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墓门票究竟在哪

从陕西一路奔驰,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立即进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陵,这个属于五A级景区的旅游圣地确实是名声在外。

去吧''知道不是真实的墓地。
门票是一个威胁,每人180元钱,不是小数,我们几个人进入一次就要上千元,有些犹豫。

我们几个人都是冷旅游的倡导者,对于这种人造景观''我们是有些不屑一顾的情节在其中。

最后商量,还是由我一个超过70岁的人进入侦查一下,反正我进去也不要钱……

进入一看,都是人造景观''越看越不对,怎么也找不到所谓的成吉思汗陵。

后来我向一位朋友打听才知道,所谓的成吉思汗陵还在另外一个地方。

于是我们又来到距离此地几公里的地方,与那个金帐汗用同一张门票。

我又义不容辞进入打探,谁也避免不了的买票程序。

一直走到所谓的陵墓之前,有一拨导游在讲成吉思汗陵的来历。
这里是成吉思汗的精神墓地,甚至没有衣冠冢。

如果大门售票处提前说明了这个问题,买门票的人会更少。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要想当然。

“自1989年首次回到老家(内蒙古自治区)到现在,已经27年了。我有一个感觉,在老家演讲和台湾不一样,我不用再去介绍、解释。因为这里是我的,这里是我的土地。”

  对于长于台湾,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的著名蒙古族诗人席慕蓉而言,蒙古高原已成为古稀之年的她绕不开的回忆。

  近日,她再一次踏进内蒙古草原。这一次,她除了为当地师生做一场讲座,还将参加成吉思汗陵举办的春季祭祀大典。

  21日下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作题为《诗与原乡》讲座时,她数度哽咽。“因为我回到自己的家乡了,放松了。”

  在这样的故乡感情下,席慕蓉诞生了不少佳作,人生、乡愁、蒙古高原都在她笔下汇成诗歌,这些包含对生命、故乡挚爱真情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尤其是第一次踏上故土时创作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早已成为经典,多数中国的蒙古族同胞都能跟着哼唱。不仅如此,受蒙古高原文化触动的她,对原有的生活也升华出新的感悟。

 在成吉思汗陵的180分钟

 短发、讲起话来声音洪亮、谈到祖先时几度哽咽……这是席慕蓉2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吉思汗陵与当地文化界人士座谈180分钟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当日的座谈会从9点30分开始,大多数时间席慕蓉都是在倾听。她托着下巴,目光专注地聆听每一位发言者的内容,偶尔听到关键信息时,她会拿起手中的笔,在稿纸上作简要记录。

  时间在流逝,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0点30分左右。在一名作家请她谈成吉思汗陵印象时,气氛陡然转变。面对话筒,席慕蓉颇为动情地回忆起自己与成吉思汗陵的感情,以及作为蒙古人对祖先的感情。

  在席慕蓉的人生词典中,成吉思汗陵无比神圣。她称,这里是“圣地”。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踏上成吉思汗陵时的心情,这位古稀老人哽咽着说:“身体里有一种感觉,跪下来、跪下来向祖先说,这个孩子回来了。”

  这是席慕蓉在上世纪1990年前后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感情。她说,之后每一次来到这里,来到蒙古高原,心里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心里平安,即便是在森林里迷路也不觉得害怕。”

  打开话匣子的席慕蓉在随后谈及成吉思汗陵给予自己的意义时说:“我时刻告诫自己,我是去过成吉思汗陵的人,我是在祖先面前磕过头的人,所以不能变坏……”。

  她进一步阐述说,在祖先面前我们是非常渺小的,在土地面前我们是非常渺小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非常渺小的……此言一出,现场响起如雷掌声。

  在座谈会最后30分钟里,现场气氛颇为轻松。有作家问席慕蓉,你为什么学美术专业、为什么写诗?

  席慕蓉笑称,学美术是因为数学不好。初中毕业前夕,数学是经补考,且在老师的“放水”的情况下才通过的。

  “战乱出生的我,没有固定的朋友,初二插班、之后多次转学,一名老师送了一本日记本,我便开始写诗。”在谈到为何写诗,席慕蓉说,是因为寂寞。

  记者询问席慕蓉会否参加当天举行的查干苏鲁克大典(春季大典)八白宫聚集祭祀。老人语气和蔼地说,会参加,但不希望被打扰,因为这是非常神圣的一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陵墓门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