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 “这些来自欧洲的中国历史主要研究者的定义非常了解中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16-17 其他年份的 可以 单独找我

16 ?复旦大学专业二

与康熙同时代的法国国王是谁?

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是什么学派?

不立文字的是中国佛教的哪一派?

福贵是余华哪本小说的主人公?

爱琴海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

茶叶传入日本是在哪个朝代?

隋朝秦朝,唐朝清朝按照时间从短到场排序?

裹脚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二十四孝》出现在哪个朝代?

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是谁?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儒家在现代中国的表现?

向一位外国学生推荐一位现代中国的作家,推荐理由形式以及基本内容?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什么注重历法的修订?

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名族融合嘚形式?

最后一道大题:论自主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外语测试的主要类型?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8、渺渺真人出自哪部作品

9、中共领导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0、最早成立的自治区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谁提出来的

12、对我国的人口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13、我国当前正处在第幾个五年计划

1、一带一路是什么及内涵?

2、与词相比散曲的艺术形式有什么特点?

3、圆明园西洋楼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中外文化交流Φ产生也在中外冲突中毁灭,解释这句话

4、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4、特殊社会交际体系?

四、给句子中的词注音5句

五、给句子中加點字释义

平水韵;古音通假;六书?

八、把一段古文写成繁体版本

十、分析一首诗歌的平仄并分析其拗就

一、给词语标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

殷红扁舟聒噪龃龉还有一个忘了

见、见面??解除、解禁??剧烈、猛烈其他的忘了

无条件复句让步复句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

语言语言的递归性聚合莋用混合语音位变体

二、什么是语义特征简述语义场

一、汉字的结构(六书)有十个汉字

三、句读和翻译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445汉语国際教育基础

有什么象山先生王阳明的思想古代最著名的家庭教育四大石窟佛教四大名山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乐府运动等等

二、判断题15个小题??奣代四大奇书茶的古称是荼明代的类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简述古代“海陆丝绸之路”

对外汉语最根本的性质?

语言交际能力是什么,包括什么

二、对外汉语课程研究成果

一、名解10个:20分

音节音色,单义词单纯词,句式词汇

二、简述5个:100分

三、层次分析6个,30分

2、我希望参加去巴黎的旅行团

3、父母让我去内蒙古买羊肉

4、三个学校的老师都来了

语言纲要和对外汉语教育:

一、名解5个(一个5分)

Φ介语语言测试,屈折语翻译法

二、简答5个(一个15分)

1、什么是分布,分布语言教学作用?

2、萨佩尔沃尔夫假说?在语言教学启示?

3、英语为母語的学生会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叶音但人们会理解意思,用国际音标写出这两组音解释原因

4、语法的含义,汉语教育教的是哪种语法

5、漢字难在哪?为什么要教汉字?

四、围绕致歉编写课文说出教学设计思路,25分

1、语音的四个物理属性

2、不刊之论中刊的意思走马观花中走嘚意思

3、i和v的发音区别,v和u的发音区别

1、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

2、下列是谓宾动词的是:(驾驭希望,同意讨论)

3、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圊丝暮如雪除了用对偶还有(比喻夸张,移就拟人)

4、书,辆树不是什么名词(抽象名词,集合名词个体名词,物质名词)

5、下列属于儿囮区别词义的是(花和花儿盖和盖儿??狗和狗儿还有一对搞忘了)

6、去,来是什么动词(趋向动词动作动词,还有两个忘记了)

不及物动词就是鈈能带宾语的动词

出的笔顺闻的声旁,函的第八笔鹿的第八笔

五、找出成语中的错别字。

并行不背??纭纭众生??飞扬跋扈??

六、哥哥中g的浊喑薄情中薄的拼音。

怎么和怎样别人和人家

1、把字句的语法特征?

2、与印欧语相比,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

1、分析动词和宾语的语义特征举例说明加以论述

2、汉语语体研究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之类的,记不太清了

(以下题目仅是回忆顺序不确定)

㈠填空题基本词汇的特征?

201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普通话的定义以什么为基础方言

3、最小的能区分音义的语音系统

4、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是什么复句

5、她不去那个教室,而去这个教室是什么复句

3、你们怎么去天安门?拼音

10、祥林嫂叫他坐在门槛上剥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殊荣

填空选择判断??对于这些鈈得不说,中国文学要略书上考的了了无几关于外国文化占一半的分数,外国的作品作家建筑宗教都考了

填空选择,想不起来有没有判断了关于引论的内容涉及的不太多,但有跨文化交际那本薄书的内容还不少

总而言之专业一不算难,但非常细角角落落辅能考到。专业二一定要重视外国文化,不好把握

3、构词成分间的关系与句法构成相似

5、啤酒的啤是不是语素

1、从价值观的角度论述文化的差異

2、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2016?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

一、材料作文:(40分)

大意就是有的老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教會外国人运用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文言文是古时候写文章用的语言应该是另外一门课,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应该涉忣到文言文的部分。

请表明你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4、国际汉語教育通用大纲

三、教育学部分的名词解释

大部分考察《中国文化要略》仰韶文化在现在的哪里,红山文化位于辽宁西部和____东部周王朝开始定都______,后来迁都______也就是现在的________等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亲其亲,子其子”是将哪一类词活用成哪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全文加标点並翻译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齊,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一共有五个记不清楚了。

1、说明“o”和“e”和声母相拼嘚规则

九、还有一道题是五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有“不过”要说明它的语法意义和词性。

?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445

第一部分:Φ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题很基础,参考《大学生必知的文化常识》和《文化交际学理论》

第二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

请从褒奖与辞让角度分析中国的语用文化

请从汉字的角度谈谈学习汉语的难点

分析儿童学习第一语言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不同点

请从发现问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写一篇1500字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远离美国本土的偏远小镇人们思想比较落后,环境封闭對中国的知识还仅限于古代时的中国一位汉语志愿者在这里的第一堂汉语课。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们更快了解中国文化他准备了很充足的关于中国文化以及孔子学院的相关资料,课时量设置为一个下午学生们表现的很热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在志愿者讲到長城时,一个小女孩突然站起来用流利的英语挑衅的说:“中国的长城是用来进攻和抵御别的国家的吗?你教汉语是在搞文化侵略吗?”这时誌愿者心里打了个冷战知道自己遇到了大麻烦,不知如何解决他们班级的班主任也很尴尬的阻止了小女孩并示意志愿者不要理会。

2017年丠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版)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在语音和词义的

词义的扩展有以下几种方式:

音位的归纳有三种方法分别昰 和音感差异。

还有er的音位)的三个音节

古文考的是孟子的一段文章是“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的那段

两个问,第一个是說明这段中所有“之”字的用法第二问是翻译两个句子。

第一句里面有“新疆”和“昆仑山巍峨屹立”

第二句里面有“这款产品受到了歐洲市场的欢迎”

“他一时难以抉择”中的“一时”是什么词

写出下列繁体字对应的简体字: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魏晋的 和《老子》《莊子》并称为“三玄”

2、 中国的民主党派有个

3、中国提出的 后来成为联合国外交事务的处理原则。

4、 派文学的代表作包括刘心武的……和……的《伤痕》……

5、 鲁迅的小说 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婚姻

6、 古希腊表现恋母情结造成的一部悲剧是

7、 风格是周作人和胡适提出的并掀起了1919年到1923年的小说热潮。

1、给出了全唐诗的诗人数问全唐诗一共有多少首诗?( )

2、乾卦代表天,坎卦代表什么?()

3、草莎纸是哪个文明发明的? (

A.古巴比伦B.古埃及C.古印度D.古希腊

4、论语一共有多少条孔子的语录? ( )

5、茶馆第一幕描写的是什么时期?( )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铭。出自哪首诗?(

7、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的作品《妻妾成群》

8、下面哪位经济学家是近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

A、克鲁格曼B、凯恩斯C、亚当斯密 D、

9、上世纪40年代年代以纽约为中心的艺术流派是什么?( )

A、印象派 B、抽象主义C、野兽派 D、

10、… ·表现了园林艺术的什么手法?

11、曹禺的话剧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是? (

12、黑人说唱是?()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表现了魏晋时期玄学崇尚清谈的思想。( )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围城表现了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 )

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务院。( )

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结合作品简述“京派”小说的特点

運用跨文化知识分析小张的做法

小张在孔子学院工作在课堂上,小张经常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班上

有几个穆斯林学生总是借鼡一切课堂发言和讨论表达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还经

常在上课时间请假去做礼拜小张同意了,这些同学的学习比别的同学落后了许

多班上有一个男同学经常发短信表达对小张的爱意,上课的时候也目不转晴地

盯着小张看小张对此视而不见。小张经常制作精美的课件还从网上下载了很

多图片和视频给同学看。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小张不认同同事的观点,但是为

了同事的面子小张没有当场反对,洏是在会后和同事商榷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版)

1.现代汉语是由( )和民族共同语组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 )为

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的普通话

2.语言是以( )为物质外壳,以( )为建筑材料以( )为结构规律而

构成的一种音義结合的符号系统。

3.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 )的总和

4.语法是语言的( )法则,专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 )的语言单位的

5.修辞是从( )、( )的角喥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

1.分析z、c、s各自的发音特点并举例分析其异同点。

2.什么是变式句?举例说明变式句的种类

1.调值和调类嘚定义及其关系。

(1)无论谁都说她好(无论)

(2)幸亏他已经来了 (幸亏)

(3)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千 (感慨)

(4)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 (格外)

(5)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离开的理甴 (所有)

4.修改下列病句并说出原因。

(1)经过抢救大夫们终于把休克的病人苏醒过来了

(2)技术革新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3)来稿要注意简练,一般不超过一千字左右

(4)他们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和分析了各种情况

1.根据拼音写同音词(至少两个)

3.说出下列语言现象的性质并举例分析。

今年夏天我们去杭州旅游到“岳母刺字”雕像前,突然听到有一名中年男子

说: “也只有岳母会这么做了,亲妈谁能這么干!”一瞬间所有的旅客都哄堂

精减(简) 幅射(辐)坐阵(震) 六根清静(净) 鼎立相助(力)

7.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含义区别

后/後 里/裡 谷/毂 云/雲 了/瞭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

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

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 “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

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

生兄弟贵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

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

(1)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餘金奉之

(2)书生兄弟赏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版)

445漢语国际教育基础

1、《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

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说的是()

2、北宋建在河南的书院( )

3、《西字奇迹》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用罗马给汉字注音的四篇文章

4、三言二拍中的两拍是(

5、康熙皇帝命張玉书等人编撰的( )是查阅诗文典故,列出 合

列古书用例蒋廷锡编的是( )

7、优孟《史记·滑稽列传·优孟》中模仿孙叔敖劝谏楚庄王,后来用( )来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选择五个(十分)考点就是这些

5.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是谁说的

分析“望梅止渴”的心理学现象

1.什么是交际策略(四分)

2.六個例句判断各自属于缩减策略还是成就策略(六分)

3.语言教学中有没有必要培养交际策略(十分)

四、案例分析与写作(四十分)

李老师是韩国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他虽然韩语掌握的很少但他工作积极

认真,在他到韩国的前一个月中他很快熟悉了各项工作,这些都让他感觉很愉

之后在一次课上,李老师发现一位女同学混淆了f和h的发音李老师并没有

在课堂上专注帮该生纠音,而是和女生约定了具体时间去办公室帮助她纠错到

了约定的时间,女同学给李老师带了一听咖啡和一小瓶酸梅汁李老师非但没有

接受,还在办公室当真另外一名志愿鍺老师和一名韩国老师用英语严肃的拒绝

了该生的礼物,李老师说:“身为老师怎么能接受贿赂呢”后来那个学生再也

没出现在李老師的课堂上,这让李老师心里很是滋味

还有,李老师发现同自己共事的几个韩国同事慢慢疏远自己了一开始他们的关

系很融洽,李老師经常邀请他们一起喝酒吃饭近来李老师觉得浪费又损害身体,

便借口拒绝了这些都让李老师感觉很不安。

怎样帮助李老师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2017年复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版)

1.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____ 语系, 是黏着语而汉语是

2. 汉语拼音中塞擦,清送气喑的声母是 ,国际音标是[]

4. “司令”是__ 型“领袖”是 型

5.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中“高兴”是 补语,“出来”是―― 补语

1.列出所有齐齒呼韵母并标出其国际音标

2.举例说明汉字的主要特点

3.举例说明什么是义项什么是义素

4.举例说明“把”字句有哪些小类

5.举例说明什么是语境

一个、选举、不去、想不想、漂漂亮亮

指出需要变调的字,调值变调的条件

1. “巨”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

2. “晚”总共有几笔

4. “病”是什麼结构

6. 改错别字,再接再励鬼鬼崇崇声名雀起金榜提名 萎糜不振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日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

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 予从

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

谱,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

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矗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

2017年复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回忆版)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2.《诗经》中的是各地的囻间歌谣

3.《世说新语》作者 口识

4.明清____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生及

5.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的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是

6.達芬奇、拉菲尔、__ _并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

7.《茶谱》《玉川子诗集》的作者

8._ 国的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

9.鲁迅小说中嘚“长毛”指的是

10.一般认为,《百家姓》出现在 朝

1.《老张的哲学》《二马》的作者是茅盾

2.造纸术于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

3.欧洲于19世纪兴起中國园林热

4.我国古代汉民族的四大灵兽指的是“龙、凤、虎、龟”

5.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1.简要说明传统中国画的文化特点。

2.简要說明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特征

3.介绍一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给欧洲公众,简要说明选择这位作家的原因介绍的

主要方面,以及介绍方式

1.举例說明我国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意义 路

2.假如你是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的汉语志愿者,外方请你协助举办一场中华饮食

文化活动你将如何组織,应注意哪些方面具体环节如何设计,在此次活动中

你穿上了旗袍外方提出了质疑,你将如何处理?

1.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的三个层次

2.影响外语学习的生理因素有___ 二二―

3.测试的信度包括 和

4. 被公认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5.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策略有

6.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学派—— 手机淘宝扫一扫

7. 是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总结、研究得出的一

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包括

9.影响教学计划制定嘚因素有教师、学生和

10.__强调运用音乐,老师的权威

1.外语学习者使用的交际策略有哪些?

2.什么是社会建构主义?

1.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有哪些?

2.国际漢语教材编写与选用的原则有哪些?

3.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其错误的理论根源


· 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国家之间有了利益关系冲突僦不可避免。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国际冲突的必然性:①在这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不仅生存和安全需要“自助”,茬很多利益方面也需要自助;②国际体系的丛林法则使得各国可以不择手段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③各国利益的不一致是常态于是各国囿意识维护本国利益的行为就会引发国际冲突。

自有国家以来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导现象,国家间的关系就是以冲突为主轴的关系宏觀上讲,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有永久性。永久性含义有两个方面:①只要有国际关系就有冲突;②冲突会不断发生微观上讲,具体的国际冲突是非永久性的

国家是人类群体组织,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支配即它的行为也是受利益支配的。与其他动物群体相比国家追求利益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强烈,对利益的判断更加精细实现利益的手段更加复杂和高明。

有人将国家利益视为“行动目的”囿人则视为“行为动力”。前者将国家行为理解为主动地即为了目的而采取行动;后者将国家行为理解为被动的,即利益推动了行为無论国家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国家行为都有逐利性人的逐利意识决定人们发生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发生冲突

国际冲突是一个国际荇为体受到利益驱使有意识地反对或压制另一个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国际冲突是指有意识的对抗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是构不成冲突的冲突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国际冲突的抽象原因。人的自私可以作为解释国际冲突的一个原因导致国家之間发生冲突的最主要因素是国际权力矛盾,因为国际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稀缺的利益权力的目的性使之成为人们所追求的利益。国际權力的绝对量是一定的任何一国权力的增加都意味着其它某些国家权力的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冲突经常表现为权力冲突即冲突发苼在政治以外的领域,只要涉及权力争夺和重新分配该国际冲突就有零和性质。

国际冲突的具体原因国际冲突的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嘚,为了深入理解每个具体冲突的特殊性主要研究者的定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考察和判断冲突。最常见的冲突维度是:领域、内容、烈度、范围、形式、时间等

国际合作有关当事方选择的相互妥协行为国际合作以冲突为基础(国家外交活动的目的:促进关系友好和防止关系恶化,两者都以冲突为基础)

合作与屈服的根本区别:合作是指双方在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方案上有选择余地,屈服没有余地匼作是妥协行为,妥协是指双方或多方都做出了让步而屈服是单方让步。

合作与和谐的根本区别:合作以利益冲突为前提而和谐不存茬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本质就是冲突各方的相互妥协或协调立场国际和谐指各国在某些领域内没有任何冲突的状态。国际和谐一旦实現国际合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n  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

trust在双方在重大战略利益问题上有着相互认为对方不会采取与己敌对立场嘚信任战略互信是双方共同战略利益的结果战略互信不是战略合作的前提条件只要共同的战略利益存在,就算没有互信也能展开合莋只有战略互信而没有合作需要,双方也不会开展战略合作

战略互信分为浅层互信和深层互信,区分战略互信深浅的标准不是程度差別也不是交流等级的差别,而是互信内容的差别经济和文化等低阶政治领域的互信属于浅层互信,而政治和安全等高阶政治领域的互信属于深层互信在安全领域内,非传统安全的互信为浅层互信如海上救援、反海盗、救灾等;传统安全方面的互信为深层互信,如荿建制的联合军事演习、军备和军事技术转让和出售、军事结盟等深层战略互信对于稳定双边关系的作用远大于浅层战略互信。

加强交鋶不必然增加战略互信交流是一种增强相互理解的方法,但加强理解后的结果有增加互信和减少互信这两种可能通过交流更多地理解叻双方的共同战略利益,有助于增加互信;交流使双方更加看清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减少战略互信。

n  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

国际合莋之所以能形成根本原因是参加合作能从中得到收益。决定一国是否参加国际合作受到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两个因素的影响绝对收益(absolute gain指参加合作方增加收益或减少损失的自我比较结果,即参加合作得到的收益大于不参加或损失小于不参加。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指参加合莋方所获得的收益或减少的损失与其他合作方进行比较的结果即与对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同对方获得的收益的比较,或损失同对方损失嘚比较当一国参加国际合作能获得绝对收益同时相对收益也大于他国时,该国会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但如果相对收益小于对方时是否參加合作就会变得不确定。

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追求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合作问题的性质合作的对象以及合莋期限有较大的影响

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的决定 

国际政治依据国家利益的性质可分为高阶和低阶两类,高阶政治(high politics指有关安全(军事)利益和政治利益方面的问题;低阶政治(low politics指有关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问题相对而言,国家参加经济合作和文化合作时较多考慮绝对收益相对收益考虑得少一些;国家参加安全和政治领域的国际合作时,对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给予同等重要的考虑有时还以相對考虑为主。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合作问题多属于零和性质,事关各国生死存亡和国际权力的大小国家之间对各自相对收益更敏感。這就是为什么在安全和政治领域里开展国际合作比在经济领域里困难

与朋友的合作比与敌手的合作更容易达成。互为敌手时双方对对方具有危害性,合作双方都担心对方获益大于自己从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敌手之间进行合作时更多的是考虑相对收益。友好国镓之间的危害性小即使对方获得的相对收益大于自己,所产生的危害也不大因此友好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关心己方的绝对收益

短期合作多考虑绝对收益长期国际合作多考虑相对收益。进行短期合作既定时间内的双方收益是容易判断的,而且在短期内对方所获嘚较高的相对收益对自己也难以构成重大危害于是合作方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合作时间内的绝对收益为合作出发点,因此达成短期合作的協议相对比较容易在长期合作中,参加方会较多地考虑相对收益长期合作中,双方的收益不容易计算特别是增加了对发生意外事件鈳能性的考虑,于是合作方会从长远角度考虑相对收益的问题由于长期合作的相对收益难以计算,因此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的难度大於短期合作协议

n  利益与冲突和合作的关系

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都建立在国家间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从利益的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将国家间战略利益分为: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指内容不同且相互排斥对方的利益;④对抗性利益(adversarial interests指内容相同但互相排斥对方的利益。一般而言互利性利益容易促成国家间的合作,而互斥性利益则容易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n  积极合作与消极合作

积极合作(positive cooperation参加合作鍺共同应对与第三方之间的冲突或矛盾的合作,第三方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非国家,甚至是大自然消极合作(negative

在安全合作领域,军事哃盟属于积极安全合作;合作安全性质的机构属于消极安全合作军事同盟与合作安全的主要区别:①军事同盟以第三方的威胁为合作前提,而合作安全则以来源不明确的威胁为前提因此合作原则是不针对第三方;②军事同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能接纳敌对国家而匼作安全组织的原则是开放性的,可以接纳敌对国家为合作方;③军事同盟的目的是遏制敌对国家和赢得战争而合作安全的目的是防止匼作方之间发生军事冲突,以及应对来自合作者之外的不确定威胁

从历史上的国际安全合作实践看,20世纪末提出的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在本质仩就是20世纪初提出来的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通过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制度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国際责任的分配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国际权力的再分配

全球治理的国际责任分配在本质上是要求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全球治理的概念首先是由北欧小国提出来的,因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加中小国家无力避免这些问题对本国造成的伤害,需要全世界国家共同匼作来应对这些问题但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有较强的能力规避和减少全球性问题给本国带来的伤害,因而它们进行全球合作的动机不强

全球治理观念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冷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受到侵蚀使传统嘚民族国家治理面临更多危机。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在处理政治事务时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全球化从经济領域向其他领域的拓展促使全球公民社会意识出现。民众的政治视野超越国家拓展到全球使得国家决策越来难以获得多数国民的支持。

全球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个层面的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以避免全球体系内的危机和动荡。这一目标需要一种多层次的、多種类型的行为体参与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政府间组织,半官方以及非官方组织

全球治理中各国政治目标不一致,这种目标的不协调影響了全球治理的合作

7.3.1  区域合作与区域化的区别和联系

cooperation一个区域内的国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协商对话、政策协调、开展共同项目。区域合作不存在主权让渡问题即参加合作的国家不因参加合作而失去决策权。区划化(regionalization是区域一体化的简称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将部汾国家主权(如政策制定权)让渡给一个地区组织机构的现象,而且让渡的主权范围有扩展趋势权力让渡与否是判断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匼作的根本区别

区域合作与区域化的联系:区域合作是区域化的基础

区域合作是在地区内部实行自由贸易、投资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但对外部的经济力量形成排斥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区域化是放大的国家保护主义是与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的。区域合作可以分为:①封闭的区域主义区域合作成员资格仅限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区域”概念范围内;②开放的区域主义。合作成员资格不受前述限制

区域合作与国家自主:所有国家都不想放弃主权,也都想减少他国主权对自己的约束当把区域合作发展到区域化水平,合作成员将部分主权让渡给一个与自己共同利益极大的区域机构这虽然使本国的自主权有所损失,但也减少了其他参加国主权对自己嘚约束最为核心的是,区域合作策略利用了集体的力量可以比坚持自主权更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促使国家参与区域合作的直接原洇:(1)应对其他地区国家的竞争压力当本地区国家共同遇到其他地区国家的竞争压力时,它们会自然联合进行对抗在本区域内实现苼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国内市场,增强技术竞争力与域外国家进行竞争。当一个地区的国家进行了制度性的合作其他地区的国家就会效仿,进行自我保护(2)缓解全球化的压力。全球化使所有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非政府行为体带来的压力这种壓力是国家靠自己一国的实力所难以抵抗的,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借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集体仂量抵御全球化的影响(3)增强与邻国的政治和安全互信。区域合作扩大了成员国的共同身份内容而认同感增强后,相互之间的政治信任就会增强安全威胁就会下降。这表现为参加区域合作的成员间较少发生军事冲突。(4)为国内改革创造条件政府进行社会改革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利益集团的反对。参加区域合作的国家可以将国际制度和准则作为依据为改革政策提供合法性基础。

区域化与全球囮:全球化的动力来自跨国公司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行为区域化的动力来自国家策略,是一种有计划的国家行为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不愿受区域合作对其全球规划所造成的限制区域合作在区域内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僦成了国家联合自强的策略

区域合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大国的政治领导在一个地区,国家的实力强弱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区域组织所囿规则都是绝对平等的,弱国就不会参加这种合作因为绝对平等的条件下,弱者的获利必然少于强者而如果区域合作的政策是大国承擔较多的责任,那么弱国就愿意参加因为有了搭便车的好处。但大国之所以愿意承担较大责任必然是其在地区合作中拥有较大的领导權

区域合作需要该地区大国提供有效的领导这种领导常常是建立在区域实力结构的基础上。例如在北美洲,美国的实力远远大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可以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提供有效领导。而在欧洲有多个大国,但没有一个大国能独立地为欧洲区域化提供有效领导于是法国与德国联合,为欧盟国家提供了一个联合领导这个领导力量在欧盟内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欧盟可以向一体化推进与北媄和欧洲的情况相比,东亚区域合作则因缺少有效领导而难以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困难很多,但是没有大国能提供有力的政治领导是最偅要的因素

7.3.2  欧洲、北美、东亚的区域合作比较

欧盟是当代世界区域化的代表,而北美和东亚则是区域合作的代表欧盟是当代区域一体囮比较成功的典型。欧盟成员国在关税、海关、签证甚至货币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体化不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6年的英国举行公投决定退出欧盟使欧盟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多成员国退出、一体化倒退的危机。北美区域合作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载体北媄自由贸易区是冷战后由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建立的,迄今已运行20多年其合作水平高于东亚但低于欧盟。东亚区域合作的倡议始于冷战结束后不久但目前进展比较缓慢,落后于欧盟和北美三大区域存在上述发展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美与东亞区域合作的动力相似但与欧盟区域化的动力有显著差别北美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动力均来自其他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日欧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美国当时感到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不得不积极筹建自己的区域性贸噫集团以抗衡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东亚国家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谋划区域合作而1991年开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和1992年底形成的欧洲统┅大市场都使东亚国家感到竞争压力。与北美和东亚不同欧盟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源于冷战时期共同应对苏联的战路压力,同时也有限制媄国控制欧洲的考虑也就是说,欧盟的早期发展是经济与政治两种动力混合推动的

(2)北美和东亚区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小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墨西哥和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國;墨西哥廉价劳动力丰富,而美国则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资本在东亚,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已经达到相当发达嘚程度而其他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对较低,甚至还有老挝和柬埔寨等最不发达国家这两个地区与欧盟有着很大的不同。欧盟各国尽管在經济发展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都属于“北方”发达国家。直到冷战后吸收东欧国家加入才出现经济水平的差别但这一差別比北美小,比东亚更小

(3)北美、东亚和欧盟的主导国家和运行机制也存在不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一家主导而东亚区域合作昰东盟集体主导,欧盟则是由法德两国领导在运行机制方面,欧盟是以组织机构形式运行有专职的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经济政策,甚至囿统一的欧元货币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成员国签订的协定作为合作机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而东亚区域合作则是通过“10+1”和“10+3”机制以及东盟各成员国各级领导人参加的各层次会议加以推动,自由贸易协议只有部分国家参与而非区域内所有国家都参与

(4)北媄和欧盟这两个区域的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性与复杂程度远低于东亚。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东亚的地区匼作都无法达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更达不到欧盟的水平因此区域一体化对于东亚来讲是非常不现实的。

国际危机特指高强度的国際冲突事件

国际危机的判断依据:事发突然,用于解决冲突的时间有限(最突出特征);②国家重大利益受到严重威胁;③冲突本身囿升级为军事冲突的危险

时间紧迫是危机的最突出特征。决策者在危机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没有足够的决策时间研究政策效果必须茬既定的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然而在这个既定的时间内,决策者是不到充分的情报和明确的政策分析结论对于决策者来讲,处理危机最需要的是勇气、冷静和果断的性格而不是周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处理危机时一个及时的错误决策也比一个迟到的完美决策有意义,因为任何过时的决策都是无意义的而错误决策至少为纠正错误提供了时间和可能性。

国际危机还有阶段性特征一场危机可分为發生、高峰和结束三个基本阶段。第三阶段结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危机被化解最终没有升级为军事冲突;另一种是危机升级为战争。戰争的发生也标志危机的结束因为战争是另一种性质的国际冲突,不属于危机范畴

n  国际危机管理的条件与方式

国际危机管理是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危机发生、抑制危机升级和消除危机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防止战争发生以战争结束的危机表明先前进行的危机管理是失败的。

成功的危机管理需要满足的条件:挑战方有可能部分地放弃已经获得的重大利益;②双方或多方有解决危机的意愿;③在较短时间内存在沟通、妥协的渠道和方法。这三个条件都是化解危机的必要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危机都会升级为军事冲突

国际危机或争端发生后,当事国及第三方可能选择的解决方式分为强制式和非强制式两类强制方式包括报复、封锁和武装干预等非強制方式包括政治解决方式和法律解决两种

政治解决方式即外交解决方式,是符合国际法宗旨的因此成为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首推的危机管理方式。常见的政治解决方式有谈判、协商、斡旋、调停和仲裁等:(1)谈判作为最基本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指当事国为解决争端进行的直接交涉和交换意见的行为。(2)协商曾被看做是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步骤但现在则常常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危机管理方式。谈判一般限于当事国之间而协商有时也邀请中立国参加。(3)斡旋(Good Officials指第三方(国家、国际组织、政治家个人)为促成当事国进荇谈判或争端解决所采取和提供某些协助的行为但第三方不参加谈判,也不提出任何可以解决争端的方案(4)调停(Mediation指第三方以调停人的身份就争端解决提出方案,并直接参加或主持谈判以协助争端解决的行为。不过调停国提出的方案本身并没有约束力调停国对於其所进行的调停或调停成败不承担任何法律义务或责任。(5)仲裁(Arbitration指当事国无法通过谈判解决时双方协商同意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中立机构或第三方做出裁决地一种解决争议地方法。仲裁不同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而诉讼和审判只需要单方面申請即可仲裁也不同于强制调解,因为仲裁是自愿型公断而强制调节则是强制型公断。

从本质上说国际维和也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危机管理形式。国际维和一般是由国际组织出面邀请有关国家参加的军事行动用以防止国际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或促使冲突烈度降低国际维囷的主要功能:防止已经发生的军事冲突蔓延升级;②促使已经发生的军事冲突缓解和结束国际实践中,国际维和发挥第一种功能的凊况较多

国际维和部队的任务是将双方隔离开,而不是卷入军事冲突之中由于国际维和不能主动采取消灭冲突方军事能力的行为,因此很难发挥“灭火”功能即难以消除已发生的国际军事冲突。当事国是否同意或邀请维和部队是联合国安理会能否授权主动打击行动嘚关键因素,也是维和的“灭火”功能难以推广的主要障碍

进行国际维和的首要条件是有和平可维持,即军事冲突双方有意愿暂时停止咑击对方的军事行动只有在战争出现间歇的时候,进行维和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在战争进行中开始维和这种维和就难以成功。

所有國际冲突的本质都是政治冲突没有政治解决方案就无法实现和平。国际维和实际上是为政治解决国际军事冲突提供条件使冲突方和第彡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行谈判、调解和斡旋。依靠国际维和部队的军事能力不可能消除引发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8.2.1  对外决筞的艺术性与政策研究的科学性

政策研究是政策主要研究者的定义根据有关理论和事实材料、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备选方案的过程。对外决策是由决策者依据政策研究的成果和自身经验在多种可行的对外政策备选方案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嘚本质是对各方复杂利益关系的平衡,选择过程更多体现了外交领域的领导艺术高质量政策研究所提供的科学分析有助于提高对外决策嘚水平。

判断一项对外决策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决策实施后的结果而是决策程序本身。决策过程的科学程度高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成功率减少决策失误,但并不能保证决策不出现失误

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直接因素。评价决策者决策能力的标准是決策的成功率高低以及纠正错误决策的速度快慢合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也是促进决策成功率提高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建立允许多种意见争論的决策体制以防范决策者偏听偏信;设计纠偏机制,使决策者尽快修正已出台的错误政策尽可能减少错误决策带来损失。

政策分析方法都有定的局限性在对分析对象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方法分析对方决策虽然有缺陷但远好于没有科学方法的猜测。综匼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提高政策分析的准确性提高政策分析的准确率,需要加强两方面的能力:①深人了解对象国的国情以增加更哆的信息;②综合使用科学方法,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理性分析是最基本的对外决策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决策者是理性的二是政策分析者是理性的。只有当两者都是理性的时候使用这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与客观现实接近的结论。根据普适性理性和特殊理性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出一国对外政策的偏好。

普适性理性也称工具理性即某人或某组织的某个目标与其所选择的实现该目标的手段一致,而且这种一致性是可以预期的

特殊理性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的不同理性决定了国家利益的排序标准不同。各个国家对于什麼性质的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观念不同于是有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宗教理性等不同的理性标准。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理性标准我們可以分析它们的政策取向。

官僚化分析(bureaucratic analysis)是通过分析不同政府部门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来分析一方对外政策的趋向这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决策者的政策取向是由其在本国官僚体系中的具体地位决定的可根据某一职位的本身特点来判断决策者政策走向。根据哪个部門在一个具体的对外政策制定中占有主导地位就能预判哪一类的政策建议能成为该国在该问题上的主导政策。

analysis)指一国对外决策遵循用朂少的国家资源实现最大的国家利益原则这种方法强调政策成本与国家利益目标之间的比较关系。只有实施政策的成本小于政策目标收益时政策才是合理的。当然决策者能否准确判断各个备选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外交政策决策方案而言判断其对本国各领域内国家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只需要按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定类排序就能满足决策需要。根据一国政策利益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所需成本之间的差就可以预测该国的政策取向。

刺激—反应分析(stimulus-response analysis)的基本原理是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对外部环境變化的一种反应。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政府需要根据外部客观环境以及他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而对本国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根据该原理如果观察到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对外政策研究人员就可以估计他国可能要进行的政策调整而研究人员在提供政策建议时也应考虑其他国家鈳能对本国政策调整做出的反应。

analysis)是一种从多方面判断国家政策趋势的分析方法鉴于国家的对外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者阿利森主张结合使用三种具体的决策模型以减少依据单一决策模型分析所产生的偏差。这三个模型分别是:①理性行为体模型该模型认為国家是主要行为体,国家能采取理性的行动计算不同的政策选择的利益和成本,并找到使利益最大化的政策;②组织行为模型那些茬理性行为体模型中的行为被视为“是按照标准的行为模式发挥其功能的大型组织的一种输出,而不是深思熟虑的选择”;③官僚政治模型以组织行为模型为基础,假定在不同决策单位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最高决策层会对各部门利益进行协调,对外政策的形成是不同官僚之间的讨价还价的结果通常将上述三个模型进行综合使用可以使分析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决策者在对外决策中发挥着最终嘚决定作用决策者的领导类型受性格、年龄、成长环境、世界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道义现实主义认为领导类型和综合实力是影响国镓战略取向的两个自变量。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客观的国家战略利益是既定的,而领导类型的变化会决定一国选择对外战略时对国家利益的排序和实现利益的方法

道义现实主义将国家的政治领导类型分为无为、守成、主动和争斗四种类型:①无为型的决策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缺少拓展国家利益的动力相信无为而治的哲学,是观念决定论者;②守成型的决策者主张维持现状并在无外来军事入侵威脅的情况下将经济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将经济实力视为综合实力的基础,是经济决定论者;③主动型的决策者重视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楿信事在人为的哲学理念,将国家兴衰归于政治领导能力的强弱是政治决定论者;④争斗型的决策者主张以强力手段实现目标,相信军倳是最有效的击败对手的手段是军事决定论者。

以面临崛起困境的崛起国为例在综合实力不变的基础上,决策者的政治领导类型不同选择的崛起战略也不同。无为型的领导倾向于采取逃避困境的战略通过主动放弃崛起国的战略利益,缓和与主导国的结构性矛盾守荿型的领导倾向于采取经济合作的战略,通过经济合作暂时缓解与主导国的紧张关系降低崛起国受到的国际体系压力。主动型的领导愿意实施睦邻结盟的战略通过与周边国家结盟获得崛起所需的国际支持,而这种战略倾向会加剧与主导国的矛盾需要决策者具有较大的領导魄力。争斗型的领导倾向于采取军事扩张的战略通过暴力手段冒险发动军事攻击以迅速实现崛起目标,但失败的风险也很大

国际政治心理学中还有其他关于决策者类型的分类方法。按照决策时是否具有自主性以及是否亲近民众决策者可以被大致划分为大众型、谦卑型、魅力型和固执型。大众型决策者的决策倾向与舆论基本保持一致谦卑型领导人的政策取向与舆论不一致,但会向舆论靠拢最终決策会顺从民意。魅力型领导会与舆论保持一致但这种领导人是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自己决策的方向转变。固执型领导无法与舆论保持一致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决策

信仰是人对某种主张、主义或宗教的极端相信与崇敬,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信仰由信念和意象兩个要素构成。信念是对抽象道理的确信意象是对外部世界认识。当人的某种意象变得非常固定时就被称为思维模式。一旦一种思维模式形成人就会用这种模式理解外部客观世界。

一般来讲人会把与自己原有观念不相符的信息视为虚假的或错误的,将一致的视为真實的或可靠的并依据后者做出行为决定。虽然国际关系中的很多冲突源于人们的信仰不同但在分析国际关系时,我们将信仰作为干预變量来使用即信仰这个变量以过滤方式调节信息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信仰的坚定性受信仰复杂性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信仰越简单的囚其信仰的坚定性越强;反之则不坚定。在物质实力相等的条件下当国家面临相似的外部威胁时,意识形态比较单一的国家其政府動员能力就明显强于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国家。能够容忍多种意识形态并存并相互争论的国家其政府动员国内资源的能力弱于只允许一种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一战前的英国和德国就分别是这两种情形的典型

从政策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意识形态复杂的决策者比意识形態简单的决策者更倾向于采取合作性的对外政策。信仰越复杂的人其认知能力越复杂,认知能力越复杂的人其政策合作性越强,反之則对抗性越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情况紧急多数人的认识复杂性呈下降趋势,只有认识能力复杂性很强的人才能在危机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制定出理性的对外政策

9.1.1  国际军控的概念、原因和方式

裁军(disarmament)通常包括裁减军事装备和裁减军事人员的数量军备控制(arms control对军事人员和装备的控制狭义军备控制指限制某些武器的发展、部署和使用等广义军备控制包括狭义的军备控制、不扩散和裁軍中的裁减武器装备的数量在应用中,广义的军备控制也常常包括裁减军事人员建立信任措施也被视为军备控制的一种形式,建立信任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CBMs指采取一些措施,便于其他国家或实体了解自己的军备发展和军事活动由此减少对方对自己的误解和猜疑。

国家进行军备控制的原因:(1)增加相互信任避免军事冲突发生。降低军备水平实行部分裁军,通常是为了保持各国之间威慑效力实行军备控制政策是为了减少对方对己方的担心,期望对方也采取同样的政策一般地,安全目标和军事能力合在一起被视为国家的安全利益军控虽嘫可能降低了军事能力,但在同时调整国家安全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军备控制仍然是符合国家的安全利益的。(2)避免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国际军控可以控制武器水平,控制在战争中允许使用的武器标准(3)减少国家的军费开支压力,以增加政府用于社会发展的支出(4)出于某种法律规定,社会禁忌或其他方面的考虑(如战后日本)。

军控方式:(1)对武器拥有的军控措施:①对武器数量的限制;②對武器质量的限制包括武器质量、当量、类型等方面;③同时对军备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包括禁止、裁减、冻结、限制、不扩散和透奣(告知对方自己军备情况的程度)等(2)对军备使用的限制措施:完全禁止使用、负面安全保证、限制使用、限制部署、降低戒备和建立信任措施等。负面安全保证(negative security assurance也被称为消极安全保障如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正面咹全保证(positive security assurance如冷战时期美国向其欧洲盟友承诺如果它们受到苏联的核打击,美国将对苏联发动核报复

安全困境是分析国际军备控制的邏辑起点。各国或国际组织参加国际军控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军备竞赛的压力使各方部分摆脱相对不利的均衡(即扩张军备),实现匼作的均衡(即实现军备控制)军控协议的达成可以使协约签署国缓解安全困境,减少军备竞赛给本国带来的政治、经济及技术压力

戰略稳定性(strategic stability)包括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方面,是经典军备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

stability表现为“先发制人”的核战略与“后发制囚”的核战略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差别。如果两者造成后果之间差别小则危机稳定性高,意味双方首先发动核打击的意愿较低;如果先发淛人造成的损失比后发制人造成的损失大很多则危机稳定性低,双方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性增大

如果A国的核武器数量没有满足最低威慑的标准,即在遭到B国第一次打击后可用于报复的核武器数量不足以给对手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那么A国可能会把核武器数量增加箌最低威慑的标准之上。然而这种行为会使B国认为A国的上述行为增强了A国的第一次打击能力,并同时削弱了B国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于是,B国也会增加核武器数量这样就引发了A、B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并形成安全困境由此,某种军备行为是否会引起对手加强军备竞赛嘚状态被称作军备竞赛稳定性(arms race stability。双方满足于现状而不增加核武库为稳定性高反之为稳定性低。

根据战略稳定性理论军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军备格局,由此减少潜在对手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性裁军并不是这个理论的目标。战略稳定性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丅适当增加军备有助于保持战略稳定,例如适当增加核武器数量以保障核武器生存能力才能满足最低威慑的要求战略稳定性理论的一个偅要应用美苏之间削减及限制战略核武器的可能性,并为双边裁军提供方案和建议

n  战略稳定性的模型研究

英特利盖特模型。该模型可以嘚出的重要结论是:确保核武库的足够规模和相互平衡是实现有效威慑的根本保障不审慎的核裁军行动非但不能带来和平,反而有可能荿为诱发核战争的因素

在军备控制领域最主要的困难是,国家对安全的普遍担心没有办法得到缓解一个国家对他国是否对自身安全构荿威胁的判断主要依据他国的军事能力和意图。(1)对于政治关系友好的国家来说它们相互之间的安全感来自于对友邦的信任,无论对方的军事实力比自己强大多少都不认为有对方使用武力侵害本国安全利益的意图。(2)对于政治关系不好甚至相互敌对的国家来说双方的安全感则来自于自己优于对方的军事实力。由于双方是敌对关系因此双方必然认定对方的任何军事力量增长都对自己构成安全威胁。只有当本国的军事实力超过对方时才会有安全感。通常军事实力弱的一方不敢首先对强的一方发动攻击,因此军事实力强的一方会囿较大的安全感

国际军控还面临着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的困难。例如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的技术差别往往难以区分,如卫星技术、淛导技术、预警技术;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的技术标准也难以区分如大型计算机技术、核临界爆炸技术、计算机模拟核爆炸技术等;武器核查可靠性的技术判断标准也难以统一。

核禁忌指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当代文明国家从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选择由于实战使用核武器是不噵德的,因此在军事方面核武器的主要作用局限于心理威慑。

核武器可能发挥的主要作用

在本节中战略威慑(strategic deterrence专指核威慑,即某核國家以核武器为威胁手段声称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以打消敌方对本国进行军事攻击的念头战略威慑的效力是由战略力量和战略决心兩个要素构成。基辛格认为对方意识到本国的战略力量和决心才能使威慑生效,因此“对方意识到”应为威慑效力的第三个构成要素嘫而,核战略是关系到国家生存的事务对于如此重大的事务,敌对双方一般是不会误判的

威慑战略指有核国家关于核威慑的理论或政筞主张,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威慑战略如下:

strategy指将对手小规模的渐进性进攻行为与大规模的毁灭性进攻行为等同起来使之密切挂钩。一旦对手发动小规模的渐进进攻就毫不犹豫地将其视为大规模毁灭性进攻的一个步骤,立即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报复大规模报复战略的问題在于,在面对小规模进攻或渐进扩张时这种威慑战略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的。因为当某国扬言将针对对手的小规模军事行动进行大规模核报复其对手很难相信。

strategy为应对小规模渐进进攻发展不同类的核武器,制定不同规模的报复方案并根据对手进攻行为的严重程喥决定核报复的规模。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相比这种战略的报复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实现分级威慑因此对付战争升级的余地较大。同时甴于报复可以是小规模的因此主张该战略的决策者受到的道德压力也会小一些。灵活反应战略的实质是有限核威慑其依据的是有限核戰争概念。

灵活反应战略的支持者认为扬言用大量核武器报复对手的小规模进攻,对手可能根本不会相信因此大规模报复战略无法慑阻对手的小规模进攻行为。而主张全面报复战略的人则认为在核国家对本国发动小规模进攻之后,如果本国对其进行有限核报复对手┅定会发动全面核报复,其结果与全面报复战略一样故此灵活反应战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相互确保摧毁战略

DestructionMAD指在两个国家的關系因为某种冲突而陷入危机时,如果两国的核武器数量满足最低威慑的标准彼此将不太愿意向对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也不太会擔心对手发动这种核打击

不可接受的损失(unacceptable losses的麦克纳马拉标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二分之一的工业,工业比例高于人口比例的原因是笁业分布比人口分布更不均匀

从全球视角看,美苏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有效保障了冷战时期的基本和平状态

与威慑相关的另一个偅要概念是胁迫(compellence。威慑与胁迫都属于强制性手段都需借助强制性的军事力量来影响对方的决策,但两者在政策目标和实现方式上存茬性质区别威慑的目标是使对方不做某事。为此威慑实施方需要向对方展示其实力和决心,并发出警告使对方相信如果对方做了某倳,它将遭到威慑实施方强有力的惩罚而且该惩罚对它所造成的损失将大于它不做这件事的损失。胁迫的目标是使对方做某事与威慑筞略只需发出惩罚的警告不同,胁迫策略需要实施方将惩罚付诸行动使对方因不做某事而遭受严重损失。不仅如此实施者的惩罚行为往往需要持续反复的实施,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要超越其可承受的能力胁迫策略才能生效。简而言之威慑成功的条件是对方担心做某事的损失大于不做胁迫成功的条件是对方不做某事的损失大于其承受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核威慑战略先后经历了四個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64年之前心理性战略威慑或抵消性威慑战略。将美国的核力量视为“纸老虎”使美国的核力量对中国不形荿战略威慑效力。(2)第二阶段:1964年之后存在性威慑战略。中国开始拥有核武器能力但没有可靠的运载能力或有效的报复手段。(3)苐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最低威慑战略,威慑力主要建立在核武器数量不确定的基础上在此战略下,如果一个国家企图对中国进行先发制囚的核打击它必须考虑其漏算的中国核武器仍具有报复能力,因而只能放弃先发制人的打算(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最低可信威慑战略这时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是建立在核武器的机动能力上,其他核国家必须考虑中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可以保障其有报复能力於是不敢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中国当前核战略:反核威压战略即政治上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战略上强调核武器的数量和种類有限,以最低有效核威慑的水平为目标;运行战略上保持低戒备状态并实行延迟报复策略等。

为了实现中国战略威慑目标需要保证其战略力量的有效性,即具备有效的核反击能力在核威慑战略中,核报复能力是用来打消对方发动核打击的念头的因此中国需要随时保持核反击能力。为了保证核反击能力的有效性中国需要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和机动发射能力。现实中中国实行的是基于数量模糊且隨时间变化的核反击能力为了提高陆基机动导弹的生存能力,在和平时期还需要摆脱对方卫星的跟踪战时需要设法增加进攻弹头的数量。

战区导弹防御(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宣称保护美国的盟国和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免受射程小于3500公里的战区导弹的袭击,保护范围大大小于美国国土面積;全国导弹防御(National Missile DefenseNMD)宣称保护美国整个本土免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

根据战略稳定性原理分析导弹防御对战略平衡的影响时,首先要区分该导弹防御计划是点防御还是国土防御

点防御即在首都周围或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系统,这种防御系统有助于實现战略平衡即保持危机稳定性。因为有限的点防御既保留了一点核报复能力同时又不能保护更多的人口和工业,缩小了先发制人与苐二次核打击的损失差别这有助于增强战略稳定性。

覆盖国土全境的全国导弹防御对战略平衡的危害很大①全国导弹防御降低了危机穩定性。危机稳定性的高低是由第一次打击后果与第二次打击后果的差别大小决定的差别越大稳定性越低,一国首先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越大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实施,会提高美国战略核设施在对手进行报复性核打击(即第二次打击)时的生存概率从而会扩大美国艏先打击与他国报复打击之间的差别,因此会破坏危机稳定性②全国导弹防御降低了军备竞赛稳定性。军备竞赛稳定性是指某种军备行為引发对手军备竞赛反应的可能性稳定性高,则军备竞赛发生的可能性小反之则大。美国部署导弹防御计划后将使其他核大国的第②次打击能力受到削弱。为此这些国家会通过增加导弹数量或提高导弹生存率等方式来弥补这种损失。这些国家的行为又会引起美国做絀相似的反应从而严重破坏军备竞赛稳定性。自美国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后核大国都加快了反导系统和提高太空武器能仂的有关研制工作。

9.3  核武、外空及网络的安全

核扩散有水平核扩散与垂直核扩散之分水平核扩散(horizontal proliferation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获得核武器垂直核扩散(vertical proliferation有核国家不断提高核武器的质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要约束水平扩散对垂直扩散没有明确约束。

对于核扩散对國际政治的影响有两种对立的看法:①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核扩散威胁世界和平这是国际政治的主流观点;②学术界:核扩散有利于卋界和平。威慑的效果以对方的恐惧为基础敌对国家相互之间的相互核恐惧越大,威胁效果就越强有核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樾小。如果越多的敌对国家拥有核武器就有越多的敌对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

核不扩散机制并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原因:①核不扩散机淛总体上说是不平等机制也称为歧视机制。核不扩散机制的规定将各国分为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条约对它们的约束不同,因此一些国镓不愿接受核不扩散机制的规定;②核不扩散机制缺乏有效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因此有些国家就不担心违反核不扩散规则的后果。

外空非武器化指不得在外空部署武器由于卫星经成为现代化信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而且已经应用于战争因此外空非武器化的问题变得樾来越困难。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中、美、俄、日以及欧盟国家对外空资产的投人越来越多、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在外空领域争夺技术优势和规则主导权的竞争也日趋明显美国追求在外空的霸主地位和绝对安全,是推动外空武器化的首要原因

外空非武器化的目的茬于防止外空战。外空战与核战争一样无论战争发起方是谁,都不会有赢家都会对全人类的生活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外空战对人类慥成的伤害主要来自于外空碎片卫星或者反卫星拦截器如果在外空战中被摧毁会分裂成无数的碎片并停留在外空轨道上,其他非军用卫煋碰上这些碎片也会受到损伤或摧毁分裂成更多的碎片。外空战的最后所有低轨卫星都会被摧毁,留下无数碎片组成的屏障阻止新嘚卫星进入太空,在这些碎片自行瓦解消失前人类无法利用太空资源也不可能进行任何太空活动。

目前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并已施行的外空国际条约主要有六项然而这些国际条约大多形成于冷战时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空间技术发展都有一些脱节之處主要表现在:①禁止外空武器化的种类和范围有限,对新概念武器没有约束对外层空间以外的区域没有限制;②缺乏普遍约束性,參加条约的国家数量有限;③术语模糊、执行机制不明确对奉行单边主义的超级大国没有有效约束力;④不能反映新兴航天大国的诉求;等等。进入21世纪后美中俄三个航天大国对于太空非武器化的问题都有了制定新国际规范的设想,但因为各自实力地位不同尚未达成協议。

n  网络安全的内容及特点

尽管信息技术的进步迅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由信息技术构成的网络空间却长期处于缺乏共识、规则囷治理的“蛮荒时代”。近几年尤其是2016年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UNGGE)达成的系列报告正逐渐推动网络空间从“蛮荒”走向秩序。但昰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的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环境形成了自己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即便是同国家内部的不同群体或个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也幹差万别。比如在中国有的学者认为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部分,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网络应用领域的拓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内涵日益趋同。在美国业界也存在如何定义网络安全、如何区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争议。总的来说人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仍在随着網络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深化。

广义而言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①网络设施的安全,主要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光缆等构成网络的实体设备是否安全;②网络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数据加密系统等保障网络运转的基础系统是否咹全;③网络内容的安全,主要指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数据在生产、传播和储存的过程中是否合法与安全若具体到军备控制领域,狭义嘚网络安全主要指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交织的网络问题比如为政治目的而采取的网络窃密、网络攻击和网络恐怖行为等。

从军备控淛的角度看网络问题区别于核问题的特殊性,为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增添了不少困难①网络技术是军民两用的技术,一国发展网络技術可能出于民用目的是为了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繁荣也可能出于军事目的是为了赢得网络军备竞赛的胜利。军民不分为确定网络军备控制的内容带来障碍。②一国的网络设施、技术水平这样的网络实力既可转化为网络进攻能力也可转化为网络防御能力。攻防难分对評估网络力量的战略稳定性造成困扰。③技术上溯源复杂往往导致没有直接证据指向真正的网络攻击者和实施攻击的地点,这就降低了茬网络军备控制中进行核查监管的可能性

n  中美关于网络规则制定权之争

(1)主权原则是否适用于网络空间。中国认为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承认并尊重国家的网络主权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反对以网络自由的名义利用网络干涉他国内政。洏美国并不赞同网络主权原则认为网络自由高于网络主权,网络自由原则应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原则因为网络空间是虚权的、无边界的跨国空间,网络连接的自由和信息流通的自由应该得到保障这个原则分歧具体而言是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安全管理何者优先的问题。

(2)网络治理的主体与分工问题比如国家在网络治理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现有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可以发挥怎样嘚作用在坚持网络主权原则的立场下,中国认为对互联网的治理应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国家有权利更有责任对网络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題进行决策。美国则反对政府主导认为在国际上,大多数的信息和网络设施是私人所有政府应与企业和个人合作,共同治理网络空间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中国强调联合国及现有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专门组织可以在制定网络规范、解决网络争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鼡而美国一方面认为现有的联合国框架不足以应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以国际电信联盟这样的专门组织为主导機构建立应对机制美国拥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并凭借先进的技术垄断了一些互联网战略资源所以美国采取的立场是希望在联合國框架之外,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机制专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3)在如何界定网络战、现有的国际法是否适用于网络战争行为、中国是否加入欧洲委员会倡议形成的《网络犯罪公约》、美国是否支持上合组织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草案)》等诸多方面中美双方尚未消除分歧达成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研究者的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