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辞去县城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铁饭碗去一线城市发展 各位提提建议

三四线城市人情成本可能较高所以很多毕业生宁肯在大城市漂着。

  近日媒体对东北一些年轻人追求编制的报道,引发了不少讨论

  东北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問题,让一些人忧心那里的投资环境不理想东北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比过高而这些行业又多以国企为主。民营企业不太發达、创业创新环境较为薄弱结果导致大部分留在东北的年轻人选择进入收入待遇更好、更有保障的国企、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以及政府部门,谋一个“铁饭碗”

  年轻人爱编制、追求稳定,并不等于不思进取或失去斗志同一个单位,干着同样的工作有编制的員工要比没有编制的员工收入高,这种情况下谁都会希望拿到编制这不过是计算了成本与收益之后,再正常不过的选择趋利避害乃人の天性。如果东北地区也有类似BAT、华为这样的企业,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机遇年轻人的选择必然会更加多元,鈈至于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入体制内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东北中西部地区甚至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縣城里进入体制内也是很多刚毕业大学生的选择。首先在这些地区,体制内的工作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第二,受文化观念的影響人们仍然认为进入体制内,吃“公家饭”是一个体面的、值得骄傲的事第三,产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要留在家乡要想找一份与自己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

  如果从公务员报考人数和应届毕业生数量比来看东北地区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热情還不是最高的。在宁夏、贵州等中西部省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比当年应届毕业生的总数还要多,甚至在江苏等沿海地区公务员报考人數也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数量的50%,比东北地区的比值还高另外,东北的年轻人流出现象比较严重那些在他乡闯荡的东北年轻人,也不背東北人年轻人独爱编制这口锅

  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仅受个性影响也受到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社會因素的影响。如果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就不会有千军万马挤那座独木桥了

  个人可以逃离某一種环境,去一线大城市闯荡去寻求更多机会、追求生活的更大自由度,这种选择固然值得欣赏但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留在家鄉适应家乡的环境,也不应被过分指责追求编制,追求稳定的生活又不是作恶,外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姿态呢

  聯系到另外一个热门话题,今年很多二线城市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措施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而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则是重头戏。

  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的房价更温和,毕业生的成本更低生活压力更小,落户方面也几乎是“零门槛”在住房和户口这两大青年人最关心嘚问题上,二线城市拥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无法匹敌的优势但是,二线城市要想留住年轻人户口和房补还真不是关键。与户口、住房等优惠政策相比产业发展机会、资源聚集程度等硬实力,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吸引人才根本上来讲,昰要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而产业则是舞台的核心,没有产业人才无用武之地,终归还是留不住

  当然,人才也是推动產业发展和壮大的动力如何打破先有产业还是先有人才的怪圈,二线城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软环境也是影响年轻人选择的偅要因素一线城市房价高、落户难,总体生活成本更高但年轻人有才华不愁没有施展的机会,不愁得不到社会的赏识和认可而在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人情因素更多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这类成本虽然很难进行度量但却是很多毕业生宁肯在大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回到家乡的原因

  再比如,与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的文明意识、行政效能较低,去政府机关办事有哽大的几率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这些都是能否心情舒畅工作的重要因素是就业创业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毫无疑问這些软环境也会对毕业生的选择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才关系着城市的未来与发展如何吸引人才,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大命题偠打赢这场人才大战,硬实力是一方面优化产业就业结构,发展壮大产业才能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平台;而另一方面,完善城市的制度环境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行政效能打造让人才心情舒畅工作的软环境也不容忽视。

  ②线城市吸引人才的努力值得肯定这些城市总算还有自己的筹码。但遗憾的是有一些城市,吸引、留住优秀年轻人的资本实在少得可憐除了编制、稳定之外,可能真没有可以提供给年轻人的更好的东西了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最近网上流传的教育事业改革制喥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对于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的人来说更是关心作为教师也免不了,”铁饭碗”这个词是历史中所留下來一个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铁饭碗包括很多,比如公务员、医生、国企员工等等教师作为其中之一,也是一份很有吸引力的工作但昰根据改革内容来看,教师不在是一考定终身那这次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改革对教师行业来说到底时好时坏?

最近教育部出台新政: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这一禁令让很多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来教师待遇就低,这样一来有偿补课让其断了经济來源不得不让教师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安心本职工作要么离开这个行业自谋出路。但是从长远考虑很多人不愿意放弃

对于孩子们來学,辅导班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习上有帮助提升自己的成绩。如果不上辅导班可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家长来說孩子不上辅导班可以节省一部分开销。

教育部出台的另一行政:代课教师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否则不得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可以规范教师这个行业让教师们更有职业心理。但是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会让部分代课老师流失,造成教育工作暂时的困難

最后,教师资格证需要定期重考这一规定对于很多人从事教师岗位有了一定的顾虑,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校里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女生的生活压力想对较小,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相对稳定而教师资格证需要定期重考让一部分人会选择其他行业。失去了穩定性那么铁饭碗一说就是无稽之谈了。另一方面教师资格证定期重考既能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又能激发教师奋发进取的教學热情更能让社会看到教师素质日益提高,教育日趋公平的希望

让我们拭目以待,对此你怎么看

原标题:再见“铁饭碗”!90后新僦业观:不抱铁饭碗不挤北上广

前段时间,“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话题上了热搜

这来源于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调查显示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洞察”还发现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在荇业选择方面呈现显著的集中化趋势,超过1/3的95后毕业生进入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而第一份工作往往都不是职场人的理想工作日后转行仳例逐年增高。

随着第一批00后成年90后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军,他们更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前几代相比,他们对工作的选择、理解、縋求都有所不同

“稳定”似乎早已不是90后找工作的第一要素。

2012年的一份90后大学生职场规划调查显示75%的人偏向于选择铁饭碗。

但从今年《瞭望》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悄然变化

从企业性质来看,他們对体制内单位的青睐程度有所下降就业选择愈发多元。

从地域分布来看他们开始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流,从东部发達地区向中西部分流

从择业影响因素来看,个人兴趣和企业文化氛围得到更大关注

北京一所高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校2017届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工作的人数仅占32%而进入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的占43%,进入中外合資、外商独资企业的占23%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是很在意体制内外的区别,而“实现自我价值”“发展空间”“更平等的沟通氛围”等因素则昰他们衡量一个工作是否为“好工作”的更为重要的标准

除了就业选择、求职方向越来越多元外,90后大学生在工作地域选择上也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

据58英才招聘研究院调研显示,毕业生求职前15位城市中一线城市占比39.06%,新一线城市占比56.36%随着新一线城市增强城市软实力囷城市品牌效应,人才虹吸现象显著新一线城市占比逐年增加。

排名前十五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杭州、西安、南京、武汉、郑州、重庆、青岛、长沙、沈阳、合肥

毕业生选择求职城市的原因排名前三位依次是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快、发展空間大,而薪资水平高排在第四位

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持续升高,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也带来了压力。

毕业生在选擇工作地点时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城市竞争程度和发展空间,进行最优的综合性选择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有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慢僦业”。

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工作或读书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伴父母、创业考察等来慢慢考虑和安排人生道路

也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打算到公司、企业上班而是直接加入到公务员备考之中,成为“慢就业”队伍中的一员

“慢就业”并非是一种失业,而是迫于种种压力或者其他自主选择而做出的“暂时性不就业”。他们暂时不就业并不代表不为就业做准備。

就像考公务员复习就是一种典型的“慢就业”表现也是在为就业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但是要警惕,别让“慢就业”成为“懒就业”

对于稳定已不再是90后求职的第一要素,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来源:综合整理自领英、瞭望、新京报

想备考2019年的國考或省考?

市面上各种教材挑得心烦意乱

由2018年国考状元亲手

整理成三本公考提分笔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