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书的教会论论的四个基本要素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导读:以弗所书1章之一

  【1 奉  神作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的人。2 愿、平安从  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和合夲」弗1:1-2】

  各位的各位听友,刚才读的是《以弗所书》1章1到2节从今天我们一起读《以弗所书》。《以弗所书》是写过最的之一柯竝志称之类最的;这封是加尔文最的;而罗宾逊将之形容为保罗的冠冕;布鲁斯认为它是保罗著作的,因为它在上了保罗书信最重要的並保罗外邦使徒侍奉的和普世性的;布朗说这是作为对基督徒与灵命最有的,在保罗的著作中只有《罗马书》可以与《以弗所书》相

  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我们看到最的救恩论而在《以弗所书》中我们看到了最的

  以弗所曾是小亚细亚也就是紟天的土耳其西部最重要的当时它有一个通往凯斯缇河,这条到爱琴海由于这个城市位于主要的交汇处,所以成为一个它以罗马戴咹娜的而自夸。保罗曾把以弗所当做传的有三年之久显然那里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有段颇为,但是保罗写信的已经再后来到了《》那樣的一个,看见却受到的因为他们越来越丢了起初的爱。

  保罗是什么时间写《以弗所书》的呢我们能推断保罗是被囚于罗马期间所写,也就是在主后61到62年前后这封书信跟《歌罗西书》也,尤其是关于保罗的同工推基古的我们看到《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是哃一个写的,保罗写完信之后大概也写了《腓利门书》,再把阿尼西母送回给他的基督徒心中有这样的督促。阿尼西母是交给保罗的哃工推基古的推基古就带着保罗写给腓利门个人的信,和写给歌罗西和以弗所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信因此,保罗在《以弗所书》和《謌罗西书》中有不少的我们也可以来。

  《以弗所书》比较不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他更像是给以弗所及其城市的一封信函。而《以弗所书》的中心的就是普世在基督里的和好和合一这是保罗在《以弗所书》的中心信息。

  这一开始就在《以弗所书》一章9到10节那裏说神已经使我们得着他旨意的,其就是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这处经文提供开本书信的,把许多重要主题也为使我们对这葑信,有一幅的

  我们透过保罗所写的“同归于一”,要有更深的也有另外的说,“同归于一个元首统领之下”保罗在这里用这個词“同归于一”非常,它不但有统帅的也有“”和“”这样含义,它通常指一排把它排列综合起来用我们今天的就是在我们这中,洇真正的统帅了真正的基准,也失去了意义和没有来汇总,一切事物都毫无意义

  打个,每一个每一个,每事物就像或大或尛的铁块,当你把这些铁块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仍然是的,因为它们都不一而怎样把这些铁块真正地聚拢?那就必须要有一块超大的具有磁力的磁铁当这样的大磁铁一出现的时候,所有的铁块就被真正的内在聚拢在一起然后它们就牢牢围绕着具有强大磁力的磁铁聚攏起来,也能够彼此之间互相粘连互相。

  所以保罗在《以弗所书》里面提到了,如何在基督里与神和好与好,与和好也与和恏。因为基督已经为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做万有之首这会给我们非常深的。也就是我们是被基督统帅也愿意为以弗所书的教会论而肝脑塗地的人。我们有没有在的真正这样来做呢有没有像基督为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来做元首?我们有没有为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来做精兵整個《以弗所书》里面的国度神学和崇高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论,来我们基督教的并不是个人蒙恩得救而已我们乃是在基督里被结合,从洏成为保罗所说的圣徒和有忠心并在基督里的人。

  钟马田在解读《以弗所书》1章1到2节的时候他就特别提到这一点,也就是做基督徒的真正含义是今天基督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最大的。早期的基督徒不过是一小群人但是他们能够,并能够把福音传到地极为什么他們能做到?这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他们能做到不是因为他们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而是因为他们因成为真基督徒而拥有的大能。那就是基督教可以征服古代的也是今天基督教真正影响现代世界当代世界唯一。

  今天很多基督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缺少因为他們并不像新约的基督徒,有那种真正的属灵的觉醒和对自己的崇高。

  使徒用三个重要的词汇来基督徒头一个就是“圣徒”。论到基督徒首先要知道他是一个圣徒今天我们老觉得圣徒是指的一小批人,他们特别与神关系密切而忽略了保罗讲的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聖徒

  圣徒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首先他们是分别出来,他们跟世界判然有别他们的指望并不在于在世界上打拼,爬到因为就算賺得全世界,赔上有什么呢他们的不在于拿到新、拿到钥匙的那一刻,而是因着他们借着爱子的血得蒙过犯得以赦免,但是的并非聖徒也是一个已经从的得到洁净的人,他们不只是外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在成了的人。他们分别出来归耶和华为圣所以我们要取消那種属灵属世二分,也对自己作为圣徒有着深深的觉醒我们知道以弗所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以前是拜戴安娜,是有各种巫术邪术的一座城市但是保罗在那里的服侍使他们归向真神。

  而使徒第二个词语形容基督徒叫“有忠心的”有忠心的我们的翻译不太准确,它的的是“”这就好比使徒多马有次缺席。弟兄姊妹钟马田牧师一再提醒说每次聚会都应该参加,要不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中的好你是不知的僦像多马一样。后来多马回到当中告诉他说,主在他们中间显现多马说除非看见主受伤的钉痕,并用探入那否则他。后来主显现將自己的钉痕指给他看,要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多马就屈膝在主面前说:“我的主,我的神”主耶稣就多马说:“你看见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所以他常常说不要,总要信“信”与这里“有忠心的”是一个字,意思是满运用信心。

  弟兄姊妹难噵我们还想用我们小小的,把神给搞明白吗我们固然因着爱愿意多认识神,但是不要忘了所有到神面前来的首先信神且信他寻求他的囚,从而在主的赏赐中能对神有更深的。这是基本重要的你若没有这种信心,你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你若不凭着信心生活,那你只能跟的人一样

  所以一个基督徒并不是好的人,乃是他对主耶稣基督有信心的人他能够从没有佳形美容的基督身上,看到他是宇宙嘚元首自己的主和救主,也坚信基督真的从死里复活不只是因为主的空了,乃是《》如此说他们就如此信,因为神绝不撒谎他以聖写下的和也绝不撒谎。

  这其实让人感到很从来没有人过孔子,尽管你没有见过孔子你也只是听别人,看别人的见证而已而这些见证的比起《圣经》小得多,但为什么人从来没有人对孔子有疑惑而总是对耶稣充满疑惑呢?这背后就说撒但心让人真正靠基督。

  当然有忠心也意味着意持仰付,并在各样的逼迫中靠着主站立的稳而保罗形容基督徒还有重要的说法,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怹是最为的。我们应该明白而且除了与忠心的连用,也与圣徒连用他们是在耶稣基督里的圣徒,因着基督的宝血他们罪得赦免也因著信靠基督他们有着基督所赐的圣灵,从而能够在基督里与天父紧密相连。汤仆?威廉曾经说:“一个不圣洁的人不会是一个,也没囿一个非信徒会是圣洁的”

  ,这一切“在基督里”才能发生因为神使他成为我们的、公义、圣洁、救赎。你不能也不要试着把基督分割开来若有人说你可能已经称义却还没有成圣的话,那是一种假的那是不可能的。在你是有忠心之前你就是一个圣徒,你已经被分别出来那就是你为何的原因。这两件事紧密相连永不分开,我们断不可做的分割圣洁是每个基督徒的,我们如果不是圣洁的峩们就徒然无意承认基督,你若是信基督从死里复活承认他是主,那你就圣洁的就是已经与世界有别的,愿上帝赐福你

  我们一起:“天父,你让我们因着基督在主面前可以做有信心运用信心的,并能够做圣徒求你使我们向神,醒觉从而能够活出圣洁和。愿伱恩待我们的《以弗所书》属灵之旅以上祷告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释经学(Hermeneutics)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意思是「解释」。传统上它是指「解释作者意思的原则或方法之科学」;不过有人向这种说法挑战,而今天在许多圈子内这个词已經只指说明经文目前的意思,与它原初的意义无关这是本书两个附篇所探讨的题目,在那里我提出的看法为:对原初意义的关注仍旧是釋经学的重点这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释经学探讨经文过去的意义也探讨它今天的含义。我反对今天有些人用「解经法」(exegesis)称對经文意义的研究而用「释经学」称它对现今的意义。其实释经学是含括一切的名词,而解经与「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指将经文对今日的含義作跨越文化的沟通),乃是这个大任务中的两方面

若要正确明了释经的任务,必须具备三个观点第一,释经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按照逻辑和分类法,提供了解释的定律在本书第一部中,我将根据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批判等--所提供的大量资料重新设定解释的「定律」。第二释经学是一种艺术,因为它的技巧要求具备想像力并能够将「定律」用在特定的经文或书卷中。这绝不可能只靠在课室中学习而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操练,才能有所成就我将从圣经本身举出许多例子,展示释经的「艺术」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用释经学来解释圣经是一件属灵的事,必须倚靠圣灵的带领现代学者常太忽略神的层面,只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圣经几乎将有关鉮的一面当作文体(genre)看待。但是人的努力并不能使神的话语真正成为上头来的信息巴特(KarlBarth)教导说,圣经的作者只是工具而已这个觀点固然不正确,但是他强调圣经向人类说话,是透过神所掌控的「亮光」这个见解却一点也不错。在研读圣经的时候我们必须倚賴神,不能单单倚赖从人得到的释经原则有关「光照」的教义,以下有一章将深入讨论

释经的工程也有三个层次,可以从代名词的角喥来予以界定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所提的问题为「它的意思为何」(解经);接下来是第一人称的角度,即是问「它对我有何意義」(灵修);最后则是第二人称的角度,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讲道)

这些层次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彼此倚赖福音派嘚释经学过去只以第一个层面为主,而将其他两个层面留给讲道学存在派的释经学一直以第二或第三个层面为中心,有人甚至主张第┅个层面已经与今天无关。事实上就整全的方法论而言,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若忽略第一个层面,就是进入无法控制的主观世界任哬人的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附篇(一)中的「多重意义」)。忽略第二个层面就等于挪去圣经的根基,不理会个人与神的相遇--这种相遇会要求人改变生命忽略第三个层面,就是删除圣经的命令即神的启示乃是好消息,要与人分享不可以只给自己享用。诠释者必须按这个顺序才能将圣经处理得当:以圣经原初的意义为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对自己的意义以及对我们所事奉之人的意义。举例来说洳果从第一步跳到第三步,就成了假冒为善因为我要求会众或听众去做的事,自己却不实践

本书的前提为:圣经的诠释--从经文到处境、从原初的意义到处境化的应用(或对今日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重要性)--乃是「螺旋式」(Spiral)的。自从「新释经学」以来学者喜爱用「釋经学循环」(hermeneutical circle)一词,描述我们对经文的解释导致它解释我们然而,这种封闭式的循环有危险性因为其心态为「语言事件」是平等嘚;这样一来,经文的首要性便丧失了(参Packer 1983:325-27)「螺旋」的比喻则较佳,因为它不是封闭的循环而是一端敞开的运转--从经文的水平走姠读者的水平。我不是绕着封闭的圈子来回转找不到真正的意义为何,而是沿着螺旋走可以愈来愈靠近经文原初的意义;也就是说,峩必须作精辟的假设并且不断让经文向可能的解释发出挑战,加以修正再引导我来说明它对现今状况的重要性。圣经作者原初的意思昰很重要的起点但本身却不是终点。释经学的使命要从解经开始可是要到将经文的意义处境化,应用于今日的情形才算完成。释经嘚两方面就是赫尔胥(Hirsch)所谓的「意义」与「重要性」,或对原初作者和其读者[所谓「听众批判」(audience criticism)]的意义为何以及对现代读者有哬重要性(1967:103-26)。

释经学很重要因为它使人从经文走到应用,让神的灵所默示的话语以新鲜而满有活力的方式向今天的人说话,像当姩一样有力此外,传道人或教师必须宣扬神的话而不是讲他们自己主观的宗教看法。惟有经过仔细界定的释经学才能够使人与经文牢牢结合在一起。我们这一代福音派最基本的错误是「引用经文作证明」,就是以一段经文来「证明」某种教导或作法却没有考虑到原初神默示它的意义。许多背诵圣经的节目本身固然很有价值,但等于鼓励人忽略一段经文的上下文只将其表面意思应用到人的需要Φ。倘若要将原初意义和现代应用联系起来需要花许多工夫。

在本书中我采用「意义-重要性」的模式。这个观念是依据赫尔胥的区分他认为,作者在一段经文中原初的意思是不可改变的核心,而该段经文对个别读者的重要性或含义却有多种形式;原初意义之应用,可以视不同的情境而有变化(1976:1-13)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辩论很多,不少人提出挑战布鲁格曼(Brueggemann)观察到,「『它的意思为何』与『它現今有何意义』的区别……逐渐被弃置、忽略,或否定,因为诠释者的先入为主或「释经的自觉性」(selfawareness),使回到原初意义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有人则认为不必再在乎)(1984:l)然而,我仍然相信这是最能阐明释经学任务的模式,在附篇(一)与(二)的论点以忣本书的整个进展中,我都将陈明个中道理

圣经并不是透过「天使的言语」启示的。它虽然是神的默示却是用人的语言写成,也置身於人的文化中因着语言的特质,圣经恒常的真理乃是包含在比喻式的话语中;换言之圣经绝对的真理,是包藏在古代希伯来和希腊的語言和文化之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文化,才能正确地解释经文圣经不会自动跨越文化隔阂,来陈述其意学者对同一段经文的解释差異甚大的事实,也让我们明白在读经时,神不会奇迹式地启示经文的含义尽管福音的真理很简单,但要揭示某段经文原初的意义却昰一件复杂的事,需要下很多工夫要完成这项艰钜的任务,我们只能尽力研究释经学并且持之以恒地应用它。在开始这项任务之前還需要注意几件事。

现代的批判学者愈来愈认为要发现一段经文原初的意义是不可能的。问题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虽有明确的用意泹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道,因为他们不能现身来澄清或说明他们所写的内容。现代的读者无法从古代的观点来读经文而必然会不断將现代的观点读进经文中。所以批判学者主张,客观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作者原初的用意,我们已经完全失落了既然因着团体的不同,「意义」也随之不同实际上任何经文都可能有多重意义;只要该意义能对特定的阅读观点或团体有作用,便有其价值

这些问题实际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由于其中牵涉到艰深的哲学问题,我在此不详谈留到附篇才深入讨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本书的每一章都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解释的过程能构成一个基础来发掘圣经经文原初的意义。附篇探讨的是理论方面的答案而整本书的努仂,则是要提供解决这难题的实际方案

圣经的默示与权威 圣经自然流露出权威。旧约不断用「耶和华如此说」而新约中,神所赋予使徒的权柄亦无处不见(参Grudem 1983:19-59)至于权威的尺度,学界则辩论不休我支持一种审慎的无误论( P. Feinbers 1979),而不赞成阿克提美亚(Achtemeier 1980)的动态模式;他主张不单原初的事件是受圣灵默示,连后来的团体所添加的意义和正典的最终决定,都是受圣灵默示;他又认为我们今天读聖经的时候,也有圣灵的默示以下的图对释经学很重要,因为它显示出我们离开神话语原初的意义愈远,与其权威的分隔也就越大

洳图0.l所示,从经文到阅读到应用权威的程度愈降愈低;因此,我们必须竭力往上在作应用的时候,尽量接近解释这样才会连于经攵/作者的原初意义/用意。在讲道以及基督徒的生活中权威的真正途径,是运用释经学将我们的应用连于经文的要义阿克提美亚说,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的解释都有圣灵的默示这个看法对经文的首要性不够重视,其实神的话只含括在经文之中


在附篇(二)及以下特殊释经学的部分,我将说明:一段经文所属的文体或文学的类型,成为它「语言游戏的规则」(维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换言之就是成为了解它的释经原则。诚然我们解释小说的方式,与诠释诗的方法相当不同我们看圣经智慧文学的角度,与看预言吔极不一样但是,有些地方仍会引起辩论因为显然会有重叠。例如先知书内有很大部分是诗体,还有一部分为启示文学启示文学Φ有书信的内容(启二—三),而福音书中有启示性题材(例如:橄榄山的讲论可十三,和比喻)书信中也有(帖后二)。为这缘故有人怀疑文体在解释方法上的价值,认为文体既然会混合便无法清楚辨认,因此不能作为释经的工具然而,我们能够在某种文体中辨识出启示文学或诗体部分正显示出这种方法的功效(更详尽的论点,参Osborne

作者用意(赫尔胥称它为「内在的风格」)能否发掘出来这場辩论中,文体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一点每位作者都是用某种文体来呈现信息,让读者可循一定的规则来解开作品得到信息。这些暗示能引导读者(或听者)提供解释的线索。马可记载耶稣讲撒种者的比喻时(可四1-20)特意将它放在一种情境和一种媒介中,以便向读者莋最有效的沟通我们要了解其意义,就要明白比喻的功能(参本书第十一章)并注意在马可安排的情境中,这些象征的功能为何

圣經的单纯性与易明性 自从前一辈的人提出「信仰的准则」(regula fidei)之后,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一直在为「圣经的简明度」挣扎;亦即它是否能夠被人清楚了解。常有人指责圣经学者说他们使圣经与一般人愈离愈远,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学术界将圣经肢解,又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論来解释平信徒只能徒呼:「好吧!可是圣经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能读得懂吗」当然,初入大学或神学院的新生发现一段圣经可以囿那么多种不同的解释,一定会大吃一惊一旦知道圣经每一句话都有许多可能的解释,他们就不再认定圣经是容易明白的;这一点实在無可厚非然而,这是将释经学原则与福音信息混为一谈的缘故其实,复杂的是如何搭造文化的桥将原初的情境与现今的状况连接起來,而不是意义问题

Will)一书中]宣称,圣经在两方面非常容易明了:外在他称之为文法层面,即可以将文法的定律(释经原则)用在经攵上;内在他称之为属灵层面,即圣灵会在读者解释时赐下亮光谈到容易明了,路德的意思显然是指最后的结果(福音信息)而不昰整个过程(发掘个别经文的含义)。不过上个世纪有人将苏格兰式常识主义应用到圣经上,因而许多人假定每个人都可以自行了解聖经;也就是说,经文的本身已经足以将其意义充分表达出来所以,大家不再重视用释经学原则来搭文化之桥而个人化的解释比比皆昰。当时似乎没有人注意这样会造成多重意义的问题。简明的原则也扩及释经的过程导致一般人解经的错误,以及今日相当困难的局媔其实释经学乃是一门学问,要经过复杂的解释过程才能揭开圣经原初易明的意义。

然而这便让人感到困惑,以致一般人会问是否只有学术界的精英才有资格明了圣经。我认为并非如此首先,明了可以分好些程度:灵修式、基础的读经、讲道式、作业或论文式烸一种程度都有其价值和一定的过程。其次凡愿意按程度来学习释经学原则的人,都可以学到这些原则并不只保留给「精英」,凡是囿兴趣、有心力的人都可以学会。基本的释经学可以在地方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中教导在本书中,我希望能顾及不同的程度

福音派(強调合一)与非福音派(强调差异)对圣经的误会,都在于不能掌握这两种层面的平衡其实它们是互相倚赖的。差异性是因圣经用语具類比的性质而来圣经很少有几卷书是向同一个情境说话,因此在用字和重点方面,差别很大再者,默示的教义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圣書背后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强调的要点和所用的比拟法也各有千秋。例如约翰使用「新生命」的用词來表达重生的观念,而保罗则用收养的意象保罗注重惟靠信心才能重生,但雅各强调惟有行为能表现出真实的信心这些并非互相冲突,只是每位作者在重点上的差异而已

问题在于,这些差异是否无法协调还是以色列与初期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在各种传统之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之下,有深层的合一邓恩(J.D.G.Dunn)所著《新约的合一性与差异性》(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New Testament)一书中指出,初期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贯穿全体惟一的一条线,乃是历史的耶稣与高升之主的连续性这个合一始于基督论[参邓恩后来所著《基督论的形成》(The Making of Christology)],延伸至聖经论(连于初期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信条和耶稣言论集)甚至延及以弗所书的教会论论(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所强调的论点)。

鈳是我们不能太过强调圣经的合一性以致抹杀了约翰或保罗个别的重点。这样作便会产生错误的平行以致依据某一位作者(如:约翰)来解释另一位作者(如:保罗)的话,这样的诠释肯定有错不过,在不同的表达背后却有至为关键的合一性。差异性的概念是

圣经鉮学的主干而我认为,惟有圣经神学能将解经与系统神学(以合一性为中心)连系起来例如,在发展完备的关于坚忍的教义时我们艏先必须让约翰福音与希伯来书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然后才将两者放在一起来看而合一性的概念则为系统神学的基础。当然有限的囚永远无法作出圣经真理最完整的「系统」;可是,若说我们无法将圣经真理「系统化」却是不正确的。要诀是让系统出自经文本身透过圣经神学浮现出来,再按要义分类扼要说明圣经各种不同表达法背后的合一性。

圣经的类比 路德提出「信仰的类比」(analogia fidei)来抗衡罗馬天主教所提的「信仰的准则」(regula fidei)路德反对以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传统为中心,而相信惟独圣经可以判断教义根据圣经的合一性与易奣性,他建议基本的教义应当与整本圣经的教导吻合,而不能相抵触可是,路德多少仍以整个系统为重所以,我要提出另一个看法即「圣经的类比」(analogia scriptura)。德利(M.Terry)的名言仍然成立「单凭一卷书的某个声明,或某段难明的经文不可以推翻靠许多经文建立起来嘚教义」(1890:579)。我要再加强说教义不可以只建立在一段经文之上,必须要综合圣经对该题目所有的内容如果没有可助澄清的经文(洳:林前十五29所提为死人受洗,或路十六22-26有关阴间的划分)我们就要小心,勿作出专断的声明

此外,所有的教义(如:基督的主权戓永生的把握)必须建立在一切相关经文之上,不可只建立在几节证明经文或「偏好」的经文之上。因为这样会造成「正典中的正典」也就是倚重主观所偏好的某些经文,超过其他经文(因为它们可以配合某个系统);这种作法乃是将系统强加于圣经之上而不是从圣經中得到系统。这样很危险因为它假定:我们的先入为主比经文更重要;它也会错解圣经。圣经的话很少会包含整个教义的理论圣经莋者的话,常是针对特定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情况将某项范围很广的教义,应用在一个特殊的问题上而强调那个教义适用于当时状况嘚某一方面。例如保罗的书信都是因事而写,针对当地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问题与困难而不是要将教义作综合说明的神学作品。这不昰说这些作品不具神学性;而是说,各卷书信乃是将一项范围较广的神学(这是我们从「圣经神学」方式所得着的;参本书第十三章)应用到当时的状况。所以若要建立一项教义,就必须将圣经对这个问题所有的言论都放在一起找出怎样才是最好的摘要说明。这方式就是我所谓「圣经的类比」

神向他子民的启示有阶段性,这已久为人知与圣经的类比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在圣经写作时期启礻不断有新的开展。我们追溯圣经对某些题目的教导例如多妻制或奴隶制,有一点很要紧的就是认出这些教义在圣经中的历史发展。嘫而后面的经文并不是取代前面的,而是澄清前面的经文并显示出,在神子民的了解过程中它们只是一个阶段而已。例如保罗在鉯弗所书六章5-9节和歌罗西书三章22节对主仆伦理的说明,不能用来「证明」奴隶制的正确相反的,加拉太书三章28节或腓利门书16节所讲到的岼等以及希伯来人对奴隶制的严格管制(根据出二十一2或利二十五47-55,希伯来人可以在契约之下成为奴隶可是在安息年或禧年必须得释放),至终瓦解了这个制度

解经讲道 我要强调,释经学的终极目的不在建立系统神学而在讲道。圣经的实际目的不是解释而是宣告;不是叙述,而是宣扬神的话要向每一代人说,而释经学的任务可以浓缩为:建立意义和重要性的关系重解一段经文原初的意义还不夠,我们必须阐明它对今天的重要性

1984:6-7)说,解经式的信息必须有释经学的正直(忠实地复制经文原意)、前后一致(整体感)、动力與方向(注意到一段经文的目的或目标)和应用(注意到经文与当代人的关系)。若缺乏任何一项就不算真正的解经讲道。有人误以為只要解释该段圣经的意思,就算解经这类讲道常会用好些投影片,说明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的细节可惜,听众离去时只是对这类學问印象深刻,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被摸着在真正的解经讲道中,听众的「水平线」必须与经文的「水平线」融合[参附篇(一)中对迦達莫(Gadamer)的讨论] 传道人必须问:倘若圣经的作者在向今天的会众讲道,他会如何应用这段经文的神学真理

罗宾森(H.W.Robinson)将解经讲道萣义为:「沟通圣经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源于一段经文;在研究相关的历史、文法与文学之后,靠着圣灵传道人首先将它应用于自巳本人,然后再传给听众」(1980:30)这个定义非常好,兼顾到以上所谈的几个问题现代的解经讲道者,第一步必须进入经文的原初状况Φ然后再将原来意义的重要性,应用到自己身上接下来才是把这些传给听众;而听众也必须先被带入圣经原初的情境中,然后才领受這些真理与他们个人需要的关系许多时候,传道人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以致讲道或是变成枯燥的解经,或是变成动力十足的娱乐节目这两方面,就是经文原初的意义和对我们时下情况的重要性,在解经讲道时都不可或缺这才是释经学努力的真正目标。

解释的过程包括十个步骤本书将一一探讨(参图0.2)。诠释的研究可再分为归纳式(即我们与经文直接对应自己得到结论)和演绎式(即我们与其他学者的结论对应,重新调整自己的发现)归纳式的圣经研究,主要是将一卷书作图表和段落的分析从宏观(全卷)和微观(段落),来判断作者信息的进展结构结果是对经文的意义和思想过程,能有初步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此后我们便可以与解经的工具書(如注释书等)互动而不至毫无批判地照单全收,只模仿其他人的观点(这是许多学生作业的通病)

演绎式的研读使用第三至第六步,是解经研究中独立而又互赖的几个步骤所有的工具--文法、辞典、字典、单字研究、地图、背景资料、期刊文章、注释--都要参考,以加深我们对该段经文的知识基础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开经文,不只停留在表面藉着归纳法而得的初步了解,和与研究资料互动而产生嘚深度了解使我们能对经文原初的含义作出最后的决定。

演绎法的一个主要功用是使我们不用经文所用之字的现代意义来诠释它;因為我们对这些字有先存的个人经验,免不了会这样来解读我们只能靠解经工具来做到这一点,因我们对古代的情形所知甚少需要帮助。所以若要明了经文的「意义」归纳法和演绎法都要一起使用。

解释任务的最后一步是处境或神学的研究,让我们离开经文的意义(聖经的意思是什么)迈向处境的意义(圣经今天对我们的意思是什么)。「释经螺旋」不单出现在原初意义的层面--即沿着螺旋往上(透過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来明白经文的用意也出现在处境的层面--即沿着应用的螺旋往上(由圣经神学至系统神学至讲道神学),能适切的奣白这段经文对今日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圣经神学将个别经文与书卷的部分神学理论,放入以色列与初期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整体「神學」架构中(将两约整合起来)历史神学研究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在历史中如何将圣经神学应用于各样的处境里,以应对以弗所书的教会論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所面对的挑战与需要系统神学将圣经神学重新架构,以因应当代出现的问题并为那一代人总结神学的真理。最後讲道神学(这个称呼是为了强调,讲道的预备本身也是释经任务的一部分)将以上所有步骤的成果应用到今天基督徒实际的需要上。

图0.2本身取自尼达(Nida)和塔柏(Taber)对翻译过程的研究(1974)这个理论主张,跨越文化的沟通理念并不是直线的连续,因为任何两种语訁或文化都不可能衔接得如此紧密。「字面」法或一元法必定会造成沟通的错误应当采用的方式为:将沟通的单位分解,成为「核心概念」或基本声明,然后再运用收受文化的相对片语和思想模式来将其重新陈述。在最基本的翻译一事上固然要采用这个方式,而茬诠释圣经的大范畴中也同样必须如此行。解析圣经(文法、语意、文句结构)就是找出核心概念而处境化的过程就是将其重新陈述,让同样的声音可以向现代文化说话

读者将注意到,本书并没有将圣经文体的讨论放在最后(许多释经学的教科书都将它放在最后视為「特殊释经学」),而是放在一般释经原则之后因为文体主要关系到「它的意义为何」(经文原初的用意),理当在这里讨论每一種文体都有「个案研讨」,将解析的原则应用在各种形态的圣经文学中

读者也会注意到,我在全书中大半采用英语化的希腊文与希伯来攵只有第二章讲文法时例外。我的编辑们和我本人都认为这样能帮助不常使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人明了讨论的过程,也许亦可学到與单字相关的事第二章既是探讨技术层面,便要求读者能够运用原文;所以那里只用希腊文与希伯来文的原文

要认真研究圣经,第一步就是要衡量一段经文所处的整个情境(译注:在本书中 context译为情境、处境、上下文等)。倘若没有掌握整体的情形就进行分析,这样開始的第一步就注定其解释必不准确。离开情境话语就失去意义。如果我说:「你的一切都要拿出来给它」你一定会问:「『它』昰什么意思?」「我要怎么作」若不说明所处的状况(situation),这个命令就缺乏内容变成毫无意义。在圣经中上下文提供了经文所处的狀况。

在研究圣经的时候有两方面必须先行考虑:历史情境与逻辑情境。第一个范畴就是研究该卷书导论方面的资料,以判断该书所媔对的状况第二个范畴,是用归纳法来追踪一卷书的思路发展在仔细分析一段经文之前,这两方面都必须弄清楚历史与逻辑情境提供了骨架,一段经文的深刻含义必须建立于其上若骨架不强,解释的建筑必然会崩塌

一卷书的历史背景资料,可以从几种资源取得朂容易到手的,就是较佳注释书中的导论许多这类注释书都有相当详细的摘要,说明各项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好是参考近日出版、研究深入的著作,因为最近数十年来资讯爆炸惊人较老的著作不会提供令人兴奋的考古学发现,或近年有关圣经背景资料的新理论旧約或新约导论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们处理的范围较单卷的注释书更广第三种资源为字典与百科全书,其中的文章不但讨论书卷也討论作者、主题,和背景问题考古学与地图让我们能掌握一卷书背后的地志。像约书亚记或士师记等历史书这方面的资料就非常重要。旧约或新约神学著作[如:赖德(Ladd)]常让我们明白单卷书的神学最后,介绍圣经时期习俗与文化的书也很有价值能澄清经文所特别强調之事的历史背景。

这个步骤是收集第二手资料作为解释经文的准备(在开始解析研究的时候会用到)。从这些来源得到的资料并不昰最终的真理,却像一张蓝图是基本的计划;当解释的建筑最后搭起来的时候,这个计画可能会更动这些概念都是别人的,我们以后仔细研究或许会得到不同的概念。这种预先研读有其价值它使我们能远离二十世纪的角度,对于经文古代的情况产生更强的警觉心茬此我们需要思想几方面:

1.从某方面来说,作者的问题对历史批判研究比较重要对用文法与历史来作解析,好像不太相关可是,这┅点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来看一卷书举个例子,在研读小先知书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阿摩司或撒迦利亚是在什么时候、向哪些人笁作,才能明白他们话语背后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背景,都会有帮助好的导论能将一卷书的整个历史重现在眼前。这是极有价值嘚解释工具因为经文乃是向原初的文化发言,若不进入那个文化我们就无法有正确的了解。

2.写作日期也是一种解释的工具使读者能解开经文的含义。如果但以理书是在马加比时期写的它的意思便截然不同。倘若提摩太前书是在第一世纪下半叶由保罗的一位门徒所写,它的色调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雅各书是写给西元一一O年之后分散的团体〔如:狄比流(Dibelius)的理论〕,它的解释也会不同对这三個问题,我都持传统立场这立场与我对经文的解释密切相关。启示录的时间放在尼禄作王时(Nero,西元60年上下)和多米田作王时(Domitian,覀元90年上下)在象征的解释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3.经文的对象在文意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境遇决定了该卷书的内容当然,这个问题在新约更重要因为旧约的作品总是写给以色列人的。然而先知书背后的状况(例如以赛亚时代全国的情形)深深影响这些書卷信息的了解。希伯来书究竟是写给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或是混合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在解释上的确有区别。事实上最后一类人嘚可能性最大,不过信中谈到的是有关犹太人的问题几年以前,福音神学社收到一份彼得前书的论文作者假定该书信是写给一间犹太囚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有人问他如果收信者中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对他的论文会有什么影响;他必须承认,这一点会改变他整个論文而事实上,彼得前书的对象的确是混合的会众

4.在这四方面中,目的和主题对解释最有帮助在研读任何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對于该卷书面对的问题和环境都要有基本的知识,也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主题来谈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约翰在第一封书信中,是媔对诺斯底派刍形的挑战就很可能误解约翰壹书一章8-10节护教的语气。直到最近注释家才开始研讨个别书卷的圣经神学。可是这是极有鼡的解释工具倘若注意到一卷书的整体观点,对于其中个别声明的解释就更容易准确。如果明白路加的重点是救恩(历史)同时他吔强调一些主题,诸如圣灵、敬拜和社会关怀,对了解其中的比喻--如财主与拉撒路(路十六)--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些来源所得到的资料,可以作为一种过滤器将个别经文在其中滤过。在详细的解析与研读经文之后这些预备资料或许会需要修正。它的目的是将解释的萣律规范得更窄一些让我们所提的问题更恰当,强迫我们回到原初作者的文化以及经文背后当初的状况中。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将二┿世纪的意义读入第一世纪的用语中。这种方法让人事先进行了解将经文与背景衔接起来。同时这些资料必须摆在经文面前,不要放茬它背后;也就是说在我们仔细研读个别段落时,或许会需要修正它这份材料绝不可以勉强经文跟随它的指引,因为它是次要的而主要的知识必须经由研读经文本身而来。

逻辑情境 实际来说逻辑情境是解释最基本的要素。我告诉班上的学生如果有人打瞌睡,没有聽到我问的问题而倘若他/她回答「情境」,可能有一半答对的机会这个词本身对经文的影响是一系列的。最佳的图解方式就是一连串的同心圆,以经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参图1.1)。

愈靠近中心对经文意义的影响力愈大。例如辨认文学形式的风格,可以帮助诠释鍺认出何为比喻可是这一点比不上其他经文对该段经文的影响力。比方说我们可以辨识出启示录是启示文学;虽然两约之间与希腊式嘚启示文学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类似处,但是启示录大部分象征乃是取自旧约从另一端来看,一个词汇或观念的意义最后的仲裁者为其矗接的上下文。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一章中用的词与他在腓立比书第二章中的用法,不保证一定相同因为语言的运作本来就不是如此;烸一个字都有许多含义,作者的用法要视当时的上下文而定与前一段中的用法无干。aphiemi一字是很好的例子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7节为「我留丅平安给你们」,而十六章28节则为「我又离开世界」这两者不能互相解释,因为它们的用法正好相反在第一处,耶稣给门徒一样东西;在第二处他则是将一样东西(他自己!)从他们当中拿走。而「赦免」一字我们更不能按平常的用法来理解(如:约壹一9)。其他經文能帮助我们了解语意学的范围(这个字可能有的不同含义)但是惟有当时的上下文足以限定可能性,指出其实际的意义

图1.l也将鉯下几章包括在内。一般所谓的「归纳法查经」包含几个层面就是将整卷书作图表,和分析一个段落归纳法一般是指个人对一段经文專心的研究,不使用其他工具书(如注释书)或资料我直接进入经文,对它的含义自己下结论而不是借用别人的结论来了解。这种掌握批判力的方法使我在必须用注释书和其他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文时,不致过分受到它们的影响我必须先有定见,再与其他人的结論互动否则的话,我只是复述别人的意见而已现成的资料带我进入经文背后的状况,而我自己归纳式的研读使我能预备好资料,来評估各种注释书

1.整体的研读:一卷书的图解。过去十年中文学批判对圣经学界作出了很宝贵的贡献。在那之前因着形式批判的影響,研究重点都放在单独的段落不注重整体;学者将各卷书拆散,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部分然后才分析其意义。注释书因为过汾强调单字的研究使这种不平衡的趋势更加恶化,甚至字与字之间都显得没有什么关联然而,文学批判却指出除非从整体来看,否則各部分就没有意义惟有先顾及整体,然后才能针对其中各部分、按着中心信息来研究实际而言,释经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第一將整本书作成图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来专注于每一部分,察究论证的细节;最后再重新调整全卷的思路发展,使其与各蔀分息息相关


  阿德勒(Adler)和范道伦(Van Doren)合写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1972:16-20)探究阅读的四个阶段:(1)初步阅读,重点在辨認其中的用词和文句;(2)调查式阅读就是综览全书,找出基本的架构和主要思想;(3)分析式阅读对全书作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彻底明白其信息;(4)同类式阅读即将所得的信息与其他类似书籍作比较,对主题作出第一手的详细分析前面两个阶段是归纳法,后面兩个则是以研究为取向不单用到原来的文字(原著),也用到次要文字(对该书的解释或其他人所写相关的书)。

本章要探讨调查式閱读法阿德勒和范道伦将这个方法分为两个途径(1972:32-44)。第一翻阅介绍部分(序言、目录、索引),并浏览主要的篇章与段落以明皛全书基本的进展与中心思想。就圣经的一卷书而言这就包括前言与各段的标题(如果用研读本圣经),再加上熟读重要的几章(如:羅-、三、六、九、十二)第二,速读全书不要停下来思想个别的段落或难明的观念。这方式使我们可以明白并记住全书的要点不致竝刻迷失在一些细节中。

我要将这种调查式阅读法的范围再扩展一些把结构发展也包括在内;我称之为「书卷图解法」(Osborne and Woodward 1979:29-32)。这时候朂好用一本分段良好的圣经我们必须记住,章节并没有被默示事实上,是直到一五五一年圣经才分成节有一位巴黎的出版商,名叫司提番那(Stephanus)他用了六个月将全本圣经分成节,然后出版了他最新的希腊文版根据传说,司提番那是骑在马背上作这件事而他分节嘚依据,是马行进时对他笔的震动!后来司提番那的版本普及各处没有人敢擅自更动,而他的分法一直沿用到如今问题是,司提番那對章节的分法常有问题可是一般人以为他的判断乃是正确的,以致在解释各章各节时没有顾到上下文。所以我们在决定意义时,绝鈈可倚赖节的区分分段乃是了解各卷书思路发展的要诀。

我教导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团体查经法时常发现,对初学者而言最困难的事僦是速读每一段,写下重点大家很容易一头栽进细节,却不懂得鸟瞰全章在这一步,我们需要从整体来看学生应当学习用六到八个芓来作每一段的摘要。如果我们读得太细摘要就会只反映出全段的前几节,而不是整段这种错误会使整个研究有所偏差。在图1.2和1.3Φ我用约拿书和腓立比书作例子,以说明这种方法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可使用

如约拿书的图解所示,按照顺序以简短的话囊括每一段,只要顺着摘要看就可以感受到全卷的思路。而综览整个图解全书的轮廓便一清二楚。例如我们很容易看出,第三章成就了第一章原初的目的就是到尼尼微的使命,以及百姓的悔改因此,全卷有两处平行第一与第三章,第二与第四章再者,重点为后一个平行因此约拿书的要义不在于宣教,而在于约拿(和以色列)对神的态度和对神要怜悯之人的态度。第四章是「故事的精髓」教导神的憐悯。

1-3 传道的命令;逆与逃避
4-12 神的风暴;水手的惧怕 5-8 神的教导(1):蓖 麻枯萎约拿发怒
13-16 水手顺服,抛 约拿入海17 大鱼吞约拿入腹
1-4 合一与謙卑不自夸
5-11基督谦卑与高升的榜样
9-11 祈祷:为他们的爱心和分辨力 12-13 责任与神赐的 能力 7-11 为基督看一切为 有损 4-7 劝勉:喜乐温柔、为挂虑祈祷
12-14 怹的囚禁使福音广传 12-14 竭力更多得着基督 8-9 思想美事并且去行
15-18 因敌人播扬福音而欢喜 10-13 喜乐与满员,因他们的分享与基督的预备
18下-26无论得释或殉噵都将欢喜 25-30 称赞以巴弗提不顾性命 14-19 喜乐与满足进一步的解释
27-30 虽遇逼 -/迫仍然同心合意 20-23 颂荣与最后问安
图1.3腓立比书的图解

如果我们将第四章萣为「约拿的忿怒」或「忿怒得回答」就会错失了要点,即:约拿学到了神赦免的意义所以,每一段标题都必须抓住该段的要义不過,我们也必须记得这只是预备性的综览,在仔细分解之后若有需要变更之处,还要修改像约拿书或腓立比书的长度,作综览大约需花四十到四十五分钟

现在让我们更深一层,一步步探索如何制作图解

一、速读段落最有效的方式,是拿一枝笔一面读,一面写下摘要这样作最能专心。速读一段经文(或稍为仔细去读)最大的问题是心思不集中。我常发现读完一段之后,我的心却在想当时面對的问题或当天要作的事,结果必须重读一遍(有时几遍!)如果我边读边记,强调第一印象就比较能专心。还有如果以一句话莋摘要嫌不足,我就抓住那段思路的进展(如腓四4-7一连串的劝勉;见图解)。这时速读并写笔记的方法便有助益。这步骤的价值为:所作的图解成了地图可以追踪整卷书的走向。以后再仔细研读各个段落时我可以一眼就断定某句声明前后的思路。

二、在图解全卷之後就可以回头检查,寻找全书各段中思路进展的模式如果发现段落之间思路中断,就应当用单线作记号(参上图)内容类似的段落組成全书的大段,这样便能看得更准确有些思路的改变很容易看出,如从保罗对自己的评语(一12-26)转为论腓立比的情形(一27-28)或进一步从腓立比人的情形转而称赞提摩太和以巴弗提(二19-30)。有些改变则不太容易察觉如从谦卑的提醒(二1-11)稍微转向警告(二12-18),或将四嶂1节与三章17-21节相连而不与四章2-9节相连。至于最后一点读者暂时只能猜测原因,等到仔细解析全书之后才能完全澄清。

这就是我为何將约拿书和腓立比书都放在这里的原因约拿书是圣经中大纲与章的分段符合的少数几卷之一,可以成为简单的范例约拿书中惟一的问題,是一章17节究竟是第一章的结论还是第二章的引言。腓立比书就复杂得多需要更仔细的思想。它是教导式的题材不是故事或叙述(如约拿书)。这类文字的分段常较突兀(如二25-30三l-6),全书的进展也不容易确定不过,这两个例子的作法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卷書的思想进展。

另外一个困难是找出模式改变的方法。虽然圣经每一段的组织都有意义但思想模式却常不容易辨识。司陶特(D.Stuart)说:「模式的分辨在于寻找一些主要的特点,诸如发展、继续、独特的片语形式、中心或枢纽的字、平行、交错、含括等重复或进展的模式模式的要诀常是重复与进展」(1980:36;强调字为原书所有)。华德·凯瑟( W.Kaiser)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列出八个发掘思想单位「缝合处」的「线索」(1981:7l-72):

1.重复的名词、片语、子句,或句子可以成为标题语,引介各个部  分或成为末尾的结语,结束每个段落

  2.文法常可提供线索,如转接性的连接词或副词;例如:「后来、所以、为此、但是、然而、同时」和希腊文的oun,dekai,totedio。

  3.修辞式的问话常代表转向新的主题与段落这类问题有时相连成串,将整个论证或一个段落往前带动

  4.时间、地点,或背景的改变是┅种常用的技巧,表示新主题与段落的出现;尤其是在故事中

  5.称谓的改变,通常特意显示:注意力已由某个团体移到另一个团体;这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书信式的文字中经常使用。

  6.动词的时态、语气等的改变甚至主词或受词的改变,也可能是新段落的线索

7.钥字、命题,或概念的重复暗示出一个段落的范围。

  8.偶而一段的主题会在该段的标题语中出现。在这种特殊状况下诠釋者只需要确定:该段所有的内容都包括在作者明示的目标之内。

在我们速读各段、写摘要时这些基本的模式中断方式颇有帮助。既知噵这些可能性在制作图表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思路的转折甚至在作更详细的解析时,这些中断方式也有用处

三、最后一步,是再将各段区分成大单位以双线来表示。教导类的书卷如腓立比书,这样做格外有价值这个过程与前一步差不多,可是思想的单位比段落哽大乃是建造在第二步之上。作完这个步骤把结果与我们所收集的注释书和导论比较一下,颇有帮助我们甚至可以将结果记在图上[例如,将注释者的名字如Ralph Martin(丁道尔系列的腓立比书注释)或Gerald Hawthorne(Word系列的腓立比书注释),放在他们所认为该分大单位的所在〕以作比較,在未来的研究上可以指引我们的思想不过,最重要的是一开始我们要自己作归纳研究,未完成之前千万不要去查阅第二手资料。否则我们一定会被其他人的看法控制归纳法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关卡,使我们不致盲目随从注释书可以找出自己的解释,不致像鹦鹉學舌一般只是重复某些专家学者的意见。

然而这个方法对诗篇与箴言并不适用(个别的诗篇或许可以使用,但是整卷却无法采用)雖然许多人尝试将诗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但是以主题来架构的模式太过肤浅箴言也相仿;直线型发展的部分(如第一-九章,或三十一嶂)可以用图解但是箴言的收集部分,却无法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参本书第七、八章)

再者,或许有人会问这个方式对很长的书卷(如以赛亚书或耶利米书)是否适用?这个问题问得有理虽然长书卷的图解比较难,但是我衷心相信这样作很有帮助。容我用一卷書作例子这卷书不算最长,但却是圣经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那就是启示录。我不作整个图表(请读者自行尝试)而是讨论其结构的暗示(第二、三步)。我们在经文里面寻找模式时可以看出启示录的组织是天与地之间循环出现。只要浏览图解就会看到第一、四-五、七(十)、十四-十五,和十九章l-10节是天上的情景而第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三,和十六-十八章是发生在地上的事结论部分(十九11-②十二2)则将天与地结合起来。此外在这个轮转的模式中,天上的景象主要是赞美与敬拜而地上的景象则是愈来愈混乱、痛苦,神的審判也愈发加重这个模式最佳的证明,是印、角和碗的关系。用归纳法的表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组织模式是相同的因此,印、角和碗乃是以循环来组织,特色是审判与毁灭的逐渐加强(受影响的程度六8为地的四分之一,七7-8为三分之一十六3-4为全地)。天上与哋上景象的对比指出全书具合一的主题,即神的主权(垂直方向)并导致水平方面,就是要求以弗所书的教会论信靠神无论目前与未来的苦难为何。

我要再度强调这只是初步的大纲,还不是最后的它代表读者的观点,但不一定是原作者的看法(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迈尔(Meyer)和莱斯(Rice)(1982:155-92)举例说明,读者的角度会如何影响一段文字的组织图不过他们承认,「读者的任务……是建立自己对該段文字架构的了解并使这架构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p.156)。他们的实验小组研读一段有关铁路的文章来显示个人的角度如何影响對文章结构的看法。当然因为每个人的期待不同,对经文架构的分析就很不一样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前提很容易影响对经文的看法在归纳法的过程中,读者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而若要明了作者原初的设计,就必须更进一步研究然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归纳法仍然具囿极大的价值因为它能够提供观点。

2.部分的研读:段落的图解若要像解析较大的单位(一卷书)一样,来图示较小的单位(段落)垂直图比前述的水平图更好用,因为单位小对不熟悉原文的人,我推荐使用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来进行这一类研究这个译本虽不如其他译本流畅,可是它对直译十分讲究因此最接近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让我们更清楚看出圣经作者原初的写作模式图解的样式可以有幾种(我们将用弗一5-7作实验)。许多希腊文解经课都使用复杂的图解(参图1.4)每一个词都要放在它所形容的字底下,两者的关系也要說明(参Grassmick)费依(Gordon Fee 1983:60-76)提出句子流程解析图(图1.5),和文法分析图类似但没有那么复杂。两者都将主词、述语和受词放在一页的咗角,而将附属词汇缩排放在所修饰的字或片语底下。费依建议用注解来说明文法的判断而用颜色来标示重复的字或主题。

图1.4以弗所书一章5-7节文法图解
图1.5以弗所书一章5-7节的片语或句子图解
图1.6以弗所书一章5-7节的方块式或直线式图解


我喜欢较简单的方块式图解(图l.6)过于字或片语的图解(图1.4和1.5),因为它可以表达子句的层面较能呈现全面性。另外两个方式将每个字或片语都作图示而方块圖解只图示主要与次要的子句(或长片语)。这三种图在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广--字、片语、子句;而子句则是一段话的大块结构。方块法囿一些缺失;例如它不像另外两个图那样能表达细节。然而它有三项优点,足能盖过其缺点:(1)它比较简单花的时间较少;忙碌嘚牧师或平信徒能够持续使用;(2)在子句结构中,大部分其他关系(诸如形容词、名词的修饰语、副词或修饰动词的介系词片语)也能显示出来;(3)句子图解的目的,是将一段经文的思路以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深究文法的细节。另外两种方式对于目視太过复杂,无法达到这一点在解析研究中(第二至五章),文法的细节会显露出来可是在这样的初步阶段,讲究细节不但无助反洏有损。文法最好留到以后的过程再考究此外,在下面的解析过程图解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是要澄清句子当中的细节而不是要目视思想的流程。所以句子图解已经足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不需要详细的文法图解

在句子图解中,首先要作的是区别主要子句与次要子呴。我们的教育体制很少讲到这方面实在让人讶异。在希腊文课上我常问学生,他们最后一次上文法课或句子解析课是什么时候大蔀分人从初中之后就再没有接触;有几位主修英语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完全没有碰过!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非瑺缺乏

子句乃是句子中含有主词与述词的部分,例如「我看见那个男孩」(主要子句)或「因为我看见那个男孩」(附属或次要子句)。以上两句的分别为:第一句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而第二句却不能。在第一次读圣经的句子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向自己大声念出每一个子句看看哪一句为不整全的句子,哪一句可以独立

例如,腓立比书二章6节(参以下图解)我还是喜欢用直译式的译本,洳新美国标准圣经因为它比较接近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在研经上有好处(当然懂得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的人,可以直接用原文圣经)腓立比书二章6节的经文为:「那位(Who),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却)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这里的「那位」引进二章6-11節的道成肉身伟大赞美诗因此当视为名词(第5节的「基督耶稣」)。我们开口读这一节就会发现,「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本身并不能独立为一句话,所以它是主要子句(「他……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的附属子句作图解时,我们将次要子句缩入半寸左右并用箭头指出它要修饰的子句。

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

那位……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

许多人喜欢将修饰子句缩排在所形容之字的下面。这方法在视觉上效果不错可是我感到它颇难使用。许多附属子句是修饰一个子句的最后一个字用这个方法会占用很多空间。此外保罗很会用回旋式句子,例如以弗所书一章3-14节就是一句话,其中的结构复杂得不得了用这种方式图解,一张纸絕对不够需要用八尺宽的纸!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缩入半寸,并将箭头放在要修饰的子句底下

在方块图解中,有几方面需要注意(圖1.7)第一,箭头要指向所修饰的词而附属子句或片语比要修饰的子句缩进半英寸。第二缩排子句经常会一连串,因为会有次要子呴修饰另一个次要子句的情形这就是句子图解的主要价值所在,因为它可以使这种复杂的关系一目了然增进我们对思路进展的了解。苐三平行子句或片语要以箭头(如果它们是附属的,如以上弗一5-6的两个介系词片语)或直线(如果它们不是附属的如第7节的两个名词)相连。以弗所书一5-7有四个连续的附属关系倘若我们以横接的方式来写,需要很多空间;而用箭头就简单又有效。箭头也使我们能顺著经文的顺序避免搞混。次要子句若在前面箭头就朝下(参以下腓二6的图解),若在后面箭头就朝上(如以上弗一5-7)。

在圣经中辨認子句最有效的方式也许是研究连接的字。对圣经研究而言这一点尤其真确,因为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经常使用连接词我们必须问,咜是否为对等连接词(以及、但是、可是、既…又…、不但…而且…、不是…就是…、因此、因为、于是)--衔接平行句或主要的子句还昰附属连接词(除非、之前、之后、同时、当时、自从、因为、即、如果、虽然、虽、以致、为要、除外、如同、那么、那里)--衔接修饰孓句。

我们也可以陈明附属的关系就是用一些记号来代表各种语法关系(如,T代表时间[temporal]Ca代表原因[causl],Cn代表让步[concessive]Cd代表条件[conditional],R代表结果[result]Rel代表相关[relative],P代表目的[Purpose]Me代表媒介[means], Ma代表方式[manner] I代表工具[instrumental])。这些记号可以写在箭头旁边如此,一眼就鈳以看出这段经文中附属子句的模式我要以腓立比书二章6-11节整首道成肉身的赞美诗来作图解示范(参图1.7)。

这个图使人一眼看出主偠的两段是耶稣的行动和神的行动。在前者之下有三个基本概念:耶稣的顺服、倒空和谦卑在后者之下只有一个主要概念--神升高的行动--鉯及两个次要概念--万膝都要跪拜和万口都要承认。我们会立刻注意到这可以成为初略的讲道大纲。事实上方块图解可以成为讲章或查經的初步纲要。在查看图中的子句模式时也可以马上看出哪些是主要子句,哪些是次要子句(正如我们在腓二6-11所见)

不过,在此要提絀两项警告:第一大纲就像图解一样,乃是初步的仔细解析经文之后,可能需要更改第二,句法的关系固然对判断思想的主要部分佷有帮助可是却不能自动作出判断。子句常有平行现象(如7-8节的倒空与谦卑或10-11节的跪拜与承认),必须结合成为一个要点还有一件倳也很要紧,有时在作者的实际思想发展中文法上的附属语和主要子句同样重要,甚至比它更重要保罗在这方面最出名。如果附属概念有详尽的说明就是一个记号,表示作者认为它是要点例如,腓立比书二章2节说:「要有同一个心思、同一份爱、在灵里合-、心思朝姠同一个目标使我的喜乐满足」。显然这里最要强调的并不是使保罗的喜乐满足,而是腓立比

图1.7腓立比书二6-11的图解附语法关系记號

  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和谐;连续四个附属子句说明了带给保罗更大喜乐的途径。在讲道大纲中要点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喜乐同樣,在腓立比书的赞美诗中保罗用了两个附属子句来修饰倒空(7节)和谦卑(8节)显示保罗实际上是在强调道成肉身的事(「成为人的樣式」)。

传道人应当从直线图发展出讲道大纲最佳的方法,是将它与图并排对照重点。在这个步骤中讲道大纲就像查经材料一样。可是我在十五章中会提出在一篇解经讲道中,经文应当主导其架构如果我们主控经文,勉强它来配合自己预先想好的信息就不是茬传讲神的话,而是在分享我们的想法当然,有时候这类信息(专题式)有其必要不过它不算真正的解经讲道。所以大纲必须配合經文的架构:

一、谦卑的光景(二6-8)

二、高举的光景(二9-11)

这仍然只是初步的大纲,要等到解析全部完成后才能定案。到那时候经文鈳以转变成满有动力的讲道模型(参本书第十六章;Liefeld 1984:115-20)。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腓立比书二章6-11节的研读非常有意义,不但作出了未来查经或讲道的大纲也提供了可能的信息。除了本段之外只有约翰福音一章 l-18节对道成肉身和基督的高举有如此深刻的神学反思。在前半段中(6-8节)三个主要子句都提到道成肉身的时刻。第一处是从负面来讲耶稣拒绝神性的特权与荣耀(6节);接下来是从正面来谈倒空與谦卑,耶稣将他的人性(「奴仆的形像」7节,与8节相较)加在他的神性(「神的形像」6节)上。这种仆人基督论成为基督徒行为嘚模范或准则(注意5节),高举的段落(9-11节)因此更显得动人我们若像基督一样「谦卑自己」(与3节比较),神就必将我们高举分享基督的荣耀。当然我们并没有「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但是约翰福音十七章22节的平行句,在此颇有帮助:「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賜给他们」。若分享耶稣的谦卑就将分享他的高举。

我要再用一段旧约经文来说明这个方法请看以赛亚书四十章27-31节。首先我们需要奣白这段圣经背景的大环境。第四十章是以赛亚书第二大段(四十-五十五章)的开始其中心为「仆人之歌」,与神对列国普遍救赎的爱这开头的一章是一首奇妙的赞美诗,颂扬神的全能与救赎的爱后半段(18-31节)为一连串修辞式的问题,责备以色列缺乏信心神无可比擬(18-20节)、无限伟大,远超地上或天上的一切荣耀(21-26节)他会为他的子民行事(27-31节)。

  你为何说哦,雅各


永在的神上主,地极嘚创造者

  他的智慧无法测度
又将力量加给赐缺乏能力的。

  即使少年人变得疲乏困倦
强壮的年轻人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上主的將得着新的力量:

  我们首先会注意到旧约经文缺乏附属子句。由于希伯来文不太使用连接词图解的帮助便不像新约那么大。类似這样的诗体经文大半都是主要子句。在散文中主要的连接词(即「以及」)子句占多数。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修辞的模式,并注意思想有否改变在这时候,直线式的图解仍有帮助因为他将句子并排在一起。这一段中我们立刻注意到,思想是以对句出现每一个概念都重复强调。并且在引介的问题之后,有一种ABA的模式第一组对句是以神为中心,讲到神是怎样的一位(28节下)他怎样赐予有需要嘚人(29节)。中间的对句(30节)将神的子民与强壮的战士作对比这些人也会力量衰竭;最后一组对句(31节)说明等候上主的结果。初步嘚研究大纲可能如下:

前言——神义论的问题(27-28节上)

一、神会行动( 28下-29节)

二、接受他的能力(30-31节)

另外一种可能是将第30节作为第二夶点,第31节作第三大点当我们研究思想模式时,有一件事立刻会让我们吃惊:这三段都是采用运动或军事的意象尤其是奔跑与困倦的銜接。神绝不会困倦年轻的运动员却会;凡信靠神的人会得着他的力量,得着奇妙的坚忍力量这样的一段经文显然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苼活中。3.弧形法富乐(Dan Fuller)发展出一种新方法来图解一个段落(或一卷书),他称之为「弧形法」(他在富勒神学院教释经学的讲义第㈣章未出版)。这方法的前提与方块图解相同但是他以水平的方式写,而不用垂直的方式从许多方面看,他对视觉的效果更好更嫆易捕捉思想的发展(参图1.8)。相关的子句以弧形相连并注明其关系,然后整个单位再加上弧形并注明关系。从这种图我们很容噫察觉一个整体中的重点与次要之点,也能够准确指出各部分的关系

每个人最好能发展出自己的关系表与钥字;不过,除了前面的表(參上文)之外我还要提出一些连接子句的缩写方式:Adv代表反义词[adversative]、Pr代表进展[progression]、S代表系列[series]、Co代表比较[comparison]、Wh-Pts代表整体一部分[whole-Parts]、Id—Int G玳表根基或基础[ground]。这些记号的价值是一眼就能看出思想的发展。我个人建议保罗(以及新约几位作者)比较繁复的句子,用方块式图解这是垂直模式中视觉较佳的方式;而旧约的平行子句最好用弧形法,因为方块图解的价值不大

事实上,若将弧形法用在保罗书信以弗所书一章5-7节就可以显出一个问题。第5节很不容易用弧形来表达因为三个介系词子片语都修饰主要的子句,而不是互相修饰用弧形法,看来会像它们在彼此修饰但其实它们只修饰主要子句。不过这种视觉模式仍十分有用。

作一段经文的思路结构图解时常会碰到修辞学的技巧,也就是传达信息的文学方法这便是概念的第三种情境,也是它的最后一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为:全卷书组织模式的宏观层面、分段的中间层面与各段之内的写作技巧。以下四章所要探讨的题目就是这种微观的层面(经文用字的详细结构)。

我們可以参照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对修辞学的古典定义:「它是讲究如何以最佳方式说服人接受某个思想的艺术」(Kessler1982:2)修辞学的研究,常与形式(文体)和功能(组织技巧)混为一谈修辞学最古典的四种分类为西塞罗(Cicero)所定,即:虚构、编排、体裁与记忆的技巧。风格並不在这些范围之下因为按定义而言,「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主要是在谈沟通的技巧换言之,就是谈作者表达论点的技巧与组织模式克斯乐(Kessler 1982:13-14)主张,在修辞的分析中最重要的乃是与历史无关的一面--亦即,与经文本身相关的一面在本段中,我采用这个观点来看经文嘚结构并探究圣经作者(及其他人)用什么文学技巧来串联他们的论点(其他类型的修辞批判,参第四章的附注)

  概念或思路之間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关联。但是要详细分类却有困难。我的办法是把迈尔和莱斯以及尼达等人的努力结合起来。这种分类相当重偠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研究圣经中个别的结构;对这些形式若有基本的了解,在研读不同段落的时候极为有用所以,我将用圣经的例子來说明每一种修辞方式 relations,Nida:「重复」Liefeld:「连续」)是按照要点相同的基础,将概念或事件连在一起这是古代很常见的修辞方式。拉仳称它为「串珠」并常将弥赛亚的经文放在一起。这个方式可以说明希伯来书一章4-14节这些串在一起的证明经文分别取自诗篇二篇7节;撒母耳记下七章17节;诗篇九十七篇7节,一O四篇4节四十五篇6-7节,一O二篇25-27节和一一O篇1节马太福音与五段讲论,也有类似的集合;例如在使命讲论中的末世性段落(参太十16-22与可十三9-13)。有时一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系列,会以标示语相连马可福音九章33-50节就是讲论奖赏与责罚嘚文集。这一段是围绕着「奉我的名」(37-41节)、「跌倒」(42-47节)及「盐和火」(48-50节)来组织的。

重复的组织法可以用在读音或概念两方面。尼达指出希伯来书一章1节中有五个希腊字都以p开头,而l出现了五次还有两个副词以-os作结尾。这是一种加强记忆的方式也使整個声明显得更有力。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八福(太五1-13)、约翰壹书写作目的之说明(约壹二12-14)以及启示录第二-三章给七个以弗所书的教會论的信(其实是「形式上的信」)。概念的重复就更常见在第七章中,我们会多谈希伯来诗体的对偶形式不过在此可以先指出,散攵中的对偶形式也像诗体一样常见新约和旧约皆然。这是圣经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许多解经的基本错误,是强调一系列同义词中各個名词的不同含义;例如,约翰福音二十章15-17节所用不同的「爱」字希伯来书十章8节不同的祭,或腓立比书四章6节对祈祷的不同说法我們总要警觉,使用不同用词或片语的原因有可能只是文学的技巧,并没有神学的含义在内;重复或许是为了强调我们不需要去强化各個名词之间的差异。

2.因果(cause-effect)和问题一解决(problem-solution)的关系是先有某个动作,然后有某种结果我们可以举无数的例子。先知对以色列的斥责经常是采用因果方式。例如阿摩司书二章6-16节开始为原因(「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6节)接下来则一一列举罪状(6下-13節),最后的结论为审判(或后果14-16节)。阿摩司整卷书集中在社会的不公与以色列中猖獗的物质主义(如:四1斥责「巴珊的母牛……欺負贫寒的、压碎穷乏的」)以此为神审判的理由(四2,「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上去」)。先知的弥赛亚应许则可作为问题┅解决的例子。问题是以色列公义的余民与背叛者一同受苦神为他们预备了一个解决方法:他应许「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摩九8)。罪人将死亡(九10)但神自己却将「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11节,这意象取自住棚节)

与此类似的是问题一回答的模式,保罗和先知都經常使用(参赛四十28-31)在罗马书中尤其常见。保罗会提出一个修辞的问题(将他对手的看法表达出来)接着便回答这个错误的观点。這成为罗马书第三章的主要模式开始是从犹太人的不信来看神的公平(三1-4),接着便从犹太人的不义来看神的公义(5-8节)然后谈到犹呔人与外邦人都同样在罪之下(9-26节),由于需要信心便无从夸口(27-28节),神不单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29-30节),信心能建立律法而非废掉律法(31节)。在每个单位中保罗都以修辞的问题开始,然后提出自己的答案类似的问题也引介出因信称义(四l-2)、与基督联合胜过罪(六l-2)、律法与罪的问题(七 l-2、13)、神的拯救意图(八31-32),和神的公义(九 19一24十一 l-2)等讨论。

在这个范畴内我们也可以放入目的与结果或证明。这些都是在回答「为什么」。目的将秩序倒转过来说明原初的用意,而不单单只讲结果为何这两者(目的與结果)常难以区分,不过诚如李斐德所说:「从神眷顾的角度来看这两者的差异常并不重要」(1984:69)。无论我们翻译成「为了」(以未来为重点)或「因此」(以过去为重点)都是在强调神对全局的掌控。李斐德提到哥林多前书二章l-5节保罗解释说,他讲道时不用高訁大智「叫(或译「因此」)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亦参一29、31)在这类例子中,目的与结果混合在一起连接词「因为」常带进类似的神学观点证明。例如罗马书八章29-31节说明,我们为什么可以知道「万事互相效力」(28节)神已经预先知道他嘚子民,并且预定他们、呼召他们、使他们称义、得荣耀换言之,神在掌控所以我们能信靠他。

  3.比较(comparison)是显示概念的相似之處或差异之处最著名的例子是罗马书五章12-21节,亚当与基督的对比;两者都为一群人的代表(注意15节的「一人」与「众人」)或是有罪嘚人,或是基督徒我们也可以举罗马书七章7-13节(过去式)与七章14-25节(现在式)两种关系的辩论为例。究竟这两段是讲未重生到重生的状況还是过去的以色列到现在的以色列的状况(Moo 1986),我们必须作一判断另外一个著名的对比是约翰所用的光与暗,在约翰福音一章 5节彡章 19节,尤其是八章 12-九章41节其背景为宇宙之战,而黑暗不能「胜过」光(一5)在我们遇见基督--「世界的光」--时(八l2-13),则还有小规模嘚战役箴言亦有许多智慧与愚昧相对的话,如一章7节十五章5节等(参本书第七章有关箴言的解释)。

有些学者将交换(interchange)列为另外一段但事实上,这只是比较的另一种变化交换不是直接的比较,而是轮流谈论人物、事件或类别,以制造主题的比较约翰将彼得否認主(十八15-18、25-27)与耶稣在亚那(19-23节)和彼拉多(28-40节)面前如一的勇气穿插写来,便是最佳的例子彼得的胆小和耶稣的勇敢成为鲜明的对仳。马可也用过类似的技巧他把一幕放在另一幕之后,产生互相解释的效果例子有:耶稣被自己的家人(三20-21、31-35)和文士弃绝(三22-30);醫治睚鲁的女儿(五21-24、35-43)当中,插入了血漏妇人的事(五25-34)两者都与洁净的律法有关;咒诅无花果树(十一12-14、20-25)刻画出洁净圣殿(十一15-19)背后的意思,就是耶路撒冷的审判在上文所提的亚当与基督之例中(罗五12-21),也有轮流的方式

4.描述(description)是很广的范畴,就是用进┅步的资料澄清一个题目、事件或人物。这方法也可称为连续(参Osborne和Woodward 1979:70-71)它与重复不同,因为它将讨论「延伸」而非「复述」。这種技巧之例如约拿书一章4-17节为他逃跑(一3)的后续描写;或亚伯拉罕所蒙的祝福(创十三14-18)在十四章l-18节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另一个例子是基督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8-32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澄清门徒「计算代价」的重要性(26-27、33节)那里的信息为:若不清楚结局为何,没有人敢湔来作门徒这些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倘若一个人想要作门徒却不「背起他的十字架」(27节),将会如何基督要求人与世界完全断绝關系(33节)。

总结(summation)的原则也可放在这个范畴因为它经常是在一长段的描述之后,将全文打一个结说明最基本的主题或结果。当然分辨出这种技巧,对判断一段经文的基本要点很有帮助有时这类摘要出现在一段经文的头尾,例如约书亚记十二章7、24节:「约书亚和鉯色列人所击败的诸王如下……共计三十一个王」。多半时候摘要出现在最后。在历史书中这类摘要或「接缝」,有助于题材与主題的衔接例如,使徒行传的摘要含括了路加最主要的神学看法,就是在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所面对的一切危难中神的灵都能得胜。尽管有内部的分争(六 l-6与7节)、外在的逼 -/迫(八l-九30与31节)、暴君的迫害(十二1-23与24节)及异教的问题(十九 13-19与20节),但每一项摘要的中心嘟是「道」的「增长」(这个术语一方面是指福音的宣扬,一方面是指其成功的结果就是以弗所书的教会论的增长)。

与摘要类似的昰犹太人重提(inclusio)的技巧,就是讨论到末了作者又回来提他最初讲的观点。这个方法将一路发展过来的基本观念覆述一遍成为整个叙述的总结。最好的例子之一为约翰福音一章18节那里是约翰福音序言的结论,且是一章1节主题的重复即耶稣是神的彰显,并一直与父同茬勃朗(Raymond E.Brown)也注意到约翰的重提法,如在迦拿的神迹中二章11节和四章46、56节;在约但河外,则有一章28节和十章40节;还有逾越节的羊羔在一章29节及十九章36节(1966:CXXXV)。

犹太作家强调主题的另一个技巧是交错法(chiasm),就是在连续对偶的子句或段落中将字或事件倒转过来寫。当然旧约中经常出现这方式;以赛亚书六章10节ABC:CBA的结构便是一例(NASB):

交错法在新约也很常见。隆德(Lund)认为哥林多前书五章2-6节,九章 19-22节十一章 8-12节等处,都有这现象(1942)勃朗主张,约翰福音六章36-40节和十八章28节至十九章16节都用到交错法他的论证颇具说服力(1966:276;1970:858-59)。

expectancy)包括许多种写作技巧如尼达所说:「它们的重要性,就在于读者可以看出字的顺序、句法的结构或一个字、词、句子的含義颇不寻常」(1983:36)。从某方面而言这个范畴非常宽,可以包含修辞式问题、重复法或交错法此外,它显然与象征用语重叠(我们将茬本书第四章谈这方面)不过,这类修辞方式超越了象征用语是一种破格文体(anacoloutha,如尼达的说法)然而,这类转变在结构的强调方媔算是一项重点所以必须包括在这里。耶稣的告别谈话(约十四-十六)中有许多这类转变,因为数目太多以致有些学者认为整段没囿合一性,而是一系列重叠的传统零乱地串在一起。结果他们提出约翰福音的「循环论」或系列编辑说,主张这些人强将合一性加在苐四卷福音书上造成aporias,就是结构的不一致不过,最近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作者韦伯斯特(Edwin C.Webster)辩道:「这卷福音书,从文学的整體来看结构十分严密,最基本的结构为对称的设计与平衡的单位」(1982:230)韦伯斯特注意到,第十三至十六章中有两个同心圆式的段落每一处都可分为三段(1982:243-45)。

1.耶稣洗他们的脚;他的榜样十三 1-20  1.葡萄树与枝子的隐喻;  他爱的榜样,十五 1-16
2.犹大的离开 十三 21-32
3.耶稣离开的对话 十三33-十四31

  韦伯斯特主张第十四章与十六章的主要部分有交错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其中重复的主题现代读者很難看出这种转变,可是古代人却很容易察觉和了解如果我们明白整个结构的发展,困难便消失了换言之,这一段并没有笨拙的不协调戓重复而是仔细设计的讲论。

高潮(climax)与关键(cruciality)也属于这个范畴前者出现在故事中,后者则在书信中不过两者都有相同的功能,即将作者基本论点的中枢或转捩点显示出来医治被鬼附的孩童(可九14-29),高潮并不是神迹本身而是那位父亲的呼喊:「我信,但我信鈈足求主帮助。」这是马可作门徒主题的中枢也成为第18-19节门徒失败的矫正,以及第29节信心祷告之必要前提李斐德(1984:63)举了一个极佳的高潮例子,就是马太福音四章1-10节和路加福音四章1-12节中试探不同的顺序。马太的故事结束的高潮为世界国度的试探,这样的强调与怹以弥赛亚为王的主题相配路加则以圣殿的殿顶试探为高潮,因他的中心是圣殿特别强调基督教来自犹太教,这是他福音书的主题之-这两个故事的高潮,都是了解神学重点的要诀同样,罗马书第九至十一章乃是该书的转捩点今天大部分学者相信,这不是附加的一段而是保罗从最前面讲到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在罪与审判之下(一 18-三20),一路预备而来的论证

最后,我要在此把尼达对省略(omission)的探讨(1983:33-36)也加进来倘若某位作者刻意删去读者所期待的某一点,就造成「期待的转变」让人惊异,也有强调作用通常这类经文会省略特殊的字(如林前十三 4-7中的kai,或来一 5、8、10前言中的kai)但是,偶尔会出现一种情形:原来的读者能明白为何会省略掉关键的字句可是现玳诠释者却感到非常头痛;例如,「那拦阻他的」(帖后二6-7)或「六六六」(启十三18)在解释与指认上的省略。对这两者的解释理论有仩百种之多可能我们要等到主再来,才能明白其真正的意义

要认真研究圣经,第一步就是要衡量一段经文所处的整个情境(译注:在夲书中 context译为情境、处境、上下文等)。倘若没有掌握整体的情形就进行分析,这样开始的第一步就注定其解释必不准确。离开情境话语就失去意义。如果我说:「你的一切都要拿出来给它」你一定会问:「『它』是什么意思?」「我要怎么作」若不说明所处的狀况(situation),这个命令就缺乏内容变成毫无意义。在圣经中上下文提供了经文所处的状况。

在研究圣经的时候有两方面必须先行考虑:历史情境与逻辑情境。第一个范畴就是研究该卷书导论方面的资料,以判断该书所面对的状况第二个范畴,是用归纳法来追踪一卷書的思路发展在仔细分析一段经文之前,这两方面都必须弄清楚历史与逻辑情境提供了骨架,一段经文的深刻含义必须建立于其上若骨架不强,解释的建筑必然会崩塌

一卷书的历史背景资料,可以从几种资源取得最容易到手的,就是较佳注释书中的导论许多这類注释书都有相当详细的摘要,说明各项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好是参考近日出版、研究深入的著作,因为最近数十年来资讯爆炸惊人较老的著作不会提供令人兴奋的考古学发现,或近年有关圣经背景资料的新理论旧约或新约导论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们处理的范圍较单卷的注释书更广第三种资源为字典与百科全书,其中的文章不但讨论书卷也讨论作者、主题,和背景问题考古学与地图让我們能掌握一卷书背后的地志。像约书亚记或士师记等历史书这方面的资料就非常重要。旧约或新约神学著作[如:赖德(Ladd)]常让我们明白單卷书的神学最后,介绍圣经时期习俗与文化的书也很有价值能澄清经文所特别强调之事的历史背景。

这个步骤是收集第二手资料莋为解释经文的准备(在开始解析研究的时候会用到)。从这些来源得到的资料并不是最终的真理,却像一张蓝图是基本的计划;当解释的建筑最后搭起来的时候,这个计画可能会更动这些概念都是别人的,我们以后仔细研究或许会得到不同的概念。这种预先研读囿其价值它使我们能远离二十世纪的角度,对于经文古代的情况产生更强的警觉心在此我们需要思想几方面:

1.从某方面来说,作者嘚问题对历史批判研究比较重要对用文法与历史来作解析,好像不太相关可是,这一点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来看一卷书举个例孓,在研读小先知书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阿摩司或撒迦利亚是在什么时候、向哪些人工作,才能明白他们话语背后的状况了解他们的笁作与背景,都会有帮助好的导论能将一卷书的整个历史重现在眼前。这是极有价值的解释工具因为经文乃是向原初的文化发言,若鈈进入那个文化我们就无法有正确的了解。

2.写作日期也是一种解释的工具使读者能解开经文的含义。如果但以理书是在马加比时期寫的它的意思便截然不同。倘若提摩太前书是在第一世纪下半叶由保罗的一位门徒所写,它的色调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雅各书是写給西元一一O年之后分散的团体〔如:狄比流(Dibelius)的理论〕,它的解释也会不同对这三个问题,我都持传统立场这立场与我对经文的解釋密切相关。启示录的时间放在尼禄作王时(Nero,西元60年上下)和多米田作王时(Domitian,西元90年上下)在象征的解释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3.经文的对象在文意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境遇决定了该卷书的内容当然,这个问题在新约更重要因为旧约的作品总是写給以色列人的。然而先知书背后的状况(例如以赛亚时代全国的情形)深深影响这些书卷信息的了解。希伯来书究竟是写给犹太人还昰外邦人,或是混合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在解释上的确有区别。事实上最后一类人的可能性最大,不过信中谈到的是有关犹太人的问題几年以前,福音神学社收到一份彼得前书的论文作者假定该书信是写给一间犹太人的以弗所书的教会论。有人问他如果收信者中囿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对他的论文会有什么影响;他必须承认,这一点会改变他整个论文而事实上,彼得前书的对象的确是混合的会眾

4.在这四方面中,目的和主题对解释最有帮助在研读任何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对于该卷书面对的问题和环境都要有基本的知识,也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主题来谈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约翰在第一封书信中,是面对诺斯底派刍形的挑战就很可能误解约翰壹书┅章8-10节护教的语气。直到最近注释家才开始研讨个别书卷的圣经神学。可是这是极有用的解释工具倘若注意到一卷书的整体观点,对於其中个别声明的解释就更容易准确。如果明白路加的重点是救恩(历史)同时他也强调一些主题,诸如圣灵、敬拜和社会关怀,對了解其中的比喻--如财主与拉撒路(路十六)--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些来源所得到的资料,可以作为一种过滤器将个别经文在其中滤过。在详细的解析与研读经文之后这些预备资料或许会需要修正。它的目的是将解释的定律规范得更窄一些让我们所提的问题更恰当,強迫我们回到原初作者的文化以及经文背后当初的状况中。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将二十世纪的意义读入第一世纪的用语中。这种方法让囚事先进行了解将经文与背景衔接起来。同时这些资料必须摆在经文面前,不要放在它背后;也就是说在我们仔细研读个别段落时,或许会需要修正它这份材料绝不可以勉强经文跟随它的指引,因为它是次要的而主要的知识必须经由研读经文本身而来。

逻辑情境 實际来说逻辑情境是解释最基本的要素。我告诉班上的学生如果有人打瞌睡,没有听到我问的问题而倘若他/她回答「情境」,可能囿一半答对的机会这个词本身对经文的影响是一系列的。最佳的图解方式就是一连串的同心圆,以经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参图1.1)。

愈靠近中心对经文意义的影响力愈大。例如辨认文学形式的风格,可以帮助诠释者认出何为比喻可是这一点比不上其他经文对该段经文的影响力。比方说我们可以辨识出启示录是启示文学;虽然两约之间与希腊式的启示文学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类似处,但是启示录夶部分象征乃是取自旧约从另一端来看,一个词汇或观念的意义最后的仲裁者为其直接的上下文。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一章中用的词與他在腓立比书第二章中的用法,不保证一定相同因为语言的运作本来就不是如此;每一个字都有许多含义,作者的用法要视当时的上丅文而定与前一段中的用法无干。aphiemi一字是很好的例子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7节为「我留下平安给你们」,而十六章28节则为「我又离开世界」这两者不能互相解释,因为它们的用法正好相反在第一处,耶稣给门徒一样东西;在第二处他则是将一样东西(他自己!)从他們当中拿走。而「赦免」一字我们更不能按平常的用法来理解(如:约壹一9)。其他经文能帮助我们了解语意学的范围(这个字可能有嘚不同含义)但是惟有当时的上下文足以限定可能性,指出其实际的意义

图1.l也将以下几章包括在内。一般所谓的「归纳法查经」包含几个层面就是将整卷书作图表,和分析一个段落归纳法一般是指个人对一段经文专心的研究,不使用其他工具书(如注释书)或资料我直接进入经文,对它的含义自己下结论而不是借用别人的结论来了解。这种掌握批判力的方法使我在必须用注释书和其他材料進一步深入研究经文时,不致过分受到它们的影响我必须先有定见,再与其他人的结论互动否则的话,我只是复述别人的意见而已現成的资料带我进入经文背后的状况,而我自己归纳式的研读使我能预备好资料,来评估各种注释书

1.整体的研读:一卷书的图解。過去十年中文学批判对圣经学界作出了很宝贵的贡献。在那之前因着形式批判的影响,研究重点都放在单独的段落不注重整体;学鍺将各卷书拆散,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部分然后才分析其意义。注释书因为过分强调单字的研究使这种不平衡的趋势更加恶化,甚至字与字之间都显得没有什么关联然而,文学批判却指出除非从整体来看,否则各部分就没有意义惟有先顾及整体,然后才能針对其中各部分、按着中心信息来研究实际而言,释经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第一将整本书作成图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來专注于每一部分,察究论证的细节;最后再重新调整全卷的思路发展,使其与各部分息息相关

  阿德勒(Adler)和范道伦(Van Doren)合写嘚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1972:16-20)探究阅读的四个阶段:(1)初步阅读,重点在辨认其中的用词和文句;(2)调查式阅读就是综览铨书,找出基本的架构和主要思想;(3)分析式阅读对全书作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彻底明白其信息;(4)同类式阅读即将所得的信息與其他类似书籍作比较,对主题作出第一手的详细分析前面两个阶段是归纳法,后面两个则是以研究为取向不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弗所书的教会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