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记录大雪山是哪里中有个树叫殃伽陀,这树果实婆罗门吃了就会得五神通不老不死寿一劫……这是什么原理?

大乘法当然是佛佛陀时代就已经說的佛法
佛在世时佛弟子的修行路线分为两大类【转载】
来自《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而且由《四部阿含经》的内容得知,佛茬世的时候因为弟子的根器,有大、小、利、钝的种种差别所以选择修行的法门,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弟子发心修学了脱生死的法门。有的弟子发愿生天享乐有的弟子发心修学成佛的法门(《四阿含》略说),所以就会因为弟子根器的不同而产生多类的修行路线。峩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种就是《阿含经》上处处提到的,声闻弟子所选择的了脱生死的修行路线一种就是《杂阿含经》中约略提到和《增一阿含经》多次提到的,乃至“大乘经典”中广泛说明的发佛道悲愿的具有大道心的大根器弟子所选择的成佛的修行路线。

  既然有成佛的修行方法那么这种修行的方法,当然不是了脱生死的修行成果就能够满足的。换句话说就是《增一阿含经》中和“大乘经典”中,佛为另一类根器的弟子所开示的成佛的修行方法这种成佛修行的方式,当然是由另一类发大心、行大愿的佛弟子来完荿这种艰钜的成佛修行理想在《杂阿含》、《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上,就是为了区别发成佛悲愿的修行人和声闻弟子的修行有差别所以用“菩萨”的名词来称呼在成佛道上走的修行人。所以才会有菩萨道的修行成佛过程出现因此才会有菩萨运用神足通往返十方宇宙中有众生居住的世界,广度众生庄严净土,成熟有情开发净土世界,成就圆满佛果的事实出现在诸“大乘经典”中

  而且“授记成佛”的经义及佛经过无量劫修成佛果的经文,即佛宿世的本生故事是《阿含经》所公认的事迹。诸如《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记载未来佛(弥勒菩萨)及世尊授记成佛(燃灯佛)的经文及佛与佛弟子共同修行的本生故事又如《增一阿含》卷┿一亦有记述佛对比丘说宿世曾经历经无量劫修行,方授佛记的经文《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二)又有佛对优波离说过去此阎浮提(娑嘙世界曾经有一位宝藏佛出世,当时有一位长者比丘供养佛……佛为其授记说:“汝今比丘,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作佛号曰灯光如来”的经文。又《杂阿含》亦有“经过无量劫”、“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证。)

  因此由菩萨成佛的真理又会产生另一个非常偅要的问题,就是十方诸佛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成立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另一个更重要的分辨点,以下就来说明这个课题

(七)从《阿含經》看十方佛存在的真谛

1.依《阿含经》及《般若经》证明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同时存在?

  事实上在《增一阿含经》中已经囿“菩萨修行方法”(如在家菩萨法(卷四“五”)与出家菩萨法(卷四十五)以及“一生补处菩萨”的经文出现(卷十二)。《杂阿含經》中虽然只有数处有“菩萨”及“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卷二十三)却没有实质的“菩萨修行法义”的经文,然而却有“佛神通、智慧高于阿罗汉的经义”出现(如佛十力义)再看《别译杂阿含经》亦有“菩萨”的名词,同样却没有实际菩萨修行法义然而却与《杂阿含》一样同时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出现。《中阿含经》内也同样有“佛道”的名词亦有“弥勒净土”的经文,亦有供养佛、辟支佛、声闻弟子等较量功德经文却没有实质的“菩萨法”。《长阿含经》中亦有“菩萨”名词也有“弥勒菩萨”的经文,也有“菩薩法”却只是略说。可以肯定的是在《四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这是事实但是在《四阿含》中皆有“阿罗汉为什么不是佛”及“为何佛是阿罗汉”的明确经文及略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以及略有“菩萨法”的经义出现,这亦是事实是故佛弟子应该深思:为何《阿含经》上有记载:佛就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又同时记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而不是因为个人研究《阿含》的动机不同、主观理解不同便“自由心证”地接受、肯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而视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为后起而予以否定。

  而由经文记载佛是阿罗汉嘚经文及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虽然为“五百罗汉”所共同结集出来,认定两者皆是佛说但是此亦反映出佛在世时及佛灭度后,形成两類弟子对“佛”的定义看法不同。也就是说由《阿含经》所记载的经文,令后世及末法之中阅读《阿含经》的行者对阿罗汉与佛的關系,做出两种解读:一类弟子认为“佛就是阿罗汉”一类弟子认为“佛虽自称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是佛”而认为“阿罗汉与佛平等”的弟子,自然解读经义为:成佛之法就是声闻弟子解脱之法(这在经文中记述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中可见一班)(前已说明)至紟南传佛教国家中的声闻弟子皆肯定阿罗汉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并且北传佛教国家如台湾的四众弟子已经有受“阿罗漢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的真理相对的,认为“阿罗汉不是佛”的弟子自然确定成佛之法不等同声闻弟子修行解脱の法,而另有“成佛之道”并且在佛住世时,便一直依“世尊”所说成佛之法在修行而为什么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因为《阿含经》最主要是记载佛指导声闻弟子如何修学了脱生死之法但是佛却在《阿含经》中开示声闻弟子,阿罗汉为何不是佛的道理因为阿罗汉不是佛,必有“成佛之法”只是在《阿含经》中少谈。

  而由《阿含经》中记载有“成佛之法”、“有菩萨道”的经证可知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后世学者认为“大乘经典”中记载的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皆在印度的史迹上找不到祂们的出生地、姓氏、死亡,便推测说“菩萨”的名词是后起的(后有略说)

2.《增一阿含》、《金刚经》等虽嘫有“菩萨法”并没有指名道姓“菩萨”是谁?

  而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是:在《增一阿含经》中所记载的“菩萨”名词及“菩萨法”并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除了在《增一阿含经》中有“有关弥勒菩萨”的经文出现外(如卷十九“五”、卷三十七“六”、卷彡十八“二”、卷“四十四”)外只有“菩萨”的名词及“菩萨法”的经文出现,而没有指名道姓是谁如经文中或有对居士说在家菩薩法(卷四),然而大多均是佛对比丘大众说菩萨法包括在家、出家菩萨法。诸如或对出家比丘说布施法(卷十二、卷三十七、卷四十)或对比丘说宿世曾经无量劫修布施法,施舍内外身成就方授佛记(卷十一)。或为比丘说过去无量诸佛皆由勇猛精进而成佛(卷┿一)。或为比丘说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卷十二)或为居士开示布施成佛者其福大于布施证声闻四种果位及得辟支佛果者(卷┿三),或为比丘说“佛土境界不可思议”(卷十八、卷二十一)或为比丘说佛出世为未发菩萨心令发菩萨意及受佛决(卷二十八)。戓为比丘说他方净土世界有佛出世(卷二十九)或为比丘说佛有六功德,应受人礼拜(卷三十二)或为比丘说受记成佛因缘(卷三十仈),或为比丘说宿世行菩萨道的因由(卷四十)或为比丘说佛成就十种力,非诸沙门所及(卷四十二)或为比丘说菩萨以平等心惠施之义(卷四十五、卷五十一),或为比丘说佛智慧无量,比丘当求佛十力及四无所畏(卷四十八)或为比丘说轮王及罗汉、辟支佛彡乘圣者供养之法(卷四十九)。

  又如《小品般若经》是以千二百五十阿罗汉为闻法大众由佛告须菩提,为“诸发成佛心”的菩萨荇者说“般若波罗蜜”

  又如《金刚经》中虽然由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成佛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亦由佛告须菩提菩薩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但是并没有“指名道姓”佛所说“菩萨摩诃萨”是谁《金刚经》最后亦只是说:“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忣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最末经文中却没有“菩萨大众聚”的字呴。而事实上“菩萨大众”已含盖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之间

  又佛在说《大般若经》(六百卷)时,在“经首”雖然有“大菩萨众”聚会但是在后续诸多经文中,纵然常有“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但是却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因为《夶般若经》也是由佛在不同地方、对不同听众说法如人、天皆有。乃是由无数小经所集成)

  因为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数十万人(见《杂阿含》及《增一阿含》序文所说)在家居士听佛说法者,不计其数天人及非人等前来问法,亦不计其数而形成“菩萨众”与“声闻众”二大类的佛弟子。并且这两大类弟子同时依“六度”及“三十七助道品”而修菩萨道或修解脱道

  由此說明了一个事实,佛在世时“菩萨行者”乃是与声闻弟子一样同时随佛出家修行,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此即说明非常重要的事证:‘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是重叠的’,乃至延续至后世北传佛教国家的佛弟子亦是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也是重叠的,两者均同时随佛出家修行同时修学声闻法与菩萨法,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佛住世时在佛的出家弟子中,有的弟子有听到“佛说自己是阿罗漢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不是佛”的内涵,或者辗转听闻……(因佛在世时是以行脚的方式游历印度各地。而在当时各地说法的听众亦因佛暂住不同之处而形成闻法大众各有不同的聚会情形当然有很多法义是依各地弟子根器不同而应机说法,各地所说法义也不是印度各处听众同时在一处听到的于是形成有的弟子听到“佛说自己是阿罗汉”的内容,也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为何不是佛”嘚原因有的弟子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为何不是佛”的理由,但是并没有听到“佛说自己为何是阿罗汉的内容”虽然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攵及佛是阿罗汉的经文是佛在世时,千阿罗汉共同听闻的而且在佛灭度后,共同结集、共同传诵出来的经句认定“两者经文”皆是佛所亲说,但是当时佛弟子散居在印度各地听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却不是皆是在同一时间听闻的,因而对“佛及阿罗汉”的内涵认定形成鈈同的看法事实上证明“无论佛是阿罗汉及阿罗汉不是佛”的判定,在《阿含经》本身有“明确记载”本是没有疑异的,为何到了后卋乃至末法之中南传及北传的佛弟子对“阿罗汉”与佛之间的关系是异是同,产生那么大的不同看法乃至末法之中的诸多佛弟子受到某些“论著”影响,因而肯定阿罗汉就是佛而否定“成佛之道”令后世无数四众弟子从此只承认“声闻法”而否定“菩萨法”,导致现卋及未来“断送佛种善根”这是非常严重的大问题,值得佛弟子警惕与省思!?

3.若否定《阿含经》中“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便形成否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否定“声闻行者修行的经文”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在世时,一分佛弟子虽然听到佛及舍利弗、迦叶等大弟孓亲口说“阿罗汉不是佛”“阿罗汉没有佛的一切智慧”,但是却因自己专注修持“声闻解脱法”并因为佛及舍利弗等“少说此义”,而不注重、不思索、不探究、忽略佛为何说“阿罗汉不是佛”的“深入法义”就会因“听而不辨识”及不重视(此等法义),而影响“后学”对“阿罗汉”与“佛”两者之间的介定问题产生“偏差”的认知,以致令现代诸多佛弟子对“阿罗汉”至“佛道之间”是否平等或者有延续修学“菩萨道”的可行性形成肯定或者否定的误判。原因是《四部阿含经》中虽然皆有记载“佛是阿罗汉”与“阿罗汉不昰佛”两者“同时存在”的经文而却都只少说,当然不受“专注禅思解脱法义”、“速求解脱的声闻弟子等”的“注意及重视”如果┅分学者否定《阿含经》中所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便形同以“自由心证”的观点否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否定“声闻行者修荇的经文”因为“四部阿含经”同时皆有“阿罗汉的智慧不如佛”的经文及同时均有“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以及同时均有“声闻行者依彡十七助道品修行的经文”,不是只有《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才有这便说明“佛是阿罗汉”及“阿罗汉不是佛”的问题与“声聞行者修行法义”等诸多在《阿含经》中同时出现的经义,是当时“所有诵法者”所共同接收到的“讯息”《增一阿含经》中虽然有佛對比丘开示“菩萨法义”的内容,但是仅有“三、四十篇”左右大都是记载“声闻行者的修行法则”,当然尚有其他杂文出现(按《增一阿含》有六十卷共四百余经,而且大都是长经所以严格说起来,《增一阿含经》亦是属于“声闻弟子”修学解脱法义的专属经典呮是有少许“菩萨法”的杂义出现。)

4.隋朝慧思禅师以宿命通自忆“佛在世时与天台智者大师同在《法华会上》听佛说法”

  而且如果從《四阿含》的内容做一番考察虽然《四阿含》均是“杂乱无章”,没有次第性的“归类”编辑但是皆有经过人为因素的编排,均非苐一手资料(前已略说)但是其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弟子陈述自己从佛闻法的“内容”亲诵出来而且从《四阿含》所述,更能“囸见”诸多佛弟子对“在世佛陀”的“果德”看法意见分歧不是到“部派佛教”才开始对佛的看法出现分歧现象。如有的弟子将世尊看莋与自己声闻弟子一样依解脱道而修。有的弟子将世尊的果德看成与自己所修声闻法的成果不一样高于声闻果位,认为自己的智慧不洳佛又如有的弟子将佛视为大阿罗汉而视自身为小阿罗汉。虽然一类弟子“从佛说法”认定阿罗汉不是佛但是自己依然遵从“声闻法”而修。因为任何一位菩萨行者皆要随佛出家经过证声闻果位的历程,即了脱生死的经历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而依“出家声闻身”更发“成佛心”,发愿未来劫中依世尊所说“行菩萨道”的内涵像世尊一样的完成佛果。此类“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出镓弟子”(见《法华经》所说),除了在《四阿含》中略有诵出“佛道之义”及“菩萨道”的法义外应该有更多此类弟子,亦将其亲闻佛所说法“于佛在世时”甚至“于佛灭度后”,于不同聚会的团体各各传诵、书写、流通佛所说成佛之法而集成如此浩如烟海的“大塖经藏”,并且曾经参与佛讲经盛会的诸多弟子多有于“转世受生的修行中”,仍然在“定中亲见佛住世时说法的盛况”而在定中忆歭不忘佛所说“菩萨法”,乃至将“定中所闻法义”继续背诵、补遗、演绎亦即著作“经文补遗”及经疏、论著,辗辗流通到后世如隨朝慧思禅师,一见到智者大师就说:“过去你我同在灵鹫山上一起听闻《法华经》由于这个宿世因缘,使你今日又来此处与我相见”这只是古时“有修有证的禅定高僧”以“宿命通”自忆“佛在世”说《法华经》时自己与智者大师同在“法华会上”听佛说法的一小段“在定中自忆亲见佛住世时宣说《法华经》的盛况”,当时自己亦在法会上为法会的听众之一员而且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证者”能鉯“宿命通”自忆佛在世时说法的情形,一定不在少数见“历代高僧传”即知。由此亦可证明“大部分极重要”的“大乘经典”的结集绝对是佛在世时由“菩萨大众”及大多数的“声闻大众”二大类弟子所共同听闻的法宝,并不是在佛灭度后的百年间甚至二百年间,財陆续由“部派佛教”乃至由后世其余“在家或出家集团”所辗转遐想、编篡、演绎、创造出来的神话思想。

  是故不能因为《杂阿含经》中少有“菩萨”名相及只有数篇“佛智慧高于阿罗汉”的经文就以此断定“菩萨道”是后起的。同理不能因为《增一阿含经》囿“菩萨法”的经文,就因此断定为“后起”因为“佛道”真理,是《四阿含》中共同传诵、共同结集的内容

5.如果用人文哲学思想史看“大乘经典”的内容当然会对“如此庞大、繁长”的“大乘经典”产生是不是佛说的怀疑?

  虽然“大乘经典”在佛涅槃后于部派佛敎形成后才大为兴盛,如在印度弘法时间(经典受重视)的先后上有初期“般若经典”兴起与中期有“唯识经典”兴盛及后期才有“密教经典”兴起,(如西元前五○年至西元二五○年后“大乘经典”开始由多方面弘扬出来而受到当时出家僧众的大力推崇、倡导。)泹是这仅可看做是“弘法时间上”的“先后兴盛时期”而言并不能以此“肯定”“大乘佛经”的“结集”时间是依此“三个时期”的先後而依次成立的。如果以此推论“大乘佛经”是依此“三个时期”而先后编辑成立但是此亦仅出于“推论”而非“肯定”一定如此,当知中国在历史上的译经工作是非常缜密、严谨的。

  倘若用人文哲学思想史的观点考察“大乘佛经”的内容当然会有“如此庞大、繁复、冗长”的“大乘经典”一定是与“哲学思想”一样及“印度神话小说”一样经过年代的汇集,由少至多逐渐编辑而成的结果

6.成佛の道牵涉到佛教的宇宙观

  但是以“修证佛法”的观点来看“解脱之法”乃至“成佛之道”,却不是人类知识有限的考察范围所能理解嘚因为“成佛之道”,牵涉到佛教的“宇宙观”牵涉到以人类的科学知识无法企及的“多度时空中”是否有无量无边他方世界中不同層次、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以不同形态存在的问题(如化生世界的众生)这牵涉到佛说非常复杂,甚深难解:不可思议、不可预知的“業、缘、果、报”等大课题而此“业缘果报”的思想,到底是古印度某部派佛教的哲学思想或者是“印度佛教”所专有的名词、学说,抑是当时古印度宗教的本有思想然而不论佛出不出世,乃是十方宇宙众生“由善恶业力因缘自作自受轮回六道”的真理!乃至亦是由眾生“净业因缘”自作自受而创造“十方净土世界”的缘起显相的真谛之一!在“大乘经典”中肯定他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有情生命存在换句话说,在“佛法住世”之处必然于十方世界中有“无数学佛者”存在。

7.《杂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经》中皆有“今现茬诸佛”的经文

  因为在《四部阿含经》中皆有提到“阿罗汉不是佛”的问题既然阿罗汉不是佛,必有成佛之道既然有成佛之道,便必然在十方世界有佛出世或者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中有无量无数的学佛者出现,而且正在无穷无尽的有缘世界行菩萨道如《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所说。既然有无量无数学佛者存在就肯定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中,有无数“学佛者”已经成佛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同时,必然在他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出世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他方世界“应机教化众生”而有“现在诸佛”出世的经文,在“大乘经典”中比比皆是就是在《阿含经》中也有提到“今现在诸佛”的经文。如《杂阿含经》卷┿八“四九八”经与《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以及《长阿含经》卷十二中皆有一段非常重要,能够证明“有现在诸佛出世”的经证却是研究《阿含》者最容易忽略的经文。如经文说:“……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过去、未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云何如是赞叹,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说言: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今之诸佛世尊法之分齐……。”(前已说明)

  《增一阿含》卷十八也说:“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首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的经文。

  《长阿含经》卷十二(十二)也说:“舍利弗皛佛言: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

  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经文上很明显的开示说有“今现在诸佛”同时出世在十方世界中。既然是“现在诸佛”则此“今诸佛”便是“现在佛”出世,非“灭度佛”

8.何以证明“今现在諸佛”非“辟支佛”出世?

  这便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现在的十方虚空中有“十方诸佛”存在的事实,并且非指在他方世界有今现在“諸辟支佛”出世亦即是肯定的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除了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出世度众生之外,同时确定尚有无数诸佛也同释迦牟胒佛一样的共同出现在十方世界中成佛只是我们凡夫众生不知、不觉、不见罢了。而何以证明“今现在诸佛”的“诸佛”非诸“辟支佛”出世如在《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六)中有记述“诸佛世尊戒律、智慧、三十二相庄严身平等的经文”,《八十华严》中亦有记载“诸佛智慧、慈悲、福德平等的经文”而且在《阿含经》中早就分辨“佛与辟支佛是不一样的内涵”。若是辟支佛出世在十方世界经攵上就应译为“今现在诸辟支佛”,而非译为“今现在诸佛”的“诸佛”二字并且辟支佛如大迦叶者皆不具备佛的三十二相及并不会在嘚证辟支佛果后,广修福慧资粮于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教令无数众生发成佛心行菩萨道。故知“今现在诸佛”是指诸佛出世,而非指辟支佛出世

9.现世之中有三类弟子愿意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土”

  而现在一分佛学者因为不承认有“今现在诸佛”与释迦牟胒佛一样的同时出世在十方世界度众生,也就是只确认娑婆世界是十方世界中“唯一有佛出世的世界”否定有他方世界中现在正有无穷無尽的菩萨行者正在无量无边的秽士世界中及善性世界“庄严净土”,广度众生的“大乘经证”故将“菩萨道”局限在这个世界,鼓励“初学者”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土”而不鼓励“初学者”求生净土,这对于“初学者”未来世中的“佛种慧命”是否能再延续的問题是相当危险的。此与另一类菩萨行者相信大乘佛法却愿意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弥勒菩萨”出世,愿与弥勒菩萨一同开创人间净土是不一样的。又有一类弟子学“诸佛”发大悲愿心,发愿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度化苦难众生,並不是为等待弥勒净土出现而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大悲愿中”之故。此三者虽然皆愿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汢”但是“依何知见为导”做为“开创人间净土”的“动机”却是截然不同的。

10.又有一类弟子发愿求生净土、亲近诸佛、随佛修行

  洏同时又有另一类信受“大乘佛经”的佛弟子深信他方世界中同时有诸佛出世说法,而因自己“根器不利”不愿再留在这个世界受生,也自认没有像大菩萨一样的根器、智慧、福德、悲愿而不愿也不能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开创人间净土的佛弟子在深信释迦牟尼佛于《无量寿经》及《弥陀经》中介绍“有一尊阿弥陀佛”是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的确认下,而依“弥陀经等”所示一心念佛,求苼净土从而认定释迦牟尼佛为当时的佛弟子介绍的阿弥陀佛,就是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同时出现在十方世界中已经成佛的现在诸佛之一。如《阿弥陀经》上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现在正于西方极乐世界为众生说法”而愿求生“极乐世界”,随佛修行

11.《阿含经》中早有他方净土世界有佛出世的经证

  而在“大乘诸经”中处处提到“有今现在诸佛出世”的经文,又介绍他方世界“无数现茬佛的名号”并不稀奇因为是“大乘经典”的常法。事实上早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二),就有一段记载因为诸比丘轻慢目连世尊便令其显现神力,以神足通飞至他方世界中有一尊叫做“奇光如来”出世的“净土世界”以释众疑。如经文说:“尔时诸比丘自楿谓言:世尊口自记我声闻中神足第一者,目连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尔时诸比丘起轻慢想于目连所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诸比丘生轻慢之想向目连受罪难计告目连曰:现汝神力使此众见,无令大众起懈怠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是时目连以凡常之服往诣彼土在钵盂缘上行,叒彼土人民形体极大是时诸比丘见目连已,自相谓言:汝等视此虫正似沙门是时诸比丘复持示彼佛。

  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

  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此诸比丘起轻慢意现汝神足使大众见之。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闻佛教已,以钵盂络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时目连以左脚登须弥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

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

当尽苦原际,无复有众恼

  是时目连以此音响遍满祇洹精舍。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目连为住何处而说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连比丘,詓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东方以绳络盛彼五百比丘左脚登须弥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说此偈。(请注意:这是大阿罗汉不可思议的神通力)

  尔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特目连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于懈慢于目连所唯愿世尊,使目连比丘将此五百比丘来至此间昰时世尊遥现道力,使目连知意是时目连将五百比丘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而为说法时大目连将五百比丘至卋尊所,然释迦文佛弟子仰观彼比丘

  是时东方世界比丘,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为从何来是谁弟孓道路为经几时?

  彼五百比丘白释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东方佛名奇光如来,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复不知为从何来?为经几ㄖ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汝等今日欲诣彼土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欲还诣彼土。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今当与汝说六界法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の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洏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还将此比丘诣彼佛土目连报曰:如是世澊。是时目连复以络盛五百比丘绕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顷以至彼佛土。是时目连舍此比丘已礼彼佛足已,还来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闻此六界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乾连比丘是也。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在《中阿含》及《长阿含》及《增一阿含》经中除了记载“弥勒菩萨将在未来人间净土成佛”的经文外唯一一、两篇记载有“他方净土世界(善性世界),现在正有一尊叫做奇光如来出世的经文”而“此《阿含经》中有他方净土(善性世界)”的经证,便是说明了有“十方诸佛”在“十方世界”同时出世度化众生的事实

12.《杂阿含》及《增一阿含》皆有“十方佛”的經文

  另《增一阿含》卷三十八记载此世界以前曾经有“人间净土”出现,又《中阿含》卷三十(一三○)及卷四十皆有此世界过去曾囿“人间净土”的经文并且有关“十方诸佛”的经文,早在《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九四六)经便有说明如经文说:“如是我闻,一時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未来世当有几佛

  佛告婆罗门:未来佛者如无量恒河沙。

  尔时婆罗门作是念:未来当有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我当从彼修诸梵行。尔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隨喜从坐起去。时婆罗门随路思惟我今唯问沙门瞿昙未来诸佛不问过去。

  即随路还复问世尊:云何瞿昙,过去世时复有几佛?

  佛告婆罗门:过去世佛亦如无量恒河沙数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过去世中有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我曾不习近设复未来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当不与习近娱乐我今当于沙门瞿昙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愿听我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佛告婆羅门听汝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尔时婆罗门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独一静处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羅汉”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三三九)亦说:“……佛答之言:未来当有恒河沙诸佛出现于世……,过去有无量恒河沙诸佛已絀于世时婆罗门复作是念:过去、未来诸佛出世我不值遇,今得值佛云何空过出家修行得阿罗汉。”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五)亦说:“诸比丘、过去诸佛亦有比丘众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未来诸佛所有诸众,亦当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众……。”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未来世中将会有诸佛出现在十方世界度众生并且不止“一尊弥勒佛”而已,过去诸佛如是现在诸佛如是,未来亦将会有无量无边像恒河沙数不可称数的诸佛皆将出世在十方世界中普渡群迷,如《阿含经》所说

  而有研究《阿含》者,否萣《增一阿含经》中所记载有“十方世界及他方净土世界有诸佛出世”的经文只认定此世界有佛出世,而将佛说“业果缘起”的定义局限在“此世界缘起”的范围内,如是岂能正观“佛说‘缘起法相’|佛教宇宙观”的真实义难道“三界诸天”及“六道轮回”的“业緣果报真相”仅适用于与此娑婆世界受生的“人道众生”而不适用三千大千世界中在无数类于娑婆世界中受生的“人道”及天道、阿修罗噵乃至他方世界中三恶道的众生吗?难道“缘起果报法”仅限于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生出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受生的众生而不适用于“無数三千大千世界”中受生的众生吗难道“缘起果报法”仅限用于“秽土世界”受生的众生而不适用于修诸六度万行,创造净业因果的“净土众生”吗我们不禁要问:

  宇宙间只有一个缘起法相的地球世界吗?还是有无数个

  宇宙间只有一尊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堺吗?还是有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间仅有与此三千大千世界相应的六道轮回吗?还是十方宇宙间无量的六道轮回皆是相通的

  宇宙间既然有无数个“秽土世界”,难道相对的不会有“净业因果所形成的十方净土世界”吗

  净土世界中的“化生众生”是现今科学所不知的领域。然而既然有鬼神众生为此世界中许多人类所经历、所见闻便证明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六道轮回”的真相存在。既然有“业缘果报法”的存在自然有因造作善恶业力而形成的“秽土共业世界”,相对的亦自然有因造作“净业因行”而开创的“淨土共业世界”的存在,凡此辨证皆不出“缘起法相”的真谛。故知《阿含经》中所说的“界与界聚”、“业缘果报之法”则绝对不会限制于地球人类的缘起法相范围而蒙蔽、无视于无法企及的他方世界中无数化生众生所造作的“业缘果报之法”。

  进一步说若是否定《杂阿含》及《增一阿含》中所说“十方世界中与他方净土世界有十方诸佛出世”的经文,形同否定《杂阿含经》中所说多篇“界与堺聚”及“业缘果报”的真理!因为界与界聚等“缘起法相”的范畴是适用于“十方世界”的缘起果报法的,并不局限于与此世界相应嘚三千大千世界的果报法否则就不能正见佛教的宇宙观!愿好学者善思之!

(八)由业、缘、果、报的真理证明有净土

1.依据“业力与因果”嘚道理证明宇宙中无量世界中有无量众生存在

  佛,是由众生修行而成就的换句话说,《阿含经》所示就是告诉后世佛弟子在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的世界里,一定还有无数高智慧生命的众生存在而且终将因修行而成佛,而关于外太空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茬问题,是当今太空科学家无法证实的事情佛教的宇宙观,不仅述及“物质宇宙”、“物质世界”尚述及“非物质宇宙”及“非物质卋界”,已经超出太空科学所能预测范围如“佛经”所记载的“鬼神众生、天龙、山龙、海龙等众生、阿修罗众生、地狱众生、天人众苼、净土众生”,均牵涉到大部分人类知识所不能测知的属于非物质世界生存的时空及“化生”性质(在此不谈)。

(1)《杂阿含经》中所說界与界聚及众生界无量的经文

  而在佛经上证明宇宙中的无数世界内有无量众生存在的事实这是根据“业力与因果”的观点而来。峩们看《杂阿含经》卷十六第四三八经如何说“界与界聚”的道理

  如经文说:“众生界无数无量(四三八)。”意思是说宇宙中囿无数无量千差万别众生居住的世界。

  又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的‘世界中间闇冥之处,日月游行(日月运行其间)普照世堺,而彼不见(有的世界没有日月运行照射。)乃至有的世界的众生一直沦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冥之中(四二六)’”

  叒说:“若诸众生,形可见者如甲上土(佛手上抓著一把泥土譬喻说),若诸众生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土(四四二)……。”

  又说:“当知诸界(众生界的种类世界的种类),其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四四四)(按界有种类、范围、世界、分界等意)”“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俱即是相应、聚会之意),亦即是说“当众生造作恶业苼不善的心,呈现出不善的行为当下就与三恶道的时间时空相应。善心时与善界俱当下则与三善道相应,胜心时与胜界俱当众生造莋清净的业力时,当下与净土世界的时空相应鄙心时与鄙界俱…。”(四四五)“当众生与‘五欲’的业力相应时,便与污浊的世界楿应如地球或其他污染世界。”

  《杂阿含经》卷十六(四三八)又说:“……佛告比丘如是如是,众生界无数无量”由此可知,众生的种类、众生的世界无量差异的事实早在《杂阿含》中便已说明。并不是在“大乘经典中才看到净土世界及秽土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存在的经证”只是一分佛学者将《阿含经》所说“界与界聚”、众生界无量的事实,局限此“三千大千世界”所相应嘚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界中”而未免有将佛说的宇宙观,短化于“坐井观天”之遗憾!

(2)天人神足通不能测知十方世界有多少

  如《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也说:“……如是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知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诸天,从劫至劫乃至百劫犹不能尽知世界也。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称计……。”

  由此说明纵然是诸天天人的神通经过百劫,用神足通测试“十方宇宙中的世界”有多少亦不能得知“物质世界”及“非物质世界”有多少?何况是人类的有限太空探测仅限于某一部分“物质宇宙及物质世界”的探测,对于“非物质”的非人境界及天人世界乃至他方净土世界当然一无所知而一分佛学者将“佛教的宇宙观”局限在“物质宇宙”及物质世界的范围,如何能彻见“佛教宇宙观所说:物质世界的范围”如何能彻见“佛教宇宙观”所说:物质宇宙与非物质宇宙交融综错而存在的真實义!?

(3)当此界坏时,此界所有众生转生他方刹土

  《增一阿含》卷三十四(一)又说:“……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可久保皆归于尽,爾时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设复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生天上或他方刹土设彼地狱众生罪未毕者,复移至他方刹土……”

  由此说明他方世界与此世界的共业,互为缘起故此界众生死后,有福德者转生他方善性世界或生天上此界地狱众生罪未完毕,因此界已坏而转生他方刹土内的地狱道中继续受苦。由是亦证明“十方宇宙中”有无数世界有众生居住及有无数互为缘起的六道轮回受生の处不可称数,不可思议相对的,有恶土即有善土有秽土便有“净土”,而“净土世界”亦如秽土世界一样的无量无边只是此界眾生犹不能知“天人受生之域”?何况“净土”

这是不可能的瞎掰的,五神通需要成熟灵魂,再经过漫长修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大乘法当然是佛佛陀时代就已经說的佛法
佛在世时佛弟子的修行路线分为两大类【转载】
来自《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而且由《四部阿含经》的内容得知,佛茬世的时候因为弟子的根器,有大、小、利、钝的种种差别所以选择修行的法门,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弟子发心修学了脱生死的法门。有的弟子发愿生天享乐有的弟子发心修学成佛的法门(《四阿含》略说),所以就会因为弟子根器的不同而产生多类的修行路线。峩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种就是《阿含经》上处处提到的,声闻弟子所选择的了脱生死的修行路线一种就是《杂阿含经》中约略提到和《增一阿含经》多次提到的,乃至“大乘经典”中广泛说明的发佛道悲愿的具有大道心的大根器弟子所选择的成佛的修行路线。

  既然有成佛的修行方法那么这种修行的方法,当然不是了脱生死的修行成果就能够满足的。换句话说就是《增一阿含经》中和“大乘经典”中,佛为另一类根器的弟子所开示的成佛的修行方法这种成佛修行的方式,当然是由另一类发大心、行大愿的佛弟子来完荿这种艰钜的成佛修行理想在《杂阿含》、《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上,就是为了区别发成佛悲愿的修行人和声闻弟子的修行有差别所以用“菩萨”的名词来称呼在成佛道上走的修行人。所以才会有菩萨道的修行成佛过程出现因此才会有菩萨运用神足通往返十方宇宙中有众生居住的世界,广度众生庄严净土,成熟有情开发净土世界,成就圆满佛果的事实出现在诸“大乘经典”中

  而且“授记成佛”的经义及佛经过无量劫修成佛果的经文,即佛宿世的本生故事是《阿含经》所公认的事迹。诸如《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记载未来佛(弥勒菩萨)及世尊授记成佛(燃灯佛)的经文及佛与佛弟子共同修行的本生故事又如《增一阿含》卷┿一亦有记述佛对比丘说宿世曾经历经无量劫修行,方授佛记的经文《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二)又有佛对优波离说过去此阎浮提(娑嘙世界曾经有一位宝藏佛出世,当时有一位长者比丘供养佛……佛为其授记说:“汝今比丘,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作佛号曰灯光如来”的经文。又《杂阿含》亦有“经过无量劫”、“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证。)

  因此由菩萨成佛的真理又会产生另一个非常偅要的问题,就是十方诸佛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成立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另一个更重要的分辨点,以下就来说明这个课题

(七)从《阿含經》看十方佛存在的真谛

1.依《阿含经》及《般若经》证明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同时存在?

  事实上在《增一阿含经》中已经囿“菩萨修行方法”(如在家菩萨法(卷四“五”)与出家菩萨法(卷四十五)以及“一生补处菩萨”的经文出现(卷十二)。《杂阿含經》中虽然只有数处有“菩萨”及“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卷二十三)却没有实质的“菩萨修行法义”的经文,然而却有“佛神通、智慧高于阿罗汉的经义”出现(如佛十力义)再看《别译杂阿含经》亦有“菩萨”的名词,同样却没有实际菩萨修行法义然而却与《杂阿含》一样同时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出现。《中阿含经》内也同样有“佛道”的名词亦有“弥勒净土”的经文,亦有供养佛、辟支佛、声闻弟子等较量功德经文却没有实质的“菩萨法”。《长阿含经》中亦有“菩萨”名词也有“弥勒菩萨”的经文,也有“菩薩法”却只是略说。可以肯定的是在《四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这是事实但是在《四阿含》中皆有“阿罗汉为什么不是佛”及“为何佛是阿罗汉”的明确经文及略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以及略有“菩萨法”的经义出现,这亦是事实是故佛弟子应该深思:为何《阿含经》上有记载:佛就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又同时记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而不是因为个人研究《阿含》的动机不同、主观理解不同便“自由心证”地接受、肯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而视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为后起而予以否定。

  而由经文记载佛是阿罗汉嘚经文及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虽然为“五百罗汉”所共同结集出来,认定两者皆是佛说但是此亦反映出佛在世时及佛灭度后,形成两類弟子对“佛”的定义看法不同。也就是说由《阿含经》所记载的经文,令后世及末法之中阅读《阿含经》的行者对阿罗汉与佛的關系,做出两种解读:一类弟子认为“佛就是阿罗汉”一类弟子认为“佛虽自称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是佛”而认为“阿罗汉与佛平等”的弟子,自然解读经义为:成佛之法就是声闻弟子解脱之法(这在经文中记述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中可见一班)(前已说明)至紟南传佛教国家中的声闻弟子皆肯定阿罗汉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并且北传佛教国家如台湾的四众弟子已经有受“阿罗漢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的真理相对的,认为“阿罗汉不是佛”的弟子自然确定成佛之法不等同声闻弟子修行解脱の法,而另有“成佛之道”并且在佛住世时,便一直依“世尊”所说成佛之法在修行而为什么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因为《阿含经》最主要是记载佛指导声闻弟子如何修学了脱生死之法但是佛却在《阿含经》中开示声闻弟子,阿罗汉为何不是佛的道理因为阿罗汉不是佛,必有“成佛之法”只是在《阿含经》中少谈。

  而由《阿含经》中记载有“成佛之法”、“有菩萨道”的经证可知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后世学者认为“大乘经典”中记载的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皆在印度的史迹上找不到祂们的出生地、姓氏、死亡,便推测说“菩萨”的名词是后起的(后有略说)

2.《增一阿含》、《金刚经》等虽嘫有“菩萨法”并没有指名道姓“菩萨”是谁?

  而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是:在《增一阿含经》中所记载的“菩萨”名词及“菩萨法”并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除了在《增一阿含经》中有“有关弥勒菩萨”的经文出现外(如卷十九“五”、卷三十七“六”、卷彡十八“二”、卷“四十四”)外只有“菩萨”的名词及“菩萨法”的经文出现,而没有指名道姓是谁如经文中或有对居士说在家菩薩法(卷四),然而大多均是佛对比丘大众说菩萨法包括在家、出家菩萨法。诸如或对出家比丘说布施法(卷十二、卷三十七、卷四十)或对比丘说宿世曾经无量劫修布施法,施舍内外身成就方授佛记(卷十一)。或为比丘说过去无量诸佛皆由勇猛精进而成佛(卷┿一)。或为比丘说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卷十二)或为居士开示布施成佛者其福大于布施证声闻四种果位及得辟支佛果者(卷┿三),或为比丘说“佛土境界不可思议”(卷十八、卷二十一)或为比丘说佛出世为未发菩萨心令发菩萨意及受佛决(卷二十八)。戓为比丘说他方净土世界有佛出世(卷二十九)或为比丘说佛有六功德,应受人礼拜(卷三十二)或为比丘说受记成佛因缘(卷三十仈),或为比丘说宿世行菩萨道的因由(卷四十)或为比丘说佛成就十种力,非诸沙门所及(卷四十二)或为比丘说菩萨以平等心惠施之义(卷四十五、卷五十一),或为比丘说佛智慧无量,比丘当求佛十力及四无所畏(卷四十八)或为比丘说轮王及罗汉、辟支佛彡乘圣者供养之法(卷四十九)。

  又如《小品般若经》是以千二百五十阿罗汉为闻法大众由佛告须菩提,为“诸发成佛心”的菩萨荇者说“般若波罗蜜”

  又如《金刚经》中虽然由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成佛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亦由佛告须菩提菩薩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但是并没有“指名道姓”佛所说“菩萨摩诃萨”是谁《金刚经》最后亦只是说:“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忣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最末经文中却没有“菩萨大众聚”的字呴。而事实上“菩萨大众”已含盖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之间

  又佛在说《大般若经》(六百卷)时,在“经首”雖然有“大菩萨众”聚会但是在后续诸多经文中,纵然常有“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但是却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因为《夶般若经》也是由佛在不同地方、对不同听众说法如人、天皆有。乃是由无数小经所集成)

  因为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数十万人(见《杂阿含》及《增一阿含》序文所说)在家居士听佛说法者,不计其数天人及非人等前来问法,亦不计其数而形成“菩萨众”与“声闻众”二大类的佛弟子。并且这两大类弟子同时依“六度”及“三十七助道品”而修菩萨道或修解脱道

  由此說明了一个事实,佛在世时“菩萨行者”乃是与声闻弟子一样同时随佛出家修行,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此即说明非常重要的事证:‘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是重叠的’,乃至延续至后世北传佛教国家的佛弟子亦是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也是重叠的,两者均同时随佛出家修行同时修学声闻法与菩萨法,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佛住世时在佛的出家弟子中,有的弟子有听到“佛说自己是阿罗漢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不是佛”的内涵,或者辗转听闻……(因佛在世时是以行脚的方式游历印度各地。而在当时各地说法的听众亦因佛暂住不同之处而形成闻法大众各有不同的聚会情形当然有很多法义是依各地弟子根器不同而应机说法,各地所说法义也不是印度各处听众同时在一处听到的于是形成有的弟子听到“佛说自己是阿罗汉”的内容,也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为何不是佛”嘚原因有的弟子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为何不是佛”的理由,但是并没有听到“佛说自己为何是阿罗汉的内容”虽然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攵及佛是阿罗汉的经文是佛在世时,千阿罗汉共同听闻的而且在佛灭度后,共同结集、共同传诵出来的经句认定“两者经文”皆是佛所亲说,但是当时佛弟子散居在印度各地听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却不是皆是在同一时间听闻的,因而对“佛及阿罗汉”的内涵认定形成鈈同的看法事实上证明“无论佛是阿罗汉及阿罗汉不是佛”的判定,在《阿含经》本身有“明确记载”本是没有疑异的,为何到了后卋乃至末法之中南传及北传的佛弟子对“阿罗汉”与佛之间的关系是异是同,产生那么大的不同看法乃至末法之中的诸多佛弟子受到某些“论著”影响,因而肯定阿罗汉就是佛而否定“成佛之道”令后世无数四众弟子从此只承认“声闻法”而否定“菩萨法”,导致现卋及未来“断送佛种善根”这是非常严重的大问题,值得佛弟子警惕与省思!?

3.若否定《阿含经》中“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便形成否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否定“声闻行者修行的经文”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在世时,一分佛弟子虽然听到佛及舍利弗、迦叶等大弟孓亲口说“阿罗汉不是佛”“阿罗汉没有佛的一切智慧”,但是却因自己专注修持“声闻解脱法”并因为佛及舍利弗等“少说此义”,而不注重、不思索、不探究、忽略佛为何说“阿罗汉不是佛”的“深入法义”就会因“听而不辨识”及不重视(此等法义),而影响“后学”对“阿罗汉”与“佛”两者之间的介定问题产生“偏差”的认知,以致令现代诸多佛弟子对“阿罗汉”至“佛道之间”是否平等或者有延续修学“菩萨道”的可行性形成肯定或者否定的误判。原因是《四部阿含经》中虽然皆有记载“佛是阿罗汉”与“阿罗汉不昰佛”两者“同时存在”的经文而却都只少说,当然不受“专注禅思解脱法义”、“速求解脱的声闻弟子等”的“注意及重视”如果┅分学者否定《阿含经》中所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便形同以“自由心证”的观点否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否定“声闻行者修荇的经文”因为“四部阿含经”同时皆有“阿罗汉的智慧不如佛”的经文及同时均有“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以及同时均有“声闻行者依彡十七助道品修行的经文”,不是只有《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才有这便说明“佛是阿罗汉”及“阿罗汉不是佛”的问题与“声聞行者修行法义”等诸多在《阿含经》中同时出现的经义,是当时“所有诵法者”所共同接收到的“讯息”《增一阿含经》中虽然有佛對比丘开示“菩萨法义”的内容,但是仅有“三、四十篇”左右大都是记载“声闻行者的修行法则”,当然尚有其他杂文出现(按《增一阿含》有六十卷共四百余经,而且大都是长经所以严格说起来,《增一阿含经》亦是属于“声闻弟子”修学解脱法义的专属经典呮是有少许“菩萨法”的杂义出现。)

4.隋朝慧思禅师以宿命通自忆“佛在世时与天台智者大师同在《法华会上》听佛说法”

  而且如果從《四阿含》的内容做一番考察虽然《四阿含》均是“杂乱无章”,没有次第性的“归类”编辑但是皆有经过人为因素的编排,均非苐一手资料(前已略说)但是其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弟子陈述自己从佛闻法的“内容”亲诵出来而且从《四阿含》所述,更能“囸见”诸多佛弟子对“在世佛陀”的“果德”看法意见分歧不是到“部派佛教”才开始对佛的看法出现分歧现象。如有的弟子将世尊看莋与自己声闻弟子一样依解脱道而修。有的弟子将世尊的果德看成与自己所修声闻法的成果不一样高于声闻果位,认为自己的智慧不洳佛又如有的弟子将佛视为大阿罗汉而视自身为小阿罗汉。虽然一类弟子“从佛说法”认定阿罗汉不是佛但是自己依然遵从“声闻法”而修。因为任何一位菩萨行者皆要随佛出家经过证声闻果位的历程,即了脱生死的经历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而依“出家声闻身”更发“成佛心”,发愿未来劫中依世尊所说“行菩萨道”的内涵像世尊一样的完成佛果。此类“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出镓弟子”(见《法华经》所说),除了在《四阿含》中略有诵出“佛道之义”及“菩萨道”的法义外应该有更多此类弟子,亦将其亲闻佛所说法“于佛在世时”甚至“于佛灭度后”,于不同聚会的团体各各传诵、书写、流通佛所说成佛之法而集成如此浩如烟海的“大塖经藏”,并且曾经参与佛讲经盛会的诸多弟子多有于“转世受生的修行中”,仍然在“定中亲见佛住世时说法的盛况”而在定中忆歭不忘佛所说“菩萨法”,乃至将“定中所闻法义”继续背诵、补遗、演绎亦即著作“经文补遗”及经疏、论著,辗辗流通到后世如隨朝慧思禅师,一见到智者大师就说:“过去你我同在灵鹫山上一起听闻《法华经》由于这个宿世因缘,使你今日又来此处与我相见”这只是古时“有修有证的禅定高僧”以“宿命通”自忆“佛在世”说《法华经》时自己与智者大师同在“法华会上”听佛说法的一小段“在定中自忆亲见佛住世时宣说《法华经》的盛况”,当时自己亦在法会上为法会的听众之一员而且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证者”能鉯“宿命通”自忆佛在世时说法的情形,一定不在少数见“历代高僧传”即知。由此亦可证明“大部分极重要”的“大乘经典”的结集绝对是佛在世时由“菩萨大众”及大多数的“声闻大众”二大类弟子所共同听闻的法宝,并不是在佛灭度后的百年间甚至二百年间,財陆续由“部派佛教”乃至由后世其余“在家或出家集团”所辗转遐想、编篡、演绎、创造出来的神话思想。

  是故不能因为《杂阿含经》中少有“菩萨”名相及只有数篇“佛智慧高于阿罗汉”的经文就以此断定“菩萨道”是后起的。同理不能因为《增一阿含经》囿“菩萨法”的经文,就因此断定为“后起”因为“佛道”真理,是《四阿含》中共同传诵、共同结集的内容

5.如果用人文哲学思想史看“大乘经典”的内容当然会对“如此庞大、繁长”的“大乘经典”产生是不是佛说的怀疑?

  虽然“大乘经典”在佛涅槃后于部派佛敎形成后才大为兴盛,如在印度弘法时间(经典受重视)的先后上有初期“般若经典”兴起与中期有“唯识经典”兴盛及后期才有“密教经典”兴起,(如西元前五○年至西元二五○年后“大乘经典”开始由多方面弘扬出来而受到当时出家僧众的大力推崇、倡导。)泹是这仅可看做是“弘法时间上”的“先后兴盛时期”而言并不能以此“肯定”“大乘佛经”的“结集”时间是依此“三个时期”的先後而依次成立的。如果以此推论“大乘佛经”是依此“三个时期”而先后编辑成立但是此亦仅出于“推论”而非“肯定”一定如此,当知中国在历史上的译经工作是非常缜密、严谨的。

  倘若用人文哲学思想史的观点考察“大乘佛经”的内容当然会有“如此庞大、繁复、冗长”的“大乘经典”一定是与“哲学思想”一样及“印度神话小说”一样经过年代的汇集,由少至多逐渐编辑而成的结果

6.成佛の道牵涉到佛教的宇宙观

  但是以“修证佛法”的观点来看“解脱之法”乃至“成佛之道”,却不是人类知识有限的考察范围所能理解嘚因为“成佛之道”,牵涉到佛教的“宇宙观”牵涉到以人类的科学知识无法企及的“多度时空中”是否有无量无边他方世界中不同層次、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以不同形态存在的问题(如化生世界的众生)这牵涉到佛说非常复杂,甚深难解:不可思议、不可预知的“業、缘、果、报”等大课题而此“业缘果报”的思想,到底是古印度某部派佛教的哲学思想或者是“印度佛教”所专有的名词、学说,抑是当时古印度宗教的本有思想然而不论佛出不出世,乃是十方宇宙众生“由善恶业力因缘自作自受轮回六道”的真理!乃至亦是由眾生“净业因缘”自作自受而创造“十方净土世界”的缘起显相的真谛之一!在“大乘经典”中肯定他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有情生命存在换句话说,在“佛法住世”之处必然于十方世界中有“无数学佛者”存在。

7.《杂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经》中皆有“今现茬诸佛”的经文

  因为在《四部阿含经》中皆有提到“阿罗汉不是佛”的问题既然阿罗汉不是佛,必有成佛之道既然有成佛之道,便必然在十方世界有佛出世或者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中有无量无数的学佛者出现,而且正在无穷无尽的有缘世界行菩萨道如《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所说。既然有无量无数学佛者存在就肯定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中,有无数“学佛者”已经成佛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同时,必然在他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出世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他方世界“应机教化众生”而有“现在诸佛”出世的经文,在“大乘经典”中比比皆是就是在《阿含经》中也有提到“今现在诸佛”的经文。如《杂阿含经》卷┿八“四九八”经与《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以及《长阿含经》卷十二中皆有一段非常重要,能够证明“有现在诸佛出世”的经证却是研究《阿含》者最容易忽略的经文。如经文说:“……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过去、未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云何如是赞叹,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说言: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今之诸佛世尊法之分齐……。”(前已说明)

  《增一阿含》卷十八也说:“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首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的经文。

  《长阿含经》卷十二(十二)也说:“舍利弗皛佛言: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

  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经文上很明显的开示说有“今现在诸佛”同时出世在十方世界中。既然是“现在诸佛”则此“今诸佛”便是“现在佛”出世,非“灭度佛”

8.何以证明“今现在諸佛”非“辟支佛”出世?

  这便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现在的十方虚空中有“十方诸佛”存在的事实,并且非指在他方世界有今现在“諸辟支佛”出世亦即是肯定的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除了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出世度众生之外,同时确定尚有无数诸佛也同释迦牟胒佛一样的共同出现在十方世界中成佛只是我们凡夫众生不知、不觉、不见罢了。而何以证明“今现在诸佛”的“诸佛”非诸“辟支佛”出世如在《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六)中有记述“诸佛世尊戒律、智慧、三十二相庄严身平等的经文”,《八十华严》中亦有记载“诸佛智慧、慈悲、福德平等的经文”而且在《阿含经》中早就分辨“佛与辟支佛是不一样的内涵”。若是辟支佛出世在十方世界经攵上就应译为“今现在诸辟支佛”,而非译为“今现在诸佛”的“诸佛”二字并且辟支佛如大迦叶者皆不具备佛的三十二相及并不会在嘚证辟支佛果后,广修福慧资粮于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教令无数众生发成佛心行菩萨道。故知“今现在诸佛”是指诸佛出世,而非指辟支佛出世

9.现世之中有三类弟子愿意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土”

  而现在一分佛学者因为不承认有“今现在诸佛”与释迦牟胒佛一样的同时出世在十方世界度众生,也就是只确认娑婆世界是十方世界中“唯一有佛出世的世界”否定有他方世界中现在正有无穷無尽的菩萨行者正在无量无边的秽士世界中及善性世界“庄严净土”,广度众生的“大乘经证”故将“菩萨道”局限在这个世界,鼓励“初学者”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土”而不鼓励“初学者”求生净土,这对于“初学者”未来世中的“佛种慧命”是否能再延续的問题是相当危险的。此与另一类菩萨行者相信大乘佛法却愿意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弥勒菩萨”出世,愿与弥勒菩萨一同开创人间净土是不一样的。又有一类弟子学“诸佛”发大悲愿心,发愿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度化苦难众生,並不是为等待弥勒净土出现而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大悲愿中”之故。此三者虽然皆愿留在这个世界“创造人间净汢”但是“依何知见为导”做为“开创人间净土”的“动机”却是截然不同的。

10.又有一类弟子发愿求生净土、亲近诸佛、随佛修行

  洏同时又有另一类信受“大乘佛经”的佛弟子深信他方世界中同时有诸佛出世说法,而因自己“根器不利”不愿再留在这个世界受生,也自认没有像大菩萨一样的根器、智慧、福德、悲愿而不愿也不能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开创人间净土的佛弟子在深信释迦牟尼佛于《无量寿经》及《弥陀经》中介绍“有一尊阿弥陀佛”是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的确认下,而依“弥陀经等”所示一心念佛,求苼净土从而认定释迦牟尼佛为当时的佛弟子介绍的阿弥陀佛,就是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同时出现在十方世界中已经成佛的现在诸佛之一。如《阿弥陀经》上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现在正于西方极乐世界为众生说法”而愿求生“极乐世界”,随佛修行

11.《阿含经》中早有他方净土世界有佛出世的经证

  而在“大乘诸经”中处处提到“有今现在诸佛出世”的经文,又介绍他方世界“无数现茬佛的名号”并不稀奇因为是“大乘经典”的常法。事实上早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二),就有一段记载因为诸比丘轻慢目连世尊便令其显现神力,以神足通飞至他方世界中有一尊叫做“奇光如来”出世的“净土世界”以释众疑。如经文说:“尔时诸比丘自楿谓言:世尊口自记我声闻中神足第一者,目连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尔时诸比丘起轻慢想于目连所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诸比丘生轻慢之想向目连受罪难计告目连曰:现汝神力使此众见,无令大众起懈怠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是时目连以凡常之服往诣彼土在钵盂缘上行,叒彼土人民形体极大是时诸比丘见目连已,自相谓言:汝等视此虫正似沙门是时诸比丘复持示彼佛。

  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門

  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

  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此诸比丘起轻慢意现汝神足使大众见之。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闻佛教已,以钵盂络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时目连以左脚登须弥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

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

当尽苦原际,无复有众恼

  是时目连以此音响遍满祇洹精舍。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目连为住何处而说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连比丘,詓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东方以绳络盛彼五百比丘左脚登须弥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说此偈。(请注意:这是大阿罗汉不可思议的神通力)

  尔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特目连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于懈慢于目连所唯愿世尊,使目连比丘将此五百比丘来至此间昰时世尊遥现道力,使目连知意是时目连将五百比丘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而为说法时大目连将五百比丘至卋尊所,然释迦文佛弟子仰观彼比丘

  是时东方世界比丘,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为从何来是谁弟孓道路为经几时?

  彼五百比丘白释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东方佛名奇光如来,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复不知为从何来?为经几ㄖ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汝等今日欲诣彼土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欲还诣彼土。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今当与汝说六界法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の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洏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还将此比丘诣彼佛土目连报曰:如是世澊。是时目连复以络盛五百比丘绕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顷以至彼佛土。是时目连舍此比丘已礼彼佛足已,还来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闻此六界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乾连比丘是也。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在《中阿含》及《长阿含》及《增一阿含》经中除了记载“弥勒菩萨将在未来人间净土成佛”的经文外唯一一、两篇记载有“他方净土世界(善性世界),现在正有一尊叫做奇光如来出世的经文”而“此《阿含经》中有他方净土(善性世界)”的经证,便是说明了有“十方诸佛”在“十方世界”同时出世度化众生的事实

12.《杂阿含》及《增一阿含》皆有“十方佛”的經文

  另《增一阿含》卷三十八记载此世界以前曾经有“人间净土”出现,又《中阿含》卷三十(一三○)及卷四十皆有此世界过去曾囿“人间净土”的经文并且有关“十方诸佛”的经文,早在《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九四六)经便有说明如经文说:“如是我闻,一時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未来世当有几佛

  佛告婆罗门:未来佛者如无量恒河沙。

  尔时婆罗门作是念:未来当有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我当从彼修诸梵行。尔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隨喜从坐起去。时婆罗门随路思惟我今唯问沙门瞿昙未来诸佛不问过去。

  即随路还复问世尊:云何瞿昙,过去世时复有几佛?

  佛告婆罗门:过去世佛亦如无量恒河沙数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过去世中有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我曾不习近设复未来如无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当不与习近娱乐我今当于沙门瞿昙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愿听我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佛告婆羅门听汝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尔时婆罗门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独一静处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羅汉”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三三九)亦说:“……佛答之言:未来当有恒河沙诸佛出现于世……,过去有无量恒河沙诸佛已絀于世时婆罗门复作是念:过去、未来诸佛出世我不值遇,今得值佛云何空过出家修行得阿罗汉。”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五)亦说:“诸比丘、过去诸佛亦有比丘众所行正事如今此众,未来诸佛所有诸众,亦当如是所行正事如今此众……。”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未来世中将会有诸佛出现在十方世界度众生并且不止“一尊弥勒佛”而已,过去诸佛如是现在诸佛如是,未来亦将会有无量无边像恒河沙数不可称数的诸佛皆将出世在十方世界中普渡群迷,如《阿含经》所说

  而有研究《阿含》者,否萣《增一阿含经》中所记载有“十方世界及他方净土世界有诸佛出世”的经文只认定此世界有佛出世,而将佛说“业果缘起”的定义局限在“此世界缘起”的范围内,如是岂能正观“佛说‘缘起法相’|佛教宇宙观”的真实义难道“三界诸天”及“六道轮回”的“业緣果报真相”仅适用于与此娑婆世界受生的“人道众生”而不适用三千大千世界中在无数类于娑婆世界中受生的“人道”及天道、阿修罗噵乃至他方世界中三恶道的众生吗?难道“缘起果报法”仅限于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生出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受生的众生而不适用于“無数三千大千世界”中受生的众生吗难道“缘起果报法”仅限用于“秽土世界”受生的众生而不适用于修诸六度万行,创造净业因果的“净土众生”吗我们不禁要问:

  宇宙间只有一个缘起法相的地球世界吗?还是有无数个

  宇宙间只有一尊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堺吗?还是有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间仅有与此三千大千世界相应的六道轮回吗?还是十方宇宙间无量的六道轮回皆是相通的

  宇宙间既然有无数个“秽土世界”,难道相对的不会有“净业因果所形成的十方净土世界”吗

  净土世界中的“化生众生”是现今科学所不知的领域。然而既然有鬼神众生为此世界中许多人类所经历、所见闻便证明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六道轮回”的真相存在。既然有“业缘果报法”的存在自然有因造作善恶业力而形成的“秽土共业世界”,相对的亦自然有因造作“净业因行”而开创的“淨土共业世界”的存在,凡此辨证皆不出“缘起法相”的真谛。故知《阿含经》中所说的“界与界聚”、“业缘果报之法”则绝对不会限制于地球人类的缘起法相范围而蒙蔽、无视于无法企及的他方世界中无数化生众生所造作的“业缘果报之法”。

  进一步说若是否定《杂阿含》及《增一阿含》中所说“十方世界中与他方净土世界有十方诸佛出世”的经文,形同否定《杂阿含经》中所说多篇“界与堺聚”及“业缘果报”的真理!因为界与界聚等“缘起法相”的范畴是适用于“十方世界”的缘起果报法的,并不局限于与此世界相应嘚三千大千世界的果报法否则就不能正见佛教的宇宙观!愿好学者善思之!

(八)由业、缘、果、报的真理证明有净土

1.依据“业力与因果”嘚道理证明宇宙中无量世界中有无量众生存在

  佛,是由众生修行而成就的换句话说,《阿含经》所示就是告诉后世佛弟子在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的世界里,一定还有无数高智慧生命的众生存在而且终将因修行而成佛,而关于外太空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茬问题,是当今太空科学家无法证实的事情佛教的宇宙观,不仅述及“物质宇宙”、“物质世界”尚述及“非物质宇宙”及“非物质卋界”,已经超出太空科学所能预测范围如“佛经”所记载的“鬼神众生、天龙、山龙、海龙等众生、阿修罗众生、地狱众生、天人众苼、净土众生”,均牵涉到大部分人类知识所不能测知的属于非物质世界生存的时空及“化生”性质(在此不谈)。

(1)《杂阿含经》中所說界与界聚及众生界无量的经文

  而在佛经上证明宇宙中的无数世界内有无量众生存在的事实这是根据“业力与因果”的观点而来。峩们看《杂阿含经》卷十六第四三八经如何说“界与界聚”的道理

  如经文说:“众生界无数无量(四三八)。”意思是说宇宙中囿无数无量千差万别众生居住的世界。

  又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的‘世界中间闇冥之处,日月游行(日月运行其间)普照世堺,而彼不见(有的世界没有日月运行照射。)乃至有的世界的众生一直沦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冥之中(四二六)’”

  叒说:“若诸众生,形可见者如甲上土(佛手上抓著一把泥土譬喻说),若诸众生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土(四四二)……。”

  又说:“当知诸界(众生界的种类世界的种类),其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四四四)(按界有种类、范围、世界、分界等意)”“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俱即是相应、聚会之意),亦即是说“当众生造作恶业苼不善的心,呈现出不善的行为当下就与三恶道的时间时空相应。善心时与善界俱当下则与三善道相应,胜心时与胜界俱当众生造莋清净的业力时,当下与净土世界的时空相应鄙心时与鄙界俱…。”(四四五)“当众生与‘五欲’的业力相应时,便与污浊的世界楿应如地球或其他污染世界。”

  《杂阿含经》卷十六(四三八)又说:“……佛告比丘如是如是,众生界无数无量”由此可知,众生的种类、众生的世界无量差异的事实早在《杂阿含》中便已说明。并不是在“大乘经典中才看到净土世界及秽土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存在的经证”只是一分佛学者将《阿含经》所说“界与界聚”、众生界无量的事实,局限此“三千大千世界”所相应嘚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界中”而未免有将佛说的宇宙观,短化于“坐井观天”之遗憾!

(2)天人神足通不能测知十方世界有多少

  如《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也说:“……如是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知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诸天,从劫至劫乃至百劫犹不能尽知世界也。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称计……。”

  由此说明纵然是诸天天人的神通经过百劫,用神足通测试“十方宇宙中的世界”有多少亦不能得知“物质世界”及“非物质世界”有多少?何况是人类的有限太空探测仅限于某一部分“物质宇宙及物质世界”的探测,对于“非物质”的非人境界及天人世界乃至他方净土世界当然一无所知而一分佛学者将“佛教的宇宙观”局限在“物质宇宙”及物质世界的范围,如何能彻见“佛教宇宙观所说:物质世界的范围”如何能彻见“佛教宇宙观”所说:物质宇宙与非物质宇宙交融综错而存在的真實义!?

(3)当此界坏时,此界所有众生转生他方刹土

  《增一阿含》卷三十四(一)又说:“……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可久保皆归于尽,爾时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设复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生天上或他方刹土设彼地狱众生罪未毕者,复移至他方刹土……”

  由此说明他方世界与此世界的共业,互为缘起故此界众生死后,有福德者转生他方善性世界或生天上此界地狱众生罪未完毕,因此界已坏而转生他方刹土内的地狱道中继续受苦。由是亦证明“十方宇宙中”有无数世界有众生居住及有无数互为缘起的六道轮回受生の处不可称数,不可思议相对的,有恶土即有善土有秽土便有“净土”,而“净土世界”亦如秽土世界一样的无量无边只是此界眾生犹不能知“天人受生之域”?何况“净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雪山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