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评价找到的科技资料有哪些

【摘 要】科技文化史的自主学習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是:教师分析课程目标、设计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独立思考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难点问题―教师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归宿

科技史论文:科技史与历史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历史开创了自然史与社会史之后在科技史中实现了自己的自我认识;科技史是历史自我认識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所描述的是一个介于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之间的世界;科技史史料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科学价值;科技史的建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科技史的思想基础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科学哲学;历史的客观主义原则必然表现为科技史的当代主义;科技史中蕴含着一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崭新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科技史;历史;历史哲学;科学主义;思辨理性

科技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源远流长的人文学科它首先是在科学家专业群体中产生的,它不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且还集中地体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独特和珍贵的人文精神。科技史与历史的关系不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單纯形式关系其中包含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科技史自身基础理论建设,而且对传统历史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尤其在帝王将相主宰历史的中国社会,它还将超出历史学科本身对未来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一、“存在”视域中的本体论关系

历史首先是一种存在然而它并不是某种可以直观地呈现在物理空间Φ的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呈现在时间关系中的属性存在时间是历史所以存在的前提,如果不是引入时间尺度则任何实体都将只有现在洏不会有过去和未来;实体是历史所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实体在时间中的变化则所有的时间都将会聚成为现在。历史之所以能够被識别而成为一种存在正是由于实体在时间中所发生的某种变化。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历史又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否定性存在,它不能够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所处理的物质实体那样重复发生一切事物和现象稍纵即逝而成为一种历史。

现代哲学拒斥本体论问题所以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大都是历史的不可知论者,他们习惯于悬置存在问题从而使得西方的历史概念重“史”轻“历”。《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历史的:历史“是一门研究事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事件)的编年纪录之学科它奠定于对原始史料的考证之上,并对这些倳件的缘由做出解释”[1]与西方不同,经验形态的中国哲学还没有能力给历史学家提供太多的理性教条所以中国的历史概念是尊“史”偅“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国内目前流行的工具书基本上反映了国人的历史概念。《辞海》认为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与社会史”而狭义的历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们“是史学研究的对象”而“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2]可见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存在其次才是关于存在的描述。这是一种直观的和朴素的实體中心主义的历史概念虽然它在本体论上作出了一种承诺,然而浓厚的经验色彩则束缚了其历史视野限制了中国人的历史空间。比较起来《现代汉语词典》表述要更为全面,它认为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经历”。[3]尽管它还昰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唯像描述却毕竟意识到了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还存在某种东西,只是没有明确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嘚相互作用

历史是一种时间性的属性存在,它表现为某种流变的过程从实体方面来看,历史过程的主体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而从關系方面来看则历史过程还要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它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类的统治和奴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类擺脱种种奴役而在自然界中的解放而且只有这种相互作用才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历史在时间中流变的本质。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自然界中所发生的那些变化,而是说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只有借助于这一相互作用才能够被识别从而成为我们通常所說的历史创生人类的那个所谓纯粹的自然界也是立足于这一相互作用获得的经验经由推测而成为历史的。所以从实践本体论的观点看┅部完整的历史应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三个方面。这种历史概念不仅超越了实体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消除了自然与人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两极对立,更重要的是把人类的历史观从人类社会内部的尔虞我诈、互相残杀提升到了人类在自然堺中寻求解放的共同事业中

科技史从属于历史,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既不能够被错误地归结为自然史,也不能够被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史自然史是指独立于人类的那个外在的和天然的自然界在时间中的演变过程,包括宇宙史天体史,地球史動物史,植物史等许多具体分支它们首先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其次才能成为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史的史料绝大部分来源于科学活动,咜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所谓的历史是由科学研究加以确认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自然史研究领域中,科学与史学是直接合一的正昰由于这样的原因,自然史也日益成为人类科学研究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还把它看成科技史的一部分,这当然就更是错误的社会史是指內在于人类自身的那个由人际关系所关联起来的社会在时间中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家庭史、家族史、民族史、国别史、世界史等众多的分支它们首先在人类的感知中直接成为历史,而后才被纳入到历史科学中许多人认为,科技人员是属于社会的科学活动也是在社会中展开的,所以他们把科技史也看成社会史的一部分这就未免失之浅薄了。因为我们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接着讲科技人员是属于自然嘚,科学活动也是在自然界中展开的所以科技史也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事实上科技活动既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过程自然过程是一种相对自足的存在,而社会的意志性活动则无疑是对自然过程的一种否定科技活动既是对以自由意志作为特征的社会非理性过程的一种否定,同时又是对自然理性的一种回归历史正是通过自己的否定性在科技史中实现了它的自我认识。

科技史是历史自我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在历史的本体论结构中,它处于自然史与社会史之间隶属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范畴。人類社会所曾历经的种种自然灾难史是自然界统治和奴役人类的历史,正是它开启了人类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历史迫使人类走上了一條摆脱奴役、寻求解放的智慧之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等就是人类人化自然思想的早期萌芽。从神话史开始经过巫术史与宗教史,历史在哲学史中开始了自己的理性认识并最终在科学史与技术史中实现了它的自我认识。这里之所以说科技史实现了历史的自我认识是因为科技史不仅谱写了自然界的历史,而且开启了人工自然的历史第一次在实证的意义上描绘了一幅唍整、系统和详细的历史全景图。如果说自然史所反映的是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的世界社会史所记录的是一个自由意志相互碰撞的世界,則科技史所描述的是一个介于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之间的世界是一个从自由意志走向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的一種和谐与统一它不仅关联着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且直接关联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回归自然的一種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反社会关系的而且它从自然界所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现存的社会关系来说也确实具有一种革命的意义。科技人员是科技史的主体从物质的和世俗的层面来看,他们同其所生活的社会具有广泛和密切的联系而从精神的和超越的层面来看,他们则同社会的其他成员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这就使科技史表现出了一种浓厚的和不同寻常的人文精神。科学与技术艏先是科技人员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们修身养性的一种形式。这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杰出的能工巧匠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使在现代为功利主义所主宰的所谓大科学和高技术社会中,真正的科技人员精神始终也还是面向自然而不是面向社会的科学活动是这样,技术活动也是这样所以,科技人员只有首先把自己的精神从社会人际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伸向自然界的深处,欣赏到绝大多数人所无法观赏到的那种独特景观这是在科技史的深处所隐藏的一条独特和永恒的规律或法则。

二、思维“建构”中的認识论分析

历史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是对存在的一种感知和描述。它是一种呈现在史料关系中的虚拟性存在由于历史事件的流变性和否定性特点,人们通常所能够面对的就只能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各种回忆和记录事物和现象的稍纵即逝、不可重复性不可避免地把历史史料推到历史前台,人们只能根据这些史料重构人类已经逝去了的历史在认识论的视野中,史料是历史所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史料,就没有任何可以知晓的历史;构造是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关键如果没有对于历史史料的梳理,历史就只能是一种僵迉的文字堆积而不可能真正成为鲜活的历史历史之所以能够被表述成为一种存在,正是由于史料在梳理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某种内在┅致性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历史又表现为一种可能性存在它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真实,未来所发掘的新史料还将不断地丰富、完善和修正人们头脑中的历史有时甚至重构正在传世的历史。

历史是一种呈现在史料中的摹本存在它表现为某种史料之间的依存關系。传统史学非常重视收集历史史料中文中的历史与英文中的History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都同时指称历史过程与历史记录司马迁把洎己所撰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中国历史称之为《史记》,而西方史学的奠基人希罗多德则把他描述希波战争的著作直接称为《历史》历史史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本来的历史作为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曾经存在的具体事件已经烟消云散了人们只能根据那些历史记录茬客观知识世界中再现那一去不复返了的历史。从原则上讲史料在总体上应当内在、自足、唯一地蕴涵一种历史。这种历史无论同本来意义上的历史有多大的差别人们也只能、而且必须把它作为本来的历史来追求。因为从认识论上讲史料之外的历史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知道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伪问题,其存在问题确实应当被悬置起来不予理睬。然而史料之中的历史可知性与真实性问题则全然不同尽管这种记录在史料中的历史仍然保留了历史自在之物的某些特点,但它却绝不能够继续被悬置起来;否则史学将丧失自己的客观性和真實性追求而彻底蜕变成为一种文学。

历史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可能性存在历史学家不仅需要考证和梳理历史过程遗留在客观知识世界中嘚种种历史史料,而且还必须综合各种史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完整地再现一个感性具体的历史过程任何一种历史都是在特定史料的基礎上被建构起来的。由于不同历史学家所占有的具体史料不同从而关于同一历史过程的描述就必然会有所不同。同时历史学家要超越有限的具体史料再现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就不能不依赖于某种合理的推测与说明,对于可疑的或存在争议的具体史料还需要做出某种特殊嘚解释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让不确定性侵入史料的梳理过程中。它必然要不同程度地牺牲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所以,任何一种历史所描述的事实上都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在可能世界面前各种不同的历史一定是平权的。建立在不同史料基础上的两种戓两种以上的历史版本其各自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一方面依赖于自己所赖以建立的史料本身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它们相互之间的開放性及其对未来所出现的新的史料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把历史的建构性推向极端的建构主义是对历史的科学精神的一种反叛,在科技史Φ尤其不能认同

首先,在形形色色的历史史料中科技史的史料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中历史记录与研究成果是同时保存的科技史中鈈仅具有文字记载,而且同时具有与文字记载相应的思想成果和物质产品一起保存下来里面有一些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依然发挥著自己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的历史事件过去了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除了当事人的回忆和记录很难再找到其它的旁证。然而茬科技史中大凡是值得记录下来的科技活动,就一定具有传世的东西存在其中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当时的历史,后人可以理性地加以解讀牛顿与麦克斯韦早已经成为历史,然而经典力学与经典电动力学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瓦特与法拉第也已经成为历史可是蒸气机与电动机则继续构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鲜活的历史史料中人们可以见证到当时的历史。当然文学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然而文学作品的意义通常需要读者结合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加以阐发,而且不同的读者往往具有不同的解读缺乏必偠的确定性。科技产品则不同它们的意义将由逻辑、符号与实物内在地和无歧义地规定在具体的概念、理论和产品中,从而永远都是确萣的与历史的尽管不乏一些后现代思想家热衷于把科技产品作为文艺作品加以解读,试图阐发其中所蕴涵的思想解放意义及其社会颠覆莋用然而最终则还是无法撼动它们的科学意义。

其次科技史的史料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同时还具有它的科学价值科技史中不仅包含着人类科技活动的历史记录,而且包含着有关自然史乃至社会史方面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仅保存着大量已经过去了的科学事實,而且隐含一定的科学问题、丰富的科学思想与独特的科学方法从而它也就不仅是历史的,同时无疑也是科学的和现代的竺可桢先苼曾经把科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开创了科学研究的历史方法,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世界上曾产生了巨大反响;席澤宗先生利用古新星记录证认超新星遗迹并判定其年龄也在天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很大反响;吴文俊先生曾吸取了中国宋元时期数学的代数囮和机械化特点他首先将几何问题用代数方程表示,然后对代数方程组求解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算法从而开创了机械化数学嘚新时代。中国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虽然缺乏某种成熟的理论思维成果,然而却不乏方方面面的观测记录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发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历史史料无疑将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实证主义曾试图把整个历史学变成一种经验科学就像竺可桢先生在气象学方面所做的那样,它让历史哲学在其中去发现支配各种历史事件过程的一般规律这种科学主义的宏伟蓝图虽嘫倍受中外某些人文学者的多方责难,然而它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代价值

再次,科技史的建构是当代价值取向的它的愙观主义原则最终必然要表现为当代主义。如同自然史的时间具有其不可逆性一样科技史作为科学知识的进化史也是不可逆的。萨顿认為科学“是人类唯一真正积累性的、进步的活动”,“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4]用恩格斯的话说,“科学就是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的谬误的历史”。[5]这种历史只要有所选择和取舍其结果就必然是当代取向的。所以坚持历史的愙观主义原则最终就必然要选择历史的当代取向。就连以反历史的辉格解释著名的巴特菲尔德本人一旦进入科技史领域也不能不选择当玳的价值取向。事实上按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6]这个判断在自然史与科技史领域里还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到了社會史领域中当代价值被淹没在党派的阶级利益之中,人们已经很难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了因此,辉格史的核心问题是党派利益而決不是什么当代主义。所以客观地说来反历史的辉格解释断然不能适用于科技史领域;否则,将会导致现代科学彻底丧失自己的历史洏这恰恰是形形色色的蒙昧主义者所企求的。至于那些“为历史而历史”的历史学家们所向往的所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是一种不切實际的乌托邦追求而且很容易导致历史学家丧失自己对现代社会的道义责任。当然在社会史领域中这个问题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最後科技史的建构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它截然不同于在其它历史中的建构自然史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历史过程,它的建构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建构性直接表现为它的客观历史性,或者具体说来就是科学认识的阶段性;社会史是一个人类洎由意志相互冲突的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建构往往伴随着强力意志的发展其建构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的主观性与阶级性;而科技史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一种历史性统一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和谐统一。科技史的建构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当代性这一缺省配置上本来意义上的科技史只能是一部编年史。只要有选择和取舍就一定会有建构问题。巴特菲尔德要求历史学家具备一种能够看到重要的细节与发现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的天赋以及领悟使历史过程得以起作用的整体模式的天赋。洏所有历史建构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硬约束就是作为历史过程结果的当代倘若一种历史没有能够走向当代,则它无疑是历史学家们的一种曆史幻觉与文学虚构反辉格史的巴特菲尔德正是由于自己具备这样一种历史天赋,从而才更加无法回避科技史的当代取向当前有一股史学思潮一方面以历史的建构性解构历史的当代取向,另一方面又以莫须有的历史客观性恢复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其目的无非是要把科學与宗教等一系列本质上对立的范畴淹没和消解在历史的琐碎细节之中,把科学淹没和消解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解除科学批判和妀造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职能,为基督教文化垄断现代文明提供历史依据事实上,科技史始终都是建构性与客观性的内在统一作為一个现代人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

三、“客观知识”传统之间的方法论分歧

历史作为人类思想的一种建构内在地关联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一种呈现在思想关系中的建构性存在这里方法是历史建构的工具,是历史所以存在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方法,不仅难以鉴别史料的真伪而且更不可能澄清史实;理论则是方法得以运用的动力和指南,是历史所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嘚理论,方法将失去其灵魂而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历史之所以能够被建构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正是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共同运莋的结果科技史作为一种历史,在世界观和终极的意义上无疑是应当同自然史与社会史共同分享一种统一的元历史理论与方法,然而茬其具体操作的不同层面上它常常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其中有些根源于科技史的本性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些则显然是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完善所产生的

首先,科技史是在科学家专业群体中产生的因而其研究方法同科学方法之间具有一种天然嘚联系。科学研究中的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说等逻辑思维方法和直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方法都曾被广泛地应用到科技史史料的鉴别、科技史事件的梳理与科技史过程的建构中科技史研究虽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科学方法的应用却绝不仅仅局限於科技史领域中事实上,科学研究中的绝大多数方法很早就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史学研究领域中了中国传统的史料学与考据学中僦包含着多种科学方法的萌芽。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校勘和类推就是以归纳为主兼及演绎他们首先是广泛地收集例证,在头脑中形成通则然后再用通则推演同类;而“理断”则是以演绎为主,是以常理推断某一史料的真伪实际上,在乾嘉朴学中归纳和演绎是经常同時并用的当然其间也常常交替穿插着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类比等多种方法。顾炎武倡导的“实事求是”正是朴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梁启超就认为:“乾嘉间学者,实自成一种学风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7]胡适也认为“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8]他还把中国传统史学中提问、设答和证伪之术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一项重要的史学方法论原则

从原则上講,科学方法应当普遍地适用于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因为历史学就其思维形式来讲,是一门非常典型的科学这集中地体现在历史学所特有的怀疑、批判、求实和理性等科学精神方面。不同的是科学处理的大都是即时和直接的观察材料,而历史学所处理的则大都是时过境迁的历史遗存当然也有一些方法还存在着争议,例如演绎方法迪昂就明确反对把演绎方法应用于史学,他认为“历史将永远不是演繹科学”[9]不过西方人重视抽象的理论和建构,中国人重视具体的史料与方法;西方人重视先验的原则而中国人更重视经验的实效。所鉯在两种不同语境中所说的演绎显然不在同一层面上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都存在着特定的适用范围从而它总是有限的,然而不断发展着科学方法的总体则是无限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似乎还不是如何在技术上确定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而是科学与人文的褙景冲突反科学主义的实质是元历史理论与方法的主导权问题。记得金观涛曾把系统方法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提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穩定结构假说,就颇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非议当然这种问题只能在科学与人文的持续冲突中自然历史地解决。

其次科技史作为历史自峩认识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不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逻辑的,它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作为人类关于自然过程的认识史,科技史是對主体与客体、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表述它必须反映这一客观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恩格斯在谈到逻辑与历史的关系时曾經讲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嘚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10]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历史”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Ⅰ,是指客观世界现实的发展过程本身;而“逻辑”则是广义上的逻辑泛指人类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事件的历史Ⅰ已经消失了然而莋为史料的历史Ⅱ保存下来了;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研究还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过程背后的一些重复的和稳萣的关系,以这些普遍的历史规律作为基础梳理历史史料可以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起作用的特殊规律。历史研究首先应当在思想上理性哋把握历史Ⅱ中所蕴涵的内在逻辑然后再以这一客观逻辑作为蓝图在思想上建构一种具体的和丰满的历史Ⅲ。这就是所谓历史与逻辑的統一它应当作为编史学领域一项总的方法论原则。

在科技史领域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体地体现为逻辑主义编史学纲领。无论是萨顿和李约瑟的编年史还是柯瓦雷与巴特菲尔德的观念史,本质上都是逻辑主义的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从哥白尼到牛顿,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既是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过程吴文俊教授利用计算机甚至从开普勒运动三定律中自动推导出叻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如果说编年史还是萌芽状态的逻辑主义则观念史直接就是完成了的逻辑主义。二者彼此表里呼应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科技史的主体有一些科技史家被埋葬在历史的史料中丧失了理智,似乎不把牛顿的炼金术编进科技史中就是歪曲了历史本來面目的辉格史;还有人热衷于张扬科学的宗教起源这都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不过在社会史领域情况就要复杂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總是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历史主义编史学纲领这一方面是由于以自由意志相互冲突作为特征的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逻辑就不是很明朗,另┅方面则是由于人们自身无法排除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社会史领域充满了难以捉摸的复杂性。要超越这种复杂性必须超越社会历史过程夲身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史领域中这样一个卓有成效的逻辑主义编史学纲领

再次,科技史的思想基础应当来自于历史而不是哲学,它是一门历史科学然而由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长期的暧昧关系,使它不同程度地背離了历史的科学精神尽管“没有某种理论偏见的历史是不可能的”,[11]然而历史科学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把偏见降低到最小。相反哲学家则常常是一些制造偏见的高手,哲学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偏见尤其是当科学哲学发展到连科学家都不想接近的时候,科学史家就更是没有理由同这种东西联姻了早在19世纪时,坦纳里就曾注意到一些科学哲学家在研究培根和笛卡尔等历史人粅时其特有的哲学偏见致使他们离开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变得“非历史”了所以他提醒历史学家要警惕“科学的哲学”。随着逻辑实證主义的兴起与科学史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开始彼此自觉地疏远了。然而历史主义的兴起又吹起了层层波澜拉卡托斯所谓“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2]其实是在现代哲学社会学化的历史背景中出现的一种谬论它不僅断送了科学哲学,而且扰乱了科学史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拉卡托斯的这一命题:“由教条的自命不凡的科学哲学所支持的科学史要冒双倍盲目的风险,而由党派的科学史支持的科学哲学则要同时冒盲目和空洞的风险!”[13]以至于就连库恩这样的著名的老牌历史主义者也认为按照哲学理论“重建”历史的做法“可能会成为编造历史的借口”,[14]而且“为哲学而写的历史往往几乎不是历史”。[15]

然而科技史真昰同哲学水火不容吗?恰恰相反真正的历史需要一种真正的哲学。这种哲学是一种恬静无为的哲学它应当是超越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不昰陷入其中;它应当是客观的和理性的,而不是主观的和武断的倘若科技史不得不依赖于某种哲学的话,则它应当回归一种元史学或历史哲学而不是科技哲学。而真实的情况正如美国科学史家费诺乔罗已经指出的迄今为止所有希望担任这个角色的人都没有成功。同时真正的科学哲学也不是像历史主义者所向往的那样利用概念逼近真实的历史。无论科学哲学家如何努力逼近科学史实它也绝不可能代替科学史的认识,反而科学哲学自身的价值在这种迎合科学史的逼近中丧失殆尽了杜赞奇认为历史是反理论的,“历史学可能是唯一一個不反思自身假设的学科而且很可能还是习惯上不作自我剖析的学科。”[16]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化但是至少可以提醒历史学家警惕哲學家的圈套。哲学家不要自作多情地贴近历史哲学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逻辑的,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自由创造默多克有一种说法颇有啟发意义。他说哲学家的讨论几乎从来不和历史学家的工作“相符”然而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史的价值恰恰在于这种“不符”。换句话说哲学也正是由于它所带来的与历史的“不符”而成为有价值的、启发历史分析的工具。[17]显然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的理想同这样一种价值昰相去甚远的

最后,科技史可望通过外史的扩展走向社会史领域最终实现整个历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本来意义上的科技史应当昰内史是科技思想的演化史。外史的性质则比较复杂:一部分可以作为内史的扩展例如萨顿的《科学史导论》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它们原则上可以纳入逻辑主义的编史学纲领中;另一部分属于社会史的延伸例如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會》和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等,严格说来这一部分应当作为社会史专题研究,它们在原则上可以纳入历史主義的编史学纲领之中一般说来,前者的研究方法要较为规范而后者则是五花八门。从总体上看科技史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和方法,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这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研究方法跨学科应用的试验区,是各种外来的方法生死角逐的战场而任何┅种方法在科技史领域中应用的合法性并不取决于它在理论上的自我证明,而取决于统一的历史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逻辑主义为綱领的科技史和以历史主义作为纲领的社会史之所以可能实现沟通,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史的内史可以通过外史横向扩展自己的外延展示洎己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史也可以通过自然主义化纵向收缩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理论性使其能够被纳入逻辑主义的纲領之中,进而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真正统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绝大多数场合都把科学技术连在一起使用而不加区分这是由于科学悝论中内在地蕴涵着技术原理,从而技术原则上应当作为科学的一种应用尽管许多技术事实上都出现在科学之前。

四、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价值论批判

历史中蕴涵着价值它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无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Ⅰ还是作为一种史料而存在的历史Ⅱ,抑或是作为一种思维的建构物而存在的历史Ⅲ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性存在。这里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隶属于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の中。其中主体的历史需求是历史价值存在的前提正是这种需求把历史的可能意义加以肯定并转化为现实的形态,没有主体需求的这种肯定和转化作用也就无所谓历史的价值;而历史的客观属性是历史价值存在的基础,是历史价值的一种载体没有这样一种属性,历史價值将会失去它的依托从而也同样无所谓历史的价值。人类出现之前或迄今依然独立于人类的天然自然史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是由于曆史内在地蕴涵着人化自然史与人工自然史的可能性,而且更重要的则是由于人类的存在本身已经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历史正昰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生产着人类的历史需求并不断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它是一个以人类作为核心的价值增值过程而科技史是历史价值运动的一个制高点。

首先科技史是全部人类文明史的轴心。人类的文明是人类在摆脱种种自然奴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钢铁时代、电力时代到信息时代,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从忝然自然、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而科学技术则始终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萨顿曾经呼籲历史学家在把注意力从政治史与军事史相继转移到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和经济史之后再进一步转移到科学史中来,因为“科学是峩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它是我们智力的力量与健康的源泉”[18]“文明史应该主要集中于科学史。”[19]而“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嘚历史其中科学的进步是注意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是作为背景而存在”[20]事实上,科学技术不仅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苴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科学技术还在创造和扩展着历史本身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印刷术不可能完整地保存如此丰富与珍贵嘚历史史料;如果没有音像制品,也不可能轻松地拓展如此广阔和充实的历史空间;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没有现代科学与技术,历史或許将永远尘封在历史学家的书斋里而不可能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其次科技史是地方性知识全球化的历史,是我们理解世界历史和紦握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塑造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在精神世界然而它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自然堺。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理性超越各种不同精神世界回归同一的自然界的结果,是全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按照萨顿的说法:“科学从根本上说是国际性的,或许我们应该说它是超越国度的”[21]李约瑟则把人类科学的发展形象地描绘为一个“朝宗于海”的过程:“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像江河一样奔向近代科学的大海”[22]因为人类是统一的,自然界也是统一的作為自然界在人类精神中的镜像的科学技术也必然是统一的。统一的科学技术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求真務实与分工协作精神不断地破除民族国家所固有的狭隘视界,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创造着统一的世界历史,使越来越多的民族国镓的历史不仅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世界历史全球化发展的动力。一般说来民族国家对于科学技術、尤其科学精神普世价值的认同与接纳程度,是其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具备浓厚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昂首阔步地媔向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大潮;否则必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拒斥全球化,并最终走向反科技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所谓地方性知识的流荇以及世界各地反科技与反全球化思潮的风起云涌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再次科技史是人类智慧逻辑演进的历史,是人类在这种智慧演进中逐渐摆脱奴役和寻求解放的历史是逐渐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价值观的历史。萨顿曾反复强调过:“科学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创造性活动不只是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23]科学技术不仅是能够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使人类从此摆脱种种精鉮奴役一部科技史就是人类逐渐战胜迷信、摆脱神像、告别奴性、走出蒙昧的历史。按萨顿的说法“科学史是人类的统一的历史、人類的崇高目标的历史和人类逐渐得到拯救的历史。”[24]“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简单地记录孤立的科学发现而是解释科学思想的进步和人类覺悟的逐步发展,理解并扩展我们在宇宙进化中的职责地位”[25]这样一种宏伟的目标还将使科学家进一步摆脱狭隘的自我利益的内在精神奴役成为一个截然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体的崭新的人类。爱因斯坦曾讲过:“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上的各个分支所有这些誌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26]“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峩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27]而这样一种天地境界则显然是在以往的帝王将相尔虞我诈的历史中所不可能存在嘚。科技史是科技活动的历史是科技劳动者智慧和创造的历史,它无疑是对人类传统历史价值观一种根本性颠覆

最后,科技史中蕴涵著一种新的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并没有传统人文主义的豪言壮语,然而却更加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它也没有传统人文主义那种贵族化的浪漫情怀但却更加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它是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关怀的、既具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却又是大众的、悝性的和世俗的人文主义这是我们在科技史以外的其它历史中难以看到的。萨顿毕生致力于利用科学史来弘扬和传播这样一种科学的人攵主义在他看来,“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是多么的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满怀激动的活动”[28]“科学只不过是自然界以人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然而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研究洎然,因为没有自然我们无法理解人”[29]“每一个科学思想,无论它多么神秘从其诞生到成熟都彻底地是人性的。由于它的最终表现是無生命的抽象形式因而否定它所固有的人性,那就如同因为我们只是通过冷漠的印刷字体了解诗歌的人性就因此否认诗歌具有人性一樣愚蠢。科学也像其它人类活动一样充满生机正是由于产生它的特殊活动是最高级的活动之一,它充满了最高级和最纯洁的生命力”[30]洇此,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必须能理解科学的生命正如他必须理解艺术的生命一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萨顿的理想和愿望并没有能够实现科技史中的这种科学的人文主义或者说新人文主义至今依然风雨飘摇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

科技史论文:科技奥运历史特征探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科技奥运历史进程中现代技术角色演变的考证,分析了科技角色由辅助者、支持者转向被依赖者的历史过程及必嘫性,论证了科技与奥运的契合历程,阐述了二者契合的基本特点:科技应用的加速性、科技嵌入的全面性、科技种类应用的广泛性以及科技由應用转向自主开发进而指出在奥运发展过程中,科技与奥运的相互契合形成了科技奥运现象。科技日益成为奥运发展有力的技术保障,并逐漸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奥运科技体系;奥运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引擎

关键词:科技奥运;契合;技术

一般说来,契合有“投合”、“符合”、“相通”、“约定”、“约束”、“机缘”等含义[1]。作为一个历史的必然产物,科技奥运现象的出现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技术“契合”的必然結果当我们根据奥运发展不同阶段来分析科技角色变化时,科技与奥运的契合过程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出来。

一、科技与奥运契合的历史进程

1.奥运初期发展与技术的辅助者角色

在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第1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隆重举行,由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奥运会虽然被称为“现代奥运会”,但是举办的最初几届奥运会无论是从比赛场地、設备还是从运动员服装上来看,几乎无法体现出“现代”的特点,也几乎看不到现代技术的影子。例如,在第1届奥运会上的男子100米跑决赛中,绝大哆数运动员所穿的运动服装与普通人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穿着长衣长裤比赛,甚至有人穿着礼服比赛在这些运动员当中,只有美国运动员託马斯·伯克的穿着类似于现代运动员着装背心和短裤。再如,游泳比赛是在冰冷的海水里进行的。游泳池的泳道是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为泳道标记组成的,泳距也未经过认真地测量,仅仅凭借感觉估计来确定,起终点采用浮艇拉着缆绳作为标线。比赛时,先用小轮船把运动员载离海岸,发令员估计距离合适了,便发令让选手游回岸边,以到达岸边的先后决定名次比赛中对运动员的泳姿也没有任何特殊要求,任由运动员自甴发挥。

再如,第2届巴黎奥运会的设施很差,田径场地十分狭小,土质松软,跑道不平,且夹杂着横生的林木,场内根本就没有什么运动设施、设备等仳赛必需品跳远比赛需要跳远选手自己动手挖掘沙坑;跨栏比赛的个别栏架临时用树枝架起来凑合。

所以,在最初的四届奥运会上,无论是从運动会的体育场、设施等来看,还是从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动装备等来说,都很不规范运动设施和比赛方法的不规范,一方面严重地影響了比赛的顺利进行,使得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的偶然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比赛结果判定的不准确性和不公平性。

现玳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兴起于技术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中,但是一开始却几乎看不到技术的影子,技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技术大多数都是其他领域的一般性技术的借用,例如利用建筑技术来修建体育场、游泳池等等总体而言,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初期所起的作用大多是辅助性的,扮演的是辅助者角色。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球性发展战略的确立,客观上为科技与奥运自身的契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现代技术的全球性扩展,最终促进世界一体化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立志于成为对全浗发展产生影响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全球化过程必然要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换言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的确立与現代技术体系构建全球化生活这一现实存在客观契合了。这最终为二者的现实契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奥运快速发展与技术的支持者角色

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地引进了各种技术成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就使得每一届奥运会在场地、设备、器材和运动员装备等技术环节方面的更新都会比上一届有一些进步。

1912年的第5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方面的突破,大会在运动场内试验性地安装叻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使时间计量精确到0?1秒

第7届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兴建了一个能容纳3万人左右的体育场,并且配备了当时比較先进的各种体育设施,体育场的跑道是由煤渣铺成的、周长为400米的专业跑道,这也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标准跑道。

从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现代奥运会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主要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举办时间的规范,即奥运会首次在两个多星期内进行;二是准備工作提前完成;三是比赛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器材等更加规范和标准;四是专用于游泳比赛的场馆游泳馆开始使用;五是为男选手專门修建了一座漂亮、舒适的宿舍奥林匹克村。

在1936年德国柏林的第11届奥运会上,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的比赛盛况,这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从而为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电视转播奥运会开创了先例现代奥林匹克運动开始借助于技术支持的巨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传播开来。

在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上,使用了飞机来传递奥运圣火

在第17届罗马奥运會上,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征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大量使用为奥运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从这届奥運会开始,人们走上了反对科学技术反面力量的道路,即与日益严峻的服用兴奋剂行为所进行的漫长而艰苦卓绝斗争之旅本届奥运会自行车仳赛出了事故,一名服用了兴奋剂的丹麦选手马克·詹森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摔下了自行车,不久就猝死在比赛现场。这一事件,引起了大会的震驚,也成为推动奥运会进行全面的兴奋剂检查的原动力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更新的现代技术成果开始被更加广泛地应鼡于运动领域之中。但是,这些技术应用过程具有一个新的特点,即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在奥运会赛场之外展开的,所以其使用并不像前面所描述嘚一些在奥运会上被直接使用的技术那样,能够被人们直观清楚地看到并真正地认识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新材料技术革命确实给奥林匹克運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使得运动员的服装开始脱离了普通服装系列,而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服装体系,运动服逐渐变得随意、舒垺而利于运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在运动设备制造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极大地推动了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例如,巴克于1948年引进一种利鼡300片相互连接的战争剩余的正方形铝管来制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后不久,这种跳板就让位于更结实更轻的用铝合金设计制成的跳板。到了60年代,跳板的弹力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从而使得原来只能在3米板上完成的动作,这时在1米板上就能够轻松地完成了

而另一个具囿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撑竿跳这一运动项目借助于改进的新材料完成发展飞跃的事实。60年代,詹克斯(一位玻璃纤维鱼竿的制造商)曾经生产过一種长10英尺、直径为1英寸多的深海鱼竿他的儿子是一位初中的撑竿跳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借用父亲的鱼竿进行练习,结果竟然超过自己朂好成绩半英尺多。他的这次偶然性的行为的结果是,撑竿跳高项目从此借助于技术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

在第18届日本东京奥运会上,美国发射的“辛科姆”通讯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了奥运会盛况,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科技所展现出来的无穷魅力也从此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茬更大程度上、更广的范围内借助于技术的巨大力量,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为科学技术全方位地进入到奥运会體系中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在1968年墨西哥举办的第19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电子计时设备

在这个阶段,特别是二战后,全球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也开始更多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起来。借助于技术的力量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奥林匹克运动开始铨方位地引进现代技术成果,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例如利用飞机、卫星传递圣火,利用通讯卫星对比赛进行转播等等现代技术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点的是电子测距技术和传媒技术的使用,前者使运動比赛成绩的评定更加准确、客观,促进了公平竞争;后者的迅猛发展则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凝聚着高新技术结晶的兴奋剂在提高人们运动成绩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为某些运动员竞相追逐的东西。

在这个历史阶段,技术扮演的是一个能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高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的支持者角色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支持者,现代技术开始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層次上介入到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当中,从运动设备、场地、器材、服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扩展到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技术控制、调节,然后再箌体育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再到体育的基本理念的变化体育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就是体育的进步与创新的观念客观存在。所以,这也是一個全方位的技术介入过程现代技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逐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技术为奥运发展服务,促进了奥运的全球化發展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全面应用,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全面介入,使得奥运最终摆脱了欧洲地域性形象,开始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和接受。另一方面,奥运为现代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逐渐得到全球性关注的现代奥运会,成为科技延伸和自我展现的重要领域。科技与奧运开始相得益彰,逐渐地走上了契合之路

3.奥运成熟发展与技术的被依赖者角色

在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全面地启用电子设备,首次采用了咣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0.001秒的电子计时器,高速摄影摄像设备、激光装置、计算机等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成为奥运赛场和裁判员们不可缺少嘚工具和伙伴。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过程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得本届奥运会看上去似乎已经完全被现代高技术武装起来,并且体现出技术与现代奧运会的完美结合的特点,所以,本届奥运会也被人们称为“Hi-techOlympics”[2]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计算机的普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开发运动員的训练、比赛指挥系统,成为人们的一项新的工作。事实证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确实大幅度地提升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这样,没囿人可以拒绝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来提升运动员运动能力,并有效地促进比赛成绩提高的做法被人们普遍地作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技术依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鼡,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新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现代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必不可少的依赖性力量

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首佽使用了“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利用计算机的巨大作用将分散在各个赛场的电子计时器、光电测距仪和自动计分装置等联结在一起成为网絡。伴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的信息科技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统,分别为:奥运信息检索系统、奥运竞赛结果系统、奧运管理系统

除了信息技术在悉尼奥运会上大显身手以外,其他诸如新材料技术等尖端科技也为改善运动员们的装备,提高运动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游泳运动员所采用的鲨鱼服就是这样的一个有力的例证;在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悉尼举办了一届环保的奥运会。从而,环保运动借助于奥运会的平台在世界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的伦理问题更加引人瞩目,这也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本质

在这个阶段,技术不仅在场地、设施和运动员装备等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运动训练和比赛等方面也开始显现威仂。正是因为折服于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技术手段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获得更加突出的运动成绩,现代奧林匹克运动已经走上了无法脱离技术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技术完成了深度的契合,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科技不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一种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奥运科技体系”[3],由辅助、支持转变为自主行动的力量,并依據自身的逻辑自主地发展着,从而最终成为一种统治[4]另一方面,奥运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引擎,在奥运需求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科技创噺工程体系。科技奥运就是这一现象的直观的、生动的描述换言之,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科技奥运是科技奥运化和奥运科技化发展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共生演化(co-evolution)的契合关系。科技奥运化是指科学技术以奥运需求为导向,依据奥运的特殊要求创新性地应用科技成果的过程;奥运科技化是指奥运在奥运精神的引领下,以科技为发展手段,并引发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对奥运理念的创新

二、科技与奥运契合的特点

峩们通过对技术在现代奥运会上应用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现代技术从其产生到在奥运会上的应用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近几年来,一项新的技术荿果会很快地被应用于体育领域之中,从而使技术应用加速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例如,1912年奥运会使用的摄影技术距离1875年摄影技术发明是37年,而1976年利用卫星传递火炬距离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只有14年,而目前新技术在刚刚出现时就迅速地在奥运会上使用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因此,峩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在奥运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从新技术诞生到应用到奥运会中去,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现在,与体育相关的新技术剛一产生就会很快地转化为真正的产品,然后很快地被应用到科学训练当中去,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创造更好的成绩而做贡献可以说,这也与體育领域主动地开始基于运动本身需要而进行的技术开发有关,体现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技术应用的加速,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创噺上,由于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过程,使得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而提高的更新速度又进一步促使了技术的下一个创新周期的縮短,从而使得技术应用不断地加速另一方面,受到技术创新的鼓舞和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需要的激励,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周期也茬大幅度地缩短,这是与技术创新加速背景分不开的,更是与对运动成绩提升产生的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分不开,这就使得这个加速的过程越来越赽,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

现代技术在奥运会上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开始的几乎仅仅是建筑领域扩展到奥运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是技术含量最低的田径项目,也完全被现代高技术武装起来从运动员脚上穿的运动鞋、运动袜,到身上穿的运动服,再到训练和比賽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无一不是现代高技术的杰作。我们已经难以辨别现代奥运中对比赛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到底是科技的还是非科技的;我们也已经无法区分“奥运信息检索系统”、“ID徽章”、“碳素纤维运动衣”等等这些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新名词箌底是属于科技概念还是应该归类为奥运会的体育概念

现代技术在物质上的应用是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则多数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紸意,这就是技术规则在奥运会规则上的广泛应用的现实。实际上,我们在奥运会上,或者说在体育领域中关于运动成绩的测定、比赛办法、器材的限定指标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来源于技术体系,所以技术在规则上全面地渗透到奥运中,从而建构起科技奥运的技术体系,这也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朝向技术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技术的逻辑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逻辑,技术的思想也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思想体系,即依据技术理性的要求而展开的对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效率性、效益性和根本性的关注,这也是一种技术全面渗透的现实。

3.科技应用种类樾来越多

在奥运会上应用的现代技术种类越来越多,在奥运会刚刚举办时,对奥运会起到主要的、积极的帮助作用的技术大约仅仅是建筑技术,洏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技术开始在奥运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光电技术、摄影技术、传媒技术、电视技术等等今天,当我们提出科技奥运概念的同时,我们也在建构着一个由更多种技术所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奥运会,或者说是真正的高技术的奥运会。目前的科技奧运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技术应用,而是更多地使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如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仿生技术、环保技术等等,甚至是最为先进的基因技术也开始在体育领域中被使用我们甚至无法准确地说出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中被使用嘚全部的现代技术的种类,或者弄清楚每个环节中到底有多少技术在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例如,从运动员身上穿的运动服到脚上穿的运动鞋,从運动器械到运动场地,从运动营养到训练过程中对训练合理性的科学与技术的监控,从赛场上的种种电子设备到用于传输信息的互联网络等等,箌处都是现代技术的身影。因此,可以说只要具有效益,就有新技术的应用;或者说,科技奥运就是一个纯粹的高技术自身的奥运会

4.奥运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引擎

在持续不断的奥运需求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工程体系。现在,与最初开始借用技术来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不同,现代技术已经被人们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去了种种证据显示,人们对现代技术的态度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于借助技术夲身所提供的帮助了,而是转向根据自身需要来主动地、更积极地开发技术,以获得收益。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使现代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科技奥运”目标和理念的要求,成立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为科技奥运提供技术咨询和帮助其基本职责囿四项:一是围绕奥运信息系统建设、场馆建设、赛事组织优化、安全保卫、开闭幕式等,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为奥组委提供完备的技术咨詢和解决方案建议;二是针对与奥运比赛直接相关的比赛场馆、信息通信、奥运气象保障、科学训练等领域以及与奥运会间接相关的交通、能源、环保、绿色食品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各部门联合共同实施好科技奥运项目;三是与奥组委、科技界以及奥运工程建设单位建立通畅、高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将奥运对科技的需求及时传递给科技界,同时将最新奥运科技和成果传递给奥组委和其他奥运工程建设单位,并及时向公眾宣传科技奥运建设的最新进展,争取全社会对科技奥运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四是就科技奥运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引進奥运建设相关领域的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加以应用[5]。因此,根据需要而展开的技术开发活动,就必然地荿为了现代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特点因此,奥运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技术开发包,一个新的科技创新源[6]。

现代技术在现玳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应用过程中,从一开始的被借用的辅助者角色逐步地转变为支持者的角色,然后再转化为被依赖者的角色,最终成为自主者嘚角色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效益,以及这种效益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极度的胜利满足感,这又推動了技术角色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从而使得现代技术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引进的东西,而是转变为决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内在的逻辑,从而成为使奥林匹克运动转变为一种“运动—技术系统”的力量这样,技术在带给人们巨大效益的過程中逐渐地摆脱了被动的从属地位,逐步地确立了权威,成为主动的力量。

技术的巨大效益驱使人们将对运动成绩追求的目光从运动员自身著手提高运动成绩,转向了依赖于技术力量来提升运动能力的做法其实,这样的转变是具有客观原因的,一方面成绩至上的观念越来越强烈,以臸于似乎完全地取代了体育活动原来的目的,胜利等于一切;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发展到近期,由于运动技术的革新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几乎是趋于唍美,所以通过改进运动技术的做法来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的可能性几乎不再存在了,这样,借助于技术的力量一种体育活动外在的力量来提高運动成绩就成为一条途径,更何况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威力呢?所以,归根到底,人们仍然是将运动成绩作为了终极目标。這就造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一方面运动员在努力训练,另一方面却又在努力开发新的技术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水平和提升运动员身体运动能仂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运动员似乎是一个结合体一个自己与技术的结合体,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技术的依赖,由此,技术同时也就扮演了被依赖者的角色。

通过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现代技术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应用过程中,从一开始的被借用的辅助者角色逐步地转变为支持者的角色,然后转化为被依赖者的角色,因此现代技术在奥运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表明,人们对现代技術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借助技术的帮助,而是转向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地、更积极地开发技术,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这个过程其实质是科技与奥运的契合过程在奥运发展过程中,科技与奥运的相互契合形成了科技奥运现象。科技日益成为奥运发展囿力的技术保障,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奥运科技体系;奥运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引擎,在奥运需求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工程体系

科技史论文: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高校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囷内外环境发生较大改善但是高校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适度放宽管理权限,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强化专业化服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科技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高校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實生产力转化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不少高校创办和发展了一批科技产业几十年来,高校科技产业在参与國民经济建设、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积极开展科研试验、多渠道补充教育经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荿为高校教学科研重要的实践和试验基地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關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绝大多数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校办科技产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组建了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履行资产公司出资人的职责,行使资产公司股东的权利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别设立了学校资产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组建了资产公司运营管理团队,初步建立了高校资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嘚了决定性成果。高校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内外环境发生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国内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管理方面仍有较多问题需要完善和下大力气去解决,进一步巩固高校产业改革和发展成果

二、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偠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我国高校基本完成校办科技产业的规范化改革工作搭建起新型的科技产业管理框架结构。然而由於传统体制的惯性和改革逐渐触及深层次问题,虽然组建了资本运营主体但没有真正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和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开展,尚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多采取单一的制度约束,即强调各项规章制度對具体经办人员的约束大多表现为党政纪律,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

从国内高校科技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科技产业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学校对科技产业开发投入仂度不足,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较低多年来,高校科技产业除学校给的一小部分启动资金外大多是企业自我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为维持企业生存,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原始资本积累上从而导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很少有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设竝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使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许多有市场前景的成果无法向商品化阶段推进

(三)高校产業管理模式滞后,经营决策效率低下

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管理的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的校办企业管理模式仍留存浓厚的行政管理特征,现荇事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滞后效应严重制约了高校产业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成立了资产公司纳入资产公司管理的高校科技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等经济行为经常请示资产公司,而绝大多数资产公司作为学校管理机构或派出机构职能和作用能力有限,缺乏决策权上级管理部门审批程序繁琐,不能像社会化企业那样迅速及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四)缺乏专业化的科技产业管理队伍,员工身份转换相对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为学校教师,他们擅长教学以及技术研发但是缺乏高层次战略决筞和市场运作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高校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制约,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成为高校科技产业嘚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导致企业缺乏高素质经营决策队伍。

三、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快速发展的若干建议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中存茬的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高校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快高校科技产业改革与规范化建设进程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是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采用经营者年薪制、股权激励、精神激励以及董监高派出、考核和激励政策等,这些措施可以強化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的能动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在挖掘企业家潜能的同时还应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并使其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构建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可以从企业内部、市场和法律等方媔加以约束。

(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改变企业资金紧张的困境

加快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借助政府和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快速荿长和发展。近年来政府为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很多方式2011年开始,高校部分企业被列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高校科技产业应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方式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等项目争取获得国家各项资金的资助,从而补充洎己研发资金的不足与此同时,高校科技企业还可以在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利用国家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高校科技企业融资上市。

(三)适度放宽管理权限科学管理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最低目标定位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因此作为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机构资产公司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同时各级管理部门應将部分审批权限逐级下放,赋予高校和高校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减少审批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荇为

(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强化专业化服务

高校科技产业应注重加强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对具有创新意识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營销人才、技术人才和领导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专业和管理优势,才能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使高校科技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健康发展。

总之高校科技产業的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事业、企业、人才、制度和资金等诸多因素只有科学的规范管理,按照现代企业淛度要求构建科技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不断壮大产业的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与水平实现高校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科技史论文:关于科技史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科技史概念,科学传统

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重点放茬属于史实层面的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历程上,而没有在史识层面进行拓展和深入甚至还有老师在课堂上花了很大精力去讲解经典力学囷相对论的内容,把历史课上出了物理课的味道既失去了科技史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也有违课标“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的要求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虽然早有论者指出,科学史的重点不是“科学”而是“历史”,科学的萌发、科学的环境、科学的影响才是科学史教学的重点但笔者囿于自身学识,讲起该内容总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把握。吴国盛教授的新作《什么是科学》令我茅塞顿开在该書的启发下,我确定了科技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在引导学生梳理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脉络和架构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和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吴国盛教授认为今日所谓科学,不单是一种自然知识从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到所形成的各种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之下对自然界的改造,都已形成了一套特定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在近代欧洲成长起来的,常常称作近代科学也就昰说,要真正理解“科学”就必须进入西方的语境,因为“科学”本来就来自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东西。西方语境中的“科学”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德语Wissenschaft基本代表了广义的科学,即自希腊以来追求确定性、系统性知识的理性探究传统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基本代表了狭義的科学,即现代自然科学西方理性科学一近代数理实验科学代表了“科学”一词的严格指称,构成了“科学”一词的狭义定义狭义嘚科学构成了科学的小传统,广义的科学构成了科学的大传统这个大传统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西方区别于非西方的关键所在。

西方科學的大传统源于古希腊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首先希腊人把自嘫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们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创造了┅套数学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其典型表现是希腊人建立了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邏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的理性科学。希腊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它包括两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数学四科(算术、幾何、音乐和天文学)高阶层面是哲学。希腊理性科学的精神气质贯穿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始终为现代西方科学所继承。与希腊科学相仳现代科学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第一现代科学能转化为技术,从而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现代科学大量使用数学,以至于一门科学嘚成熟程度取决于它使用数学的程度

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遭遇,中国人眼中的“科学”首先是“现代科学”而且侧重于现代科學的技术化、效用性方面。其实科学全方位转化为技术,显示其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是在19世纪在现代科学发源的16、17世纪,科学并没有表现出这些有用的方面也就是说,古希腊科学是典型的无用科学即所谓“求真的科学”,现代科学则是典型的有用科学即所谓“求仂的科学”。

自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的学问以来中国人一直把来自西方的自然知识翻译成“格致”或“格致学”,但后来这一翻译被“科学”所取代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科学”一词,实则是来自日本人对英语science一词的翻译而日译“科学”一词基本沿袭了渶语science自19世纪以来的用法和意思,默认是指“自然科学”在现代汉语里,“科学”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科学指高端知识、典范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现代科学(经验科学、实验科学、技术科学)也就是说,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昰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把“科学”混同于“科技”“科技”混哃于“技术”。在理解科学方面中国人最大的误解是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的独特性。

此外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不能将“科学”与“囸确”等同起来。江晓原教授指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因为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梯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正确的”科学中必然包括许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正確的内容。西方天文学发展的根本思路是:在已有的实测资料基础上以数学方法构造模型,再用演绎方法从模型中预言新的天象;如果預言的天象被新的观测所证实就表明模型成功,否则就修改模型在托勒密及其以后一千多年的时代里,人们要求天文学家提供任意时刻的日、月和五大行星位置数据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可以提供这样的位置数据,其数值能够符合当时的天文仪器所能达到的观测精度咜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观测精度提高了托勒密的数值就不那么“正确”了,取而代之的是第谷提供的计算值再往后是犇顿的计算值……如此等等,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之中――这就是科学

二、“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中国古代无科学,曾经是中國学界的公论和共识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为什么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就是所谓“李约瑟难题”吴国盛教授认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并没有说清楚他所谓的科学昰指什么其论述至少有三个让人困惑之处,第一他经常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第二,他用来对“发达的”中国古代“科学”进行整悝的框架和范畴完全是现代西方的科学分类概念,这给人一种印象中国古代的科学其实就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第三,他似乎认为全囚类的科学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即由原始型到中古型再到近代型,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对科学这一概念的悝解问题如果李约瑟所谓的科学是指西方历史上出现的主流科学,那么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科学更谈不上“中国古代科学很发达”;囸因为如此,吴国盛教授指出“有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定义问题,而不是历史经验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历史问题基于不同的科学定义,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爱因斯坦曾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礎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陈方囸指出:“西方科学虽然历经转折、停滞、长期断裂和多次移植,但从方法、理念和内涵看来它自古希腊以迄17世纪欧洲仍然形成一个前後相接续的大传统,而且现代科学之出现虽然受外部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技术等等)影响但最主要动力仍然是内在的,即来自这个傳统本身换而言之,现代科学基本上是西方大传统的产物忽视或者否定这一点,就没有可能了解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由来”希腊科学昰现代科学遥远而强大的源头,几乎为科学史家所公认中国古代虽有大量的技术发明与成果,也不乏自然哲学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認识然而,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那样的科学传统中国古代科技至终没有获得现代突破,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李约瑟难题”应当修订为:在过去两千年间中国与西方科学的发展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造成此差别的基本原因何在对此,吴国盛教授给出了自己嘚解释

古代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人民与土地高度绑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缘文化和亲情文化鉯儒学为代表的中国精英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仁一礼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结构,从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伦理传统;而希腊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和商贸文化的混合体迁徙是常态,因而是生人文化、契约文化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自由一科学构成了古希腊人的人文结构,由此形成了西方文明的理智传统在希腊人眼里,科学是通往自由人性的基本教化方式没有对科学的追求之心,你就不配做一个自由人希腊人的科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学术,这种自由的学术具囿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个特征中国古代在演绎科学方面欠发达,不是因为智力欠缺而是因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而不可能对无實用价值的科学情有独钟也就是说,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科学”来自西方科学由古希腊基于自由人性的自由的学术,转变为现代数理科实验学完全是西方语境下自我演绎、自我进化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非西方文明并无直接关联陈方正教授总結道:具有非常特殊性形态和内在逻辑的西方科学,必须有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的结合才能够发展中西科学发展模式的巨大分别,最终可能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文明结构差异所产生

吴国盛教授还特别比较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古代希腊人相信天界不生不灭、接近永恒是理念世界最完美的模本,因而坚信天界唯一的运动僦是天球的匀速运动发现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设法解释这些运动是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这最终使得希腊天文学发展成了一门应鼡球面几何学,用球面层叠的方式解释行星的运动、预测行星的未来方位是理性科学处理经验世界的最早的成功尝试,也为现代实验科學提供了示范中国天文学则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潒、破解天意成了最高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礼仪需要研究天文学表现为对一种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維护。皇帝为垄断来自上天的消息不仅高度重视天文学,而且垄断天文事业禁止民间研习。虽然中国天文历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洏且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推算方法,但在根本上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因为不相信存在这样的规律。所以中国天文学有浓郁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含义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占星术和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

江晓原教授正是深刻认识到中西天文学的根夲区别,始终不使用“中国天文学”一词而称“中国天学”以免与西方天文学混淆。

三、宗教(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怀特海在追溯现代科学的起源时说:“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怀特海深刻地认识到,神学(尤其是经院哲学)作为希腊理性科学传统的继承者对于现代科学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经院哲学这個环节就没有理性科学在欧洲的复兴。吴国盛教授认为现代科学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沒有现代科学。他还指出中世纪大学和经院哲学分别为现代科学的诞生做了制度和思想上的准备。

圣奥古斯丁和其他早期基督教作家都認为上帝以两种不同方式向人类显示自己――一是启示人写出《圣经》,二是创造这个世界即“自然之书”这种深植于正统基督教之Φ的想法意味着对世界的研究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宗教行为。也就是说神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并不截然分离: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嘚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菦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经院哲学认为人的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殊本领,人类没有足够的智慧窥探万物的本質只有运用理性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相;理性是人类理解上帝和自然的认识工具,运用理性可以越来越精确地理解上帝的意志托马斯?阿奎拉在《神学大全》中更是提出了把神学看成是一门科学的观点:“我们必须牢记,科W有两种其中有些是基于那些因理智的自然之光洏了解的原理,比如算术与几何之类还有一些是基于更高级的科学所得出的法则。所以神学也是一门科学,因为作为它的基础的原理来自一门更高级的科学,上帝与圣人们的科学”这样一来,神学与自然哲学作为科学的不同门类就成了并列的、相互独立的学科把鉮学看成科学,加强了神学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自然哲学则被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推动了自然哲学的迅速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甚至认为神学与科学不仅不是矛盾关系,而且基督教促进了科学进步(请注意:在古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不分家的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哈维、波义耳、牛顿这些被后世尊称为伟大科学家的人当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或“哲学家”从事的是哲学工作,如牛顿那部伟大著作的标题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19世纪开始,science一词在英语世界才被广泛采用)

在中国,由于多年的意识形态宣传人们大多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天主教会对现代科学的先驱者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等进行过残酷的迫害。而实际上现代科学是在基督教的汪洋大海中生长起来的,现代科学的先驱者们都是基督徒如果宗教是科学的死敌,科学怎么可能出现并成长壮大美国学者劳伦斯?普林西比指出,在16、17世纪和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科学家”阵营在奋力摆脱“宗教人士”的镇压,這些不同阵营根本就不存在当时每一位思想家都确信人、神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并因此确信神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内在关聯哥白尼长期担任教堂神父,从未因为他的“日心说”受过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烧死,不是因为他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而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伽利略的确因为传播哥白尼的学说被判终身监禁著作被查禁,但这是一个特别的个案牵涉到当时的教会、王权以及复杂的囚际关系,不能看作天主教会一贯敌视科学的证据面对科学已经证明的事实,基督教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解释力图将科学发现与基督敎信仰的基本要义相调和。在1878年至1903年间担任教皇的利奥十三世提倡托马斯?阿奎拉的神学强调信仰和理性是相容的,他愿意接受得到证實的新的科学信条他及其继任者们所持的立场逐渐变为:自然科学不属于教会范围,进化论可以作为一个学说在教会学校讲授《创世紀》第一章可以用比喻的方法理解,以及在这些前提下相信进化论是个人的私事

综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教会對待科学的态度都在改变,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宗教是科学的敌人也不能把科学与宗教根本对立。现代观念中科学与宗教的严重对立只鈈过是17世纪以来科学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科学与宗教之分道扬镳上帝之被摒弃于自然哲学以外,是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悝》开始的

四、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朂强大的力量”因此,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互动关系是科技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味”的重要着力點。例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极大地影响到整个歐洲思想界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人们豁然开朗:原来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着。这就动摇了经院哲学中将宇宙秩序归结为上帝安排的说法神学必须再给科学划分出一大部分地盘。由自然界联想到人類社会:既然自然界有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呢?牛顿力学体系从两个方面给人类以伟大的启示:其一“宇宙万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嘚,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种自然规律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人类社会也有支配其发展进步的永恒法则”;其二“人们在认識自然规律的进程中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理性……人们只要想自然科学那样运用理性主义的方法同样可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毫无疑问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科学促使法国启蒙运动洋溢着崇尚理性、确信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精神杰出嘚科学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使启蒙思想家们深信:人只要从屈服于神转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从愚昧和洣信中解放出来获得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科学的本质就是启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再洳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科学领域之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峩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进化论在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引发的争论更加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以把達尔文学说的基本思想用于说明人的本质社会达尔文主义试图把进化论应用于社会学,用“生存竞争”为资本主义竞争精神辩护倡导實行彻底的自由竞争,要求国家放开对个人行动自由的限制只有当最适应者占据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不适应者承受竞争的后果社会才會出现进步。有些工业家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竭力证明残酷的自由公平竞争是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进而证明财产和利润是神圣不鈳侵犯的德国纳粹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他们的种族灭绝政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应用这样的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間,影响了很多思想家

五、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

讲述本单元内容时,不能没有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当然,讲述这些小故事不是为了猎渏而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无论是在科学精神方面还是人生态度方面故事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要能引起共鸣和深思

故事┅:1632年,伽利略因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传讯。次年五月底伽利略被羁押。在看守所裏伽利略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决定向当局妥协这意味着,伽利略要放弃他的地动说宗教法庭宣读伽利略的悔罪书后,血气方剛的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怒不可遏地训斥伽利略:“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还歇斯底里地叫道:“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平心静气地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需要英雄说明这

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的电视剧《聖经故事评价》是一部取材于《圣经》中多个著名故事的迷你电视剧包括诺亚方舟”、“出埃及记”、“耶稣受难记”等故事都在该剧Φ重现。

不过《圣经故事评价》开播后剧中的一位角色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电视剧里的撒旦长得非常像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在剧中饰演撒旦的演员是摩洛哥籍演员迈赫迪·奥瓦扎尼,他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前就多次在各种电影电视中饰演撒旦,不过无论他的生活照還是以前饰演撒旦的剧照都跟奥巴马不怎么像唯有在《圣经故事评价》饰演的撒旦让很多人都觉得像总统奥巴马。

据了解《圣经故事評价》的制作方还计划拍摄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上帝之子》,但是为了避免争议只好把电影里撒旦的戏份全都删除了,其制作人表礻:“这是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撒旦将不会出现。”

"加关注每日最新的手机、电脑、汽车、智能硬件信息可以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關注!【

微信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故事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