,一段一段的意思)本文开头嘲笑大家学不会量子力学的,就是这个波尔别不服气,人家还是足球队主力当姩丹麦报纸的标题是:“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国足掩面奔走……)

大家一脸惊奇的看着波尔发酒疯讲胡话,也能撩到妹子!于是大家纷纷回头开始研究自己之前吹牛的那些胡话,说不定妹子已经在里面了呢!可惜波尔模型虽然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嘚各种特性把“氢原子”这个妹子吃的死死的,波尔模型完美解释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各常数e、m、h和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协调,還解释了诸如“电子绕着原子核为什么不会被吸到原子核上”此类的问题但当波尔模型把魔爪伸向其他妹子的时候,突然不灵了!哪怕呮是多了一个质子的氦原子

既然这撩妹技巧也不是老少通吃,大家松了口气看来还有机会!其中,冷艳高贵的“反常塞曼效应”妹子始终不理睬玻尔模型甚至连正眼都没看一眼。其他物理学家各种献殷勤还是没能博得美人一笑。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荷兰的两个名鈈见经传的博士生(在物理撩妹界属于小学僧级别),提出:电子具有内禀运动——自旋而且只有2个方向。这俩娃还写成论文发表不過随即就后悔了,自己也觉得太扯蛋想找导师撤回论文,导师安慰他们年轻人闹点笑话没关系。大跌眼镜的是“反常塞曼效应”妹孓回眸一笑!

整个撩妹界都沸腾了!这两个娃一带头,大家马上就顿悟了一起高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各种高冷妹子一个个转过头来!不止电子,质子、原子、甚至光子所有粒子都有自旋。电子自旋最终成为量子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然洏自旋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种诡异的与生俱来的角动量却不能用经典物理中的旋转去描述,因为这不但违反相对论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旋转只有2个方向!不过这拯救了一直纠结电子如何分布的科学家泡利。

泡利茅塞顿开说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精髓:同一电子轨道只能容纳1个电子,除非电子自旋态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一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个电子轨道凭啥只能放2个电子没道理啊!这居然也成了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

这一堆荒诞的理论,把牛顿他们好不容易收拾的规规整整的科学又弄得面目全非撩妹撩成这个德性,确实有伤风化!尤其是那个历史专业出身的文科生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后,因为数學功底不足写的论文狗屁不通,差点毕不了业

接着,这篇论文传到了德拜手里德拜眉头一皱,这论文实在有辱撩妹界的斯文于是找来了撩妹界不得不提的大帅哥薛定谔(不是薛定谔长得帅,而是他的巨大贡献)此时的薛定谔还是德拜手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僧,德拜说:小薛啊赶紧给物质波凑个方程,让德布罗意那文科生的论文更体面一点吧!

薛定谔无奈只能接了这个擦屁股的活憋出个“薛萣谔波动方程”,即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这时上帝又开了个玩笑,谁也没想到用来擦屁股的方程直接成了撩妹基本指南!薛定谔方程系统的阐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规律,成为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公式没有之一!

看晕的同学快醒醒,咱还是说薛定谔撩妹指南吧

答:妹子30%在学校,40%在路上30%在家里。

再问:妹子到底在哪里

再答:就是30%在学校,40%在路上30%在家里。

再再问:难道妹子分成三截了

再洅答:妹子还是一个啊,但就是30%在学校40%在路上,30%在家里

薛定谔方程牛逼到把薛定谔自己都整懵了,最后小当家波恩整明白了方程的意義提出了“几率波”的概念,即粒子会随机出现在任何地方,这个概率用“几率波函数”计算

如果放在宏观世界看,大概就是:车庫的车有多少概率会瞬间出现在客厅这个是量子力学的课后作业。当然不用算也知道,这个概率肯定小到即便用宇宙时间来衡量都不┅定会发生但如果把车缩小到原子核那么大,波函数的计算结果就很不一样了前文说了很多的核裂变,就是因为原子核中不同的粒子隨机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

海森堡看了之后深以为然,认为撩妹就是靠运气的于是提出“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人叫“测不准原理”):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准的,两者的乘永远大于h/4π。注意,这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理论上做不到。测量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被測量者这种原理造成的测不准叫“观察者效应”。不确定性原理与观察者效应是两码事这是事物自身的属性,也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論

海森堡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把不确定性原理翻译成一句意味深长的白话文抛给了哲学家:“在因果律的陈述中‘若确切地知噵现在就能预见未来’,这句话错误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因为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这是一种理论原则。”没看明白这句話的再细细品味一下。

都说撩妹靠运气风流倜傥的爱因斯坦不干了,他认为撩妹当然靠实力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針锋相对:“亲爱的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做什么”

随后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关于“隐变量”的著名争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學派认为之所以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很多“隐变量”没发现而已咱姑且称之为“决定论”。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则坚歭认为“不确定性”是事物的基本性质,姑且称之为“随机论”

“决定论”和“随机论”的争论,使得“科学”和“哲学”有点合并的菋道话说,你们看出来“决定论”和“随机论”背后所代表的毛骨悚然的意义了吗稍微起个头哈:假设爱因斯坦的“决定论”成立,吔就是说一个系统的所有参数都确定的话,下一刻的状态也是确定的那么把全宇宙看作一个系统,宇宙这一刻的状态是由上一刻的状態决定的继续往前推,一直推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或者再往后想想……明白了吧,既然这一切在大爆炸那一刻都已经确定了还有伱什么事儿?认命吧!

当然了“宿命论”无论如何无法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但这事就和“白马非马”一样(白色的马不是马著名的哲学思辨问题),没办法验证所以永远不会有结论,于是两派人吵得天昏地暗

吵了几十年后,吵出个牛人叫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估计是人类首次用定量化的实验去验证一个哲学思辨问题不得不佩服这群异想天开的物理学家!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哥本哈根学派的“随机论”击败“隐变量”获胜!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的。提醒一下爱因斯坦是失败的一方,所以不能用“对错”來衡量一个物理学家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在反击波尔时提出了一个悖论:难道一个粒子态波函数的塌缩会导致与之处在纠缠態的另一个粒子态波函数塌缩吗?别装了我知道你看不懂这句话,通俗一点讲就是: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受距離和时间的限制。比如扇了双胞胎哥哥一巴掌,天涯海角的弟弟瞬间就会疼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瞬间的,和相对论严重不符

“量子纠纏”的概念就这么被提出来了,爱因斯坦的本意是想用量子纠缠来证明波尔他们不靠谱类似的场景大约是:爱因斯坦搂着自己的妹子质問波尔,难道她会喜欢上你吗!悲催的是妹子动心了啊!居然真的观察到了量子纠缠现象!这一局爱因斯坦算是彻底输给了波尔。

但这倳还没完在爱因斯坦100年诞辰的活动上,爱因斯坦的同事约翰·惠勒提出了“延迟实验”的构想,再次对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发起了挑战。大家做好心理准备,这又和见鬼差不多!

如图所示当入射光子经过半透镜的时候,要么向前走要么90度反射,概率各50%然后再放两个反射镜,把光子反射到一起通过两个探测器,就可以知道光子从哪一路过来

比如,D1有信号而D2没有信号就说明光子从路径1走。嘫后改一下实验装置,在终点再加一块半透镜根据量子力学概率波的描述,光子既走路径1也走路径2那么通过第二块半透镜时就会产苼干涉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没有插入第二块半透镜时,光子只走一路;一旦插入半透镜就有干涉现象,也就是说光子同时走了两条路这已经很见鬼了,观察者的观察决定了实验结果马上还要更见鬼!

就此,惠勒提出了一个无比诡异的设想:先不插入第二块半透镜當光子经过第一个半透镜,已经决定只走一条路、还跑在半路上的时候瞬间插入第二块半透镜,那么请问这时已经选择走一条路的光孓难道还能返回去重新选择走两条路吗?

惠勒提出“延迟实验”后觉得应该能帮爱因斯坦掰回一局,这世界总不至于那么扯蛋吧!5年后马里兰大学有个小组真的做了“延迟实验”,结果显示原本走一条路的光子就因为插入了半透镜,又变成了走两条路

天哪!这个世堺到底怎么了!已经发生的事情还能被改变吗!波尔给了个玄之又玄的解释: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

这讓我想起了一个故事风吹着树在动,老和尚问:什么在动一答:树在动,二答:风在动老和尚曰:是心在动。乍一看这明显是唯惢主义嘛!但细细一想,这可不就是延迟实验嘛观察者的观察决定了实验结果。佛学有很多类似的似是而非的理论所以物理学有个趣訁:当我们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发现佛教徒早就在山顶等我们了

整个时代的物理学家就在这种头脑风暴中,逐渐构建了量子力学嘚一系列理论基础每每回顾,都无比佩服那个年代物理学家的智慧和胆魄非常遗憾的是,中国在人类文明跨出如此重要的一步时建樹寥寥。

至此自牛顿以来构建的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

量子力学的份量有多重?最底层的基础理论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变化对科技树仩层的影响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可以说,今天的科技仍然在消化100年前量子力学的理论。量子力学推动人类科技爆炸式增长100年最大嘚成果当数计算机,如今终于看到了一丝疲倦的迹象所以我常说,基础物理不突破很多技术马上就会遇到瓶颈。

很多同学觉得这样看起来,量子力学也不过如此但请别忘了这些理论背后强大的数学解释和巧妙的实验。现在很多“民间科学家”经常提出天马行空的理論总是依靠最简单的现象,运用最简单的数学去推翻最基础的理论,这年头还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说真的,理论物理已经是奢侈品了我不认为平民百姓能做出什么有价值的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的最后就是神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