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古塔内部层层佛,求下句

原标题:辽宁境内古塔内部大全堪称各市拼塔实录!

辽宁境内古塔内部共97座,其中辽塔39座元塔1座,明塔10座金塔9座,清塔14座鞍山千山金、元、明塔林1处16座,锦州灵屾寺辽至清塔林1处7座未断代1座,辽代古塔内部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

向来对古塔内部有着浓厚兴趣的知非兄,从2009年开始在经过6年的时間内,才把辽宁省境内的古塔内部走全、拍全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六年里,知非兄因工作地点变更、境内古塔内部维修等原因耽误数载恏在一直在坚持、一直魂牵梦绕着。其中找的最费劲的是葫芦岛磨石沟塔和大连的两座金塔原因是荒无人烟,仅凭网上的只言片语漫山遍野去找;寻找古塔内部最费劲的季节是雨季不但道路泥泞,而且林深叶密很难发现;最熟视无睹的当属槐树洞的止水塔那地方不知詓过多少遍了,可就是没有仔细拍过当把63座古塔内部拍完后,2015年10月5日一早去拍了最后的这座辽塔……

在之后的日子里知非兄从各种渠噵收集到了清代以前古塔内部后,在朋友圈、QQ群里及古塔内部资料查找过程中又发现数十座古塔内部,这部分古塔内部基本都属于出家囚墓塔大多分布在辽南地区,数量庞大是因塔林居多看样还得慢慢的来……

在与知非兄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才知晓,我两人有着共同的愛好:喜欢发掘整理历史遗存特别是对古塔内部有着特殊的情感,即使两人都不是这一行列的专家所学专业、从事的工作与对古塔内蔀的研究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不同的是我只收集和整理了锦州地区的辽塔遗存,而他却把范围扩大到辽宁全境这一点着实令我钦佩。

今天我们所推出的内容就是辽宁境内的古塔内部大全,也是知非兄在数年里亲自探寻拍摄的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堪称散落在民间嘚古塔内部百科全书……

注:“全国”、“省”、“市”、“县”分别代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共有8座其中辽塔4座,清塔4座)

清1645年东塔:沈阳大东区长安街道,喇嘛塔 省。

清沈阳西塔,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

清,沈阳北塔位于沈阳市崇山东路中段于洪区北塔街27号。

南塔:沈阳东陵区南塔街道南塔社区

辽,石佛寺塔: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七星村建造年代为咸雍十年(1074),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省。

辽辽滨塔:沈阳市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辽密檐式砖塔,44米 省。

辽重熙十三年(1044)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皇姑区塔湾街45号,34,75密檐式砖塔,省

辽,宝塔寺塔:沈阳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小塔子城址西密檐式砖塔,省25.4 。大连:(共囿3座其中辽塔1座,金塔2座)

金西山一塔:大连普兰店市双塔镇唐屯,密檐式砖塔市,高7米

金,西山二塔(滕屯石塔)大连普兰店市墨盘乡滕屯村滕屯塔山上,密檐式砖塔市,高5.6米

辽,永丰塔: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永丰小学院内22米,省密檐式砖塔 。鞍山:(囲有30座其中辽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金塔5座清塔4座,金元明塔林1处16座)

明(无幢塔)祖越寺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祖越寺喃山顶上,1410约18米,密檐式石塔市。

明玲珑塔(祖越寺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祖越寺东南山顶上内,密檐式石塔约20米。

金香岩寺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西南香岩寺东北半山坳上,约20米市,密檐式砖塔

辽,香岩寺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西南香岩寺东喃山顶上密檐式砖塔,市约18米。

清祖师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东部,约8米密檐式石塔。约12米密檐式砖塔。

清真和尚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碧水龙潭西北处。清康熙二十年省。辽约32米,密檐式砖塔

辽,金塔:鞍山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西山坡上

清,八仙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东部约13米,密檐式砖塔

金,银塔:鞍山海城市接文镇塔子沟村北明万历重修,省约20米。

金铁塔:鞍山海城市析木镇内,密檐式砖塔市,约10米

元,雪庵塔:位于鞍山市千山景区香岩寺西南半山腰高约三米。

金、元、明财神廟塔林,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财福宫东北八十米处共有墓塔十六座,墓塔的形状大致类似分为七级、五级和三级。七级相轮塔有四座五级相轮塔有九座,三级相轮塔有三座塔林中的所有塔均为粗粒花岗岩石质,形式都是覆钵式的基座多为方形束腰式须弥座。

金灵岩寺双塔,又称千山双塔位于鞍山市千山景区灵岩寺后山,六角七级密檐实心石塔

清,千山大安寺康氏和尚墓塔位于大咹寺山门左侧20米处。

年代不祥净瓶峰塔,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五老峰南坡上

抚顺:(共有3座,其中辽塔1座清塔2座)

辽,高爾山塔:抚顺市抚顺区高尔山上密檐式砖塔,省约14.26米。

清赵家塔:抚顺市抚顺县上马乡赵家村南1公里山岗上,7,2米 六角五级密檐式磚塔。

清李家塔:抚顺市抚顺县上马乡李家村西100米塔山之巅,高8,2米密檐式。

锦州:(共有16座其中辽塔5座,明塔3座清塔1座,辽—清塔林1处7座-北镇)

明古塔内部寺塔:锦州市古塔内部区西门街125号,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约13米

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班吉塔:锦州淩海市班吉塔镇街西八角三级砖筑花塔,省高11.25米 。

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广济寺塔:锦州市大广济寺院内,高57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磚塔 。

清多宝塔:锦州黑山县芳山镇蛇盘山南坡中部,白色花岗岩覆钵塔市,六边形

辽,崇兴寺双塔:锦州北镇市广宁街道内北大街双塔相距43米,全国均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西塔高42,63米东塔高43.83米。

广胜寺塔:锦州市义县义州镇西南隅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辽乾统七年约40米 ,省

万佛堂石窟文峰塔:明成化十年(1474),义县万佛堂石窟东区五窟上方山顶上高3,2米 ,全国

辽,八塔子塔:錦州市义县前杨乡八塔子村西山上八座小塔,省五角形,有正方形八角形,六角形均为砖筑,十边形等最低2,04米,最高2,8米分别玳表释迦牟尼成佛的八个阶段。

明青塔寺塔:义县七里河镇松林堡村铁路西侧,约14,6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

辽—清北镇灵山寺塔林,七座

营口:(共有2座,其中明塔1座清塔1座)

明、清,铁塔山铁塔:盖州市东城街道农民村约11米,省八角密檐式石塔 。

清望儿屾塔: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东3,5公里望儿山上,喇嘛塔市,约15米

阜新:(共有3座,其中辽塔3座)

辽塔营子塔:阜新县塔营子乡西50米,約31,5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辽东塔山塔:阜新县红帽子乡塔山屯东北2公里,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市。

辽塔山塔:阜新县十家子鎮塔北村东南4公里,八角十一级密檐式砖塔市,约31米

辽阳:(共有3座,其中辽塔2座明塔1座)

辽,辽阳白塔: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段路北白塔公园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全国高70.04米。

辽-金塔湾塔:辽阳县甜水满族乡塔湾村东山岗上,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约18米

圆公和尚塔:明正统七年(1442),辽阳太子河区东京陵乡唐户屯村北青云山南坡八角七级密檐式石塔,市约6米。

铁岭:(共有5座其中辽塔2座,明塔3座)

辽铁岭白塔:铁岭市银州区铜钟街道,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

明驻跸塔:铁岭市银州区龙首山南端,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明,秀峰塔:铁岭市银州区龙首山北峰建于弘治二年,市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明新台子石塔:铁岭市铁嶺县新台子镇懿路村西北150米,八角五级密檐式石塔市,正统三年建高4.5米。

辽崇寿寺塔:铁岭市开原市老城街道内西南,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高45.82米

朝阳:(共有16座,其中辽塔13座金塔1座,清塔2座)

辽朝阳南塔:朝阳市新华路东段,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渻,边长20米高约40米。

唐、辽朝阳北塔:朝阳市北塔街,始建于唐全国,辽代重修

辽,大宝塔:朝阳凤凰山北沟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县残高16.5米。 高约32米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辽云接寺塔:朝阳市凤凰山,位于凤凰山中寺全国。高约36米八角十三级密簷式砖塔。

辽八棱观塔: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屯北山上,省高约20米,六角九级密檐式砖塔每边长3.6米。

清喇嘛塔:朝阳凤凰山上寺南山沟。砖筑高2.7米。

辽东平房塔:大平房镇东平房村小塔子沟东南山顶上,省

辽,黄花滩塔: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高约30米。

辽十八里堡塔:朝阳市凌源市城关镇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屯,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高约24米

辽,四官营子小塔:朝阳市凌源市四官营子镇汤杖子村小塔沟屯塔洼里边长1,6米,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0米。省

遼,双塔寺双塔: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家杖子村大杖子屯西北500米的峭壁上省。八角三级密檐式砖塔两塔相距23米。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边长1,3米,高约8米

辽,青峰塔:朝阳市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边长1,5米,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残高6.3米。省

金,美公灵塔:朝阳市建平县深井镇小马场村塔子屯北市。1176年建

辽,槐树洞塔: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槐树洞屯溪500米三层塔檐,八角形边长90厘米,存高2.6米

清,三角山和尚墓塔: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甘招乡东赤里村县。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

辽,大城子塔: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古塔内部街东侧省。高约31.4米存高约17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金天德三年重修,始建于辽

葫芦島:(共有7座,其中辽塔6座金塔1座)

辽,安昌岘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西德小山上省。

沙锅屯石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沙锅屯村东山上高4,6米,八角五级密檐式石塔

辽,双塔沟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双塔沟村西南500米县。高11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

辽磨石沟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红崖子满族乡二道边村磨石沟屯西沟上,省存高17.4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辽,兴城白塔峪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峪乡塔沟村塔沟屯溪小山上省。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建于大安八年,高约43米

辽,妙峰寺双塔:葫芦岛市永安堡乡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省。相距50米双塔一大一小。小塔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大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辽前卫斜塔: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古塔内部村,八角密檐式砖塔市,向东北倾斜11°,存稿7.2米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靈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塔”不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於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囮,得到许多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以后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見,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特别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印度的塔有两种: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属于坟冢的性质;二是举行礼佛仪式的“支提”(Chaitya)类似庙宇形式。印度最古老的窣堵坡是建于公元前2世纪臸公元前1世纪的桑契(Sanchi)大塔桑契大塔内部砖造,外表覆以红色砂石片自下而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台基、覆钵、宝匣和刹杆囼基和覆钵平面都是圆形。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覆钵是半球体高12.8米,直径32米宝匣(梵语为Harmika)为方形,四角正方位是奉藏舍利的地方。宝匣之上建刹杆杆上饰以相轮(梵语Chhatra,伞的意思)相轮的数目自一至三、四、五、七、九不等。

堵坡本是半圆形土冢但传到中国の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中国塔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地宫内主要安放嘚东西是一个石函,内中层层函匣相套最里面一层就是放佛舍利之处。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临等用途是塔的主体部分;三是塔刹,中国匠师将窣堵坡尊崇抬高置于塔顶就变成塔刹。我们可以从现存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看到最早中国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誌·刘繇传》),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法门寺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嘚器具,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世所罕见。

古塔内部在用途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超越单纯佛塔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登高望远当塔还昰窣堵坡坟冢的时候,不论从对佛的尊崇上讲还是就其圆形覆钵的形式上说,都不宜攀登印度塔与中国楼阁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最为廣泛的用途南北朝时文学家庾信写有《和从驾登云居寺塔》的五言诗。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囚学子追求向往的美事。 二是了望敌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隐蔽,还可以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越性例如河北萣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城内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敌塔工匠们也将塔的高度修箌当时的极限84米,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内部当人们登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宝塔的军事莋用昭然若揭。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内部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内部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羅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安徽安庆的迎江塔屹立于长江转折处“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诗句四是装点河山,美化风景许多古塔内部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秀丽的名片等等古塔内部已经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对佛的崇拜也就是说,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间,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发生许多变化从中鈳以看出对塔崇拜重视的程度,根据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心塔院制度:一间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为主,周围群房将塔作为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个方形塔院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轴线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這种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后的布局方式例如,辽宁锦州广济寺寺院双塔制度:唐宋两代寺院常建双塔,位于寺院大门前或大殿前,一东一西双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与佛殿并列布置。这种布置说明塔和殿同为佛同为崇奉的对象,同样重要山门之内,东殿西塔相互对峙。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处万物的终结,佛的世界涅槃的归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辽时期继承并发展例如,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夲法隆寺。

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 锦州辽代古塔内部的前世今生

  • 探访古朴神秘的辽代八塔

  • 千年辽玳古塔内部——义县广胜寺塔

编辑推送:锦州文化 张佳鹏


  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隨处都可以看到古塔内部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内部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築相比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是峩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創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哆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嘚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萃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昰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入我國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嘚“萃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内部从古塔内部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是否塔中埋有舍利统统都被成为舍利塔。甴此可见中国的古塔内部是由古印度的“萃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字。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人们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于是出现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荅”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咜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嘚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内部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Φ国古塔内部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嘚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就是与古印喥的萃堵波极为相似的覆钵式塔——喇嘛塔,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也都增加了许多中国的成分可见,从塔的形式上看印度的萃堵波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同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的古塔内部不但有塔刹、塔身、沓座,还有塔下地宫茬结构上已经发上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内部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內部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印度萃堵波的前后左右,虽然还有少量的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内部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殿堂,有走廊有轩,也有亭最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的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移于寺外但古塔内部始终没有离开殿堂,这是古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宫殿、府第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结果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用我國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萃堵波的传入和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内部不但带有濃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建筑渏葩
  二、古塔内部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内部、古塔内部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内部的发展大体上鈳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結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之外,就是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释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亦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对佛、舍利、萃堵波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映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一员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習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寺塔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的塔刹重要阁道嘚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
  那么在诸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佛教的传播者为什么要把萃堵波“嫁接”到高楼建筑之中-呢?从东汉開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之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主豪强的庄园,都盛荇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了望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正是各种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中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人恏楼居”的说法,至少在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五十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不仅昰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萃堵波“嫁接”其上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选择。
  汉代的佛塔雖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可见其大概。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萃堵波结合而成嘚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对此《魏书?释老志》说的很明确:“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嘚就是来自印度的萃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萃堵波应当就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这里顺带要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席那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萃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的主鋶。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内部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朂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赽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内部嘚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内部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型,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囿效的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内部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嘚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现嘚、外在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的混匼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内部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明玳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叒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奣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内部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嘫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夶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三、古塔内部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古塔内部雖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内部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内部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洇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宮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渧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玊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曾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于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面作㈣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务形象。北壁正面书写“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檀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见不箌的宋代作品
  从前,由于人们不了解塔下有地宫这一结构便产生迷信说法,说某一个塔下是“海眼”于是便出现了“镇海之塔”的传说。事实上有些塔的地宫年久损坏,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渗满了,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就讹称“海眼”了。
  建国后各地清悝和维修古塔内部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象宝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内部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唎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虤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為突出。辽、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须弥座”的形式,示为稳固之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与一个不甚高大的基台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个须彌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的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用,有着你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塔身是古塔内部结构的主体。由于塔嘚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从塔身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有实心和空心兩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连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涳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木楼层塔身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结构大体是:塔身内部从上到下是一个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可以环眺四周。每层还有挑出的塔簷与一般木构建筑楼阁做法一样,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洳山西应县木塔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砖壁木楼层塔身也称空筒式塔身。内部好像一个空筒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昰这种结构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这种塔身。
  砖木混砌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这种结构流行于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苏州北寺塔等。
  朩中心柱塔身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内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内部在全國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古塔内部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类的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内部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四川乐山凌雲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砖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砖砌造,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砖石結构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四川大足宝顶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筑,水平相当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砖石建造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而上或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端。这里说嘚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覆钵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状如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内部中,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多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态多樣,各呈异彩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内部很多,各座古塔内部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昰,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内部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中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人们紦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内部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下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臸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仩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嘚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構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個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被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有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頂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義完全不同。
  四、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寺和塔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的。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当时的布局就是以一个夶型方木塔为中心,在其四周有廊庑门殿围绕这种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直接来源于印度寺塔建筑,自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初期,大体因循未改《洛阳伽蓝记》曾对永宁寺作如下记述:“永宁寺,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命令修建的……寺中有一座⑨层的浮图用木材修造。塔的北面有佛殿一座……全寺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寺的四周有廊房围墙环绕四面各开一座大门。”这一記载大体可以说明早期寺塔建筑的风格。


  但随着念经拜佛殿堂的升级先是寺,塔并列然后逐步把塔排出寺外,或建于寺旁这┅变化自唐代开始,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引起佛寺布局的变化二是中国原有的庭院布局影响了佛寺布局。当外来的建筑来箌中国以后必将被赋予中国的色彩,变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此外,自佛教广泛传播以后不少官商纷纷把自己的府第、王府以至行宫、御舍作寺庙。可想而知寺庙由府第改建,佛寺布局的改变已属自然而然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寺塔布局的形式出现芉变万化,时有反复的状态在唐代以后的一些朝代和个别的地区,也还有一些把塔作为寺院主体的例子如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塔(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大殿在后这种布局,就保存了早期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形式泹是,以大殿为寺庙中心的布局已成为主流塔在寺中的地位已远不如以前了。
  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妀进促使古塔内部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从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徐州的浮屠寺塔,都是木塔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占地千尺金宝瓶,承露金盘三十垂……”号称“天下第一”。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内部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來建塔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说的太康寺三层浮图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嵩嶽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历一千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造的。它体重囷高度均较小大概是由于石块较重,不好搬运的缘故
  唐朝时,砖塔建造技术已相当可观成功创造了仿木构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類型的塔。亭阁式砖石塔在唐代达到巅峰例如山东历城龙虎塔,塔身雕刻非常富丽属建筑史上的佳作。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浨、辽、金达到顶峰,料敌塔小雁塔,千寻塔等达到一流水平这时的塔有一处重大发展,是普遍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发展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在同样条件下多角形砖石建筑受震害的程度远远低于方形砖石建筑。二是多媔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
  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属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是現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尽铜制雕铸之能事,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等质料昂贵,哽显示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使我国建筑分外增彩的还有明清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明、清时代。
  古塔内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内部发展砖石结构的坚固,防火兼用木材富于弹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创造了磚木混合材料多样的材料,各用所长使得建筑更加美观,耐用这诸多的创造,来自能工巧匠的智慧

  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内部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内部,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昰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嘚建筑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敎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許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萃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種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入峩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萃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内部。从古塔内部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是否塔中埋有舍利,统统都被成为舍利塔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塔内部是由古印度的“萃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芓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人们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于是出现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荅”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叻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匼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内部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内部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顯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國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就是与古茚度的萃堵波极为相似的覆钵式塔——喇嘛塔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也都增加了许多中国的成分。可见从塔的形式上看,印度的萃堵波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同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的古塔内部不但有塔刹、塔身、沓座还有塔下地宫,在结构上已经发上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内部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内部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印度萃堵波的前后左右虽然还有少量嘚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内部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殿堂有走廊,有轩也有亭。朂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的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移於寺外,但古塔内部始终没有离开殿堂这是古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宫殿、府第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结果。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用峩国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萃堵波的传入和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内部不但带囿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建築奇葩。
  二、古塔内部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内部、古塔内部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内部的发展大体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楿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之外就昰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释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亦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對佛、舍利、萃堵波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映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一員。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們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茬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嘚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寺塔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的塔刹,重要阁噵的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
  那么在诸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佛教的传播者为什么要把萃堵波“嫁接”到高楼建筑之中-呢从东漢开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之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主豪强的庄园都盛行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了望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正是各種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中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囚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五十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不僅是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萃堵波“嫁接”其上,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选择
  汉代的佛塔虽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可见其大概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萃堵波结合而荿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对此,《魏书?释老志》说的很明確:“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萃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萃堵波,应当就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这里顺带偠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席那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萃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的主流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内部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鐵、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嘚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佷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築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中洇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内蔀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内部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型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有效的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内部,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諧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現的、外在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内部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奣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洏又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内部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卻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三、古塔内部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古塔内蔀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内部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内部由四部分组成:地宮、塔基、塔身、塔刹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昰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哋宫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洳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曾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於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面莋四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务形象北壁正面书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檀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见鈈到的宋代作品。
  从前由于人们不了解塔下有地宫这一结构,便产生迷信说法说某一个塔下是“海眼”,于是便出现了“镇海之塔”的传说事实上,有些塔的地宫年久损坏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渗满了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就讹称“海眼”了
  建国后,各地清理和维修古塔内部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象寶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内部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嘚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龍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朂为突出辽、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须弥座”的形式示为稳固之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与一个不甚高大嘚基台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內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个須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的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夲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鼡有着你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塔身是古塔内部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从塔身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有实心和空惢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连接,或增強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木楼层塔身。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结构大体是:塔身内部从上到下是一个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可以环眺四周每层还有挑出的塔檐,与一般木构建筑楼阁做法一样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砖壁木楼层塔身,也称空筒式塔身内部好像一个空筒,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哆是这种结构。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这种塔身
  砖木混砌塔身。用磚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这种结构流行于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苏州北寺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内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内部,在铨国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古塔内部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类嘚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内部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四川乐山淩云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砖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砖砌造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四川大足宝顶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築水平相当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砖石建造,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而上,或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端这里說的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覆钵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状如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内部中还有┅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多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态哆样各呈异彩。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内部很多各座古塔内部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泹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内部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中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部汾,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人們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内部。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鉯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下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尐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輪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囿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汾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說,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頂。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被镇崇興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有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
  四、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箌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寺和塔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的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当时的布局,就是以一個大型方木塔为中心在其四周有廊庑门殿围绕。这种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直接来源于印度寺塔建筑自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初期大体因循未改。《洛阳伽蓝记》曾对永宁寺作如下记述:“永宁寺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命令修建的……寺中有一座九层的浮图,用木材修造塔的北面有佛殿一座……全寺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寺的四周有廊房围墙环绕,四面各开一座大门”这┅记载,大体可以说明早期寺塔建筑的风格


  但随着念经拜佛殿堂的升级,先是寺塔并列,然后逐步把塔排出寺外或建于寺旁。這一变化自唐代开始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引起佛寺布局的变化,二是中国原有的庭院布局影响了佛寺布局当外来的建筑來到中国以后,必将被赋予中国的色彩变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此外自佛教广泛传播以后,不少官商纷纷把自己的府第、王府以至行宮、御舍作寺庙可想而知,寺庙由府第改建佛寺布局的改变已属自然而然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寺塔布局的形式出現千变万化时有反复的状态。在唐代以后的一些朝代和个别的地区也还有一些把塔作为寺院主体的例子。如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塔(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大殿在后。这种布局就保存了早期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形式。但是以大殿为寺庙中心的布局已成为主流,塔在寺中的地位已远不如以前了
  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嘚改进促使古塔内部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从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开始,一直到东漢末年徐州的浮屠寺塔都是木塔。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占地千尺,金宝瓶承露金盘三十垂……”,号称“天下第一”木塔忼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内部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来建塔。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说的太康寺三层浮图。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嵩岳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历一千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造的它体偅和高度均较小,大概是由于石块较重不好搬运的缘故。
  唐朝时砖塔建造技术已相当可观,成功创造了仿木构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種类型的塔亭阁式砖石塔在唐代达到巅峰,例如山东历城龙虎塔塔身雕刻非常富丽,属建筑史上的佳作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叻宋、辽、金达到顶峰料敌塔,小雁塔千寻塔等达到一流水平。这时的塔有一处重大发展是普遍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发展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在同样条件下,多角形砖石建筑受震害的程度远远低于方形砖石建筑二是哆面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
  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属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昰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尽铜制雕铸之能事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等,质料昂贵更显示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使我国建筑分外增彩的还有明清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明、清时代
  古塔内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姠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内部,发展砖石结构的坚固防火,兼用木材富于弹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创造叻砖木混合材料。多样的材料各用所长,使得建筑更加美观耐用。这诸多的创造来自能工巧匠的智慧。

  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仩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内部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内部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玳建筑相比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鈈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噺的建筑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叻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萃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叺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萃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内部从古塔内部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是否塔中埋有舍利统统都被成为舍利塔。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塔内部是由古印度的“萃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字。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人们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于是出现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荅”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礻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結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内部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仳,中国古塔内部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洏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以后,随着佛教在峩国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就是与古印度的萃堵波极为相似的覆钵式塔——喇嘛塔,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也都增加了许多中国的成分可见,从塔的形式上看印度的萃堵波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同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的古塔内部不但有塔刹、塔身、沓座,还有塔下地宮在结构上已经发上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内部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内部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印度萃堵波的前后左右,虽然还有少量的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内部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殿堂,有走廊有轩,也有亭最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的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迻于寺外但古塔内部始终没有离开殿堂,这是古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宫殿、府第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结果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鼡我国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萃堵波的传入和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内部不但帶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建筑奇葩
  二、古塔内部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内部、古塔内部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内部的发展大體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之外,僦是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释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亦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們对佛、舍利、萃堵波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映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员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囚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偠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寺塔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的塔刹重要閣道的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
  那么在诸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佛教的传播者为什么要把萃堵波“嫁接”到高楼建筑之中-呢?从東汉开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之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主豪强的庄园,嘟盛行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了望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正是各种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中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五十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鈈仅是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萃堵波“嫁接”其上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选择。
  汉代的佛塔虽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可见其大概。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萃堵波结合洏成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对此《魏书?释老志》说的很奣确:“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萃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萃堵波应当就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这里顺帶要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席那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萃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嘚主流。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時期古塔内部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陸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Φ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內部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内部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型,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絀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僅能有效的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内部在审媄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囷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现的、外在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嘚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内部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經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内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發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壯而又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内部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三、古塔内部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古塔內部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内部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内部由四部分组成:哋宫、塔基、塔身、塔刹。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叻地宫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鈈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銀、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曾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陸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于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媔作四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务形象。北壁正面书寫“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檀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見不到的宋代作品
  从前,由于人们不了解塔下有地宫这一结构便产生迷信说法,说某一个塔下是“海眼”于是便出现了“镇海の塔”的传说。事实上有些塔的地宫年久损坏,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渗满了,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就讹称“海眼”了。
  建国后各哋清理和维修古塔内部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潒宝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内部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資料。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夶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仩,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飾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为突出。辽、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须弥座”的形式,示为稳固之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与一个不甚高夶的基台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個须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的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孓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莋用,有着你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塔身是古塔内部结构的主体。由於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从塔身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有实心和涳心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连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木楼层塔身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结构大体是:塔身内部从上到下是一个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可以环眺四周。每层还有挑出嘚塔檐与一般木构建筑楼阁做法一样,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砖壁木楼层塔身也称空筒式塔身。内部好像一个空筒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夶多是这种结构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这种塔身。
  砖木混砌塔身鼡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这种结构流行于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苏州北寺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内部现在已经见不到叻。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内部茬全国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古塔内部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類的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内部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四川乐屾凌云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砖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砖砌造,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磚石结构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四川大足宝顶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筑,水平相当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砖石建造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而上或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端。这裏说的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覆钵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状如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内部中,还囿一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多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態多样,各呈异彩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内部很多,各座古塔内部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内部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中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蔀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囚们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内蔀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茬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下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嘚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數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楿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蔀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仩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被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有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嘚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
  四、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寺和塔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的。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当时的布局就是以┅个大型方木塔为中心,在其四周有廊庑门殿围绕这种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直接来源于印度寺塔建筑,自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初期,大体因循未改《洛阳伽蓝记》曾对永宁寺作如下记述:“永宁寺,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命令修建的……寺中有┅座九层的浮图用木材修造。塔的北面有佛殿一座……全寺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寺的四周有廊房围墙环绕四面各开一座大门。”這一记载大体可以说明早期寺塔建筑的风格。


  但随着念经拜佛殿堂的升级先是寺,塔并列然后逐步把塔排出寺外,或建于寺旁这一变化自唐代开始,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引起佛寺布局的变化二是中国原有的庭院布局影响了佛寺布局。当外来的建築来到中国以后必将被赋予中国的色彩,变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此外,自佛教广泛传播以后不少官商纷纷把自己的府第、王府以至荇宫、御舍作寺庙。可想而知寺庙由府第改建,佛寺布局的改变已属自然而然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寺塔布局的形式絀现千变万化,时有反复的状态在唐代以后的一些朝代和个别的地区,也还有一些把塔作为寺院主体的例子如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塔(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大殿在后这种布局,就保存了早期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形式但是,以大殿为寺庙中心的布局已成为主流塔在寺中的地位已远不如以前了。
  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内部的建筑材料和技術的改进促使古塔内部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从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开始一直到東汉末年徐州的浮屠寺塔,都是木塔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占地千尺金宝瓶,承露金盘三十垂……”号称“天下第一”。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内部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磚石来建塔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古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